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查调研报告

督查调研报告

第3期

中共贵阳市委督查室 20xx年8月13日 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是扩大就业的主要依托,是提升城市化水平的强大动力,是增强地方财力的重要渠道。近年来,贵阳市通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人才强市”和“环境立市”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成效,经济总量迅速壮大,工业经济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作用明显增强。但是与发达地区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工业经济支撑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主要成效

随着“工业强市”和“环境立市”战略的大力实施,贵阳市积极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步伐,积极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软硬环境支撑体系,并取得一定成效。

1、政策支撑体系得到不断完善。近年来,贵阳市加快体制改革,切实推进国企改革改制,扶持非公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扶持激励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在国企改革方面,先后出台了《关于强力推进我市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不断加快机制体制改革步伐,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通过企业兼并、破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积极推进国企改革改制。在扶持非公经济发展方面,相继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贵阳市非公有制经济跨越式发展意见》、《贵阳市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措施》等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改善和优化了非公经济投资、生产、经营的发展环境,扎实推进了非公经济的发展,非公经济在全市工业比重逐渐加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投资环境支撑体系得到不断优化。近年来,贵阳市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一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工作规则,强化了政府责任,界定政府及工作部门职责权限。二是精简机构,简化行政审批,依法规范管理,提高行政效率。三是加强监督管理,推进政务公开和厂务公开,增强工作透明度。四是创新协调服务机制,提升投资服务水平,提高招商项目落实率。同时,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切实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水、电、路、煤气、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入,创造良好的投资和生产生活硬环境,城市环境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项目接纳能力和环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以白云的新材料工业园、清镇和修文的医药工业园区、高技术产业园区、小河海信工业园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特色,为全市工业经济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承载平台。先后吸引了北京华联、海信电子、肯德基、德克士、沃尔玛等多家国内外500

强大型企业入驻。

3、投融资金融支撑体系不断多元化。一是建立政府投资平台,积极引导扶持和助推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近年来,贵阳市先后建立了政府技改基金、企业改革发展资金、财源建设贴息资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和财政资金匹配制度。20xx年财政安排企业技术挖潜改造资金2.04亿元,用于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20xx年,市本级预算安排企业改革发展资金1.1亿元,盘活了国有经营性资产,增强了国有企业的活力;市本级每年下达财源建设贴息资金6000多万元,调动金融和社会资金近10亿元投入各区、县(市)的财源建设,使区县工业经济发展得到了有力的扶持,并逐步形成了以药业、采矿业和冶金加工业为主体的工业资金融资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9xx年6月,贵阳市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通过财政安排资金和担保贷款方式融资,不断增强中小企业的担保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到20xx年止,财政安排资金及担保贷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达6300万元;建立财政资金匹配制度,市县两级财政按1:1(困难区县按1:0.8)比例匹配财政资金,对企业见效快,带动性强的优势项目,进行扶持。据不完全统计,新一轮的扶持项目约246个,市区两级扶持资金约7000万元,带动投资约25个亿。二是建立中介投融资平台,搭建多层次的综合投融资体系。近年来,结合实际,贵阳市充分利用信托融资平台,积极搭建了国资投资公司融资机构、专业性投融资平台、专门的中介性融资机构等多层次综合投融资平台,

在政府公益性项目、重大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优势产业及重点企业项目、大额资金融资项目、具体项目等方面进行融资,有效集约了全市存量资产,调整了不合理融资结构,形成了规模效应,降低了融资风险,放大了融资功能,筹集了更多资金,实现了“以增量盘存量,以存量促增量”的良性循环,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是借助国内外资本市场,建立企业自主融资体系。近年来,贵阳市积极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探索借助资本市场融资,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20xx年,出台了《贵阳市关于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并积极开展上市的有关咨询服务和协调工作,基本建立了企业上市获取发展资金的自主融资体系。到目前止,全市共有13家国有和非公企业通过国内外股票市场成功上市,首募资金共计人民币30.36亿元、美元1.1亿元。

4、智力支撑体系不断加强。近年来,贵阳市按照“人才强市,科教兴市”的发展战略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通过大力实施“五大人才培养工程”和“四个一”人才工程,规范程序,做好人才和智力的引进,各项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为各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施展才华提供了平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目前,全市监管的国企153户,拥有16202名企业(不含非公经济)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人才队伍呈现整体素质高、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的特点。其中:专业技术人才共有9678名;大专以上学历5138人,研究生25人;35岁及以下人才2481人。

