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证与开题报告案例

课题论证与开题报告案例

[设计案例]

身体现象学下的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体验研究

(本设计案例来自宁波大学熊和平博士20xx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课题申报材料。)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日常生活体验:是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即中小学生以身体体验为主的生活体验。

2.身体现象学:是本课题研究的方法论,即通过回到“身体本身”的教育学追问,进而回到“教育事实本身”,并对实实在在的教育现象展开探索与考察。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间跨度主要涉及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內

教育理论界对于学生的身体体验的关注,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当时社会上频现因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而导致亲子关系冲突的不良事件。有学者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指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叶澜,1997)

近年来,关于生命关怀与身体教育学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者从身体理论史、教育研究的身体转向等视角开始关注课程改革与身体解放的关系,尤其是有些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值得理论界关注。但是,当下教育学领域的身体研究主要是以身体如何被遮蔽以及如何实现身体转向为重点,几乎未从身体现象学的视角来系统反思此次新课程改萃的意义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然而,其他人文社会学科在身体研究方面,明显走在教育学的前面。比如,史学界对身体史的研究与日俱增。其中,冯尔康在《近年犬. 腾中国社令史的研究趋势》一文中专门将“身体史”列为社会史研究的展趋势;应星的《身体政治与现代性问题》和余新忠的《从社会到生命》等都探讨了身体现象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教育学界的警觉。

2.国外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身体成为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视点。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一学科领域的学者音相涉足这一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论探,至今有关身体的研究仍为众多学者所关注。

在各学科竞相以身体为研究对象的浪潮中,教育学也被卷入进来。在威廉姆〃派纳主编的《理解课程》中,明显地把学生身体当做现象学文本来解读。(派纳,2003)马克斯〃范梅南更是在《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中从身体体验的视角反思学生的生活本质。(范梅南,2003)保罗〃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尖锐批评了“灌输式教育作为压迫手段”及其对人的生命关怀的漠视,并指出激发人的创造力,必须从身体的解放开始。(弗莱雷,2001)显然,身体研究在西方教育学界正不断扩大其研究领域并呈多样化趋势。 1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这一选题及研究,有助于从学生切身的日常生活体验方面来判断基础教育新预测今后发展的趋势。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把握目前的定位,

2.这一选题及研究,将为中小学进一步改善课堂教学的局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及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说明。

3.这一选题及研究,有助于揭示教育现象中学生身体内涵的丰富性,包括生理的身体、社会的身体、文化的身体、伦理的身体等,从而使参与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能够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从“身体关怀”的视角改进教学,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一)研究目标

1.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身体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类与分析,通过在研究过程中进行生活化的选题、对话式的访谈、描述性的写作与现象学的反思,揭示学生以身体体验为主的日常生活体验以及特定生活体验背后的教育学立场。

2.揭示课程改革所面临的“身体立场”的问题,并对继续推进课程改革提出“身体关怀”方面的建议,以及提出相应的课程制度创新与课堂教学方式变革的措施。

3.本课题将针对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中的身体转向,探明一条身体现象学的理论路径,并收集与整理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方面的教育实践调研的原始资料。

(二)研究内容

研究內容将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身体现象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学生的课堂姿态研究、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身体体验研究、中小学生身体体验的性别差异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身体关怀”的策略研究等。具体如下:

1.身体现象学的基本理论研究

(1)赫尔曼〃施密茨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理论

(2)威廉姆〃派纳与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现象学理论

(3)当代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

2.中小学生的课堂姿态研究

(1)课堂姿态的类型

(2)课堂姿态史的变迁

(3)课堂姿态的身体现象学解读

3.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身体体验研究

(1)学生课业负担背后的身体价值假设

(2)学生课业负担的日常生活叙事

(3)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情况下的睡眠现象分析

(4)家长对学生课业负担的伦理体验叙事

4.中小学生身体体验的性别差异研究

(1)身体的性别:社会学建构与生物学体验

(2)身体叙事:几个典型的男/女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研究

(3)课程改革:性别关怀的缺失与补救

5.课程改革走向“身体关怀”的策略研究

(1)基于“身体关怀”的教学风格创新

(2)基于“身体关怀”的课程制度创新

2

(3)基于“身体关怀”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4)基于“身体关怀”的课外作业方式变革

