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研究成果

《20xx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研究成果

《20xx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下称“《报告》”)于20xx年6月30日在《旅游卫视》发布。《报告》回顾了20xx年避暑旅游的发展情况,认为全国避暑旅游关注度不断提升,避暑旅游经济持续升温。表现为避暑是夏季旅游市场的主旋律,同时,基于互联网发展的旅游信息检索越来越成为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旅游在线运营商对避暑旅游市场的热点、主题嗅觉灵敏,避暑旅游叠加炎热的夏季和学生暑假,从而成为各电商竞相追逐的热点,各主要在线运营商无一例外地将避暑旅游作为其夏季主推的活动。

20xx年避暑城市夏季旅游市场表现突出,主要表现为:暑期旅游市场规模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扩大;暑期旅游市场地位凸显,各项指标占全年比重逐渐增加;暑期旅游期间,机场、铁路、汽车等旅游交通接待规模逐年增长;各地避暑旅游季活动受到游客的认可,与此同时,各避暑城市也不断强化避暑季活动的内涵。

根据调查、研究,20xx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特征表现为:

1)入夏提前,避暑旅游市场启动时间延迟。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入夏提前,市场对避暑旅游的关注也随之提前,但受闰月及暑假安排影响,实际避暑旅游出游时间可能会延迟到6月底至7月初。

2)需求释放提前,避暑旅游“峰—谷差”缩小。20xx年端午节与周末自然衔接,形成三天小长假,又恰好撞上父亲节,此时大多数自主招生考试也已经结束,家庭游、毕业游、休闲避暑游等多主题叠加使得端午提前释放了一部分避暑旅游需求。在市场特征上表现为避暑旅游高峰会被削弱,低谷有所上升,从而缩小了避暑旅游高峰与低谷的差距。

3)游客对避暑旅游认识更加理性。随着避暑旅游的发展和市场的逐渐成熟,游客的需求不再是懵懵懂懂,对避暑旅游的认识更加理性,不再仅限于图个“凉快”,需求更加丰富多元,更加注重避暑体验、更加注重避暑休闲度假、更加注重安全。

《报告》建议:要强化三个认识,一是暑期旅游不等于避暑旅游。暑期旅游即在暑假期间的旅游,虽然从内容上讲,涵盖了避暑旅游,但强调的是时间概念。而避暑旅游,虽然时间上也是暑期,但其内容有专门的指向,即以避暑为主要目的而开展的旅游、休闲度假等。目前,市场上很多的产品及宣传往往指向前者,通过与旅游供应商的访谈等,市场上真正意义上的避暑旅游产品较为缺乏,往往只是将过去已有的一些线路、产品等换个名称组装,“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

1

二是避暑旅游不等于避暑经济、避暑产业。避暑旅游是避暑经济、避暑产业的重要内容,狭义的避暑经济可理解为避暑旅游,而广义的避暑经济、避暑产业则范畴更广,包括避暑地产、反季节农业、节事会展、避暑康疗养、避暑休闲度假等关联行业,目前这些关联行业也都有所发展,各地及相关企业认识也较为充分。需要高度关注的关联行业是避暑装备制造业。如冰箱、冷柜、空调,防暑降温饮品,传统医药,泳装、太阳镜、雨伞、花露水等夏季户外用品的生产与制造。青岛可依托海尔集团,葫芦岛可依托泳装产业,贵阳可依托王老吉、可口可乐生产基地等发展、深化避暑经济、避暑产业。

三是避暑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可发展气候经济、气候产业。相比避暑产业,气候产业是以气候为优势资源发展形成的产业及其集群。贵阳大数据产业是气候产业典型案例。

同时要强化避暑旅游目的地和产品支撑,不仅要做到数量充足,还要强化避暑产品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代及近现代有丰富悠久的避暑文化基因。

用足用好暑假,加大暑期避暑+研学旅行产品开发,推出若干避暑研学示范基地和相关研学。

最后,要固化避暑“健康游”概念。强调在夏季出游是一种积极的避暑、养生游,将暑假回归到出游时间保障的概念上,一定程度上可以“回补”因暑假制度调整带来的避暑旅游市场的变化。因此,在宣传上,特别要宣传引导旅游者建立夏季凉爽气候与人体健康重要关系的认知,将避暑健康游的概念固化下来。

