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初稿)

(20xx年8月)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对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提升国民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才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领导下,经过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已顺利实施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教育工作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家庭教育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制度规范不断建立;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深入开展,实践创新成果显著;家庭教育宣传实践载体丰富多元,指导服务纳入公共服务取得突破;家庭教育队伍巩固壮大,指导服务阵地快速发展;全社会家庭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家长素质能力有效提升。五年来,家庭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十二五”家庭教育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家庭教育工作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法律政策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工作保障比较薄弱;

中西部地区和农村的家庭教育资源匮乏,面向留守、流动、困境儿童及家庭的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尚未满足群众需求;市场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亟需规范有序发展。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家长在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上存在困惑和误区,家庭教育存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从众等突出问题。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为家庭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央提出要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家庭教育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xx年)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xx年)》的颁发,对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儿童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期家庭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中央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部署中,突出强调要支持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发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同时,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家庭结构趋向多元,社会文化环境较为复杂的大背景下,传统与现代价值观、成才观相互碰撞,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为开创“十二五”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提升家长素质

和能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特制定《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

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xx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提出的相关目标任务,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以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家长儿童为宗旨,以提升家长素质为核心,着力构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和水平,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努力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基础作用。

家庭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基本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提升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和指导服务水平,建立与社会管理创新相适应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模式,基本建立起家庭教育法律政策制度,推进家庭教育工作进一步科学化、法制化、社会化。

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党政领导,妇联与教育行政部门协调指导,各相关部门充分履行职能,引导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活动。坚持育人为本、家长主体、服务为先,尊重儿童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以思想道德教育为

核心,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向不同年龄段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支持。坚持科学引导、规范管理、依法推进,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发展专兼职相结合的家教队伍,引导和规范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坚持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均衡发展,关注困境儿童及家庭的家庭教育,狠抓薄弱环节,加强政府、社团和企业合作,发展家庭教育公益事业,促进家庭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工作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1、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提高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应对新形势下家庭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工作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决策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有条件的省区市依据《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结合实际研制开发多层次的家庭教育辅导资料,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

2、完善家庭教育法律政策,促进家庭教育立法取得实质性成果。各相关部门围绕家庭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实施家庭教育政策,以利有效采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组织开展家庭教育立法调研,形成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努力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制定出台家庭教育法规条例,为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依据。

3、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适应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建立完善党政领导、妇联教育部门协调、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继续开展各级各类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创建活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不断总结推广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模式和创新经验,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形成良性发展的有效机制。

4、拓展家庭教育工作阵地,夯实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基础。巩固发展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家庭教育教育指导活动。80%的城市社区和6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有条件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创办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省、市、县及乡镇普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在社区、行政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

5、推进家庭教育工作队伍职业化建设,壮大专兼职结合的家庭教育骨干力量。加强家庭教育骨干系统化培训,推进家庭教育职业岗位培训试点,探索建立家庭教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家庭教育队伍职业化水平。有条件的高校、研究机构设置家庭教育专业或课程,培养一批家庭教育专业毕业生,充实家庭教育专业力量。充分发挥专家、教师、儿童工作者、五老人员、专业社工、志愿者的作用,

各级各地发展形成家庭教育专职工作者队伍、专家队伍、社工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6、规范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扩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覆盖率。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家长学校工作的指导意见 》,规范开展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升家长参与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比率,将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落到实处。幼儿园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庭教育指导、2次亲子实践活动;中小学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长指导、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长指导或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同时,有关部门及各地对人口学校、孕妇学校、新婚夫妇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做出具体规定。坚持定期组织各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巡讲团等,深入基层开展家庭教育知识宣讲、咨询服务。各级不断加大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把优质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送到千家万户。

7、统筹家庭教育工作发展,完善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争取政府及社会力量加大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向困境儿童、家庭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留守流动儿童及困境儿童的关爱服务体系建设之中,同步实施,依托各级各类家长学校、社区(村)妇女之家、儿童之家、基层文化活动站、乡村少年宫等公共服务阵地,为留守流动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提供

托管、家教指导及关爱帮扶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在学校、社区、乡村设置专业社工岗位,为特殊儿童及家庭提供救助及指导服务。

8、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工作,大力发展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推动建立政府主导下的0—3岁儿童早期教育领导体制,规范早期教育机构准入制度,优化早期家庭教育环境。托幼园所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加强家园沟通,向当地社区延伸早期家庭教育服务,指导家长提升家教能力。充分发挥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人口学校,妇女儿童中心、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站、妇女之家、儿童之家的作用,针对0-6岁儿童及其家庭开展早期保育和教育指导。通过开设“钟点学校”、周末班、假期班等形式,为社区、乡村居民提供灵活多样、方便就近的早期教育指导和托管服务,开展亲子游戏、兴趣小组、图书阅览、动手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9、创新家庭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围绕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深化家庭教育宣传实践品牌活动。每年以重大节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月等为契机,策划开展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家庭教育主题活动和宣传实践活动,培养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儿童和家长共同学习成长,形成和谐亲子关系。创新活动的形式和载体,注重提高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调动家长儿童的主体意识和积极性,着力扩大活动覆盖面,让更多的儿童和家长受益。

