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著《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假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读着他的《给老师的建议》一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忧解难,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我觉得找到学生和老师发生的现象的根源,有益于我们开阔眼界。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第二条“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这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这样谈论 “老师也是人,老师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应付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进修、培训、评职称、提高教学质量、白天要上课,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忙了一天,只想坐下来看看电视、聊聊天,放松放松,哪有精力读书?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扣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数学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段答话给我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 - 1 -

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才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第二点是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图书、报纸的种种事实可以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那么如何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呢?教师一方面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不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的学生”,使课堂成为学习知识的乐园。

另外,我还明白阅读不但对老师有益,而且对学生也有益。让每一个孩子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阅读。阅读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世界里旅游。阅读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作者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她让我明白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自己读书,还有引导学生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读书读书再读书是师生永恒的主题。

- 2 -

读 后 感

一、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有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边得越来……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苏霍姆林斯基语)”

又一次捧起大师的经典,想起初读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刚出学校的学生,怀着对大师的崇敬拜读了它。教了近十年的书,当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那样的少。

年少时总觉得教育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是一份轻松的活,教书的日子久了,越来越发觉做一名好老师不是那么容易。就简单的读书而言,学生是一个装不满的水桶,自己永远是被他们追赶的送水工。要想在课堂上成竹在胸,纵横驰骋,不断读书是一条不错的捷径。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迭的速度,让人时刻感到知识的滞后。教科书的背景越发宽广,学生的生活接触丰富多彩,社会信息交流的通畅。作为课堂教学的行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交流的基础,从而也可以从学科知识的背景中取得相应的知识给予学生富有成效的启发。

西汉的刘向有句名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读书,可以让你充满内涵;可以让你变得深刻。读书,使你聪慧;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你站得高看得远,使你的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面对学生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感到不足,读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二、关注全体学生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苏霍姆林斯基语)”

很多时候在琢磨“后进生”这个词语,细细想来不得不佩服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用词的准确在于含蓄地给了差生一个称谓。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感到不安和羞愧。且不说加德纳提出的七种智能,就每一个学生而言,他是一个生命,是生命就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我们非得给他们画上一条线,再打上一个印,末了还起个好听的名字。

“后进生”对应“先进生”是不言而喻的两群人。是什么让他们不同,做教师的都心知肚明就是成绩,就是分数。尽管我们批评了很多年唯考试和成绩论,而且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一年又一年,但考试依然是考试,分数依然是分数。“语文数学考高分 - 3 -

就一定能做一名好厨子?”“语文数学不好就肯定妨碍他成为出色的修理工?”钱钟书的数学不及格,他同班数学好的,有几个写出了《围城》?上帝让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面貌、个性、特长、给这个世界的色彩都不一样。但我们每个人恰恰都要和上帝对着干,把每个应该不一样的,培养成一样。我们用标准的大纲、标准的教材、标准的评价、标准考试规范大家,我们不允许不一样,不鼓励不一样。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的缺陷。任何一个人,要取得成就,他就必须有特色。

“鹤善舞,牛能耕,老鼠生来就打洞。”我们生活在一个健全的社会,我们需要科学家,也需要负责的送奶工。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人一个发展的空间。尽管这是一份梦想,但我依然坚持。

- 4 -

 

第二篇:教育专著读书笔记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关键词解释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304页。

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342页。

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140页。

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29页。

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139页。

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

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384页。

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355页。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101页。

9. 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173页。

10.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按其心理本质是一个特别的形成物,是一种特别的言语活动形式。它有自己完全独特的性质,而且与其他的言语活动形式有着复杂的关系。为了透彻研究言语的思想和对词语的这些关系,首先按必须找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弄清楚它的非常特别的机能。我们认为,我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说话,并不是无所区别的。内部言语是为自己言语。外部言语是为别人的言语。甚至不应该预先设想,两种语言的这种根本的和基本的机能差异会对这两种语言机能的结构性质不产生影响。因此,像杰克逊和海特那样认为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的差异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问题的实质并不在于发声。是否发声并不是说明内部言语本质的原因,而说明这一本质产生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内部言语不但不是外部语言的前驱,或者是外部语言在记忆中再现,而是与外部语言对立的。外部语言是思想转变为词语的过程。是思想的具体化和体现。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106页。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主要观点摘录

1.维果茨基一贯主张,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不能局限于抽象地研究心理过程的一般规律,它应该是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心理生活的科学,心理科学基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应密切结合。维果茨基对人的心理发展问题的深入探索,引导他最终进入了儿童的智力发展下学校教学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学与发展的一般关系的基本原理。他指出,一方面,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的发展中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时,一定的教学才有可能进行。然而,这只能是教学的最低界限,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对于教学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除了最低教学界限外,还存在着最高教学界限,这两个界限之间的期限就是“教学最佳期”。早于或晚于这一最佳期的教学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这是因为最佳期以外进行的教学,或因超出最近发展区而无法对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施加影响,或因停留于现有发展水平而不能有效地促进心理机能的发展。(《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序》,第13-14、17-18页)

2.维果茨基认为,“事实上发展过程与教学过程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变动着的依赖关系,不可能用统一的、预先提出的、臆断的、思辨的公式来反映这些相互关系。”一方面,“每一年龄段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类型。不仅发展在每年龄段改变着自己的性质,不仅教学在每一阶段有完全特点的组织、独特的内容,但是,最重要的是,教学和发展的关系对每一个年龄段都是非常特殊的。”另一方面,“每一学科对儿童的发展有它独特的具体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儿童从一个阶梯迈向另一个阶梯的过程中发生变化。”为此,维果茨基呼吁要极其广泛和多种形式地开展具体的实验研究,以揭示在每一个年龄阶段,学校每一门的学科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独特的具体的关系。(《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61、300、406页)

3.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29页。

4.经验形成理智,理智也形成经验。现实的东西和理智的东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个逻辑对现实的关系最早属于认知理论,但从发生观点看,它也存在于心理内部,或者,至少可以说,心理学里有与它相近似的问题。这个可以用下面的形式来表达:逻辑的进化决定因果关系等的实现范畴或者反之。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68页。

5.儿童的言语变成理智型,思维变成言语性的两个特征:

特征一:发生了转折后的儿童开始积极的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他碰到每一个新物品是都会问:它是什么?

