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关于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调研报告

社会管理是通过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活动。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显的尤为重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乡镇作为政权的基础、改革的前沿、发展的重点和稳定的关键,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加强和完善,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切实建立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格局,是当前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这种管理格局能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话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近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下,我镇社会管理格局的创新上取得了部分成绩。然而,面对当前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陈旧的管理方式和落后的服务机制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式和服务理念的落后。社会管理需要与时俱进,管理的理念与方式要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目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还并没有完全形成、完全确立起来。一些干部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变化,对社会管理还比较陌生。部分干部对社会组织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公民权利缺少应有的尊重,在社会管理与服务中自我意识较强,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选择性,以自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习惯于用计划经济那套做法、那套理念来管人、管事、管物,与新时期的最大限度的增加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保持社会秩序要求还不能很好适应。

2、管理和服务人才的缺乏。社会管理和服务是一项专业很强的事业,需要专门的人才,特别需要大量的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人才。经过新一轮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的人员编制结构逐步趋向合理化,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适应新形势的专门管理人员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目前,

我市虽然加大了公务员的招考力度,也选派了部分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一线,但是实际情况与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的差距。

3、管理和服务的方式不灵活。部分机构在社会管理与服务中存在着简单管理甚至粗暴管理的现象,主要采取单一行政干预手段,即政府凭借政权力量,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组织制定、颁布、运用政策和指令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全社会的领导、组织和管理。传统社会中乡规民约、社会习俗对于规范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定的功能。但是,在社会改造的激烈过程中,对传统社会管理资源挖掘利用不够。硬管理有余,软管理不足,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

4、新的管理和服务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随着新的社会组织不断增加,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等诸多的社会问题大量出现,需要建立新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但是现在乡镇工作大部分跟着上级中心工作走,跟着上级下达的任务忙,围着上级考核的方向转,新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机制还没有在乡镇建立起来。因此,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村民自治制度执行不力。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20多年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己充分展现了村民自治的生命力和有效性。但是由于村民自治制度配套法规的欠缺,村民自治制度在设置和可操作性上显得过于粗略和原则

化,在行为模式与制裁手段的规范上显得空泛。由于村民自治过程受到传统观念意识的阻碍,村民普遍自治意识不强,部分村干部素质较差,思想观念未跟上,致使村民自治政策宣传不到位,工作作风、工作方式转变不到位,群众与村干部的关系不太融洽,群众对村级事务的关心程度不够,不愿意参与管理和监督,缺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群众基础,使得村民自治流于形式,无法发挥最佳效应,不能很好的行使其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功能。

2、基层自治组织不完善。在社会基层管理组织,如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两种服务相关组织,红白理事会、调解委员会、妇女组织、治安巡逻队等协调相关组织,农业合作社、文化技能培训机构、文化娱乐组织等服务相关组织。这些自治组织在服务与引导群众方面都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组织仅仅停留在形式表面上,只成立相关组织,而没有开展实际工作。一些组织在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能正常的运转,但是由于组织程度不高,组织内部管理缺乏有效约束,组织人员流动性强,组织结构不稳定等原因导致其行使组织自身职责不力,并不能为群众带来任何效益。

从我镇现实情况以及社会管理的总体形势看,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与服务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坚持统筹兼顾、动态协调,坚持既有秩序又有活力,坚持立足实际、改革创新的原则,将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摆在首位,形成以政府机构为主体的政治组织,以基层群众团体

为主题的自治组织相结合的管理组织体系,注重发挥各类自治组织在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

(一)解放思想,转变职能,提升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1、围绕提高基层政府行政效率,提升干部素质。

