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调研报告格式

                   调研报告

调研日期:20##年3月

调研单位:无锡光明泵业有限公司

调研内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问题

一、调研单位概况

无锡光明泵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XGB旋涡气泵,层叠式吹吸两用气泵,真空泵,拥有多年的销售历史,良好的管理经验,产品质量稳定,生产真空获得设备及应用设备的骨干企业。注册资本75万元,现有员工100余人,其中生产车间工人有60余人,主要生产产品泵类有XGB型旋涡气泵,DLB型层叠式吹吸两用气泵,2X系列旋片式真空泵,2XZ系列旋片式真空泵、RS系列小型手提真空泵、XD单级旋片式真空泵, 产品适用于电光源、真空镀膜、机械、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电子、印染、制冷设备、工艺吸塑、科研、干燥及汽车维修等单位广泛领域。为了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该企业制订了企业内控标准。对原辅材料在入库以前必须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零部件从材料的采购到制造加工,进行严格检验、检测,产品出厂前逐台进行综合性能检测,并建立档案,企业设立了质量保证处、产品质量检验部、售后服务部、计量室、理化室、测试室等,制定了质量保证手册,确保质保体系正常运转。每台泵出厂时均附有质量证明,使用维护说明等整套技术文件。检测内容包括:泵组流量、扬程、轴功率、噪声、振动、自吸时间、油漆包装等关键项次。确保产品质量达到规定设计参数和要求。

二、调研内容

    该企业通过对产品本身特点并符合国家标准以及所在行业标准,制订了内部控制标准,从采购、生产到销售各环节配备管理人员,设立了质量检验部门,从采购材料到制造加工,进行严格检验、检测,确保产品在销售前其质量能得到保障。以质量管理部门提供的质量成本资料为依据,通过核算、分析和控制,有助于发现降低成本的途径,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

1.1质量成本构成及科目的设置

有效进行质量成本核算首先取决于对质量成本科目进行分类,质量成本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水平上所需的费用。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基础,而质量成本项目分类的确定又是质量成本核算的前提。该企业按照质量成本的定义和费用开支范围,根据现行会计制度和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质量成本科目。该企业现行质量成本共四大项若干个细目。

(1)预防成本:设置质量策划费,质量管理培训费,工序控制费,质量改进措施费,质量审核费,工资及福利基金6个细目。(2)鉴定成本:设置进货测试费,工序检验费,成品检验费,工资及福利基金4个细目。(3)内部损失成本:设置报废损失费,返修费,停工损失费,事故分析处理费4个细目。(4)外部损失成本:设置索赔费用,退货损失费,保修费,产品降价损失费4个细目。

1.2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

(1)企业总经理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全面负责。(2)财务负责人对质量成本预测、计划、核算和质量成本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配合质量检验部门设置质量成本科目;设计记录质量成本数据的原始凭据,并在质量成本管理活动中提供质量成本管理的原始凭证和数据;为质量管理部门监督和考核质量成本计划的实施情况提供财务支持;进行质量成本核算,并按要求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审核质量成本报告。(3)企业工程师对质量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和改进负责。(4)质量检验部的职责:负责企业范围内质量成本的汇总、分析和报告;编写、修订质量成本管理文件,研究、提出和推动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程序和方法;制定、落实质量成本计划,监督、考核质量成本计划的实施;负责质量成本的综合分析,撰写质量成本报告,并制定和落实对应的质量改进计划;与财务部门共同设计记录质量成本数据的原始凭证。

1.3质量成本管理的分析

以该企业的质量成本数据为例。以上四大项质量成本分布如下,见表1-1:


