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建筑工程 技 术 专 业

专 业 剖 析 报 告

长 沙 南 方 职 业 学 院

二0一二年八月

目录

目录 .................................................................................................................................................. 2

第一部分专业建设背景与概况 ....................................................................................................... 4

一.建设背景 ........................................................................................................................... 4

1社会经济发展使湖南企事业对建筑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现有的专业人才满足不了湖南新型产业发展的需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建设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部分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定位 ............................................................................................... 6

一.服务面向的定位 ............................................................................................................... 6

二.就业岗位群的定位 ........................................................................................................... 6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 7

四.培养规格的定位 ............................................................................................................... 7

(一)知识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能力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部分专业建设成效与特色 ....................................................................................................... 8

一.形成了校企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 ..................................................................................... 8

1.建设目标 ....................................................................................................................... 8

2.建设思路 ....................................................................................................................... 8

3.建设内容 ....................................................................................................................... 8

二.实施了“校企共育,产学对接;能力递进,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9

三.建立了层次递进式项目化课程体系 ............................................................................... 11

1.建设目标 ................................................................................................................... 12

2. 建设思路 ................................................................................................................... 12

3.建设内容 ..................................................................................................................... 14

四.打造了“一化两型的师资队伍 ....................................................................................... 15

五.具备了"真顶岗"、"顶真岗"的实践教学条件 ............................................................... 18

1.建设目标 ..................................................................................................................... 18

2.建设思路 ..................................................................................................................... 18

3.建设内容 ..................................................................................................................... 19

六.开发了数字化"3库2平台"的教学资源 ........................................................................ 19

1.建设目标 ..................................................................................................................... 20

2.建设思路 ..................................................................................................................... 20

3.建设内容 ..................................................................................................................... 20

七.建立了多元化教学管埋监控体系 ......................................................................................... 21

1.学校-系部-教研室构成教学管理监控 ..................................................................... 22

2.建立了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 ................................................................................... 22

3.建立了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 22

八.搭建了较好的社会服务平台 ................................................................................................... 22

九.专业创新与特色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部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 24

一.主要问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指导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建设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建设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总体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具体目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部分今后工作的设想 ............................................................................................................. 30

一.完善深度对接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 30

1.建立校企共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 300

2.实行工地式顶岗实习 ................................................................................................. 30

3.引进项目实习 ............................................................................................................. 30

4.建立校外实训的过程管理制度 ................................................................................. 30

5.在“双互”的基础上完善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库的建设 ......................................... 31

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 31

三.优化"层次递进式项目化"课程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优化"六双"的专业教学团队 ................................................................................................... 32

五.完善"真顶岗、顶真岗"的实践教学条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打造数字化"4库2平台"的专业教学资源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构建"多元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拓展"四个平台"的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 33

九.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行业培训服务特色 ....................................................... 33 第六部分结束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背景与概况

一、专业建设背景与概况

(一)建设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国建筑业总产值已突破10万亿。在《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到20xx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4500亿元,其中外拓产值1600亿元以上;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占全省GDP6.5%以上。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吸纳从业人员较多的行业之一,特别是最近几年建筑业一直持续稳定发展,在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数量上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一直稳居前10位,这些都给建筑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给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院也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列为了重点建设专业之一。

湖南省建筑行业基本情况一览表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简言之,建筑行业近几年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效益逐年增加,规模迅速扩大,人才需求旺盛。建筑行业急需一大批熟练建筑工程技术的应用性人才,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的更新和成熟,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因此,加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建设概况

我校从20xx年以来,已经有了4批毕业生,每批毕业生就业率在95%以上。20xx年长沙南方职业学院由海南航空公司接管,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基础。

1.师资条件基础

通过学院近几年来的努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业务精干、素

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具备“双师素质”、适应高等职业教?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本专业领域现有专职教师7名,来自企业和行业的兼职教师10名;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1人,讲师 3人,助教3人;实验师2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3人。本专业已形成了由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组成的数量适度、素质较高、具有较强教学与科研能力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2.实习实训项目基础

本专业目前开设的实习实训项目主要有:工程制图实训、建筑材料认知实习、工程测量实习、建筑CAD实训、建筑施工认知实习、施工技术实训等实习实训项目。

本专业现有建筑材料实验室,建筑测量实训中心,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有:万能压力实验机、万能拉力实验机、土力学三轴仪实验机、混凝土搅拌机、混凝土震动台、全站仪、光学水准仪、光学经纬仪、电子经纬仪等。

