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大纲07412

《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实验诊断学

英文名称: Medical Laboratory Diagnosis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

总 学 时: 44 学时    (讲课学时:26 、实验学时:18)

学  分:  2.5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临床医师)

选修课程:

一、教学目标

本教学大纲是根据卫生部规划教材《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年第6版教科书内容编写,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使用。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强、发展最迅速、应用广泛、多学科相互联系的医学学科之一,是现代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本教学大纲侧重于常用检验技术及临床应用,重点讲授常用临床实验指标的评价和临床应用。并根据当今实验医学的进展,适时介绍该领域中的国内外动态,以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

    基本任务:通过本课程教学,学生应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将检验技术的相关信息应用到临床和基础科研中,具有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初步科研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加深了解实验诊断学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

二、基本要求

实验诊断是应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对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客观资料,以此与其它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协助临床对疾病作出一个完整正确的诊断,同时对观察病情变化,制定防治措施,判断预后等均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各种现代化仪器进入实验室,使检验技术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一门新兴独立科学,并实现了检验工作的快速化、微量化、自动化、和质控化。实验诊断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本门课程的重点介绍临床常用的、基本的内容,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讲授的各项检验的适应症,熟悉检验的基本原理方法,重点掌握各项检验的临床意义,并能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判断及分析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防治。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达到:

  (一)基本理论知识

  1、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检验指标变化的机制,对常用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能进行一般分析和解释,并用于临床常见疾病的诊疗工作中。

  2、熟悉常用医学检验的方法学评价,临床应用等基本理论知识。

  3、了解常用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概况及评价,一般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及临床应用。

  (二)基本技术

  1、掌握常用临床检验分析技术:血细胞计数技术、白细胞分类、和骨髓细胞基本形态、掌握常用检验项目的分析和使用注意事项。

  2、熟悉临床检验分析技术的特点;

  3、了解临床检验和分析技术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基本能力

  具有一定操作动手能力,具有初步的实验方法评价能力,具有一定的正确选择实验指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态度

  进一步坚定救死扶伤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热爱医学事业,树立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思想,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思维方法及良好的医风医德。

    (五)考核方式: 由平时考核,期末理论考核/考查,实验考核三部份构成。

     1、平时考核       1)内容:出勤情况,组织纪律,学习态度,课堂提问,实验报告,课外作业等;2)权重:20% 。

    2、期末理论考核      1)内容:掌握内容80%,熟悉内容15%,了解内容5%;2)方法:闭卷笔试;3)权重:50%。

    3、实验操作考核  1)内容:常用检验项目操作技能及实验分析; 2)方法:CA分析法;3)权重:30%。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和当前检验医学的进展,在教学中应安排1-2次专题讲授,并加大检验结果和病案分析比重,以适应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需要。

实验诊断学教学时间安排

           

  三、实验诊断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绪论                                                       

  教学内容

1.实验诊断的定义和任务;

2.实验诊断的基本方法及进展;

3.实验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围;

4.正确应用参考值及其影响因素;

5.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评价分析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诊断的定义和任务;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评价分析结果。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实验诊断学的性质、主要内容以及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实验室检查的基本方法及新进展;掌握正确分析判断检验结果的一般原则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实验诊断学   参考范围   医学决定水平

2、问答题

1)试述实验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范围。

2)如何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评价分析结果?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二章    红细胞检验

教学内容:

1. 红细胞起源、发育、形态、功能及影响调节因素;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

3. 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及红细胞平均值计算的临床意义(贫血形态学分类);

4.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初筛及确诊实验)。

教学重点难点:

贫血的三种分类方法,溶血性贫血的发生机理和实验诊断步骤。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网织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积测定和红细胞平均值计算的临床意义;熟悉贫血的分级和常见原因;掌握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变化的临床意义,贫血的三种分类方法,溶血性贫血发生机理和实验诊断步骤。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网织红细胞  溶血性贫血   MCV   MCH   MCHC   酸溶血实验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

2、问答题

1)试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2)如何根据红细胞平均值的变化诊断贫血的病因?

