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川三中关爱五生工作方案

前川三中“关爱五生”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切实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就学和正常完成学业;尤其在“五生”(即留守生、学困生、德困生、贫困生、残疾生)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为进一步贯彻省、市、区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五生”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青少年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 “关爱‘五生’工作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精细描绘“中国梦·教育梦”,充分落实以人文本,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理念。通过对学困生、德困生、贫困生、留守生、残疾生的关爱帮扶活动,落实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宗旨。让教育给学生多一份健康快乐,给家庭多一份温馨幸福,给社会多一份友善和谐。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五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五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五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 一 ) 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五生”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五生”领导小组,加强对“五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校委会、政教处、教务处、校团委、家教委员会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工作。 组 长:董耀胜 校长

副组长:彭威邦 蔡育林 黄克英 刘汉平 李裕旭

成 员:全体教职工

2、 建立“五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五生”的底数,建立每个“五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五生”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对留守生实行“三个优先”。

(1) 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 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 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贫困生资助对象和审核程序

(1)助学对象:在校就读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杂费、生活费的学生。具体条件如下:

a、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

b、残疾学生;

c、留守生;

d、因受灾、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申请及审核程序

a、低保家庭子女凭《最低生活保障卡》,残疾学生凭《残疾证》,其他学生由本人申请,经村委会、街政府、班主任核实。

b、学校贫困生助学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县教育局下达的指标确定贫困生助学的对象,研究同意后报县教育局审批。

c、审批结果在学校公示7天,接受村民和学生的监督。

5、学困生、德困生帮扶对象、原则及要求

(1)、帮扶对象 :全体教师对有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学。

(2)、帮扶原则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观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倾注爱心,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后进生尽快转变,学做真人。“帮教”要做到学生受助前后思想有明显变化、有所进步;“帮学”要做到学生受助前后学科成绩有所提高。

(3)、具体要求:

a、每位帮教老师要熟知后进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帮教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教措施。

b、要主动加强与班主任联系,每周与帮教学生进行一次谈话,并且认真做好谈话记录。

c、要根据帮教学生的特点及心理要求,有的放矢地与帮教学生进行互动,寓帮教活动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力争达到较好的帮教效果。

d、要经常性的根据帮教学生思想动态、存在问题,引导他(她)学习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他(她)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e、要关心帮教学生的家庭生活,主动走访学生家庭,做好家校联系,使帮教工作能对症下药,同时要做好家访工作记录。

f、要努力掌握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要以诚心、耐心、细心、信心,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感化引导他(她)们,启发其觉悟,长善救失,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转化,努力完成学校安排的帮教工作。

g、要定期将帮教学生情况(帮教程度、转化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上报政教处(每学期一次),学校将根据帮教工作成绩给予表彰、奖励,并记录积分评价中。

6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7、建立健全教师与“五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五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五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五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五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8、建立关爱“五生”的应急机制。

建立五生、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保证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9、注重对“五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10、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 、加强与“五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五生”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 、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他们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和品德行为偏差的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

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4 、建立研讨、交流制度。 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五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对“五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五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篇:关爱五生工作方案

逸夫小学“关爱五生”工作方案

我校位于三峡库首移民新村银杏沱村。由于我校所处位置特殊,倍受各级各部门广泛关注。我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开放式办学、全方位育人。学校优秀的教师群体、丰富的校园文化、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突出的教育教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切实保障适龄儿童、青少年就学和正常完成学业;尤其在“五生”(即留守生、学困生、德困生、贫困生、残疾生)的教育管理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尝试为进一步贯彻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农村“五生”生存发展状况,促进农村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 “关爱农村‘五生’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村“五生”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五生”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五生”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五生”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

三、主要措施:

( 一 ) 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五生”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 、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五生”领导小组,加强对“五生”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校委会、政教处、教务处、少先队、家教委员会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

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组 长:郑家华 校长

副组长:崔邦俭 银杏沱村书记

徐玉君 教务主任

成 员:全体教职工

2、 建立“五生”档案和联系卡制度。

学校要认真调查研究,摸清“五生”的底数,建立每个“五生”的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其基本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长姓名、家庭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家长单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或其委托监护人的职业、详细地址、联系电话、身体状况、年龄等。学校安排负责学籍档案管理的人员对“五生”的档案进行管理,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有关内容。通过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对留守生实行“三个优先”。

