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

《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

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共同编制的《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日前发布。报告以第三方视角,从学生发展、教学改革、政策保障、服务贡献四个维度,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质量(办学资源条件)、过程质量(政府引导和校企合作)和结果质量(学生发展和服务贡献)进行客观分析,成为社会了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生发展:第一代大学生比例上升 学生资助需求增加

从20xx年开始,《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推出了高职培养质量“计分卡”,选取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比例、理工农医专业相关度、母校总体满意度等5项关键指标来反映高职培养效果。

今年的报告显示,计分卡指标总体稳中有升。2011届至2014届,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持续提升,201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高1.1个百分点,比2011届高1.9个百分点。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自主创业比例、母校总体满意度均呈上升状态,高职毕业生的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连续四届保持稳定。在20xx年宏观经济增长趋于下行、高职毕业生数量增加的背景下,计分卡指标稳中有升,说明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相对稳定、势头良好。

报告还关注了学生的职业发展,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增长明显。2011届高职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为4812元,比毕业半年时月收入增长了2330元,增幅为94%。近4年来,高职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与本科毕业生的差距在缩小,2011届—2014届高职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的差幅分别为19%、19%、17%和15%。60%的2011届高职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职位有晋升。

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不断增加。报告显示,2014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3.8%,比2011届增长了1.6个百分点,增幅达72.7%。高职毕业生创业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麦可思联合调查,2013届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共创造了92.3万个就业岗位,比本科高143%。

报告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91%的2014届高职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52%的毕业生家庭背景为“农民与农民工”,高于本科院校,且近四年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这反映出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作用显著,在发挥教育脱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方面功效明显。报告同时关注到高职学生持续上升的助学需求,建议公共财政要更多更好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高职学生完成学业。

教学改革:撤销专业点数多于新增 教学资源指标向好

报告显示,20xx年高职院校主动停招或撤销了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点数5269个,多于新增专业点数2004个,超过61.4%。新增专业点数3265个,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新产业,老年服务、康复治疗、社区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以及新能源应用技术、软件外包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等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专业领域,在适应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及服务民生领域等方面日益发挥作用。

在产教融合方面,高职院校创新“政行企校”合作机制,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近16万家,校均超过120家。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属地化员工成为高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去年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首次采用了“资源表”来分析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与去年的指标相比,今年生师比、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等教学资源指标均呈现向好趋势。

高职院校生师比继续下降,达到15.6∶1;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上年度的57.2%提高到59.2%;高职专任教师下企业实践天数由上年度的25.9天增加到27.8天。尽管如此,“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

在实践教学条件方面,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由去年所统计的9025元增加到9752元,远超教育部规定的优秀标准。不过,虽然实践教学条件有明显改善,但东西部的差距却呈进一步扩大趋势。在校外实习基地使用方面,使用时间为73天,较上年度增加3天,东西部差距逐步缩小。

政策保障:办学经费有了制度保障 地市财政投入乏力

20xx年底,财政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20xx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这一文件的出台使我国高职院校办学经费首次有了国家制度保障,当年中央财政共下拨奖补资金约64亿元。

报告关注了各地落实、管理和使用中央财政的绩效。报告指出,全国有23个省份制定了高职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省份未出台相关政策,已经出台标准的省份也存在标准偏低、拨付不到位等问题。

高职院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明显,但与本科院校相比,各地政府对高职教育的财政保障力度仍然偏弱。从全国整体来看,20xx年地方普通本科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为16388.57元,是地方高职院校9976.97元的1.64倍。差距最小的是内蒙古和辽宁,约1.08倍;差距在2倍以上的地区有6个,分别是宁夏、河南、安徽、河北、广西和贵州,贵州省的差距最大,达到2.5倍(见图1)。

