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启动报告书xilige版

                                                   学号:1005101127

姓名:李曦

                                 指导老师:刘若鹏

日期:2014.03.03

一、项目概况 

1.1 设计原则 

1、针对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用成熟可靠,经济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实用性和先进性兼顾,如在本设计中考虑到日产污泥量较少,因此建议不必设置污泥脱水系统,直接将污水混合液泵入到粪便处理系统进行处理。 

2、处理系统的运行应用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节的余地以适应水质水量的变化;

3、处理过程以高效、低成本、无害化、资源化为原则,立足于生物质能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资源化模式;如当COD达到4000mg/L时,采用厌氧处理就会有剩余能量(沼气)产生。 

4、管理和操作方便,维护简单。如在选择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时,考虑到日后填料和曝气装置的维修问题,而选择半软性组合填料。 

5、尽量考虑操作的自动化,减轻劳动强度; 

6、在保证处理效率同时节省工程费用,减少占地面积和运行费用。如在工艺整体布局上,仅进行一次动力提升,其它设备进水采取重力流; 

7、工艺及设备布置和谐统一,如在设计中将格栅与调节沉淀池合建,一方面减少占地面积和动力设备,另一方面布局更为和谐美观。 

1.2 工程范围 

提供从进水到系统出水为止的工艺、设备、土建、给排水以及电气控制等的设计、成套供货与安装。具体包括: 

1)废水处理系统工艺、设备选型、结构、电气设计; 

2)废水处理站2米内相关管道、设备的选择、供货、安装、调试服务; 

3)站内所有动力设备的配电、控制及保护系统的设计与供货。 

1.3 处理规模 

处理水量:10万吨/天。 

进水水质:  

排放标准:

2 处理厂出水主要排放到武汉东湖顾需执行GB 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因此,确定本工程设计出水水质标准为:

          BOD5≤10mg/ L

          CODCr≤50 mg/ L

          SS≤10 mg/ L

          TN≤15 mg/ L

          NH3-N≤5 mg/ L

          TP≤0.5 mg/ L

二、设计地区的气候水文地质条件

2.1当地气候条件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一般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0.4℃;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5天,因武汉地处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38°,又地处内陆、距海洋远,地形如盆地故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故夜晚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十分闷热,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夏天普遍高于37℃,极端最高气温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武汉活动积温为"5150℃,年无霜期240天,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

2.2、地形及地貌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地势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间被长江、汉江呈Y字型切割成三块。武汉城区南部分布有近东西走向的条带状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较密集的树枝状冲沟,素有“水乡泽国”之称,境内大小近百个湖泊星罗棋布,形成了水系发育、山水交融的复杂地形。最高点高程150m左右,最低陆地高程约18m。 

武汉地区地貌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剥蚀丘陵区:主要分布在武昌、汉阳地区,丘陵呈线状或残丘状分布。 

2)剥蚀堆积垄岗区(III级阶地):地形波状起伏,垅岗与坳沟相间分布,高程为28~35m

3)堆积平原区:分布于整个汉口市区及武昌、汉阳沿江一带,主要为由长江、汉江冲洪积物构成的

2.3当地水文条件

武汉地区降水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284.0mm,降雨集中在4~9月,年平均蒸发量为1391.7mm,绝对湿度年平16.4毫巴,年平均相对湿度75.7%,湿度系数Ψw=0.903.

三、处理工艺的确定 

3.1 废水水质分析 

废水中主要是城镇生活居民生活用水,工业废水,食品生产基地废水。该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悬浮物多,氨氮量较高。另外它与其它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可生化性较好,因此在工艺设计中应考虑利用A-O-A对废水进行处理。 

3.2 处理工艺的确定 

根据废水的特征以A2/O工艺为核心,使废水能满足重复利用要求。   

3.3 工艺流程图 

 


                                                                                                                                                                                                                                

                                                                                                           