(1) 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 生活上优先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 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4、贫困生资助对象和审核程序

(1)、助学对象:在校就读的学生中,因家庭经济困难,无力负担学杂费、生活费的学生。具体条件如下:

a、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子女。

b、残疾学生;

c、留守生;

d、因受灾、疾病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2)、申请及审核程序

a、低保家庭子女凭《最低生活保障卡》,残疾学生凭《残疾证》,其他学生由本人申请,经村委会、乡镇政府、班主任核实。

b、学校贫困生助学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县教育局下达的指标确定贫困生助学的对象,研究同意后报县教育局审批。

c、审批结果在学校公示7天,接受村民和学生的监督。

5、学困生帮扶对象、原则及要求

(1)、帮扶对象 :全体教师对有道德问题、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教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学。

(2)、帮扶原则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牢固树立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观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倾注爱心,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后进生尽快转变,学做真人。“帮教”要做到学生受助前后思想有明显变化、有所进步;“帮学”要做到学生受助前后学科成绩有所提高。

(3)、具体要求:

a、每位帮教老师要熟知后进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帮教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帮教措施。

b、要主动加强与班主任联系,每周与帮教学生进行一次谈话,并且认真做好谈话记录。

c、要根据帮教学生的特点及心理要求,有的放矢地与帮教学生进行互动,寓帮教活动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力争达到较好的帮教效果。

d、要经常性的根据帮教学生思想动态、存在问题,引导他(她)学习法规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他(她)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e、要关心帮教学生的家庭生活,主动走访学生家庭,做好家校联系,使帮教工作能对症下药,同时要做好家访工作记录。

f、要努力掌握教育转化后进生的方法,要以诚心、耐心、细心、信心,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感化引导他(她)们,启发其觉悟,长善救失,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转化,努力完成学校安排的帮教工作。

g、要定期将帮教学生情况(帮教程度、转化情况)写成书面材料上报政教处(每学期一次),学校将根据帮教工作成绩给予表彰、奖励,并记录积分评价中。对不能完成任务的教师将给予处罚。

附: 老师要有谈话记录。

6 、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

本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配对帮扶教师和其他教职工要经常与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建立教职工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日记,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教师要定期走访与临时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儿童的情况,帮助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7、建立健全教师与“五生”的谈心制度。

学校要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五生”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

“五生”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开展人文关爱活动。让“五生”通过教师和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团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五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8、建立关爱“五生”的应急机制。

建立五生、学校、家长(监护人)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保证儿童的安全第一的要求,不得拖延推诿。与教职工层层签订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书,明确责任,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9、注重对“五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儿童,学校要着重开设心理教育课,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学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开通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开设知心信箱,开设心灵驿站,建立沟通心灵的绿色通道,给学生以心理咨询和辅导。学校应指定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学生喜爱的教师负责落实相关任务;同时注意方法,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着力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要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儿童在欢乐和睦、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10、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机制。

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工作目标体系之中。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部门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如因工作不力和失职而造成影响的,师德和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并给予经济处罚。

(二)构建全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关爱合力:

1 、加强与“五生”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

学校要向“五生”的家长公布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遇到重大事情,老师要及时与儿童父母进行交流,达到真诚沟通、解决问题的目的。还要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定期联系,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和育人方式,共同关注儿童生活、学习情况和心理、生理状况,引导鼓励儿童努力学习,自爱自强,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加强委托监护人的教育培训。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着力提高委托监护人对自身责任的认识,加强委托监护人在受托期间,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阵地和育人功能,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3 、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合作,营造浓厚良好的育人氛围。

学校要主动与当地文化、工商、妇联等部门配合,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关爱留守儿童。重视家校合力教育,要求家长采取多种形式与儿童交流、沟通,多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让儿童体会到父爱母爱,努力形成政府、村组、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营造浓厚关爱氛围和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明确职责,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1加强对贫困儿童、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特别的照顾,将他们按政策纳入“两免一补”计划,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2、整治校园周边环境。

集中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和查处力度。引导留守儿童和品德行为偏差的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4 、建立研讨、交流制度。 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五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定期召开研讨会、座谈会,定期举行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采取措施,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巩固成果,增强实效,不断提高对“五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五生”教育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