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之政策篇下

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之政策篇(下)

——扶持小微企业 好政策须“落棋有声”

段树军 张娜 王晓红

2012-7-13 10:35:24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xx年7月13日

如何更好地帮扶小微企业发展,让好政策落棋有声?加强金融服务、减税是目前小微企业主们最为迫切的要求。

据中国经济时报对全国6省16市、不同行业的113家小微企业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目前最迫切渴望的政策支持是银行加强金融服务(49.0%),以及清理取消和减免部分涉企税费(48.0%),近一半企业认为这两项措施对企业帮助最大。

扶持小微:银行加强服务成众盼

“国家对有成长性、有市场的小微企业应放宽贷款政策。”德东电工的徐志盛说,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因为银行贷款要有房产抵押,但很多小微企业不具备这种条件。他希望银行对有外贸出口的小微企业用信用证做抵押打包贷款时降低条件进行扶持,以解决企业外贸出口时流动资金的短缺。

徐志盛的呼吁也是众多小微企业的心声,也是他们的呐喊。正如本报调查问卷的结论:小微企业最迫切渴望的政策是支持银行加强金融服务(49.0%),在所有的政策中排第一位。

“别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让企业费太多脑筋。”辽宁鑫海电子工程公司总经理金涛对本报记者表示,政府应出台明确的规定,要求银行制定一个合理的贷款

利率和标准,使企业对成本有相对稳定的预期。

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问题不仅是融资难,更重要的是融资贵。

“如果你贷款利率是10%,那你的盈利能力要超过10%才行,要不你都给银行打工了,甚至还得倒贴。”刘志龙建议政府应加大贴息力度。

徐志盛认为,目前的银行转账手续费收取过高。本市内跨行之间转账必须用电汇,每笔收取电汇费10元,手续费0.5元,取现超过5万元以上也要收手续费。他认为,企业之间转款的行为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这无形中又加重企业成本。

大连市中小企业局中小企业处处长刘向阳的说法很有代表性:银行贷款利率,小型企业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还要另加担保,小型企业没什么资产进行担保。当前,对于配套生产的小企业来说,大企业拖欠账期长,回款率低,只能借贷,小企业更倾向于民间借贷,对银行敬而远之,导致恶性循环。

他建议借鉴国外经验发展专做小企业融资的银行。

承兑汇票惹众怒:能不能取消?

“企业要发工资、交水电费,交社保,缴税??可不能拿承兑汇票给职工呀。”徐志盛6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很苦闷。他抱怨,从去年到今年,他们见不到现钱,全是承兑汇票。

德东电工副总孙娅琴把这两年承兑汇票满天飞的原因归结为银行故意为之:

企业把500万放到银行,利息银行可以占用,承兑汇票一开就是半年期的,你急需用钱怎么办?只有找银行去贴现,银行又吃一道。贴现一般要给银行6到8个点。并且,小额的承兑汇票,20万、30万的,银行还不收,还要有担保公司担保,这样担保公司又要收一道,企业怎能承受得了,前几年就没有这种现象,以前只对大中型企业,现在对小企业也全是开承兑汇票。

孙娅琴认为,这不仅使企业的资金紧张,还无形中加重企业负担。

“现在德阳很多企业接不到订单,很痛苦,但我跟他们说,你比我幸福。你是没活,我是有活不能接。”徐志盛介绍,现在企业由于资金跟不上,有些大单不敢接。

拓天节能的董事长刘志龙一谈起承兑汇票就“气不打一处来”:比如大企业把一个亿放到银行,可以拿到两个亿的承兑汇票,甚至是更多,大企业本来只有一个亿,现在有两个亿了,这样它也节约了资金成本。或者说它拿一个亿套一个亿的资金。大企业再把承兑汇票拿去付给中小微企业,小企业不得不接受,一般都是半年期的。银行这一个亿的现金不用动,可以拿去贷款。小企业如果来贴现,银行又可以挣一笔。他认为,承兑汇票就是银行和大企业联合盘剥中小企业的工具。