针对当前社会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体制机制的建设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钥匙”,社会管理最终要落实到“人”。要做到完善镇村干部管理新方式,必须致力激励约束的创新。一是用改革与竞岗手段加压力。要按绩效定酬,打破“大锅饭”局面。二是用评分与保障手段强基层。积极探索农村“两委”干部工作目标责任制管理新模式,推行村干部工资保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三保”机制,解决基层干部后顾之忧。三是用考核与跟踪方法明目标。要制订完善《机关干部岗位目标考核办法》,让每名干部找准坐标,对号入座,定期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谈心活动,及时跟踪管理,掌握思想工作状况,让干部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压力。四是用培训与锻炼方式优素质。加大对乡镇干部“充电”、“输血”力度,使之不断掌握新知识,增长新本领。通过对干部激励与约束,提升干部工作水平,融洽干群关系。在继续加大经济发展力度的同时,重视社会的管理与服务制度建设,一方面用制度来约束干部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干部自身素质的提高来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从而实现切实转变基层干部工作作风,创造良好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环境。

2、围绕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加大对阳光服务中心的投入。 针对当前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不灵活的问题,建立一个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可以根本的解决好这一难题。实行便民服务中心与乡镇政务公开一体化,在便民服务建设中,把便民服务工作与目标考核相结合,把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与惠民服务工作相结合,有力地推进了便民服务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便民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在镇阳光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的带动下,各行政村(居)民委员会分别成立自己的便民服务站,采用“代民办事”的方式,提供免费的咨询和代理,快速有效的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

3、围绕加强经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方式。

当前乡镇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加强乡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解放思想,从改变服务方式、加强经济合作、转变政府职能中创造新机遇,改革创新,探索乡镇政权运行新机制,走精简高效之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效率,才能实现优势优先、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二)改革创新,勇于探索,完善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

1、促进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发展。基层政府要加强对基层群众团体自治组织建设与发展的引导。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依法监管的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管理体制。完善

各类组织的工作内容,优先发展对增强乡镇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组织,重点培育对基层公益事业发展有积极作用、对村民自治有重要作用的组织。使其在推动社会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谋求行业协会、合作社等组织的改革和发展,发挥各类组织沟通群众与企业、企业与政府的桥梁作用。

2、加强对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监管。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对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增强群众团体自治组织的稳定性和时效性。实行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力度。

 

第二篇:村民参与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村民参与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以“乡镇单位”为基础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人和事,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沉淀在村居社区,越来越多的村民生产生活也集中在村居社区,村居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的基层执政的支撑点。为了积极落实县纪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村民参与社会管理”课题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探索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新途径。麻山乡纪委就辖区的农村社会管理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走访、个案调查、调查问卷、征求建议和意见等形式,选取村民参与社会管理方面较好的尖山村、一般的油溪坪村、较差学田村三个点作为调研对象,充分听取村民的不同意见。调研期间共走访3个村,村民60户60人,走访的随意性很大,在各组穿插走访。在此基础上,乡纪委经过认真梳理、总结,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民主选举参与积极

村支两委换届选举,是农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参与调研的60人全部参与了第八届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参与率为100%。在思想高度重视选举工作,积极参与并行使权利。

(二)村务公开及时透明

1

村级财务公开一直以来都是百姓关心的焦点,是当前农村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不仅影响到农村财务专业化管理的程度,而且关系到村民的个人利益与农村的社会稳定,影响着基层政权的稳固。近年来,麻山乡实施“村财乡管”制度,乡党委、政府、乡纪委严格要求村务按时公开,坚持村务透明化,建立“阳光村务”制度。调研的三个村都能及时公布村级财务,并及时更新上墙。

(三)民主决策村民参与

在村民民主自治过程中,民主决策可以说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村民自治中村委会的民主决策,有助于村干部在决策过程中真正走群众路线,减少甚至杜绝决策失误,所以能否实行民主决策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村民民主自治的效果。三个村的“一事一议”项目,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村级公路建设、农网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实施,都分别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充分尊重了村民代表的意见和意愿。调研的60人中,有15人参与过村民代表大会,其中村民参与社会管理较好的尖山村有8人参与过村民代表大会。

(四)民主监督制度完善

实行村民自治后,政府对村级政治生活的介入减少,权力运用产生偏差的可能性将更大。所以,加强权力的监督尤为重要。在调研中发现,各村都产生了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各村在支部委员中推举产生一名专职村级纪检委员,专门负责监督本村财务工作。各种监督制度及措施上墙张贴。调研 2

