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学院教代会校长工作报告(20xx年)

继往开来 求实创新 奋力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 ---在河南科技学院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20xx年12月24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十五”以来的工作回顾

“十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突出科研工作的重要地位,认真落实学校“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重点工作不断突破,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的发展成就:一是办学规模持续扩大,生源质量明显改善;二是学校被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三是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学科取得突破;四是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本科教学工作评估获得“优秀”;五是综合科技实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和教学成果奖;六是新校区建设基本完成,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七是成功更改校名,拓宽了办学空间;八是创办新科学院,其办学体制机制逐步规范;九是

举办了60周年校庆,展示了学校实力和形象。

具体来说,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一)深入开展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大讨论,办学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建设好这样的大学”为主题,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开展了两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在认真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我校在全国、全省高校中所处位置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改革为动力,突出职教师资培养特色,充分发挥农科优势,注重产学研相结合,为河南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等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了“到20xx年,把学校建成职教师资培养特色更加鲜明,农科优势更加突出的教学型大学;到20xx年,把学校建成富有生机和活力、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在同类院校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惟德惟能”的办学理念,树立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发展观,“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观,“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质量

观等教育思想观念。这些理念和思想观念,既是我校60年办学历史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新辉煌的行动指针。

(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确保学校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20xx年以来,是我校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之后如何进一步实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推动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学校认真制定并全面落实事业发展“十五”规划和“十一五”规划,实现了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尤其是20xx年更改校名以后,学校面临着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根据教育部《2003-20xx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河南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学校认真分析校情,编制了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十一五”校园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等8个专项规划,各教学院(系)、新科学院也分别编制了各自的“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五”、“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落实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使之后的几年成为学校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三)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行政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完善

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先后出台了《人员编制方案》、《党政管理部门和群团组织核编办法》、《工人技师

聘任暂行办法》、《人事代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积极探索新型用人制度,实施了干部聘任制、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新型用人制度。深化以岗位津贴为主要标志的分配与考核制度改革,津贴分配坚持向教学科研倾斜,把课时津贴与数量质量挂钩,制定《教职工岗位津贴发放办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教师业务实绩量化考核办法》、《教师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积极推进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制定了校、院(系)两级管理和目标管理实施办法,为进一步推进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和目标管理奠定了基础。积极推行校务公开,保证了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政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增强,爱校氛围进一步浓厚。大力进行制度创新,先后制定修订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保障等各类规章制度300余项,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推进了依法治校。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先后三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理清教学工作思路,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了“宽口径、多方向、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实践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四双工程”、“双岗实习、置换培训”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实施了学分制、分级教学制、重修辅修制,取得明

显效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两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突出了我校人才培养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实施教育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先后有2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被评为校级特色专业。18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或被省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资助。主编、副主编教材120部、参编400部,其中国家和农业部“十一五”规划教材45部。推进实践教学课程化,实施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生物学等3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立了6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立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大学生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二等奖27项。

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制定、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构建了教育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四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了基于网络环境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20xx年我校被评为河南省教育质量管理年先进单位。

(五)扎实推动学科建设,学科龙头地位更加突出

确立并强化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建设。先后组织遴选了35个校级重点学科,从中遴选出20个基础较好的学科作为新一批硕士学位点培育学科,作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后备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校级优先发展学科的分层次学科建设格局。20xx年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作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蔬菜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5个学科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遴选了7名学科带头人、56名学术带头人和25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参加20xx年河南省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评审工作,展示了学校办学实力。

(六)加强科技管理工作,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制定了科研绩效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了科技管理,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资助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1911万元。建成了5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教学科研实验中心,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建设了作物分子育种等2个河南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动物疫病与残留物防控等2个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产品精深加工与品质控制河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职业技术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组建

了一批科技团队,一大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担当起了科研重任,获批3个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和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先后在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国家青年社科基金等重大重点项目上实现了突破,累计获得国家级项目39项。年度科技项目由20xx年的35项上升到20xx年的263项。累计承担科普传播工程项目197项,数量居全省高校首位。20xx年到账经费710万元,是20xx年的10倍。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900余篇,论文数量和质量大幅提高,以我校署名第一单位的SCI、EI、ISTP收录论文271篇;出版学术著作800余部;获科技成果奖453项,其中国家级成果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64项。8个农作物品种通过新品种审定,其中2个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不断创新成果转化方式,签订了小麦订单育种合同,获订单科研费500万元;小麦、棉花、玉米等作物新品种转化效益显著,“百农矮抗58” 等作物新品种获成果转化费533万元。国审转双价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百棉1号”推广到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拟与吉尔吉斯斯坦合作建立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20xx年派出省、市科技特派员67人。20xx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十佳先进单位”。