表1-1  质量成本报告

(1)质量成本的构成分析

预防成本率(%)=(预防成本/质量成本)×100%

=(84900/1207708.88)×100%=7.03%

鉴定成本率(%)=(鉴定成本/质量成本)×100%

=(55670/1207708.88)×100%=4.61%

内部损失成本率(%)=内部损失成本/总成本×100%

=(195862.82/1207708.88)×100%=16.22%

外部损失成本率(%)=外部损失成本/总成本×100%

=(871276.06/1207708.88)×100%=72.14%


图1-1  质量成本占销售额比重分析图

如表1-1,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来看,外部损失成本最大,所占比例最多,其中退货损失费是质量成本中的重要部分。虽然企业在销售产品前对其检验、检测,但仍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管理疏忽上,待顾客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势必要求企业进行退货,由此而发生损失费用。以质量成本占销售额比重分析图看,鉴定成本所占比重最低,其次是预防成本。图1-1所示,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都偏高,因此,下面对该企业的内、外部损失成本进行重点分析。

(2)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分析

企业的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四部分。由于企业生产技术及生产过程相对稳定,所以其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一般比较固定,波动不大,易于加以控制。因此,主要针对该企业质量损失成本即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进行分析。有关资料见表1-2~表1-4 和图1-2~图1-5。


表1-2 企业内外部损失成本统计表

金额:元

从表1-2中可以看出,指标反映了该企业四个季度的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分别所占销售额的比重,外部损失成本所占比重相对要高。第一季度的内外部损失成本率偏高为4.69%,第四季度内外部损失成本率最低,为2.58%。内外部损失成本合计数的第一季度的指标最高4.79%,第四季度的指标最低3.12%。主要是由于企业出具产品质量成本的核算结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将质量成本的每一项目计算指标,从而制定出更符合企业的、更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图1-2  内部损失成本与销售额比值分析图

如图1-2所示,第一季度的内部损失成本所占销售额比重只有0.1%,而第二季度内部损失成本所占比重直线上升至最高为1.63%。主要原因是报废损失费增加。

图1-3  外部损失成本与销售额比值分析图

如图1-3所示,四个季度的外部损失成本与销售额比值呈折线趋势,第一季度外部损失成本所占比重最高,第二季度降低至2.74%后,第三季度再次提高至4%,但相对比第一季度降低了0.69%,第四季度外部损失成本所占比重降低至2.58%。主要是由于退货损失费的波动导致。综合可见,第一季度的指标最高,第四季度的指标最低。主要是由于企业出具产品质量成本的核算结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将质量成本的每一项目计算指标,从而制定出更符合企业的、更完善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

表1-3  企业外部损失成本统计表

                                                              金额:元

图1-4 企业外部损失成本分析图

如表1-3所示,该企业四个季度的外部损失成本中索赔费用普遍偏低,退货损失费普遍偏高,其中第四季度的外部损失成本最高。年度退货损失费占外部损失成本的50.57%,索赔费用占外部损失成本的16.40%,说明该企业应当加强产品质量,减少退货成本。导致该企业外部损失成本的增加,主要原因示退货损失费的增加。

表1-4 企业内部损失成本统计表

                                                              金额:元

图1-5  企业内部损失成本分析图

从上述数据分析来看,如表1-4所示,该企业第一季度的内部损失成本最低,第二季度内部损失成本最高,与第一季度相比,超出了88380.16元(92430.05-4049.89),其中报废损失费所占份额最大,报废损失费占内部损失成本的76.86%(图1-5所示)。第三季度与第四季度的内部损失成本中的报废损失费所占数额也是最高。因此,该企业内部损失成本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报废损失费的增加。

通过对该企业的调查与研究,可以看出,全面质量管理已成为企业的一项日常工作,虽然该企业出具产品质量成本的核算结果,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体系,从上级领导至下级员工,分配管理,各司其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但真正从成本管理的角度进行质量核算存在不协调之处,质量成本管理依赖于质量保证处进行统计核算,与财务成本核算没有密切联系。

2.该企业实施QC小组活动

QC小组是由职工组织起来的,运用科学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群众性组织。质量管理小组由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自愿组成,可以行政班组为基础或由跨部门班组组成。该企业实施的QC小组活动的主要任务有:(1)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为用户服务”的思想,根据企业方针和目标,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科学方法,有效地运用数理统计工具开展质量管理活动,不断改进和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坚持学习质量管理方针、政策和专业技术、科学管理方法,摸索、研究、创造出一套适合本部门、本岗位的质量管理办法,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3)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技术革新,开展质量攻关,参与制定或修改各种有关的规程和规章制度,参加质量管理标准化活动,制定和贯彻各项标准,积极参加“质量月”活动。