二、存在的问题

1、政策服务企业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企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是新创企业和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目前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依靠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也没有创新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市场,客观上制约了我市工业企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发展经济社会,特别是发展工业的政策,企业获得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政策制定出来,不能及时贯彻落实,影响整个产业的推动。

2、企业发展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不论是投资环境,还是企业的发展环境;不论是发展的硬环境,还是发展的软环境,与发达城市相比都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为企业服务意识,精心营造“大环境”方面的工作还做得不够,影响了全市发展综合环境的优化和对外开放的形象。一是工业用地供给严重不足,土地成本较高,制约工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物流业、金融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综合配套能力弱,特别是制造业专业化、社会化水平不高;四是工业园区有效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不完善;五是产业布局及发展规划不合理或缺失,导致产业重复建设或布局不科学;六是全市投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缺乏统筹领导和布署,投资环境建设工作处于各自为战和被动应付的局面;七是思想解放不够,政务服务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社会氛围;八是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完全理顺,仍然还存在职能交叉重复,行政审批项目过多、手续繁杂,办事推诿扯皮、效率不高的问题;九是部门

执行政策“中梗阻”现象还较普遍,行政执法不规范,“三乱”现象时有发生;十是政策执行透明度、一致性、稳定性不高。

3、投融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我市投资以国有投资为主体,投资增长主要依赖政府财政信贷资金投资带动,地方财力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民间投资发展不足,企业投融资能力弱,随政府国债资金投入逐步淡出,政府贷款偿债机制有待完善的情况下,银行贷款融资增大了市级财力的负担。同时,投资行业准入限制性规定、行政审批繁杂和行政收费不合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民间资本进入投融资领域困难、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致使社会投资的融资渠道狭窄。

4、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企业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二是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紧缺,现有人才的整体综合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人才管理使用机制上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手段;四是人才引进政策措施不完善,导致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难度加大;五是人才资源开发能力较低,人才资源开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一是要建立和落实好国企改革政策。要落实好国企改革各项政策,深化全市国企改革,切实增强经济活力。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形式,积极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实现股权多元化,增强国有经济的整体实力。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实现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3项制度改革,指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加快完成企业办学校、医院的分离移交,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基本实现离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服务,全方位、多渠道促进企业富余人员再就业。经过不断努力,使全市经济布局和结构大为改观,形成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实现经济发展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的良性循环。二是要建立和落实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要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加快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重点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劳型和农产品加工型4类民营企业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民营企业进行体制、科技和管理创新,鼓励优势骨干民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实现强强联合,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财产安全,对交税多、投资大的民营企业给予奖励。三是要完善全社会的产业政策。要通过完善全社会的产业政策,调控产业发展方向,引导工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都应鼓励发展。只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的,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要在工业发展的观念、产业、技术、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狠抓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方面的政策支撑体系。要建立和完善有关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政策,增加技术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性投入,探索项目管理新模

式,推行项目备案制、完善项目评价、公示和招标制,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择优支持一批重大技术创新项目,重振一批传统品牌,培育一批新名牌,提高传统工业的档次、规模和水平。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横向联系,建立新型的项目合作机制,积极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企业技术进步投资领域,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研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要加快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行业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切实做好国家、省重点技术进步项目的申报、实施工作,加快推进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

2、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一是要继续营造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最主要职能是改善投资软环境,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产业发展的平台。要通过灵活运用手中的政策资源,不断拓展政策空间,保持政策优势,以政策空间换取产业发展空间。要通过健全信息公开制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形成主要依靠市场力量促进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要加快各级各部门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职能转变。解决好工业经济运行问题,既需要一个部门来具体负责,又离不开各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建立高效、柔性的工作服务机制,在工业管理手段上,政府职能应该变直接为间接、变微观为宏观、变重审批为重管理、变重管制为重服务,使企业全方位进入市场;在管理对象上,要改变现行的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条块分割管理

方式,实施跨所有制、跨部门、覆盖全行业的管理;在管理的目的上,不应再以追求产值、速度为目标,而是把优化结构、实现投入产出的快速循环放在优先地位;在组织机构设置上,应以统筹、协调、服务、监督的功能为主考虑。三是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在改革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一要坚持民间性、自主性的发展方向;二要对政府主导型的行业协会进行“政会分离”,规范现有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三要选择若干基础较好的行业协会进行试点,把适宜于或本应由行业协会行使的职能委托或移交给行业协会。

