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大学工程地质实习报告

目录

第 一 章  实习概论                                        3

1.1  实习目的. 3

1.2  实习任务. 3

1.3  实习要求. 3

1.4  实习路线. 4

第 二 章   实习内容                                       4

2.1 湖山—汤山地区. 4

2.1.1 地形地貌. 4

2.1.2 地层岩性. 5

2.1.3 岩石. 8

2.1.4 地质构造. 9

2.1.5 其他地质现象. 12

2.1.6 地质发展简史 13

2.2六合桂子山. 14

2.2.1 景区展馆. 15

2.2.2 雨花石. 17

2.2.3 石柱林. 17

2.3南京地质博物馆. 19

2.3.1 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 19

2.3.2 南京地质博物馆新馆. 21

2.3.3南京地博物馆“镇馆之宝”. 24

第 三 章    总结                                         29

第一章    实习概况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课外的实习认知非常重要。虽然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并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地学领域中来,但是迄今为止,解决地质问题的新技术、新方法所需要的大量原始地质信息,主要还是通过野外地质调查而获得。

地质认识实习就是从地质学的角度认识他们过去熟悉的山、水、土、石,从而观察了解过去或现代的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学习一些野外的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建立地学科学的思维方式,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1     实习目的

(1)              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直接观察、认识、描述和分析,获得对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教学中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

(2)              初步掌握一些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地质罗盘、地图和野外记录薄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野外定点、产状测量和表述记录等工作技能。初步掌握常见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的野外识别方法。

(3)              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生活作风和科学精神,锻炼意志,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地质工作环境。

(4)              了解人与自然、环境和可持续发张的科学关系,增进人文和社会意识,增强地质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献身地球科学事业和建设强大祖国的人生观。

1.2     实习任务

(1)              认识区常见的矿物和岩石,注意观察岩层的产状,学会区别三大类岩石;

(2)              认识地层剖面,了解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和依据;

(3)              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构造,学会判识方法;

(4)              认识实习区的各种内外动力地质现象;

(5)              编写地质实习报告书。

1.3     实习要求

(1)              实习期间严格听从老师的要求和安排。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几天野外实习中结合所学知识,识别沉积岩和岩浆岩,识别简单的构造现象,能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

(2)              对实习中所见到的各种现象要现场做好原始记录。

(3)              每天结束实习后,要及时总结,做好实习日记。

(4)              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认真编写实习报告。

1.4     实习路线

1.4.1      第一天路线

本部校区→→小铁路青龙群人工剖面→→火石峰背斜→→大石碑公园断层→→汤山溶洞→→本部校区

1.4.2      第二天路线

本部校区→→六合桂子山→→地质博物馆→→本部校区

第二章  实习内容

2.1                         湖山—汤山地区

2.1.1               地形地貌

汤山—湖山地区位于南京城东28km,地形上由三列山组成,走向北北东。北列山海拔120~169m,包括排山、棒槌山。中列山山势较高,包括黄龙山、团山、纱帽山、土山、陡山、狼山等,主峰孔山海拔341.8m。南列山简称汤山,主峰海拔292.3m,著名的猿人洞(葫芦洞)和雷公洞(裂隙式溶洞)即发育于南列山。三列山之间是两个纵向次生谷地,北侧湖山谷地是龙潭煤系地层经地表水侵蚀形成,南侧谷地是志留纪高家边组页岩被剥蚀而成。湖山次生谷地两侧的谷坡上,发育有二级阶地。第一级阶地海拔40—60m,即农田、煤矿所在地,二级阶地海拔60—70m,主要为残积、坡积之碎石,夹少量冲积成因的粉砂质粘土。