3.人才培养模式基础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现推行“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第5学期由学生选项关专业群的专业进行模块教学,第6学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4.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事业单位用人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依据实际生产过程的需要不断完善,并逐步形成了针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课程。

5.毕业生能力基础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各类房屋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有关施工技术与管理方法, 通过学习,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工程力学及结构的基本理论;

(2)掌握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原理、建筑施工方法、工程监理、建筑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掌握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工程软件应用等基本技能;

(4)掌握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和施工技术管理能力;

第二部分 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定位

一、服务面向的定位

坚持创办具有海航特色、省内一流、有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建设,努力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速提升专业的地位,立足湖南长沙,辐射省外扩大影响。培养以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面向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就业岗位群的定位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房地产公司、政府质量管理部门,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造价员、资料员。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见表1。

表1职业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三、培养目标的定位

根据行业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分析,本专业定位在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土木工程类专业。

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熟悉国家交通产业的政策和法规,掌握建筑工程建设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服务于建筑工程建设施工和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四、培养规格的定位

表2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第三部分专业建设成效与特色

一、形成了中外合作、校企融合的办学体制机制

1.建设目标

对接建筑产业,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2.建设思路

利用学校集团办学的优势,做好学校与对口企业共同制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实现专业发展定位与区域行业发展对接;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专业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学生实践与企业生产相对接;校企互聘兼职人员、互相培养在职员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革新相对接;校企共建职业文化,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对接;校企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相对接。

3.建设内容

(1)专业发展规划

在未来三年内,和8家左右的本地及集团下属建筑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签订合作协议:提出校企合作规划和目标、活动方式等;校企双方定期或不定期研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技能提升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涉及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对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师资队伍、专业建设、实习基地共建等做出具体规定;建立日常性联络制度,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2)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多次沟通,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人才养成的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把培养方案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在合作框架确定之后,企业管理人员、各专业岗位工程师等和学校专业课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等共同编写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并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审。

(3)实践基地建设

见习实习基地建设:由于建筑施工具有流动性、工期长、独特性等特点,故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全过程的见习实习,所以学校需要和多家建筑企业的多个项目建立实践基地,并保持有效沟通,确保学生能在适当的节点到达项目现场,见到典型施工过程,听取现场工程师的讲解,加深课堂理论知识印象。

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为使学生出校门就能无障碍顺利就业,企业得到进门就能用技术人才,顶岗实习是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需要有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顶岗实习提供足够的岗位,并安排在各个岗位上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工程师充当“师傅”,带好“徒弟”。同时,学校和企业要协商制定顶岗实习学生考察评价体系。

培训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建立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为学生及企业职工提供技能考证培训、执业资格考试培训。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建设目标

积极主动适应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案,逐步构建双德育人、双纲导教、双堂施教、双师执教、双向考核好双证就业的“六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2.建设思路

参照施工员、测量工、安全员、质量员、资料员及造价员的任职要求,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课程与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和学习方式;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强化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除外)比例大于教学总课时的50%;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合作,推行“双证书”制度;积极开展与境外职教发达地区或国家职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3.建设内容

(1)构建施工过程导向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

“2”即在第一学年内完成学生所需的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培养,采用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第二学年以建筑行业企业为依托,在已有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机制与内涵,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学校

资源,按照建筑施工过程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采用分时分段、集中教学模式,建设与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建设校内外建筑施工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的施工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技能。

第一个“0.5”即在第三学年上半年完成学生专项能力培养。对建筑工程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测量工等岗位标准进行培训。与湖南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湖南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岗位培训中心密切联系,构建职业资格证书直通车,确保“双证书”制度的实施,达到100%的“双证书”获得率。灵活学制,学生有合适的顶岗实习岗位可以申请边实践边考证。

第二个“0.5”即在第三学年下半年完成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通过与施工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企业的教育教学功能,保证顶岗实习由学校“双师”素质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完成,保证顶岗实习效果,使学生就业时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2)强化顶岗实习

根据 “2+0.5+0.5”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学生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为完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我们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联系制度、顶岗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制度,强化顶岗实习过程控制,将理论教学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以制度建设保证半年到一年顶岗实习的效果。

