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论文开题报告

武汉大学博士后进站研究项目

开 题 报 告

汉魏六朝诗歌传播接受研究

博士后姓名 吴大顺 流动站名称 中国语言文学 所在单位名称 文学院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 进 站 时 间 20xx年9月 合作导师姓名 尚永亮教授 填 表 日 期 20xx年4月

1

1.项目的研究意义、同类项目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该时期诗歌理论逐渐成熟完备,诗歌题材内容得到极大的拓展,语言、结构等诗歌形式也在频繁地变化,各种诗体纷纷出现。对该时期诗歌产生的深刻变革,学术界大多从文人摆脱汉代经学传统的束缚而日渐自觉、以诗言情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认同、统治集团对诗歌创作的积极倡导、社会风气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剖析。从诗歌传播看,汉魏六朝是口头传播与文本传播并行发展并逐渐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过度时期。汉魏六朝诗风的变化与诗歌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改变是否有内在的联系?二者究竟是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作出回答。

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历史对某种精神思想的选择总是受其传播媒介等物质性条件的制约,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必然对其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新的选择。多种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并存、交替、转化必然带来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从而导致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促使诗歌创作观念的变革。因此,汉魏六朝时期诗歌题材的拓展、诗歌语言、结构形式的频繁变化、诗歌观念的成熟等诗歌领域的变革均与汉魏六朝诗歌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有内在的联系:建安风骨的形成与曹氏父子“宰割辞调”尤其是曹植诗歌“事谢丝管”等传播媒介的变化有内在联系。梁武帝对吴歌西曲的改造以及吴歌西曲在宫廷的盛行引起齐梁宫体诗的兴盛。宋、齐“乐府”与“诗”分别著录和刘勰《文心雕龙》“诗与歌别” 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正式确立。徒诗观的确立,一方面使诗歌创作题材得到进一步拓展,玄言、山水进入诗歌领域,传统拟歌辞的诗体规范开始确立;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对诗歌语言形式的审美认识,四声平仄和音韵开始受到关注,宋、齐时期创作题材上玄言诗、山水诗崛起,形式上永明体风靡等这些诗歌史上的大事件皆是宋、齐徒诗观确立后在诗歌领域产生的作用和结果。而徒诗观逐渐确立的历史进程与汉魏六朝诗歌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转化过程是大体同步的,可见徒诗观的确立是以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的变革为基础的。

从研究现状来看,对古代文学传播问题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各体文学的研究中,都不同程度上涉及到文学的传播问题。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20xx年版)、王兆鹏、尚永亮《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20xx年版)、李玉莲《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戏曲传播论》(20xx年版)、宋莉华《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20xx年版)、王兆鹏《宋代文学传播方式研究》(19xx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戴伟华《唐诗传播研究》(19xx年江苏省教育厅项目)等都是从传播学角度探讨古代文学问题而取得的可喜成果。但是对汉魏六朝诗歌传播问题的研究目前仅有王枚《建安文学接受史论》(20xx年版),以及查屏球《纸简替代与汉魏晋初文学新变》(《中国社会科学》20xx年第5期)、张可礼《建安文学 2

在当时的传播》(《文史哲》19xx年第5期)、李正春《六朝诗歌的传播与接受》(《苏州铁道学院学报》20xx年第1期)等少数论文涉及,尚无系统、深入的研究。从音乐文化角度研究汉魏六朝乐府诗也一直受学术界关注。“五四”以来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术成果,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19xx年完成)是建国前的代表,王运熙《乐府诗述论》(19xx年版)是建国后的代表。近年来有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20xx年版)、赵敏俐等《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20xx年9月版)及《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江海学刊》20xx年第3期)、《汉乐府歌诗演唱与语言形式之关系》(《文学评论》20xx年第5期)等系列论文、刘怀荣《曹魏及西晋歌诗艺术考论》(《东南大学学报》20xx年第6期)、《东晋南朝歌诗艺术考论》(《东方论坛》20xx年第4期)、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20xx年博士论文)、孙尚勇《乐府史研究》(20xx年博士论文)等,这些成果对相关论题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有的成果也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乐府诗的传播问题。但是直接对汉魏六朝乐府诗传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

