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新概念

20xx年版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一 新指南的几个数字的变化

1 胸外按压频率由20xx年的100次/min改为“至少100次/min” 2 按压深度由20xx年的4-5cm改为“至少5cm”

3 人工呼吸频率不变、按压与呼吸比不变

4 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胸外按压、气道和呼吸 5 除颤能量不变,但更强调CPR

6 肾上腺素用法用量不变,不推荐对心脏停搏或PEA者常规使用阿托品.

7 维持ROSC(自主循环恢复)的血氧饱和度在94%-98% 8 血糖超过10mmol/L即应控制,但强调应避免低血糖 9 强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10s

二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1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

2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3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4 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 通气比率建议值 (30:2) 并未更改。在《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 1 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速率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 8 至 10 次呼吸)。应避免过度通气。

三 从 A-B-C 更改为 C-A-B:

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理由: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而且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 (VF) 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在这些患者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在 A-B-C 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更改为 C-A-B 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四 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

在《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的主要问题及更改如下:

1 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1)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

理由:虽然尚无人体或动物实验研究证据证明实施心肺复苏时先进行 30 次按压而不是 2 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胸外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而且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进行胸外按压,比较不进行胸外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动物实验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所以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摆好头部位置并尽可能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第一轮 30 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无论有一名还是多名施救者在场,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都可以确保患者尽早得到这一关键处理,同时,应尽可能缩短人工呼吸的延误。

(2) 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3)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4) 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C-A-B 而不是 A-B-C)。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 30 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 2 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

(5 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

(6) 成人按压幅度已从 4 至 5 厘米的范围更改为至少 5 厘米。 这些更改旨在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仍然强调需要为心脏骤停患者尽快进行胸外按压。下文给出有关这些更改的详细信息。 2 强调胸外按压

2010(新增):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Hands-Only?(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即仅为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并强调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或者按照急救调度的指示操作。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直至 AED 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接管患者 所有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应至少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另外,如果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 30

次按压对应 2 次呼吸的比率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直至 AED 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 所有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应至少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另外,如果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 30 次按压对应 2 次呼吸的比率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直至 AED 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 3 2005(旧):在《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未给出面向未经培训或经过培训的施救者的不同建议,但已建议调度员向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指示。在《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已注明,如果施救者不愿或无法提供通气,则施救者应进行单纯胸外按压。 理由: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或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不过,对于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仍然建议施救者同时实施按压和通气。

心肺复苏程序变化:C-A-B 代替 A-B-C

4 2010(新):在通气之前开始胸外按压。

2005(旧):成人心肺复苏程序从开放气道开始,检查是否可正常呼吸、然后进行 2 次人工呼吸后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之后再进行 2 次呼吸。

理由:虽然尚无人体或动物实验研究证据证明实施心肺复苏时先进行 30 次按压而不是 2 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胸外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而且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进行胸外按压,比较不进行胸外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动物实验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所以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摆好头部位置并尽可能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第一轮 30 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无论有一名还是多名施救者在场,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都可以确保患者尽早得到这一关键处理,同时,应尽可能缩短人工呼吸的延误。

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5 2010(新):取消心肺复苏程序中的“看、听和感觉呼吸”。在进行 30 次按压后,单人施救者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2005(旧):“看、听和感觉呼吸”过去用于在开放气道后评估呼吸。将过去的操作程序由“气道、呼吸、胸部按压”改为“胸部按压、气道、呼吸”——即由先“动口”后“动手”改为先“动手”后“动口”。先“动口”,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影响复苏效果。改用先“动手”后,可提醒人们在第一时间里迅速开展胸部按压,提高抢救成功率。

五 采用这一复苏原则时,还应记住四个关键的时间窗:

1.胸部按压100 次/分钟.

