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检验》课程标准

《电子产品检验》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与设计思路

1.1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是根据电子整机产品制造企业的生产线质检员岗位能力要求,把电子测量知识、质量检验知识和电子产品检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工艺和操作规范。通过教师讲解、观看教学视频、学生操作训练等讲练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仪器仪表规范操作能力、电子产品检验能力,并培养学生养成安全生产意识和质量保证意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后续课程为《电子产品维修训练》、《顶岗实习》。

1.2设计思路

通过对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电子产品生产线操作人员、在线质检员、生产线工艺员、电子产品维修人员等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课程的设计思路为:选取电子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典型检验项目,通过产品标准→检验工艺→检验报告的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了解电子产品生产检验环节的相关知识,了解电子产品检验人员的工作内容。

本课程参考学时为32学时,2学分,其中理论学时为24学时,实践学时为8学时。

2.课程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发展概况;掌握标准和标准化定义,理解掌握企业标准化的内容;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了解质量检验的概念与功能;了解抽样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电子产品检验的概念、内容及一般流程;理解电子产品检验的一般工艺和检验工艺范例。

2.1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仪器仪表进行电子产品质量检验。

(2)能够根据电子产品检验内容,设计检验流程。

(3)能够根据电子产品工艺要求,解决检验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2.2知识目标

(1)了解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方法。

(2)掌握电子产品检验的内容及一般流程。

(3)掌握电子产品检验的一般工艺和检验工艺。

2.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产的高度责任感,对工作尽职尽责,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创新的奉献精神。

(3)使学生树立管理意识、纪律意识。

(3)培养学生遵守生产规范、安全生产意识。

3.教学内容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电子产品质量检验能力的要求,本课程主要选取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内容,按照针对电子产品检验过程进行完整训练的指导思想,设置了电子产品开发过程检验、生产过程检验、电子产品可靠性检验、电子产品的性能测试以及电子产品检验结果分析与处理等教学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表1  教学内容描述

4.实施建议

4.1师资队伍

本课程除配备校内专任教师外,还应聘请企业生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并能够按照企业工作规范和相应的管理要求进行电子产品检验。

(1)专任教师

要求本科学历,具有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工作经验或实践经历,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熟悉电子产品生产设备,能够根据具体电子产品讲解生产流程、生产工艺和检验工艺,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

(2)兼职教师

企业指导教师要求为生产技术人员,熟悉电子产品生产流程和工艺,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述能力,能够进行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典型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检验工艺介绍,能够辅助校内专任教师进行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和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4.2教材及相关资源

本课程教材内容应涉及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检验的各个环节,建议选用以下教材和参考书:

教材:《电子产品检验》,丁向荣、刘政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电子测量技术与电子产品检验》,李春雷、管莉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电子测量技术与实训》,刘旭、赵红利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学资源要求:电子产品生产流程、电子产品检验的相关多媒体教学资料片。

4.3教学组织模式

表2  教学组织模式

4.4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本课程生产实践性较强并结合专业实训室和实训设备情况,本课程主要教学场所为教室,并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中主要采取讲授法、讲练结合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辅助采用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和实验法。

4.5教学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考核主要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由教师依据学生在学习期间的纪律表现、学习态度、相关理论测试、实验操作规范等内容进行综合评定。

(1)过程考核

表3  过程考核比例分配表

(2)终结性考核:

以期末笔试为主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总成绩为100分。

3.总成绩:

总成绩=过程考核×40%+终结性考核×60%。

电子产品检验课程组

20##年8月

 

第二篇: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一、 电子产品检验基础

1. 电子产品检验的概念

定义:通过观察或判断,适当地结合测量、试验所进行的符合性评价(GB19000:2000)。

检验判定“合格”、“不合格”是符合性判定;而不合格处理是适用性判定,不是检验的职能。

判定合格只是对品质标准而言,并不意味着质量水平的高低

2. 电子产品检验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影响电子产品检验的条件,即六个因素,简称“5M1E”:

人员(Man)

机器(Machine)

材料(Material)

方法(Method)

测试(Measurement)