图1 湖山—汤山地区地貌图

2.1.2               地层岩性

汤山-湖山地区位于宁镇褶皱束的南带。该地区地层出露齐全而清楚。志留系高家边组、坟头组出露较好,茅山组很不发育,仅零星可见。五通组、孤峰组发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龙潭组中下部的页岩与砂岩暴露,易于观察。青龙群在棒锤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层剖面十分清晰。
第一节古生界
  一、志留系
  1、高家边组(S1g)
  主要由土黄色页岩(质感滑腻,易折断)及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93.5米;据资料,高家边组含有多种笔石。高家边组与上伏五峰组的接触关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坟头组(S2+3f )
  主要由土黄色中层-厚层砂岩构成,有岩屑石英砂岩、石英砂岩等;夹有少量土黄色薄层粉砂岩、泥岩和页岩;厚度120m;据资料,坟头组含有王冠虫等化石。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为整合接触 。
  3、茅山组(S3m)
  主要由紫色粉砂岩组成,夹粉砂岩等;厚度约为20余米,呈斜层理构造。茅山组与下伏坟头组为整合接触。
  二、泥盆系
  五通组(D3w)
  底部为中厚层底砾岩、下部为厚层灰白色石英砂岩夹厚层粉砂岩,上部为砂岩及粉砂岩,顶部为中厚层石英砂岩,有层间构造,如印模构造等,有风化现象,可见节理构造,成岩破碎,没有错位,粘土高岭土化;厚约150米;据资料,有斜方薄皮木、亚鳞木及楔叶木等化石,但是没有观察到。与下伏茅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三、石炭系
  1、金陵组(C1j)
  为灰黑色为生物屑灰岩,有笛管珊瑚和假乌拉珊瑚的化石;据资料,还有始分喙石燕及金陵穹房贝等化石;厚度约为6米。金陵组与下伏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1g)
  杂色页岩,砂岩,有重力负荷现象,出现挠曲;厚约46米;据资料,有腕足类化石碎片。与下伏金陵组为假整合接触。
  3、和州组(C1h)
  为白云质泥质灰岩,含少量生物碎屑;厚度约5米。据资料,本层产袁氏珊瑚、巨长身贝等化石。与高骊山组为假整合接触。
  4、老虎洞组(C1l)
  为灰白色白云岩,有紫红色的燧石结核,质密坚硬,风化的表面有刀砍状溶沟。厚度约12米。据资料,产不规则石柱珊瑚等化石。
  5、黄龙组(C2h)
   黄龙组底部为5米的巨晶灰岩。主体是灰白色略带微红色的生物微晶灰岩,产纺锤蜓。厚度约为55米。黄龙组与下伏老虎洞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
  6、船山组(C2-P1c)
  为黑白相间生物屑灰岩,具有核型石,产麦粒蜓化石,与下伏黄龙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四、二叠系
  1、栖霞组(P1q)
  分为四部分:1)臭灰岩段:为灰黑色富含沥青质生物屑微晶灰岩,20米厚。据资料,其中产米斯蜓和介形类化石。2)下硅质层段:黑色硅质岩。3)栖霞本部段:灰褐色微晶生物灰岩,盛产灰黑色燧石结核。产有化石球蜓。4)上硅质层段:为灰黑色燧石岩夹生物屑灰岩,并可见一些沉淀。据资料,可以找到拟纺锤蜓等化石。栖霞组厚度约为130米。与船山组为整合接触。
  2、孤峰组(P2g)
  主要由硅质岩及颜色稍浅的硅质页岩组成,并含有磷质结核;厚度约为20米;产菊石。与栖霞组呈整合接触。
  3、龙潭组(P3l)
  可分为三部分:下部为粉砂岩、粉砂质页岩夹砂岩,中部为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可见交错层理和小的断层,上部为压煤灰岩,泥质灰岩,碳酸钙重结晶。龙潭组厚度约为100米。据资料,页岩中盛产单网羊齿、大羽羊齿、栉羊齿及蕉羊齿等植物化石。与孤峰组为整合接触。
  4、大隆组(P3d)
   为硅质岩,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微晶灰岩;产有蛇菊石等化石;厚度为20米。大隆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附,棒锤山西南坡大隆组到下青龙组地层剖面示意图。
第二节中生界
  一、三叠系
  1、下青龙组(T1xq)
  下青龙组底部以页岩为主,夹有灰岩,;中部以灰岩和页岩交互产出;上部是一套薄层微晶灰岩,夹杂页岩。下青龙组厚度约为200米。据资料产蛇菊石、克氏蛤及佛莱明菊石。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
  2、上青龙组(T2shq)
  紫红色瘤状灰岩数层,含蠕虫状灰岩,粉砂岩,灰岩透镜体。据资料,产多瑙菊石及荷兰菊石等化石。上青龙组厚约300余米,与下伏下青龙组为整合接触。
  3、黄马青组(T2h)
  砂岩、紫红色粉砂岩,灰岩。厚约40余米。与上青龙组为不整合接触。

图2 湖山—汤山地区主要地层分布

2.1.3               岩石

在湖山—汤山地区所观察的岩石以沉积岩为主,还有少量侵入岩。
第一节  实习区内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岩性特点
  1.碎屑岩类
  石英砂岩:石英呈粒状,粒径为1~2毫米,白云母呈白色片状,平躺在岩层层面上。磨得很圆,大小均一,表面光泽暗淡。
  五通组底砾岩:砾石有红色的石英砂岩,黑色的硅质岩及红色的页岩。
  2.碳酸盐岩类
  微晶生物灰岩:金陵组灰黑色微晶生物灰岩中生物屑,结晶颗粒小,上青龙组底部出现瘤状灰岩。
  白云岩:质密坚硬,风化的表面有刀砍状溶沟,有红色燧石结核,主要由白云石矿物组成。
  3.硅质岩类
  硅质岩:是由硅质构成的岩石,具有色深,性脆易碎、坚硬,风化强者较轻的特点。主要可见:
  层状产出的硅质岩:产于孤峰组和大隆组,黑色.
  具页理的硅质页岩:也产于孤峰组和大隆组,灰黑色.
  呈透镜体状的硅质岩:分布于老虎洞组、栖霞组,前者呈紫红色,后者呈黑色。
   4.粘土岩类
  硬度低,用指甲能刻划。
  泥岩:呈不具页理的块状、层状,致密和固结程度较高者。颜色一般较浅,性较坚硬,遇水不易变软,可塑性差。主要分布于下青龙组下部,高家边组也有少量泥岩。
  页岩:粘土岩的一种。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主要分布于高家边组、高骊山组和下青龙组下部,颜色多样,包含紫色、黑色、灰色、绿色等。

图3 典型沉积岩

第二节  沉积构造的形成及地质意义                                                         
  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形成时所生成的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和排列形式。
  1.斜层理
   层纹倾斜,可判断古流向、确定岩层的顶和,在坟头组和龙潭组出现。
  2.缝合线
  缝合线是岩石中呈锯齿状起伏的曲线。总的展布方向与层面平行。规模较大的缝合线代表沉积作用的短暂停顿或间断,规模较小的缝合线是沉积物固结过程中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下,由富含CO2的淤泥水沿层面循环时溶解两侧物质所致。主要见于白云岩及石灰岩,有时也出现在砂岩中。可以用缝合线来较准确地确定岩层产状。黄龙组、船山组中可见。

2.1.4               地质构造

汤山-湖山地区孔山部位有一个小野田水泥厂附近存在一个五通组的背斜,獐龙山部位存在一个打的背斜,阧山附近存在一个打的向斜;区域内断裂构造表现也较清楚.湖山地区位于汤山-仑山复式背斜中段的北西翼,由次一级褶皱构造组成。区内主要的褶皱构造是,孔山背斜和陡山-大石碑向斜。
第一节褶皱构造
  一、孔山背斜
  该背斜西起乌龟山经孔山之顶到獐龙山一带。背斜枢纽近东西向,由五通组的岩性本背斜主要特点:
                             图4 背斜的一段

