《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课题

 

 

 

 

 

 

 

 

 

 

 

 

 

 

 


城子小学数学课题组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研究报告

邱文杰 黄海波(城子小学)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类别:县级一般课题

课题编号:2013xx056

课题负责人:邱文杰(城子小学数学教师)

内容提要:

在基础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题组运用调查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等科研方法,致力于对小学数学课堂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报告》详细叙述了课题研究的过程,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结论,分析了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后续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  实验与研究

一、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背景与课题界定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以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历史重任。传统教育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忽视情意教学目标、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从而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负担过重,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匮乏。同时,在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大的科学研究和试验、任何大的工程建设,都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去完成,它需要集体的智慧与合作,合作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正有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生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路子,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决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学数学小组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原因有三:

(1)新课程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现行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专题发展;与此同时,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极大作用的。

(2)提高课堂效率的需要:多向交往,除了师生讨论外,允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无论潜能还是差异,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它们都是亟待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越是人数多的班级,越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既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时空,又加强了教学的个别化;因小组的精诚合作,课堂才不会再有被冷落或遗忘的角落,效力才能全面提高。同时教学由师生的双向交流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形成网状立体的交流。

(3)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所焕发的潜能和展现的差异,令人吃惊。这就要求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给予学生较为充裕的活动时间,包括动手操作与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的时间,而小组合作学习就较好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使学生能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凡是给人以成功的乐趣的脑力劳动,总会收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结果的。因此我们要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探索一种科学的学习指导模式,全面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进一步推动我镇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

研究内容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教学之中,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已为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但是通过观察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仍存在一些难尽人意的低效现象,仍需做更细致的探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一)理论支持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主体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播。所以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相互合作,并注意信息的多向交流。

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促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力作出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儿童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不断发生碰撞与相容。小学生只有在不断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才能学会树立信心,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怎样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同时也渴望获得别人的注意和欣赏。小组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为小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研究的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创新式课堂教学实验以一切为了儿童的健康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点。努力创设一个有利的数学课堂教学环境,改变旧的、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和课型结构,形成相应的创新式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最终实现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为目的。

三、研究目标

(1)科学地分析合作学习在当今课堂教学中的适用性,在农村小学班级学生数足的情况下如何编排小组,避免形式主义小组合作。

(2)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参与的程度,改变一些教师顽固的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愿接受新的教学方式的思想保守观念,积极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新思想、新观念。

(3)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形成、学习自尊心的养成的作用,把学生学习与社会、家庭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不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学习过程中唯一标准。

(4)深入研究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感态度的转变与价值观的提高的作用,把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结合起来进行教育,不把满足学生写好作业、听教师的话当作评价一个好学生标准。

具体要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1)学生扎实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

(2)营造轻松愉快数学环境,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4)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创新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5)引导学生互评与自评,在评价中体验成功,在小结中巩固与提高

四、研究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编排

科学、恰当的排编小组组员,以便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让小组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发挥其极大的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时机对合作学习的影响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特征

即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小学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必须筛选适合进行合作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主义。

(4)探索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探讨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人际交往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献身品质方面的作用。

(5)研究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

即怎样教育学生尊重别人意见,倾听与思考别人观点,敢于表达不同观点等方面做法,以养成良好学习品质。

(6)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

即教师适用小组合作学习技能形成,改变教师多少年来作有领导者、指挥者和统治者的身份为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

(7)在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评价整合的实验与研究中,重点做好如下几点:①在评价态度上,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②在评价内容上,既肯定学生学习的结果,又鼓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③在评价的视角上,站在了学生的高度上。④在评价的标准上,以个体纵向比较为主。⑤在评价的公正上,让学生有发展的信心。⑥在评价方式上,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成长记录袋等。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一)调查法

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获得原始的、详实地资料,课题组对实验班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共有23道选择题。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是否满意、是否有合作学习的意向、对合作学习的了解和需求、对小组人数及评价方面的要求等。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收回的试卷全部有效。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得到以下结论:

1、我校从20##年开始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有很大改变,许多学生在课堂中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并有积极地参与评价的意识。这是课题研究的基础。

2、有近三成的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这部分学生应该成为合作学习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部分。

