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03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识别与防范

肖倩

1221 财务管理

内容提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因为不同的原因、动机促使了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从而造成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同时,因为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发展,造成了社会的经济秩序的紊乱。所以,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我们必须要懂得怎么识别与防范虚假财务报告。

关键词:动机、 危害 、类型、识别、防范

一、 虚假财务报表的动机、危害

财务报表反映了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考核公司治理经营情况的重要的信息资源,为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财务报表舞弊的行为时常发生,这严重误导了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

(一)、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动机

1.管理层期望获取高薪酬。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层的薪酬由以下三种方式来决定:(1)由董事会自主决定,并与业绩挂钩;(2)根据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制定;(3)由控股公司给高级管理人员发放工资。但是不论薪酬由谁发放,业绩是决定薪酬高低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报表中反映经营业绩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财务报表与管理层的薪酬间接地也挂钩了。为了获取更多的薪酬,上市公司管理层就可能会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2.为了获取上市发行股票的资格。上市发行股票可以在短期之内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这不仅仅对公司有好处,对公司的高管也同样有好处。一方面公司可以获得较大的发展,参与一些利润比较大的项目的开发,另一方面,高管的薪酬也会有所提高,每年的年终分红和奖金都会非常可观。这种巨大的市场诱惑驱使不少拟发行股票的公司为达到上市的目的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3.降低纳税额。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分离程度比较小,有些税法的规定本身就是会计准则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缴税会导致公司的现金流出,会计政策的选择对于公司的现金流量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为了呈现出现金流的平衡、健康,就会有编制虚假财务报表的动机。

4.上市公司避免被停牌或是摘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经营业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出现对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的消息,上市公司可能会面临停牌,甚至是摘牌的危险,这对公司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因此,公司可能会利用一些手段虚假提升经营业绩,将亏损变为盈利来避免被停牌或是摘牌。

5.市场动机。(1)在二级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在证券市场上,投资者主要是依据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来进行投资决策的,他们当然会选择业绩好的公司进行投资。因此,为了吸引投资者的眼球,通过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对一些科目加以装饰,向市场释放

业绩良好的信号,以求达到树立二级市场良好形象的目的。(2)为并购谈个好价钱。众所周知,公司要是想上市,难度不小,所以很多非上市公司就试图通过并购,达到借壳上市的目的。并购谈判中最关键的就是并购的价格。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的股权可以卖个好价钱,因此上市公司有可能为了并购谈个好价钱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6.为了获取银行贷款。公司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来源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向银行进行贷款。一般来说,银行在向公司发放贷款前,会对受贷款公司的资信情况进行较为严格的审查。因此,那些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是很好的公司为了获取银行的贷款而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

(二)虚假财务报表产生的危害

1.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会掩盖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增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误导国家对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进而危害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2.危害广大的投资者。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当前和潜在的投资者可以根据财务报表对公司未来支付股利的能力及对公司股价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决定是否投资该企业。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本公司的财务报表了解和争取他们应得的权益,和决定自己是否继续留在企业工作。

3.危害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高层在决策时是以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来评价企业过去的业绩与不足,以此作为对未来经济活动做出预测、决策和规划的基础。如果企业经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对财务报表进行舞弊,通过虚假的财务报表获得自身短暂的利益。这将导致公司高层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失败,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

4.危害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当今企业要继续发展,对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日益增大,也造成了会计师事务所如雨后春笋般增多。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为了拉拢客户而与企业达成某些协议。这就导致会计师事务所不能起到监督企业的作用,是不利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长远发展的。

5.使得证券市场失去应有的功能。证券市场作为企业资金融通的重要场所,在调节整个社会资金的流向和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报表舞弊事件的发生,会严重冲击证券市场,严重打击投资者的信心。

二、虚假财务报表的类型

1.虚构交易事实。财务会计的主要功能是对企业己经发生的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向外界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信息。但若发生的交易和事项是虚构的,那么据此记录的财务报告自然也是虚假的。由于国外的市场经济较发达,各项法规已较完善,所以国外公司一般会通过会计技术手段来进行利润修饰。而我国的一些企业却是主要通过构造实质上并没有的虚假的交易和事项,并让其“真实”地发生,从而实现粉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这种在没有实物流和现金流的情况下虚构交易,也许是最方便的业绩创造手法了:虚构一个交易事项和交易对象,开一张#5@p或者收据,然后以此作为原始凭证,虚构交易就此完成。为了确保虚构交易的仿真程度,造假者会认真编制一份合同和产品的出库或发运单或者出口报关单,同时结转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虚增利润就此而来。

2.利用关联方交易设置陷阱。《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在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具体包括: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合营企业;联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受主要投资者、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行为称关联交