(1)纵剖面,褶皱枢纽起伏。背斜枢纽在孔山之顶昂起,向东、西两方向倾伏合围。
  (2)横剖面,褶皱紧闭,两翼不对称。北西翼陡,产状为352<70,南东翼缓,产状为162<25轴面南倾。
   构造样式:不对称的倾伏背斜。
  二、陡山向斜
  位于孔山背斜之南侧,西起坟头大石碑经到陡山。枢纽走向NEE,核部地层为栖霞组(已被开采) 和船山组,两翼为船山组-五通组。整个向斜轴向南倾斜,属于不对称倾伏向斜。
第二节断裂构造
  一、正断层
  大石碑正断层位于阳山古采石场,发育于栖霞组灰岩中,断层走向与大石碑向斜枢纽垂直。该断层构造形迹十分直观,断层两盘栖霞组薄层灰岩被错断,断层带中发育断层角砾,断层带内被梳状方解石充填,断层上有裂隙泉。因为西盘下调,东盘上升,判断断层性质为正断层。
    二、逆断层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类型有:走向逆断层、正断层和平移断层。本次观察的断层:
   棒锤山逆断层
   断层位于棒锤山西北坡角。在断层破碎带上面是上青龙组岩石,下面属黄马青群。上覆的上青龙白云质灰岩,其走向与断层面几乎垂直。断层走向NE30°,断面南倾,倾角约35°。断层证据:
  (1)上青龙组逆冲在黄马青群之上,造成地层层序不连续。
  (2)断层两侧地层产状不正常,断层带宽2米,带中发育断层角砾岩。
  (3)钻孔揭示,在上青龙组灰岩之下见象山群中粗粒石英砂岩。
   断层性质:走向逆断层
  三、断层组合类型
  獐龙山地垒构造
  位于陡山北侧,由东西两侧正断层构成。断层面产状:东侧:95°,∠70°;西侧:275°,∠60°。地垒构造十分直观,其证据有:地层沿走向不连续,中部由上至下依次可见老虎洞组的白云岩、和州组的白云质灰岩和灰黄色泥灰岩、高骊山组中杂色页岩。东西两侧由上至下依次可见老虎洞组的白云岩、和州组的白云质灰岩。两侧岩层较中部均有下降。

图5汤山地区地质剖面图

 

图6 石榴庵沟西侧路堑构造面

2.1.5           其它地质现象
第一节水文地质
  一、 湖山阳山泉
  位于南京阳山古采石场。当井中水位因抽水而下降到一定高度,四周的地下水都可以沿着新构造裂隙源源不断地流入。井水类型是构造裂隙泉,这种水埋藏较深,基本不受季节变化影响,水量、水温、水的化学成分都比较稳定,是优质饮用水。
第二节非金属矿产资源
  煤是发展工业与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动力资源;石膏主要用作水泥原料,建筑涂料,在工业农业上都有重要用途;粘土矿主要用作耐火材料;白云石在工业中用作耐火材料及高炉炼铁中的熔剂;石灰岩在工业上用作熔剂,建筑方面用于生产水泥等。各种矿产资源均有各自重要的用途,对它们的合理开采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
  一、石灰岩矿
   灰岩(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及青龙群) ,水泥原料,尤以黄龙组最好。
  二、白云石矿
  老虎洞组白云岩(灰白色块状细晶白云岩,含紫红色致密的燧石条带,还有 因风化而形成的溶蚀沟)是助溶剂(钢铁冶炼)
  三、粘土矿
  五通组顶部高岭石粘土、黄褐色细砂岩、粉砂岩夹多层粘土岩和炭质页岩(据资料),是耐火材料。
  四、燃料矿产
  龙潭组具有压煤灰岩,产没较多,可做良好的燃料。
  五、路基石料
  玄武岩、灰岩等
  此上的非金属矿物均有良好的开采价值。
  2.1.6  地质发展简史
  湖山地区在志留纪以浅海环境为特征;构造活动性弱;生物丰富,以三叶虫、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双壳动物和笔石动物为主;志留纪中后期以滨海环境为特征,生物稀少而潜穴生物发育。整个志留纪都以陆源碎屑沉积为特征,持续形成了大于300m厚的沉积层,即高家边组、坟头组和茅山组沉积,并在志留纪中晚期发育三角洲,形成大型斜层理。
  志留纪末期,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或地壳抬升,或海平面下降,或两者兼而有之,海水退却,本区成为陆地,遭受剥蚀,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于泥盆纪早、中期,从而泥盆纪早中期的沉积缺失。泥盆纪晚期至石炭纪初,在准平原化的大陆条件下,本区堆积了约200m厚的陆相(河流、湖泊)碎屑沉积,初期的沉积还混有早先茅山组沉积以及更老的沉积。这些沉积构成泥盆系五通组碎屑岩。加里东运动造成了本区泥盆纪早中期沉积的缺失,以及五通组与下伏地层志留系茅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
  自石炭纪早期至二叠纪中期,本区海平面上升、地壳沉降、海进成为主导。其中,石炭纪早期-二叠世早期,海平面升降频繁,海进、海退交替发生;总的来说,处于温暖陆棚浅海环境,间有滨海环境出现;在浅海环境时期,生物繁盛,以珊瑚、蜓类、腕足动物、海百合动物和藻类为主,形成了碳酸盐沉积和生物礁,分别构成金陵组、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和栖霞组;在滨海环境下则沉积陆源碎屑,构成五通组顶部、高骊山组;在滨海与浅海的环境交替过程中,形成了泥质碳酸盐沉积而构成和州组;多次的海退造成五通组、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老虎洞组、黄龙组、船山组以及栖霞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而二叠纪中期,本区海平面上升、地壳沉降,海进持续;海水深度较大,生物以放射虫为主,形成了深水硅质、泥质沉积,构成孤峰组;持续的海进,使得孤峰组与栖霞组为连续沉积。
  从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本区海平面呈现下降-上升-下降,地壳抬升-沉降-抬升,海退-海进-海退的基本过程。中二叠世末期-晚二叠世初期的海退,致使本区处于以滨海为主的环境,堆积了百余米的陆源碎屑和由地表水带入本区的区外陆生高等植物碎片,从而构成龙潭组。晚二叠世晚期的海进,致使本区处于较大水深的海洋环境,生物以游泳、浮游的菊石等动物为主,发育硅质、泥质沉积而构成大隆组。自三叠纪初期,海平面开始下降,早三叠世~中三叠世早期先后连续形成了泥质沉积、泥质与碳酸盐质互层沉积、碳酸盐沉积夹泥质沉积,以及碳酸盐沉积,它们构成了下青龙组和上青龙组;嗣后,海平面的持续下降、地壳的抬升,使得本区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处于滨海环境,潜穴生活的生物繁盛,堆积了大量的陆源碎屑构成黄马青组。
  受三叠纪晚期印支运动的影响,本区于三叠纪末发生褶皱、断裂,而成为陆地,并出现由地质构造、风化剥蚀造就的山、谷。自此,区内少量山间洼地堆积粗粒碎屑物(侏罗纪早中期)形成象山群地层,而大部分地区主要遭受风化、剥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第三纪。自第四纪以来,在河流作用下区内堆积细粒剥蚀碎屑,构成第四纪沉积。长期的风化、剥蚀、夷平、河流作用和沉积、堆积作用,塑造了如今所见的地貌状况。
  综上所述,在志留纪-三叠纪期间,本区地壳运动以垂向升降运动为特征,除了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志留纪末-泥盆纪时期为陆地状况外,其它时期主要以海洋环境为主,形成海相沉积。受以地壳水平运动为特征的印支运动影响,本区自三叠纪末以来持续为陆地环境并呈现丘陵山地,形成陆相沉积。印支运动使得本区的地壳运动由垂向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致使侏罗纪以前的沉积层形成褶皱,发生不同性质和程度的断裂,并伴随有少量的岩浆侵入(形成闪长玢岩岩脉)。印支运动奠定了本区现今所见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格局。
  湖山地区的地质发展历史是内动力作用、外动力作用的历史,是地壳垂向运动、水平运动的地质构造运动史,是海相沉积、陆相沉积的沉积史,也是江苏地区乃至我国下扬子地区地质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2.2                          六合桂子山