本课题针对上述的学术研究背景,拟对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传播方式与诗歌变革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探讨,以弥补学术界的这一缺憾。

具体说来,本课题研究意义有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对该时期诗歌变革的深层原因从传播学角度进行阐释,探讨其变革的物质性基础,从而对该时期诗歌发展的各种现象作全域性思考和理论总结。

其二,从创作、传播、接受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诗歌动态的生存链条中,探索中国古代诗歌发生、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对目前学术界坚持的古代诗歌相关理论和成说进行适当修正。

其三,在方法论上还可以为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研究提供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2.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汉魏六朝时期诗歌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与诗歌风格演变的关系,重点研究乐府歌辞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的历史环节、诗乐共生向诗乐分离演进中所导致的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以及这种分化、转移是怎样影响诗歌观念、创作题材、诗歌形式、审美风尚的。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唐前诗歌传播方式及其历史变迁:梳理唐前吟咏、歌唱、讽诵等几种诗歌主要口头传播方式及其变化的历史,考证中国古代传抄、结集、题壁等几种主要诗歌文本传播方式的早期形态及其发展历史,为讨论以下问题作史实准备。

(2)建安乐府诗传播与建安风骨:主要讨论曹操、曹丕、曹植乐府诗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所引起的诗歌变革,重点讨论曹植乐府诗“事谢丝管”的音乐文 3

化背景及其乐府诗“新变”在中国诗歌徒诗化进程中的重大意义。

(3)诗歌传播与东晋诗歌风貌:东晋时期文人诗歌结集已经渐成风气,文本传播开始出现,这为玄言诗、山水诗流行提供了物质条件。玄言诗、山水诗的兴起则改变了中国诗歌题材内容的基本结构,在诗歌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本章拟重点讨论诗歌文本传播与玄言诗、山水诗兴起和盛行之间的关系。

(4)南朝吴歌西曲传播与宫体诗:齐梁时期,吴歌西曲是靠帝王大力提倡、帝王及王室成员积极创作才得以从民间进入宫廷,并取代相和三调,成为齐梁宫廷主要娱乐音乐的。而宫体诗在题材、内容、风格上都借鉴了当时流行的吴歌西曲歌辞。拟讨论三个问题:第一,吴歌西曲的传播方式对齐梁宫廷音乐文化的作用;第二,宫体诗题材、内容、形式特征与吴歌西曲的渊源;第三,宫体诗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在诗歌史上的意义。

(5)汉魏乐府、古诗的混同现象与诗歌传播:汉魏六朝时期,乐府与古诗混用现象突出,对同一首诗有称乐府的有称古诗的,这是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的音乐文化背景所造成的。拟讨论三个问题:第一,汉魏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的诗歌传播方式;第二,汉魏古诗的双重身份及其多种文化功能;第三,“古诗十九首”的传播方式与性质。

(6)诗歌传播与中国歌诗观、徒诗观的形成和演进:中国诗歌史上歌诗观与徒诗观的渐趋明晰和确立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这一历史过程与诗歌由口头传播为主向文本传播为主的历史进程基本同步。因此本章重点讨论徒诗观的形成与诗歌传播的关系以及徒诗观形成的诗歌史意义。

(7)诗歌传播与永明体:永明体的产生对中国诗歌形式发展意义重大,唐代的律诗就是在永明体基础上的改进和发展形成的,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代表。对永明体产生的基础,学术界有人认为是南朝从佛经翻译中得到启示;有人认为是在中国传统的诵读实践中形成的;近年有人认为是为了更好地歌唱而产生的。本章重点从传播方式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分析永明体形成的历史基础及其诗歌史意义。

(8)诗歌传播与魏晋南北朝的拟乐府:重点讨论拟乐府传播方式及其传播方式变化所引起的拟乐府歌辞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以及拟歌辞文本传播的诗歌史意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作为诗歌传播等物质中介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诗歌观念、题材、形式、审美风尚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的。

第二,从诗歌创作、传播、接受三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环节,历史地、动态地考察诗歌史上出现的重大变革,以及作为中介的传播与诗歌创作、读者接受的 4