3.4工艺流程介绍

3.4.1  A2/O工艺

A2/O工艺是Anaerobic-Anoxic-Oxic的英文缩写,它是厌氧—缺氧—好氧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简称。A2/O工艺于70年代由美国专家在厌氧—好氧磷工艺(A~/O)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该工艺同时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该工艺在好氧磷工艺(A/O)中加一缺氧池,将好氧池流出的一部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池前端,该工艺同时具有脱氮除磷的目的。

首段厌氧池,流入原污水及同步进入的从二沉池回流的含磷污泥,本池主要功能为释放磷,使污水中P的浓度升高,溶解性有机物被微生物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的BOD5浓度下降;另外,NH3-N因细胞的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的NH3-N浓度下降,但NO3-N含量没有变化。

在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因此BOD5浓度下降,NO3-N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变化很小。

在好氧池中,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使NH3-N浓度显著下降,但随着硝化过程使NO3-N的浓度增加,P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的速度下降。

A2/O工艺它可以同时完成有机物的去除、硝化脱氮、磷的过量摄取而被去除等功能,脱氮的前提是NO3-N应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这一功能,缺氧池则完成脱氮功能。厌氧池和好氧池联合完成除磷功能。

3.4.2、沼气利用(二期工程) 

污水进行厌氧处理,水中大量的有机物转化成沼气能,同时在污泥消化过程中也产生大量沼气。根据经验,每1kgCOD产气量为300-500L/kg,沼气热值约为25.12×106J/m3,大量高热值能源若能充分利用,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3.4.3、污泥处置 

系统产生的污泥进入到污泥贮存池一段时间后,混入到粪便处理系统中进一步处置。

四、可能需要的构筑物

1、中格栅池、提升泵池、细格栅池、沉砂池
2、A-O-A、二沉池、消毒设备、清水池及泵站、配水井及污泥泵池
3、鼓风机房、污泥脱水机房、变压器、低压配电、高压配电
4、计量井、阀门井
5、电缆电线、电器开关、照明灯具、
6、建筑材料、墙砖、地砖、内外墙材料、涂料
7、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

五、设计成果

l  课题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或图表、设计图纸)有:

l  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含专业外文文献译文和文献综述等)一份。

l  设计图纸

n  污水处理厂总平面图、高程图一张(1号图);

n  污水、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图一张(2号图);

n  格栅间及污水提升泵站工艺图一张(1号图);

n  生化处理单元工艺图一张(1号图);

n  污泥脱水间工艺图一张(1号图);

n  初沉池、二沉池或污泥浓缩池工艺图一张(2号图);

n  沉砂池工艺图一张(1号图)。

 

第二篇:3.毕业设计报告书正文

目    录

 摘要. .1

1 基本情况. .2

1.1 工程概况. 2

1.2 施工周围主要建筑物. 2

2 地质构造与水文地质. 2 

2.1 地质条件..  2

2.2 水文状况.. 3

3 掘进距离与施工工期计划.  3

3.1 巷道掘进距离.  3

3.2 施工工期.  3

3.2.1掘进工程工期.  4

3.2.2砌碹工程工期.  4

4 施工顺序及劳动组织.  4

4.1 施工顺序. 4

4.2 劳动组织. 4

5 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4

5.1 巷道布置. 4

5.2 支护技术要求. 5

5.2 .1支护材料. 5

5.2 .2支护工艺. 5

5.2 .3前探梁支护. 5

6 施工工艺. 5

6.1 施工方法. 5

6.2 凿岩方法. 5

6.3爆破作业. 6

6.3.1 爆破作业的基本要求. 6

6.3.2 装药放炮和起爆顺序的规定. 6

6.3.3 炮眼深度及封泥要求. 7

6.4 管线及铁轨铺设. 7

6.4.1风筒、电缆线吊挂方式及要求. 7

6.4.2铁轨铺设要求. 7

6.5设备及工具配备. 8

7 生产系统. 8

7.1运输系统. 8

7.2通风系统. 8

7.2.1通风设施的安设位置及质量要求. 8

7.2.2工作面风量计算. 9

6.2.3局部通风机造型及风量计算. 9

7.3防尘系统. 10

7.4防水(火)灾系统. 10

7.5安全监控系统. 11

7.6供电系统. 11

7.7排水系统. 11

7.8通讯系统. 11

8 安全技术措施. 12

8.1施工准备. 12

8.2“一通三防”管理. 12

8.3爆破管理. 13

8.4顶板管理. 13

8.5防治水灾害管理. 14

8.6特殊安全措施. 14

8.7其它. 14

9 灾害预防避灾路线. 15

10 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15

   