3.该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意义

质量成本管理旨在探讨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企业质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质量成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计算产品成本,而是为了分析寻找改进质量的途径,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质量成本管理对深化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帮助企业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有重要意义。

(1)提高质量可以减少大量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该企业20##年的质量改进措施费节省了7800元,即质量成本中的预防成本节约了,占11月销售收入21.12万元的3.69%。该企业20##年的营业利润为15万元。显然,如果不是依靠质量改进措施费节约了成本,该企业的收益将会降低。

(2)提高质量可以防止低收入。如果该企业的竞争对手正在改善其产品的质量,而企业本身却没有在提高质量方面进行投资,其可能的结果是产品市场占有率和收入下降。所以提高质量的意义在于防止低收入,而不是产生高收入。

(3)通过质量成本核算,可以促进企业内部质量责任跟踪,业绩评估。由于产品质量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阶段、各环节形成的,涉及到企业各部门及各项管理工作,且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趋于全面化、复杂化。开展质量成本分析,通过在企业范围内集中收集和核算同质量有关的一切费用,从而明确各部门在产品质量方面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实行企业有关人员岗位责任制提供了依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挖掘内部潜力,探求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有效途径。质量成本是企业总成本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总成本水平。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可以衡量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寻求经济合理的、用户满意的产品质量,为降低消耗和提高经济效益指明方向,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三、调研结论

通过对该企业质量成本管理方法的调研分析,该企业实施质量成本管理时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在质量成本项目的设置上,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将质量成本项目划分至二级科目,使其数据方便归类与核算,数据反映清晰。

2.开展QC小组活动对企业实施保证产品质量不但提供了有效的帮助,还有利于实现全员参加管理,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团结协作精神;改善和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

当然,该企业在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还有待解决的方面主要有:

1.在质量成本项目设置上应增设“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这一项目主要核算因用户要求,为提供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一般发生在合同情况下。如对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提供通过试验、测试和评审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随着用户对保证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此种质量成本费用将有增加的趋势。

2.在质量成本核算上,应加强对隐性质量成本运用适当并合理估计的方法进行计量,隐性质量成本是由于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质量低劣而导致的机会成本,通常不会在会计记录中反映。例如,失去销售机会,顾客满意度,市场占有率下降等。

3. 该企业必需树立质量成本管理的意识并落实到经营管理中去,虽然该企业规定企业总经理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全面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却不重视。质量管理部门虽然每月上报质量成本分析报表,但并没有引起领导对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足够重视。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领导只是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内外损失,并没有考虑到运用质量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通过调整预防、鉴定成本的投入以使质量成本结构达到最优。

                    文献综述

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前提条件,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质量标准ISO9000和QS9000在全球的逐步普及,尤其20##年三鹿奶粉事件,质量成本作为质量管理的有效工具正日益受到关注。通过查阅文献,下面是对与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的综合论述。

一、国外研究文献

20世纪50年代,美国质量管理专家A.V.Feigenbaum首先提出了“质量成本”这概念。第一次将企业中质量预防和鉴定活动的费用与产品质量不合格所引起的损失一起考虑,并形成质量成本报告,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了解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以及与中低层管理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进行质量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美国,质量成本的概念很快得到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

与此同时,J.M.Juran和D.M.伦德瓦尔等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从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出发,相继提出了“矿中黄金”和“水面冰山”的论点。所谓“矿中黄金”,是说废次品的费用很大,如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消灭这些不合格的产品,就等于开采了一座“金矿”,所谓“水面冰山”,是说明废品就像只露出水面的一部分冰山,而隐没在水面下的那一大部分未暴露的不合格品,包括各种次品、等外品、返修品、回用品等等,称为“潜在的次品”几乎达到全部废品损失的90%,如果进行有效的控制,可得到更大的效益。这些论点逐渐被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六十年代期间,Feigenbaum在《全面质量管理》一书,特别是在1983年第三版中提出,质量成本的范围涉及整个产品寿命周期。与此同时,美国的许多公司相继建立了质量成本管理,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到了七、八十年代,质量成本管理已在西欧、日本等国得到推广。1987年美国质量管理协会主席J.哈林顿在他的著作《不良质量成本》一书中把不良质量成本定义为,使每个雇员每次都把工作做好的成本,鉴定产品是否可接受的成本和产品不符合公司和用户期望所引起的成本之合。

