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对英语专业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英语专业看法的调查报告

  摘要:这次调查报告的主要方式是问卷调查,由于调查的是以前的同学,所以在这种正式的形式之外,还与同学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了目前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都能认识到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前提下却对英语这门专业并不看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比如是现在英语普及范围较广,很多人觉得英语市场饱和。又或是觉得英语专业只学习英语,对于其他知识知之甚少,没有太多实际用处,或者认为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面过窄等。这一切,既是原因也是我们所要探究的方面,虽然他们对于英语专业的了解以及就业形势方面的估计会有些偏颇,但也从中反映出来一些问题。

  关键词:英语专业,就业,市场,非英语专业

一、  问题的提出

由于自己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被录取到这个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的看法与现在有些不同,所以也想了解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否和我以前一样,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不深。而且想通过调查 为自己专业的学习提供一些意见建议。

二、  调查的意义

了解当代大学生对英语的看法,以及对英语专业的看法的差异,从而了解英语专业招生的市场,以及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大小以及就业前景方向之类的,然后可以认清英语专业目前的形势,和以后的发展问题,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找准自我定位,发展途径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三、  调查的方法及过程

这次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因为聚会,所以同学来的都比较齐,加上采访对象是自己的高中同学,都比较熟悉,所以和部分同学深入交流了一下,交换了些意见。开始的时候会比较不好意思,但是看见同学们都很乐意帮我就没那么不自在了,大体上讲,整个过程都还比较轻松,氛围也很融洽,大家都很配合,进行得很顺利。

1、   填写问卷

2、   深入交流

四、  调查的情况及原因分析

1、   调查情况大致如下:班级总人数为56,实到50人,其中男生11人,女生39人;英语专业3人,非英语专业47人;28人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一般,15人认为自己英语水平很好,7人认为自己英语水平不好;45人表示会考英语四六级,5人表示不会;50人表示学习英语是当代就业需要,也表示英语学习对自己发展很重要;19人表示会继续深入学习英语,31人表示不会;10人表示自己认为英语可以自己加强,国家没有必要开设英语专业,40人表示英语专业存在很有必要;41人认为英语专业只学英语,9人认为还会学习其他知识;37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有必要在学一门其他专业,13人认为没有必要;45人认为英语市场已经饱和5人认为没有;15人认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只能选择翻译,35人认为还有其他选择。

2、   原因分析

2.1,由于大家专业不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专业了解不多,很多时候容易产生误解,比如觉得英语专业学生就只懂英语,以后出身社会也只能充当翻译等机械性工作,所以认为英语专业发展空间不大。

2.2,由于对英语专业了解也不够深入,片面地分析目前中国的英语市场,很多人都会觉得现在很多人都会说英语,所以英语专业的同学没有优势。其实一个人会讲英语也并不一定会英语,英语也不只是拿来用于翻译的,目前中国在英语方面的人才空缺还是比较大的,只是对于其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2.3,由于中国的发展,其实大家也慢慢认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所以大家都很重视英语,也认为学习英语很有必要,只是有些同学觉得不用过分深入而已,他们认为英语学来就是为了能和外国人交流无障碍而已,所以觉得英语并不需要成为一门专业。而且他们也了解国外大学似乎没有英语专业,所以对英语专业的前景就更不看好。

总之,这些都是一些长期存在的因素,大致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是很多同学对英语专业非常不看好,这是很不正确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如果只学习英语,对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不利的,毕竟英语只是一架沟通的桥梁,要真正能运用自如还需要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石。

五、  结论及建议

1、由于大家的专业基本都不相同,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花在英语方面的时间不多,而且在各项硬件设施方面也不如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是,既然我们主修英语,就不能马虎待之,要想让人改观,首先就要有过强的专业素质。加上现在中国市场缺乏的不是会讲英语的人,而是真正会英语的,精通英语的人才,要想把握就业机会,努力提升自己英语方面的专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2、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许多非英语专业的同学都能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虽然在英语方面没有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优势,但是通过原有基础和自身努力,英语水平也是相当好的,正是因为这样,而是使专业的同学优势变弱。从中可以看出,英语专业同学的就业压力也是相当之大的,所以英语专业的同学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以后自己准备的发展方向,从实际出发,锻炼自己的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才可以让周围非英语专业的人对自己的看法乃至对整个英语专业的学生的看法有所改观。