(3)实施新的教学模式

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新教学模式。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设置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或项目,按“任务、规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工作过程来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努力做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与协调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得到任务、规划工作、 实施工作、 评估工作”,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教学过程做到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完成,部分课程在校外施工现场完成。通过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强

化学生职业能力。

(4)创建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评价体系

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重点是配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创建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深入不同规模、不同资质等级、不同地区的建筑施工企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形成岗位知识与职业能力分析报告,分解知识与能力的考核要素,创建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考核为重点的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确保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质量。

学习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遵循“能力为主、知识为辅;过程为主、结果为辅”的原则,确定专业理论考核和职业能力考核的权重,并结合企业考核标准确定能力考核要素,改变以前学科成绩考核的方法,将校内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学习效果评价与岗位职业标准相吻合。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在企业专家的参与下,采用现场实操、答辩等方式进行考核。譬如,工程测量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课程考核成绩=平时实训项目(10%)+期末实操考核测验(40%)+平时学习表现与作业(10%)+期末笔试闭卷考试成绩(40%)。

三、建立了层次递进式项目化课程体系

1.建设目标

形成与建筑工程技术岗位要求相适应,以学生获得建筑行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建筑行业工作过程为主体,知识、技能、态度有效融合的课程体系。

2.建设思路

以建筑行业典型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最前沿的技术为主线,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遴选课程内容;以项目、案例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将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协调发展;实时引入建筑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成果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

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3.建设内容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配合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完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开发。解构沿袭多年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重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将原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按建筑施工工作过程重新设计,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

组建一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采取调查、研究、讨论多种方式,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造价员、测量工。

本专业对应以建筑工程施工员为主的岗位群。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见下表。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然后,再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建筑施工过程。建筑施工的主要工作过程包括五个阶段:施工准备→施工→竣工验收与结

算→资料整理与归档→保修。

每一个阶段又有许多工作任务。比如“施工”阶段如下图所示的任务。每一项任务又可分为若干子任务,比如“主体工程施工”又可分为砌体结构施工、混凝土结构施工、钢结构施工三项子任务。“混凝土结构施工”又可以分为模板工程施工、钢筋工程施工和混凝土工程施工三大施工任务。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分析选择出施工员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比如,施工准备阶段的“图纸会审”、“施工方案编制”,施工阶段的“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工程施工”等, 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由易到难排序,并进行教学转换,构建起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最后,将各学习领域按完整的工作过程具体开发设计成适合本校教学条件的学习情境。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2)开发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改革教学方法

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建筑企业专家的参与下,以项目为导向,根据课程所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增加3门专业职业基础能力课程,重点开发5门优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其中导入湖南省施工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同时进行该5门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和特色教材编写。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建设计划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建筑工程技术特色专业剖析报告

课程开发项目组以专业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聘请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组建项目班子。通过有计划地学习和研讨,使得项目组成员都深入了解最新高职教育理论,掌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具备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能力。

四、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1.建设目标

一个优秀的特色专业,需要建设一支理念先进、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建设思路

建立符合专业特色的教师管理制度,实行教师岗位管理、合同管理,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队伍成长和激励机制,制定专业带头人选拔标准、骨干教师认定标准、兼职教师聘用标准、新进教师准入实施细则,建立专业专任教师培养培训机制、

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切实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培训,选拔、引进或聘任(聘用)具有行业背景、专业实践能力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学专家和掌握前沿技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专业带头人”制。

3.建设内容

(1)专业带头人培养

根据专业带头人培养与管理制度,从海航集团旗下建筑产业公司聘请1名掌握建筑前沿技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现场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进行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培养。同时,对校内已有的1名专业带头人进行专门培养,通过企业锻炼、国内外培训等途径,使其迅速成长。将专业带头人培养成既能把握专业建设与改革发展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又能把握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既有高水平课程开发和教学能力,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省内同类院校知名专家。

(2)骨干教师和“双师”素质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中青年骨干教师建设工程”,培养5名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每年到企业参与工程实践2个月,并通过到国内外高校进修、技术交流以及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和挂职锻炼等途径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建立健全专任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考核、评估制度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制度,形成激励机制。采用培训、培养和自主学习的方式,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水平、综合职业素养、应用技术开发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逐年递增,到20xx年达到90%以上。提供便利条件,以保证专任教师中有2-3名成为当地建筑企业主要技术骨干。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制度。现有专任教师是在学科化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较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能力,难以实施好高等职业教育基于工作工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定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培训,提高专任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使之迅速成为合格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