3、合作小组的成员应以6人左右为宜。

4、关于对小组合作的评价,一方面学生要求小组的分数和个人的分数都要记录,并且公布。这反映出学生既有集体观念,也有个人意识。在课题研究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平衡好这两种意识的关系,既不能搞“一言堂”,也不能“人云亦云”。另一方面,关于评价的主体,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以教师为主,体现出学生对教师的充分信任,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千万要慎重。

(二)文献法

课题组查阅了大量的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如王坦的《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等文章,以及各地中小学的实践经验。通过这些文献,课题组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历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五个基本要素“积极互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责任;人际和小组技能;小组自评”加深了理解。实验教师一致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到共同学习的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它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三)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贯穿于课题实验的全过程。

课题组对实验教师的要求是:

1、每次实验课都要做好三个记录――课前精心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过程,做好实验课记录;课上及时填写《课堂小组合作评价记录表》,做好评价记录;课后讨论总结,做好《研讨记录》。

2、每个月至少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教学随笔、个案分析,观察记录等),以回顾本月教学的得与失,记录学生的变化。

3、撰写实验计划、撰写阶段总结。

4、记录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

通过以上措施,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做到了随时记录,及时反思,不断地调整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合作行为的要求也趋于规范,并能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学生,促使教师和学生避免合作过程中的随意性,提升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比如,实验教师黄海波、邱文杰在20##年5月的教学反思中写道:

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受“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思路的启发,第二组同学通过研究得到了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索思路,虽然由于基础差,他们表达得不够清楚,而且结果也出错了,但思路完全正确,说明他们的确经过了认真地思考和讨论。我想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所以我表扬了该组同学,并提倡其他小组学习第二小组认真钻研的精神。

从以上的记录可以看出,教师评价学生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范:

首先,教师评价学生的关注点已经从偏重学习结果转向偏重学习过程,这也引导学生更加关注探索知识的过程,从过程中得到技能和能力的提高,体会到探索过程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的放矢。第二小组讨论认真,思路正确,结果出错了,教师表扬的是第二小组同学的钻研精神,为全班同学树立了一个认真钻研的榜样。

教师在课堂中自然地选择了正确的评价方式,说明教师能够运用评价理念指导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更加趋向科学性。

从学生的角度看,第二小组的同学因为认真思考、讨论得到教师的表扬,下次合作时会继续发扬优点,同时还会向“结果正确”努力;其他组的同学看到第二组受到表扬,会对钻研精神得到一定的感性认识,今后的合作学习行为会以第二组为标准看齐。

六、步骤及过程

课题于20##年4月被批准立项,20##年12月申请结题,共经历一年时间。

课题的研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开题阶段(20##年4月――20##年4月)

这个阶段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组建课题组

2、召开了开题会

20##年4月18日,课题负责人邱文杰组织召开了课题开题报告会。会上,邱文杰老师代表课题组做开题报告,会上对即将开始的实验做了详细的介绍,布置具体分工,强调各人的职责,并对实验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同时阐述了课题的来源,论证了课题的目的、意义,向课题组成员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3.培训实验教师

首先,课题组下发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资料,要求各位实验教师通读;其次,提倡教师上网搜索与课题相关的资料进行自学;第三,对实验教师进行集中培训。

4、建立实验档案

在课题申请立项的同时,课题组就十分注意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由课题负责人承担此项工作,将相关资料分类管理:

(1)立项卷:包括立项证书、任务下达书、课题研究计划类文件及制度类文件等。

(2)过程卷:包括各种记录、调查方案及报告、教师的随笔、反思、阶段总结等。

(3)成果卷:教师在实验过程所取得的成绩,包挌获奖的论文、公开课等。

(4)结题卷:包括结题报告和实验教师的个人总结等。

在课题资料形成、积累、归纳的过程中,课题组十分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注意材料的完整性、系统性;注意建立课题档案的科学性、适用性。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强调电子档案的建设。

5、建立制度

课题组确立了《课题研究原则》,从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活动设计、合作评价等几方面规范教师的研究行为。课题组还建立了《课题研究工作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对交流、汇报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保证课题研究有序进行。

(二)实验阶段(20##年5月—20##年11月)

