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

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陈艺南

姓    名:

 学    号:

1.           绪言

通过一个学期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勘测,各类岩石矿物,各种地形地貌以及地质年代等等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为了进一步的深入学习工程地质,我们有必要进行一次实地的认识实习,以便更好地认识地质现象,加深对其的了解。我们全体同学在陈艺南老师的带领下,去往南京周边开展了工程地质认识实习。

1.   实习时间

20##年9月9日——20##年9月11日

2.   实习地点

9月 9日:宜兴善卷洞-浙江长兴金钉子国家地质公园;

9月10日:江宁孔山-南京阳山碑材-燕子矶公园;

9月11日:马鞍山凹山铁矿-南京地质博物馆。

3.   实习人员

217111全体同学

4.   实习目的

1)   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工程地质学及土力学基本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认识地质现象。

2)   通过在现场观察各种地质状况,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现场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了解矿物和岩石的形成过程、结构、产状等,掌握野外判断能力,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学会认识分析实习地区的地层与构造,并初步建立对某一种岩石的工程地质评价。

4)   参观地质公园及博物馆,了解地层年代与生物演变的关系。

5)   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为我们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学生今后工作中进行选线、实地放坡等工作打下基础。

6)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总结实习与所学专业的联系;感受大自然各种地质构造与奇异景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           实习地点简介

1. 宜兴善卷洞

9月9日上午,我们到达此次实习的第一站——宜兴善卷洞。

1)   地理位置及内部景观

宜兴善卷洞位于宜兴城西南25公里的螺岩山中。全洞面积5000平方米,有上洞、中洞、下洞及水洞。上洞称“云雾大场”,又称“云洞”。

上洞景观丰富,有“倒影荷花”、“万古双梅”、“熊猫小居”等景点。“乌龙吐水”、“金鸡独立”景观则是当年海水冲刷的痕迹,为研究善卷洞的形成提供了佐证。上洞的奇妙之处在于“云口”,一巨大岩石阻隔了洞内对流的空气,造成了上洞与中洞的温差,所以上洞的温度常年保持在摄氏23度左右。由于温度和水气所至,上洞又云雾缭绕,观赏上洞如临天上人间,欲界仙都。

连接中洞与下洞的岩石中通道称之为“盘梯”,为当年人工开凿而成,全长105级。下洞别有韵味。洞天相接,悬崖飞瀑直泻下洞,小桥流水潺潺归赴水洞,森林梯田,珍禽异兽,洞高宽畅,空气清新,一幅大自然的景观,增添了溶洞的秀色和灵气。

水洞即后洞,长约120米,水深4米多。水洞泛舟,“船在水中行,浆在天上撑”,曲折荡漾,天穹压顶,千奇百怪的天然造型,配上彩灯,如游水晶宫、地下长廊、天然博物馆,引你凝思妙想,又旷神怡。水洞尽头,自然亮光中“豁然开朗”四个大字印入眼帘,游客顿时如朦胧中清醒过来,惊叹不俗游历中的灵秀奇特。

2)   形成原因

善卷洞开始形成要从距今约2亿1千万年的三叠纪时算起,那时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富含碳酸钙,并逐步沉积,形成石灰岩沉积地层,地壳变动,水的冲刷,先形成上洞;而后地壳再变动,再形成中洞;最后形成下洞和水洞;约在100万年前基本定形。善卷洞总的形成于青龙群石灰岩生成以后,所以洞的规模大,地质地貌丰富,地层分明。

对于所有溶洞来说,其地质状况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在自然界,溶有二氧化碳的雨水,会使石灰石构成的岩层部分溶解,使碳酸钙转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CaCO3+CO2+H2O=Ca(HCO3)2

当受热或压强突然减小时溶解的碳酸氢钙会分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淀。

由于岩溶的发育致使建筑物场地和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大为恶化,因此在岩溶地区修建各类工程建筑物时必须对岩溶进行工程地质研究,以预测和解决因岩溶而引起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为地基稳定性及塌陷问题,渗透突水问题等。

岩溶地基变形破坏主要形式有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地表坍塌等。对。岩溶地基处理方法视具体情况采取“不处理”、“绕避”、“处理”三类措施。

2. 浙江长兴金钉子国家地质公园

地质学上的“金钉子”实际上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俗称。金钉子是国际地层委和地科联,以正式公布的形式所指定的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典型或标准。是为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时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或样板,并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岩层序列中标出,作为确定和识别全球两个时代地层之间的界线的唯一标志。