建立企业实践锻炼制度。每年轮流选派3名专任教师脱产到建筑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鼓励其余专任教师半脱产到建筑企业实践锻炼,3~5年内使得该专业90%的专任教师具备施工企业工作经历。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健全“校企互动”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培养模式和兼职教师动态管理体制,与湖南省建筑业协会和各大建筑企业紧密合作,从生产一线聘请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逐步建成拥有50人的兼职教师库。对兼职教师定期进行高职教育理论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能承担本专业主要实践技能课程的教学任务,能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尤其是引领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使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成为真正“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五、具备了"真顶岗"、"顶真岗"的实践教学条件

1.建设目标

建设设备先进、功能完备、数量足够,能满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习实训需要的实践教学条件。

2.建设思路

按照“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核心技能的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面向的岗位都有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根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的原则,积极探索教学型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建成真实、仿真的项目教室、现场教室等,专业技能训练项目都有对应的实训室;校企合作系统设计与实施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时间达专业课时总数的50%以上;在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管理与建设中,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与职业文化。实训基地课余周开放时间10小时以上,并有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习实训和技能训练。

3.建设内容

(1)建筑施工模拟实训工地

建设总面积约为400平方米,高度约10米的模拟实训工地,该建筑为混合结构体系,包含框架、砖混、钢结构和剪力墙,将为学生进行施工现场学习创造了极好的条件,通过模拟工地的现场教学,改变现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现场施工技术,将可以真正做到学生学习与工作零距离。可以进行架子工、砌筑工、模板工、钢筋工、混凝土工、泥工、防水工等工种实训。以“做”为核心,真正实现“教、学、做合一”。

(2)工程造价综合实训室

通过应用工程造价软件对某具体工程项目进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量的计算和工程造价的计算,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通过此项能加深学生对08计价规范的理解,同时能训练并提高其在识图、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资料文献查阅、相关标准与规范运用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为了学生日后在招投标及成本控制领域应用做到零距离上手,选择采购在湖南及全国范围内应用广泛的工程造价软件,软件主要包括:广联达图形算量、钢筋算量、安装算量软件,智多星计价软件。建设规模为一间专业机房50个点,能满足一个班的实训操作需求。

(3)工程测量实验室

在现有测量仪器的基础上,再新添加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等仪器,同时修理旧仪器、补充相关配套工器具。在原有实训项目基础上,添加在建筑施工模拟实训工地测量放线的项目。

(4)建筑材料实验室

在现有建材实验室良好的硬件设施基础上与海航集团旗下建筑企业合作,联手进行资质认定,争取把实验室建成对外开放业务的检验检测机构。学校提供实验室,企业提供检测项目,做到校企合作,互惠双赢。进而可以对集团外建筑企业开展第三方检测业务。业务充足的情况下,能为学生的建材

(5)校外实训基地

在3年建设过程中,对已有3个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深度开发和扩建,及时总结经验,强化校外实习基地教学队伍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功能,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校外实习基地管理细则》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制。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共建,制定工作细则和工作流程,逐步新建3个校企紧密合作的具有较好实践教学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到20xx年建成 6个校企紧密合作、具有较好实践教学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满足本专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

(6)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内涵建设

开展实验实训流程设计。通过对各个实验实训项目的流程进行分析研讨,确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流程,并在各实验实训室场所进行直观展示。展示内容主要包括实

验实训内容、操作过程指导、仪器设备介绍、实验实训考核方法、教学过程以及学生成果等一系列与实训相关的图牌,营造职业氛围,让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场就能受到职业环境的熏陶。

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形式和管理体制,使之成为校企紧密合作、可持续发展、互利双赢的合作新机制,确保实训基地良好运行。

逐步开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将其建设成为开放式、共享型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教学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发服务,为地方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扩大对外服务的范围和能力。

六、开发了数字化"3库2平台"的教学资源

1.建设目标

以优质数字化资源建设为载体,以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以素材资源为补充,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涵盖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其中,学历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网络课程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职业培训资源主要包括培训方案、培训网络课程以及测评系统等内容。通过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持续更新等方式,为职业院校师生、企业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