   3、英语专业的学生也要加强对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认识,把握国内经济政治等发展方向,并将其与生活相联系,为自己以后的发展之路找准方向,把握每一个难得的机会,或者可以自己为自己创造机会,这样,才不会给非英语专业的同学留下只会英语,只死读书的印象,也为自己的就业,多加一份保障。而且在面对市场需求变动的时候,才能最快的做出反应,不至于到时候才手足无措。

 

第二篇: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调查报告


题目(中)    关于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的调查分析  

调查报告

目录

一、        前言………………………………………………………3

二、        文献回顾…………………………………………………6

三、        研究设计…………………………………………………7

四、        研究结果…………………………………………………8

五、        主要结论及建议…………………………………………10

六、        总结………………………………………………………11

摘要: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说它「理想」,是因为同性恋现象外延清晰,内涵独特;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subsulture),有着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乃至全中国的面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也由于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各样思潮的巨大影响,他们的思想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一些老旧的、被前几代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想理念可能会被他们驳斥甚至全盘否定。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一些颇受社会发展影响的现象——比如同性恋现象——的普遍和个人看法,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本文通过详细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同性恋的相关新闻研究,在以浙江大学大一到大四所有本科生中自由抽取一定样本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式了解为辅,准确全面的了解学校大学生对同性恋具体看法。并运用行业数据统计软件SPSS对所有数据进行有效准确的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此来提出相关对大学生思想起促进作用的提议,旨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理念、同性恋、看法、态度、健康

前言

“半个世纪以前,在文化人类学中处于泰山北斗地位的马林诺斯基为费孝通所著的《江村经济》一书作序时,对费孝通的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费孝通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区,包括了社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样的研究在深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但是这项研究中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记取。这就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人,对熟悉的人群作实在的观察,不回避生活的每一个侧面。这种实在作风乃是出于以下的信念:「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费孝通,第一页)。

站在这种信念的对立面的,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是「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于是,如马林诺斯基所言,「科学便被出卖了」。

我们发现,在社会科学的出发点方面,有两种对立的立场:一种是说:科学在寻求真理,真理是对事实的实事求是;另一种则说,真理是由一种教义说明的,科学寻求的是此种真理正大光明的颂词。……站在前一种立场上,我们认为,中国的同性恋现象是一种真正的事实,不能对它视而不见,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这个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想知道中国现有的同性恋群体是什么样子的。而站在后一种立场上,我们会发现自己是发疯了。这种研究不风雅,也难以学院式的口吻来陈述。最主要的是,在这项研究中,不能够直接表现出我们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多么的正确和伟大。”

                                       摘自李银河《他们的世界》

同性恋行为是指一个人无论是在心理上的还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或者恋慕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同性恋(homosexuality)是由一名德国医生Benkert于1869年创造的(Plummer,1984)。这个词描述的是,对异性人士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自己同性别的人所吸引(Benkert,1869,引用于Bullough,1976,第637页)。

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可能是同性恋的记载。例如:《汉书·佞幸传》。汉哀帝与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表明了君臣关系到极致。自此以后,“短袖”一词被用来形容男同性恋者相互爱慕等的词语。《战国策·魏策》中记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余桃"、"分桃":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与上文“短袖”是一样的用途。又由龙阳君的名字,在描述一个男的喜欢同性时,往往是说有“龙阳之好”,这也是从典故而来的同性恋别称。韩子高与陈文帝陈蒨(茜的繁体字)也是有名的一对。陈文帝曾为韩子高提出男皇后,然终未成功。野史中韩子高被称为陈子高,就是冠了陈蒨的姓。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也有类似的同性恋的行为。《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也有相应描写:『……只他(冯渊)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       从这些典故著作中可以看出,在中国古代,同性恋行为已经十分常见,在富贵人家也有养男宠的现象。虽然说比较常见,当古人一直认为这种行为是上不了台面的,男宠也是比妻妾更加低等的玩物,而地位较高的人往往对另一个掌有生杀大权,只为寻求一时的快感或舒适,若影响了两人之外的事或是这种关系产生改变,地位较低一方往往会受到更多人的蔑视和厌弃。从记载来看,如董贤、韩嫣、弥子瑕等人都死于非命,在死后还被归入“佞幸”一流,且不说是否是他们魅惑君主,恃宠而骄,它们与君主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注定他们的下场。古人都是认为这种关系是有违伦理的,是不符天道的,在大多数老百姓看来,是董贤之流迷惑了君主,只有破坏这种关系,君主才能更圣明,老天才会祝福。虽然说其中有封建传统思想,但这种相似的想法仍髯继续了下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其他国家。