宁洱胜利煤矿一号矿井人行井引风道主要为三水平北翼采区回风系统用,宁洱胜利煤矿一号矿井二水平煤炭资源即将回收完,下一步设计计划延伸主副井筒至+950高程(三水平),主要开采1010(二水平)以下煤炭。由于一号矿井煤炭赋存南北走向较长,把井筒以南划分南翼采区,以北划分为北翼采区,而两个采区之间距离较远,通风系统布设困难,根据二水平开采通风系统布设情况分析,经常出现各工作面供风量不足情况。因此,为再次避免三水平开采时和二水平的类似情况,特把三水平开采通风系统设计为南北分区式通风,宁洱胜利煤矿一号矿井通风方式为抽出式中英并联通风。井筒以北采区回风从人行井回风经过回风井至地面;井筒以南采区回风从2#回风井回风。通过人行井引风道的建设,可直接解决三水平各工作面供风量不足问题,从而降低我矿井开采通风系统安全隐患的风险,减少隐患治理的更大投入。

关键词:一号矿井  引风道  施工设计

胜利煤矿一号矿井人行井引风道施工设计

1.基本情况

1.1  工程概况

胜利煤矿一号矿井人行井引风道工作面位于德梅公路以西,胜利煤矿办公室西南走向至200米处,一号矿井井口值班室以西至170米,一号矿井人行井、主提升井筒以北,矿山箐以南。

引风道南至主提升井筒、付井筒、人行井绞车房,东至一号井坑木房,北至排矸场。引风道洞口开口点坐标为:X: 1130.430、Y: 4464.659、Z: 1115.951,以234度1分的方位角往人行井方向开拓,与人行井1号躲洞贯通(贯通点坐标为:X: 1101.004、Y: 4462.432、Z: 1109.614)。

1.2  施工周围主要建筑物

一号矿井人行井引风道作业周围及地面主要建筑物有:洞口以南距离15米处有一号矿井井下坑木库存房两间,以南距离60米处充电房一间、至90米为一号井库存煤台,东至65米处为地面推车房屋,南至60米为主提升井筒和副井筒,西南方向65米处为主提升绞车房等建筑物,施工点高程距离而水平运输巷高程相差103米,距离地面高差11米。

2.地质构造与水文状况

2.1  地质构造

1 断层:该区断裂发育,分南北向及北东向两组,其中以F4、F5两个断层断距较大,对煤层的破坏性也大。

     F4逆断层:位于矿区中剖7号勘探线,走向N500E,倾向南东,倾角550,长800米。断层南盘上升、切割煤层,使矿区分割成南北两个部分,南部上升煤层受剥蚀。

F5走向逆断层;从F4断层南至大平掌沟、走向北北西,倾向东、倾角700-800,使向斜东翼上升,煤层受剥蚀。

    2 褶曲:该区域并无较明显的褶曲,只是在局部有较小的背、向斜。

一号井人行井引风道工作面距离地面高差较近,最高为17米,最低为11米,该地段地质岩层属泥质砂岩,较为松软,由于该部位地表面土层大部分是回填土,土质较为松软,因此在施工过程应加强对顶板支护质量的管理。

2.2  水文状况

2.2.1  矿区地形呈狭长山涧凹地,两侧高山耸立,中部为民乐河及文告社农田。民乐河由南向北流经矿区煤层上部并切割煤层露头汇入北端铅洛河。矿区河流沟谷水流量随季节影响变化很大,冬春季节流量很小,以至干涸,夏秋雨季,流量大增,一般流量:民乐河0.54m3/秒。大平掌沟0.45m3/秒,洪水季节水位增高,但河床坡度大,排泄条件好,洪水延续时间一般仅几小时。丰水季节河流的水渗透到井下,增大矿井涌水量。