2.建设思路

以世界大学城个人空间建设为契机,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教师上传教学资料,学生上传学习资料,实现教学和学习资料共享;3门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实行数字化教学。

3.建设内容

(1)教学文件库建设

完善专业核心课程全套教学文件。通过收集、整理、分类、补充更新等方式,重点建设5门核心课程的全套教学文件,并整理入库,包括教学标准、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卷库、实训操作手册等。其中,优秀多媒体课件上传至网络,实现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互动;试卷库的建设实现由人工命题到计算机

随机命题的转变。

(2)影像资料库建设

汇集录制施工、设计等建筑类影像资料,为课程教学和学生实训提供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3)教学参考图书库建设

结合建筑专业特点,将建筑类规范、标准、规程、图集等汇集成库,并收集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套建筑图纸,不仅能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而且能够作为校企合作的共享图书资源。

七、建立了多元化教学管埋监控体系

1.学校-系部-教研室构成教学管理监控

(1)学校教学管理机构人员对教学的监控与管理

校级教学管理监控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起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主管校长、教务处等相关机构及人员。教务处是在主管教学校长领导下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组织的重要职能部门,负责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对系部教学进行全面管理等。教务处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通过对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执行情况的检查、对教师授课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听课和进行评课,及对系部教学质量的评估等环节加以控制。并对上述环节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原因,并及时找出对策加以解决和修正,不能有任何耽搁和迁延,否则会对以后的教学质量监控形成很大的负面作用。

(2)系部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及人员

系部教学质量监控主体应在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中起主体作用。系部监控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是:系部发展规划、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规划合理性论证,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及分析,人才需求调研与预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审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决定奖惩处理,随机听课等。

(3)教研室的教学质量监控

教研室在教学质量监控中起基础作用。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是依据校、系部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任课教师和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教研活动,研究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反馈教学信息,并对

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辅导和管理。我教研室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主要途径有:学期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订修订、教材选用,教学观摩,作业批改情况,日常检查,内部自评,各项信息反馈,期中教学检查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解决及跟踪落实,期末教学检查和分析总结,命题的信度和效度评价等。

2.建立了数字化视频监控系统

新校区每间教室均配备了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监控系统,校领导、教务处、督导室均能通过监控视频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3.建立了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1)教学督导构成的专家队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教学督导成员由网络专业的教学专家或企事业技术骨干构成,对我专业整体教学工作进行调研,督促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敬业乐教、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学督导员经常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听课、参加实践教学环节,收集与反馈相关信息,随时向学校领导或有关部门和个人反馈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与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专业一线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建立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增强全员质量意识。教学质量监控不应只是少数人对多数人进行监控,必须有全员的参与。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较强的质量意识,把教学质量视为学校长期发展的保证,在备课、听课、评课等教学活动中不追求表面形式,保持严谨的教科研态度,互相监督、相互促进。

(3)组建学生信息员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直接对象就是学生,教师的教学是否已经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最具有发言权。要发挥学生主体对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除了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或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外,我专业还要组建了教学信息员队伍,。

他们按时填写《教学日志》;搜集并及时反馈本班同学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意见;搜集并及时反馈本班同学对课程设置、教材选购等方面的建议。通过广泛及时地收集、反馈教学信息,使相关部门正确把握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

(4)企业与各用人单位对教学质量的评价

我专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并与相关用人单位签有订单式输送人才的协议, 教育质量的高低,不能学校自己说了算,最终要通过社会、企业等对人才使用后才能表现出来,教研室长期关注校企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深入企业,召开人才质量评价恳谈会,并定期进行信函问卷调查,及时取得用人单位对学生知识结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反馈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将上述反馈信息及时地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教学质量评价中体现出来,纠正以往的偏差和过失。

(5)启动了多元化网上评价体系。借助职教新干线和网络互动交流平台,本专业教学过程实现了社会与学校、企业与学校、师生、生生之间的同步监控;建立了网上论坛,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收集。

八、搭建了较好的社会服务平台

1.建设目标

为建筑行业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工地一线急需的专业技术工人。

2.建设思路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应增强办学的开放性和社会性,增强人才培养的融入性、适应性,避免所学专业与现实需求相差很远甚至“学无所用”,使毕业生就业困难。注重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不培养“书本人才”和无法融入、面对、适应社会的庸才。

