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三台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三台县委宣传部

根据《绵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方案》和《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方案》及县委3月21日召开的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精神,从3月21日——4月18日,由县委统一领导,县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县文体局、教育局、工商局、广电局、旅游局等10余个部门30余人分别对全县体育产业、文化娱乐业、印刷业、艺术品业、教育培训业、广告业、广电传媒业、文化旅游业等8大产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

一、三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三台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四川省历史名城,自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臵县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三台县发展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xx年8月,三台县召开了文化产业发展大会,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安排和部署。近年来,三台县以建设四川文化名县为目标,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拓文化市场,狠抓文化产业发展,逐步建成了以城市辐射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群体。

1、文化娱乐业健康发展。娱乐业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遵循“控制总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的原则,全县娱乐行业逐步从过去杂乱无序的膨胀过渡到繁荣有序的稳步发展阶段,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形式、多投资主体的文化娱乐市场。目前,全县有歌舞娱乐场所50家(其中县城区49家,镇乡1家),有电子游艺场所84家,有营业性演出场所3家,有旱冰场3家,有台球经营场所35家,有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120家;各类文化娱乐经营单位,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5家,50万元-100万元以内的12家,投资在20万元-50万元以内的56家,投资在20万元以下的227家;文化娱乐行业固定资产总值3793万元,年终营业收入4042万元,从业人员1221人,年上缴税金230余万元。

2.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三台县是四川省文化旅游资源大县。辖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郪江汉墓群,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郪江镇,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第二大道教圣地――云台观,有国家水利风景区、四川省第三大人工湖泊——鲁班湖。近年来,三台县把旅游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精心培育,大力发展。目前,全县拥有旅游固定资产7.25亿元,旅游企业43家,涉旅企业671家,其中旅行社7家、旅游汽车公司、车队13家、从事旅游服务的大小汽车750辆。城区近郊型农

家乐、度假村167家,挂牌星级饭店5家,城区具有一定规模的非星级饭店12家,旅游从业人员14500人,带动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6700人。各景区、景点、农家乐年均接待县内外旅游者284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81万人次,国外旅游者1100多人次。按照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配套发展产业正在不断壮大。

3、民间艺术产业蓬勃发展。全县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员在300人以上,主要包括文学方面的诗歌、小说、戏剧和艺术类的美术(石雕、石刻、木刻、版画)、书法(篆刻)、文物、摄影、民间艺术、古玩、装裱、根雕、奇石、剪纸以及多种收藏艺术品。绝大多数艺术品的生产与收藏主要以个体为主,近年来有向集体性创作生产发展的趋势。全县文学爱好者创作的诗歌、小说、小小说、杂文等每年在省、市报刊发表1000件以上。其中,王开金的作品《废墟上的月光》获20xx年四川省文学奖,张百正的杂文集《时疾流感》得到市领导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县书法家协会成立20年来,有正式会员135人,其中市级以上的会员44人,在市、县有较高知名度的书画家近10人,年均创作的书法作品在5000件以上,销售约1500件作品,销售收入约5万元。特别是牟柯老先生的木刻、篆刻闻名省内外,每年创作的木刻、篆刻作品销售额在20000元以上。县收藏家协会自20xx年成立以来,年均交易额在50万元以上。

4、广电传媒业发展突飞猛进。县广电传媒业由县广电局、广播电视台、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构成。县广电局是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县广电宣传、事业建设和行业管理。县广播电视台为财政定额补助事业单位,开办广播节目1套,电视节目3套。县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成立于20xx年6月,为国有控股股份公司,注册资本1044万元,其中国有净资产750万元(占72%)。公司现有总资产4831万元,有线广播电视网内传输电视节目36套,调频广播节目3套,通村率100%,通社率99%,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4.5万户,用户入网率达62%以上。广电传媒业经营已初步形成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广告和宽带网增值业务开发共同发展的格局。