20xx年新增了10个样本城市。依据中国气象局全国359个基准站数据,根据气候舒适度及旅游业发展情况,结合课题组前期研究,最终确定了:普洱、安顺、威海、呼伦贝尔、大理、丹东、阿勒泰、晋城、葫芦岛和佳木斯十个城市。课题组认为这十个城市夏季也值得旅游者选择前往。

20xx年7月份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昆明、大连、青岛、贵阳、烟台、哈尔滨、长春、吉林、呼和浩特、丽江、大同、沈阳、承德、秦皇岛和西宁。

20xx年8月份排名前十五位的城市分别是昆明、哈尔滨、长春、大连、贵阳、呼和浩特、大同、延安、青岛、承德、太原、吉林、烟台、银川和沈阳。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网)

2

 

第二篇: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报告

《经济师》20xx年第10期

要:文章对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

作了回顾和梳理,指出当前城市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城市旅游形象的操作和管理,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两

大问题:理论深度有待深化、

研究方法过于简单。

关键词: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策划营销与传播操作和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73-03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形象研究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根据19xx年以来的文献检索,涉及到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文章有近130余篇,主要来源于《旅游科学》、《旅游学刊》等旅游研究的专业性期刊和以《商业时代》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期刊。内容主要探讨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与营销、城市旅游形象管理等问题。本文以此为基础,试图对我国城市旅游形象文献作一个回顾和梳理,对研究状况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一、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历史回顾

总体而言,我国的旅游发展经历了80年代的资源导向阶段、90年代初的市场和产品

导向阶段、

90年代中后期的形象驱动阶段,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也开始于90年代中后期。李克强、林炎钊(1995)较早对城市旅游形

象进行了探索,指出一个国家、

地区和城市的旅游形象是指旅游者、社会公众及旅游业内部对旅游业以及旅游业有关活动所给予的整体评价和一般认定。并将城市旅游形象结构划分为:旅游景观形象,旅游产品品质形象,

旅游社会形象或旅游环境形象。

李蕾蕾(1998)则首先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问题,指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核心应当是解决城市旅游的基本定位问题,即城市将在旅游者心目中树立并传播怎样的一种形象,它到底是怎样的一座旅游城市,这种形象如何成为吸引人们前来旅游的动力源泉。而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与设计问题,也成为后来学者研究的一个

重点内容。

聂献忠(1998)则对城市旅游形象的含义进行了扩展,作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概念范围不一,但大体包括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的旅游纪念品等商品、旅游宣传材料及旅游线路等,广义的还包括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机构与部门的建设,以及服务质量和水平等,这些旅游产品一经传播将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综合的视觉意象(image)即旅游视觉形象,构成了城市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框架。以高品味的旅游产品带来的良好视觉形象为基础,加上通过行业人员活动所表现出的旅游行为形象(BI),共同构建完整的旅游形

象。到了21世纪,学者们对城市旅游形象更加关注,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范围更广,视角更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谷明(2000)引进了西方的CityIdentitySystem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简称CIS,这一系统是从Corporate

中国城市旅游IdentitySystem即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引申而来。很多学者都对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作了更深入的研究,对李蕾蕾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观点进行了补充,指出这种定位是以对城市

旅游发展动力、

城市“文脉”、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及城市旅游形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的。汪克会(2005)还专题讨论了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传承与创新。程金龙不仅对旅游形象研究的策划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操作模式

(2007

),而且还对城市旅游形象的监控和管理进行了研究(2006),在此基础上又从概念与内

涵、

制约及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构成要素、关系模式、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丰富了城市旅

游形象的理论研究(2009

)。李宗诚(2008),李晓玲(2009)等从形象传播的角度解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展。熊礼明(2007)则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战略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旅游

企业、社区居民、旅游者。侯兵、黄震方、尚正永(2009)从城市意象变迁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发生和演变机理。吴红霞(2009)探索性地以情感化的城市意象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核心,从客体景观形象、媒介传播形象、主体感知形象三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模型。由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旅游形象研究基本上又是“任务带学