易。关联交易是一种有别于一般市场交易的交易行为;其特殊性在于交易主体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特殊利益关系。正由于此,有可能使得交易失去一般的市场交易行为应有的公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在上市改组时是由母公司某一块优质资产为主整合而成,与母公司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为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构造陷阱,从而粉饰财务报告提供了条件,具体的手法有: (1)利用关联购销增加收入,转嫁费用。由于不少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存在着产、供、销及其他服务方面的密切联系,上市公司常常利用关联购销来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当上市公司业绩不好时,关联方就会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向公司提供原材料,而又以较高的价格买断并包销公司的产品,从而增加上市公司的业绩,达到财务报告粉饰的目的。由于上市公司有时会与其关联方同用一个销售系统,或者共同开发一些项目等等,上市公司就会与其关联方签定协议各自分摊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费用项目。但是各种费用的具体数量和摊销原则因外界无法准确地判断是否合理,操作空间较大。当一些公司业绩不好时,母公司就会调低上市公司应交纳的费用标准,或承担上市公司的管理费用、广告费用、离退休人员的费用,甚至将上市公司以前年度交纳的费用退回,从而达到降低当年费用的目的。如波导股份曾将其10427万元的广告宣传费用的70%,即7299万元转由大股东奉化波导科技发展公司承担,占当年利润总额4401万元的165.8%。若剔除这部分原因,波导股份将会亏损2898万元。(2)受托经营。近年来,受托经营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经营运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缺少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受托经营常常成为粉饰财务报告的工具。具体有: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委托母公司经营,定额收取回报,不仅回避了不良资产的亏损,还意外获得了一块利润;或是母公司将稳定的、高获利的资产以低收益的形式委托给上市公司经营,并在协议中将收入以较高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润。 (3)委托或合作投资。如果上市公司面临的投资项目周期长、风险大,往往将部分资金转让给总公司,以总公司名义进行投资,将投资风险转嫁给总公司,而将投资收益的回报确定为上市公司当前利润。另外,当上市公司预计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往往会倒退计算利润缺口,然后与总公司签订联合投资协议,投资回报按测算的利润缺口确定,从公司利润中让出一部分利润给上市公司。 (4)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按我国现行有关法规规定,企业之间不允许进行资金拆借,但实际情况是关联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和拆借非常普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资金由上市公司流向关联方;二是资金由关联方流向上市公司。在现实中,由于上市公司可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资金较为充裕,因此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情况较为普遍。有的关联方长期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如托普软件(含控股子公司)与其控股子公司以外的关联公司之间进行了大量没有实质交易的资金划拨,并最终形成了这些关联公司对托普软件资金的占用,仅一年时间被关联方占用未归还的资金额达98247万元。 (5)利用资产置换粉饰会计报表。有关法规规定,上市公司若连续三年亏损,将被取消上市资格;上市一年的公司获取配股资格的条件是必须在最近三年内连续盈利,而且净资产税后收益率应在10%以上。股份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或利用“壳资源”继续进行股权融资,资产置换便成为“壳企业”扭亏增盈、提高经济效益最常用的手法。而其利用资产置换扭亏为盈的“秘诀”便在于以不等价交换获取巨额利润。基本做法是:先由非上市的企业将盈利能力较强的优质资产剥离出来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再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公司,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以此达到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3.“巧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设置陷阱。很多人认为会计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其实,这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会计并不是以精确作为唯一的追求。财务会计中的权责发生制、收入实现制等原则虽然是计量企业经营业绩所必需的,但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公司提供了财务报告粉饰的机会,他们往往借助于多种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来实现对自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其主要方式有:(1)将收益性支出或期间费用资本化 。会计上一般将支出按受益