2.2.1景区展馆

第一节  景区的展馆里,我首先了解了所谓的“石柱林”是如何产生的

“石柱”是玄武岩的柱状节理,是由火山喷发的岩浆冷却而形成的规则石柱状,在地质学上称这种石柱间的规则裂缝为柱状节理。组成石柱的岩石为火山岩,多为喷发玄武岩。火山岩呈规则五、六棱柱,直径为10—100cm,火山岩石柱排列方式有垂直状,平卧状,发散状,收敛状。

石柱形成过程 :        熔  流  岩                          

      

                      

冷 却 收 缩

                              

                      

柱 状 解 理

第二节   石柱有各种各样排列方式的原因

石柱呈直立、平卧、倾斜等不同排列方式这是熔岩流冷却收缩的裂缝往往有规则的垂直于冷却面,所谓冷却面就是高温熔岩流相接触的面。(垂直状与倾斜状如图6、7)

          

           图7   垂直状                           图8 倾斜状

第三节    火山的模拟喷发

图9  展厅里的模拟火山喷发

    

 桂子山是燕山期的死火山。死火山指史前曾发生过喷发,但在人类历史时期从来没有活动过的火山。此类火山因长期不曾喷发已丧失了活动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着完整的火山形态,有的则已遭受风化侵蚀,只剩下残缺不全的火山遗迹。在参馆里,,我们看到了由声光电模拟的火山喷发,这应该是中心式的宁静式喷发岩浆顺着火山缓缓流下,大量的挥发性物体从火山口喷出。(如图8)

第四节   硅化木化石


图10  硅化木

硅化木的化学式为SiO2?NH2O,属于隐晶族,硬度在5.5—6.5之间,比重2.65—2.66,折射率为1.54—1.55,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过历史变迁,最终埋藏在地层中,经过地下水的交换、填充作用,从而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存下来,于是就形成了木化石,古代树木被包含二氧化硅的水所浸泡,木质中的细胞杯石英家族的石髓。蛋白石所置换,所以尽管还保留着木头的外观,但实际已经是百分之百的石英了。(如图9)                                          

                        图11  在山上采集雨花石

2.2.2雨花石

在半腰的位置,我们在一块树林中收集了雨花石。经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是地球岩浆从地壳喷出,四处流淌,凝固后留下孔洞,涓涓细流沿孔洞渗进岩石内部,将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然而雨花石不是应该存在于小河小溪吗?为什么会在山上了呢?周围也没有水源,经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我们觉得在这之前这里应该是一条小河然后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和桂子山的火山运动,把这一块的位置抬高,这样雨花石就埋藏于这座山上了。

2.2.3石柱林

再往山上爬了一段时间,我们看到了这次出行的重头戏,雄伟的玄武岩柱状节理。(如图11)

图12  石柱林

长长短短的石柱,浅灰、深灰或者带点暗红的石柱,这些石柱整齐、紧密地排列在一起,笔直坚固地站立着。让人怀疑这是自然天成还是神来之手。 这些石柱的高度在1.5m至8m,横截面有五边形和六边形,但大多是六边形,我们看到的边长在13—20cm之间,其中有橄榄石包裹体,包裹体有大有小,大多为直径在2—7厘米的不规则圆形。整片石柱林中间呈垂直状,两侧为倾斜状,两侧基本对称,然后我们这一组测量了两侧的石柱的走向、倾向、倾角。其中走向为215º,倾向为125º,倾角为57º。