(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实施了师资队伍建设“853”、“2521”工程和“六项计划”,师资队伍整体实力显著增强,结构明显改善。专任教师从“十五”初的536人增加到目前的87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由58.5%增长到65.4%;专任教师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从22.6%增长到36.2%,教授从27人增加到92人;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由11.4%增加到65.0%,博士由9人增加到117人。先后有16人被评为全国和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专家,41人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名师、河南省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2个团队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团队,建设13个校级教学团队,作物遗传育种学科获得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选派73人(次)出国留学、访问或参加学术会议;邀请国外来访专家50余人次。

(八)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改进学生管理方式。修订完善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充分调动了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明显提高。坚持抓好学风建设,积极倡导优良学风和校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规范社团活动、开展志愿服务和各种形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育人得到不断强化。20xx年我校获得全国“大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氛围进一步浓厚,违纪率逐年下降,发表论文数量日益增多,毕业生考取研究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在历年河南省公务员考试中,我校录取率居河南省高校前列;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活动中获奖3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二等奖19项。20xx年有66名学生被选拔参加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餐饮服务,参加人数居全省高校第一、全国第四。我校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学校两次荣获“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生源质量明显改善。实施了按专业大类招生改革,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省内普通类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实行加20分投档,生源状况明显好转。20xx年考生总体一志愿报考率达96.04%;省内普通二本考生一志愿报考率连续两年为100%;新生报到率达到96%以上。

(九)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加强后勤保障工作。调整后勤服务机构设置,制定修订规章制度,加强对物资采购和服务经营单位的审计监督,实行了重大建设项目和大宗物资集中采购的公开招标。建立了后勤保障信息反馈系统和后勤服务快速反应机制,提高了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后勤保障工作。20xx年我

校被评为“河南省高校后勤管理文明单位”。

教职工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建成了14 幢教工住宅楼,教职工住宅面积达12.4万平方米。修建了门前超市和综合服务楼,增加了第二电源、天然气管道、自来水增压系统和地热水系统,改善了医疗条件,建成了附属小学教学楼,幼儿园举办了日托班,便利了师生生活,解除了教职工后顾之忧。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显著增加,实现了共享学校发展成果的目标。积极推进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建设,校园环境日益优化。

(十)加快校园基本建设,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校园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占地总面积从765亩增加到1365亩。校舍总面积从23万平方米增加到55万平方米,增长了139%;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从3580万元增加到1.19亿元,增长了232%;文献资源总量从59万册增加到153万册,增长了159%。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三期工程,校园网联通行政楼、实验楼、图书馆、家属区,上网计算机达到4000台。新建了体育综合训练馆、塑胶运动场、游泳馆,体育设施明显改善。累计完成基建工程40个,竣工面积 30余万平方米,在建工程3.4万平方米。2006、20xx年我校连续两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高校基建管理先进单位”。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顾过去九年的成就和进步,令人

自豪,催人奋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和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同心同德、艰苦奋斗的结果。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广大教职工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团结一致,攻难克艰,出色的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此,我谨向在座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国同类院校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办学层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硕士研究生办学类型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成为我校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关键;二是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不强,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三是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总体实力亟待提升,缺少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领军人物,科研局部有优势,整体实力不足,具有自主创新性成果偏少;四是管理体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校、院(系)两级管理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管理改革等需要进一步推进。对此我们必须有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提高忧患意识,认真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正确分析当前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优势,紧紧抓住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河南核心区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河南试验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自觉地走

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学校发展新局面。

二、今后几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

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是我校现在和将来一个时期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一)今后几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

20xx年到“十二五”末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重视科技创新和科技团队建设,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大师级人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深化教学、人事分配、后勤服务改革,适度扩大办学规模,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

1.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思想,增强学校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努力办人民满意的