2.2.2  地质构造对地层含水性的影响。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后期构造运动行成向斜和背斜,F4断层以南一段由于褶曲发育较差,只是局部形成小的背斜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所以对生产无较大影响。

2.2.3  一号井人行井引风道以北方向有两条小箐沟,常年有集水。另该地段受人行井开挖爆破的影响,局部地层出现断裂现象及局部地段存在集水现象。为确保安全,在掘进过程中应实行边探边掘进的方法进行组织施工,并要随时注意力集中,加强自我防范意识能力,一旦出现有大量漏水现象,施工人员必须及时撤离到安全地带,待排除险情后再组织施工。

3.掘进距离及施工工期计划

3.1  巷道掘进距离

引风道包括:平巷一段,斜井巷道一段,两条引风洞,平巷距离长为31.97米,斜井巷道长:22米,全长53.97米。

3.2  施工工期

3.2.1  掘进工程:全长53.97米,按每天三个班组织施工, 每班0.8米计算,完成全部掘进工程需要53.97米÷(0.8´3)=35天。

3.2.2  砌碹工程:按每天三个班组织施工, 每天1.2米计算,完成全部砌碹工程需要53.97米÷1.2米=45天。

4.施工顺序及劳动组织

4.1 施工顺序

开工时,选从地面开口往人行井开拓,开口点为地面锯木房旁(平面布置图3号点,坐标:X: 1130.430、Y: 4464.659、Z: 1115.951),按234度1分的方位角往西方向掘进,掘进到16.61m处(平面布置图4号点),后右转往北方向以333度12分的方位角掘进,矿山箐沟右侧地面贯通(平面布置图5号点),贯通后撤到平面布置图号点处,往南掘进,与人行井1号躲洞贯通;最后掘进两个引风洞。掘进工作完后,进行砌碹支护工程。

4.2  劳动组织

4.2.1  掘进工作面组织采用“三八”轮休制度作业,每天按早、中、夜三班连续循环作业,每班掘进循环进尺不得低于1.0米,翻拱砌碹每天不得少于1.0米(1拱)。

4.2.2  生产劳动组织按8人/班配制,实行轮休制。

5.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5.1  巷道布置

5.1.1  巷道布置

从地面开口点向南方向(人行井)开拓,按234度1分的方位角进行组织施工,先以平洞方式掘进16.61m后,90°角左转,按145都32分的方位角掘进22米后一人行井第一个躲身洞贯通,掘进巷道断面为梯形断面,断面(净断面)尺寸为:上宽1.6m,下宽2.4米,高1.8米(特殊地点另行规定),相窝深0.3米,相距中到中0.7米;引风洞为圆形断面,直径为1.00米。

5.2  支护技术要求

5.2.1 支护材料

由于引风道掘进距离及工期短,掘进完后,随即进行翻拱砌碹,因此为了降低成本,掘进巷道时,可使用木支护,巷道掘进完后改为块石砌碹支护。

5.2.2支护工艺

   掘进巷道采用直径为18cm~20cm的木材进行支护,支护规格尺寸为:相距0.7m,相窝深30cm,梁头长2.00m,相长2.22m,梁头净宽1.6m,底板净宽2.4m,相与底板夹角为73º18´,与梁头夹角为:106º42´。(详细支护尺寸参见附支护图)

5.2.3前探梁支护

为了防止放炮后形成无支护巷道顶板跨落造成伤人事件,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使用前探梁进行超前支护,前探梁支架采用Φ50毫米的钢管焊接而成,在使用前探梁支架时必须用厚度不小于3cm的木板紧密关背,前探梁的前端必须固定在较固定的煤(岩)上,为防止滑落,后端必须紧固的帮扎在支护梁或相上。