玄武岩属基性喷出岩,不含石英,一般厚度不大,产状呈岩被、岩脉的居多,由于铁镁矿物含量多,岩石致密、坚硬、易碎、易风化,受地质构造作用后,挤压破碎发育,形成了典型的柱状节理,也就是破劈理,是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的迹象。

世界上还有很多更为壮观的玄武岩柱状节理,比如美国怀俄明州的恶魔塔和韩国济州岛的柱状节理带。

图13  美国怀俄明州的恶魔塔

恶魔塔座落于美国怀俄明州东北部。(如图12)1906年,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将其定为美国的第一个国家纪念碑。地质学家尚不完全确定这座1267英尺 (约合386米)高的石塔如何形成。围绕其形成的绝大多数理论认为,恶魔塔是古代一座火山的核心或者岩颈,火山外层不断被侵蚀掉。恶魔塔外部的柱形玄武岩 也受到侵蚀,底部周围的松软砂岩也是如此。

图14  韩国济州岛的柱状节理带

柱状节理带座落于济州岛西归浦的中文大浦海岸一带,是一个巨大的玄武岩柱结构,连绵3.5公里。(如图13)在一些区域,由垂直玄武岩柱构成的陡崖高度达到20米。柱状节理带经常与北爱尔兰的巨人堤道相提并论,它伸向大海,因处在海洋与陆地分界线并长期受各种力影响,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特征。

看都这些同样雄伟的照片,我不禁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是世界上相距那么远的地方都产生了如此向此的景象,肯定是有其规律的。应该是与内部质点的收缩规律有关的,但具体是按一种怎样的方式,在什么时候形成了这样的景象还需要我继续学习才能有所了解。

2.3    南京地质博物馆

2.3.1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

南京地质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 700号,她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迄今已有 74年历史,其前身是成立于1913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的地质矿产陈列室,是中国近现代成立最早的地质专业博物馆。原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1935年,随地质调查所由北京南迁现址。自当年 9 月至 1937 年初整理布置,正式开放展出。陈列馆建有:地质构造、矿物、岩石、矿产、燃料、土壤、地史古生物、北京猿人与史前文化、本馆出版物等 12 个陈列室。南迁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地质调查所及陈列馆于1937年11月内迁湖南长沙,后又辗转重庆北碚文星湾。1946年复由重庆返回南京原址,更名为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室。1950 年地质矿产陈列馆属全国地质工作指导委员会领导,1952年地质部成立,改名为地质部地质陈列馆,陈列馆工作仍以南京为中心称总馆,北京为分馆。1954 年以后,地质工作中心北移,1956 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建立全国性的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主要人员及部分标本随之北上,南京为分馆。 1957 年至1979 年南京馆先后由华东地质局、江苏省地质局、华东地质研究所、江苏省地矿局领导。1992 年更名为南京地质博物馆。目前,南京地质博物馆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领导,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管理。南京地质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

珠江路700号是中国地质学研究的中心,是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圣地,也是新中国48位两院地学院士的“科学故乡”,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地学摇篮”。

走进珠江路700号北大门,迎面是一棵经历了70多年风雨的高大雪松,这棵雪松已被列为南京市名树古木。雪松背后的红色建筑就是遐尔闻名的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那是一幢具有德式风格的红色 3 层建筑物, 建筑面积约 2500 平方米。它是原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2002 年被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年底,由江苏省政府投资3300万元,对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内部改造重新陈列布展的工程竣工,使近百年历史的老馆焕发了青春。

博物馆门外摆放着几块大型矿物与古生物标本:有号称全国第二大的来自江苏东海的巨大水晶单晶体、溧水的天青石(锶矿石)、汤山震旦角石等大型标本,成为南京地质博物馆的一个特色。大门左侧墙面上挂着“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的铜牌,以及“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的牌子。该馆也是南京市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学课外科技教育基地、南京市社区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际旅游定点单位。

老馆设置了《地学摇篮》、《中国文化》、《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4个展厅。地学摇篮展厅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地质学思想和中国近现代地质科学发展历程。新中国48位两院地学院士的群像浮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地学精英们的风采。他们是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全景式反映地质调查所历史、长达58分钟的电视片《地学摇篮——走出48位院士的地质调查所》、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与挖掘的场景再现等影视片,也是这里的一大亮点。《地学摇篮》展厅是国内唯一的再现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历史的展厅,得到了国内科技界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在中国石文化展厅,你可以领略源远流长的中国石文化历史,感悟到“石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其中宝玉石文化、文房石文化、园林和观赏石文化,陈设新颖独特,内涵丰富。

矿产资源展厅布设了世界矿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江苏省矿产资源、中国古代采矿技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几个部分。采用互动形式展示了世界、中国、江苏的矿产资源分布。用最先进的真人幻像技术和实景模型生动再现了古代铜矿开采场景,使观众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聪明才智。

图15 石文化展厅

地质环境展厅主要展示或演示地质灾害与防治、矿山环境与治理、保护地质遗迹等内容。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爆发时的振荡、海啸、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类的无助,还可了解到灾害发生的根源、预防及治理等专业知识。

不论是大中小学生,还是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参观都会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象结束语“珍惜矿产资源、保护地质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科学发展”那样,成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的使者。

2.3.2南京地质博物馆新馆

作为一个具有 74年历史的南京地质博物馆,正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为落实国家《科学普及法》、建设江苏文化大省这一宏伟目标,同时向社会和公众宣传地学科普知识,建设一个相对完整的、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地质博物馆,江苏省政府拨款1.35 亿元,实施包括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科研大楼在内的南京地质博物馆扩建工程(新馆)。新馆位于南京市珠江路和龙蟠中路交界口,原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旁,总建筑面积27000 平方米。其中 1—4 层裙楼为南京地质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约 7000 平方米。外墙为浅灰色调,整体建筑风格与西侧博物馆老馆交相辉映。