20##年3月,国际地科联在阿根廷通过投票,正式将浙江长兴灰岩剖面确定为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及点(即 “金钉子”)。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是地球历史上最重要的三个断代界线之一,位于浙江省长兴县槐坎乡葆青村,自西向东共分为A、B、C、D、E、 Z六个剖面。其中,D剖面为标准剖面,即“金钉子”点位所在地。

“金钉子”是全世界科学家公认的,全球范围内某一特定地质时代划分对比的标准,因此,它的成功获取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在这一领域的地学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其意义绝不亚于奥运金牌。

到达地质公园后,我们首先参观了地质博物馆,在这里我们通过体验4D影片、听取讲解、观看标本了解到了关于金钉子的发现、确立、保护的过程,以及古生代末期的生物绝灭事件:最近七亿年以来大规模的集群灭绝至少出现过九次之多,其中最大规模的集群灭绝出现过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古生代末期,这次灭绝主要发生在海洋中,当时发生了生物礁的第三次瓦解。海洋生物的种类90%以上绝灭,陆地上两栖类和爬行类的2/3绝灭;昆虫自3.9亿年前出现后遭遇的第一次出现后遭遇了第一次、也是演化史上唯一的一次大绝灭。第二次发生在中生代末期,即著名的“恐龙灭绝”,海洋和陆地的动物都发生了大规模灭绝,但海洋中的灭绝没有古生代末期那次的剧烈。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也是有很多说法,主要有:陨石撞击,火山爆发,气候变迁等等。

此处的岩石新鲜面颜色是灰白色或是灰黄色,用手触摸没有砂岩的粗糙感,感觉上光滑而致密,观察岩石表面,没有发现较明显的晶粒。岩石的层厚平均大概在30~40厘米,是属于厚层状,通过这些证据,可以初步判断,此处的岩石为灰岩形成。因为灰岩是典型的海相沉积产物。由此可知,在二叠纪时,长兴正处于海中或者是近海,只有如此才能出现如此清晰的海相沉积层。

3. 江宁孔山地区

孔山地区的沉积物以灰白色石英砂岩,页岩,砾岩为主,从上到下依次为: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和页岩,砾岩。实地我们可以观察到褶皱、风化等地质现象,差异性风化尤为明显,棒槌山西面为灰黄色页岩,页岩与泥灰岩互层,西南部为页岩和泥质灰岩的互层,对于硬度不同的岩石,风化产生了显著的差异性,较硬的灰岩渐渐显得突出,而较软的页岩则凹进。

该地区前期沉积以海相的石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后期则主要沉积形成页岩,粉砂岩,砂岩。志留纪后期发生海退运动,该地区到晚泥盆世发生沉降,出现陆相(滨海相和湖泊相)沉积环境,许多地方由于风化作用没有沉积,只有少数地区有陆相沉积,比如泥盆系五通组的孔山北坡地区。

4. 南京阳山碑材

阳山碑材,因遗存有明永乐年间巨大的碑石而闻名于世。该山主要由石炭—二叠系的石灰岩构成,因灰岩中含有燧石等硅质团块或条带,为古时用镰击石取火所用,故又称火石峰。阳山碑材景区范围向东沿黄龙山、阳山山脊,北折西环排山。内含阳山、黄龙山,北山坡及排山。碑材系明成祖为其父朱元璋树碑而开凿的巨型石材。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夺得他侄儿的帝位,为笼络人心,稳定政局,就决定要一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于是,他征集了全国万余工匠依阳山南麓开凿碑材三块。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宽16米,长30.35米,重达1.6万吨;碑身石材长49.40米,宽4.4米,高10.7米,重约8700吨左右;碑额石材高10米,长20.3米,宽8.40米,重约6千吨左右。若此碑立起总高为73米,重3.1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碑。

阳山碑材按其功能造型,分为碑座、碑身、碑首,峨峨散落在阳山西麓,一眼看去,每一块都似高岩巨,崭然突起。在这里可以看到下二叠统栖霞组(P11),分为四部分:上硅质层,灰黑色燧石岩夹生物屑微晶灰岩,露头零星;栖霞本部,深灰色微晶生物屑灰岩,中厚层,产灰黑色燧石结灰;下硅质岩段,为灰黑色燧石岩夹同色具纹层构造的含硅生物微晶灰岩,露头零星;臭灰岩段,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微晶灰岩,中厚层,发育缝线构造,产米氏蜓。走马观花的大致游览了一番,我们来到碑座前观察,关于阳山碑材,最显著的地质现象大概是大石碑正断层吧。该断层位于阳山古采石场,发育于栖霞组灰岩中,断层走向与大石碑向斜枢纽垂直,断层产状230°∠85°,断层带中发育断层角砾;断层上盘张性节理发育并被方解石脉充填。该断层构造形迹十分直观,其证据有:(1)断层两盘栖霞组薄层灰岩被错断,断距约3米;(2)断层带中发育断层角砾;(3)断层上盘张性节理发育并被方解石脉充填。(4)断层带上有泉出露。故我们判断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5. 燕子矶公园