急救时,将患者就地平躺,先进行胸部按压,如有条件可胸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部按压要快速、有力,按压频率为100 次/分钟效果最好,如有两个施救者,可以按压30 次做两次人工呼吸,单人施救时,按压15 次做两次人工呼吸。通过持续有效地胸部按压,可使胸壁回弹,静脉回流,让更多的含氧血液流人心脏,使心脏恢复节律并产生全身灌注。

2.心跳骤停抢救贵在4 分钟

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如果在发病4 分钟内得到有效急救,其复苏率可以达50%,如果超过4分钟后进行复苏抢救,只有1/4 的患者能够救活,因此在第一时间里按照先“动手”后“动口”的急救程序进行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心肌梗死1 小时内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时机是关键,应越早越好,抢在1 小时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其疗效最佳。尿激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溶栓剂,它具有改善心功能,减少血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等作用,患者当出现症状时,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若超过12 小时,必须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增加患者痛苦。

4.脑血管梗塞6 小时治疗时间窗

脑动脉硬化患者多出现半身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清,头痛等症状,而患者对这些症状没有发展严重前,往往不够重视,等后果危重再去抢救,时效已晚。医学界对脑梗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6 小时治疗时间窗”(4 小时最佳),在这个时间窗里,对患者抢救得当,绝大多数患者可转危为安。因此,对脑梗死出现的心脏骤停,也应严格遵照先“动手”后“动口”的原则进行救治。

六 电击治疗

1 自动体外除颤器

先给予电击与先进行心肺复苏

对于院内心脏骤停,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并且应在等待除颤器就绪时进行心肺复苏

2 电击能量

双相波: 制造商建议值 (120-200 J);如果该值未知,使用可选的最大值。第二次及后续的剂量应相当,而且可考虑提高剂量。 单相波: 360 J

七 儿童除颤剂量

20xx年 20xx年

初始除颤能量 2 J/kg 2 — 4 J/kg

后续的剂量 4 J/kg > 4 J/kg < 10 J/kg

八 心血管急救成人生存链,质量决定生存

1.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2.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3. 快速除颤

4.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5.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总 结

1、转变观念:CAB代替ABC

2、非专业施救者的单纯胸外按压

3、高质量的心肺复苏

4、早除颤(心脏原因致心脏骤停者)

5、监测呼出二氧化碳

6、早施亚低温

7、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承德县妇幼保健院

20xx年12月12日

 

第二篇:20xx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新概念

20xx年版心肺复苏指南新概念

主讲人:XX

继续强调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 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而不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

? 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大约为 5 厘米)

? 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单人施救者的按压- 通气比率建议值 (30:2) 并未更改。在《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仍然建议以大约每秒钟 1 次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实施高级气道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按压 (速率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且不必与呼吸同步。之后,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1 次呼吸的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 8 至 10 次呼吸)。应避免过度通气。

从 A-B-C 更改为 C-A-B: 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理由:绝大多数心脏骤停发生在成人身上,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脏骤停最高存活率均为有目击者的心脏骤停,而且初始心律是心室颤动 (VF) 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在这些患者中,基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在 A-B-C 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寻找防护装置或者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更改为 C-A-B 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量缩短通气延误时间 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主要问题及更改的总结

在《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有关非专业施救者成人心肺复苏的主要问题及更改如下:

? 建立了简化的通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流程?

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 理由:虽然尚无人体或动物实验研究证据证明实施心肺复苏时先进行 30 次按压而不是 2 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胸外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而且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进行胸外按压,比较不进行胸外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动物实验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

活率,所以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摆好头部位置并尽可能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第一轮 30 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无论有一名还是多名施救者在场,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都可以确保患者尽早得到这一关键处理,同时,应尽可能缩短人工呼吸的延误。

? 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 继续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以足够的速率和幅度进行按压,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回弹,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并避免过度通气)。

? 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即先开始胸外按压,然后进行人工呼吸(C-A-B 而不是 A-B-C)。单人施救者应首先从进行 30 次按压开始心肺复苏,而不是进行 2 次通气,这是为了避免延误首次按压。

? 按压速率应为每分钟至少 100 次(而不是每分钟“大约” 100 次)。 ? 成人按压幅度已从 4 至 5 厘米的范围更改为至少 5 厘米。

这些更改旨在简化非专业施救者的培训,仍然强调需要为心脏骤停患者尽快进行胸外按压。下文给出有关这些更改的详细信息。注意:在以下主题中,使用星号 (*) 表示针对非专业施救者但与医务人员相似的更改或强调要点。

强调胸外按压*

2010(新增):如果旁观者未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则应进行 Hands-Only?(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即仅为突然倒下的成人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并强调在胸部中央“用力快速按压,或者按照急救调度的指示操作。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直至 AED 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或其他相关施救者已接管患者