环境(Environment)

3. 电子产品检验形式

4. 电子产品检验的分类

按检验数分:全检、抽检、免检。

按工序流程分:IQC、IPQC(可再分:首检、巡检、转序检验)、FQC、OQC、驻厂QC。

按检验人责任分:专检、自检、互检。

按检验场所分:工序专检和线上巡检,外发检验、库存检验、客处检验。

5. 电子产品检验活动内容

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1)首件检验

首件检验:

指在生产开始时(或上班、下班)及工序因素调整后(换人、换料、设备调整等)对制造的第1至5件产品进行的检验。

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首件检验的目的:

为了尽早发现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系统因素,防止产品成批报废。

(2)全检

全检概念

就是对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全部单位产品均必须进行检验的要求。

全检的适应范围

①批量太小,失去抽检意义时;

②检验手续简单,不至于浪费大量人力、经费时;

③不允许不良品存在,该不良品对制品有致命影响时;

④工程能力不足(CPK的值小于1.33时);

⑤其不良率超过规定、无法保证品质时;

⑥为了解该批制品实际品质状况时。

(3)抽检

抽检的概念

按照一定的抽样标准及抽样方法,从检验批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单位产品进行检验的方法。

抽检的适用范围

①产量大、批量大,且是连续生产无法作全检时;

②进行破坏性测试时;

③允许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良品时;

④需要减少检验时间和经费时;

⑤刺激生产者要注意品质时;

⑥ 满足消费者要求时。

(4)免检

免检的概念

就是对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全部单位产品免于检验。

特别注意:免检并非放弃检验,应加强生产过程质量的监督,一有异常,拿出有效措施。

免检的适用范围

①生产过程相对稳定,对后续生产无影响;

②国家批准的免检产品及产品质量认证产品的无试验买入时;

③长期检验证明质量优良,使用信誉高的产品的交收中,双方认可生产方的检验结果,不再进行进料检验。

二、电子产品检验工艺

1. 电子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符合性的检验确认

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的风险识别及检验确认

电子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的警示

电子产品的寿命试验

电子产品的材料试验

电子产品功能符合性的检验确认

2. 电子产品检验规程

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三、电子产品检验的质量记录

质量记录是质量体系文件最基础的部分,是质量活动的真实记载,是对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序提供的客观依据,是反映产品质量及质量体系运作情况的记载。检验过程中产生检测数据记录、仪器设备使用状况记录、以及编制检验报告等均属质量记录。

1. 原始记录是检验活动中的第一手资料,原始记录是否真实、可靠、完整,直接影响检验工作的质量。原始记录的填写修改及校正要依据一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

2. 检验报告是产品检验工艺文件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是检验活动的真实记载。是对满足质量要求的程序提供的客观要求。

3. 检验报告格式有基本的要求,检验报告编制要依据编制原则和编制方法,检验报告的审核、审批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

4. 作为本次电子产品检验实训质量记录,可参考使用的记录表格有:检测原始记录、检验报告、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记录、仪器设备故障及维修以及实训效果调查表等。

为已完成的品质作业活动和结果提供客观的证据,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字迹清晰、完整并加盖检验印章或签名,还要做到:及时整理和归档,并贮存在适宜的环境中。

四、应用实例:手机塑胶件的检验

1.目的: 为规范塑胶外观检验标准,确保经 IQC 检验之部品符合产品品质要求。

2.职责

2.1 本标准必须经由培训合格之检验人员执行

2.2 检验中如有疑问及争执,须由结构主管协调处理。

2.3 若出现本标准中未涉及的项目,应立即通知结构工程师修改或解释本标准。

3.参考文件

3.1 GSM FQA 外观检验标准

3.2 DBTEL 电池板外观检验标准

3.3 客户要求的相关文件

4.缺陷定义

4.1 点(含杂质):

4.2 毛边:

4.3 银丝: 具有点的形状,测量时以其最大直径为其尺寸 在塑胶零件的边缘或结合线处线性凸起 (通常为成型不良所致) 在成型中形成的气体使塑胶零件表面退色(通常为白色)。这些气体大多 为树脂内的湿气,某些树脂易吸收湿气,因此制造前应加入一道乾燥工序

4.4 气泡: 塑胶内部的隔离区使其表面产生圆形的突起

4.5 变形: 制造中内应力差异或冷却不良引起的塑料零件变形

4.6 顶白: 成品被顶出模具所造成之泛白及变形,通常发生在顶出稍的另一端(母模面)

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4.7 缺料: 由於模具的损坏或其他原因,造成成品有射不饱和缺料情形.