国外不同的质量管理学者就针对质量管理中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和观点,主要有四种学派:

1.约瑟夫·朱兰(Joseph Juran),朱兰把质量成本划分为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外部失败成本,这种质量成本的分类方法至今仍在广泛使用。根据朱兰的观点,当质量提高时,控制成本(如预防和检验成本)也会增加。而同时,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失败成本(内部和外部失败成本)会下降。企业开展质量管理工作就是寻求最优缺陷水平,以使这四项成本之和最小。目前,这种观点的运用对于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时,有较强的实践性,并且通过对质量成本的归集、核算以及通过质量成本分析,能有效地发现质量成本增减的趋势,从中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提高经济效益。

2.爱德华兹·戴明(Wedwards Deming),戴明是著名的质量管理学者之一,作为美国人,他的观点最先却是被日本接受。戴明质量观的基本宗旨是不合格品的成本以及因此所造成的用户信誉损失实在太大,使得质量成本的计量失去意义。这种观点的优点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计量质量成本,寻找最优缺陷水平是未能理解问题的本质。戴明质量管理的正确目标是零缺陷。

3.菲力普·克鲁斯比(Philip Crosby),他把质量成本划分为符合要求的代价(POC)和不符合要求的代价(PONC)。他认为没有质量问题之类的事情,只有工程、制造、人工或其他导致质量低下的问题。和戴明一样,克鲁斯比相信,只有通过“第一次就做对”才能保证质量成本的最小化(Crosby,1979),他认为任何操作的目标都应该是“零缺陷”,但是和朱兰一样,克鲁斯比也看到了计量质量成本的重要性。但是,他不同意朱兰把质量成本分析作为改进质量的工具的观点。但在对待质量成本的构成上,两人却是相同的,克鲁斯比的POC包括了朱兰的预防成本和检验成本,其PONC包括了朱兰的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

4.日本法。日本质量管理方法是把上述质量观点与日本特有的文化背景相融合。他们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产品制造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生活质量。日本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质量是过程而不是目的,质量改进是一个基本的生活方式,而不只是企业的目标。日本质量管理方法的优点是强调了质量管理人人有责。

国外的研究成果为此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在,许多国家的质量管理协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都给出了质量成本的定义,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质量成本管理能够为企业制定内部质量改进计划、降低成本提供重要依据。它来源于实践,并容易被应用于实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接受和应用,特别是在欧美国家的公司中得到迅速的应用和实施,例如美国的商用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等都已建立了质量成本管理系统,欧洲的许多国家也如此。在美国,目前已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的质量成本项目。

二、国内研究文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瑞典质量管理专家L.桑得霍姆博士在我国讲学时第一次把质量成本概念介绍到国内,1984年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质量经济分析研究会议。从此,质量成本的研究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共同探讨的热门话题。1987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制订出了《工业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推荐办法》,并把质量成本列为国家质量管理奖的评奖条件之一。1990年8月国家技术局拟定的国家标准《质量成本管理导则》明确规定了质量成本的定义和分类,标志着我国质量成本进入了正式性规范化阶段。但是,我国在质量成本方面,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忽视产品质量,产品的废品、次品率高,不仅造成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甚至使消费者蒙受损失;二是不惜工本,片面追求“高质量”,不讲效益,脱离实际需要,规定了过高的内控标准,对产品某些次要性能实行高标准的要求,其结果必然导致成本上升,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

第一,企业管理阶层市场经济观念淡薄,片面强调产值、利润的增长,而忽视产品质量及其成本,没有充分认识到质量、成本、效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有的企业则往往只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成本管理,而忽视了产品设计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因质量而客观存在的成本。