5、教育培训业发展成效显著。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发展,我县教育培训业现已初步形成以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为主体,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以文化艺术特长培训和幼儿教育为补充的教育培训格局。拥有举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学校4所,教学班级171个,在籍大、中专学员8245人,在职教职工总数436人;主要开设有机械、电子、计算机、文秘、财会、旅游、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服装纺织等专业,刘营职中(职教中心)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四川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有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26所,年培训人数在6500人左右;有各级各类文化艺术

培训机构9家,年培训人数在4100人左右;有各级各类幼儿园219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所,有教职工90人,临聘人员170人,在园幼儿3952人;民办幼儿园214所,在园幼儿26215人,各类教学及保育人员934人。

6、印刷、体育、广告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大文化概念的确立,印刷、体育、广告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印刷业方面,我县现有印刷企业32家,打字复印单位72家,从业人员709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92人。以四川新华文轩三台分公司为代表的图书发行企业和单位共247家,从业人员达1740人。目前,全县有资产总量和产值上百万元的企业6家,四川新华文轩三台分公司近年平均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我县体育产业方面,体育彩票业在全县已占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电脑型体育彩票销售点4个,从业人员10人。10年间,我县规模性体育彩票和电脑型体育彩票销售额近4000万元,20xx年达到450万元;体育竞赛表演和有偿体育娱乐服务有初步发展。广告业方面全县现有广告经营,发布单位62家,注册资金1008万元。其中,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3家;50-100万元1家;10-50万元5家;10万元以下53家。20xx年,全县广告行业共向社会发布各类广告709件,营业额1271万元,上缴利税63.6万元。

二、三台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行政管理机构交叉重叠、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文化产业不仅涉及文化管理部门、旅游部门,还涉及民族宗教管理部门、规划和建设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而实际工作中,文化产业市场被分割为多头管理。文化部门管理演出娱乐音像网吧服务市场;广电部门管理广播电视;体育部门管理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民族宗教部门管理民族宗教人士和宗教场所。划分过细,互相交叉,难于协调统一,形成合力。

2、政事不分、所有制结构不合理。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投资渠道单一,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以文化、体育、旅游最为突出。文化行政部门陷于操办文化艺术创作演出活动的具体事务之中,削弱了行政管理和宏观管理的职能。公有文化事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公有文化企业没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全县大部分文化企事业单位属国有性质,集体或民营文化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外资或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几乎没有。体育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以体育彩票为主。旅游业仍然只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

3、文化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市场机制不健全。从文化娱乐演出、旅游、体育到广告、印刷、教育培训业等都程度不同的存在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文

化演出规模小、规格不高,无法形成大反响,没起到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旅游有资源,但开发不足,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广告缺乏规模效应,竞争力有限,生存空间越来越小。目前,我县的文化要素市场(指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艺术劳务市场、文化科技市场等)、产权市场发展滞后,文化资源在市场中不能实现有效配臵,国有资产没能实现重组和保值增值,文化事业结构也没能按产业化的要求进行调整。

4、对人文资源的罗列性展示大于开发利用。三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唐代至明清时期,有案可查的三台籍进士达70余人,其中状元1人,担任正副宰相的3人,州官以上37人,将军7人,著书立说成就特别卓著的16人。对这些宝贵的人文资源,还仅仅停留在浅表的罗列和学术研究,没有进行深度的包装和打造,观赏及参与性不足,缺乏新意、吸引力,很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三台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位臵来抓,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着力培育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1、积极制订并落实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文化产业是特殊产业,需要政府依靠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来支持它的发展,要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政策等,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文化体制的所有制结构,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办文化产业的政策,明确文化开放领域的市场准入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同时科学规划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战略,确定重点发展的行业门类项目,形成文化产业的中长期整体发展规划,完成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整体设计。