特征二:儿童在积极扩大词汇量的基础上极其迅速地跳跃地增加用语。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100页。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经典案例

1. 儿童在学前主要是学习口语的运用,但当他进入小学以后就要学习阅读和书写(即语文科),也就是要学习书面语的运用了。然而,书面语的运用所依靠的(作为学习书面语的前提的)心理功能与口语的完全不同:口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声音、表情和动作的帮助;有交谈对象并与其接触,口语的运用中省略了大量对话双方都能意会到的共同熟悉了的背景性信息;并且生活中有多种因素促成了口语运用的动机──对某种东西的需求和请求、问题和回答、发表意见和提出异议、不理解和解释??。但对于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却没有这些有利的条件,因此书面语的理解和运用需要依靠一些更高发展水平上的心理功能,如:书面语的运用要求儿童能详细地设想并恢复对话情境,更多地理解说话过程本身,口语中被省略的部分,书面语中应当被提到;这要求儿童具有更大的自觉性,以最大限度地被人理解为目标;由最大限度紧缩的、为自己的内部言语,过渡到最大限度展开的为别人的书面语,要求儿童进行自觉构造有意义的篇章的复杂活动。(《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43-248页)

2.在书面语的运用需要依靠如下两个心理功能──认识自己的言语,并能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一切主要的语法和句法形式;“如果这两个因素不发展,总的来说便不可能有书面语。”但是,在书面语的教学开始时这两个功能尚未成熟。因为:虽然学龄前儿童已经掌握了一切主要的语法和句法形式,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掌握这些技能。这些操作儿童是不认识的。这表现为,他是自发地,在一定的情境里自动地掌握它们的,情境促使他发现这些技能。但如果在一定的情境之外,儿童并不会有意识地、意向明确地、自觉地做到他在无意中做的事。因此他在运用自己的语法和句法技能方面是有局限性的,在认识自己的言语和自觉运用语言技能方面尚未成熟。(《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49-250页)

因此,我们是在儿童尚没有保证学好书面语所有心理功能时,就开始教儿童学习书面语了。而且,正是在书面语教学的引导和引发下,这些心理功能才逐步发展起来:在教学的促进下,他能自觉地运用自己本人的技能;他的技能也由无意识的、自动的层次向有意识的、自觉地层次转化;他开始自觉地做以前在口语领域里无意地做的同样的事。这样,教学促使儿童在言语的发展中能提高一个梯级。(《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49-250、261页)

3.大家都知道,研究表明,弱智儿童不善于抽象思维。由此,弱智儿童学校的教育学作出了看来似乎是正确的教育结论:这类儿童的教学均应建立在直观性原则的基础上。但是大规模的实验却使专门教育学大失所望。原来,这一基于直观原则并在讲授中排除一切与抽象思维有联系的东西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不但无助于儿童克服他们的先天缺陷,而且相反地教儿童只习惯于直观思维,摧残了这类儿童也具有的抽象思维的微弱萌芽,从而更加加固了这一缺陷。正因为如果让弱智儿童听其自然,则他们永远也达不到抽象思维的多少发展的形式,所以学校的任务就是要全力以赴推动儿童往这个方向前进,发展他们自身在发育中的不足之处。??直观性原则部是需要的,不可避免的,但只能作为发展抽象思维的阶梯,是一种手段,决不是目的本身。(《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403页) 总之,“童年期的教学只有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发展,才是好的教学。”(《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第258页)只有这样的教学才“创造着”并“决定

着”儿童智力的发展,这种决定作用既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上,也表现在智力发展的速度上,如:随意机能的发展;概括-抽象机能的提高,以及最后最高级的意识系统的形成;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重新组合,以及新质的智力结构的形成;智力活动的个性化,等。(《思惟发展心理学》,第73-74页)由此,我们在设计教材的展开顺序或编排体系时,就要研究如何使教材的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并引导发展,而不是等到所依靠的心理功能成熟之后才在教材中展开相应的学科内容。

4.为了解释清楚我们所发展的假设意义,我们举个想象出来的例子吧:我坐在桌边与坐在我背后的人交谈,自然这个人我是看不见的,在我的不知不觉中我的交谈者离开了房间;我还在继续说话,保持着他在听我说话并且理解我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从外部看是自我中心言语。但是在心理上,就其本质而言他当然是社会言语。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xx年,第328页。

5.我们引用克雷洛夫寓言《蜻蜓和蚂蚁》的结束语做例子来说明意义和意思之间的差异。“你就跳舞吧!”一词是该寓言的结束语,它在任何上下文里都有确定不变的意义。但在寓言的上下文里则获得了更广泛的智力和情感意义。他在寓言的上下文中还表示:玩个痛快再去死吧!这个词从上下文中获得的意思丰富了词汇的意义,这也就是意义动态的基本规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