的60人中,参与过村级监督小组或村级财务理财小组的有5人,给村级两委提过意见的10人,知道村里建立了村级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的人数有55人。其中尖山村调查的20人都知道村里有理财小组。

二、主要经验

(一)契合形势,科学引导村民行使权利。加大宣传力度,营造风清气正的换届环境,改变传统的宗族选举模式,变选“族长”为真正的选村长。

(二)顺合民意,准确把握村民的意愿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广大农民群众想些什么,盼些什么,要些什么,是村支两委决策的基点所在。为了准确把握农民群众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要,村支两委干部要走家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走访群众,了解实情,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

(三)整合资源,集聚农村管理的强大合力。推进社会管理,需要齐抓共管,多方参与,形成合力。改变以往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工作局面,着眼于整合各方资源,构筑起横到边、纵到底的社会防控网络,着力构建科学高效的社会管理平台。巩固乡-村纵向管理路线,完善巡逻队、人民调解委员会-村的横向社会管理机制。

(四)聚合民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要形成社会管理的强大力量,动员最广泛的群众参与其中。

三、存在问题

(一)选举参与多,村民满意度不高

3

参与调查的60人全部参与了第八届村支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参与率为100%。其中有22人对现任村支两委干部满意,28人认为基本满意。满意人数仅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3%。不满意人数1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7%。基本满意的是报着无所谓的心态,他们认为无论谁在干都一样,只要不要伤害到自己的利益就行。

(二)村务公开多,村民实际了解较少

村务公开内容不够规范、深入、全面,统一规定的公开内容未能执行到位。主要体现在:1、村级财务方面:年初没有公开年度财务计划、年末没有公开年度财务执行情况;有的村只是很简单按照固定模式,将乡镇农经站提供的专业性的资产负债表等财务报表在公示栏一贴了事。对村民最关心的村级招待费支出、干部报酬、集体债权债务、集体建设项目招投标、收益分配等情况,没有具体内容。村民无法直观的看到自己所需的内容、普遍存在“看不懂”和“看不看一个样“的情况,填写不知情的人数有45人,占调查总人数75%;2、村低保、优抚、农村危房改造、惠农减负等方面公示内容不全面,公示时间不够。村民对应该享受的对象标准、政策不了解,对享受对象产生的过程不知情。

(三)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村民评议少

村民参与较差的村中,民主监督流于形式,虽然成立了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但是小组成员大都是村干部的心腹,在监督过程中,基本上也是村书记、主任的“代言人”。而 4

且村里工作的好坏不是以老百姓的口碑为评价标准,村民参与评议村干部的基本上没有,在调查的60人中,仅有3人曾经参与过评议优秀共 产 党员。

(四)综治、计育工作上报多,村民知情少

村里几项主要工作,诸如社会综合治理及计划生育工作基本上是村干部上报数据报表为准,村民无从知晓。

四、原因分析

(一)选举中,传统的宗族观念严重。在调查的学田村,在传统封建意识影响下,一些农村家族、宗族观念仍然比较浓厚,往往每一名候选人背后最坚强的后盾就是其家族。所以村级选举中一些办事能力强、处事公正的小姓候选人很难通过选举这一关。所以事后往往村民对现任村干部的信任度不够,满意度不高。

(二)村级财务完全来源于上级的拨款及上级项目资金。所以很多资金都是村里事先垫付资金办项目,然而上级资金的落实程序复杂,手续颇多,往往不能及时到位。更多的时候需要村级财务紧跟不放,所以难免花销一些莫名开支,所以给村务公开必须做出技术处理。所以很多村务公开内容笼统,公开的内容难以让村民看懂。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村民评议村干部的制度,村干部的还坏评判标准在上而不在下,所以导致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村民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严重受挫。

(四)从上至下的工作检查中,村级重点工作是最后的 5

归属地,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虽然广泛的参与干部下乡走访,但是大都是走访固定电话户,因省市县群众安全感调查就是以固定电话户回答为主要依据,所以基层干部的主要工作变成了“防民之口”。计划生育工作更是不科学,检查时往往是采取要求村级对象集体转移,报虚报假为主,严重影响村民对政府的公信度。

