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促进我区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

第一部分:情况分析

一、存在问题

近几年,尽管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但制约我区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依然存在:

从工作策略看,办学思路十分清晰,但科学有效评价仍然缺乏系统;从管理层面看,目标任务非常清楚,但有效精细管理仍既还有差距;从教师层面看,教师地位得到认同,但教师职业倦怠仍然突出;从学生层面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但学生会学乐学仍然未形成;从师资层面看,教师补员得到保证,但结构性的缺编仍然十分突出;从效果层面看,上上下下十分努力,但有效高效策略仍然不尽人意;从生源层面看,优生流失有所遏制,但探寻优质转化仍然有待加强。

二、问题分析

(一)理性认识:围绕着目标要不动摇。

我们所确定的“六好”教育工作目标,是对东西湖教育发展的准确判断,是对东西湖教育工作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对东西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准确谋划。

(二)理性分析:围绕着教育教学为中心不懈怠。

教学质量是当下我们教育发展历史方位,最根本的任务,教学质量是当前全区上上下下最关注的内容;教学质量是我们对办好教育最

有力的回应。因此、质量提高工程是我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质量提高工程是我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选择,质量提高工程是我们的核心任务。

(三)理性反思:围绕着这些策略不折腾。

我们所提出的“六好”教育工作目标;坚持、落实的工作要求;进得来、教得好、留得住的工作任务;班主任建设、备课组建设的工作重点;提高合格率、提高优质率的工作方向;队伍建设、文化建设的工作重心;面向全体,水涨船高的工作思路;有效管理、精细管理的工作要求;整体规划、项目推进、过程督办、政策激励的工作方式;规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工作策略等。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理性判断:围绕着问题不回避。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尽管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发展,但制约我区质量提高因素依然存在:

从工作策略看,办学思路十分清晰,但科学有效评价缺乏系统;从管理层面看,目标任务非常清楚,但有效精细管理仍有差距;从教师层面看,教师地位得到认同,但教师职业倦怠仍然突出;从学生层面看,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但学生会学乐学仍未形成;

从师资层面看,教师补员得到保证,但结构性的缺编十分突出; 从效果层面看,上上下下十分努力,但有效高效策略不尽人意;从生源层面看,优生流失有所遏制,但探寻优质转化有待加强。

请记住“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有春华秋实。”只有

创造,才是真正的享受,只有拚搏,才是充实的生活。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五)理性思考:围绕着要求不漂浮。

“人凭借思考而能变成神,没有理智决不会有理性的生活。”基于以上分析、研究、判断,我们的理性思考是:

一是必须遵循规律。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遵循办学规律;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遵循质量提高规律;教育是一门科学,我们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教育的发展、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螺旋上升过程,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思,遵守规律而谋,依照规律而行”。

二是必须回归本源。在千头万绪教育教学工作中,围绕着办什么样的学校,带什么样的队伍,育什么样的人才,我们需要:抓教育的关键,抓教育的本质,抓教育的本源,抓教育的基础,抓教育的重点。

三是必须切合实际。准确把握区情、校情、学情、教情;准确把握背景、情境、环境;准确把握任务、矛盾、要求,结合东西湖区教育的实际,各学校的实际;真正做到工作要有针对性、操作要有可行性、执行要有实效性;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适合教师成长的办学策略,适合学生成长的办学模式。“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四是必须突出重点。重点就是薄弱点、重点就是关键点、重点就是增长点、重点就是疑难点、重点就是着力点、重点就是关注点、重点就是保障点。只有讲重点、抓重点,才能突出重点,落实重点。

“思考力是万力之源。”没有思考力的行动是盲动的,有思考力的行动是谋动的;谋动而后发,则成道也。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和分析,我们要围绕着已确定的目标要不动摇;围绕着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不懈怠;围绕着实践证明成功的策略不折腾;围绕着困难问题不回避;围绕着各项要求不浮躁。

第二部分:工作对策

一、思路上——坚持

(一)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理念上:

牢牢把握理念是学校发展之源,坚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坚持规范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的工作思路,着眼于质量、着眼于特色、着眼于文化。

(二)坚持在教师队伍建设上:

牢牢把握教师是学校发展之基,紧紧围绕“教师素质教育提高工程,着力教师队伍建设。

(三)坚持在课堂教学改革上:

牢牢把握课堂是学校发展之根,紧紧围绕高效课堂工程,着力课堂效率提升。

(四)坚持在德育工作落实上:

牢牢把握德育是学校发展之先。紧紧围绕有效德育工程,着力德育工作的落实。

(五)坚持在学校文化建设上:

牢牢把握文化是学校发展之魂。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着力向上文化建构。

(六)坚持在学校特色工作上:

牢牢把握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之策,紧紧围绕特色发展行动计划,着力特色项目打造。

(七)坚持在教育教学研究上:

牢牢把握教学研究是学校发展之本,紧紧围绕区域内涵发展课题,着力教学课研水平提高。

(八)坚持在教学质量提升上:

牢牢把握质量是区域发展方位之要,紧紧围绕质量提升工程,着力中高考质量提高。

二、举措上——坚定

(一)教学管理以精细化管理为主线:

做到目标引导、过程督办;整体规划、分步推进;树立先进、典型引路;专题研讨、逐项推进;发现问题、整改到位;有效评价、奖惩落实。

(二)教师队伍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主线:

构建科学的用人机制,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办法,推介先进教师事迹,激发、激活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做到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增加能量。

(三)文化建设以践行东西湖教育精神为主线:

打造和谐办公室文化,精美教室文化,有效课堂文化。

(四)特色工作以区域特色项目授牌为主线:

围绕一校一品,通过申报、展示、评比,授牌确立所在校特色传统项目。

(五)高效课堂以名模、名课、名师展示活动为主线:

做到高效课堂,人人研讨、人人实践,人人学习,人人参与,人人领会、人人达标。

(六)有效德育以培植优秀学生为主线:

大力表彰一大批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运动习惯、爱心、孝心、勤奋、好学、学有所长的先进学生。

(七)综合评价以完善评价体系为主线:

做到即重视毕业年级的质量也重视非毕年级质量,即重视考试学科的成绩也重视考查学科的成绩。

(八)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线:

推进教育云工程,做足建、管、用的文章。

三、落实上——坚决

(一)“备考”为中心——抓质量

聚集中高考备考,做到理性备考、科学备考、人文备考。

(二)“视导”为途径——抓常规

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走进教研组、备课组,促进教育常规的落实,指导教学研究的深入。

(三)“研究”为抓手——抓提升

落实校长月专题研究制度,就区域教育教学重要命题每月进行专

题演讲,通过交流、研讨、碰撞,激活智慧,激活思维,共享资源。

(四)“项目”为方式——抓落实

我们将工作思路细化为若干工作项目,做到:有序、有据、有力、有效的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五)“引领”为平台——抓典型

选定高效课堂模式,有效德育样板,队伍建设先进,比访活动标杆,备考工作典型,特色项目范式,方略项目标兵,在全区范围内展示、交流、学习、推广。

(六)“评先”为策略——抓表彰

围绕“品质、素养、特色”三大主题,大力表彰先进单位,大力表彰优秀教师,大力表彰优秀学生,大力表彰优秀特色项目。

(七)“评价”为原则——抓激励

完善各类教育教学考评机制和办法,通过常态检查、专项评比、综合考核等途径和方式,科学有效评判。

四、要求上——坚守

(一)敬畏规律与规则。

教育的本质与特征告诉我们,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成长,质量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螺旋上升过程。我们必须遵规律而思,守规律而谋,依规律而行,这些规律都体现在教育法理法规、方针政策、课程计划、各项要求上,我们要敬畏之。

(二)深入思考与判断。

准确把握区域教育目标任务要求,准确把握教育时代特征、特点、

精神,准确把握学校学情、教情、校情,我们校长书记切实树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切实形成科学的办学理念,切实具备清晰的办学思路。

(三)精心谋划与布局。

抓教育的关键谋篇布局,抓教育本源谋篇布局,抓教育基础谋篇布局,突出计划性,可行性,可操作性,有效性而谋划布局。

(四)突出重点与关键。

重点与关键就是各项常规,就是队伍建设,就是规范管理,就是学生习惯,就是课堂教学。

(五)重在落实与执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需要我们周而复始一天天做,循环往复一点点抓,善始善终一项项到位,契而不舍一件件落实,精益求精一项项完成。

 

第二篇: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doc

关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调研报告

134团二中 高自发

根据我校目前的现状,我通过观察、了解、听课、交谈、座谈、检查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情况,尤其是新课程教育教学和教师基本情况做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就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亮点与希望

1.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首先,授课教师更具亲和力。教师用语言、体态、表情、眼神、手势甚至包括人际距离等信息,在情感上与学生保持心灵上的交流,构建起课堂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中。其次,教师的倾听意识明显加强。对话情境中教师的“话语霸权”的倾向得到很大改变,大多老师都能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了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自我表现的欲望也显得更加强烈。