3)临床上如何确定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原因?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三章          白细胞检验

教学内容:

1.  血液中白细胞的生成、起源和功能;

2.  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3.  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及常见的形态异;

4.  总结血液分析仪常用的检验项目及直方图的分析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原理;熟悉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及常见的形态异常;掌握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细胞缺乏症   粒细胞减少症  核左移  核右移

2、问答题

1)试述血液中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及临床意义。

2)试述血液中各类白细胞增多或减少的原因及临床意。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四章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教学内容

1.  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形态特点;

2.  骨髓细胞学检查法及结果分析;

3.  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4.  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急性白血病的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常见血液病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骨髓细胞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标本的正确采集和送检要求;熟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分析;掌握增生性贫血、白血病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骨髓增生极度活跃    ALL   ANLL(AML)   MDS  IPT

2、问答题

1)如何根据骨髓中红细胞和有核细胞的比例判定骨髓增生级别?

2)试述急性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变化特点。

3)试述慢性白血病的血象和骨髓象变化特点。

4)试述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变化特点。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五章    止血与凝血机能障碍的检查

教学内容:

1.  止血、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的机理;

2.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的标本采集和送检要求;

3.  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4.  出血性疾病的检查要求;

5.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实验检查(专题讲授)。

教学重点难点:

止血、凝血、抗凝血及纤溶的机理,常用凝血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止血、凝血、抗凝血和纤溶产生的机理,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熟悉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查项目的选用原则;掌握止血与凝血障碍常用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凝血因子   FDP   APTT   PT   TT  FIB   PLT

2、问答题

1)试述正常凝血时的主要机理和途径。

2)试述血小板在凝血时的主要功能。

3)试述常用凝血相变化的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六章 尿液检验

教学内容:

1.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2.尿液标本的收集、保存及送检要求。

3.常用尿液理学、化学及显微镜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4.尿液的其它检验(蛋白尿的诊断、尿酶等)。

教学重点难点:

蛋白尿的形成机理、分类和临床意义。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尿液检验的临床应用范围;熟悉尿液标本的收集、保存及送检要求;掌握常用尿液理学、化学和显微镜检查的原理及变化的临床意义。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多尿   少尿  无尿  镜下血尿  镜下脓尿  管型

2、问答题

1)试述蛋白尿的形成机理、分类和临床意义。

2)试述糖尿的形成机理、分类和临床意义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七章   肾功能检查

教学内容:

1.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肾小球功能试验(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尿素、尿酸测定);

3.肾小管功能试验(尿浓缩稀释试验);

4.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原理、方法评价及临床意义。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肾功能试验分类;熟悉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常用的肾功能试验原理及临床意义。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内源性肌酐   外源性肌酐   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非蛋白氮

2、问答题

1)试述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的临床意义。

2)试述肾功能试验的选择及应用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八章  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查

教学内容:

1.肝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肝功能试验的分类;

2.蛋白代谢的检验(血清蛋白测定、血清蛋白电泳和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3.胆红素代谢的检验(黄疸的鉴别诊断);

4.血清酶学的检查(肝胆酶谱);

5.病毒性肝炎的标志物检查;

6.肝脏病检查项目选择的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难点:

常用的肝功能试验变化和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 常用的肝功能试验的分类.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常用的肝功能试验的分类和临床应用范围;熟悉肝脏病检验项目的选择注意事项;掌握常用的肝功能试验变化和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查的临床意义。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蛋白电泳   前白蛋白  氨基转移酶  ALP  HbsAg  肝细胞性黄疸

2、问答题

1)试述肝脏疾病时血清蛋白测定的变化特点(包括急性和慢性)。

2)试述肝脏疾病时血清氨基转移酶测定的变化特点(包括急性和慢性)。

3)试述三种黄疸的试实验室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第九章   脑脊液及浆膜腔积液检查

教学内容:

1.  脑脊液检验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标本采集;

2.  脑脊液检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3.  浆膜腔积液检验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

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脑、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和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课程考核要求:

了解脑脊液和浆膜腔积液检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熟悉脑脊液和浆膜腔积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要求;掌握正常脑脊液及常见脑、脑膜疾病的脑脊液特点和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要点。

复 习 思考题:

1、名词解释血脑屏障   渗出液  漏出液

2、问答题

1)试述常见脑、脑膜疾病的脑脊液实验检查的特点。

2)试述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形成机理。

3)试述渗出液与漏出液验检查的鉴别要点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大课讲授

四、其 他

鉴于本课程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时数有限,故教学内容应侧种于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指标,相关的生化试验、病原学检查等可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作为专题进行讲授。

五、参考书籍:

1.生物化学相关章节.<同期人卫版教材>

2. 生理学相关章节. <同期人卫版教材>

3. 病理学相关章节. <同期人卫版教材>

                   执笔者: 张学宁  

                      20##-3-20

 

第二篇:诊断学

《诊断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学时数:90 理论环节学时数:54 实践环节学时数:36 学分:5.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基础医学课

开课单位:医学院临床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只要研究领域是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发生规律和机制,建立诊断思维程序。通过收集资料、分析归纳资料,作出一个正确的诊断。是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各学科而设置的一门必修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为学习临床医学各学科,临床见习与实习奠定基础。因此,诊断学是一座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也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本学科的性质、任务。了解病人的主诉、体征的内在联系和临床意义。了解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的方法。了解心电产生的机理和心电向量的概念。了解X线的产生机理及临床应用原理。了解超声波的临床应用原理,超声波临床应用范围。

2、认识学习诊断学的重要性。

3、熟悉常见症状的病因,临床常用实验室检验项目的临床意义。熟悉心电图机的操作。熟悉影像检查临床意义。熟悉心房、心室肥大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熟悉临床诊断的内容。

4. 掌握常见症状、体征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掌握系统的问诊和体检方法,掌握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的参考值。掌握正常心电图的测量及正常心电图的特点。掌握正常胸片的特点及常见疾病X线的表现。掌握医疗病史采集的方法及书写。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自学、多媒体、课件、投影等。

三、理论教学内容

绪 论

教学重点难点:

1.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2.临床诊断的内容。

1

教学内容

1.了解诊断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学习诊断学的目的、方法与要求。

2.熟悉诊断学的内容。熟悉临床诊断的内容。

3.掌握症状、体征的概念。

第一篇 常见症状

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症状(发热、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水肿、咯血、呕血、便血、黄疸、意识障碍等)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了解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咯血、发绀、呕血与黑便、黄疸、意识障碍的的发病机制。

2、掌握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咯血、发绀、呕血与黑便、黄疸、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3、熟悉发热、疼痛、水肿、呼吸困难、咯血、发绀、呕血与黑便、黄疸、意识障碍的病因、伴随症状。熟悉中心性发绀与周围性发绀的临床特点。

4、掌握稽留热、驰张热、咯血、发绀、呕血、呼吸困难、黄疸、嗜睡、意识模糊、昏睡、昏迷的概念。掌握心源性水肿和肾源性水肿的鉴别,掌握呼吸困难的常见类型、临床特点及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鉴别。掌握咯血与呕血的区别。掌握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鉴别要点。

第二篇 问 诊

教学重点难点:

问诊的内容

教学内容:

1.了解问诊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3.熟悉问诊的方法与技巧。

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

1.问诊的重要性

2.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第三篇 检体诊断

教学重点难点:

1、体格检查的基本方法及临床意义。

2

2、生命征。

3、淋巴结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3、皮疹、出血点及紫癜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4、颈部正常状态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5、正常成人胸及肺部异常体征。

6、心尖搏动、心脏震颤、心脏浊音界的临床意义,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内容(心音、附加音、心脏杂音),肝颈静脉回流征、周围血管征、异常脉搏概念及临床意义。常见心脏异常体征。

7、腹部检查的方法,常见体征及临床意义。

8、四肢检查的内容(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

9、神经反射评估(角膜反射、膝腱反射、病理反射)方法及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心脏听诊。

2、腹部触诊。

3、神经反射。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基本检查方法

1.了解检体诊断的重要性。

2. 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的基本方法。

3. 熟悉全身体格检查的顺序与方法。

第二章 一般检查

1. 熟悉一般状态检查的内容,正常表现及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2、掌握生命征的概念。

3、熟悉皮肤、浅表淋巴结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4、掌握甲状腺机能亢进面容、二尖瓣面容。掌握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掌握蹒跚步态、醉酒步态、慌张步态。

5、了解发育营养状态的判定。

第三章 —第四章 头部及其器官检查 颈部检查

1.熟悉头、颈部检查顺序与方法。

2. 熟悉异常头颅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 熟悉眼部检查及临床意义。

4. 掌握巩膜、瞳孔检查的临床意义。

3

5. 熟悉颈部的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6. 掌握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7. 掌握颈静脉怒张、甲状腺肿大、气管移位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 胸部检查