6.施工工艺

6.1 施工方法

掘进工作面采用煤电钻或风压式凿岩机打眼,较为松软的岩层可以用煤电钻进行打眼,较为坚硬的岩层用凿岩机进行打眼;装药时必须用干木棍进行装药,禁止使用湿木棍或能带电性金属工具进行装药,炮眼用胶泥土或水胶带封堵。出渣方式为:平巷安铁轨用用U型1吨式矿车除渣,用人工抬上,也可用手推车除渣;倾斜巷道,在拐点处安设小型调度绞车来进行提升除渣。具体施工工序为:钻眼、装药、放炮、装渣、运输及支护等工序。

6.2  凿岩方式

凿岩方式采用ZM15T型手持式煤电钻或风压式凿岩机进行凿岩,作业过程中的照明主要采用KLM(A)便携式矿灯进行照明,在凿岩过程中必须采用湿式打眼,采用单巷贯通。

6.3  爆破作业

6.3.1  爆破作业的基本要求

爆破作业中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国家煤炭规定的安全材料,爆破作业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爆破作业规范”进行爆破,起爆人必须持证爆破,无证不得进行爆破作业。炮眼布置应按爆破作业规范进行布置(特殊岩层可根据特殊断面做特殊布置),起爆方式为雷管起爆,用起爆器进行一次性全断面关面爆破。巷道断面尺寸、炮眼位置布置(个数、深度、角度)及炮眼编号、装药量(详细见炮眼布置图)

    由于该工作面作业区地表层土质较为松软、破碎,为确保安全作业,装药时,先爆破中炮、底炮,爆破完中炮、底炮后,观察巷道断面情况,再做顶炮处理。

6.3.2  关于装药放炮和起爆顺序的规定:

1、炸药、雷管运送,必须严格执行分装分运的原则。

2、装配起爆药时,雷管角线必须扭结成短路。

3、装配引药时,电雷管必须由药卷的顶部装入,严禁用电管代替竹、木棍扎眼。电雷管必须全部插入药卷内。严禁将电雷管斜插在药卷的中部或捆在药卷上。

4、炮泥充填时,所用的炮泥必须是软泥,无煤渣、矸石及其它硬物体充填炮泥的工具必须是干木棍。

5、放炮母线的长度直线长度不少于150m,弯道长度不少于90m。

6、放炮前,必须由班长亲自布置警戒,检查警戒内无人时,方可下达放炮命令。

7、放炮员必须经培训合格后,持有放炮证的人员进行放炮。

8、放炮器必须使用“煤矿专用放炮器”。

9、装药时采用正相或反相装药。

10、放炮母线同电缆、电线、信号应分别挂在巷道的两侧。如果必须挂在同一侧时,放炮母线必须挂在电缆的下方,并保持0.3m以上的悬挂距离。

11、放炮后,必须等炮烟吹散后方可进入作业。

12、如遇有瓦斯或有煤尘爆炸危险的地段时,爆破应全断面一次起爆,若特殊地段不能全断面一次起爆的,应采取其它相应的安全爆破方式。

13、炮眼布置及装药量详见巷道布置及炮眼布置图。

6.3.3  炮眼深度及封泥要求

1、炮眼深度小于0.6m的,不能装药爆破,在特殊情况下,如挖底刷邦、挑顶确需要浅眼爆破时,必须请示生产副矿长,并制定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炮眼深度小于0.6m时,必须封满炮泥。

2、炮眼深度为0.6——1m时,封泥长度不小于炮眼的1/2。

3、炮眼深度超过2.5m时,封泥不小于0.5m。

4、炮眼深度超过1m时,封泥不得小于0.5m。

5、爆破作业中的技术数据末尽之处,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中的第三百二十九条规定严格执行。

6.4  管线及铁轨铺设

6.4.1  风筒、电缆线吊挂方式及其要求

风筒、缆线必须在吊挂于巷道邦的上侧,电缆线与压风管,供水管巷道同一侧敷设时,必须保持0.3m以上距离,吊挂必须平直;风筒未端距迎头距离不得大于5m,电缆悬挂点间距不得超过3m。