报告还关注到地级市举办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据调查,在中部地区同一城市,

地级市举办高职生均财政经费不足2000元,仅为另一省属高职生均财政经费的五分之

一。报告指出,地级市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与教师编制的不足,制约着高职教育内涵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对省级政府统筹高职教育发展能力形成挑战,也对地市级政府举办高职教育、依法按照生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办学经费的能力形成挑战。

服务贡献:“贡献表”量化投入产出 学校之间差异显著

今年,质量报告首次采用了“服务贡献表”,用来分析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与毕业生就业去向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强调投入与产出的相关性,引导高职院校更加注重服务区域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通过对三线城市高职院校质量年报的抽样发现,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比例有低有高,存在较大差异(见表1)。其专业设置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着力点不同,可能是形成差异的原因。有的院校植根于当地经济发展设置专业,教学内容对接区域产业升级要求,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有的院校认为当地产业发展落后、就业机会不多,将毕业生到外省市就业作为专业设置和教学安排的着眼点。对当地发展贡献度不同,得到地方政府认可与支持的力度也会有所不同。

报告显示,20xx年高职院校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取得的收入为26亿元,校均210万元,比上一年增长5%。

在服务贫困地区和乡镇建设方面,高职院校区域分布的特点成为了其独特的优势。报告显示,在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分布着300多所高职院校,约占全国高职院校总数的五分之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留在当地就业的比例高达53%,平均每所高职院校为当地提供的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超过150万元,非学历培训到款额超过250万元,公益性培训服务超过1万人日。但是,随机抽取涉农高职院校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收入显示,横向、纵向到款额有多有少(见表2),反映了院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不均衡状况。

报告显示,高职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两个势头——东部地区县级政府举办高职院校培养当地实用人才,创造人力资源红利;高职院校与县级政府合作办学,促进县域经济和农村发展。目前全国坐落在县级市的高职院校超过90所,高职院校通过与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注重面向中小城市的未来发展,成为了服务新兴业态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生力量。

 

第二篇:20xx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教学改革

2教学改革

2.1专业设置

20xx年,高职院校停招或撤销的专业点数多于新增的专业点数,新增专业主要瞄准新产业和新业态,更加关注民生需求。主动停招或撤销了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点数5269,多于新增专业点数2004个,超过61.4%。就业水平较低的文秘,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法律事务等专业分布点分别由442﹑288﹑240﹑149个减少到378﹑263﹑217和105个,下降趋势明显。新增的专业点数3265个,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应用技术等新兴产业,老年服务,康复治疗,社区管理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领域,以及新能源应用技术,软件外包服务,城市轨道交通等与地方主导产业关联度高度的专业领域,在适应的互联网经济新业态及服务民生领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发挥。

各地对专业的设置与调整的统筹力度继续加大,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重庆市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的专家论证评议制度,优先扶持发展对接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石油化工,材料,能源与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紧缺专业。浙江省引导高职院校对接腾龙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环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的“四换三名”工程,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形成。

案例3: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适应产业升级需求

北京市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及“高精尖”产业发展,实

施“五个一批”高职专业调整战略;针对限制和禁止发展产业,撤并一批面向低端,重复设置的专业;针对转型产业,改造一批传统产业;针对疏解转移产业,与承接地合作办好一批品牌专业;针对“高精尖”产业,优先发展一批新兴专业;针对城市管理需要,重点建设一批紧缺专业。20xx年新增48个面向文化传媒,轨道交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专业点,停招,撤销33个多头布点及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点。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主动服务江西省“绿色崛起,生态立省”战略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规划,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做强做大林业技术,园林技术,森林资产评估,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涉林专业,为区域林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浙江横店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影视产业试验区和横店影视城,围绕影视文化艺术产业链,发挥民办院校的体制机制优势,规划调整现有专业。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瞄准国防核工业基地的高端制造领域,以生产工艺和流程为主线系统设计教学项目,构建职业能力课程;融合德国AHK数控加工技师证书标准和日本FANUC数控系统技术规范,开发了43个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核九院和跨国企业高度认可,学生成为重庆市先进制造业的“抢手货”