1、熟悉胸部的体表标志及胸壁、胸部与乳房的检查。熟悉正常胸部叩诊音、肺下界移动度及移位的临床意义、肺部病理性叩诊音的概念及临床意义、听诊部位、顺序及临床意义、肺部啰音的分类、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

2、掌握肺和胸膜检查的方法、内容、正常表现及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掌握正常成人胸廓比例,常见胸部变形(桶状胸、扁平胸、佝偻病胸)及临床意义、掌握触觉语颤及临床意义。正常肺下界的位置。掌握肺部啰音的特点。

3、掌握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症(肺实变、肺气肿、胸膜腔积液、气胸、肺不张)。

4、掌握心脏检查的方法、内容、正常心界、心脏浊音界改变的临床意义。

5、熟悉心脏震颤的临床意义。熟悉心脏听诊、心脏常见附加音(奔马律、二尖瓣开放拍击音)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熟悉心脏杂音产生机制以及听诊特点。熟悉肝颈静脉回流征、周围血管征的检查方法、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

6、掌握正常心尖搏动、心尖搏动异常的主要病因及临床意义。掌握心脏瓣膜听诊区的部位,期前收缩和心房颤动的听诊特点。掌握心脏杂音的听诊要点。能辨别收缩期杂音与舒张期杂音,并熟悉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听诊特点。,掌握循环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症(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7.掌握正确测量血压的方法,了解血压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脉搏检查的方法及周围血管征。掌握水冲脉、交替脉、奇脉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8、了解心音分裂的发生机制以及临床意义。

第六章 腹部检查

1、了解腹部体表标志及分区。

2、掌握腹部检查的方法、内容(腹部膨隆、腹部凹陷,板状腹、腹壁揉面感,压痛、反跳痛,肝脏、脾脏 、胆囊)及临床意义。掌握Murphy 征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3、掌握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的定义、肠鸣音、振水音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4、掌握急性腹膜炎、腹水、幽门梗阻的体征。

第七章 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

4

了解生殖器、肛门和直肠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第八章 脊柱与四肢检查

1、了解脊柱检查的内容:弯曲度、活动度、脊柱压痛与叩击痛的检查方法。

2、熟悉匙状甲、杵状指(趾)、膝内、外翻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九章 神经反射检查

1、了解神经系统检查的内容。

2、掌握神经反射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角膜反射、腹壁反射、膝腱反射、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

9.了解感觉功能、运动功能、植物神经功能检查。熟悉肌力的分级、肌张力改变的意义,掌握瘫痪、单瘫、偏瘫、截瘫、交叉瘫的概念。

第四篇 实验诊断

教学重点难点:

1、血常规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2、尿常规检查其临床意义。

3、粪便隐血试验检查的临床意义。

4、肾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5、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球蛋白比值及临床意义。

6、脑脊液检验及临床意义。

7、浆膜腔积液检查及临床意义。

8、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

9、甲胎儿蛋白测定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掌握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检查的正常范围及临床意义。

2.熟悉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3.掌握血沉检查的正值及临床意义。

4.了解出血性疾病常用检查,熟悉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

5.熟悉肝功能及肝病常用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6.熟悉肾功能检查的项目及意义。

7.熟悉脑脊液、浆膜腔液检查的适应症、掌握脑脊液正常范围,区别渗出液与漏出液,熟悉其临床意义。

8.了解常用的生化检查项目及意义。

9. 掌握核左移、核右移的概念及意义。

5

第五篇 X线与磁共振诊断

教学重点:

1、X线的特征、常用检查方法。

2、正常胸部的X线表现(肺野、肺门及肺纹理)。

3、正常心脏、大血管的X线表现(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左房、左室增大)。

4、消化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充盈缺损、龛影)

教学难点:

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自然对比、人工对比)。

2、本病变的X线表现(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

3、心脏、大血管及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左房、左室增大)。

教学内容:

1.了解X线诊断学应用原理、诊断方法、原则。

2.掌握X线的特性。

3.熟悉呼吸系统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理X线表现,掌握肺炎、肺气肿、肺结核典型X线表现。

4.熟悉心脏大血管的正常X线表现及各房室增大的X线表现。

5.了解消化系统的正常X线表现及基本病理变化,掌握消化性溃疡X线直接征象。

6. 了解骨关节系统X线表现。

7. 了解磁共振诊断方法及临床应用。

第六篇 器械检查

第一章 心电图检查

教学重点:

1、常规心电图导联、导联轴。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3、心电图的测量方法。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临床意义。 教学难点:

1、心电向量的概念。

2、常见异常心电图(心房、心室肥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教学内容:

6

1、了解心电发生的原理与心电向量的概念、心电向量记录的导联系统及心电图形成。

2、熟悉正常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及临床意义。

3、掌握心电图的测量方法。心率的计算。

4、熟悉常规心电图导联(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体导联、胸导联的名称、位置)。心电轴(正常、左偏、右偏)的概念、临床意义。心脏钟向转位(顺钟向转位、逆钟向转位)。

5、熟悉异常心电图(心房、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特征、心律失常)及心电图临床作用。

6.基本掌握心电图机的操作。

7. 掌握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范围。

第二章 与心电图检查有关的某些检查。

了解动态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检查的意义。

第三章 超声波检查

1.了解超声检查方法、超声检查前病人的准备。

2.熟悉超声波检查的临床应用。

第四章 肺功能检查

了解肺功能检查的内容熟悉血气分析的意义。

第五章 内镜检查

了解内镜的基本知识及内镜检查的意义。

第六章 放射性核素检查

了解放射性核素检查的意义。

第八篇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

常用诊疗技术项目,重点掌握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了解临床常用诊疗技术项目。

2.重点掌握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的目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

2.熟悉临床常用诊疗技术的临床意义。

3.了解临床常用诊疗技术的适应症

第八篇 诊断方法与病历书写

7

教学重点难点:

1.临床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

2. 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

教学内容:

1. 了解病历具有临床诊治疾病,教学、科研、法律依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 熟悉收集、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方法。

3. 熟悉临床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

4.掌握住院病历的格式及项目。

四、实践教学内容

1、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在正常人体检查实习时边讲授、边示教,指导学生相互检查,反复练习,逐步掌握检查顺序和方法。

(2)认识人体正常状态,掌握正常肺部、心脏、腹部、神经系统状态。

(3)通过阅读化验单,使学生初步掌握正常化验结果及常见的异常化验结果及临床意义。

(4)通过讲解,阅读X光片,使学生自己逐步熟悉和掌握正常胸片的特点,熟悉几种常见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X线特点。

(5)通过讲解、阅读心电图片及示教心电图机操作,使学生能逐步熟悉和掌握正常心电图的特点,心电图的操作,熟悉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点,并能独立阅读及测量正常或大致正常心电图,写出报告。

(6)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使学生能初步按正规规格式编写符合要求的病历,为临床各科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内容与安排

(1)体格检查

·基本检查方法及一般状态检查、头颈部检查

·胸廓、肺部检查

·心脏血管检查

·脊柱四肢、神经系统检查

·系统全面体格检查

(2)实验诊断

·阅读化验单

8 2学时 2学时 4学时 2学时 4学时 ·腹部检查 2学时 ·体格检查考核 4学时 2学时

(3)X线检查

·正常X线片阅读 ·呼吸系统疾病X线片阅读

·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X线阅读 (4)心电图检查

·正常心电图片阅读 ·异常心电图阅读 ·心电图机操作 (5)诊断方法与病历书写

·书写病历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2学时

五、学时安排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主 要 内 容

绪 论 常见症状 问 诊 检体诊断 实验诊断 X线与磁共振检查 心电图检查 超声波检查 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诊断步骤与病历书写 机 动 合 计

讲 授 2 6 2 20 6 6 6 2 2 2 54

实 验 20 2 6 6 2 36

总 计 2 6 2 40 8 12 12 2 2 4 90

六、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实践操作)。

2.主要考核内容或知识点:各章节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及少量了解内容。 3.考核要求:平时10%、实践操作20%、期末7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诊断学:全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材(第四版)邓长生编。

2.诊断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陈文

9

彬主编。

3.医学影像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五版)吴恩惠主编。

4.新编心电图学:学苑出版社,于伟畸、张新中主编。

5.超声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三版)周永昌、郭万学主编。

6.内科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叶任高主编。

7.外科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吴在德主编。

8.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姚泰主编。

9.病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杨光华主编。

10.病理生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金惠铬主编。

11.系统解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第五版)柏树令主编。

八、本大纲使用说明

1、本大纲适用临床专业,相关内容可配合电化教学或临床见习。

2、开设时间根据课程进度及条件适当调整。

3、执笔:龚国良

4、审核:赵锡荣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