燕子矶位于南京郊外的直渎山上,因石峰突兀江上,三面临空,势如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直渎山高40余米,南连江岸,另三面均被 江水围绕,地势十分险要。矶下惊涛拍石,汹涌澎湃,是重要的长江渡口和军事重地。被世人称为万里长江第一矶。

在燕子矶西南方沿江的悬崖上有若干个石灰岩溶洞,古时游记中称为岩山12洞,大都是悬崖绝壁,为江水冲击而成。其中主要的有头台洞、观音洞、二台洞和三台洞。头台洞距燕子矶约1 公里,洞内钟乳石奇形怪状,观音洞与之毗邻。其他诸洞景观亦大同小异。三台洞中有观音泉、小有天等名胜;洞右有石梯,可达一线天;再上有石阶百级,飞阁凌空,别开境界。

矶是水边的山石。长江边上有名的矶除了南京的燕子矶外,还有马鞍山的采石矶,湖北的城陵矶等。燕子矶由浦口组紫红色砾岩加砂岩构成,地层产状陡,受断层切割和江水冲刷,形成临江一面的悬崖峭壁。燕子矶曾四面环水,在燕子矶与南岸之间是一条汊河,沉积作用使汊河逐渐变成河漫滩。

燕子矶位于白垩系中统浦口组(K2p)陆相沉积地层,砾岩中的碎屑物质的成分以石英、白云质灰岩为主,磨圆度较差,砾石含量60%左右,碎屑物质的粒径极不规则,约在0.1mm—150mm之间,分选型较差,由砾岩的坚硬程度及其表面的红色物质判断其胶结成分为硅质胶结与铁质胶结,胶结方式为孔隙式胶结。

6. 马鞍山凹山铁矿

在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去了马鞍山凹山铁矿。

马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南山铁矿凹山采场是一座露天铁矿,也是中国最大的露天矿石采掘场。南山铁矿石形成于一亿二千万年前。

马钢南山矿自1916 年开采至今己有90 年历史,既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铁矿石基地,也是长江中、下游最大的铁矿石基地之一,年产矿石600万t,铁精矿200万t。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马钢粮仓”之美誉。但随着南山矿主采场——凹山、东山采场的资源逐渐枯竭。

马钢南山矿业公司凹山矿石采掘场,迄今为止或许就是中国地面上被我们有意识进行挖掘出来的最大的地坑了,据说在卫星遥感拍摄的地理图片上都可以看见这个裸露在群山之间的人工大坑。这是一个人挖掘史上的奇迹。

在现场我们看到矿石主要为块状、浸染状和致密块状构造,其次为角砾状、斑杂状和少数脉状和网脉状构造。查阅了有关资料我又了解到,该矿床产于中生代陆相断陷火山岩盆地中,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上统大王组粗面岩、粗面质凝灰岩。

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假象赤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为阳起石、磷灰石、石英、云母、碳酸盐矿物、石榴子石、绿泥石、绿帘石和石棉等。矿石主要为块状、浸染状和致密块状构造,其次为角砾状、斑杂状和少数脉状和网脉状构造。

7. 南京地质博物馆

9月11日下午,我们去到了实习的最后一站。

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 700 号, 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一, 也是我国第一个以地质矿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博物馆。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南京地质博物馆现已成为涵盖地学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展馆, 它以历史悠久、 馆藏丰富而享誉海内外。

南京地质博物馆由老馆和新馆组成。老馆为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 3 层建筑物, 占地面积约 2500 平米。展出标本 1 万余件,设有《地学摇篮》、《中国石文化》、《矿产资源》、《地质环境》4 个展厅。《地学摇篮》展厅包括中国古代的地质学思想、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历程、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及其他地质机构、地学院士风采等部分。《中国石文化》 展厅包括宝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观赏石文化等部分。《矿产资源》展厅分世界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江苏省矿产资源、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利 用等部分。《地质环境》展厅包括中国的主要地质灾害、江苏主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遗迹等部分。新馆为玻璃质,共有“恐龙世界”、“地球星体”、“生物演变”、“临时展厅”四个展厅。

