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人白细胞的鉴别

上 海 师 范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专业、年级 08生物科学 班级 姓名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课程名称 免疫学 实验名称 人白细胞的鉴别 实验日期

目的

学习制作血液涂片制作和染色的方法,学会根据形态特点区分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原理

瑞氏染粉是由伊红和美蓝混合后组成的一种中性盐染料。将适量的瑞氏染粉用甲醇溶解后,即成为瑞氏染液。细胞的着色过程是染料透入被染物并存留其内部的一种过程,此过程既有物理的吸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及细胞的各种成分由于其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在血涂片上可以见到不同的着色。细胞中碱性物质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染成红色,因此该物质又称为嗜酸性物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嗜酸性粒细胞胞浆中的颗粒为碱性物质,这些物质可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细胞中的酸性物质可与染液中的碱性染料美蓝结合染成蓝色,该物质又称嗜碱性物质,如嗜碱性粒细胞中的颗粒为酸性物质可与碱性染料美蓝结合染成蓝色。细胞核主要由DNA和强碱性的组蛋白、精蛋白等形式的核蛋白组成,这种强碱性的物质与瑞氏染液中的酸性染料伊红结合成红色,但因为核蛋白中还有少量弱酸性物质,它们又与染料中的碱性染料美蓝作用染成蓝色,但因含量少,蓝色反应极弱,故核染色呈现紫红色。幼稚红细胞的胞浆和细胞核中的核仁中含有酸性物质,它们与染液中的碱性染料美蓝有亲和力,故被染成蓝色。当细胞含酸、碱性物质各半时,他们既与酸性染料作用,又与碱性染料作用,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即所谓多嗜性。当胞浆中的酸性物质消失时,只与染液中的伊红起作用,则染成红色,即所谓正色性。

器材与试剂

清洁载玻片、盖玻片、瑞氏染液、磷酸缓冲液(pH6.4~6.8)显微镜

步骤

1、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防灾血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梢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与载篇保持30~45度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篇上变留下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以免血细胞变形。

2、 用蜡笔在血膜两头华线,以防染液溢出,然后将血膜平放在染色架上。

3、 用瑞氏染液3~5滴覆盖整个血膜,固定细胞1分钟。

4、 滴加等量或梢多的缓冲液,用吸球将其与染液吹匀,或者摇动玻片染色5~10分钟。

5、 慢慢摇动玻片,然后用流动水从玻片的一侧冲去染液,待血片自然干燥后(或用吸纸吸干),即可镜检。

6、 取染好色的血片,先用高倍镜观察全片,然后选择厚薄适宜,细胞分布均匀,染色效果好的地方仔细观察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第二篇:3—白细胞疾病的常用实验检测

白细胞疾病实验室检查

(一)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骨髓分析)

1.     骨髓涂片检查(瑞-姬染色)

(1)   正常骨髓象报告:

①增生活跃

②粒红比值正常(M∶E  2~4:1)

③粒系增生良好:

Ø  占有核细胞的40~60%; 

Ø  各阶段细胞比例适当

原粒<2%,早幼粒< 5%,中晚幼粒各< 15%,杆状核百分率>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 5%,嗜碱性粒细胞< 1%

Ø  细胞形态无明显异常。

④红系增生良好:

Ø  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                                                                                                         

Ø  各阶段比例适当(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占10%)            

Ø  形态无明显异常或成熟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

 ⑤淋巴细胞系统占20%(主要是成熟细胞)

 ⑥单核细胞系统<4%(主要是成熟细胞)

 ⑦浆细胞系统<2%(主要是成熟细胞)

 ⑧巨核细胞  

Ø  数量/全片:7-35个(1.5cm×3.0cm)   

Ø  各阶段情况正常:原巨核细胞不见或偶见,幼巨核细胞0-5%,颗粒巨核细胞  10-27%,产血小板巨核细胞44-60%,裸核8-30%,血小板易见、成堆状存在,形态正常。

  ⑨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            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定义: 血细胞化学染色是以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将骨髓片染色,观察单个细胞内在的生化特性,了解它们的代谢活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1.     髓过氧化物酶染色(myeloperoxidase, MPO):

   计数100个原始细胞报告百分率

 [结果] 粒系:强阳性; 单核系:弱阳性; 淋巴系:阴性

 [临床意义] 鉴别急粒和急淋

2.     酯酶染色(Esterase Staining)

(1)   萘酯AS-D氯乙酸酯酶染色(naphythol AS-D chloroacetate esterase,AS-D CAE)

临床评价:用于急性白血病的鉴别

1.急性粒白血病    M3

   1+~2+        2+~3+

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幼单核细胞---阴性

3.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原、幼淋细胞----阴性               

(2)   α-乙酸萘酚酯酶 (α- NAE )

染色结果(非特异性酯酶)
临床评价:鉴别白血病类型;同时必须做NaF抑制试验

Ø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粒细胞弱阳性,不被NaF抑制

Ø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阳性,被NaF抑制;

(3)   α-丁酸萘酚酯酶染色结果(单核细胞酯酶)

临床评价:单核细胞白血病

(4)   酯酶双染

一种特异性酯酶染色加一种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临床意义: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3.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

(1)   报告方式:

   百分率:计数100个成熟中性粒细胞,计算其阳性率。

   积分值:计数100个成熟粒细胞,按反应强度作出分级,将其百分率乘以级数然后相加。

(2)   参考值

    正常:百分率 10-40%,积分7-51

(3)   临床意义

①区别CML (↓↓ 积分为0)、类白血病反应(↑积分>200分)

  ②AA时↑,PNH↓

  ③化脓性感染↑,病毒性感染时↓

 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N

 

4.     糖原染色(过碘酸-雪夫反应)(periodic acid –Schiff,PAS)

临床评价:阳性或强阳性时,

Ø  红细胞系统疾病:(幼红细胞)红血病、红白血病、MDS

Ø  淋巴细胞系统疾病:急淋(原淋、幼淋巴细胞)

Ø  单核细胞系统疾病:急单(原单、幼单核细胞)

5.     Fe染色

细胞外铁:存在于骨髓小粒的巨噬细胞中的蓝色颗粒

细胞内铁:存在于有核红和成熟红细胞内的铁

环状铁粒幼细胞---幼红细胞胞质中蓝色颗粒在6颗以上,围绕核周1/2以上者

临床评价:

Ø  鉴别 IDA 与 非缺铁性贫血

Ø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半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RAS)

(三)            骨髓病理学检查

1.     骨髓活检:反映骨髓组织结构和间质成分,全面衡量骨髓造血组织状态。

2.     骨髓活检适应症:

骨髓穿刺多次失败

特殊贫血(再障、MDS等)

白血病治疗疗效的观察

全面衡量骨髓造血组织增生程度、各组织比列、了解骨髓铁储存、骨小梁变化等等。

3.     镜下观察结果:

骨髓组织的整个结构、各系细胞比值(脂肪组织与有核细胞约各占骨髓体积的50%。粒细胞系与红细胞系之比约为 3:各系细胞形态学、有无其他细胞等

病理诊断:结合骨髓片、血涂片。诊断率>90%

4.     骨髓活检的临床应用:

较全面衡量造血细胞增生程度

发现骨髓穿刺不易发现的病理变化:骨髓纤维化

比骨髓片有确诊、预后意义

辅助部分血液疾病的诊断(MDS等)

常见良性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

(一)    白细胞减少症(leucocytopenia)

是指外周血白细胞持续低于4.0×109/L的一组综合征

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neutropenia(中性粒细胞绝对数<2.0×109/L); 粒细胞缺乏症 agranulocytosis( 白细胞总数<0.5×109/L)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     临床特征

轻度:1.0-1.5×109/L

  中度:0.5-1.0×109/L

  重度:<0.5×109/L(粒细胞缺乏症)

3.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计数最主要依据,判断严重程度

骨髓象:粒细胞的增值和成熟状况(成熟障碍);排除转移(肿瘤及无血液系统疾病)

(二)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

是由EB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

1.     临床特征

不规则发热、乏力及伴头痛,剧烈咽痛及咳嗽。
主要体征: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炎

2.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白细胞增高 (30-50×109/L);单核细胞和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占60%-97%

Ø  异型淋巴细胞:Downey  分为三型

©  Ⅰ型(泡沫型或浆细胞型):最常见。胞体中等大小,核偏位,椭圆肾型或分叶型核染色质 粗网状或成堆排列      浆质少,呈深蓝色,有空泡

©  Ⅱ型(不规则型或单核细胞型):胞体较大染色质较致密胞浆明显增多,且不规整如单核细胞,色淡兰,少数有嗜天青颗粒

©   Ⅲ型(幼稚型或幼稚淋巴细胞样型):少见,大致与Ⅰ型相似,可有核仁。少数组织细胞样。

        多数为T细胞:83~96%;少数为B细胞 :4~17%

(2)   骨髓象

无特异性改变,可见异淋,不如血象改变明显。

(3)   血清学检查:

①嗜异性凝集素实验 阳性(诊断性实验):起病第1-2周出现,第2-3周滴度最高,可保持在体内3-6个月。1:40以上阳性反应。

②鉴别吸收试验

③单斑试验:诊断本病最常用的快速筛选试验

④EBV抗体测定:IgM

⑤EB病毒分离

(三)  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1.     主要临床特征: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出现幼稚细胞;

  有明显的致病原因

  随原发病治愈可自然恢复

  预后良好

2.     病因与发病机制:急性感染、炎症、恶性肿瘤、肝病、严重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

3.     分类

4.     实验室检查

(1)   血象

>50×109/L,一般在120×109/L以下。

  可分多种细胞类型

  有中毒颗粒、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无明显异常

(2)   骨髓象:类似血象

(3)   细胞化学染色和其他检验
ALP活性和积分明显增高、病理检查、ph1染色体等

(4)   诊断标准

①有明确的原发病,并能排除白血病

②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基本正常

      白细胞数≥50×109/L,外周血可见数量不一的幼稚细胞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升高

③原发病缓解后,上述异常随之好转恢复正常

思考题:

1. 诊断白细胞疾病时最常用到的实验是什么?

2. 正常的骨髓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3.细胞化学染色的临床意义?

 (MPO、酯酶(三种)、ALP、PAS、Fe染色)

4.你知道良性白细胞疾病有哪些?他们的特征是什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