“现在,国家刚出台一种扶持政策,要求银行加大贴现力度,就是说你有承兑,银行就给你贴现,银行还变成一种善举了。”刘志龙很愤懑。

在长沙高新区橡树园创业园组织的小型座谈会上,刘志龙是这次座谈的主要发言人,当他“声讨”承兑时,立刻引来在座小微企业的共鸣。

“没办法,你要不收承兑就没有钱给你。我5月份收的承兑,到年底才能收到钱。实际上是相当于大企业延期半年给小企业付款。我想提前收到钱,就只能给银行交钱。”长沙众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他们就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不能付承兑,但实际上没用。“因为有的是企业,不接受不跟你玩了。”

长沙启科电子有限公司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小微企业想维持客户关系,大企业和银行用承兑吃定小企业的状况就很难改变。

“取消承兑。”刘志龙认为,企业回款周期加长,财务成本增加,是企业资金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坚决打击大企业的霸王条款,对拖欠小微企业的货款要加大管理力度,像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那样才可以。

徐志盛则建议,银行应限制开银行承兑和商业承兑汇票的额度,或者国家根据现状制定新的政策,允许企业用承兑汇票缴纳税金和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等。

小微企业呼吁减税、减费

长沙拓天节能董事长刘志平认为,减税对解决目前小微企业的经营困难最重要。

张家成说,政府关注小微企业,不要关注它交了多少税,不要关注它实力有多强,最关键的是要关注它的存活性,而不是成长性。“比如说几十个人或者百十来人的小微企业,政府支持其二三十万的资金,它存活下来了,这样几十个人

的劳动就业就稳定了。如果你让一个小微企业存活五年以上,它一定会有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广杰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小微企业流转能力差,注定了其税收负担相对较重。

“我们属于创新型企业,营业税没什么抵扣,大约在10%左右,增值税抵扣不多,加上所得税,有时我们的利润还没有交的税多。”湖南海尚公司董事长李新平5月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呼吁给小微企业减负。

李新平说,去年他们企业的产值是1000多万元,去掉税收,没有多少利润。而且他们属于技术型创新企业,研发的费用很高。他认为,给小企业减负,对其快速发展至关重要。他建议,对微型企业或者规模以下的小企业实行税收核定征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以扶持小微企业。

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黄东红也表示,现在小企业最重的负担还是税收。如果下一步国家要是有一些新的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和措施,他认为还是要加大对小企业税收减免的力度。据他介绍,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做了一个调研,现在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超过了全部企业的税费负担水平,大约在6%到8%。而目前企业的利润空间一般也就在5%左右。

黄东红认为,出台一些普惠政策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再一个就是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黄东红说,现在行政事业收费有19大类60多项,而且执行的标准不一,减少小企业税收负担,会进一步减轻它的压力,尤其是对初创型的小微企业。

“社保对我们企业来说也是个特别大的负担。”李新平说,五险一金目前占企业工资总额的36%,由于今年企业的工资有较大的增长,企业社保支出负担很重。他介绍,企业现在有50多个员工,去年每个月的社保支出大约一万元左右,今年工资涨了不少,目前企业的合同工人月工资在3500元左右,好一点的4000多元。李新平测算,今年企业的工资支出大约在200万元。他建议,小微企业应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交纳社保。

培育针对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

5月30日下午,长沙市经委主任赵跃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大企业都是由中小企业长大的。像中联重科这样的企业,今年销售收入将过千亿,但20年前是以50万元起家的。所以,他认为全社会要关注小企业,不单单是因为它给政府提供税收或者是消化就业,更是因为众多的小微企业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

但是,“现在好多政府部门和领导的思路就是:重点企业重点关注,上门服务;对小型企业用眼睛的余光关注,任其发展。”山东佳城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成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政府导向有问题。“政府嫌贫爱富,使用指标制,例如规定一个区必须完成多少税收,这样下面基层的官员就会谁交税多就偏向谁。”张家成说,如果这个思路不变,小微企业永远不可能被关注到。这也是国家政策“小微企业看不到,看到了也享受不到”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