第二,企业没有认识到质量成本的分类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即没有意识到最佳质量成本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售后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损失,只看到预防、检验费用与成本之间的同方向变动关系,不能长远地看到加强质量成本管理能够在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同时,有利于企业信誉的提高,从而增强了企业的无形资产价值,有利于企业未来的竞争与发展。

杜珊在《有关质量成本管理问题研究》主要提到以下三个我国质量成本管理的缺陷:第一,质量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第二,员工的质量成本管理意识不够高;第三,质量成本具体核算中可能存在人为因素造成的数据不准。

总的来说,质量成本的管理没有与会计准则相互衔接,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否。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企业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是“以人为本”,它要求企业“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在很多企业中,企业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的质量成本管理意识不够,以至于整个企业的员工的质量成本管理意识不够,质量成本管理也只是制度上的、表面上的,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与企业传统的成本的核算不同,质量成本的核算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建立在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上,所以有些时候可能会由于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造成判断失误,使质量成本的核算不够准确,从而影响质量成本的分析及评价。

陈莹娟在《浅析现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中提到,实施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也存在着问题:

第一,对质量成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内大多数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时都将重点放在保证产品质量上,对随之发生的质量成本未能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控制,增加了生产成本,失去价格竞争力。

第二,没有加强企业财务部门的质量职责。由于生产成本本身无法准确全面地反映出企业质量管理的效果。财务部门要对质量成本进行独立建帐,通过对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以价值形式反映出质量管理的效果。

第三,没有做好质量成本基本数据的记录和汇总工作。大多数企业虽然建立了一定的质量记录制度,然而这些记录大都不全面,未进行系统地汇总和分析。

第四,在制定设计标准和检验标准时未能考虑到质量成本的因素。企业应在满足客户要求同时,将标准定位于一个兼顾质量和成本的尺度上。

第五,确定质量改进项目和改进目标时并非以质量成本的分析结果为依据。在质量改进程度上也有经济上的限制,质量改进的目标应根据经济的限制而确定。目前我国企业在改进选项和改进目标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做法对于提高质量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很容易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负作用。

吴炎太,杨华峰在《6西格玛管理对质量成本理论的挑战》提出,面对6西格玛质量管理目标是增加利润,传统质量成本理论不能全面反映质量管理的绩效。传统质量成本理论认为,质量成本上升是一个不好的迹象,应加以控制;但如果质量成本增加引起的质量收入的上升幅度超过了质量成本上升的幅度,就应被视为是好现象。相反,质量成本下降时管理的理想目标,应加以巩固;但如果质量成本下降所引起的质量收入的下降幅度超过了质量成本的下降幅度,则质量成本的下降应被视为是不正常的,必须阻止。6西格玛质量管理的目标是消除无附加值活动,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利润。

综上所述,质量成本管理在我国仍有待加强和完善,尤其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事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成本控制方法进行企业质量成本管理。

张永春在《企业加强质量文化的重要性》中提到,全面提高企业和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这种观点强调了,创建企业质量文化关键就是要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整体质量文化素质,是将一个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以及形成的一套系统完善的质量体系文件,通过质量管理机构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植根于日常管理并落实于具体实践。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要想在产品质量和科技水平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就必须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大力加强对质量文化的培育,加强质量意识教育,牢固树立用户至上的观念。以培育员工不断满足顾客需要为目的服务观、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的竞争观和以持续质量改进和质量创新的发展为重点内容,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质量教育。通过质量警示、质量形象、质量识别等措施的贯彻,形成人人讲质量,处处抓质量的浓厚氛围。

王彦在《探讨质量成本管理》中提到,明确职责、建立各部门人员的质量责任制。通过建立以质量责任制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明确规定各部门、每个职工在质量工作中的具体任务、职责和权限。质量管理通过全员参与,完善体系,使企业能动态地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开展质量成本管理教育,增强他们的质量成本意识。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质量成本与产品成本的关系、质量成本与产品质量的关系、质量成本在企业各项费用中所占的比例、质量成本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等方面。