2.2产教融合

在国家校企合作政策引导下,高职院校创新“政行企校”合作机制,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成为产教融合的“新亮点”。为贯彻

落实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精神,520余所高职院校参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积极联合政府及行业企业,共建产业园,科教园,产学研中心等合作平台,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专业指导工作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与海鸥手表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创新校院系“三会共管”校企合作三层管理机制,学校层面是由学院与行业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董事会,院(系)层面是由二级学院和合作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层面是由专业带头人和企业技术骨干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三个层级相互配合,从宏观到微观,从长远规划到解决现实问题,覆盖了人才培养方面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教融合管理体系。

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协同育人的新局面逐步呈现。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近16万家,校均超过120家;订单培养人数达50余万人;584家行业企业参与了56个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个环节都有企业参与。广东省高职院校合作企业达到1.38万家,合作企业捐赠设备总值4321万元,订单培养22192人,9164名企业技术能手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2751门,合作企业接受98438名学生顶岗实习。

行业组织在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方面的作用初步显现。机械,化功,民政,邮政,旅游等行业组织陆续出台了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农牧,煤炭,汽车,机械

等行业组织牵头组建了全国性行为职业教育集团;商业,旅游等14个行业组织举行了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活动;建筑,冶金等行业启动了专业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产教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案例4: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校企协同育人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参与有效性。通过引入校企的方式,政校企共建“大学科教园区”,建立了梯级入园门槛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契约约束机制,入园企业淘汰退出机制,学生技能训练递进机制,产教融合评价考核机制,校企合作主体激励机制6大机制,以契约方式保证了产教融合的有效运行。入园企业达到100余家,每年上缴税收1500多万元,申请专利100多项,提供实训,就业岗位分别达到400个和300余个。

上海建峰职业技术学院与上海建工集团的校企合作基地建在汇聚前言建筑技术的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工地项目部,与企业密切合作,“课堂即工地,工地即课堂”,对接上海中心大厦施工中运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三亚航空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与三亚市政府、海航集团三方共建共享实践基地,机场综合实训室、航空物流实训室等被列为三亚市重点实训室,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被列为三亚市航空科技馆,海运实训基地被列为海南省航海科技馆,优化了实践教学环境。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业园深化校地企合作,与区园企业共建人才与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公共实训平台、共共技术服务平台、

高层次人才共引平台与联合教研室,为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教师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企业技术人员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企业员工提升综合素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实现企业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的有效对接,保证了高层次人才在学校有保障、在企业有项目,推动当地政府、产业园、企业与学校四位一体合作发展。

2.3信息技术

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呈现建设与应用并重、线上线下结合培养人才的新特征。师生利用专业资源库在线学习的主动性提高,立项建设的56个国家专业资源库建有各类教学资源40万余条,涵盖494门课课程,资源总量达4.70T,访问量超过7000万人次。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引进“世界大学城”网络云平台,推进以“空间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改革,引入企业典型案例32人,上传PPT、视频等教学资源5103个,学生点击10万余次,教师点击8000余次。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以职场化目标,开发了252门涵盖基础课、专业课的信息化课程,学生登录平台累计达341万人次。

信息技术应用引导高职院校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管理手段。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顶岗实习管理平台的基础上,引入手机监控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基本信息,实现学校、企业及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沟通。运用信息化管理工具,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教学岗位绩效考核实时控制系统,实时提醒教师工作绩效;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研发了服务在线学习的“网络教学空间”,

将学生作业的自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实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控与个性化辅导。但信息技术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运用,存在着学生在线学习注册比例不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平台线课、在线学习、测试交流、学习评价,信息推送的能力不够强,学生在线学习成果的认证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案例5:整合信息资源,优化教学改革

湖南省积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开放网络课程4190门,教学视频3726个,专任教师和部分兼职教师积极应用空间开展教学,学生积极应用空间开展学习,信息化教学从试点、示范向常态化发展。