“小微企业处在生物链的最低端,属于虾米小鱼甚至藻类的级别,但小微企业很重要,如果没有他们,不可能有鲸鱼。”山东众森建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于吉涛认为,小微企业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认可,谁都能欺负它,环境有任何一点变化对小微企业的影响都是最大的。他希望政府和社会能重视和尊重小微企业。

赵跃驷认为,当前严格地说不缺政策,各级政府官员也不缺扶植企业的愿望和激情,而是缺少中小企业成长发展的氛围。整个社会应该把小微企业当成婴儿一样来扶持、呵护、关心。“现在的小孩得到关爱太多了。全社会多少个老人、多少个大人为一个小孩在忙碌。一个孩子的成长,有医师,有护理,有保姆,有教育工作者,有营养师,有很多人为一个婴儿的成长在创造条件,为他服务。

赵跃驷认为,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大力培育针对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他举例说,一个小企业养不起一个高级工程师。但当遇到技术瓶颈时、需要技术支持时,社会应该有一个平台,有这样的人为小企业提供帮助。“政府不能今天拿一颗糖,明天拿一瓶水。政府要创造发展氛围。”

在本报调查组采访过程中,赵跃驷的这一观点,是从官员、学者到小微企业主比较一致的看法。而有些地方正在进行这样实践。

本报调查组在青岛了解到,青岛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作为为小微企业服务工作的突破口,将现行政策和已有服务资源汇集到公共服务平台上,通过平台的辐射、放大效应,为中小微企业解决企业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单户企业解决起来不合算的问题。围绕企业需求,不断完善平台网络。市财政每年拿出1300万元专门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长沙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赵跃驷很自豪地说,因

为它没有机构,没有编制,没有级别,完全是社会化运作。政府找一个机构,让它作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政府来购买它的服务。目前长沙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是一个中心八个平台。

湖南省中小企业局局长黄东红建议,今后,社会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小微企业时,国家应给予一些优惠政策,这样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调研组成员:李慧莲 王小霞 林春霞 段树军 张娜 纪翔 郭顺姬 孙东辉 陈凌馨 张征 宋丹雷 王晓红 谢建超 魏开明 韩清华 张李源清 贾晓东 史江敏 邹丹丹)

 

第二篇: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之区域篇浙江

小微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之区域篇·浙江

——浙江小微企业艰难突围

林春霞

2012-7-24 16:09:23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xx年07月24日

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其小微企业曾以船小好转掉头的优势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业界誉为具有极强爆发力和灵活度的“小狗经济”。

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际国内生产要素发生变化的今天,对于一些资源依赖性强、外向依存度高、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小微企业来说,原有的优势逐渐变成了劣势,其低成本经营模式已受到严峻挑战,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以及管理制度的变革创新变得极为紧迫。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对浙江的温州、台州两个小微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采访发现,当地小微企业普遍面临原材料、劳动力、融资等成本上升的压力,同时受国际和国内需求不足的影响,订单、产能、销售、利润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据中国经济时报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浙江五成企业利润一般,五成很低、不盈利或亏损。不少企业对未来预期信心不足,只有三成企业认为今年宏观形势显著好转或略微好转。

“现在信心到了最低点,大家都觉得没有盼头了,做企业最苦了,只能靠自己,没有能力转型升级的或自生自灭或被淘汰出局。银行、政府都不能靠,因为银行也是企业,风险高了不放贷也正常。”温州市不锈钢行业协会会长、浙江丰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林向本报记者谈起温州小微企业的未来信心时作出

这样判断。

经济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出口降幅最为明显

订单数量减少是小微企业、特别是出口型小微企业面临的痛苦之一,发达经济体需求的减少,人民币对美元、欧元等主要贸易货币不同程度的贬值以及小微企业对客户黏性较低,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订单的数量。