6.4.2  轨道敷设要求

巷道铁轨采用15公斤铁轨进行敷设,轨间距为0.6m,轨枕中—中1m,轨枕间距

偏差不得超过50mm;轨顶面与内轨面的偏差不得大于5mm;轨道接头的间隙不得大于5mm;高低和左右错差不得大于2mm;轨道距工作面不得大于3m;道岔应铺设在直线地段,钢轨型号不得低于线路型号,扣件必须齐全、牢固并与轨型相符道碴的粒度及铺设应符合标准要求,轨枕下应捣实。

    6.4.3  临时轨道采用15公斤铁轨进行敷设,但长度不得超过6米。

6.5  设备及工具配备

设备及工具配备表

7.生产系统

7.1  运输系统

掘进巷道采用人工装渣,用手推车或U型矿车人工推运到地面排矸场。

运输线路:工作面 → U型矿车(手推车) →地面排矸场

7.2  通风系统

7.2.1  通风设施的安设位置及质量要求

7.2.1.1 风机及风筒的敷设

局部通风机安设在地面开口处至掘进巷道3m处,并用相木垫高0.3m。用Φ400的风筒,风筒必须悬挂在巷道左右两侧帮上,风筒末端距迎头距离不得大于5m。

7.2.1.2  通风线路

引风道地面开口处→工作面迎头→地面(参见通风系统图)

备注:        表示新鲜风流                 表示回风风流

7.2.2  工作面风量计算

7.2.2.1 按迎头所需风量计算

1.按迎头同时作业人数最多计算

Q=4×16=64m3/nin

Q—迎头需要风量m3/min

4—每人每分钟需供给风量4m3

N—迎头同时作业最多人数,取16人。

2.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掘=100×Q瓦斯×K掘通=100×0.292×1.25=36.5m3/min

Q掘—掘进工作面实际需要的风量,m/min;

Q瓦掘—掘进工作面的瓦斯绝对涌出量,m3/min;

K掘通—风量备用系数取1.25.

3.按炸药量计算;

Q掘=25A=25×2=50m3/s

A—掘进工作面一次爆破的最大炸药用量,KG.

4.按局部通风机的实际吸风量计算;

Q掘=Q局机×I=200×1=200m3/min

I—掘进工作面同时通风的局扇台数。

根据以上计算。选用80M3/min=1.333m3/s作为通风设计,依据风速校验U=Q/S=1.333m3/s结合实际选用ø400mm的风筒。

7.2.3  局部通风机造型,风量计算

1.按最低风速验算

每个岩巷掘进工作面的最低风量(Q岩掘)

Q岩掘≥9×S岩掘=9×6.8=61.2m3/min

式中:S岩掘—巷道掘进工作面的断面面积,为6.8m2

每个煤巷或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的最低风量(Q煤掘)

Q煤掘≥15×S煤掘=15×6.8=102m3/min

式中:S煤掘—煤巷掘进工作面的断面积,为6.8m2

2.按最高风速验算:

岩巷,煤巷或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的最高风量(QS)

Q岩掘≤240×S掘=240×6.8=1632m3/min

式中:S掘—掘进工作面的断面积,为6.8m2

掘进工作面风速;风速最高不能超过4m/s,最低风速岩巷不低于0.15M/S,煤及半煤岩巷道不低于0.25m/s。

7.2.4  局部通风机的安装地点选择.

附:通风系统示意图,局部通风机安装位置示意图。

7.3  防尘系统

防尘供水水源来自付井井口旁的储水量大于200m3的水池内,供水管路采用管直径为Φ20mm的钢管从水池直接安设到工作面,在掘进工作面10m处安设鸭嘴式喷雾头来净化及除去工作面因放炮或溜煤及其它原因扬起的粉尘。在工作面作业时采用湿式打眼、炮眼必须采用水炮泥封眼;在安设防尘管路时,在每条巷道上安设管路时,每隔15m处都必须安设三通接口,用于冲刷巷邦,所以工班组必须定期进行巷邦冲洗,每周至少1次。工班组在装运(岩)过程中,采取对煤(岩)进行适量的洒水。