3.建设内容

积极开展专业宣传,做好招生工作,确保专业全日制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不得

少于500人,形成一定办学规模,利于专业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对在校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教育、积极推进顶岗实习等企业实习,进行专业综合实训,确保专业技能合格率达95%,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0%以上,对口就业率85%以上,企业满意度90%以上。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开发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项目,积极承接企业新员工培训、转岗培训和新技术培训,以及新型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民工培训,培训人次超过在校生人数的1.5倍。

充分利用专业优势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技术应用中心、产学研结合基地,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引领行业企业的技术革新与发展,为产业升级服务。每年技术服务项目不少于8项,横向到账经费不少于20万元。

九、专业创新与特色

1、专业与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服务区域明确

学院依托海航集团办学,积极推进各专业人才培养与集团相关产业需求对接的新模式,并已形成“校企合作稳定、工学结合紧密、培养模式创新、订单就业无忧”的办学特色。海航集团的产业板块有海航航空、大新华物流、海航资本、海航旅业、海航实业及海航基础,各个板块旗下主要产业和我院的20多个专业都能很好的对接。

2、传承与创新并重,社会服务特色鲜明

积极为多家企业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质安员”等的培训工作,协助企业制定职工培训工作规范,深入企业开展职业资格考试服务。

3、专业与社会互动,资源整合力强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期间,我们加大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①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社会上的定岗工作相结合,推行工学合作。

②在实践性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三方,事先有一个完备的实施计划,三方共同签订培养协议,加大了约束力度,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③学生在实践性教学期间,以就业的主要方向确定模拟岗位,学生在实习的模块中针对性进行选择,保证了实习质量和“零距离就业”。

④组织学生参加毕业实习期间,要派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监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习的全程进行管理,像管理自己的员工一样,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评价,确保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⑤学生完成毕业实习以后,对毕业实习的收获和体会,要以书面形式按计划要求进行总结,用人单位在考核的基础上,给出学生的总成绩,作为学生最后阶段的考核成绩。

第四部分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思路

一、主要问题

1.实习实训条件初具规模,但在校企合作和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还不足,需进一步加强。

2.课程改革力度不大,需要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3.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引进、人才培养还须改革和完善,同时要特别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4.教材建设的力度不够,需要加强以项目驱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材建设。

二、指导思想

坚持创办具有海航特色、省内一流、有特色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坚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深化专业建设,努力改善教学软、硬件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速提升专业的地位,立足湖南长沙,辐射省外扩大影响。培养以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面向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设思路

通过3年示范建设,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湖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专业。具体思路如下:

1.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长株潭及周边城市建筑企业,根据行业需要和企业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的模式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工程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两个教学重心,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创造性”整体思路。注重个性发展,充分发现、发展学生学习志趣、潜力和特长,使其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提高。

2.重构课程体系

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特点,选择职业岗位,按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行动领域和学习情境,重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3.建设教学团队

通过企业锻炼、校外引进、行业企业聘请、国内外培训等途径,建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4.新建、扩建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完善、提升各实训室功能。开拓符合新的课程体系的实验实训项目,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5. 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加强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等工作,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育人氛围,完善考核评价指标

四、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进一步加强校企双方的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通过3年建设,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省内特色专业,在湖南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带动建筑工程管理等相关专业协同发展,形成完善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成10个左右的专业实训室,新建立5-8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比例;通过加大投入以该专业为核心加大专业群产学结合力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增强技术研发能力,为湖南经济建设服务。

2.具体目标

(1)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①集团办学、校企共同育人。学院依托海航集团办学,积极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集团相关产业需求对接的新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任职要求对接,并形成“校企合作稳定、工学结合紧密、培养模式创新、订单就业无忧”的办学特色。建立起校企合作 “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责任共担”的长效机制,。

②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我系与海航拓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多家家企业(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双方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规定了企业提供师生实习实训基地和学院提供企业培训基地的“双基地”建设责任,以及选聘兼职教师、提供技术服务等义务。

③推进订单培养,引入企业文化。在未来三年,还将与湖南华誉监理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斯维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培养。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校企互聘兼职人员、互培在职员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与企业技术革新相对接,主要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由企业管理与技术人员承担,共同选配教师,校企双方共同考核,顶岗实习由校企双方共同安排,以企业为主实施管理和考核,变培养“社会人”为培养“企业人”,形成“双主体”育人模式。