1、一期实验

从20##年5月,一期实验教师开始深入课堂进行课题研究,每节实验课的流程如下:

其中:

合作内容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状态、教师的教学能力等具体情况而确定,并不是每节课都要安排小组合作。

合作任务的设计要求符合五个条件:

(1)目标明确。每一项合作学习的任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这是合作学习的方向。一般来说,越是初级阶段的合作学习,目标的描述应该越详细、具体、可检验性强。

(2)有探索性。需要合作学习的任务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让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能切实感受到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思考、研究,甚至还需要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结论加以对比验证,这时学生才能真正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否则,如果学生能独立获得问题的解答,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合作学习,学生也不会有兴趣合作。

(3)难度合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教学策略,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而不是让学生真正解决什么科研难题,因此设计的任务一定要适合学生的心智水平,而不是越难越好。面对问题,如果小组所有的学生都觉得无从入手,合作也就难以开始,更谈不上达到目的。

(4)呈阶梯性。在多数情况下,合作学习的任务是分成几个问题提供给学生的,这时,问题的设计要步步深入,呈阶梯状出现,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当中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进一步完成研究任务。

(5)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越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大胆摒弃那些距离学生较远的内容,将身边鲜活的问题加入到教学之中。

2.二期实验

二期实验课的流程如下:

(三)结题阶段(20##年12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整理资料:课题组要求每位实验教师将积累的资料分为四大类:计划总结类、实验课记录、评价记录表、随笔类,整理成电子文稿,上传给课题负责人,由负责人统一装订成册。

2、统计数据: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

七、研究过程分析

(一)目标统一,内容细化

因此我们重新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请专家给予指导,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具体实施研究计划。经过讨论和研究,我们制定出详细的课题研究目标、完成任务、达到什么效果等,由专人负责,做到“目标统一、内容细化、相互协作、共同研究”。

(二)实施研究,不断总结

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

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小学数学教学》杂志上和网上查阅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合作学习体会和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研究的重点,主要抓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合作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小组编排、小组合作时教师角色的扮演等几个方面研究看对学生学习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高有什么影响,我们注意到教师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注意到了小组合作中小组的编排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意到了一些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成为学生无结论的口头交流,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我们进行了反复思考,方法不断改进,工作不断尝试。通过研究,我们在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重点在:“小组编排、方法训练、意识培养、合作时机、教师角色、合作评价”方面进行尝试。

小组编排,通过研究我们在小组编排上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成绩等方面的差异合理搭配划分小组,同时也要注意到组间之间学生学习成绩大体差不多,即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编排原则,这种方式能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合理、公平竞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小组间出现差异,我们再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再作适当调整,每学期进行一次调整。

方法训练,对于学生在合作学习方法上除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有意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如测量、郊游、野炊等主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倾听别人意见、如何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如何与他人配合等。

意识培养,通过课堂教学各环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合作学习教育,让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愿意与他人合作,尊重别人发表的意见。

合作时机,即选择恰当时机和适宜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数学教材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只有恰到好处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的情况下,选择一定知识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合作学习质量高、效果好,又能照顾到一些参与性差、接受知识不太灵活的学生。

教师角色,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候,教师:(一)、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经;(二)、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三)、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四)、要参与其中,发挥好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五)、要即时的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为引导交流总结打好基础;(六)、要善于小结,要注意:1)积极引导小组间的意见交流;2)指导好小组内的发言补充;3)把握好讨论过程的度,调控好时间分配;4)及时评价学生学习及合作情况;5)引导好总结。

合作评价,《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主要指“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

(三)调查分析,积累成果

在整个实验期间,我们注意作出实验质量的对比分析,注意积累、不断完善,贮存有关数据,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孩子们带着创新学习的乐趣学习数学。

第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实验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问卷与谈话、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从学习态度、性格特征、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封闭式问卷调查。调查后还对相关老师、学生进行相应的座谈了解,并深入课堂进行了验证性听课。

第二、调查的结果

(1)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通过数据看出,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心理需求,但他们并不很清楚如何开展合作学习,特别是当人多器具少而要求完成操作任务的时候,活动常常不能正常进行。教师如果能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教给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技巧,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精神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2)可以促进分类、概括、创造、推理、动手能力的培养。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数学课上加强师生,学生之间合作及科学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对于增强学生合作意识及分类、概括、动手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3)学生学习数学态度兴趣盎然。