南京地质博物馆新馆设《恐龙世界》、《行星地球》、《生命演化》三大展区以及精品展示厅、科学报告厅等。

《恐龙世界》展厅,陈列有亚洲最大的蜥脚类恐龙——炳灵大夏巨龙,体长达28米,采用真骨化石与骨架装架模型同时展出。20世纪30年代,古生物学界的先驱杨钟健先生采自云南禄丰的3具恐龙真骨化石在馆内沉睡了70多年首次装架展出,他们是中国第一龙之称的许氏禄丰龙,巨型禄丰龙和黄氏云南龙,上述恐龙是南京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有中国猎龙、鹦鹉嘴龙、翼龙等近20种真骨化石。它们与若干恐龙足迹化石、仿真恐龙模型、恐龙生活场景融为一体,使观众能追寻距今1亿年前恐龙的生存状态。图16  恐龙骨架复原模型

在互动性与知识性展区。迎面的是张开血盆大口的霸王龙头骨模型,观众可进入嘴中拍照片留念。在“恐龙影院”作稍事休息的同时,观看《巨兽时代》影片,可带你到距今1亿多年前,恐龙是怎样生存繁衍的。在跑步机上,现恐龙赛跑一争高下。另外有 “龙骨拼图”、“恐龙问答”,了解更多的有关恐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恐龙龙谱,让你更多的掌握恐龙家族的发展史。下蛋龙演示恐龙下蛋的过程,下出的恐龙蛋不仅是一个蛋,而且是一工艺品,可拆开拼装成小恐龙,好似恐龙从蛋中哺出。骑乘龙吸收了无数的小朋友,骑恐龙可比幼儿园、商场门前骑马呀、鹅呀等要开心得多。最后还可拿博物馆专用的纸在盖章龙前,由恐龙给你盖上“南京地质博物馆参观留念”带回家。

《行星地球》展厅,主要展示宇宙的起源、恒星的演化、太阳系的形成、地球的诞生、斗转星移的行星运动、层层叠叠的蓝色星球、运动不息的地球系统、绚丽多彩的矿物奇观。

将由乘座宇宙飞船带你进入太空,去体验日月星宿的变化,探索宇宙奥秘。地球内圈层结构模型,可使你进入地球内部。地球外圈层,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可了解江湖河海、山川平原、湿地沼泽的变化。在“四极石”展柜前稍作停留,你可知这些岩石的来自不易,可体会到地质学家的艰辛,也可体会到地质学家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来到大陆漂移展区,当你转动方向盘,2.5亿年来地壳变化一目了然。地震与火山是当今最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在火山演示模型前,你可了解火山喷发机制、威力以及火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溶洞、雅丹地貌、戈壁地形等场景,当你在欣赏大自然风光的同时,可了解这些自然奇观是怎么形成的。岩石循环可使你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千姿百态形形色色的矿物似一个个音符为人类文明发展普写了一曲又一曲赞歌。

说到矿物,不知你是否听说过石头能开花?俗话说:“千年铁树开了花”,已属难能可贵。经过亿万年的石头开了花,说来你也许不信。真不信?你可到南京地质博物馆老馆中国石文化展厅、新馆的行星地球展厅矿物展区,你就能见到“石头开花”。石头开的花,呈白色,花瓣呈卷曲形,直径20余CM。这种花的形成需要上千万年的时间,对于人类来说,石花是永不调谢的花朵。

《生命演化》展厅,主要有生物进化知识、演化序幕、生命历程、人类之旅等展厅。地球生命史大型场景,采用环形结构,其上置有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动植物图片,并配以多媒体再现生命进化过程,进入参观时带你穿越时空隧道到达距今35亿年前生命演化的起点。由此继续前行,你将身临其境的体验生命的诞生、演化的曲折历程。生命历程展区采用大量的生态环境再现,设置了寒武纪奥陶海洋、志留纪泥盆纪植物与动物登陆、石炭纪二叠纪滨海平原与森林沼泽、中生代海洋、侏罗纪公园、白垩纪公园、新生代哺乳动物家园等场景供观众参观体验,具大的空间你可拍照留念。若再不尽兴,长达80多米的生命演化线索墙,你可更的了解生命演化事件。展出的近2000件生物化石标本是生命进化中极具说服力的证据,证明生命进化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到达人类之旅展区,你可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从猿到人的大型场景简单明了,展柜中的石器标本,显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尤其是“南京直立人与北京直立人对话”场景,把你带入距今5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情景,了解古化人类是怎么生活的。在这里,你可一睹“北京猿人”的风采。

图17  北京猿人

2.3.3南京地博物馆“镇馆之宝”

第一节  周口店哺乳动物化石群标本数量丰富,种类齐全

馆内收藏并展出国内最为完整的周口店哺乳动物化石群标本,其中哺乳动物化石134件,藏品数量比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博物馆还要多而完整、齐全。

周口店哺乳动物化石群是我国华北地区更新世中期典型的哺乳动物群,以北京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中的哺乳动物化石为代表。周口店动物群与著名的北京猿人生活于同一时期,因此又称“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化石遗存非常丰富,仅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堆积中就发现哺乳动物化石94种。周口店动物群中肿骨鹿、中国鬣狗、披毛犀等为其特有代表,肿骨鹿、葛氏斑鹿、洞熊、洞穴斑鬣狗、最后剑齿虎、杨氏虎、德氏水牛等是中、晚更新世特有的新种,还有棕熊、缟鬣狗、狼、普通狐、中华貉、豹、猫、鼠等等。周口店动物群同时包括了喜湿与耐旱、喜暖与耐寒的多种动物。正因为物种的多样性,周口店动物群才被公认为我国新生代后期哺乳动物的典型代表。