科”

方式,起步也较晚,特别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资金约束,削弱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力

量,在旅游感知影响因素、

旅游形象感知类型和旅游形象感知行为模式等研究领域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形象策略在60年代被欧美企业界正式应用和系统化,后为日本所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形象设计理论(即人们常称的CI),80年代传人中国,得到应用和推崇。专家们预言,21世纪将是形象时代(TheAgeofImage),那时市场竞争及非市场竞争都将集中表现于“形象力”竞争,形象竞争策略将成为最高层次的竞争策略,相应地,各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的

旅游业的竞争将从局部的资源、

产品、人才、信息等竞争发展到旅游业整体性竞争———旅游形象力的竞争。在此背景下李克强、林炎钊(1995)认为中国城市旅游形象也急待发展,这是摆在城市管理者、旅游部门以及全市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应该通过结合城市建设管理理论、旅游发展理论以及现化设计观念的整体性运用,精心刻划城市个性特征,弘扬地方文化,塑造旅游形象,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和吸引力。并提出在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定位时要遵循系统性、特质性、优质性原

●旅游经济

形象研究报告

●彭新月

则。作为对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较早的探索,此

时的形象设计还仅仅停留在旅游城市阶段,

而李蕾蕾(1998

)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她认为,城市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不能单纯依赖孤立的旅游景点区,而必须推出城市整体的旅游形象,通过旅游形象的定位、主题口号的提出、视觉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等基本形象战略来全面发展城市旅游。大多数城市关于形象定位的最终表述,往往以一句主题口号加以

概括。如何确定主题口号,

应遵循内容源自文脉、表达针对游客、语言紧扣时代、形式借鉴

广告的基本原则。

李娟文,彭红霞,何军(1999)以武汉市为例,阐释了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

方法,即着眼于一个

“特”字,深入分析、体验,做好旅游形象的理念定位工作;着眼于一个“实”字,通过优势旅游资源的规模开发,塑造真实的旅游特色视觉形象;着眼于一个“广”字,借助强有力的宣传推销活动传播城市旅

游形象。

谷明(2000)在大连市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过程中,在企业CIS包括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引申下通过分

析城市CIS,包含文化识别(CI)、

功能识别(FI)、市场识别(MI)三方面,最终完成形象定位,并提出以地域综合性方法塑造多功能城市旅游形象、以创意性思维塑造个性化城市旅游形象。田洪、邹再进(2003)对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核心是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准确的

定位”

这一观点进行了补充,结合重庆合川市的具体情况,提出这种定位是以对城市旅游

发展动力、

城市“文脉”、城市客源市场特征及城市旅游形象现状的分析为基础的。李晓波、袁霜凌(2004)结合成都市案例,提出城市旅游形象设计必须以可识别性为中心,形成主体、客体及其感知为支撑的三元结构。宋欢、喻学才(2006)也提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模式,认为定位需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即城市文脉、竞争者因素和市场因素,并且用实例说明了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方法:领先定位、比附定位、导向定位、组合定位。汪克会(2005)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重点关注了文脉的传承与创新和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城市文脉是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基础性因素之一,而城市旅游形象则一般是城市文脉的具

体体现。不难看出,

在讨论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与策划这一问题中,不少学者都提到了“文

脉”

的重要性,“文脉”这一概念由已故地理学家陈传康先生提出,它是指旅游点所在地域的

地理背景,既包括地质、

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征,也包括当地的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是一种综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的三维时空组合。除了上述观点外,

—273—

●旅游经济

还有不少学者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作了专题讨论,如章锦河,陆林

(2001

)以淮南市为例,研究了资源型城市的旅游形象设计,崔凤军、

蒙吉军(1999)通过对平遥古城的案例研究,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作出了样本。

2.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在检索到的涉及城市旅游形象的130余篇文献中,有近100篇都与具体的城市或地区相联系,可以说,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一般都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与实际的旅游营销紧密联系。聂