互动关系。

3.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3.1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课题虽名为“汉魏六朝诗歌传播接受研究”,拟侧重于诗歌的音乐传播方式研究以及音乐传播、文本传播相互交叉渗透对诗歌产生的复杂影响。

基本研究方法:是将文学研究与音乐研究结合起来,将理论研究与文献研究、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即将汉魏六朝时期诗歌置于音乐文化与音乐活动等大背景中分析诗歌传播与音乐的共生、分离关系,探索诗歌传播方式的变革与诗歌风格演变的内在联系。

首先梳理汉魏六朝时期文学传播的相关文献,详细考辨该时期诗歌传播的几种主要方式;然后结合该时期诗歌演变的具体情况,分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最后对该时期诗歌传播与诗风演变的内在规律进行理论总结。

2.可行性分析

2.1学理分析

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是文学生成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历史对某种精神思想的选择总是受其传播媒介等物质性条件的制约,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也必然对其所传播的内容进行新的选择。因此,可以说传播是文学生成、变化、发展的外在的动力机制。多种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的并存、交替、转化必然带来诗歌文化功能的分化、转移,从而导致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促使诗歌创作观念的变革。将传播学方法引入古代文学研究,会为传统的古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能更深入地解释和揭示文学传播活动的规律、文学内容和形式变化的外部制约条件,从而获得对文学生成、变化、发展的动态性认识。

2.2研究条件

本课题负责人曾经主持过课题研究,创新意识强,并有承担各种研究课题的经验。此前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课题有:

① 《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获江苏省20xx年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立项资助,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获江苏省20xx年优秀博士论文;

② 主持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唐宋文人唱和与唱和诗研究》,成果《欧梅唱和与欧梅诗派研究》于20xx年4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③ 主持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诗歌传播研究》,正在进行中。

2.3研究进展

本课题是在课题负责人博士论文《魏晋南北朝音乐文化与歌辞研究》的基础上设计的,属于博士期间研究课题的延续研究。课题负责人对此课题的关注和思考已经多年,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形成了部分相关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性成果有:

5

①《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传播与诗歌史意义》,《山东大学学报》20xx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xx年第6期全文转载)

②《论汉魏五言古诗的生成与流传》,《郑州大学学报》20xx年第3期 ③《明君曲考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xx年第5期

④《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及其功能》,《船山学刊》20xx年第3期 ⑤《梁武帝音乐文化活动与梁代宫体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xx年第3期

⑥《论词的传播与词的文化特性》,《云南社会科学》20xx年第6期

⑦《论“北狄乐”的发展与变迁》,《船山学刊》20xx年第3期(采用通知) ⑧《南朝文人歌辞用调及其特点》,《社会科学家》20xx年第3期(采用通知)

⑨《从〈长安有狭斜行〉到〈三妇艳〉看清商三调在南朝的演变》,《中国诗歌研究》(采用通知)

⑩《“诗与歌别”观念的确立及其诗歌史意义》(待发表)

4.研究项目的特色及创新点

从音乐学、文化学、传播学角度综合考察诗歌史上的重要创作现象,阐释诗歌史上的重要问题是本项目的主要特色。其创新点有三:

1.将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放在诗歌创作、传播、接受三者互动的历史环节中进行考察,为诗歌变革寻找新的阐释视角。

2.从诗歌生存的物质媒介入手,探讨传播方式变化对诗歌观念、诗歌题材、诗歌形式和审美风尚产生的影响。

3.从诗歌文化功能及其分化、转移角度探讨传播与创作、接受的互动关系。

5.预期研究成果及去向、年度研究计划和预期进展

预期成果为:《汉魏六朝诗歌传播与诗风演进》

年度研究计划:

第一年主要进行如下三方面工作:

1、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2、阅读有关传播学、文化学、音乐学理论,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探索;

3、撰写部分章节的内容。

第二年主要进行如下三方面工作:

1、完成该项目相关资料的阅读分析;

2、撰写出站报告;