再次,师生合作意识更加鲜明。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在教学进程中,深入学生中间、伏下身子和学生一起交流问题、摆弄学具。合作的情境已不再局限于知识的本身,而上升到了师生人格、精神的平等相待,是民主平等意识的陶冶。

2、教学方式悄然嬗变。

三维目标得到较好的整合,整堂课情趣盎然、浑然一体。教师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上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具体体现在凸显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一理念上,教师有意识地从教学活动的主宰,向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转变。

3、教学评价趋向多元。

首先,学习评价目标和多元性有所体现,教师评价时能涉及认知的发展、学习活动的内容、语言形式、思维品质、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因子。其次,学习评价的形式也十分丰富,尤其是作为评价主要形式的语言评价,让人充分感受到课改给教师带来的教学心态上的变化。如:“你能说出和别人不同的看法,真了不起!”“别慌,老师相信你能说出来。”“你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棒极了!老师为你骄傲。”??真情夸长处,委婉指不足,宽容、鼓励、期待已成了课堂评价的主旋律。

4、教学资源得到了拓展。

过去把教材作为课程的唯一资源,就教材教教材,而这次调研发现,教师树立了新的课程观,把自身、学生、文本、环境都看成是课程开发的资源,积极利用学校的条件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延伸教材的价值,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强调跨学科领域的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把教案看成是预设的,把过程看成是动态的。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

多种角度解决问题,允许学生对答案有不同的理解,尽可能的给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愿意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敢于向教材和教师挑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形成。

二、问题与不足

1.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够。

一少部分教师根本不去深究教材,教育观念还没有根本地转变。拿着新教材用着旧方式,凭着陈旧的经验使用教材,很少体现出创新的意识。由于教师未能把教材与生活、社会、自然、活动相联系,缺乏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结构的宏观把握,课堂教学显得死板僵化。

2.教师课堂管理能力仍需提高。

课改要求教师要把课上活,但这样一来就会给课堂教学带来难度。一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

3.盲目追求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

合作学习一哄而起,合作取代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从调研的情况看,课堂教学多次出现合作的场面,不管问题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给没给合作的方法,就让学生去合作,这实质是浪费教学资源,消磨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学生不会得到真正的体验。同时,由于学生有了交流的环境,面面相视,免不了相互逗闹,他们的学习精力不能集中,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这样的合作教学,是没有什么实效的。

4.不能恰当地把握张扬个性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基本习惯上的问题置若罔闻。在一些课堂上,有些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使整个课堂学习环境、氛围都很不理想,影响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在座谈交流中,有一些教师认为,经常地在课堂上提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上的要求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课改理念相悖,而且影响教学内容的讲授。

5.不能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有效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值得推广的,但有的教师将使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时尚仅从形式上追求,就适得其反了。如课件制做不精,课件内容对本节课起的作用并不大,课件出现的“火候”没掌握好等。另外,部分教师还不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恰到好处地使用,这应引起高度重视。

6.个别教师教法存在老一套的现象。

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教师的课改意识不强,和传统教学没有明显区别,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放不开,总觉得有些地方不讲不行,怕学生不理解;本来提出一个问题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可教师却把它割裂成几个简单的问题,一问一答,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一来,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

容器。

另外,一些教师问题设计的随意性太强,缺少层次和梯度,有的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有的问题不恰当、不精炼、不合时宜,让学生茫然无措。板书没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没有跟着问题走。部分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致使课堂教学计划性不强,拖堂现象较严重。一些教师布置的作业没有针对性。

三、对策与建议

1.对于教师本人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一定要加强对课程标准及相关解读的学习,调研中发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和基本思想,一些教师尚不能掌握,更难落实在教学行为之中,因此学习钻研《课程标准》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二是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熟悉与学习,提高专业水平。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中苦练基本功,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在不断的实践中把学到的理论内化,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2.学校应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给老师提供互相学习与研讨的机会,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实现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达到优质课资源的共享。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大多数老师参加有关培训或相关教研活动,开阔视野,给大多数老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以减少教师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4.加强备课。集体备课不要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挖掘教材内涵,把握课程标准,科学合理的运用好的教学方法。个人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新课标,多积累本学科与生活相联系的知识来充实备课内容。

6.积极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让社会广泛的重视。好的教学应该敢于面向社会展示,让社会、家长和关心教育的人士都来关注课程改革,听听他们的呼声,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教育的改革。从调研情况看,敢于这样开放的教学有,但不普遍,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风气。

7.完善目标管理评估体系 ,发挥其导向、 激励的杠杆作用

鉴于以上情况,积极寻求有关问题的解决办法,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专题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教育改革,教学质量更上层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