在《圣经》创世纪第一章二十七节中描述神创造世间万物时,在第六天造了一男一女,是他们生养众多,为要管理这地;在新约使徒书信罗马书中也对当时同性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予以了很深刻的警示,说明这是有违神的旨意的。所以后来在Benkert创造这个医学名词之前,同性性行为被基督教会谴责为罪恶,并在一些欧洲国家,包括英 国,被定为违法。在某些情况下,男人会因为介入同性性行为受到监禁,比如一百年前英国的奥斯卡·王尔德的著名案例。西方人关于同性性行为有罪的信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二世纪。耶鲁大学著名的历史学家Boswell发现,同性恋者"在大多数欧洲国家的许多层次的社会中是杰出的,有影响的和受到尊重的,并在那个时代的文化遗产中留下永恒的印记,无论是宗教方面还是在世俗社会。"

在学者看来,同性恋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社会学研究的理想课题。说它「理想」,是因为同性恋现象外延清晰,内涵独特;同性恋作为一种亚文化(subsulture),有着它独特的游离于主流文化的特征;同性恋者作为一个亚文化群体,具有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方式。因此,世界各国的社会学者都热衷于这个题目,对此作过大量研究。仅从1898年到1908年间,关于同性恋这一问题的出版物就达到一千种以上,本世纪随后的80多年间,关于同性恋的研究就更多了。然而,在我国,除了散见于报章杂志的一些零星文章,以及屈指可数的几部关于同性恋的研究专著,就没有系统的、专业的、全面的研究,这也是在中国存在很大一部分的缺陷。在青少年的性教育中,同性恋所占比例也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未成年或刚成年的学生中,对同性恋的情况都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是完全不了解。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状况直接关系到学校乃至全中国的面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也由于受到了国内外各种各样思潮的巨大影响,他们的思想也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一些老旧的、被前几代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思想理念可能会被他们驳斥甚至全盘否定。因此,全面准确地把握当代大学生对一些颇受社会发展影响的现象——比如同性恋现象——的普遍和个人看法,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

本文通过详细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同性恋的相关新闻研究,在以浙江大学大一到大四所有本科生中自由抽取一定样本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式了解为辅,准确全面的了解学校大学生对同性恋具体看法。并运用行业数据统计软件SPSS对所有数据进行有效准确的分析,并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此来提出相关对大学生思想起促进作用的提议,旨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一点帮助。

主要文献回顾

一、理论研究

1、关于同性恋行为的原因

(http://baike.baidu.com/view/1454.htm)

a.生物本能

b.遗传因素

c.性激素影响

d.军事

e.宗教

2、关于同性恋的历史(同上)

a.古代中国

b.古希腊

c.中世纪欧洲

d.工业时代欧洲

e.第二次大战西方国家,美国

3、关于同性恋的相关法律许可

4、主要相关著作

a.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

b. 刘达临、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

c. 高燕宁《同性恋健康干预》

d. 潘国森《解释同性恋-反常现象报告》

二、实证分析

a.通过问卷、访谈形式了解同性恋群体真实情况及了解普通人看法

b.大学生对同性恋看法主要归纳为几种看法,第一种是认为同性恋更多的是一种没有必要干预的私人行为。他们对同性恋和同性恋婚姻大多持无所谓的态度。第二种是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基于明显的同性爱慕而发生的以同性为对象的性吸引。认为是很正常的生理心理需求。还有就是比较抵触的,认为这种行为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同时也表明不接受朋友或家人是同性恋。有调查表明理科大学生的认知情况好于文科大学生,态度也更宽容。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其态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根据其认知情况可以较好地正向预测其态度。就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 大学生对同性婚姻的看法有着超前性,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同性恋应该享有婚姻的权利。

c.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关系

研究设计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是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生理需求中,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排列顺序为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

组织结构图

如那么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无论是异性恋,还是同性恋,在相恋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性欲,这也是人的本能反应,也是最基本要求。同时,在人类满足了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的需求之后,必然会产生性上的需求。当所面对的人对其自身引起的好感达到某一个特定数值,基所说的爱慕,他们之间就产生了性欲。从这里可以看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也是某些人的生理需求。