4.8 断印: 印刷中由於杂质或其他原因造成印刷字体中的白点等情况。

4.9 漏印: 印刷内容缺划或缺角或字体断印缺陷大於 0.3mm,也被认为有漏印。

4.10 色差: 指实际部品颜色与承认样品颜色或色号比对超出允收值。 指颜色与部品颜色相接近的点;反之为异色点。

4.11 同 色 点 :

4.12 流 水 纹: 由於成形的原因,在浇口处留下的热溶塑胶流动的条纹

4.13 熔 接 痕: 由於两条或更多的熔融的塑胶流汇聚,而形成在零件表面的线性痕迹

4.14 装配缝隙: 除了设计时规定的缝隙外,由两部组件装配造成的缝隙

4.15 细碎划伤: 无深度的表面擦伤或痕迹 (通常为手工操作时造成)

4.16 硬 划 伤: 硬物或锐器造成零件表面的深度线性伤痕 (通常为手工操作时造成)

4.17 凹痕缩水: 零件表面出现凹陷的痕迹或尺寸小於设计尺寸 (通常为成型不良所致)

4.18 颜色分离: 塑料生产中,流动区出现的条状或点状色痕(通常由於加入再生材料引起)

4.19 不 可 见: 指瑕疵直径<0.03mm 为不可见,LENS 透明区除外(依每部品材料所订定之检测 距离)

4.20 碰伤: 产品表面或边缘遭硬物撞击而产生的痕迹

4.21 油斑: 附著在物件表面的油性液体

4.22 漏喷: 应喷漆之产品表面部份因异常原因而导致油漆没有喷到露出底材之现象

4.23 修边不良: 产品边缘处因人工修边而产生缺口等不规则形状

4.24 毛屑: 分布在喷漆件表面的线型杂质。 IQC 零件性能测试规范

5.抽样计划

5.1 外观抽样依据 MIL-STD-105E 一般Ⅱ级 随机抽样

5.2 AQL : MAJOR: 0.65 MINOR: 1.5 版本: 版本: 02

6.外观区域划分

6.1 AA 面:

6.2 A 面:

6.3 B 面:

6.4 C 面: Lens 透明区Lens 非透明区及手机前盖正面手机前盖侧面,后盖及电池盖正常使用中可看到之区域手机后盖被电池覆盖之部份,IQC 零件性能测试规范 塑胶件外观检验判定标准:

7. 塑胶件外观检验判定标准

7.1 AA 面: LENS 检验条件: 距离 30cm 时间 10 S 内 光源 :600-800 流明 位 置: Lens 与平面呈 45°上下左右转动在 15°之内 底 衬: 检验 Lens 时底衬以白色及黑色有光泽之底衬 不良项目 测试工具 缺 陷 说 明缺陷等级 Maj Min 版本: 版本: 02 黑白屏:一个异色点>=0.3mm或同色点>=0.5mm 彩屏:一个点>=0.2mm 黑白屏: 一个异色点>=0.2mm或同色点>=0.3mm 彩屏: 一个点>=0.15mm V V 污 扎 气 点 质 泡 黑白屏: 两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和>=0.35mm 目测或使用带标 或同色点直径总和>=0.5mm 准点的透明Film