3、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业经济投融资体系,积极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中介平台,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格局。一是要引导企业加快重大新建项目、技改项目、技术创新项目、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的准备工作,积极争取国债、国家和省技改、技术创新、推广示范的资金支持。运用贷款担保、贴息等办法鼓励和引导银行加大对工业企业的信贷力度,调整信贷结构,提高对民营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比重。二是要充分应用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帮助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并进行融资。对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型企业,要积极做好上市前的辅导工作,争取在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融资。积极争取大型企业的重大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积极运用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基金等多种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加大对工业的投入。三是要筹集新型工业化发展资金并逐年增加,用于重点产业、产品、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各区(市、县)、

开发区也要筹集专项资金,引导本地区的社会资金投向工业领域。

4、进一步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建设一支由一流企业家和优秀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的高素质产业大军,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加快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队伍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深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把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工业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引进适用的国内外科技人才。坚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以自己的专利和专有技术进行入股。重点培育优秀学科带头人,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提升贵阳市工业技术研发的整体水平。加大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力度,重点加大企业高级技工的培养力度,积极争取与国外合作开展高级技工的培训和认证工作,组织全市工业企业“技工技能大赛”,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高级技术工人成长的机制。

 

第二篇:州委督查室赴毕节学习考察调研报告(20xx0927定稿)

督查工作学习考察报告

20xx年9月8日-9日,我们利用两天时间赴毕节地区,就加强督促检查工作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毕节地委督查室主动作为、敢于作为、树立权威的作法使我们感受很深、启发很大,对于推进我州督查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毕节地区督查工作的经验做法

近年来,毕节地委督查室致力改革创新,加大工作力度,走出了一条督查工作的新路子,切实做到了“上级部门满意、各级领导满意、部门县市满意、人民群众满意”。毕节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定位明晰,明确为党委主要领导和工作大局作好服务为主攻方向。

毕节地委督查室对如何开展督查工作有着明析的定位,他们按照“围绕中心抓督查,抓好督查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围绕党委主要领导的关注点,突出“抓好党委重大决策重要项目的贯彻落实、抓好党委当前各项中心工作的落实、抓好民生问题的根本解决、抓好上级业务部门考核指标的落实”这“四个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清主次,切实推动决策的贯彻落实。由于定位明确,方向明晰,毕节地委督查室切实做到了紧贴工作大局,做到了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党委主要领导的关注点到哪里,督查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确保督查工作在第一 1

时间到位,当好突击队和急先锋,切切实实推动了工作的开展,迅速打开了局面。

(二)作风深入,狠抓落实确保及时高效。毕节地委督查室作风深入、雷厉风行,迅速抓好落实的作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行动迅速,雷厉风行。对于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毕节地委督查室第一时间将任务进行分解,建立责任制,每月进行一次调度,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半年进行一次总结。在调度中发现问题,迅速以督查专报的形式向领导汇报,在督查中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主要领导批示件,随批随办、急批急办、特事特办,确保三天之内把办理情况送呈到主要领导的案头,未办理完毕的也要呈报进度情况,并根据进展情况随时续报,并针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有见地、可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真正体现快执行、高效率的工作作风。二是工作深入,一抓到底。对于领导批示件,建立专门台帐,明确责任单位、时间节点及相关要求,下发督办单督办,未了结之前绝不销帐,盯牢不放、督查到底。对于重点和疑难工作,往往是进行多次实地协调督办,力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在督查过程中坚持采取“一竿子到底”的做法,尽量到达现场,走进矛盾,查明实情,深入调研,对症下药,确保真正督到点子上,查到要害处。对每一个督查的事项和问题,都要按照“哪些没落实、为何不落实、怎样能落实、何时抓落实、由谁去落实”的思路逐一明确责任主体和落实时限,提出解决办法和合理、可行建议,切实 2

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如:在解决地区医院5年未能完成的拆迁问题中,地委督查室先后6次召集相关部门专题研究,多次到房产、规划、建设、拆迁、法院等部门了解法律法规和政策,分析问题根源所在,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先后8次约请拆迁户到地委督查室谈话交心,做了大量工作,终于圆满解决了问题。两户拆迁户还为督查室送来锦旗表示感谢。地委书记对此作出高度评价,要求给予表扬并把协调拆迁的经验转发全区各县市党委、政府、各部门、增发主要领导和各乡(办)予以学习。由于工作深入,批示件办理质量高,仅20xx年就获省、地领导49次书面表扬,其中两件得到石宗源同志书记表扬。三是方法灵活、讲究策略。毕节地委督查室创新方法,针对各项工作特征,分清轻重缓急,因地制宜,收到很好的效果。对涉及领域广、时间紧、难度大的工作,由地委督查室牵头抓总,抽调得力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开展大规模兵团式督导检查;对急迫而重要的重点工作,督查部门联合有关部门成立专项督办小组,进驻工程一线全天候督导,及时掌握情况,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工作开展。对重点工作,督查室明确1-2人侧重负责,在工作的关键节点以及遇到重要问题时,侧重负责的同志直接到工作一线蹲点督查。而且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电话督查、约谈督查、实地督查、暗访督查、舆论督查等多种手段进行。在具体督查工作中,注意抓好协调,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问题,努力把得罪人的事办成团结人的事,把难办的事办成好办的事, 3

