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状况初探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状况初探

摘要近十多年来,我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增长为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但最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趋缓,财政性投入与高等教育的产出比不尽如人意。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寻找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合理化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资产出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数量激增,全日制本科招生人数激增、研究生招生数激增。历经“并轨”、“扩招”、“院校合并”等重大政策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一个迅猛的发展期。

随着国家历年财政性投入的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产出的相对低效,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钱学森之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存在亟待改善的问题。高等教育的投资规模应保持什么样的发展趋势,财政性投入为主的教育投资与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是否适应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我国高等教育投入状况

1.国家投资总量增,比重减。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在总量上有较大的增长。从19xx年~19xx年,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从42亿元增长到186亿元,平均增长9.7%,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却一直比较低,并且显出不断下降趋势。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已从19xx年不足1/5增长到20xx年的半数。

2.经费来源多元化。19xx年7月,国家有关部门做出“高校扩招”重大决策,教育方针从“稳步发展适度扩大规模”转变为“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建立多元化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从19xx年,我国逐步实行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到19xx年,我国1050所高等院校全部实行收费制度,标志着长期以来政府包揽高等教育全部经费的历史己经结束,个人成本分担比例迅速扩大,大致占普通高校生均培养成本20%~25%左右。

二、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中出现的问题

1.投资占我国GDP的比例长期偏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是世界各国衡量教育投入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曾于19xx年提出人均GDP与教育拨款在GDP中所占百分比的关系为:人均GDP小于200美元时,教育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应为3.3%,人均GDP介于300美元~500美元时,教育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应为4.4%,人均GDP介于500美元~1000美元时,教育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应为4.5%,人均GDP大2000美元时,教育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应为5.8%。而我国1991 年~1996 年最高比例为

2.85%,20xx年为3.19%,从未达到最低标准。

2.投资短缺,供给无法满足需求。自19xx年改革以来,我国实行减税让利政策,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降低。19xx年,该比例为31.2%,19xx年降为21.5%,19xx年降为18.7%,19xx年~19xx年进一步分别降为14.5%、13.1%、12.6%和11.6%。政府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财政十分紧张。社会所能提供的高等教育就学机会十分有限,加上政府财政性总收入的比重下降,很难大幅度专门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使得主要依靠财政收入的高等教育投入更加捉襟见肘。加上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有从高等教育转向基础教育的趋势。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资金缺口本就很大,这更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所以,寄希望于依靠政府投资迅速扩大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很不现实,高等教育供给短缺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缓解,其主要问题在于:个人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3.投资来源单一,办学主体过于集中。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等教育单一的政府办学体制和单一的政府投资政策,虽然近年来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但是单一的政府办高等教育的局面仍未发生根本性改变。

据统计,目前我国具有颁发文凭资格的民办高校不足300所,民办高等教育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讲都较小,办学主体仍是政府一统天下的格局。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多元化经济的要求。随着社会分配关系的不断变化,社会对教育的程度和质量形成了不同的需求。单一的政府办理高校的供给与多元化经济结构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性不相适应。收入较高的群体有能力支付较高的费用以此获得更高程度和更好质量的教育,但在以

“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宗旨的单一政府办学体制下(至少在国内很少有提供这种选择性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无法实现,结果就造成了一方面高等学校办学经费普遍短缺,另一方面部分有支付能力的群体无法通过承担高于普通比例办学成本的方式来接受高等教育。不难发现,在政府包揽高等教育的体制下,难以解决这种困境。

4.受益与投资不对称。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在企业的生存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主要的受益者之一,企业应根据其收益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由于缺乏捐资办教育的普遍理念,加上国家的用人政策没有相关规定,企业目前可以无偿得到大学毕业生或从市场上廉价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行为凤毛麟角。从而出现企业对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与企业从高等教育获得的收益不对称。19xx年,企业对高等教育的直接投资(除高校为企业服务获取的收入)为5.48亿元,占当年高等教育总投资256.38 亿元的1/50 左右。截至1998 年,全国约有1000万个工商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为教育的投入仅474.6元。在政府收入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现实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企业应按照成本收益对等的原则分担高等教育成本。

5.计划拨款不符合市场规律。当前政策规定,在校生人数是政府拨款的主要依据,政府对不同性质的高校专业拨款一视同仁,统统实行以政府拨款为主的方针。这种按人头“撒胡椒面”式的拨款方式,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也不利于社会公平。对于私人预期收益较高的热门高校和专业,虽然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因为接受了政府的拨款,所以需要受到政府一视同仁的限制,有生存和盈利能力却不能完全走向市场,“吃不饱”造成了办学积极性受到束缚;对于私人预期收益率较低的冷门高校和专业,虽然需要国家扶持和保护,但政府却又无力全包下来,明知其缺乏竞争力而又不得不把它们部分推向市场,“饿不死”造成了办学动力的缺失。不难发现现行的政府拨款标准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6.资助制度不健全。近年来,我国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迅速上升,给城市贫困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困难。同时,高等学校在校生贫困比例也在迅速增大。一些富有才华但经济困难的学生不能顺利接受高等教育,不仅牺牲了制度的公正性,也使社会效益受损。为了保证个人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近年来我国先

后采用了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贷款和减免学杂费等措施,但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资助需求。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明显落后,各项资助制度亟待完善。

三、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对策

1.逐步增加财政拨款。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0条规定“: 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机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保证举办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政府的财政困难不能成为把“高等教育全面推向市场”的充分的理由,高等教育投资资源的优化配置应遵循其基本的“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为了保证高等教育的顺利发展,政府应逐步增加财政拨款。

2.实行投资和办学主体多元化。为了适应多元化经济结构和社会对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要,满足日益增加的高等教育投资需求,应逐步改变国家包办高等教育投资的局面,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