(三)研究假设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实施以来,已近十年,目前应该对课程改革进行系统反思。本课题的假设之一:从身体现象学的方法论视角,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作为研究对象,来反思此次课程改革的得与失,更容易接近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实践的“真相”,而且更容易找出推进课程改革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以便寻找到更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2.假设之二:课程改革的历史也是学生身体现象的变革史。宏犬的课程改革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必将落实到学生的身体体验中去。凡成功的课程改革,也必将落实到对学生的身体关怀与解放上。

3.假设之三:为了落实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势必要进行基于学生的身体关怀与解放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课外作业方式变革以及学校课程制度的创新。这也将意味着课程实践的核心价值观必将实现从“知识取向”到“生命取向”的转变。

(四)拟创新点

1.方法创新。尽管教育理论界有关课程改革与身体关怀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但用身体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却极为少见。本课题将把学生以身体体验为主的日常生活体验当成现象学文本来解读。

2.观点创新。本课题将基于身体现象学的立场,从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立场探讨课程改革与身体关怀的关系,拟提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

3.研究领域创新。本课题研究将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关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体姿态研究、身体体验的性别差异研妒二学视野下的课程改革策略研究,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建设具有创新性。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思路:从学生的身体现象这样一个微观的视角入手,来反映宏观的课程改革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学生在课堂、课外及家庭等生活场所发生的与身体现象有关的教育事件的研究,探明一条课程改革研究的身体现象学路径。具体有如下三个层面:

“线”的研究:以10年为时间线索,研究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及其对学生的身体现象所产生的影响。

“面”的研究:研究课程改革给学生带来的日常生活体验方面的变化及其内在动因。

点“的研究:以个案研究与叙事研究为主,通过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进行访谈,从身体现象的角度来研究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

研究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通过CNKI期刊网、资料室、图书馆、档案馆等各种渠道搜集、整理出课程改革与身体现象方面的相关文献,对它们进行整理、分析与研究。

2.个案研究法与生活叙事研究法:选择课程改革实验学校的学生代表,对他们身体体验的变化进行现象学的个案描述与日常生活叙事研究。

3

3.参与性观察法:课题组成员将在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通过课堂听课、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近距离地观察学生课堂姿态的类型与变化,并探寻其中的变化原因与规律。

4.深度访谈法:访谈对象有两类:一是学生、家长与教师代表,通过到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蹲点式调研,与访谈对象一起生活,并访谈他们对学生身体的态度,以及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二是利用全国性学术年会的机会,访谈在身体教育学研究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的专家,与他们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沟通与探讨。

二)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技术路线:确定可供操作的基于身体现象的生活化选题一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式的访谈一对观察与访谈的笔录进行描述性写作一通过现象学反思把握当下学生的日常生活本质一提出推进课程改革尤其是关于学生身体关怀方面的策略与建议。

为此,本课题研究将调动、整合课题组成员所在地区与学校的资源,包括教育行政管理资源与人际社会关系资源,分工对调研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与访谈,近距离地观察学生的身体(比如课堂姿态)状况及其变化。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0.7-2010.12,课题组成员集中召开开题论证会,市臵课题研究的程序与任务;分工收集文献资料,通过CNKI期刊网,阅读近三十年来《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核心教育期刊有关体研究方面的文献,并作详细记录,撰写文献综述。

第二阶段:2011.1-2011.6,课题组成员分别调研课程改革的实验学校,对学生、家长与教师进行学生的身体现象方面的访谈;与此同时,集中访谈一些身体理论研究方面的专家,撰写调研与访谈报告。

第三阶段:2011.7-2011.12,确定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课题组成员分工撰写系列研究论文;负责人撰写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

第四阶段:2012.1-2012.1,进一步验证、完善本课题研究架构;课题组成员继续撰写研究论文并在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系列论文。

第五阶段:2013.1-2013.6,撰写研究总报告,编辑、印制论文集;申请成果鉴定,结题。

资料来源:邵光华,张振新.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P47-52.