第二节  古人类活动遗物标本,在国内同类型博物馆中独树一帜

古人类活动遗物——石器、骨器、灰烬,共有248件。石器有石核、石片、刮削器、凹刃刮削器、圆形双边刮削器、双孔刮削器、破碎石凿、石斧、小石凿、石箭镞、各种类型雕刻器与尖状器、石球等;灰烬包括有北京直立人用火后遗留的灰烬、燃烧过的骨片与石头、经过燃烧将其作为食物用的朴树籽等;骨器除一般的骨器外,还有大量的穿孔獾牙、狐、獾犬齿、动物门齿,以及咬伤骨、病态骨等。另外有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层”标本。

这些标本是本馆在国内同类型博物馆中收藏数量最多、种类最为丰富,是地学类博物馆中唯一收藏的珍品。

第三节  北京直立人头盖骨化石第一手模型,视同真品而成为国宝

馆藏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 (Black et Zdansky))头盖骨化石第一手复制品(一套5个)。先后于1926年12月由裴文中先生亲手复制,1936年11月由胡承志先生复制、陈志农绘色。现在南京地质博物馆展出的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三套模型之一,另外两套分别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和中国天津自然博物馆。由于北京猿人头盖骨真骨化石遗失,这套复制品视同真骨化石,从而成为我国的国宝。

第四节  “炳灵大夏巨龙”亚洲最大、气势磅礴

馆内展出的炳灵大夏巨龙,是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甘肃省第三勘察院古生物研究中心于20##年联合采掘的。共发掘有属炳灵大夏巨龙的8节颈椎、4根颈肋、10节背椎,5节荐椎、1节尾椎。

据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介绍,发现的标本占整条恐龙的30%—40%,属比较完整。经研究,该恐龙体长28米,身高8米,是目前亚洲发现的最大型恐龙。馆内除展出真骨化石外,按1∶1复制的炳灵大夏巨龙模型同时展出,令广大观众十分震撼。

第五节  恐龙真骨化石发现70年后首次装架展出

20世纪30年代在云南陆丰地区发掘的3具十分完整的恐龙真骨化石,分别是许氏禄丰龙、黄氏云南龙和巨型禄丰龙。这3具标本在南京地质博物馆展柜中安睡了70年后,终于全部装架矗立在了新馆中,其中的许氏禄丰龙,是由我国古生物学奠基人、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于1938年在云南陆丰发掘出的中国第一条恐龙骨骼化石标本,后杨钟健先生于1941年研究命名,被称为“中国第一龙”。

另外,馆内还展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具复制“许氏禄丰龙”模型,它是于1945年由原中国西部博物馆组织人力复制的,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第六节  江苏特产----长形恐龙蛋化石

说起恐龙蛋,人们对其并不陌生,自然而然地想到大量恐龙蛋的产地河南省西峡地区。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知道江苏也产恐龙蛋。馆内陈列的两枚暗紫红色恐龙蛋化石,是由江苏省区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江苏宜兴市牛犊山发现的,一窝共14枚,个体呈长卵形,大小为长约11CM,直径约4CM,如此小的恐龙蛋在世上极为鲜见。经南京大学刘冠邦教授鉴定,该恐龙蛋为“长形恐龙蛋”。这一发现填补江苏无恐龙生活的空白,对研究恐龙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迄今为止江苏唯一发现的恐龙蛋化石。图18  恐龙蛋化石

第七节  巨型叠层石形似恐龙、高高耸立

在南京地质博物馆北侧草坪上,耸立着一具极似霸王龙形态的巨型叠层石。每天将观众迎来送往。叠层石长约8M,高达3.5M,重达82吨,如此巨大的叠层石在国内实属罕见。它产自江苏徐州,距今约8亿年历史。由于其体态独特,在此照相留念的观众络绎不绝。

第八节  原汁原味木化石

馆藏木化石,产自缅甸,长26 M,平均直径 50 CM,上下一般粗细,根部较粗,直径大于1.5 M,在距根部约25 M处出现枝痕,无主根,板状根发达。该木化石应生活在土质层较薄的山坡地带,推测生长时高度大于50米。木化石保存完好,呈土黄色,木质部表面纵向纤维层清晰,横截面年轮清晰,显示温暖气候环境。与市场上所见的木化石相比,馆藏的标本石化程度较低,断面上可见密集而细小的木质纤维黑色碳化点,是原汁原味的木化石。而市场上常见的木化石石化程度很高,达到了玉化的程度,故常称之为“树化玉”,也就是在石化过程中经过了重结晶阶段。据了解,馆藏的木化石有如此巨大,在国内较为稀有。

第九节  巨型水晶晶体叹为观止

馆内有二块巨型水晶晶体,一是产自莫桑比克,重达2.68吨,其大小为长108CM、宽120CM、高108CM,这是由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与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联合采掘的;二是产自江苏省东海,重达1吨多。这二个水晶体在全国排行老二和老三。就透明度、纯净度而言,江苏省东海水晶当属国内之首。

第十节   富有科学意义的“四极石”

“四极石”并不是岩石名称,因它们分别来地球的四极,即北极、南极、珠峰地区和大洋深处而称之为四极石。

它们包括北极斯匹卑尔根西海岸的石英岩、辉绿岩;南极的南极石、留尼汪岛(法属)雪峰的玄武岩、南极乔治王岛柯林斯冰盖西峰的菲尔德斯罗汉松型木与气孔状玄武岩、矿化玄武岩、假山毛榉化石、安山玄武岩、含铁碧玉,南极设德兰群岛欺骗岛的火山渣与凝灰质粉砂、凝灰质砂岩;珠峰地区的切割菊石、卷笔石、菱形古心蛤、简叶菊石、岗巴波褶蛤、角腹印度侏瓦菊石、刷形简叶菊石、密肋束助旋菊石、珠峰隔板槽贝、大蚌形蛤、印度海扇等无脊椎动物化石,珠峰峰项(8848M)白云质结晶灰岩;太平洋北部夏威夷东南水深5000M处的锰结核等。