组织结构图

  社交需求是指情感和归属的需要,这一层次包括了对友情、爱情、以及性亲密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时,社交需求就会突出来了。而当一个人在异性那里找不到这种恋爱的感觉或者是不想去找时,他可能就会选择一个同性来满足他的这种需求。在经济条件飞快发展的今天,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可能有更多的人选择及时满足这种心理上的满足,而不去考虑背后的含义以及结果。

  同时广大民众也存在着趋众心理,别人认为同性恋是违法的,是恶心的,是不道德的,就一直会带着这种眼光去看待同性恋者,同时又将影响他身边的人,其实许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同性恋到底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又有怎样的生活。

我们总共提出了 个假设:

假设a:大多数大学生只对同性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有超出三分之一是理解错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认识完全正确的;

假设b: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异;

假设c:在态度上,认为没有必要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会占比较大的比例,同时在对接受朋友是同性恋与接受家人是同性恋的态度上,会有较显著的差异;

假设d:在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中,观念保守会占很大比例。

核心假设: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仍很缺乏,需要进一步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基本上对同性恋态度比较宽容,但对朋友和对家人是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低。

本次调查我们将同性恋行为设定在一个人无论是在心理上的还是通过行动上表现出来,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或者恋慕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看法是指大学生对同性恋一些常识是否了解,以及对待同性恋者是什么态度,最后是在特定的假设时间下会有怎样的行为。以性别,年级,专业为主要变量。

同时调查总体方案为:(1)研究目标。了解中国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基本看法,从而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作出准确评论。

(2)调查单位。浙江大学全体本科生。从中随机抽出250个样本。

(3)调查方法。资料搜集及研究资料。

(4)调查工具。问卷表,统计表等。

(5)调查人员的组织。叫同学帮忙一起发问卷,同时向他们了解他们自身的详细情况,必要时会有访谈。

(6)调查时间。第二周到第六周,理论研究。第七周,发放问卷。第八周,统计数据并完成调查报告。

                                             研究结果

发放问卷250份,得到有效问卷203份。

在对了解途径上,各种途径所占比例见表格1,从他的子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认为在网络上了解同性恋很多的人占5.76%,认为在电视、电影、广播上很多的为1.23%。其中网络以及电视电影所占比例相加有77.78%,这说明大学生关于同性恋的基本知识大都是从网络电视这些媒体上得来的。从信息量以及所包含相关知识是否准确这些来看,还有待商榷,但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如果国家要加强对同性恋以及相关性健康知识的普及,网络是个很方便快捷的工具。

表格 1

值得一提的是,认为学校课程上了解很少的占了60.19%。者不得不说是中国教育的保守以及传统思想的束缚,比起在网络中吸收五花八门,形形色色的关于同性恋的描述,还不如在学校就对此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在调查的大学生中,对“gay”“同志”“拉拉”“lesbian”“BL”“GL”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同性恋简称,只有10.11%的同学是全都知道的(见表格2),其中均有三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有些知道和较少知道,基本知道和都知道的同学总和只占33.16%,这说明真正了解同性恋知识的同学并不是很多,大多数的同学都只是有一个很粗略模糊的了解。

表格 2

再被问到身边是否有表现为是同性恋或可能是时,97.43%的同学表示没有,剩下的是表示身边有,回答有的同学中,其中是男生占了80%。

在回答同性恋的准确含义时,有73.29%的同学是回答正确的,被选择最多的错误答案是B(男的和男的常常在一起),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同学是不能说了解同性恋这个群体的。56.01%的同学认为同性恋就是“长相猥琐,不健康”的,而11.27%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不男不女,一望而知”的,只有5.36%的同学选择了“和常人一般无二”这个选项。从可以看出,大学生总体上来说,对同性恋仍然存在着比较固定的看法,认为他们或她们都是和普通人不同,行为举止上就能看出是不良的一群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因为从古到今,也有很多名人是同性恋者,但也可以说是中国的同性恋者与普通民众的沟通不良,没有相互理解和认识。关于同性恋的描述,4.53%的同学认为同性恋是“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49.27%认为是“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26.74%的同学认为是“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只是性取向不同”。

在问到同性恋原因方面,因为原因本就比较复杂,所以用了下面的表格,相应的是选择的同学所占比例。

表格 3

再问到同性恋者不被一些人接纳的相应因素影响力大小时,比较突出的是“传统观念因素”“同性恋者自身品行不良”“同性恋群体过于私密,缺乏与外界交流沟通”三个原因,其他信息见表格4