开题报告示例:京津沪三市基层教育领导专业化发展水平研究

获得立项后,课题组组长及核心成员进行了多次开题论证。期间,走访了XXX,XXX等领导,邀请了XX、XX、XX等专家座谈,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以开发人力资源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数量庞大和结构多样的教育领导越来越显示出不同于行政领导和企业领导的特性,也相应地成为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国内外都体现出明显的趋势。

(一)国外方面

4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组织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教育领导尤其是学校领导开始为人注意。在近十年中,西方教育领导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xx年,美国教育家萨乔万尼提出了教育领导应当是“道德领导”,打破了教育领导研究追随企业领导理论的局面,标志着教育领导理论进入独创阶段。道德领导的基本假设是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所谓领导,就是塑造学习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观、信仰、理念、承诺和愿景等。随着学校效能与改进运动的发展,教育领导研究开始关注教学维度,出现了“教学领导”的概念。这些研究在早期侧重于“教”,侧重于“校长”。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相关研究开始关注“学”和“学习者”。而且,受道德领导的影响,教学领导的内容,包含了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精神建设、学习共同体建设等。

但道德领导过于思辨而缺乏实证基础,因此出现了“分布式领导”和“知识社会领导”等新发展。分布式领导指领导不是“一把手”个人的职能,而是发生在学校组织层面的,组织中存在着很多正式与非正式的领导者。19xx年,澳大利亚学者卡德威尔在实证基础上描绘了知识社会领导的轮廓,认为知识社会中成功的学校应该是聪敏的、有组织智慧的学校,而组织学习是构筑智慧学校的起点,正确引领组织学习是构筑智慧学校的一条重要领导路径,成为教育领导研究的亮点。

(二)国内方面

国内关于教育领导的研究刚起步,已有的研究多属于介绍性质。港台地区关于教育领导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主要研究了教育领导的范式转移:在背景上,从短期成效转为策略和未来取向;从简单科技转为科技和文化的改变;从维持学校运作转为学校效能和绩效责任;从公立转为民办和市场取向;从外在结构的控制转为校本管理和人本积极性;从疏离的学校管理转为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从量的管理转为追求品质;从学校改进转为学校发展……这些转变带来了教育领导范式的转移,侧重层块领导的研究,将其分为三个范畴五个维度,即情意范畴、行为范畴、认知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团体层面、学校层面。五个维度是结构领导(能发展清晰的工作结构、政策和程序,促使成员对结果负责,并提供适合的技术支援,以规划、组织、协调和实践学校的政策)、人性领导(关切地、促进参与、加强员工投入感和满意度,并鼓励积极人际关系)、政治领导(能建立联盟支援学校、帮助解决学校成员间的冲突时,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文化领导(能鼓舞人心、有魅力、帮助员工发展有关教育的使命、价值和规范,从而建立学校的文化)、教育领导(能鼓励专业发展和改善、带动教育革新、促进教育取向和专业精神,并为学校教学提供专业意见和咨询)(郑燕祥, l2005)。也有人研究了教育领导的内涵,围绕建立教育领导学讨论了其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学科建设等主題。

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校长专业化研究,有研究者提出了建立校长专业标准的两个维度,一是知识一态度一能力维度,二是教育者一领导者一管理者维度。同时,研究了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提出要发展校长的实践性知识。并借用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的知识管理模式,分析了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创新过程,即社会化(从模糊知识到模糊知识)、外在化(从模糊知识到明晰知识)、组合化(从明晰知识到明晰知识)和内在化(从明晰知识到模糊知识),促进校长专业化的制度保障包括职责制度、资格制度、聘任制度、培训制度、评估制度、激励制度(褚宏启等,2007)。还有研究者提出了校长专业化有三个层次: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专业修养和专业伦理、专业精神。在专业能力方面,包括战略思维能力、决 5

策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评价和诊断能力、学习反思能力等(陈玉锟,2005)。也有一些调查研究,如小型调查表明优秀校长的素质排在前5位的是:⑴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⑵组织管理水平和能力;⑶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⑷教育理论知识和素养;⑸先进的办学理念(应俊峰等,2002)。有研究者基于2000多份问卷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校长教龄较长,21年以上教龄的占63.6%;在校长角色上,较大程度扮演了“经费筹集者”的角色,尚未在应有的程度上扮演“教学领导者”和“师生服务者”的角色(李继星等,2006,)。有研究者运用巴斯等人的MLQ- 6S问卷对山东省130位校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高中校长的领导行为中交易性成分最多,变革性成分较低,放任成分最少,学历与校长的变革型领导和交易型领导呈低度正相关(李剑萍等,2006)。而对基层教育局长的研究较少,有研究者分析了民国时期县教育局长的情况,指出其任命方式有选举、推荐、直接任命和考试四种,局长由本县籍担任者占大多数,主要由师范学校毕业生担任,薪酬相对较低且差异很大,任期很短,不足一年者占大多数,超过