浙江经济外向关联度高,在这方面反映比较敏感。从中国经济时报抽样调查结果来看,今年1~5月,浙江四成企业销售减少,只有两成企业销售增加,其余持平;五成企业订单减少,两成企业订单增加。

浙江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一季度,浙江工业增长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下行态势,回落幅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困难。1~2月,小微企业利润84.8亿元,下降31.4%。

一季度,宁波全市工业企业效益也大幅下降,1~2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45.7亿元,同比下降54.6%;亏损企业亏损额22.5亿元,同比增长89.4%;企业亏损面33.4%,比去年同期上升7.7个百分点;此外,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从去年11月份开始进入负增长区间,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11.0%。

杭州外贸增速也在放缓。一季度,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7.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6.8个百分点。

对上述情况,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发展规划处一位负责人应先生向本报记者分

析说,造成目前这种困局有多方面因素。一是外需严重萎缩,内需不旺,这是根本性问题。浙江经济两头在外,对市场反映非常敏感,以前出口主要在发达国家,后来开拓了新兴经济发展体,但今年这块出口市场也不行了。市场萎缩直接影响到订单减少和产能发挥不足。

二是综合成本上升过快,成本要素上升,而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没有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15%~20%,劳动生产效率只提高5%~6%左右,这两者不同步,原材料成本上升与企业盈利能力又不成正比。

三是融资难且贵,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又弱。中央提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但今年融资难度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提高了,去年是没钱不能贷,今年是有钱不能贷,特别是温州、台州两地贷款警戒线上升,放贷量减少了,当下小微企业日子更难过。

低成本运营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对于应先生的分析,记者也作过多方求证。

据一些地方主管部门和企业主向本报记者反映,当下浙江小微企业主要困难并非没有市场和订单,而是利润太低,效益下滑影响接单积极性。

5月30日,瑞安市经信局局长金少隆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小微企业最大困难是融资难且贵,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高、市场需求不足、利润低。瑞安小微企业产能保持70%,半开工半停产企业为数不少。

5月31日,台州市黄岩区统计局局长王普治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企业运营状况作了这样描述:国际市场很不好,国内有效需求也不足。市场交易情况不妙,企业不敢接单子,业务越来越少,对前景不太看好。我们在对居民消费调查分类中,家具、电器等行业几乎处于负增长,一些专业市场过去早上八点半就开门,今年懒懒散散,到了九点半还很少开门。

他还指出,浙江主要问题集中在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方面成本上升,人工成本每年上升10%~15%以上,原材料、能源等产品价格也轮流上涨,直接影响到下游企业。

记者在浙江走访的20多家企业中也普遍反映原材料、劳动力、融资、税负等综合成本上升太快,市场需求不足,以致影响到订单、开工和销售,不过,不同行业和企业受影响的因素和程度有所不同。有的是受资金制约,有的受订单影响,有的受原材料、劳动力、人民币升值等成本上升压力利润下降而减少产能。而对于做出口业务的外向型企业来说,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币汇率不稳的压力远远大于其他方面的压力。

瑞安市盛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包装网袋,以出口为主,主攻俄罗斯市场。该公司上半年订单减少了90%,此外,国内同行业恶性竞争,低价促销,扰乱了市场秩序,利润很低,几乎没有什么钱赚。该公司总经理张兆土向本报记者诉苦:“我们苦苦支撑,主要希望挺过这阵子等待有所转机。”

温州爱俪嘉妮鞋业有限公司的产品也是以出口为主,年产值2亿多元,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低迷的影响,与往年相比订单也有所减少。

该公司董事长方崇海向记者表达了接国际订单的一个难处:“我们出口型企业,定价权掌握在进口方,如美国,根据他国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承受力来定价,我们不降价订单就会减少,降价企业赚不到钱,处在两难境地。”

他的应对之策就是改变订单时间,把长期订单改为短期,原来订单半年接满,现在按月接订单。“这会带来很大麻烦,导致产量和市场不稳定,但也很无奈,因为我们无法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程度,不接订单总比做亏本买卖好。”