“四极石”看起来虽不起眼,它却得来不易,地学科学意义非常之大。观众不仅能看到宝贵的岩石、化石标本,而且还能体会到地质工作者攀登地学科学高峰不畏艰辛的精神。

第十一节  海蓝宝石原岩

海蓝宝石是指蓝色或带绿的蓝色或带蓝的绿色的宝石级绿柱石。其中文名称就是由于其颜色象海水一样蓝而得来的。夜间灯光照射下海蓝宝石会呈现出比白天更加耀眼的光芒,因此也有人称其为“夜光宝石”。

馆里展出的海蓝宝石原岩标本光芒四射,原岩上海蓝宝石的可见长度约6CM,六方柱状晶形,呈淡蓝色,透明度极高。与海蓝宝石共生的其他宝石有碧玺、黄玉、水晶和长石,这是一块珍贵的原岩标本,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宝石标本,令地学专家、珠宝商与观众赞叹!图19  宝石

第十二节  身价不菲的闪锌矿

馆藏闪锌矿标本与方铅矿共生,高约40CM,宽约20CM,其上有数千颗闪锌矿晶体,表面有直径1CM以上的晶体有数十颗,类似于红宝石。晶体呈粒状,红棕色,松脂光泽,透明度高。闪锌矿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金属锌用于合金、镀锌、印刷、颜料等,由于其特殊的光泽、透明度与晶体造型,是珠宝界和收藏界追逐的喜爱之物。这块闪锌矿标本,经地学专家、珠宝商和收藏家初步评估,价值不菲,确切价格难以估量。

第十三节  历史珍品---中央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图书馆落成典礼照片原件

1922年7月17日,国民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举行陈列馆、图书馆开幕典礼,时任大总统黎元洪率政府要人出席了开幕式,规格之高甚为罕见。黎元洪在讲话中说:“民国九年,募集捐款建筑图书馆,并扩充原有陈列馆,以备公开展览。今日为开会之期,本大总统得亲逢其盛,见夫东西书籍分别部居,标本图说粲然罗列,足以树实业界之楷模,稗学术界之研究。将来科学进步、实业振兴、国家富强之基,胥在是乎。”会后,黎元洪大总统等与谢家荣、王竹泉、袁复礼、葛利普、章鸿钊、丁文江、邢端、周赞衡等地质学家到丰盛胡同3号陈列馆参观,并在馆前合影留念。

这张照片原件现珍藏在南京地质博物馆,它是地质调查所时期保存下来十分珍贵的历史照片。

南京地质博物馆宽敞洁净的柏油马路两侧是鲜嫩的草坪,雪松、广玉兰、白玉兰、香樟、桂花等名树古木,似一座天然氧吧。草坪上耸立着高大的太湖石、叠层石、山之形玄武岩柱组成了馆外的亮丽风景。三个地质调查所创始人铜雕像见证了南京地质博物馆的坎坷而光辉的历史。

南京地质博物馆扩建工程于20##年底竣工,20##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从此形成了由老馆和新馆组成的一个内容相对完整、国内一流的地质博物馆展示体系。将涵盖中国近现代地质发展历史、地球和生命的起源、岩石与矿物赏析、 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宣传,以及恐龙世界复原等内容,构成生动有趣、富于科普教育意义和地学知识宣教的综合性地学博物馆。   南京地质博物馆将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以地球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地学科普为宗旨,以宣传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为目的,兼顾地球科学研究,是集地学科普与科研为一体的博物馆,将以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的崭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三章  实习总结

    本次实习虽然只有几天,但我觉得自己在实习过程中学到了不少东西。首先,通过此次野外实习,我们加深、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学习、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深入,为以后自我的学习、教学打下了基础;其次,给了我们以认真、严谨对待学习、科学的心态,为大学的学术内涵有了深刻的了解:

知识方面,本次实习与我们的专业知识联系紧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体现,我们在实习的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了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同时,我们知道的专业知识也不能活学活用给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这次地质实习,根据老师的安排,我们都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做到坚决完成学习任务不虚度光阴。每天的实习,每一个点,我们都认真观察,记录,测产状,认真听老师讲解,力争当场能够理解。

这几天里,我们强化了罗盘的使用,地层界面能够判断,能够使用罗盘顺利地测出产状;岩石的识别,岩浆岩,沉积岩大致掌握,具体岩性,各个地层的岩石也能在野外及室内顺利而准确地识别。可以说不枉此行。通过几天的短暂实习,我们把专业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   

在实习进行的过程中,我遇到的最主要的困难就是脑子里没有像样的知识网络或者说是地质体系,由这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才是我处处碰壁的原因所在。在野外观察,信息量繁重,干扰条件太多,自己没有坚硬的理论来作为依托是根本不行的。虽然旁边有老师的细心启发和讲解,可是在野外还不像在教室,书本就放在面前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一旦知识点反映不过来,再加上野外实地中必须去掉相当大一部分无关的现象,才能中从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我来讲,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怪乎会产生对老师的启发询问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了。

    在野外实地观测,一个观察点和下一个观察点之间应该相隔很长的距离,更有甚者一天就只能观察一个地点,而每一个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观察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野外行动,记录,测量都没有任何经验,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才能记录,对于有些测量还得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数据,这些都是缺少实习经验所致,尚可理解,可是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对于以后学习及野外实习便能有更好的指导。

本次实习唯一的不足就是感觉时间太少了,加上在路上耽搁了一段时间,所以实习的时间比较紧迫,有好多的东西还没有仔细的观察到。只是大体的了解了一下,不过总的来说,自己还是学到了好多知识。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工程地质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理解,从之前的感性认知升华为如今的理性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