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学习能力调查研究报告

小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能力调查报告

朝阳小学   任丹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将获得的发现和现象记录下来,成为探究事实的第一证据。目前,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习惯较差,学习情绪有部分消积因素,有的小学生对于科学探究没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这样的现象,我校科学组进行了小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小课题研究,以探究的心理寻求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的突破点。

二、调查目的

从全面综合的角度了解和分析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现状。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促进小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改革提供理论和现实根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对三到六年级的学生(共32名)进行问卷调查

四、调查情况与分析

以下是我制定的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问卷调查表: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的占比例较大,这是比较好的一面,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从学习方式来看,大多数学生都热衷于实验教学,教师可通过实验及动手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科学课中,真正意识到观察和实验重要性的教师只占少数,而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来完成,但还有少部分学生在学样。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同学选择向老师请教,通过自主探究解决的只占小部分,最终选择放弃的只是极个别。学生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都非常喜欢,但在小组合作中,有少数学生是有选择性的进行合作,甚至自己做自己的。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最后的结论大部分都是通过学生自己反复思考和动手才得出的,这说明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等,而根据实验所看到的表面现象来下定义的人数仍占了不小的比例,这说明学生在实验中还没有形成勤于思考,反复验证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将实验与观察和动手能力联系得较紧密,而对于思维能力对实验的重要性却有所疏忽。

通过以上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科学课中通过让学生多做实验,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在评价中争取做到实事求是,多运用表扬、激励这些评价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结论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小学生参与自主探究学习的现状是:

1、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并没有完全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少部分学生也习惯了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死记书本知识。

2、在实验教学中,不少老师都有这样一种误解,认为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不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牵着学生走,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探究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长此以往,导致一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应付了事。  

3、学生对于实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很感兴趣,但要让学生正确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如:实验前学会设计实验方案、合理分工、反复验证、适当了解并学会整理必用的实验器材等等。

总之,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们也明白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用信任的目光支持学生,用赞赏的话语鼓励学生,用真诚的建议帮助学生,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往中,把学习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篇:小学数学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研究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阶段总结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我于20xx年x月开展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实验。我在同组指导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严格要求,务实开展。

自我申报“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立项后,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管理细则。要求做到“三必须”:必须随时听课,了解实验的状况;必须加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每月两次的课题小组学习活动。在期中、期末分别进行一次初评和总评,及时交流。加强自身理论的学习,做实验记录,每学期上一节实验汇报课,写一份实验论文或实验心得体会、教学反思等,做到边实践边学习边总结。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水平。

要想顺利的实施本课题,我清楚的认识到必须转变教师“角色”意识。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在改革教育同时,必须从居高临下的主宰课堂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我非常明确: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愉悦和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积极思维,任意表达,敢于标新立异。

三、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最佳方案,突出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首先,从的实验研究课中,我不难看出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现象明显少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多了。每节课的教学都力求做到:先尝试后讲解,先猜想再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例如:《长方体的面积》一课的教学,让学生先试着为长方体做个漂亮的外衣,再想一想如何用简捷的办法计算出它的用料(即如何计算长方体面积),再引导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发表个人见解后,再小组合作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创设出了五种之多的计算方法。这样设

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为自主发展打下了基础。

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紧扣新课程标准。在有限的时间里吃透教材,撰写教案,定搞,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这一观念的确立,灌输的市场就大大削弱。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实践表明,这种分合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

其次,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四、营造浓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探究本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客观需要。儿童好问便是这方面最有力的佐证。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探究学习,也唯有如此,课题研究才能实现实质性进展。在具体的实施中,通过正面引导、树立榜样等手段给予落实。我要做到:

1、尊重、热爱、信任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和关注的;充分发扬教学民主,以平等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应更多一份关怀。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才能使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开掘出创新的潜质。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到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坚决让学生解决,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暗示,多给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机会。

4、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指导学生怎样当学习的主人,怎样当好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寻找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清楚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深度;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引导学生探索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引导学生总结过去,使学生学会不断调整自我、超越自我。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自主、创新、实践能力

广泛开展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自主创新实验的途径。在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真分析,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独立解决问题,这实质上就是创新。为了实现“合格+特长”的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尊重学生爱好,保护兴趣,发挥特长,循循善诱,分类指导,协调发展。课外活动开展分思想教育、兴趣爱好、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五大类,并建立相应的兴趣实践活动小组,努力创造条件,使

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做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寓兴趣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针对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广泛地开展了集知识性、灵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勤学、会学,有创造性地学,进而达到“以学为乐”的最高境界。

2、寓能力培养于课外活动中: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培训,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其对学习一丝不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3、寓创新培养于社会实践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除组织学生走向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增进了身心健康;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增长了学生才干,培养了劳动习惯,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展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近段的实验中,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学校组织的统考中,尤其是有关创新能力的命题,我班学生答的准确,有创新。

2、提高了参研教师的素质。近段的实验探索,也使我校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了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存在与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在实验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实验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实验中我们还有许多解决的问题:

1、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改变,因而只重视教法,不讲学法,更缺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在繁重地教学任务压力下,没有用心认真考虑课题研究这项工作,更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思想观念更新不好,懒于思考,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