④校企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实现学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相对接。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面向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和工程管理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是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上下工夫,在工学结合深度上寻求增量,在解构学科课程体系重构行动课程体系上创亮点。建立适合建筑施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核心、以过程为重点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行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点,至2015级整个专业完全推行。

(3)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以施工过程为导向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学习借鉴目前

世界上最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和经验,构建符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要求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中导入施工技术标准和岗位职业标准,有机融入湖南省建筑行业岗位培训的内容,按“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到20xx年9月完成所有19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开发和学习情境设计,并完成与之配套的教材等编写工作,建设期末完成教材的整体编写。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建筑施工过程导向的“2+0.5+0.5”要求,通过企业锻炼、校外引进、行业企业聘请、国内外培训等途径,到20xx年建成一支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具备施工企业工作经历、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强、结构合理、专兼职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严格按学校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制度,强化兼职教师管理。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当实践指导教师,聘请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实践教学,逐年提高专兼职教师比例,到20xx年达到1∶1,到20xx年达到1∶1.2,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5)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本着立足教学、服务地方经济、产学互动、资源共享、校企共赢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根据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围绕建筑施工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按照学习情境的要求,开设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条件,制定确保实验实训质量的相应管理制度或根据学校相关制度制定相应实施细则。使之成为系统性强、环境真实,能进行实验实训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的全省一流水平的施工性实验实训基地。

建设水泥实验室等5个校内实验实训室,调整实训功能,开发实训项目,强化内涵建设。将其中12个建成为施工性实训室。到20xx年使本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达到85%。

在已有3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之上,深化校企合作,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再建5个校外实习基地。到20xx年,共建成8个具有较好实践教学功能的校外实习基地。

(6)建设专业教学资源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建设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实验实训教学资源、专业核心课程全套教学文件以及专业教师和

兼职教师资源,规范专业教学环节,开放教学资源环境,满足学生和企业及社会人才自主学习需要。形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教学文件库、影像资料库和教学参考图书库。

(7)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 强化教学质量,实现依法治校和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育人氛围。力争把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成全省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示范性的特色专业。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达到向管理要质量和效益的目的。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育人氛围。

①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目前的教学监控尚不平衡,一方面质量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今后要集中力量加强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评价和监控,使其更好的促进教学;另一方面教学质量监控范围相对狭窄,对教学秩序监控严格,而对教学内容、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等方面研究相对不足,今后要适当扩大监控范围。

②加强教师评学工作,任课教师与辅导员间应定期沟通,经常性地交换学生的学习信息;教研室也应定期召开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座谈例会,交流学生学习情况,使教与管形成合力。

③继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增强为教学、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在教学管理队伍中形成“务实、高效、服务、创新”的良好工作作风。

④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根据专业建设的中心任务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完善教学、科研、学术、课程建设、实践能力等一系列奖励政策,把在专业建设中做出的业绩与收入挂钩,实行优绩优酬,最大程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⑤进一步完善听课制度、主讲教师负责制度、授课教学准备制度、教案书写制度、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度、试卷分析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研室活动制度等制度,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面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和出现的问题,以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8)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依据专业人才优势与技术优势,开展社会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积极为多家企业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员、造价员、监理员、质安员”等的培训工作,协助企业制定职工培训工作规范,深入企业开展职业资格考试服务。实现与周边地区兄弟院校在教师培训、学生培养方面的对口交流和对口支援。依托建设成果,跟踪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适时开展企业在职人员培训;加大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把生产的难点热点作为科研的重点,切实为社会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3.预期效益

(1)近期效益

通过三年努力,全面完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任务,使本专业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办学理念进一步升华,在湖南省高等建筑职业教育改革、管理、发展中起到示范作用。

①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预期效果

三年内完成“2+0.5+0.5”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并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全面实施。做到顶岗实习率达到100%,毕业生“双证”获取率达到98%。

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预期效果

按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重构19门核心专业课程,完成4门优质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制定该4门优质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和特色教材编写。1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③教学团队建设预期效果

培养两名专业带头人,7名骨干教师,使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达95%以上。建立20人的兼职教师库,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2。

④实验实训条件建设预期效果

建设一批与重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拓实训项目,使施工性实习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总量的95%。