献忠(1998

)以香港和上海为例,论述了旅游产品及配套设施等旅游视觉要素的建设,尤其强调了成功的经营与管理表现出的旅游行为形象。他肯定了香港旅协历来都重视宣传活动,它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研究制定不同的市场推广主题,而以上海为代表的大陆城市,在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差

距。田洪、

邹再进(2003)指出形象营造应从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城市旅游形象行为识别体系、城市旅游形象视觉识别体系、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和城市旅游节庆5个方面来进行。顾韬,李胜利(2007)以延安市为例,提出设计旅游形象标志,加大形象宣传力度,策划旅游节

庆活动的形象推广策略。张金山

(2007)指出,在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形象营销的牵引拉动,形象营销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他分析了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营销的策略包括:形象重塑策略;借势策略;密集强化策略;规避策略;政府主导战略。谢利芳(2009)在研究城市旅游形象和营销策略时指出,良好的设计只是整个旅游形象战略的开始。要使城市旅游形象得到很好的推广,使城市的知名度得以提高,必须有一系列的营销策略。她以绍兴市为例,罗列了五点营销策略:文化旅游营销策略;形象的差别化战略;旅游市场细分及定位策略;市场营销活动策略;服

务质量营销策略。国外旅游形象研究表明,

形象是吸引旅游者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并且形象还将随着游客的到来离开而广为传播,形成一个广告效应圈。19xx年3月26日,中央电视台第四套的国际频道播出了“威

海CHINA”

形象广告后,广告首开城市形象广告的先河,再到央视推出“20xx年中国魅力城市展示”和后来的“魅力中国、魅力名镇展示”已有300多个城市在各类媒体上不同程度

的作过形象广告,形成令人目不暇接的

“城市形象广告秀”。毫无疑问,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在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过程中,形象的传播至关重要。梁海燕(2005)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应借助于多样化的手段,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传播网络,包括:设计统一的视觉标识;创立形象的主题口号;抓住宣传的表现时机;开发代表性的形象纪念品;开展全民好客的形象运动。李晓玲(2009)以泸州市为例,指出城市形象传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播策略与商业广告与行销策略结合;既要注重互补和协同,利用背景替代,又要防止雷同,突出差异化与独特性,避免接近替代;加强旅游地软硬件设施建设,

—274—

使旅游者的让渡价值最大化,产生正面的实地感知形象,形成口碑效应。吴红霞(2009)在研究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时,专门关注了旅游媒介形象提升策略,她结合重庆市的具体案例,提出可以采用以交互式和非目的性媒介载体为主的柔性传播渠道,重视和敢于尝试时尚性较强的新型媒体传播方式。

3.城市旅游形象的操作与管理。城市旅游形象的具体操作与管理过程,是在城市旅游形象确定并传播后,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主体应不断关注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要根据旅游者的反馈,对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监控和调整。程金龙(2006,2007,2009)从概念与内涵、制约及影响因素、结构层次、构成要素、关系模式、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等方面力图揭示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并提出了城市旅游形象运作过程中的三大着眼点:一是继承传统优势,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弘扬形象的优势点和面;二是找出和改进形象的明显不佳之处;三是寻找形象优化的新的增长点和生长线。他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包括如

下七个步骤:形象调查分析与诊断、

形象定位模式与竞争分析、主题形象策划、微观形象策划、形象要素空间配置与协调、形象塑造推广

与传播、

形象评价与管理。他创新性地探索了城市旅游形象运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五种差距:旅游者预期形象与形象设计者认知的顾客期望形象之间的差距。形象设计者认知的旅游者期望形象与其设计出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旅游服务所传递出的形象与形象设计者制定的形象管理规范之间的差距。旅游服务传递中的形象与形象管理部门对外宣扬的形象间的差距。旅游者的体验形象与预期形象之间的差距。针对这五种差距,城市旅游形象的管理就主要包