表格 4

学生中有34.78%比较期待同性恋的相关法律,也有58.47%是即不期待也不抵触的。同时在接受同性恋者方面,愿意接受喷油是同性恋的占41.37%,而愿意接受家人是同性恋的就在21.18%,这是相差比较大的。从这可以粗略看出,从家人方面看,同性恋不受欢迎程度更高,而朋友就相对宽容。但大多数人在知道朋友是同性恋的假设下,都选择了’试图帮助他/她扭转性倾向,让他/她变正常” “关心他/她,帮助他/她克服困难,消除压力”等比较积极的回答。在行动方面50.24%的同学选择了对同性恋相关社团等不关心,也有少部分人表示会考虑加入。在专业方面,文、农科生相对另外三科要显得宽容,在回答方面也比较积极,同时在认识上,医科也有比较大的准确性。并且随着年级的越高,对同性恋人士也不断加强,大四的同学更有比较理性全面的看法。

主要结论及建议

得出结论:

(一)          大多数大学生只对同性恋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只是片面的内容,多是大多数人的主要看法。其中有超出三分之一是理解错误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认识完全正确的;

(二)          不同性别及年级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异;

(三)          在态度上,认为没有必要干涉别人的生活方式会占比较大的比例,同时在对接受朋友是同性恋与接受家人是同性恋的态度上,会有较显著的差异;会更接受朋友而不接受家人。

(四)          在同性恋不被接受的原因中,观念保守、同性恋者自身品行不良、同性恋群体过于私密,缺乏与外界交流沟通是主要原因。

(五)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仍很缺乏,需要进一步开展性健康知识教育。基本上对同性恋态度比较宽容,但对朋友和对家人是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低。

建议:

(一)          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拓宽视野;提高大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学会自己思考,不人云亦云,学会用全面的眼光看问题。

(二)          对同性恋的形式、生活等有适量的公开,国家要把握这个程度。

(三)          完善相关法律条约。

(四)          改善网络环境,对其中一些色情、暴力等内容进行肃清。

(五)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或者请专业的讲师开讲座以提供正确的评价与说法。

总结

所以我认为同性恋心理有其自然性,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所认同。然而,同性恋者毕竟是属于性倾向的少数者,其性对象悖于传统社会形态。当法律与社会约俗反映多数人或统治者的意志与意向时,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与迫害成为必然。所以,要消除公众对同性恋者的歧视,主要靠普及的教育,其中既要有感性的关怀,也要有理性的判断。对于大学生,既应考虑所受教育的影响,还有所处环境的影响。社会必须加强对大众传媒所发布的相关信息的审查和监管力度 ,引导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科学的认知和宽容理解的态度 ,有一个客观并理性的认识。 使同性恋者获得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现在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已开始学会去思考这种现象,并正确的对待。相信随着大学生不断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性恋会得到个别过多更多的合法化及健康化,在中国也会得到更多理性的对待和理解。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个案研究报告》;隋长羽,刘爱书,白璐;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2007

[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张涵,孙婷婷,王鹏;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8,9

[3]《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综调查》;潘绥铭 ,杨蕊; [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同性恋亚文化》;李银河; [M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02

[5]《武汉地区公众同性恋态度调研试析》; 陈少君,戴新民,李顺来,纪红;中南社会调查研究所 , 2008,8

[6] 《某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彭玲 、张继红 、王小惠 、郑伟蓉 、于春雨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 年6卷2期

[7] 《南宁市高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调查》; 陈财英 、韦义萍 、吴伟强 、曾日海 、张源慧 ; 中国学校卫生   20## 年29卷6期  

[8]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张涵 、孙婷婷 、王鹏 ; 中国性科学   20## 年17卷9期

[9] 《西安市487名大学生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 王浩 (西安财经学院管理学院,陕西,710061) ;中国学校卫生   20## 年28卷7期 ]

[10] 《同性恋的生物学成因》; 王继玥 、陈历儒 、刘浩荣 ; 广州医药  20## 年39卷1期

[11] 《同性恋健康干预》; 高燕宁 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9049626

[12] 《中国同性恋研究》;刘达临,鲁龙光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 ;ISBN: 7508703650

[13] 《近年大学生对同性恋态度研究文献综述》

(http://hi.baidu.com/060404043/blog/item/6b47f0ce7878fa35f9dc6127.html)

                                            3080102045陈聪聪(第六组)

                                                   2010.6.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