3、答辩准备工作。

6

汉魏六朝诗歌传播接受研究

提 纲

第一章 唐前诗歌传播方式及其历史变迁

一、唐前诗歌口头传播及其历史变迁

1.吟咏

2.歌唱

3.讽诵

二、汉魏六朝纸的发明、使用与文学传播媒介的变革

1.简帛传播与纸简替代

2.纸张的流行与文学传播媒介的变革

3.文本传播的几种形式:传抄、结集、题壁

三、汉魏六朝诗歌的主要传播途径

1.传抄

2.题壁

3.结集:总集、别集、选集、歌辞集

4.歌妓乐工传唱

5.文人讽诵

6.文人赠答与唱和

第二章 建安诗歌传播与建安风骨

一、建安诗歌创作与传播

1.建安诗歌创作与建安风骨

2.建安诗歌的传播方式

二、曹操、曹丕的“宰割辞调”与拟乐府传播

1.“宰割辞调”与拟乐府传播方式

2.曹操、曹丕乐府诗特点

三、曹植“事谢丝管”与曹植乐府诗新变

1.曹植的人生经历及其乐府诗传播

2.曹植“事谢丝管”与乐府诗新变

3.曹植乐府诗新变的诗歌史意义

第三章 诗歌传播与东晋诗歌风貌

7

一、东晋文人结集之风

1.东晋音乐文化的衰落及其背景

2.东晋文人结集情况分析

3.东晋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

二、文本传播与玄言诗的兴起

1.文本传播与玄言诗题材内容的拓展

2.文本传播与玄言诗修辞特点

3.玄言诗传播途径及其对受众的要求

4.玄言诗的接受对象

三、文本传播与山水诗兴起

1.文本传播与山水诗题材特点

2.文本传播与山水诗修辞特点

3.山水诗传播途径及其对受众的要求

4.山水诗的接受对象

四、玄言诗、山水诗兴起的诗歌史意义

第四章 南朝吴歌西曲传播与宫体诗

一、吴歌西曲在南朝的流传与变迁

1.吴歌的兴起与传播

2.西曲的兴起与传播

二、吴歌西曲的传播方式对齐梁宫廷音乐文化的作用

1.梁武帝对吴歌西曲的改造与吴歌西曲的宫廷化

2.吴歌西曲在宫廷的传播与宫体诗创作

三、齐梁宫体诗与吴歌西曲

1.宫体诗题材内容与吴歌西曲的渊源

2.宫体诗语体特征与吴歌西曲的渊源

3.宫体诗修辞技巧与吴歌西曲的渊源

四、宫体诗传播与接受

1.宫体诗的传播方式

2.宫体诗的传播范围

3.宫体诗的影响

第五章 汉魏乐府、古诗的混同现象与诗歌传播接受

一、汉魏古诗的传播方式及其特点

8

1.音乐传播

2.文本传播

3.音乐传播与文本传播的并行交替

二、汉魏诗歌传播的诗乐共生与诗乐分离

1.诗乐共生:汉魏古诗的音乐属性

2.诗乐分离:汉魏古诗的诗性意义

3.汉魏古诗的双重身份与多种文化功能

三、“古诗十九首”的传播方式及其性质

第六章 诗歌传播与中国歌诗观、徒诗观的历史演进

一、汉魏六朝歌诗观与徒诗观的历史变迁

1.汉代的歌诗观与徒诗观

2.魏晋歌诗观与徒诗观

3.南朝的歌诗观与徒诗观

4.刘勰《文心雕龙》的歌诗观与徒诗观

二、汉魏六朝的诗歌传播方式及其演进

1.汉乐府:音乐传播方式

2.魏晋拟乐府:口头传播与文本传播并存交替

3.玄言诗、山水诗:文本传播方式为主

三、徒诗观、歌诗观的确立及其诗歌史意义

1.徒诗观的确立与诗歌题材的拓展

2.徒诗观的确立与诗歌形式的新变

3.徒诗观的确立与诗歌修辞的丰富

第七章 诗歌传播与永明体

一、永明体诗歌风格分析

1.永明体诗歌的内容特点

2.永明体诗歌的语言特点

3.永明体诗歌的修辞特点

二、永明体产生的文化背景

1.南朝佛经翻译与永明体

2.南朝诵读之风与永明体

三、永明体的传播与接受

9

第八章 拟乐府:汉魏六朝乐府诗传播与接受

一、拟乐府:汉魏六朝乐府诗的传播

1.合乐歌唱:拟乐府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本阅读:拟乐府传播方式之二

二、拟乐府:汉魏六朝乐府诗的接受

1.拟乐府主题分析

2.拟乐府结构分析

3.拟乐府语言分析

4.拟乐府修辞分析

三、拟乐府:中国诗歌创作基本范式

1.六朝相和三调音乐的失传与拟三调歌辞创作的兴盛

2.乐府旧题:南朝、盛唐边塞诗的形式特征

3.拟乐府与唐代的歌行体

10

主要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xx年版

班 固《汉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范 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陈 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xx年版