76%的没有达到法定任期,许多外在因素迫使局长们提前离职(田正平等,2006)。

综上所述,从国内外的研究看:(1)教育领导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2)研究方法上开始从思辨走向实证,研究逻辑需要梳理,“道德领导”强调的是教育领导的特性,“教学领导”强调的教育领导的主题,“分布式领导”强调的是教育领导的方式,“知识社会领导”强调的是教育领导的获得途径,四者之间递进逻辑是跳跃式的;(3)港台的研究围绕层块领导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点”上取得了进展,但对于教育领导“面”上的研究还有待拓展;(4)相关研究提示了校长专业化标准,但没有说明校长作为教育者、领导者和管理者的知识标准、态度标准和能力标准各是什么;(5)在教育地方化管理的情况下,基层教育局长和校长的专业化发展研究不相匹配,好的经验和机制缺乏共享。

二、进一步明确选题的意义

课题组遵照“教育家办学”思想,总结基层教育领导的专业化经验,形成理论,明确常模标准。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

第一,研制基层教育领导专业化标准;

第二,摸清教育发达地区基层教育领导专业化发展现状;

第三,挖掘和培植有教育领导力的成功案例;

第四,探索推广提高基层教育领导力新机制的可行性。

三、进一步聚焦课题研究内容

第一,关键词界定

教育领导:包括局长和校长;

京津沪基层教育领导:三个直辖市行政区的教育局长以及辖区内中小学校长;

教育领导专业化:指教育领导实际专业知识、专业态度和专业能力与专业标准相比的程度。

第二,研究假设

假设一:京津沪基层教育领导已经走上了专业化道路,且都有上升空间; 假设二:京津沪基层教育领导专业化程度的差异与其选拔和培养机制有关; 假设三:京津沪基层教育领导专业化水平与各自教育发展水平有因果关系; 假设四:校长能带动一所学校的发展,局长能够带动区域教育的发展。 第三,主要研究任务

6

——基本理论研究。包括:教育领导的入职选拔标准研究,教育领导的本质研究,教育领导的素质研究,教育领导的团队建设研究,教育领导的制度文化研究,教育领导的绩效评价研究,教育领导的培养机制研究。

——教育领导专业化标准研究。其基本框架如下:

教育领导专业化标准

┏━━━━━━━━━┿━━━━━━━━━┓

专业知识 专业态度 专业能力

┏━━━┿━━━━┓ ┏━┿━┓ ┏━━━━━━┿━━━━━┓ 理论知识 实践知识 事业心 成就动机 规划能力 决策能力 组织能力 科研能力 ┏━┿━━━━━┓ ┃ ┏━┿━┓

教育知识 学科知识 管理知识 隐喻 学校发展战略规划 社会资本规划能力

——基层教育领导专业化调查。基本过程有:

问卷编制:按照教育领导专业化标准的维度设计问卷题目;正式施测前拟 预调查。

样本选取:京津沪行政区教育局长;辖区内学校校长的抽样群体。

问卷分析:利用Spssll.5进行问卷分析。

——运用区域和学校增值理论以及技术方法评价教育领导专业发展水平和 工作业绩。

——量重要案例分析。从教育领导专业化的角度。

——教育领导专业化政策建议。

四、进一步确定研究方法和路线

研究方法:调查法——主要是问卷调查。学校校长抽样以整群分层抽样为 主,主要分层维度是: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高中、初中。访谈法——按照目的性抽样,计划走访三市三类地区的X名局长、XX名校长,以及XX、XXX等任过厅长、局长和校长职务的专家。

研究路线:(1)问卷预调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干部培训班上进行;(2)正式调查委托三个直辖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相关机构进行,并提供有关案例;(3)访谈三市主管基础教育的教委领导;(4)三市教委人事处提供基层教育领导基本情况的统计数据。

五、研究进度安排和工作分工

2007. 9-2008. 3:开题,理论研究——XXX等负责。

2007. 10-2008. 6:调研,数据采集——XXX、XX编制调查问卷,XXX编制访谈问卷,XXX负责发放、回收间卷。

2008. 9-11:数据分析,分报告撰写——XXX、XX负责。

2008. 10-2009. 5:总报告,以及著述文稿撰写——XXX、XX等。

六、阶段性研究成果

20xx年度在核心期刊发表1-2篇论文。研究成果在重要学术会议和培训会议上报告。

七、经费支出计划(略)

专家点评(略)

现场听众提问(略)

资料来源:曾天山.教育科研的视野与方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P155-159.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