7.4  防水(火)灾系统

7.4.1 防火灾措施

由于引风井作业区,岩层属泥质砂岩,没有煤层,不会发生火灾现象,因此,在掘进作业中,不需要安设防火灾系统。

7.4.2  防水灾措施

该工作面靠近两条矿山箐沟,局部地方可能会出现漏水现象,为了防止水灾害,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布设一条排水沟,直接排除地面,若遇到漏水大的地方,应使用钢管加强排水强度。

7.5  安全监测系统

在该工作面迎头安设瓦斯浓度控制传感器及瓦斯自动检测报警断电装置,风速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传感器应垂直悬挂在巷道上方风流稳定的位置,距顶板不得大于300mm,距巷道侧壁不得小于200mm,并应安装维护方便、影响行人和行车的位置。安全监控系统之间必须使用专用阻燃电缆连接,严禁与调度电话线和动力电缆等共用。

7.6  供电系统

从变电所到工作面的供电选用敷设方式,电缆的选用遵循《规程》第四百六十七条、第四百六十八条、第四百六十九条中的规定严格执行。

7.7  排水系统

     掘进巷道时,平巷按5‰的坡度施工,排水方式可以直接从掘进迎头挖水沟排出洞口,再排至矿山箐。倾斜巷道,在掘进迎头处用一台小型水泵、用管径为ø50mm的钢管敷设的出口后排出地面。

7.8  通讯系统

掘进工作面与调度室、相关绞车房、车场、变电所等联系的通讯设施采用电铃和电话联系,电话主要按设在距离出口3米处,电话型号为CB-2C3 3U型矿用防爆电话。

8.安全技术措施

8.1  施工准备

1.工班在施工前,必须由区(队)长负责组织,对班组进行本作业规程的贯彻和学习。

2.施工前,区(队)长必须明确说明由生产技术科提供的开口位置,及其施工的中腰线,严格按生产技术科标定线组织施工。

3.开口前,区(队)长、工班长必须严格检查开口处左右不小于10米的岩层情况及行人情况,待检查安全后,方可进行施工。并加强开口处的支护质量及管线、设备设施的保护。

4.准备施工前,区(队)长必须明确班组长必须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并随时对工作面安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5.施工巷道必须在当班下班前清理干净,两邦无积渣,水沟畅通,保证施工现场卫生整洁及巷道的安全畅通。

8.2  “一通三防”管理

1.巷道掘进打眼时,必须安设爆破喷雾设施装备风电闭锁及瓦斯电闭锁保护及防尘装置,并在工作面迎头15m处安设隔爆水棚,并且在工作面迎头安设瓦斯监测监控探头进行监测。

2.由于本矿井属于低瓦斯矿井,在安设局部通风机时,必须实行采掘分开供电。

3.局部通风机安设时,必须采用相木(或其它物件)将局扇垫起0.3m以上,防止风机吸入巷道底板及邦扬起的粉尘。风筒必须吊挂于巷邦的腰间或上角,吊挂必须平直,局扇及风筒管路必须由指定的专人负责管理。局扇除因机械故障及电力原因影响以外,不准随意关停。

4.在施工时,布置巷道遇到有害高温气体侵入施工巷道时,必须定时、定点测试气体温度,分析变化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机械或人工降温措施。

5.该工作面因休息需临时停工时,工作面必须保证正常通风和瓦斯的检查。如遇有长期停风的工作面时,对该工作面必须切断电源,并设栅栏,警标,需要恢复通风时,必须注意检查瓦斯,风机20米范围内检查二氧化碳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浓度符合《规程》规定后方启动风机。

8.3  顶板管理

1.在该工作面掘进过程中,遇有松软岩层或流沙性地层中及地质破碎地带和遇复合顶板掘进巷道时,必须采取使用前探梁支护。

2.在掘进该工作面时,严禁空顶作业、每次爆破前必须加固靠近工作面10m内的支护,而且支护必须进行连锁。

8.4  爆破管理

1.井下从事爆破工作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爆破时,必须携带便式甲烷检测仪,检查爆破地点附近20m内的瓦斯及二氧化碳浓度符合《规程》规定方可爆破。