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彩屏:两个点闲距<10mm,或两个点直径和>=0.2mm 黑白屏: 两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和>=0.2mm 或同色点直径总和>= 0.3mm 彩屏:两个点闲距<10mm, 间隔小於10mm有三个可见点 彩屏:超出三个可见点 V V V V V V V V V V V V 宽 >= 0.05mm V V V V 指纹/脏污 裂痕/缺口 背胶外露 进料口 尺寸 目测 目测/卡尺 边框平行目视 目测 投影仪/卡尺 反光角度可见 裂痕,缺口可见 不允许外露 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1mm影响装配或外观 超出承认书图面规格要求 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锋利感 飞边 目视 可见且影响外观 硬划伤任何角度可见 目测 细碎划伤 长 > 5.0 mm 宽 > 0.1mm < 5.0 mm 划伤 比对标准点的透明 FILM片 细碎划伤 长 > 1.0mm 在间距10mm内有2条或2条以上MIN之细碎划伤 流痕 印刷图文 目测 目测 标准检验条件下可见 漏印,错印,错字,丝印字迹不可辨认IQC 零件性能测试规范 版本: 版本: 02 字体粗细偏差>=0.2mm 字体粗细偏差<0.2mm >0.1mm 断字、重影、锯齿易见 印刷图文 目测 断字、重影、锯齿不易见 (标准检验条件下) V V V V V V V 尺寸依承认规格 (不符要求) 字体颜色偏差明显 (超出标准色号上下2个等级) 字体颜色偏差不明显(标准色号上下2个等级内1个等级以上)

7.2 A 面 检验条件 距离:30cm 时间:10 秒 光源 :600-800 流明 位置:产品被观测面与水平面呈 45°角,观测时上下左右转动在 15° 测试工具 缺 陷 说 明缺陷等级 Maj Min 不良项目 一个异色点>=0.35mm或同色点>=0.5mm 一个异色点>=0.25mm或同色点>=0.35mm 两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和>=0.35mm或同色点直径总 V V V 污 扎 气 点 质 泡 目测或使用带

和>=0.5mm 标准点的Film 两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和>=0.25mm或同色点直径总 V 和>= 0.35mm 间隔小於10mm内有三个可见点 杂质点凸起,有明显手感 V V V V V V V V V 宽 >= 0.05mm V V V V V 指纹/脏污 裂痕/缺口 飞边 进料口 目测 目测/卡尺 目视 反光角度可见 裂痕,缺口可见 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锋利感 可见且影响外观 目测 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1mm影响装配或外观 硬划伤任何角度可见 目测 划伤 结合线 透明FILM片 细碎划伤 长 > 5.0 mm 宽 > 0.1mm < 5.0 mm 比对标准点的 细碎划伤 长 > 1.0mm 在间距10mm内有2条或2条以上之细碎划伤 结合线在喷漆、电镀后标准检验条件下可见 流痕 毛屑 目测 目测 标准条件下可见 长 > 1.0 mm 宽 > 0.05mm! IQC 零件性能测试规范

7.3 B面 检验条件 距离:40cm 时间:10 秒 版本: 版本: 02 光

源 :600-800 流明缺陷等级 位置:产品被观测面与水平面呈 45°角,观测时上下左右转动在 15° 不良项目 测试工具 缺 陷 说 明 Maj 一个异色点>=0.4mm或同色点>=0.5mm 一个异色点>=0.3mm或同色点>=0.4mm 两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和>=0.4mm或同色点直径总 Min V V V 污 扎 气 点 质 泡 目测或使用带 标准点的Film 和>=0.55mm 两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和>=0.3mm或同色点直径总 V 和>= 0.45mm 间隔小於10mm内超出三个可见点 杂质点凸起,有明显手感(喷漆件) 杂质点凸起,有手感(未喷漆件) V V V V V V V V V >=1.5mm,宽>=0.05mm V 宽 >= 0.05mm V V V V V V V 指纹/脏污 裂痕/缺口 进料口 飞边 目测 目测 目测 反光角度可见 裂痕,缺口可见 修剪不平整突出部

份>=0.1mm影响装配或外观 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刮手感 目视 可见且影响外观 硬划伤 长>=3 mm,宽>=0.05mm 标准检验条件下可见且硬划伤<=3mm 目测 划伤 比对标准点的 结合线 透明FILM片 在间距10mm内有2条或2条以上的细碎划伤 结合线在喷漆、电镀后标准检验条件下可见 流痕 毛屑 目测 目测 弧线