五、建议对策

推进农村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处理好基层政权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自治法制建设,切实转变治理理念,切实提高民主素养,充分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制度应有的作用,形成协商互动、合作共治的良好局面。

(一)加强党组织对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推进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根本保障,是解决村民参与社会管理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关键。一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占领乡村思想文化阵地。采取各种有效途径,向农村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国家关于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规。帮助村民了解享有的民主权利、表达诉求的渠道和参与自治的途径, 培育广大村民的民主素养。耐心细致地做好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村民真正认同党的主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 6

展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传播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二是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创造条件带领村民致富,同时,关注村民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努力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三是村党支部要加强对村委会的领导,妥善处理好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实行两委会联席会制度,加强与村委会的沟通协商,鼓励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村委会竞选,充分发挥村委会中党员的作用,关注广大村民的意愿和需求,积极提出代表广大村民利益、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将党组织的主张转化为村委会及广大村民的共同意志。注重村委会和村民之间关系的协调,指导、支持、帮助村委会工作。四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夯实基础。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生活会制度,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采取“流动党课”等方式,开展政策、法律、思想道德、党的理论、时事政治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五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提高领导发展、维护稳定、协调各方的能力。下工夫抓好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引导村干部树立正确的乡村治理理念;认真开展以农村经济发展、民主法制建设、财务管理、土地管理、乡村建设规划为主要内容的业务知识培训,帮助村干部学会现代管理方式和工作方法。深入开展村干部作风建设,强化宗旨观念和公仆意识,努力建设一支“为民、务实、清廉”的村干部队伍。优化村级班子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六是县 7

乡党委要加强对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领导和政治保障作用。及时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密切关注村民自治发展状况,注重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分析乡村存在的问题,指导、支持、帮助乡村发展和村级党组织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积极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协调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

(二)完善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法律保障

完善地方性法规及配套制度、村规民约,畅通村民诉求渠道。一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构建有关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村规民约体系,促进村民自治各方面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法律化。二是完善村民获得司法救济权利的法律保障,明确规定:村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加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重要事项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以及村民公共利益受到村民委员会及其成员侵犯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并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其配套制度、村规民约和有关法律进行调解、裁判。 同时,对村民不服管理违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或村规民约的,村民委员会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三是可以引入选举公证制度,从选举开始至选举结束,从填写选票到投票,从监票、唱票到公布结果,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充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四是健全乡村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引导村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保障村民自治的顺利实施。坚持完善人 8

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妥善化解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五是继续开展农村治安混乱地区排查整治,加强农村警务工作,构建农村治安防控网络,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促进平安乡村建设,消除村民参与自治和行使民主权利的后顾之忧。

(三)加强对村民社会管理组织的监督

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切实把群众最关心、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对公开事项、公开时间、审核办法等做出具体规定。同时,规范村务公开的工作程序,包括定期公开事项的内容、时间、地点、形式和意见受理等。完善并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实施细则,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使群众监督由对村务活动结果的监督延伸至村务决策及整个执行过程的监督。

建立以“群众评民意、党员评表率、组织评党性”为主要内容的“三票评议”农村干部的办法,配套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起农村干部考核、评价、监督体系。实施“三票评议”制度,就是在农村“两委”班子和班子成员述职述廉的基础上,通过群众、党员、上级组织三个层面对村干部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综合运用,有针对性解决村级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三票评议”每半年组织一次,乡镇党委具体实施。实施“三票评议”能够较好地落实党员和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监督和决策的民主权利,实现乡镇党委 9

对村级班子的有效监督,促进村“两委”改进工作,加强村干部在任期中的动态管理,激发各方面积极性。

(四)夯实政府在农村的政策,重塑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行政行为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它从本质上展示着国家与公众的关系。政府公信力直接体现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显示政府对社会公众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党在基层的政策的落实主要依靠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它是整个政策落实的神经末梢,在农村的政策中采取弄虚作假,虚报、转移隐瞒等手段应付上级检查的手段严重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各级党委政府应该重视问题,转变此种考核机制,村级基层组织要平时将工作做实,是什么就是什么,切忌弄虚作假。提高政府公信力,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努力提高政府公信力,以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