当然,这在方崇海看来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考虑,最好的应对措施就是从低端向高端市场转移,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开拓高端市场。同时着手开拓国内市场。“还好,我的产品技术附加值高,能避开雷同产品。”

与上述出口企业不同,浙江一家阀门有限公司董事长夏先生却向记者表示,在人家低迷时,他的企业市场前景比往年好,产品主要出口美州、中东等市场。难的是一些贴牌在兴起,对产品价格有冲击。还有成本上升的压力,首先是劳动力成本负担重,人员好招了,工资涨了20%~30%左右,每年在递增。“我的企业一年仅工资和奖金支出需800多万元。”此外,原材料涨涨跌跌,无法控制,也是个大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企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大家都在积极应对,有通过提高工艺减少对原材料的浪费,有提高机械化率水平以减少人工成本和节能降耗的,也有通过开发新市场和新产品保持销售订单的。

滨海模塑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薛君飞告诉记者,公司上半年订单略有下降,估计全年能与去年持平。最大困难是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上升,利润太

低,只有2%-3%。除了以上因素,还缺乏中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公司每年在招工方面花费不少心思。

台州永日儿童用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炳泽表示,公司资金充裕,主要困难在于新旧产品更新太快,开发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产品开发成本太高。上半年销量提升了5%-7%,但销售价格下降4%左右。原材料占总成本70%以上,面对原材料上涨,公司通过提高制作工艺来控制成本,对每一道工艺材料进行测重,只能轻不能重,减少原材料的浪费。

“为了减少运营成本,我们进行了生产流程改革,实施机械化管理,减少人工,将原来的‘1+3’(一台机器三个人管理)改成‘3+1’模式(2至3台机器由一人管理)。这样仅人工成本可减少一半,同时也节能降耗,原来一度电产值12元,现在可以做到28元。”台州市光跃饮水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符红月对记者说。

台州黄岩海瑞电子塑料厂营销总监胡海龙表示,今年需求不足,淡季来得早,往年是6、7、8三月淡季,今年5月就很明显了。“面对困难形势,我们不断开拓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在老客户下降30%的情况下,由于增加了不少新客户,预计全年订单基本能跟去年持平。”

转型升级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候

从记者走访的情况来看,浙江小微企业用工有所缓解,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压力大,融资问题仍难以解决。小微企业不仅面临利润偏低的尴尬,大家都在进行“瘦身运动”,同时又面临库存和固定资产缩水的风险。面对困难与压力,企业

并非消极等待,而是在千方百计寻求突围的良策。从长远发展来说,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或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成为必由之路。

“如何理性看当下浙江经济,浙江应该发展什么,这是当务之急。我认为,有些传统产业已经没有发展空间,需要淘汰。”浙江省中小企业局发展规划处一位负责人应先生向本报记者分析浙江未来产业调整格局时直言不讳地指出。

至于如何淘汰落后产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动性,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刚性淘汰。也有人认为应遵循市场规律,由市场杠杆去淘汰,没有订单、没有销量、没有利润空间,企业自然会选择退出。

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浙江小微企业主要问题是用工、原材料、融资等成本高,土地等资源要素紧张,迫使一些企业进行梯度转移,向中西部或北方成本较低、离原材料产地较近的地区建厂生产,嘉善一些传统产业已陆续转移到江西省新余等地。

台州市黄岩区经贸局局长郑设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证实了这个问题。“我们这里主要制约因素是土地紧张,没有工业用地指标,全区土地指标几百亩,用于工业只有200-300亩,2万家中小企业用地紧张问题难以缓解,因而导致一些企业外迁。”

台州滨海模塑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薛君飞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公司用地紧张的困扰。“我们公司老厂房要扩建,需要200多亩土地,但当地无法解决用地指标,只好到外地发展,后来在山东、江西、上海等地分别征用50亩土地开办分公司。”