2.爆破器材必须由爆破工当班上班前到井口找爆破材料管理人员领取,并写明所领取的炸药、雷管数量后签名。领取后的爆破器材,必须由爆破工专人负责管理,炸药、雷管必须分开托运;下班后剩余的爆破器材必须由爆破工亲自交到井口负责人处,经双方清点签名后方可离开,使用过程中注意安全。

3.掘进工作面爆破使用水炮泥,毫秒延期雷管及在遇有高、突的掘进工作面时,必须使用乳胶或水胶炸药进行爆破,不可采用其它爆破材料。

4.掘进工作面的炮眼布置,必须严格按照生产技术科炮眼布置图打眼施工。

5.爆破工作业前,迎头的设备及管线必须收回到安全地点后,方可放炮,防止炮崩设备或管线。

6.掘进工作面每班在爆破作业前,必须严格执行“一炮三检”制度,班组严禁放糊炮、放明炮和短母线爆破等行为。

7.掘进工作面放炮前,未进行“一炮三检”的情况下,不准进行放炮。

8.掘进工作面迎头,在遇有瓦斯涌出现象的特殊情况下放炮时,必须得先把迎头的瓦斯排放后,瓦斯浓度降到符合《规程》规定后,方可放炮。

8.5  防治水灾害管理

1.掘进工作面遇有水害威胁时,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原则,及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

2.掘进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发现工作面或巷邦等其它地点有异状流水、异常气体、巷道壁渗水、水叫、顶板淋水加大、挂红、挂汗空气变冷,出现雾气,底板鼓起或产生裂隙出现渗水、水色发浑、有臭味等突水预兆时,必须停止作业,采取相应的防、排、探、截、堵等措施来防止水患威胁,并立即报矿调度室,发出警报,撤出所有受水害威胁地点的人员。

8.6 特殊安全措施

1.掘进工作面遇有煤与瓦斯突出时,必须采取防止煤与瓦斯突出的安全防护措施,掘进工作面的远距离爆破、挡拦、自救器、避难硐室和压风自救系统等措施。遇有石门揭穿突出危险煤层时,除可采用抽瓦斯措施外,还可采用水力冲孔、排放、钻孔、水力冲刷、金属骨架和震动爆破等安全措施来防治。

2.掘进工作面遇有断层及破碎带时,在过断层时应注意遵循生产技术科所制定的专门安全措施执行。

3.贯通前,必须严格执行生产技术科所制定巷道贯通的安全措施。

4.巷道掘进过程中,遇有水害威胁区域时,必须严格按照生产技术科制定的巷道探放水的专门安全措施进采区探放水。

5、与人行井接近贯通时,人行井不得行人,并布置警戒线,施工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地面的行人情况,以保证安全。

8.7  其 它

1.掘进巷道施工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都必须严格按生产技术科制定《施工工程质量专人管理验收制度》执行。

2.掘进工作面应保持卫生清洁,无积渣,工作面生产必须文明生产。

9.灾害预防避灾路线

由于在掘进过程中巷道上面局部地方是原来人行井开挖的土堆积而成,土质松软,地表面旁有两条小箐沟,因此在施工过程中会遇到跨顶和漏水等现象。在掘进该工作时,相对于该工作面存在的地质因素,需制定各种预防性的探放水及防灭火措施。

在该工作面发生各种事故时,发生事故现场的人员应根据事故类别及性质情况来采取相应的自救与互救措施。但在避灾时,“必须遵循火灾沿新鲜风流撤离灾区,而遇水灾时应沿高处撤离”的行动原则。其采取相应的自救方法,组织撤退的方式及安全撤离路线等措施,均按照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中的相关规定执行。具体较明确的抢救方法和撤离路线参见附图。

10.贯通安全技术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本设计中所提供的中.腰线进行施工。掘进工作面与人行井贯通点距离20米左右,班长必须严格在人行井井底、井口及引风道地面通口点分别布设警戒点,并由专人在警戒线处蹲守,严禁无关人员在贯通时进入警戒线内,预防贯通时爆破伤人事故的发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