黑龙江龙垦职业学院利用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效果在线评价相结合,建设了107门核心课程的试题库,实现了教考分离和学生利用测试系统进行自我测试;引入国学、美学欣赏、礼仪等55门网络通识课程,形成学生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及在线考试相统一的学习模式;自主开发了督导听评课信息平台没在线评价教师学习效果。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研发了方针施工管理平台,引入全国100多个在建土建和市政等项目视频资源,模拟工地现场真实场景和操作流程,实现了施工现场远程教学;并通过数据库技术监控实训过程,实现自动考核、自动分析的智能化教学管理。

2.4国际合作

20xx年,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呈纵深化发展趋势,“走出去”与“招进来”协同推进,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有194所,中外合作项目达438项,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50余个,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加快。江苏省高职院校新增 中外合作项目19项,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达到60所,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达177个,在校留学生2076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依托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地域优势,积极与俄罗斯滨海国立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在国际贸易等16个专业领域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服务企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属地化员工成为中国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贝宁国际培训中心等,培养培训中资企业发展所需的当地员工,带动企业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提升国家形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举办的东盟旅游人才培训班,为印尼和文莱等东盟国家培训学员900多人次,被亚洲开发银行和亚太旅游协会授予“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高端人才培训杰出贡献奖”。

2.5育人文化

20xx年,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3名学生制作的“鲁班锁”,被李克强总理作为“国礼”赠送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枚“鲁班锁”,不仅体

现了高职学生的精湛技艺,而且承载了精雕细刻的中国传统工匠文化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技能提升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探索促进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的有效途径。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我在乎你”作为办学精神,坚持“责任、关爱、和谐、成长”的育人理念,营造时时处处在乎他人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牢记社会责任,关爱他人,关心社会与企业。 高职院校支持学生社团建设,打造文化育人平台。各类学生社团开展技能竞赛、文化活动、公益活动类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南省高职院校90%的在校生参加过社团或志愿者活动,85%的毕业生表示社团活动有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追求上进的品格。从全国来看,2014届高职毕业生的社团活动参与度为72%,比2013届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仍比2012届低3个百分点、比2011届低4个百分点。

案例7:加强文化建设,搭建多样化育人平台

福建省黎明职业大学实施全员、全方位、全程化“三全育人”模式,构建由专任教师与学工队伍组成的全员育人体系,实施专任教师“育人工作分”制度,并与年度考核、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挂钩;以地方优秀文化传统和学校自身文化积淀为基础,打造“金巴文化节”等一批育人工作品牌,搭建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育人平台,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同步提升。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在“校园文化艺术节”

和“社团巡礼月”中举办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艺术作品设计、旅游文普及、院系学生会工作交流、世界读书日、大学生自强评选等17项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探索“课中课”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育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层面药店,融入到专业实训课堂,形成了一批实践教学、主题教学、互动教学等教学案例,取得成效。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有科技类、文体类、公益类等学生社团50个,成员4800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6.3%,国家级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均是各种科技类社团的骨干;每个社团均聘有1名专业指导教师,每年可获得平均2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社团达到52个,其中大学生军乐团、礼仪对品牌学生社团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活动。

2.6教学资源

根据各省和高职院校公布的“资源表”数据,20xx年生师比、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专任教师企业实践时间、生均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值、生均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等教学资源指标持续呈现向好趋势。

⑴教师和在校生比例。这是衡量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高职院 校生师比在上年度达到教育部优秀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达到15.6:1,每个教师承担的学生数继续下降,为学生受到更好的个

性化关注提供了契机。北京等地生师比下降到14:1以下,广东、贵州、安徽、甘肃、宁夏、四川等省份生师比也降到了17:1以下。但是,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吉林、广西、青海等3个省区以及213所学校的生师比超过18:1,需要引起重视。