尽管不少企业有外迁倾向,而一些留在当地的企业表示,产业梯度转移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首先,从熟悉的地方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孤零零一家企业转移过去,没有相应的配套,也不现实。因为浙江块状经济分工细、配套程度高,如果实施产业转移,相关配套产业也得一起转移,除非是接纳地已有相对成熟的产业与之配套。此外,转移到一个新地方,虽然劳动力富余、资源充足,生产成本相对低一些,但公关成本和创业风险也在增加,毕竟在外地两眼摸黑,强龙不压地头蛇。

综合成本上升以及土地等资源的制约,已严重影响着浙江小微企业的发展。在规模扩用地紧张问题不能协调时,企业不得不采取外迁,而留在本土的企业因资金、土地等诸多制约因素导致转型升级困难。一些企业为了解决用地问题不得不采取违章建筑,在厂区内搭建简易篷或加高楼层或将绿地改用车间。

渴望少一些行政干扰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在资源瓶颈的掣肘下,转型升级虽是浙江大多数小微企业必由之路。但有人提出,在企业发展面临困境之际,一些地方简单地把企业困难归结于产能过剩、技术和设施落后等方面因素,并千篇一律地提出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这有些不切合实际。转型升级并非一味摒弃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目前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政府要有所作为,而不能甩包袱。

温州爱俪嘉妮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崇海说,“现在温州很多小微企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融资上,思考企业如何发展的时间较少。企业没有利润,何

来转型,能保命就不错了。”方崇海这番话恰好点出了大多小微企业当下的困境。

记者问及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需要哪些政策支持时,企业主回答的结果虽有所不同,有表示“需要加大融资支持力度”,也有表示“希望减免税负”,还有表示“需要解决用地指标”,但大家对当下过多的行政干扰大都表示不满,希望少一些行政干扰,多一些理解与包容。

蒋炳泽在回答记者提出的“是否知道政府出台哪些扶持政策”时连忙苦笑道:“我不了解有什么优惠政策,即便有政策也轮不到我们小微企业,大企业能晒到太阳,我们小微企业晒不到,最可怜了。好在我们小微企业脚踏实地,像小草匍匐在大地上,任人践踏,不怕风吹雨打,生命力强。”

除余顺、阮荣民等几位企业主向记者表示,“政策有,不执行,等于没有政策。我们不渴望政策,只要政府不过多干预企业,让我自生自灭就好了。现在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小微企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温州一家寝饰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先生说,原材料、市场、融资是企业自己能驾驭的,这些事情如果处理不好,说明企业家自己没本事,怪不了政府。“最怕的是政府干扰的压力扛不过去,现在企业一方面要应付政府,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

破解困局已成燃眉之急

鉴于社会各界的呼声和小微企业现实发展的需要,前不久浙江省政府发布了《关于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再创新优势的若干意见》,就破解小微企业眼下面临的

融资盈利难、提升发展难、成功创业难等再出一揽子扶持政策,并在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融资、培训、财政扶持等方面都作了相应规定。

除了省里的红头文件,地方也出台相应扶持政策,以温州、台州为例。温州出台了“1+17”系列扶持政策,在税费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扩大小微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享受范围和年限,自今年到20xx年年底,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此前,温州市还全面实施“1+8”地方金融改革创新战略,以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当地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和债务危机问题。

台州市也制定出台了《调结构保增长促转型确保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加强财税支持、缓解融资难、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帮助企业渡过困境。下一步还将出台相应措施,其中要加强用地制度创新,把小微企业发展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重点破解小微企业困难。

从省里到地方陆续出台的政策来看,针对性相应增强了,而且多措并举,相信随着这些政策的落地,小微企业的困境也会逐渐得以缓解。但企业最终能否迈上更高的台阶,关键还在其自身的发展能力。

(调研组成员:李慧莲 王小霞 林春霞 段树军 张娜 纪翔 郭顺姬孙东辉 陈凌馨 张征 宋丹雷 王晓红 谢建超 魏开明 韩清华 吴建有 张李源清 贾晓东 史江敏 邹丹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