3.确定符合市场规律的拨款标准。依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私人预期收益率高但社会收益低的高校和专业以及社会收益率高但私人预期收益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相较,后者更应获得政府的拨款资助。建议根据高等教育投资的私人预期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来设计新的拨款标准。对生均拨款水平实行差异化管理。

4.确定符合市场规律的学费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居民的负担能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等学校自身的成本分担结构等现实因素来确定学费标准。目前一些学校在“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等观点影响下,大幅度提高了收费标准,我国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己达20%~25%,大致与美国公立综合学院的平均学费相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15%。大多数城市居民还可以承受,但是已经超过了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承受能力。

在我国沿海等发达地区,高等教育对个人收入影响较大,高等教育私人收益率较高,同时,个人也有财力投资高等教育,可以适当提高收费标准,高等教育投资可以更多地由个人投资。而在内陆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对个人收入影响较小,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

较大,个人也比较贫困,不宜提高收费标准,高等教育投资应该更多地由政府投资。今后应拉开地区间的收费标准。

5.促使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由于受教育者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获得的人力资本不能直接出售给企业,企业通常缺乏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为了保证企业合理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应采用多种渠道建立企业资金回流高校的机制。国家还应建立良好的企业捐赠制度,促使企业通过捐赠投资高等教育。

6.建立良好的高等教育资助制度。我国人口70%以上是收入较低的农村人口,资助贫困学生是教育平等实现的重要保障措施。为保证教育的公平,就必须有完善的资助制度。目前我国获得资助在校大学生面太小,平均每人获得的资助金额也不大,随着学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学生数在不断增加。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等措施作用有限,政府应着重考虑完善减免学杂费和提供贷款等有效措施。

总之,高等教育的投资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效率。只有充分重视高等教育投资的重要性,逐步向投资总量保障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融法制化、投资受众精细化等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贝隆.试以效益眼光看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xx年版.

[2]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xx年版.

[3]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xx年.

[4]陈至立.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第二篇:家庭教育投资状况调查报告

家庭教育投资状况调查报告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调查范围: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家长

调查方式:问卷和访谈

调查目的:

调查**地区家庭教育投资现状,深入了解**地区的家庭教育投资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调查报告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兴亡,系于教育“,可见教育在国家中的重要性,而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对本地区的各层次的家庭的教育投资状况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五十份,回收有效问卷48份,其中幼儿园儿童家长5名,小学生家长8名,中学生家长16名,大学生家长19名。家长构成中职业知识分子占11.6%,干部占11%,工人占15.6%,农民占37.5%,自由职业者占22.6%,其他占1.7%。家长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4.1%,初中47.1%,高中或中专21.2%,大学或大专15.8%,大学以上

1.8%。

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家长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发展

——96%的家长对于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给予一致肯定,认为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深远而巨大。有1%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不重要,有3%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成长很难说。

表一家庭教育投入情况(不包括子女在校费用)

家庭教育投资状况调查报告

调查结果分析:

1、家庭教育投资欲望强烈,但投资存在偏差

家庭用于子女教育的投入,通常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常见的学校教育支出,包括学杂费、购买文具与学习资料等费用;二是,用于补习班、培训班、聘请家教,以及用于孩子参加文体、娱乐、旅游等活动费用。前一部分对于所有家庭来说基本上差不多,但对于后一部分支出,不同家庭是有明显不同的。现在分析后一种家庭教育投资现状。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方面,家长普遍都有较高的认识,那么反映在家庭教育投资行为方面,其具体的行为表现是否一致呢? 结果见表一。

从上表中我们发现,当前家庭教育投入主要集中在支出、购买课本书籍玩具(33.3%)和参加补习班与兴趣班(20.7%)的费用这两个方面,而用于聘请家教(10.1)和增长孩子见识的课外书籍等费用(7.1)则较少,当然这与本次调查所处的区域有关,城镇的孩子可能在接受家教培训和增长课外知识的机会上较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当前家庭教育投入水平并不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13.8%的家庭在家庭教育投入方面“无任何支出”,这说明这部分父母除了支付孩子在校费用外,其他教育费用支出基本为零。

2、家庭教育投资力度不是很大,投资形式单一

在此次的调查地区,人们收入中等,基本生活需求需要可以得到保障,但各个层次收入差距较大。家庭教育投资力度不大,在调查分析中样本子女课外书籍的一年消费额平均为264.2元,对子女的课外读物的一年消费额在100以下的占样本总数的31.6%,消费额在100到200的占样本总数的39%,消费额在200到700的占样本总数的20%,消费额在700以上的占样本总数的9.4%。家庭对子女的课外读物投资力度偏低,购买书籍的种类单一,大多集中在对孩子的课程辅导书籍上,对于文学和自然科学等书籍购买力度不大。

3、家长投入的物力和财力有所增长,但人力还不够

调查中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普遍局限于物力和财力上,很少在技术上给子女提供支持,即使能回答和解决一些问题,也只是传统的知识的问题,而技能范畴涉及比较少,如在计算机、网络等新的知识技能方面,更多家长欠缺支持能力,有时甚至还不如孩子掌握得多。对子女进行心理方面辅导的占样本总数的32.9%,对子女进行学业方面辅导的占样本总数的20.5%,对子女进行课外知识辅导的占

样本总数的5.7%,对子女基本不辅导的占样本总数的40.9%。

综上,接受此次调查的家长普遍具有现代“家庭教育意识”,“家庭教育行为”。他们有比较强烈的教育投资欲望,并积极投身子女的教育之中。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准确认识到家庭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如教育投资方向存在误区、教育内容有偏差、教育方式还有待完善和提高。相信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帮助广大家长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困惑和误区,给孩子一片更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