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型:长 > 1.5 mm 宽 > 0.05mm 标准检验条件下可见 直线型:长 > 2.0 mm 宽 > 0.05mm 细碎划伤 长 > 1.0mm < 5.0 mm 细碎划伤 长 > 5.0 mm 宽 > 0.1mm IQC 零件性能测试规范

7.4 C面 检验条件 距离:60cm 时间:10 秒 版本: 版本: 02 光

源 :600-800 流明缺陷等级 位置:产品被观测面与水平面呈 45°角,观测时上下左右转动在 15° 不良项目 污 扎 气 点 质 泡 测试工具 缺 陷 说 明 Maj Min 目测或使用带 一个异色点>=0.6mm或同色点>=0.7mm 标准点的透明 一个异色点>=0.5mm或同色点>=0.6mm Film 两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

和>=0.5mm或同色点直径总 V V V 和>=0.6mm 两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和>=0.5mm或同色点直径总 V 和>= 0.6mm 三个点间隔<10mm 异色点直径总和>=0.5mm或同色点直径总 V 和>= 0.6mm 指纹/脏污 裂痕/缺口 进料口 飞边 目测 目测/卡尺 目测 目视 反光角度可见 裂痕,缺口可见 修剪不平整突出部份>=0.1mm影响装配或外观 可见且影响装配、触摸有刮手感 可见且影响外观 划伤 结合线 目测 比对标准点的 透明FILM片 划伤>=5 mm长,宽>=0.10mm 流痕 目测 标准检验条件下可见 V V 划伤>=15 mm长,宽>=0.10mm V V V V V V IQC 零件性能测试规范

8.喷漆可靠度测试: 喷漆可靠度测试

8.1 耐磨擦试验

8.1.1 试验条件:RCA 磨擦机施加 175g 荷重,150cycles

8.1.2 测试设备:RCA 耐磨擦机. 8.1.3 判定方法:

8.1.3.1 透过表层到基层可见, 判定为不良;

8.1.3.2 透过表层到表层下面其他颜色的油漆, 判定为不良;

8.1.3.3 磨损到肉眼可见时,判定为不良. 版本: 版本: 02

8.2 百格附著力试验

8.2.1 试验条件:胶带黏贴 30-90 秒内 180° 迅速拉起胶带

8.2.2 测试设备: 百格刀(.锋角 15°`30°),3M(600 or 610 型)胶带.

8.2.3 判定方法:划痕边缘及交点处有部份脱漆, 受影响区域 > 15%判定为不良.

8.3 溶剂试验

8.3.1试验条件:使用 MEK(乙丙醇、丁酮)凃擦喷漆层表面 ,静置 3min

8.3.2 判定方法:喷漆外观应可抵抗 3min 的 MEK 腐蚀,无明显的覆盖层破裂 和起泡,起皱或油漆潜在的分解.

8.4 铅笔硬度试验

8.4.1 试验条件:三菱铅笔 500g,以 45°划过喷漆件表面,由 5H-HB 依序降低硬度, 直到不能划破表层为止

8.4.2 判定方法:表面硬度>2H 为 OK 冷热冲击试验:

8.5 冷热冲击试验

9.电镀可靠度测试: 电镀可靠度测试

9.1 耐磨擦试验 9.1.1 试验条件:RCA 磨擦机施加 175g 荷重,150cycle

9.1.2 测试设备:RCA 耐磨擦机. 9.1.3 判定方法:透过表层到基层可见, 判定为不良;

9.2 附著力试验 仅限电镀平面面积超过 1c㎡以上之产品) 附著力试验( 9.2.1 试验条件: 9.2.1.1 使用刀片在镀件上画出相距 1mm 的格子,划痕要到达底层;(如产品电镀平面面积低 於 1c㎡则无需此步操作) 9.2.1.2 胶带黏

测量技术在电子产品检验中的应用

贴 30-90 秒内 180° 迅速拉起胶带 9.2.2 测试设备: 百格刀(.锋角

15°`30°),3M(600 or 610 型)胶带. 9.2.3 判定方法: 观察镀层是否有脱落现象,受影响区域> 15%判定为不良.