大学;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推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实现重点突破。坚持开放办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办学观、教学观、质量观和特色观。这是我们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工作指南和指导思想,要把这些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落实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师资队伍建设、校园建设、党的建设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

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结合学习贯彻落实国家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照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标准,深入论证,科学制定《2010—20xx年学校事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十二五”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基础能力建设规划等发展规划。

3.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校、院(系)两级管理和目标管理,发挥教学院(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招生就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自主权和积极性。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汇集民意、集中民智、群策群力、科学决策。积极推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逐步建立与学校科学发展

相适应的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校务公开,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各项工作公正、公平。

全面推进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施高层次人才聘期考核制和目标责任制,完善全员聘用制。进一步完善以岗位目标、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为依据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统筹兼顾,科学分配各级各类人员的津贴和奖金,激发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坚持分级分类设岗,做好定编、定岗、定责工作。

4.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继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科渗透、文理渗透和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核心课程体系,发挥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人才培养适应性。

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制定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督导,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积极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增加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数量,扩大研究生办学规模。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拓展研究生培养类型,积极争取农业推广硕士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进

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工作,提升研究生教育层次。

5.大力加强学科建设

进一步汇聚队伍,凝练方向,每个二级学科要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坚持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巩固提升农学学科,积极发展理、工、文、法、管理、教育等学科。落实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建设特色鲜明的标志性专业。积极扶持蔬菜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学科尽早成为省级重点学科,把作物遗传育种、预防兽医学等省级重点学科建成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学科,培育5个优势学科作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的支撑学科。

6.稳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培育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点项目为纽带,加快创新团队的组建和培育,努力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制定重点实验室建设规划,建成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奠定基础。制定“科技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力争获得一批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和国家授权专利,使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大农业、工业、人文社科等科技成果转化力度,重点做好“AK58”小麦品种、“百棉”系列棉花品种、“百玉”系列玉米品种等科技成果宣传推广转化工作。

7.着力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重点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团队建设。制定学科带头人管理办法,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实施国家、省、校“教学名师”培养计划,积极推进以二级学科或课程组为依托,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的教学团队建设,努力形成“名师+优秀团队”的建设特色,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加强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切实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8.加强学生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加强学生教育、服务和管理,寓教育于管理之中。重点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的优良学风,要用好的制度规范考风考纪和学习纪律,通过开展学习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勤奋学习的优秀品格。加强学风建设的理论研究,不断创新学风建设途径。

健全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探索毕业生就业服务的新途径,搭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拓展就业服务渠道。完善校、院(系)两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管理体系和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评价、考核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效率和质量。搭建毕业生创业服务平台,引导学生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以毕业生就业为契机,牢牢把握社会需求的新导向,树立新的人才质量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就业、培养、招

生三者良性循环的目标。

9.完善后勤保障体系

树立经营学校的思想,加强资金资产管理。进一步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证。进一步完善财务预决算管理办法,加强财务运行科学管理。健全完善财务规章制度,加强资金核算和监督,实行年度经费使用报告制度。加强学校资产的管理,建立并不断完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搞好校园基本建设。做好各项工程建设,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程,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把我校建成智能化、信息化的数字化校园。做好校园新征发展用地的论证审批工作,拓宽发展空间。

加强后勤服务和管理。强化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推行后勤服务承诺制、服务回访制和院(系)后勤联系人制度,聘用学生质量监督员,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开通网上报修、网络交流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后勤员工分配体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后勤员工的积极性。

改善广大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改善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校外团购住房等途径,不断改善青年教职工住房紧张状况。建设学生宿舍,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加强小学、幼儿园管理,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广大教职工的生活福利待遇,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0.积极推进开放办学

树立开放办学的思想,坚持开放办学、合作办学。积极吸引社会办学资源,充分利用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政策、人才、资金等优势,不断增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继续做好与郑州海龙公司共办新科学院、与辉县市共办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鹤壁市共同开展合作办学、合作研究等工作,进一步拓宽开放办学的领域和途径。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开展留学生教育。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好环境、好机遇、好势头,也面临着新挑战、新目标、新使命。我们的前景光明,任务艰巨。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同心同德,开拓创新,为把我校早日建成在同类院校中有重要影响、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