期的不同,分为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收益性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资本性支出形成长期资产。在实务中,一些公司缺乏承受能力而将己经发生的支出或费用挂在“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在建工程”等科目,将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这是中外企业惯用的手法,比如将本应列入本期费用的利润表项目反映为待摊项目或长期待摊项目的资产负债表项目。在国内深铜城上市公司将当年发生的118万元管理费用于年末调入递延资产,虚增当年利润118万元。在国外,如世界通信将总额38亿美元的营业支出记在资本支出项目下从而虚增利润。在实务中常发生的还有借款费用资本化。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汇兑损益以及相关的金融手续费。按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借款费用根据其借款的用途可将其计入开办费、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等。某些上市公司借此人为调节借款费用,应计入费用的却予以资本化,从而达到人为调节利润的目的。如金路公司曾以多计资本化利息,少计财务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3415.17万元。(2)利用不同的资产计价方式设置陷阱。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利用资产的计价方式不同而使企业的资产“虚胖”,使资产负债表中的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价值相背离,是当前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一个司空见惯的手段。具体有: ①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销售成本是根据存货(产成品)的发出来计量的,公司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使用不同的计价方法直接影响本期销货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着主营业务利润的大小。由于公司产品销售量很大,变更销售商品成本的计价方法对主营业务成本及利润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如南洋实业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原来的加权平均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因此公司的销售毛利率由20xx年的17. 6%升到18.9 %,使得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增加了2474万元。②不良资产挂账。一般来说,在企业的资产账户中,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及待处理财产损失基本上己不具备盈利能力,质量较差,属于不良资产,应进行冲销。但不少公司却将其长时间挂在账上,从而出现虚增资产,利润水分较大。如数码测绘公司年报中对五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未按规定全额计提坏账准备,造成少计亏损 9,181.73万元。③运用不恰当的股权投资方法,人为调节收益。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对长期股权投资可以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如果采用权益法,当被投资企业出现亏损时,投资企业必须按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损失。但一些公司却相机致宜,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却采用了成本法,不确认投资损失。如铜城集团旗下租赁公司,注册资本5.13亿元人民币,铜城集团持19.16%股权,仍是第一大股东,对租赁公司有着重大影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规定,对租赁公司投资差额1100万元应按权益法核算,并以不超过10年期限将股权投资差额进行摊销。但该公司仍按成本法核算,使当年应摊销长期股权投资差额110万元未摊销,由此虚增利润110万元。(3)变更会计核算和会计估计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即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当企业的经营情况、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或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更能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然而,事实上,是否改变或采用什么样的会计核算方法大多是根据企业的需要来决定的。其手法主要有: ①改变折旧政策。延长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即降低折旧率),本期折旧费用减少,相应减少了本期的成本费用,从而增加了本期帐面利润,同时还可以高估资产价值。对固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大的企业,折旧政策的调整对当期的利润影响重大,可成为某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的重要手段。 ②利用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必须进行八项计提,即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八个项目计提减值准备。但一些上市公司出于粉饰财务报告的目的,根据需要变更有关计提比例,有的甚至将其视为操纵盈亏的“蓄水池”。特别是一些ST,PT公司,为了下年度“保牌”或避免“摘帽”,索性在当年大提资产减值准备,一次性亏个够,然后在下年度冲回一部分减值准备就能“扭亏为

盈”。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此作了修改,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规定在会计期末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当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果资产不存在减值迹象,则既不必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也不必确认减值损失。

三、虚假财务报告的识别

1 关注市场动态,做好阅读财务报告的前期准备

(1)关注整体的经济及行业情况。企业设置财务报告陷阱必然有其动机,如整个行业不景气或新竞争对手的出现等从而使企业的营业额减少,利润率降低,或要想维持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良好形象,或要达到证券市场的某些规定,或保证自己的薪金不受影响,高层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设置财务报告陷阱达到目的。因此,只有对企业整体情况有深入的了解之后,投资者才有可能抓住公司管理当局的心思,发现其潜在的舞弊动机,从而事半功倍地发现财务报告陷阱。具体来说,企业的整体情况可以从宏观经济信息、公司行业背景资料、业内其他公司的信息入手。①每一家企业都处在宏观经济中,市场中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间接地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如经济周期的变化,政府宏观政策的出台,新税法的开征,利率、汇率的变化等等,这些宏观经济的变化对不同的企业影响是不同的:有的利于企业,有的就会对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可能对有的企业影响很大,而对另外一些企业几乎没有影响。如今年开始国家大力鼓励企业创新,这对一直致力于企业创新的企业是个好消息,这是有利于企业的。而汇率的变化就会对进出口贸易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对专做国内业务的企业几乎没有影响。宏观经济对自己不利的企业为了维持公司的良好印象,财务报告造假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②行业是影响财务报告陷阱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近年来,从行业的角度分析,在汽车、房地产业快速增长的直接带动下,相关的机械、钢铁、化工、电力等行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因此,这些行业内上市公司一般业绩都好,有望取得超出整体水平的收益,相应的,财务造假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但这并不排除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可能性。③如果说财务报告是企业情况的一面镜子的话,那么同行业企业的财务报告可算是财务报告陷阱的照妖镜。一般不同行业的利润率会有所不同,但同行业的不会相差很大。就拿蓝田股份来说,该公司称其单亩鱼塘产值可达 3 万元;而同样是在湖北养鱼的武昌鱼的单亩产值却不足1000元。蓝田股份创造了武昌鱼30倍的鱼塘养殖业绩,这种奇迹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2)关注审计报告。虽然随着近几年虚假财务报告案的发生,注册会计师的公信力降到了最低,但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行使经济评价职能的“经济警察”,作为“公众看门狗”,对财务报告陷阱的防范无疑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注册会计师拥有较高的专业技能,能够接触到上市公司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经济合同等第一手资料,可以用实地调查和函证等方法来证实企业的真实情况,因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对投资者有很大的价值。阅读审计报告是投资者跨越财务报告陷阱的一个重要方法。但是,在目前证券市场上,很少有投资者能全文阅读完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大多数投资者对其持有股票的上市公司被出具何种审计报告并不清楚。诚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在许多方面仍需加以完善,公众对其出具的审计意见的信任度不高。但是如果出具的是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有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和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投资者就应该对这些公司有所警惕,对说明段中所涉及的事项予以充分关注,并适当参考公司管理当局对此的解释,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