首先工作人员带我们参观了恐龙化石展馆,里面展出了部分化石的真迹和模型,其中有中国标志性的许氏禄丰龙化石。

古生物地史室展示的是地球形成以来,生物衍生繁殖、演化的历史。地球形成至今已有46亿年,刚开始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直至35亿年前,地球上才开始出现生命:最原始、最简单、最低等的生物。随着地球的演化,生物也在进化,植物由裸子植物演化成被子植物;动物由无脊椎演化成脊索、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由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哺乳类--灵长类,直至人类出现。

在旧馆中,有一间专门展示矿石的展厅,矿物室陈列了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矿物标本,都是天然所成,有象老树根的自然铜、毛发状辉铋矿、钟乳状硬锰矿、花瓣状铸铁矿、放射状叶蜡石,还有沙里淘金的金矿。 宝石矿物室陈列宝石的原料矿物,有钻石原料金刚石、红宝石原料红刚石、蓝宝石原料蓝刚石,还有各种各样的水晶、翡翠、和田玉、玛瑙等及有机宝玉石、珊瑚、琥珀、煤玉等。

3.           专题论述

1. 公路工程地质问题的探讨

作为一名道桥专业的学生,我想结合我们此次实习中观察到的一些地质问题和地质地貌现象,来探讨一下公路工程中的工程地质问题。

1)     路基工程地质问题

a)   软土路基的沉陷----软土的工程特性:低强度、高压缩、高含水量和低渗透

处理方法:换填法、砂垫层、排水法、化学方法等

b)   黄土路基的沉陷----黄土的水理性:湿陷性、天然洞穴、地貌条件

处理方法:换填法、夯实法、排水法、化学方法等

c)   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冻土对外界因素的影响敏感,冰融化导致的不均匀沉降、开裂、翻浆、冻胀等

处理措施:保护冻土原则

(1)提高路基标高;

(2)把粉粘粒含量较高的冻胀性土换为粗的砂砾石抗冻胀性土;

(3)铺设毛细水隔断层以断绝补给水源;

(4)排水工程:采用纵横盲沟和竖井,排除地表水,降低地下

水位,减少路基土的含水情况;

(5)修筑隔热层,防止冻结向路基深处发展等。

d)   膨胀土

病害形成的基本条件:土的胀缩性质和水

病害特征:开裂、波浪变形、不均匀鼓胀、沉陷、路基边坡剥落、滑塌等,变形破坏反复性全世界每年因膨胀土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50亿美元以上

处理措施:换填,膨胀土作填料时采用石灰处治等。

e)盐渍土

工程病害:地基沉降与抬升、不易压实

处置措施:1)严格排水工程2)滨州地区盐渍土路面基层加固技术及机理:设置毛细水隔断层,二灰加固替换石灰土结构层。

2)     岩溶地区的工程灾害防治

1.重点调查、研究和分析确定岩溶的类型;查明岩溶洞隙和土洞的发育条件、发展规律和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查明岩溶洞隙和土洞的分布状况、发育规模、埋置深度、有无岩溶堆填物、堆填物的性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力关系、地下水特征和岩溶土洞的工程危害大小,给工程设计、施工和岩溶土洞灾害防治提供可靠的分析、治理依据。

2.建筑物场址或铁路公路线路尽量避开岩溶发育区

当岩溶发育强烈、治理困难或治理费用过高时,在建筑物场址或铁路公路线路选址时尽量避开岩溶发育地段。

3.避开或跨越

当场地大多数区域稳定,场地(线路)中仅存在个别溶洞或溶隙影响工程稳定性时可采用局部避开(避绕)或跨越的方法。

4.清、爆、挖、填

对埋深不大的浅层或薄顶岩溶洞体,可采用清、爆、挖、填的方法进行处理,即清开表层覆盖浮土、爆裂溶洞薄顶、挖出洞内淤积软土或烂泥、用块石、碎石、砂、粘土等分层回填夯实,或用毛石混凝土砌筑填实。有时还可视具体情况通过设置柱体、桩体等穿越空洞,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给下部完整稳定的岩体。

5.灌浆、冲填

6.支顶或加固洞体

7.岩溶灾害主要体现在渗漏和塌陷两个方面,其相应的处理措施主要有设置铺盖、截水墙、防水帷幕、堵塞、导排等。

3)     不良地质现象对道路选线的影响

a)泥石流地段选线

整体来说,在泥石流发生严重的地段应尽量绕避,当无法避开而必须通过时,应根据泥石流的特性,从受其影响较小的部位,以最经济、安全的方式通过.可以采用疏导或阻挡的方法减少泥石流对线路的威胁