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沈 约《宋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姚思廉《梁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姚思廉《陈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xx年版

魏 征《隋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刘 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xx年版

王 溥《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朱铭盘《南朝宋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朱铭盘《南朝齐会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许 嵩《建康实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李林甫等撰《唐六典》,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xx年版 杜 佑《通典》,中华书局,19xx年版

郑 樵《通志》,中华书局,19xx年版

司马光《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 ,19xx年版

刘 安《淮南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xx年版 葛 弘《抱朴子》,《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xx年版

清崇文书局编辑《百子全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xx年据扫叶山房19xx年石印本缩印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颜之推《颜氏家训》,《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xx年版 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上海书店出版社,20xx年版

周光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辽沈书社出版社,19xx年版

王根林等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xx年版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xx年版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金涛声点校《陆机集》,中华书局,19xx年版

黄葵点校《陆云集》,中华书局,19xx年出版

明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xx年出版

李伯齐《何逊集校注》,齐鲁书社,19xx年版

李善注《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穆克宏点校《玉台新咏笺注》,中华书局,19xx年版

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xx年版

11

虞世南《北堂书钞》,学苑出版社,19xx年据南海孔氏三十有三万卷堂影宋本影印

徐 坚《初学记》,中华书局,19xx年版

欧阳询《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李 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xx年影印本

李 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xx年版

李 昉《文苑英华》,中华书局,19xx年版

应 邵《风俗通义》,王利器校注,中华书局,19xx年版

崔 豹《古今注》,《四部丛刊》本

刘 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xx年版

吴 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王 灼《碧鸡慢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xx年版 沈 括《新校正梦溪笔谈》胡道静校注,中华书局,19xx年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曹 旭 《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xx年版

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xx年版

王夫之《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19xx年版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料从考》,中华书局,20xx年版

吉联抗《魏晋南北朝音乐史料》,上海文艺出版社,19xx年版

赵 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黎 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xx年版

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 曹 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李致忠等《中国典籍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郝朴宁等《中国传播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xx年版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xx年版

徐嘉瑞《中古文学概论》,民国丛书本

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xx年版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梁启超《中国美文及其历史》,东方出版社,19xx年版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xx年版

陆侃如《乐府古辞考》,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版 王 易《乐府通论》,民国丛书本

王 易《词曲史》,东方出版社,19xx年版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12

朱谦之《中国音乐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xx年版

黄 节《汉魏乐府风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余冠英《乐府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xx年版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张永鑫《汉乐府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大象出版社,20xx年版

崔炼农《汉魏六朝乐府辞乐关系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xx年打印本

黄 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陈引驰编校《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xx年版 陆侃如《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孙楷第《沧州集》,中华书局,19xx年版

郭绍虞《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刘永济《十四朝文学要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中华书局,19xx年版;

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刘跃进《玉台新咏研究》,中华书局,20xx年版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xx年版

傅 刚《〈昭明文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版

河北师大《三曹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xx年版

胡大雷《诗人、文体、批评——中古文学新语》,人民文学出版社,20xx年版 张可礼《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中华书局,20xx年版

石观海《宫体诗派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阮忠《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武汉出版社20xx年版

尚永亮《庄骚传播接受史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xx年版

王枚《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文言《文学传播学引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

王兆鹏、尚永亮《文学传播与接受论丛》,中华书局20xx年版

赵敏俐等《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邓新华《中国古代接受诗学》,武汉出版社20xx年版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社,20xx年版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xx年版 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xx年版 周鸿铎《文化传播学通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xx年版

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版

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xx年版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19xx年版

1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