刘海霞在《谈如何加强“质量成本”核算》中提到,建立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即质量管理网,也就是企业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动用系统的概念和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机构,把各部门职责、权限,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部分是设计试制、生产制造、辅助生产和使用过程的技师管理。这四个过程既是产品质量产生形成的过程,也是质量费用投入、使用、产生的过程。质量保证的含义不仅是在出厂前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监督,为用户在产品质量方面提供担保,确保产品在寿命期内质量可靠,使用正常;而且重视保证产品质量的经济性,消除“过剩质量”,谋求质量最佳效果。

姜南在《计算机辅助质量成本管理》中提到,目前企业的质量成本管理活动还比较薄弱,产品研制过程重中形成的质量成本数据量大而纷繁复杂,对其进行合理的分类和统计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因此,在现代制造条件下,传统的基于纸张单据的统计方式受到了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条件下的质量成本信息处理的要求,迫切需要引进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立一套面向现代制造环境的具有集成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计算机辅助质量成本管理工具,为现代制造业的质量成本统计提供有力的技术工具,并根据质量成本信息对生产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实施奖惩政策,同时为质量改进活动提供经济依据。

韩延伟,杜学美在《企业领导必须关注隐性质量成本》中提到,注重用数据说话。质量管理强调用数据说话,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同样企业领导关注隐性质量成本也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隐性质量成本进行估算和决策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实、有用的信息,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目前隐性质量成本的估计方法主要有乘数法、市场调查研究法及Taguchi质量损失函数法等三种。乘数法是根据公司的经验,将隐性质量成本设定为可衡量质量成本的倍数;市场调查研究法是通过对顾客的调查以及对企业销售业务人员的调查,估计由于质量问题而造成的企业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的减少,以此来估算企业的隐性质量成本;Taguchi质量损失函数法是依据质量的波动值,利用Taguchi质量损失函数来估算隐性质量成本。三种方法中尤以Taguchi质量损失函数法较为国外会计学界所采用来估计产品的隐性质量成本。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连续的采用同一种方法,将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的质量成本信息。

通过对国内外质量成本管理的研究状况,各质量管理学者对质量成本管理中提出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进行评述,说明质量成本管理在我国企业还未得到成熟的发展和实施,进一步说明加强质量成本管理是企业控制和降低产品成本,增长利润有效的途径,是提高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必然手段。企业应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成本控制方法,合理、有效地实施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A.V.Feigenbaum:《全面质量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JENS J. DAHLGAARD,KAI KRISTENSEN ,GOPAL K. KANJI: Quality cost and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VOL.13, NO.3, 1992:211-221.

[3][美]J.M.朱兰主编:《质量成本控制手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版.

[4][美]A.V.菲根堡姆:Total Quality Control, Third Edi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3.

[5][美]H.J.哈林顿著:《质量不良成本》,1986.

[6]菲根堡姆著,全面质量管理[M].杨文士,廖永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

[7]田口玄一着.开发、设计阶段的质量工程学[M].中国兵器工业质量协会译,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0.

[8]汪汉,现代企业管理[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p229-232.

[9]张公绪.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p87.

[10]杜珊. 有关质量成本管理问题研究[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8).

[11]陈莹娟.浅析现代企业质量成本管理[J].企业管理,20##年9月,p48-49.

[12]吴炎太,杨华峰.6西格玛管理对质量成本理论的挑战[J].中国质量,2002,(05).

[13]张永春.企业加强质量文化的重要性[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8,(11).

[14]王彦.探讨质量成本管理[J]. 金融经济, 2007, (04) .

[15]刘海霞.谈如何加强“质量成本”核算[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1).

[16]姜南.计算机辅助质量成本管理[J].中国质量,2002.

[17]李清. 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管理的关键[J].航天工业管理,2006,(08).

[18]刘春红.质量成本管理推广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3.

[19]吕楠.基于六西格玛的质量成本管理及其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0]韩延伟,杜学美.企业领导必须关注隐性质量成本[J].上海企业,2007,(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