现在,学生已从过去单一、沉闷的课堂气氛里解脱出来,上数学课兴趣倍增、情绪高涨,每节课都沉醉在愉快的学习游戏中。他们积极发言、思维活泼。

(4)学生学习数学负担根本减轻。

以前课堂教学,教师占了大量时间,学生学习的空间、时间少。“小组合作学习”创新式课堂教学的提出,就是立足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个出发点。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引发探究问题,进而讨论、综合、运用知识。这样的教学,教师讲的少、学生动的多,花时少、收获大、效果好,课本作业基本在课堂上完成。

通过对比实验的抽查,实验小组平均每节课可练习12题,错误率只有8%左右,课外作业也只是布置一些动手操作性实践题,不用交给老师批改;而对比班平均每节课只练习8题,课外作业近1小时,错误率超过25%。实验后的学生从心理上根本减轻了课业负担,不需加班加点补课,不搞题海战术,课余有充足时间活动、交流,这就真正让他们从繁重的作业堆见解脱出来。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探知、创新,从而达到发展儿童综合素质的要求。

八、研究结果与成效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在上交作业时,规定每个小组只交一份共同完成的作业。在共同完成这一份作业时,学生需要互相讨论、争辩、向教师请教,取长补短,集中小组成员的智慧。由于讨论与作业同步进行,差生可随时提出问题,小组成员可以及时地解决,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作业,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通过集体完成作业,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加强了相互之间“荣辱与共”的关系。

3、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偏重知识的学习,这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注重人的创新能力格格不入,因而素质教育就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相互教学中,能够发展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运用讨论法,可帮助学生进行诸如类推、深层了解和解释正反面的争论、预测情境等较具深层思考意义的活动,同时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能力。

4、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教科书和教师的教案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种状况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易对教材产生依赖心理,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局面。因而,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电脑及专家咨询,去博物馆、实验室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5、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高科技时代是人才的竞争,没有竞争,时代不会向前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但并不排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只是合作学习中体现的竞争取代了学生为了获得承认和评级而进行的竞争。因为只有学生具备较深层次的集体主义观念,竞争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使学生的竞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在合作学习中,具体的评价可在三个层面上进行:小组评价、组内成员评价、组间同等水平的学生评价。这三个层面的定期评价,能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学生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合作和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合作是以优良人品作前提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谦让、相互欣赏是其主要的精神品质。合作学习中的竞争是外向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大多是分层次进行的。由于个体素质的差异,优生之间、优差生之间都可以出现竞争的现象,形成一种竞争进步的态势,并在竞争中锻炼其品格,磨炼其意志,培养其人品,“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二是组与组之间的学习竞争,这种竞争能强化小组结构,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更认真、更投入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在组织学习时,要注意防止学生中出现互相拆台的不良现象,注意从正面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公平的竞争,在竞争中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使合作学习形成一种“合作——竞争——合作”的良性循环,更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竞争成为促进学习的手段。

6、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小组合作学习,增加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小组、小组与小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在合作学习中,师生间的关系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7、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8、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我校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总结中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都获得了学区的好评和奖励,还有几位教师所执的数学课分别获得了课题组以及学区、县等不同级别的优秀课称号。

9、实验中构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在实验与研究中,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继承实验中的成果。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在全体实验教师的努力下,我们总结出一套适合我校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流程模式。

九、存在问题及改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却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只有形式上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1、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旦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3、教师监控不够。“自然”合作时,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4、合作价值不大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十、今后的设想

任何一个教育课题的研究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提高教学质量”,包括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占有率和应用能力。课题组的设想是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同伴间的互助,可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课题研究暂时告一段落了,对问题的思考还没到尽头。关于问题,课题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瓶颈在于教师有限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所以,当务之急是对教师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主体教育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

王坦.《论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教育评论.1994.4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课程?教材?教法.2005.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和实践.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张斌.《论合作学习及其对学生行为和态度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曾令鹏.《小学数学教学与评价》.2003.10

尹纵禹、张梅玲.《和谐、合作、发展》.2003.5

田建芬.《合作学习浅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