⑵“双师型”教师培养。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下企业生产实践天数据由上年度的25。9天增加到27。8天,增长了7。34%;双师素质教师比例由上年度的57。2%提高到59。2%;长江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在教育部颁的优秀标准基础上,制定了“双师型教师”的校内认定标准,开展“双师型”教师分级建设,提升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但是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育教师比例与优秀标准仍有10个百分点的差距,云南、内蒙古、山西、甘肃、宁夏、青海、广西、湖北等8个省区的双师素质教师比例低于50%;北京、内蒙古、安徽、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宁夏、甘肃9个省区市专任教师下企业生产实践时间少于20天。“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专任教师生产实践经验欠缺,仍然是制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之一。

⑶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兼职教师承担高职院校专业课课时比例由上年度的28。8%增加到32。1%,接近专业课总课时的1/3,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正在形成。但北京、辽宁、安徽、福建、重庆5个省市的企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课时比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北京市最为明显,降幅达17。3%。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在校生数量减少,出现先满足专任教师课

时量,减少聘任兼职教师的现象,需要引起关注。

案例8:创新互派互聘制度,发挥双师型教学团队作用

山东省制订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将不纳入实名制管理的20%编制用于学校自主招聘兼职教师,财政参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薪酬水平确定经费拨付标准,满足条件的兼职教师可参加教师职称评审;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构建了“三派一聘、站室互动、导师帮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选派专家教授开展社会服务和企业技术研发,骨干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顶岗时间。在企业中简历“教师流动工作站”,在学校建立“企业专家工作室”,引进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与技术研发。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小气资源建设双师队伍,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都以“指导教师”和“师傅”的双重身份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训,形成了“教师和师傅角色一体、学生和师傅身份一体、作业与企业产品标准一体、教室与生产车间功能一体”的四个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⑷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条件有明显改善,但东西部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高职院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增长幅度达到8。06%,由9025元增加到9752元,远远超过教育部规定的优秀标准。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生均教学科研仪器总值由上年度的7503元增加到8039元,增长了7。14%,但生均总值和增长速度均低

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⑸校外实习基地使用。高职院校生均校外实习基地使用时间小幅增长,东西部地区差距逐步缩小。高职院校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用时间为73天,较上年度增加了3天;其中东部地区由63天增加到了69天,西部地区由77天下降到76天,东西中差距在缩小。生均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时间超过80天的省份由4个增加到8个,学校数由292所增加到304所,反映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间较长。如何增强管理提高效果,要引起重视。

案例9:吸引优质企业参与,提升实训基地技术含量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吸纳优质企业资源,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唐山轨道客车有限公司捐赠价值1900万元的动车检测试验车头和车下装备用于动车组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支撑了动车组技术专业的教学和技术研发。金方圆骨质瓷制造有限公司捐资助教100万元,并捐赠价值1000多万元的陶瓷产品生产线设备用于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及骨质瓷研发中心建设,用于拓展陶瓷新材料研发。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成校外实训基地243个,20xx年接受学生顶岗实习1544人,占顶岗实习学生总数的69.9%。

贵州清宫职业技术学院引进?资源,双方共同投入,在学院内合作建立数控实训基地,承担学生实训教学和飞机零件生产的顶岗实习;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材,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与生产性实训指导,提高了教学质量。

⑹教学成果奖。20xx年,职业教育类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首次评选,共有451项成果获奖,高职院校主持及参与的获奖成果295项,占获奖总数的65。41%。获奖成果的主题范围广,涵盖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基本建设等10个方面。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开发技能赛项与教学资源推进高职机电类专业综合实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获特等奖。获奖地域的覆盖面大,各省区市基本都有获奖教学成果,其中,东部地区的江苏、广东和浙江省分别获奖48项、31项和28项;西部地区的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一批高职院校获奖成果41项。多元合作、共同申报是高职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另一特征,高职院校共有113项合作完成的教学成果获奖,呈现出职业教育的“跨界“特点和协同育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