所有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应至少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另外,如果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 30 次按压对应 2 次呼吸的比率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直至 AED 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

所有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应至少为心脏骤停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另外,如果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有能力进行人工呼吸,应按照 30 次按压对应 2 次呼吸的比率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施救者应继续实施心肺复苏,直至 AED 到达且可供使用,或者急救人员已接管患者。

2005(旧):在《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未给出面向未经培训或经过培训的施救者的不同建议,但已建议调度员向未经过培训的

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指示。在《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已注明,如果施救者不愿或无法提供通气,则施救者应进行单纯胸外按压。

理由:单纯胸外按压(仅按压)心肺复苏对于未经培训的施救者更容易实施,而且更便于调度员通过电话进行指导。另外,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或同时进行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不过,对于经过培训的非专业施救者,仍然建议施救者同时实施按压和通气。 心肺复苏程序变化:C-A-B 代替 A-B-C*

2010(新):在通气之前开始胸外按压。

2005(旧):成人心肺复苏程序从开放气道开始,检查是否可正常呼吸、然后进行 2 次人工呼吸后进行 30 次胸外按压,之后再进行 2 次呼吸。

理由:虽然尚无人体或动物实验研究证据证明实施心肺复苏时先进行 30 次按压而不是 2 次通气可以提高存活率,但胸外按压可以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而且对院外成人心脏骤停的研究表明,如果有旁观者尝试进行胸外按压,比较不进行胸外按压,可以提高存活率。动物实验证明,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会降低存活率,所以在整个复苏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延误或中断。胸外按压几乎可以立即开始,而摆好头部位置并尽可能密封以进行口对口或气囊面罩人工呼吸的过程则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有两名施救者在场,可以减少开始按压的延误:第一名施救者开始胸外按压,第二名施救者开放气道并准备好在第一名施救者完成第一轮 30 次胸外按压后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无论有一名还是多名施救者在场,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都可以确保患者尽早得到这一关键处理,同时,应尽可能缩短人工呼吸的延误。

取消“看、听和感觉呼吸”*

2010(新):取消心肺复苏程序中的“看、听和感觉呼吸”。在进行 30 次按压后,单人施救者开放患者的气道并进行 2 次人工呼吸。

2005(旧):“看、听和感觉呼吸”过去用于在开放气道后评估呼吸。将过去的操作程序由“气道、呼吸、胸部按压”改为“胸部按压、气道、呼吸”——即由先“动口”后“动手”改为先“动手”后“动口”。先“动口”,胸部按压往往被延迟,影响复苏效果。改用先“动手”后,可提醒人们在第一时间里迅速开展胸部按压,提高抢救成功率。

采用这一复苏原则时,还应记住四个关键的时间窗:

1.胸部按压100 次/分钟.

急救时,将患者就地平躺,先进行胸部按压,如有条件可胸压和人工呼吸同时进行,胸部按压要快速、有力,按压频率为100 次/分钟效果最好,如有两个施救

者,可以按压30 次做两次人工呼吸,单人施救时,按压15 次做两次人工呼吸。通过持续有效地胸部按压,可使胸壁回弹,静脉回流,让更多的含氧血液流人心脏,使心脏恢复节律并产生全身灌注。

2.心跳骤停抢救贵在4 分钟

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如果在发病4 分钟内得到有效急救,其复苏率可以达50%,如果超过4分钟后进行复苏抢救,只有1/4 的患者能够救活,因此在第一时间里按照先“动手”后“动口”的急救程序进行救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心肌梗死1 小时内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时机是关键,应越早越好,抢在1 小时内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其疗效最佳。尿激酶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溶栓剂,它具有改善心功能,减少血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等作用,患者当出现症状时,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若超过12 小时,必须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增加患者痛苦。

4.脑血管梗塞6 小时治疗时间窗

脑动脉硬化患者多出现半身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清,头痛等症状,而患者对这些症状没有发展严重前,往往不够重视,等后果危重再去抢救,时效已晚。医学界对脑梗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6 小时治疗时间窗”(4 小时最佳),在这个时间窗里,对患者抢救得当,绝大多数患者可转危为安。因此,对脑梗死出现的心脏骤停,也应严格遵照先“动手”后“动口”的原则进行救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