10、拓展家庭教育宣传载体,提高家庭教育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大众传媒作用,宣传家庭教育正确理念、科学知识和方法,引领舆论导向,营造家庭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推进家庭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地兴办的家庭教育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进一步提升;办好全国及省区市网上家长学校,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公益活动,利用QQ、微博等新兴媒介技术,为家长搭建信息、服务、互动平台。

11、发展规范家庭教育社会组织,提高家庭教育社会化程度。鼓励发展各级家庭教育社会组织,延伸家庭教育服务平台,加大各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发展家庭教育公益项目,开展家庭教育应用研究、骨干培训、指导服务,满足家庭教育工作发展需求。推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市场,为其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各地、各相关部门加强与服务妇女儿童和家庭的社会组织合作,引入专业社工服务,多措并举,促进家庭教育社会化进程。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进一步建立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教育、妇联、文明办、综治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部门、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

2、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家庭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完

善联席会议、专题研讨、联合调研、定期通报、监测评估等工作制度,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相关规划和考核体系,领导、协调、组织、督导家庭教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3、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牵头负责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文明办协调各部门力量共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教育部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卫生、人口计生部门大力发展新婚夫妇学校、孕妇学校、人口学校等公共服务阵地,对家长进行科学养育的指导和服务;卫生、人口计生、妇联负责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推进工作,逐步纳入公共服务范畴;文化部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妇联、民政、教育、人口计生、关工委等部门共同承担做好城乡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管理工作。

4、各地相关部门要按照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区和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地方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和部门实施方案,明确适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家庭教育工作目标任务。

(二)保障经费投入

5、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大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各相关单位和学校要设立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各省、市、县财政中设立家庭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各地家庭教育工作获得必需的财力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可按照辖区内未成年人人

口基数,按人均标准制定家庭教育预算。

6、探索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采用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项目化运作等方式,拓展家庭教育经费渠道,重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及处境不利的家庭和儿童提供服务与救助。各级妇联要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积极争取工作资源,在妇女儿童事业专项经费中列支家庭教育工作经费。

(三)完善监测评估

8、建立督查评估、激励表彰制度,制定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完善考核评估运行机制,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查抽查、阶段性总结和专项督查,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对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典型进行推广表彰。

9、各地将家庭教育工作监测评估纳入当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指标体系和儿童发展规划监测评估体系,各相关部门将家庭教育工作评估纳入本系统业务工作的督察考核之中。

 

第二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xx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

教办厅函[2010]14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20xx年度课题组织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教育科学研究院(所)、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全军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部属各高等学校,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按照《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管理的有关规定,决定自20xx年1月31日起组织20xx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现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xx年度课题指南》(以下简称《课题指南》)印发给你们,并将申报工作的有关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促进教育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二、申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要着眼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结合全国“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点,以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建设中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时注重推动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研究,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 - 1 -

研究方法的创新,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增强科学预见性,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要力求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深刻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关注学理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科建设,形成精品力作;应用研究要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教育政策和实践问题;开发研究要注重社会效益和使用价值。

三、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于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申报青年课题者(包括课题组成员)年龄不得超过39岁(19xx年3月31日之后出生)。不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须由两名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同行专家推荐。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实行招标制度,申报者要求具备主持省部级相关教育科研课题的经历和良好信誉。申报者必须从事实际研究工作并真正承担和负责组织项目的实施;申报课题的参加者或推荐人必须征得本人同意和亲笔签名方为有效,否则视为违规申报。

四、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承担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工作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在以往的课题过程管理中认真负责,信用良好。凡课题按时完成率高且优秀率高的单位奖励申报,按时完成率不高且合格率不高的单位限额申报,按时完成率低于60%且不合格率偏高的单位不得申报。

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涉及14个学科,课题申报者根据《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论证。招标课题申报者填写《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20xx年版),届时需听候通知到京参加现场答辩;其他课题申 - 2 -

报者填写《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请〃评审书》(20xx年版,以下简称《课题申请〃评审书》)。申报者根据所报课题的性质依照《课题申请〃评审书》列出的学科分类代码填写相应学科,跨学科课题应根据主要研究内容按照“尽量靠近”原则,选定为主的学科进行申报。

六、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设臵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一般课题和青年基金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和青年专项课题,均有不同额度的经费资助。申报者要根据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参考资助标准,提出拟申请的资助额度,并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本年度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平均为20万元、一般课题平均为10万元,青年基金课题平均为8万元;教育部重点课题平均为3万元、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平均为2万元。申报招标课题和一般课题互不交叉,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和教育部级课题互不贯通,申报者只能从中选一。实际资助经费额度以同级别课题经费资助标准为依据,根据评审结果为准。

七、《课题指南》中列示的招标课题名称即为研究题目,申报者不得自行命题、随意扩大和缩小研究范围。一般课题申报者可参照《课题指南》所提出的研究领域,自拟课题名称,鼓励反映 国家需要和国际趋势的前瞻性性、创新性课题,不支持以编译著作、编写教材、编写丛书、编写工具书为直接目的的课题研究。申报者要在《课题申请〃评审书》封面上标明所申报课题属于《课题指南》所列示的研究领域或自选课题。在涉及西部教育问题研究时,优先考虑西部地区的课题申报者。