括四个方面:常态管理———

建立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动态管理———追踪监控城市旅游形象状

态,危机管理———

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的影响,优化管理———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功能。韩顺法,陶卓民(2005)针对城市旅游形象问题,分析城市旅游形象的修正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旅游目标市场的受众分析和替代分析;旅游发展的外部条件即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和事件的发生,最后,结合营销的创新理念进行旅游形象的修正。汪克会2007)指出当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把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简单化为城市旅游形象视觉景观建设;片面夸大城市旅游形象的经济作用;忽略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黄河(2009)则分析了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政府的无为与“失位”;策划者缺乏对地方文脉的准确把握。

三、中国城市旅游形象研究中较少涉及的方面

1.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经过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国内虽然在旅游城市形象策划方面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旅游城市形象的理论研究不够,理论建设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总结,且在形象策划实践中多偏重于应用研究,个案研究过程中不同学者对不同地域的构想在

《经济师》20xx年第10期

分析上有雷同倾向。虽然不少学者都提出城市

旅游形象策划时应分析竞争因素,但是在实际

的个案研究中却鲜有涉及。城市旅游,

贵在特色,贵在个性,在对单个城市进行旅游形象策划时,除了分析传统的区位、资源、功能时,还应考虑到区域内临近城市的旅游形象,或者是借鉴其他一些相似类型的城市的旅游形象策

划案例。

因此,在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策划时,不同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间的关系。

城市经济与城市旅游形象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

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必然促进城市旅游水平的提高,因此城市旅游形象的设计策划必须顺应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规律。而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城市旅游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必然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就城市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旅游形象形成之间的关系而言,目前尚无专文论及。不难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城市,在设计和策划城市旅游形象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经济因素在城市旅游形象中的影响力也不相同。随着城市旅游形象理论与实践的逐渐丰富和成熟,对城市经济发展与旅游形象间的关系研究,应该也会向纵深发展。

●●●●●●●●●●●●●●●●●●●●

参考文献:

1.刘锋.区域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19)

2.李克强,林炎钊.构建城市旅游形象初探[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5(3)

3.李蕾蕾.城市旅游形象设计探讨[J].旅游学刊,1998(1)

4.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2)

5.谷明.大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整体策划[J].旅游学刊,2000(5)

6.汪克会.试论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文脉的继承与创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5

7.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的内在机理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

8.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的操作模式研究[J].旅游科学,2007(10)

9.程金龙.城市旅游形象的监控与管理研究[J].旅游科学,2006(10)

10.李宗诚.中国城市的形象传播[J].旅游时代,2008(11)

11.李晓玲.旅游形象传播研究—————兼论泸州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策略[J].集体经济,2009(6)

12.熊礼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城市旅游形象战略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

13.侯兵,黄震方,尚正永.基于城市意象变迁的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12)

14.吴红霞.城市旅游形象提升系统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重庆:重庆师范大

《经济师》20xx年第10期

要:产业集群已成为一种世界经济现

●旅游经济

象,并且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竞争力和创新力之所在。在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中,旅游产业集群已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标志和趋向。文章基于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背景,对比探讨了国内外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情况。

关键词: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研究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275-02

国内外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展综述

●陈

群的传统方法,即集群示意图和“波特钻石模型”的分析方法。根据国外旅游权威杂志《AnnalsofTourismResearch》,《TourismManagement》和《TourismandHospitalityResearch》等关于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文献,可以总结出国外学术界在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作用、形成条件和培育方法、集聚机制、企业网络、竞争

集群优势竞争和创新等方面。Gollub等人认为价值链是区与合作关系、

域旅游集群的核心,区域旅游的发展扩大过程可通过价值链来反映。他

供给层和投入层三个集聚层次的价们认为区域旅游集群主要由产出层、

Sara指出旅游集群体系中除传统的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值链构成。随后,

地的娱乐、餐饮和宾馆等旅游企业集群外,还存在另一种类型的集群,即各种主题集群(ThematicClusters),如各种遗产旅游、特种旅游、探险与运动旅游等。此外,Sara还以瑞典的耶尔彭和菲奈斯达伦为例,比较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历史和特征。

在研究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作用方面,《TheStrategyinAction》的第四章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分析了南非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现状,并指出通过旅游产业集群能够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Sara在《旅游业集群与创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应该把集群作为促进区域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Jackson通过对澳大利亚区域旅游集群的研究指出产业集群的理论非常适用于旅游业,尤其是区域旅游的发展,产业集群可