2、加强民间传统艺术的挖掘整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文化源泉。三台文化积淀深厚、文化传统悠久,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历史名人辈出,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物古迹遍布全境,要修缮并保护好梓州古城墙(即南门至东门)的古迹建筑。要加强古郪国遗址、郪江汉墓、云台观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及时修复整理馆藏文物。特别要利用出土文物仿制权,努力开发推出一批欣赏价值高的文物纪念品。开发和保护涪江号子、乐加火龙、潼川豆豉制作工艺等10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上档升级上下功夫。积极支持和鼓

励美术、书法、摄影、音乐、曲艺、影视、民间艺术等不同门类的艺术生产,努力创作文艺精品。

3、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做大图书发行业。四川新华文轩三台分公司要利用新华大楼地处黄金地段的优势,兴办社会图书超市和影视放映产业项目,要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社会图书发行业,力争在2年内新办1-2个规模较大出版物发行超市民营企业。二是做大做强广电传媒业,实行全新的管理模式和节目运行及用人分配机制,振兴广播弱势产业。开发和拓展互联网、互动电影点播频道、付费电视频道、党政信息频道、图文广告频道、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数据广播等增值业务,到20xx年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8万户,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启动数字有线电视工程,实现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化的整体平移。三是做大印刷业。在现有印刷企业中,鼓励伟信印业和永安激光彩印、飞天印务、金城印刷做大做强,力争在近两年内,使我县的公开出版物印刷企业达到3家,产值超千万企业达2家,上缴税金百万企业达1家。

4、整合文化产业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利用百乐影城资产,组建股份制梓州文化艺术中心,承担好县内各项演艺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县文化馆馆址整体搬迁,馆内场地和设施进一步完善的机遇,发挥好自身的艺术人才优势,采用独办或吸纳民间资金或与他人联办的方式,建立

以美术、书法、声乐、器乐、舞蹈、表演、摄影等为内容的艺术培训中心。三是建设好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充分利用全国图书资源联网开通的优势,举办各类培训班,增强图书馆的造血功能。四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重点抓好“123456”工程,即:①打造历史文化一条线(花园、刘营三国文化——潼川杜甫草堂、东北大学旧址——郪江古郪国遗址、郪江古镇、郪江汉墓群——四川省第二大道观云台观);②做大休闲度假、观光农业两个面。以现有农家乐、休闲庄、度假村为基础,注入文化内涵,努力做大做强休闲度假和观光农业;③着力开发生态旅游三个片。鲁班湖、翠湖和城区(含凤凰山森林公园、小明湖、东山公园等);④培植宗教文化四个点(云台道观、大佛寺、琴泉寺、灵峰寺);⑤保护开发民间民俗文化五大类(川北狮灯、皮影、龙头节、揪揪会、抬城隍);⑥逐步建设文化阵地六处(鲁班庙、唐宋文化纪念塔、古郪国博物馆、三台文化广场、杜甫诗歌碑林、文化艺术中心)。同时将三台文武校武术培训、表演融入三台旅游行业中,并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

5、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筹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将其作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形成多元投入。要真正

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我县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技术、人力、管理资源等不足的矛盾,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品民营化战略。通过相应的文化投资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公共化,以此构筑三台文化产业体系。

课题负责人:胡传光

课题组成员:代国虎

秩宏 唐顺明 左 启

执 笔:刘春华

二00七年四月十八日 曾仁友 刘春华 刘承章 蒋

 

第二篇:关于大力发展惠州市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力发展惠州市文化产业的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兴市”战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市政协主席会议决定,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今年常委会专题议政主题。为做好专题议政工作,市政协成立了以刘耀辉主席为顾问、叶青副主席和党组成员谢仕强为组长,由科教文卫体委、学习和文史委部分委员组成的专题调研组。调研组从3月中旬至5月下旬深入到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旅游局、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以及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龙门县开展调研,实地考察了印刷厂、网吧、产业园区等10多个文化产业经营场所,直接与经营业主对话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期间还赴深圳、佛山、东莞、丽江等市考察学习。