线路绕避,在洪积扇外通过,如图中位置,对规模大,爆发频繁的泥石流以绕避较好,不留后患。应注意边坡的矿物成分、软弱夹层及结构面情况。土质边坡的变形主要决定于土的矿物成分,特别是亲水性强的粘土矿物及其含量。

岩质边坡的变形主要决定于岩体中各软弱结构面的性质及其组合关系。要处理好路线与岩层、断裂、褶皱等产状的关系。

b)岩溶地区的道路选线

岩溶地区的道路,最好选在非可溶性岩层分布地区通过,或者在地表覆盖较厚、岩溶洞穴充填好的地段通过。如必须经过岩溶地区,应对岩溶发育的程度和岩溶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今后岩溶发展的方向将要调查清楚,以最短线路从岩溶化较弱地段通过,还应尽可能地避开构造带。

2. 褶皱地貌的讨论

我们在孔山地区见到最多的地质现象可能就是褶皱了。褶皱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构造形式,它是由于岩石中原来近乎于平直的各种面(例如层理面)发生弯曲而显示的变形。

褶皱的简介:

褶皱的要素:核部,翼部,枢纽,轴面。

褶皱有两种基本形态:向斜和背斜。

根据轴面产状的不同,褶皱可分为以下几类:

褶皱的工程地质评价:

(1)褶皱的核部:岩层强烈变形的部位,一般在背斜的顶部和向斜的底部发育有拉张裂隙。这些裂隙把岩层切割成块状。在变形强烈时,沿褶皱核部常有断层发生,造成岩石破碎或形成构造角砾岩带。此外,地下水多聚积在向斜核部,背斜核部的裂隙也往往是地下水富集和流动的通道。由于岩层构造变形和地下水的影响,所以公路、隧道工程或桥梁工程在褶皱核部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 

(2)褶皱的翼部:在褶皱两翼形成倾斜岩层容易造成顺层滑动,特别是当岩层倾向与临空面坡向一致,且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或当岩层中有软弱夹层,如有云母片岩、滑石片岩等软弱岩层存在时应慎重对待。

褶皱构造的规模、形态、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各不相同,而工程所在地往往仅是褶皱构造的局部部位。对比和了解褶皱构造的整体乃至区域特征,对于选址、选线及防止突发性事故是十分重要的。

褶皱相关断裂:

褶皱相关断裂是在褶皱变形过程中,为了调节褶皱不同部分的应变差异而形成的从属于褶皱变形的断裂构造,其中最重要的事背离向斜逆冲构造和指向背斜逆冲构造。其他类型还有:楔入逆冲断层,前翼逆冲断层和前翼后翼逆冲断层,反冲断层。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对于正确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合理进行收缩变形区域平衡地质剖面编制,以及探索褶皱、断裂构造演化过程有重要的意义。

4.           实习心得与体会

通过上一学期对工程地质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对工程地质分析,各种地形地貌,地质构造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为期3天的认识实习过程中,让我们认识了许多未见过的岩石,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通过观察分析岩石的岩性、褶皱、断裂构造、断层、节理等,我们学会了更好地认识地质现象。

虽然认识实习的时间不长,但是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要比我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更加真实,更加贴切,通过现场的观察,我们能够感受到仅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是远远不足,地质作用不是像书上所写的那样简单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只是通过书本上的东西来进行研究,不到现场去观察了解,是不能真正弄清一个地质现象的。

同时也激发了我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更多少的地质方面的专业词语。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不再像坐在教室里听老师教授,而是自主地,怀着疑问地去主动询问老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都要保持着一种主动求知的态度,去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这样才会学到更多,印象也会更深刻。

此外,这次实习也让同学们之间的交流更加积极。实习过程就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大家一起探讨一个地质现象,各抒己见,共同提高。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实习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帮助,互相照顾。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是和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最后感谢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感谢所有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的互帮互助,相互合作。感谢上学期的授课老师也是我们这3天实习过程中一直陪伴在我们的陈艺南老师的悉心指导。让我在这次实习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我国地学界的一颗璀璨明珠_浙江长兴_金钉子》-《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工程地质》-----孙家齐、陈新民,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公路工程地质问题》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 -----周建普,李献民,张可能

《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邓洪菱等

百度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