把复杂的事办成简单的事,把上访的事办成息诉的事,不仅推动了工作,还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机构规范,有责有权工作开展保障充分。毕节地委督查室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除了这支队伍素质过硬外,与毕节地委重视督查机构建设,给予各方面关心支持和充分保障是分不开的。一是规范有序,机构升格。毕节地委督查室为副县级机构,编制8人,实际在编8人,内设综合督查科和决策督查科,职责分工明确,各项制度健全。针对由于督查室机构规格较低,在主持召开协调会时,一些正县级单位不情愿、不高兴,一般安排副职或中层干部参加,对督查室要求完成的工作不主动、不深入,而督查室向高级别提要求、定任务时理不直、气不壮;地委督查室只有1名副县级干部,每次督查都必须由他带队,督查效率不高;地委、行署督查室分设,导致职能交叉,有时造成多头督查、重复督查和资源浪费等情况,毕节地委督查室主动向地委领导汇报,争取领导支持,积极推动机构升格。20xx年4月省编办批复同意撤销毕节地委督查室和毕节地区行署督查室,设立毕节地区督办督查局,成为继贵阳市委督查室后全省第二家实现升格督查室。督办督查局归口地委办公室管理,正县级机构规格,核定局长1名,副局长2名,拟另设2名副县级专职督查员,下设综合科、决策督查科、专项查办科、督查调研科四个职能科室。目前毕节地区督办督查局正在组建之中。随着机构的升格,督查室的权威必将进一步提高,督查工作的督促 4

力度和查办力度进一步加强,作用将更加进一步发挥。二是设施齐全,保障充分。毕节地委督查室在地委领导的亲自关心下,各项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督查室共有四间单独的办公室,一间会议室,督查经费单列,配备两辆督查专用车,人手各一台式、手提电脑,录音、摄像、摄影等调查取证器材齐备,为开展明查暗访、地实督查、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赋予权威,权责相符。毕节地委为发挥督查落实力度,通过建立制度,赋予督查室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建立了以地委副书记为第一召集人的重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地直28个部门单位明确了重点工作督查联络员。毕节地委通过下发《关于加强督促检查工作的规定》,任命地委督查室主任为“双评双考双挂钩”领导小组副组长、督查人员实行持“督查工作证”上岗等办法,赋予督查室督促检查和培养干部两项职责和调查权、督办权、协调权、表扬权、批评权、参会权和建议权等七项权利,切实做到了权责相符。

(四)敢督敢查,勇于担当树立督查权威。毕节地委督查室结合工作实际,以“决策执行到位、工作有效落实、难题真正解决”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敢督、敢查,大胆履职,在部门和群众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一是敢于碰硬。督查工作涉及的大多是大事、难事、急事,而且难免遇到熟悉的对象甚至是老同学、老朋友、老上级。毕节地委督查室不怕拉下“脸面”、不怕得罪人,坚持实事求是,敢于到矛盾多、困难大的地方进行督查督办,直言不讳地 5

指出问题,提出整改的意见和要求。对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人和事,绝不瞻前顾后,绝不遮遮掩掩,敢于曝光、敢于通报、敢于批评,而且坚决顶住各种压力,点名到个人。如:在对织金县东风湖库区网箱养鱼进行整治的督办中,该县畜牧局渔政所不作为,对非法养殖不闻不问的情况,就建议织金县委对渔政所进行组织处理。仅在20xx年,毕节地委根据督查室的建议,先后对7名工作飘浮和敷衍塞责的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对2名干部进行免职处理,在毕节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二是善于协调。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问题的落实需要多部门、多县市协作配合才能解决。毕节地委督查室敢于出面,敢于协调,理顺关系,明确责任,理直气壮地督促相关县市、部门咬住难题不放,分工负责解决问题。对那些推诿扯皮、抓而不紧、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敢于“亮剑”,推动难题及早解决、彻底解决。三是勇于负责。地委督查室始终抱着“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对党委政府高度负责”的态度,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始终盯住不落实的事、督查不落实的人、找出不落实的原因、追究不落实的责任,切实做到“四个不放过”,即事实真相不查清不放过,承办责任和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存在的矛盾问题不解决不放过,有关人员的责任追究不兑现不放过,确保督查事项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