通过调研座谈、实地考察、综合研讨,我们对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结构、整体效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态势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发展文化产业在调结构、转方式、扩内需、增就业、促繁荣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做大做强我市文化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了现实紧迫感和使命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产业的概况

近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从产业规模方面看,据市统计局初步测算,2009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7.6%,增加值总量列全省各市前列。据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全市在文化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文化企业有3300多个,从业人员7万多人,2009年产值约65亿元,其中民营企业的产值占93%以上;从产业的层次划分方面看,“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完成增加值18.61亿元,“外围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完成增加值8.42亿元,“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完成增加值80.97亿元,分别占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额的17.23%、7.8%、74.97%。从总体上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的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主体、文化服务业为新增长点、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逐步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门类,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我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战略,把发展文化产业摆在重要的位置,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先后成立了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领导机构,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制定了《惠州市加快推进文化建设五年行动纲要(2007-2011年)》,明确提出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全市经济新增长点。去年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惠州市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7个方面的扶持措施,设立了500万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作用。

(二)改善营商环境,构建文化产业体系。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建设年等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扶持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文化行政部门加大了涉及文化产业发展的行政审批改革力度,加大了文化市

场综合执法力度,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目前,基本形成了文化服务业和文化产品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门类,构建了新闻媒体业、文化娱乐业、印刷复制业、出版发行业、互联网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电子信息文化产品制造业等文化产业结构体系。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力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2004年6月,原惠州市新华书店改组为广东新华发行集团惠州新华书店有限公司,建立起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图书发行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强。2007年,又组建了惠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和惠州报业传媒集团,并对两大传媒集团进行授权经营。2009年,两大传媒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和1.12元。此外,成立了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对市直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探索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模式,将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委托保利集团经营。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促进了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发挥特色优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按照“抓特色、创品牌、出精品,构建惠州文化发展新优势”的思路,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拥有一批知名的大企业和品牌。一是充分发挥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优势,打造电子信息文化产品生产基地;二是以拥有罗浮山、南昆山两座名山及西湖、巽寮湾等资源优势,打造绿色生态旅游风景区;三是发挥名人效应,打造叶挺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四是以龙门农民画和瑶族民俗为依托,打造农民画产业园和蓝田瑶族风情园两大特色品牌。

(五)持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以事业繁荣促产业发展。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承办第13届省运会为契机,以建设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为目标,以市级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为示范引导,大力推进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承载力。市财政先后投入几十亿元,相继建成江北体育中心、慈云图书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科技馆、会展中心、省运会各类场馆等大型文体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农民看电影难、看电视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得到保障。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的扩大,激发了群众文化消费热情,拉动了文化内需,居民文化消费大幅攀升。

三、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虽然迈出了发展步伐,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观念滞后,文化经济意识淡薄,思想认识上有误区。一是相当一部分人仍认为文化主要是一种传统的公益性事业,忽视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混为一谈,缺乏文化经济意识,文化消费观念滞后;二是从政府职能上考量,没有将文化产业列为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一种生产形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统计指标和统计系统,以便更好地测算检验其发展的成效和水平;三是有些部门仍沿用行政管理的老模式管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使他们无法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二)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不到位。一是尚未设立主管宏观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而目前文化、经信、旅游、外经部门各管文化产业一部分的体制,无法形成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合力;二是虽然基本破除了政府包办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但是各种社会力量兴办文化事业的建设机制和投资渠道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三是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主体大多数在运行机制上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管理不规范,有问题不是找市场,而是找政府部门。

(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一是市政府今年开始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但目前管理使用办法尚未出台;二是文化事业单位很难筹措资金发展文化产业;

三是目前我市的文化企业多数处于零打碎敲、粗放经营的状态,难于自我增资扩张。

(四)缺乏熟谙市场经济与文化经营的文化产业管理者。文化经营者的人格品质、经营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而我市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知识面较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对现代企业管理和资产经营知识掌握较少,高素质的文化经纪人和中介机构严重缺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和竞争力不足,制约了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