9.3 热冲击试验(9.3.1 试验条件:+85℃~-40℃,45min,25cycle,热柜开始. 热冲击试验 9.3.2 参考规范:IEC68-2-14. 9.3.3 测试样品数量:5pcs.

9.3.4 判定方法: 外观无明显变形、起泡、剥落.

9.4 盐水喷雾试验 盐水喷雾试验: 9.3.1 试验条件: Na Cl 浓度 5%,温度 35℃±1℃,时间 48h 9.3.2 测试样品数量:5pcs. 9.3.3 判定方法: 除去盐渍后无明显色泽变化及剥落现象

9.5 铅笔硬度试验!

9.5.1 试验条件:三菱铅笔 500g, 以 45°划过喷漆件表面,由 5H-HB 依序降低硬度, 直到不能划破表层为止

9.5.2 判定方法:表面硬度需>2H 为 OK IQC 零件性能测试规范

10实装测试

10.1.1 如来料有 2 个穴号(或 2 个以下),则实装数每穴需抽取

5pcs;

10.1.2 如来料有 3 个穴号(或 3 个以上),则实装数每穴需抽取 2pcs装配件含手机前盖、后盖、电池盖、LENS、电池扣、Hinge 及相关配件;前后盖需加 PCBA 合盖锁螺丝实装 装配标准规范

A、 LENS (指 LENS 与前盖之装配) 1) LENS 与前盖组合间隙<= 0.25mm

2) LENS 平面超出前盖平面有台阶效应<=0.1mm 且无刮手现象 3) LENS 装配时不得有卡合困难现象及装配后不得有上翘不平整之现象 4) LENS 装配后透过透明区域垂直目视不可有背胶及 Housing 外露现象

B、 前后盖 (前后盖、前盖和 KEY、Folder 和 Base;(需加 PCBA 板

锁盖及安装 Hinge) 1) 前盖和 KEY 装配无卡键之现象 2) 铜柱不得歪斜,高度以 Boss 端面为基准不得上浮或下沉 0.10mm 3) Hinge 装入 Housing 时不可有无法装入现象及装入后松动现象,手机翻盖折叠时 Hinge 处不可有异音现象; 4) 前后盖组合间隙直板机一般不得≥0.50mm,翻盖机一般为不得≥0.30mm,但组合间 隙极差不得超过 0.20mm;针对翻盖机 Folder 舆 Base 合盖后最大缝隙不得≥0.65m 错缝不得≥0.45mm 5) 前后盖组合台阶效应<=0.15mm 且无刮手现象 6) 前后盖卡合不可困难、明显错位或不到位 7) 螺丝锁盖不得有滑牙、面板顶白、螺孔开裂、柱子断等现象 8) 前后盖螺丝柱子无错位影响机构之现象

C、 后盖 (后盖和电池盖、后盖相关配件) 1) 后盖 PCBA 板卡脚卡合

到位 2) 各配件与后盖应卡合顺畅 3) 电池盖装配不可有明显松动之现象 4) 电池盖与后盖扣合顺畅不得有阻滞或不到位之现象 5) 后盖与电池盖间隙台阶效应<=0.15mm 且无有刮手现象电池扣装配顺畅不得有阻 滞或不到位之现象 6) 天线拧合与后盖天线孔间隙<=0.4mm 7) 天线不得有难拧入或歪斜之现象

11.关於产品颜色样品及色差规定

11.1 检验依据: 依 ID 或市场部所认可之颜色样品作为 Golden

Sample;

11.2 判定标准: 依 ID 或市场部所认可之 Golden Sample 舆产品进

行色差比对 深色产品(如珍珠蓝 , 厂内网 管理人自己的下载网站 厂内网() ,海量管理资源免费下载!色,钢琴红色)色差值ΔE≤2.0,浅色产品 (如银色,珍珠白色) 色差值ΔE≤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