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计划上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方桥小学

汪 林 峰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在科学探究的对象上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事物的变化为主,在过程与方法上以观察与测量为主;在探究水平上以引导性研究为主。根据《标准》的内容要求,安排了如下几个主题单元:

    一、我们都是科学家      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三、生命之源——水       四、它们是什么做的

    五、提出问题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是起始年级的课,以一种新的面貌呈现给学生科学学习,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课程呢?我们应牢牢把握住一个宗旨——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要让他们亲身经历科学的发现,动手做科学,动脑思考科学,动口表达交流自己对科学的理解。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事事通明皆科学。不仅要了解科学的结论,更要重视研究科学的过程,从过程中悟出科学的真谛。

    第一单元只有2课,通过“小实验”、“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热爱科学,喜欢科学,喜欢科学课,尽快地进入小科学家的角色。为此,教师组织开展本单元的活动,一要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二要从现在开始抓住每个机会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经历每一次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本单元从“理”和“行”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科学。第1课是整套教材的引领,重点从理性上引导学生懂得科学的外延,即“科学不仅是需要学习的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杜威)语。为后续整套教材引领下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始一个科学探究的良好发端。第2课,紧随第1课,在学生初懂科学外延,略知科学研究方法后,指导学生初步开始科学探究活动,巩固在第1课中所获得的理性认识,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体会科学的外延,以实现科学学习的主要目的:“让孩子们亲身经历问题的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解决问题。”本课重在指导学生“行”,借助探究“使物体重心低而不倒”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的主要过程,践行探究活动,学做一位小科学,从而进一步感悟科学,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

    第二单元依据小学科学《课程课标》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本单元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容易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动的进行。本单元涉及到的科学概念以层级形式分布在各课中,生物基本特征的认识是一级概念,只停留在学生能够接受和理解的几个方面上,即:能够繁殖、长大、呼吸、吃东西、运动、排泄等。二级概念主要是认识植物,还有蜗牛、蚂蚁、鱼等动物的特点。本单元的设计按照“总——分——总”的思路,第一课从总体上引导学生建立生物的概念;第二课和第三课是在第一课基础上了解植物和动物的一些特点;第四课是总结前面的认识,对生物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加以理解。从结构上看,第一课与第四课首尾呼应,第二课与第三课并列平行。同时,本单元还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主要是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技能的培养。

    第三单元依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引领学生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学生在《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中,已经掌握了生物维持生命需要吸收水分和营养的知识。从这一单元开始,我们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水与生命更深层次的关系。现代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学生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本单元对水的研究,就是以学生原有认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动手实践活动,认识水的溶解性、毛细现象、表面张力;认识全球范围的缺水问题、污染问题等。本单元的内容由《生命离不开水》、《观察水》、《神奇的水》、《地球上的水》四课组成,第一课从多角度认识水的重要作用,理解水是生命之源的真正含义。二、三课的内容是并列关系,主要研究水的物理性质。第四课,以水在地球上分布为话题,说明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水资源危机,深化学生对水的全面认识。值得提出的是本单元内容与以往“水”内容相比,重点不是教知识、记结论,而是从生命的角度认识水。

     第四单元本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本单元在结构上呈现出明显的发散性,把概括介绍常见的材料作为总领的发散点,独立设课,成为一级研究主题。其后,分别以纺织材料、纸、金属、塑料为研究对象展开平行的四个次级研究主题,以此来引领学生认识一些常见材料的性质和特点。本单元从题材看十分适合对学生进行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纸》的研究中,渗透了保护纸的原材料——木材资源的教育;在《纺织材料》中让学生对未来的服装材料进行大胆的设计;在《金属》一课中,让学生综合考虑材料的多种性能,进行相关物品的选材设计;在《塑料》一课中,让学生思考塑料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方略。

    第五单元是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形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另一部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本单元正是从为科学探究做好起点工作的立场出发,教学生提他们可以研究的科学问题。因此,安排了两个研究主题,即学习怎样多提科学问题和学习怎样提好的、有效值的科学问题。本单元为科学探究的专项技能训练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以下两点有充分的认识:①小学生提问的特点。②课堂教学调控方面的考虑。“给儿童提问的机会应培养其提问的能力”已成为许多科学老师的共识,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面对儿童“海提”局面束手无策的尴尬,尽早让儿童学会提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二、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各班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

8、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

三、实验教学安排表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开出计划

小学三年级科学实验教学开出计划(上册)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他们已习惯于语数课堂上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三年级的孩子,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要求

1 、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 、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 、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 、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周围的物体是由哪些材料做的。引导学生从材料的角度观察物体、引发他们对材料的研究兴趣。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完善对木头、纸、金属和塑料特殊性质的认识,理解材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观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盆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7 、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8 、初步了解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借助其他媒介进行间接观察空气的存在,通过对空气和水进行有联系的对比观察,加深对液体和气体特性的理解。

9、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三、实验及器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