(五)机制完善,各项工作规范高效运行。规范督查工作的业务,规范专项督查的办理程序,严格把好审核关, 6

是做好督查工作的基础。目前,毕节地委督查室工作已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和工作机制,督查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的轨道。为加大暗访督查工作的力度,制定下发了《中共毕节地委督查暗访工作制度》,明确了暗访的范围、方法、纪律及相关要求。针对办结事项中有的落实不到位、解决不彻底和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问题,下发了《中共毕节地委督查室领导批示件复查工作制度》,通过明查暗访的形式督促各项工作到位。根据原考核评比办法侧重于为上级党委服务,为同级党委服务考核要求不够的实际,修订了《毕节地区党委系统督查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同时,还对决策督查制度、专项查办制度、办公会议制度、督促检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公文办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不断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切实做到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二、几点体会

通过这次学习考察,我们感触很多、体会很深、收获很大。毕节的经验给我们五点启示:

第一,抓住重点,定位准确是前提。督查工作面广线长、千头万绪,如果不分轻重缓急,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就会无的放失,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毕节地委督查室找准职能定位,围绕党委主要领导关注点,着力突出“四个重点”,集中精力推动大事难事,带动了全局工作,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第二,有为才有位,干成事是关键。毕节市委督查室 7

之所以有地位、有权威,关键是干成了一些其他部门干不成的事,成为党委主要领导倚重的左右手。由于督查室工作得力,督查到位,地委主要领导对督查干部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无论是想了解工作进度,还是工作遇到梗阻,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督查室,经常给督查室出题目、交任务、压担子。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多次对督查工作作出重要批示。领导重视和信任,不仅为督查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也促进了各级各部门重视督查工作,支持配合督查工作。

第三,规范行为,制度建设是保障。毕节地委督查室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各项工作始终坚持制度先行。他们认真总结长期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不断对原有制度进行充实完善,把督查工作纳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同时,他们又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如制定下发了暗访工作制度、县市督查考核办法,逐步摸索建立了联合督办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做好督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树立权威,敢于碰硬是根本。毕节地委督查室始终将推动落实、解决问题作为督查工作的最终目的,在工作中敢督敢查敢碰硬,对于存在的问题敢于一针见血地指出,敢于提出整改的意见和要求,敢于坚持原则一抓到底。同时,将督查问责作为推动督查工作的强大武器,督查不落实的事,追究不落实的人,增强了刚性约束,树立了督查工作的权威。

8

第五,打开局面,队伍建设是基础。毕节地委督查室不仅机构健全、人员充实,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机构升格,而且十分注重人员的教育和培养,注重从县市督查队伍中选拨人才,建立了一支数量足、素质高、业务精的,敢打能胜的过硬督查队伍,真正成为党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过得硬的抓工作贯彻落实的中坚力量,各方面工作能够迅速打开局面。

三、意见和建议

毕节地委督查室很多好的经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结合我州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适时推动机构升格,进一步理顺职能关系。州委督查室是副县级规格,十六个县市督查室机构规格也大都还是副科级机构,我州应充分借鉴毕节地委督查室的经验,适时推动机构升格,突破在机构设臵、人员编制和具体工作开展方面均带来诸多约束,确保更有力地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各县市也要积极推动督查机构规范设臵,配齐配强督查室工作人员。目前各县市普遍还存在职能不清、兼顾其他工作过多的情况,州委督查室也还存在转办信访件过多的问题。州、县党委督查系统应进一步找准定位,理顺关系,切实把精力从文件转办转送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抓大事、谋大事。

二是真查实督,确保各项重大决策落实到位。各县市要紧紧围绕省委督查室20xx年度工作要点,加强重大问题实地督查的力度。要借鉴毕节地委督查室的经验做法, 9

探索建立重大决策落实问责制度,会同纪检、组织部门,积极研究制定全州重大决策落实问责办法,对工作不落实、不作为的情况严肃责任追究,确保上级和本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重要工作得以不折不扣地落实。

三是完善工作制度,不断丰富督查工作方法和手段。毕节在推进暗访工作、复查工作和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党委督查系统考核工作等方面的制度建设非常值得借鉴,我们应结合我州实际,作好相关制度的完善工作。

赴毕节地区学习考察组

20xx年9月15日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