20xx年,Jackson通以将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

过对中国西部区域旅游发展的实证研究,说明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建立起来的区域旅游集群发展模式是提高区域旅游竞争优势的一种有效方

国外学者普遍肯定了产业集群模式有利于区域旅游产业式。由此可见,

的发展,它是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和优势的有效途径,但是对于产业集群是怎样促进旅游业发展方面还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

在研究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和培育方法方面,Weiermair和Steinhauser在20xx年通过研究奥地利的“山地康体运动”旅游产业集群政策,指出区域旅游集群主要取决于游客的需求多样化。JulieFlowers和KatherineEasterling用钻石理论分析了南卡罗来纳州的旅游产业集

“生长”;2003群,研究了如何通过钻石要素的培育使区域旅游产业集群

年欧洲旅游研究协会(ETRI)的研究学者SaraNordin运用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分析了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RickHeffernon等在分析Flagstaff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受到外部和内部两大驱动因素的影

资源和事件;内在驱动因素包括资产和区域响:外部驱动因素包括趋势、

可以决定在哪里开发、如何开发、开发多少资源。他们还指出一个有活力

系统修正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5(7)

26.汪克会.浅析当前国内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的几个误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5)

27.黄河.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实践应用效果不佳的原因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9(14)

28.熊礼明.旅游者对长沙市旅游形象认知的问卷调查[J].商场现代化,2008(3)

29.汪克会.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30.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旅游学刊,2004(2)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610000)(责编:贾伟)

产业集群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构成当

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和创新

理论上,“产业集群”把区域看作一个整体,把公司和产业力的有力体现。

创看作一个系统,揭示了区域内相关产业的联系和合作,注重区域发展、

新、竞争、区域网络等,对于提升区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

实践中,产业集群理论则主要运用于传统制造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义。

而作为朝阳产业、无烟产业和关联产业,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在全世界各国中已引起高度重视。同时,旅游产业自身所具备的网络性、信息性、连贯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旅游产业在空间上自然集聚并向相关产业链延伸,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成为近年来全球旅游业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一、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背景

“IndustrialCluster”(产业集群)的概念是最早由MichaelE.Porter教授正式提出,并于19xx年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中指出:“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同年,迈克尔·波特还指出:“集群的因素支配着当今世界经济的地图,它

区域经济、州内经济甚至都市经济的显著特征。”是每个国家国民经济、

随后,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对象吸引了全球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并随着其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拓展,率先应用到了提高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和创新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探索中。

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高的产业,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存在着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为旅游者提供上中下游各项配套服务的各种企业,它们围绕旅游吸引物自然而然产生地理空间聚集的现象。这种特殊的现象很快引起了国外学者的重视,如Go&Williams;Hall,Cambourne,Macionis&Johnson在较早期曾探索性地提出运用集群理论来研究旅游

随后波特在19xx年正式提出:“旅游业是集群效应最明显、最适合产业。

集群化的行业之一。国家应把旅游企业集群作为重点培植对象。”至此之后,国外学术界率先正式开始了对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研究主要是在沿用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传统理论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双重的视角,围绕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一系列内涵和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国外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展综述

1.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基本上沿用了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学,2009

15.李娟文,彭红霞,何军.论城市旅游形象———以武汉市为例[J].人文地理,1999(9)塑造——

16.田洪,邹再进.城市旅游形象策划[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3(12)

17.李晓波,袁霜凌.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三元论—————以成都市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8.宋欢,喻学才.浅议城市旅游形象定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19.章锦河,陆林.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淮南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1(2)

20.崔凤军,蒙吉军.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

———平遥古城的案例形象设计与实施策略——

研究[J].人文地理,1999(2)

21.顾韬,李胜利.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与推广策略研究—————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22.张金山.浅析资源型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及营销策略—————以焦作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9)

23.谢利芳.绍兴城市旅游形象及其营销策略探析[J].集体经济,2009(6)

24.梁海燕.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与传播策略[J].福建地理,2005(12)

25.韩顺法,陶卓民.城市旅游形象问题及

—27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