八、本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要求在1-3年完成,研究期限自课题批准立项之日起计算,应用性研究应在1年内完 - 3 -

成,课题延期或调整人员须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研究成果须符合学术规范,体现创新,有所建树。招标课题最终成果要求出版30万字左右的专著,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3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并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他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必须包括研究报告和公开发表论文或著作,具体要求参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等。

九、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国家财政支持的社会公益项目,资助在公共部门服务的教育科学工作者。为减少重复,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只能申报一个课题。在研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负责人不得再申报新课题。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负责人同年度不能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他项目或其他国家科技项目,其课题组成员不能作为负责人以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他项目或其他国家科研项目。得到政府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其他部委办以及省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的课题负责人不得再次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支持已有两个以上其他来源的在研项目的研究者再次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上述各类课题的结题均以结题证书注明的时间为准,并须提供结题证书复印件。

十、申报者应如实填写申请材料,并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凡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中弄虚作假者,一经发现并查实后,取消个人三年申报资格,如获准立项一律按撤项处理和通报批评,并追究申报者所在单位的管理责任。

十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行信用管理制度。课题承担单位要履行承诺,保证信誉。获准立项的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执行 - 4 -

期间要遵守各项规定,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将实行结题鉴定制度,鉴定等级予以公示。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为不合格或有不良信誉记录者,课题负责人三年内不得申请新课题。除涉及政治、国际关系、宗教、种族、民族、性别等敏感问题外,计划发表出版的成果必须以课题资助名义先发表出版后鉴定,违反规定视为自行终止相关资助协议。成果鉴定为优秀或社会影响良好的课题负责人,在申报新课题时享受优先政策。

十二、本年度招标课题通过课题投标、资格审查、会议评标的程序进行;其他课题通过课题申报、资格审查、学科组匿名评审的程序进行。课题评审坚持公平公正,凡申报课题的学科规划组专家须回避课题评审工作。课题评审坚持质量第一,宁缺毋滥。专家初评结果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后公示,无异议后下达课题通知并拨付课题经费。

十三、课题申报单位、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教育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和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要加强对本年度课题申报工作的宣传、组织、管理和指导,既要积极鼓励,又要严格把关,应依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和本通知的要求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认真审核申报者的资质和信誉、前期研究基础、课题组研究实力和支撑条件,签署明确意见,保证申报者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确保课题申报工作的质量,并认真履行课题立项后的日常管理,帮助课题负责人按期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

十四、课题申报实行三级申报制度,申报者按照所在单位隶属关系,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由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统一 - 5 -

分别报送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再由上述机构统一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不得收取任何申报评审费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不直接受理个人和基层单位申报。

十五、课题申报所需的各种材料(包括《20xx年度课题指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投标申请〃评审书》、《课题申请〃评审书》及《活页论证》等)均可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网址:http://onsgep.)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单列学科教育学(网址:http://www.npopss-)下载。各单位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材料包括: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评审书》一式2份(原件1份,复印件1份),《活页论证表》7份,以及配套的电子版(由组织申报单位统一汇总发送至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电子信箱jks.qgb@)。重点投标课题不需填写《活页论证表》。申请书要求统一用计算机填写、A3纸双面印制、中缝装订,经所在单位审查盖章后,逐级报送相关科研管理部门,要确保电子申报数据和纸质申报数据的一致性,基本信息不得遗漏。

十六、本年度课题受理申报时间从20xx年1月31日起至20xx年3月31日止。请各省(区、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或相应的科研主管机构)、教育部各司局办公室、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科研处(社科处)和国家级教育科研机构科研管理部门务必认真负责,做好本系统课题申报数据录入、打印报表和申请书汇总报送等工作,确保数据录入准确和报送材料完 - 6 -

整,列出本系统课题申请书清单和各学科分类申报数量汇总统计表。于20xx年3月31日前将审查合格的《课题申请〃评审书》汇总后统一报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办公室咨询电话:010—62003307,62003305;邮政编码:100088;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十七、本通知及所附《课题指南》将同时在教育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专门网站上发布,并在《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媒体发布申报公告,请有关部门及时将有关信息传达至各所属有关单位,供教育科学工作者选题申报时参考。国防军事教育课题申报评审工作由全军军事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另行组织。

教育科学作为教育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改革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组织实施《课题指南》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充分利用专业力量、发挥专家咨询作用,充分问计于民、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和学校要给予充分重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确保这项工作顺利开展。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基层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课题申报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认真审核,严格把关,努力提高申报质量,签署明确意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认真对待,积极申报,以高质量的研究工作繁荣发展教育科学事业,为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供有力支持,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 7 -

附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xx年度课题指南

教育部办公厅

二0一0年一月二十六日

主题词:教育 科研课题 申报 通知

抄送: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部内发送:部领导

教育部办公厅 主动公开 20xx年1月26日印发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