(2)宏观效益

通过本专业的示范建设,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发展。提高本专业的服务能力,每年为地方建筑企业培训职工300人次,免费培训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人。

第五部分今后工作的设想

一、完善"中外合作、校企融合"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1.建立校企共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建立有行业、企业、校外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举行会议,开展市场调研,对专业建设标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由教研室与企业专家对教学各环节工作进行管理、监督,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规格、行业和企业技术标准,校企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和革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实行工地式顶岗实习

建立海航集团内各企业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共建机制,与湖南省华誉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友谊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长沙分公司、深圳市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校企共育机制教学环境,进行工地式顶岗实习,提升专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3.引进项目实习

学校和教研室为加强学生实训锻炼做好相关工作,引进企业实际项目,丰富学生各实训环节的操作点,使学生实训技能快速进步。建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企业进行沟通,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直接参与工程施工全过程。

4.建立校外实训的过程管理制度

建立系部、企业共同监管,班主任带队的管理模式,成立集调研、顶岗实习、技术应用研发、培训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外实训基地。

5.在“双互”的基础上完善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库的建设

在现有 6名兼职专业课任课教师的基础上,再从合作企业聘请有丰富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和一定教学能力的行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兼职教师库,并为兼职教师颁发聘书,建立一支10人的专业课兼职教师队伍,15人左右的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库。邀请兼职教师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 3人次以上。兼职教师参与毕业生毕业设计指导和毕业设计答辩。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参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实训指导、顶岗实习指导等工作,进一步增加行业兼职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数量与频率,到20xx年,兼职教师授课课时占到总课时的 50%,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教育团队。与此同时,继续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熟练地业务骨干,完善企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库的建设,完善包括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老师在内的兼职教师的选拔、培训、聘用、考核等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以学生反响和成绩为依据,推行“优能优聘” ,并给予适当的课时津贴鼓励。

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架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应进行深度的思考,进行理念的升华和凝练。

三、优化"层次递进式项目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应该按照市场调研——需求分析——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过程来做,我们的数据显得依据不足,描述不准确、不清不楚。

四、优化"六双"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的师资队伍在数量以及高职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改革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和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须提升。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一步继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先进的职教思想的学习,加强教师的引进和素质提高工作,使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逐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五、完善"真顶岗、顶真岗"的实践教学条件

虽然学院对专业的教学设施加大了投入力度,但目前在一体化教室、专业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方面还须完善。

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学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专业的发展规划,继续加大在一体化教室、专业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使实践教学条件逐步满足专业教学需要。

六、打造数字化"4库2平台"的专业教学资源体系

1、硬件方面。一是网络设备不够先进;二是服务器设备尤其是存储设备还不是特别充足。

2、软件方面。一是各管理系统分散运行,尚未建立综合管理平台,教学行政管理办公软件功能不够完善,学校网站服务器平台尚未搭建在校内;二是办公自动化程度不够高,网络教学资源不够丰富

七、构建"多元化信息化"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环境、教学效果、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的跟踪、反馈,信息的来源要克服原有的仅是理论(课堂)教学方面及仅限于校内的信息。一方面通过校内监控各环节采集、分析各种信息,对教学过程的教与学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调查和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毕业生在就业岗位上的适应状况的信息,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包括专业设置等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信息系统也就应包含两个方面:校内教学活动信息以教务处为核心,建立一条学生——教务处——教学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的纵横交叉的闭合信息跟踪、反馈网络;另一条线是校外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学校——社会行业 (企事业单位)及毕业生的双向信息跟踪、反馈闭合系统,具体操作可由教务处、教学系部、专业教研室及招生就业中心等部门协同完成,要在学校的管理机制中形成制度。

八、拓展"四个平台"的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实施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学校将探索建立社会服务的推进与管理机制,加强社会服务的相关制度建设,建立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和企业科技服务的激励机制,并以推进社会服务为导向,探索改革学校现有的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制度。努力办好“四个平台”,形成多层次、多模式、多渠道的社会服务体系,全面

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水平。

九、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行业培训服务特色

要解决好行业企业需求与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不适应的问题,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使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紧密联系,增强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这无疑为行业特色型高校克服办学体制变革等因素的影响,发挥原有行业办学特色,构建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如何通过深化行业特色型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建立和探索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机制,培养大批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无论对高校还是行业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