2.认真阅读财务报告,还财务报告真实面目(1)利用会计报表相关财务指标的计算及其与同行业对比,分析公司经营状况。财务学家们作了大量的统计研究,结果发现“任何严重的会计欺诈,如虚增巨额的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都可能使得公司的财务结构出现异常的状态”,导致公司的财务指标出现异常。因此可以利用财务报表资料进行有关财务指标的计算,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分析公司的偿债能力;利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分析企业资本营运能力;运用营业收益率、资本收益率、成本费用收益率等指标分析

公司的盈利能力;同时将各项财务指标与同行业进行横向数据的比较,分析公司在同行业中的状况及业绩,分析指标有否异常,借以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并可利用相关指标的钩稽关系来判断是否有财务报告舞弊。(2)现金流量分析。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粉饰财务报表的财务造假现象。现金流量分析法的具体方法有:通过综合分析“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帐款”和“应收票据”的期初数和期末数以及“现金流量表附注”中“净利润”“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或增加)”以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我们可以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利润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如果经营性应收项目的数额增加较大,就说明所披露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变现能力较差、收款风险较大,可能有虚构交易事实的现象发生,应引起密切关注。此外通过比较“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项目,“现金流量表”中的“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项目和“权益性投资所支付的现金”项目,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其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与收益状况,得出其产出效果。以往一些公司将投资收益作为调节利润阀门的现象也将得到遏制。否则,“投资收益”过大而“分得股利或利润所收到的现金”过小的矛盾必将暴露无疑。 (3)关注会计报表附注。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等所作的进一步说明。如果我们将会计报表视为一种“会计产品”,则会计报表附注就是“会计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如果“会计产品”有什么瑕疵,我们都可以在这个使用说明书上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相关规定,会计报表附注的主要内容有:①不符合会计核算前提的说明;②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③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及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④或有事项的说明;⑤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⑥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说明;⑦重要资产转让及出售的说明;⑧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⑨会计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⑩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等。

四、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

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也有其内在的主管原因和现实原因,其对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危害巨大。对虚假财务报告的防范,应标本兼治。

1.完善财务报告法律体系,规范会计信息披露行为。判断一份财务报告是否虚假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其信息的披露是否与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要求相违背,是否真实、完整。我国在规范财务报告方面,制定了《会计法》、《公司法》、各种《会计制度》、《会计准则》、证券监管办法等法律和规范性条例,基本形成了财务报告规范体系。但不可否认期间还存在许多漏洞,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性质经济主体间的信息披露方法不尽一致,会计主体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调节财务报告信息。因此,要进一步制定出系统的、 科学 合理的财务报告规范体系才不会给造假者以可成之机。

2.加强对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监管充分发挥只能监督机构的作用。《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法定代表人对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负总责,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也具有监督财务报告的职能。因此,加强内部监督机构的责任对于防范虚假财务报告有现实意义。投资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如银行等为了其资产的安全及业务的良性运行,会对财务报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判断决策,这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会起到很好的监督效果。审计机关的综合审计监督,社会审计机构对 企业 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监督,加上财政部门、工商管理机关、税务机关、证券管理机关等的日常管理,共同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

财务报告监督体系,对防范虚假财务报告起到很大的效果。因此,职能机构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切实履行其指责,对防范虚假财务报告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起到事前监控的作用,减少犯错的机会,降低财务造假机率。健全内审机制,可及时发现企业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漏洞,避免差错和舞弊行为,减少企业损失。

4.加大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处罚。首先我们在处理处罚上要严格执法,加大查处力度;其次要建立起严厉的处罚规定,包括刑事处罚和经济处罚等,增大造假者“后成本”,使造假者在算经济帐时觉的不合算,从而从利益上遏制住虚假财务报告的蔓延。

参考文献:

1. 王雯雯:《财务报表—舞弊手段揭秘与防范技巧》

2. 施然:《黑账》

3. 司金山:《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与识别》

4. 厦汉平:《企业财务报告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5. 张力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与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