四、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出台“一个决定”,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为切实把文化产业提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实现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目标,建议市委、市政府站在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制定一个关于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决定》应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和体制保障:一是要把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像抓工业、农业经济那样抓文化产业发展,争取在几年内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二是要创新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塑造市场主体、推进文化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和健全中介组织等;三是提出加大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包括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资金扶持,落实已出台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推进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等;四是提出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依法行政的管理体制,在开放性环境中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二)制定“一个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制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同时,要科学编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全面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二是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策略;三是研究提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布局方案,确定重点产业带、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等相结合的空间布局体系;四是围绕完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提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将规划的落实情况作为考核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

(三)创立“一项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口,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由于文化产品具有与一般产品不一样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同时鉴于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从总体上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在政策上进行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因此,建议市政府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创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基金的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每年的固定投入、社会捐赠、社会资本(含外资)投资入股、基金自身运作的收入等。基金的运作方式是建立基金董事会、管理办公室和基金章程,依章运作。基金的功能主要是采取补助、贷款贴息、奖励等资助形式,支持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和鼓励优先发展的、有竞争优势的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四)建设“一批基地”,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对文化企业的集聚以及产业链的构建都相当重要。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建议市政府采取“政府扶持和引导、企业主体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重点地扶持推进一批行业性产业基地建设。对正在建设中的项目,如全媒体文化产业园区、龙门农民画产业园等,要促其加快速度,早日建成投入使用;对已经规划论证、报批的项目,如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惠州印刷创意产业园、新华文化广场等,要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抓紧审批,争取早日动工建设;对正在

论证、策划的项目,如罗浮山“岭南药都·道家养生”文化产业园、仲恺文化旅游(航空)产业园等,要尽快立项报批。

与此同时,要指导和扶持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以股权为纽带”的文化产业集团,整合各方优势,形成规摸经营,增强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重点支持惠州广电和惠州报业两大传媒集团深化内部改革,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产业模式,在不同文化产业层次上实现跨产业的主体联合,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我市实力雄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领头羊。

(五)打造“一批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以“四东文化”为主要内容,规划建设、创作生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建议借鉴丽江市以文化项目引资,打造文化旅游品牌的做法,通过招商引资,扶持文企联姻组建演艺集团,以客家文化、东坡文化为主题创新内容推出艺术精品;建设客家民俗文化村,展现悠久的东江客家文化特色;建设龙丰大新村(高榜山下、惠城区政府对面)高档游乐园,精密设计西湖风景名胜区一天游的景点和游乐园场所。借鉴长隆和深圳水族馆建设经验,规划设计建设游玩4小时,容纳过万人的游乐园场所,延伸游览西湖、高榜山路径,创造晚霞送客上高榜,皓月留客落酒店,打破西湖游不留客的旅游怪圈;挖掘我市百多年的革命历史最具特色、最可闪光、最有号召力的革命史迹,以更好地发挥历史的教化作用,建议在市区丰山兴建东江革命主题公园,并将中国东纵纪念馆设在革命主题公园内,或者直接命名为东纵纪念公园;建议依托飞鹅岭公园建立周恩来纪念公园(馆)再现东征战场和东江行署的历史场面,增加我市的文化品位、色彩和厚度,打造惠州红色文化品牌,建设华南红色旅游的“龙头”。

(六)培育“一支队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产业是一种高文化含量、高科技含量的智能产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因此,要实施文化人才战略和文化创新战略。一要把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当作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市的中坚和骨干力量,制定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和引进规划;二要落实有关的优惠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把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作为引进重点。可采用聘用、访问讲学、设立实验室或工作室等形式,为专家来惠工作提供基础条件;三要加强人才培养,依托高校和整合本地大中专学校的教学资源,培养文化营销、艺术策划、文化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短缺人才;四要建立激励机制,奖励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对有一技之长的民间文艺人才,应按《惠州市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定暂行办法》,受理申报和给予评定职称,使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