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

政府工作报告 ——2011 ——2011 年 1 月 21 日在烟台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烟台市市长 张江汀 各 位代表: 现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 请予审议, 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的政府工作 十一五”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 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全市上 下在中共烟台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 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全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加快 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认 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圆满完成了“十一 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区域综合 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 2008 年迈上 3000 亿元台阶,2010 年迈上 4000 亿元台阶,达到 4358.5 亿元,是 2005 年的 2 倍,年均增长 14.9%;人均生产总值 9396 美元。境内税收收入完成 515.2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 237.8 亿元,年均分别增 长 22.2%和 2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705.9 亿元,年均增长 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378.4 亿元,年均增长 19.2%。 2010 年末, 到 全市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 4081.2 亿元和 2644.5 亿元, 2005 年底分别增加 2398.2 亿元和 1496.5 亿元。 比 ———过去的五年, 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 二、 一、 三次产业比例由 2005 年的 9.8:59.5:30.7 调整为 7.7:58.9:33.4。工业经济迅猛发展。机械、电子、食品、黄金等传统支柱产业持续扩张,汽车、手机、电脑、船舶、葡 萄酒等产品集群快速膨胀,鸿富泰电子、南山集团、通用东岳汽车等一批骨干企业不断壮大。2010 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 主营业务收入 10967 亿元,年均增长 24.7%,利润、利税年均分别增长 26.5%和 24.9%。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企业由 2005 年的 1 家增加到 12 家,利税过亿元企业由 60 家增加到 133 家。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分别由 12 个和 7 件增加到 28 个和 41 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8.6%提高到 44.1%。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引进了中科院海岸带研 究所和中科院烟台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新增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家、重点实验室 1 家、企业技术中心 10 家、创新型企业 5 家。五年累计申请专利 26800 件,取得科技成果 965 项,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17 项、省科学技术奖 214

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 步一等奖 1 项。节能减排“十一五”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五年分别下降 13.2%和 19.4%,万元 GDP 能耗下降 22%。服务业快速崛起。旅游会展、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良好,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服务外包、金融 保险等高端服务业蓬勃兴起。“十一五”时期,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 1164 亿元,是“十五”期间的 2.7 倍。成功举办了国 际葡萄酒节和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一系列重要节会。2010 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 2.1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 154.1 万标箱,年均分别增长 19.8%和 17.3%。航空客运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 249.6 万人次和 4.3 万吨,年均分别增长 15.5% 和 19%。莱山国际机场开通至台北客运航线,至荷兰阿姆斯特丹和美国芝加哥、洛杉矶等国际货运航班。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 1457.5 亿元,年均增长 16.9%。现代农业发展质量进一步提高。粮食连续八年丰收,果品、蔬菜、畜牧、水产等优势行业稳步 发展,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步伐加快,新增 7 件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 5 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面落实强农 惠农政策,五年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补贴 20.5 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不断完善,完成了冰轮、氨 纶等 171 户企业改革改制,全市国有资产总量由 2005 年的 138 亿元增加到 423 亿元。新增私营企业 1.5 万家、个体工商户 6.8 万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上缴税金分别占全市生产总值、国地税收入的 80%和 60%以上。新增上市公司 14 家,总数达到 26 家,五年累计募集资金 184 亿元。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进 行,财政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乡镇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2010 年, 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437.8 亿美元,年均增长 30.7%,占全省的比重由 2005 年的 14.9%提高到 23.2%。其中出口 254.8 亿美 元、 进口 183 亿美元, 年均分别增长 31.5%和 29.6%。 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由 2005 年的 35%和 15.9%提高到 71.7% 和 43.3%。五年累计实际使用外资 51 亿美元,新引进世界 500 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 30 多家。“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五年 累计实施境外投资项目 112 个,外派劳务 2.2 万人次。 ———过去的五年,是城镇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五年。编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海岸带规划和 覆盖城乡的相关专项规划。中心城市五年累计完

成城建投入 600 亿元以上,新建和改扩建红旗路、北马路、科技大道等 30 余条 主次干道,打通魁星楼、黄金顶等 4 条隧道,高标准建设了体育公园、文化中心、火车站等标志性建筑,启动了大南山、夹河、 辛安河“一山两河”和沿海一线生态景区建设,实施了迎春大街、幸福区片、毓璜顶医院周边等 915 万平方米旧城旧村改造项 目。大力推进市区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城市“洁绿亮美”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明显改观。新增公交线路 33 条。城区融合和镇村建设步伐加快,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 172 平方公里扩展到 240 平方公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 206 平 方公里,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1204 处。全面启动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农房 16 万户,改造危房 2.2 万户。全市城 镇化率达到 56.5%,比 2005 年提高 3.9 个百分点。努力突破交通瓶颈,烟大铁路轮渡建成运营,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莱山国 际机场改造等工程全面完成,烟台港西港区、潮水国际机场、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龙烟铁路、烟台至海阳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 工程开工建设。五年累计改修建干线公路 1765 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硬化里程 4852 公里。建成生活垃圾处理场 9 座,新建扩建 污水处理厂 11 座,新增集中供热面积 2870 万平方米、天然气用户 21 万户。加强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完成胶东引黄调水工程 进度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6.1%。全面完成“三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三年大造林”任务,实施了 16 座大中型水 库和 621 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增造林绿化面积 69.7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40%。 ———过去的五年,是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2010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3288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9916 元,年均分别增长 13.3%和 13.1%。每年实施为民服务十件实事工程,解决了一批群众普遍关心 的热点难点问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 74.2 万人,“十一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25%。企业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 员基本养老金、 老年农民养老待遇、 城乡低保标准稳步提高。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 90%,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 240 万人。五年累计提供经济适用房 12632 套,3900 余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廉租房待遇。城市和 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 2005 年的 18.7 平方米和 27.7 平方米增加到 29.4 平方米和 35.4 平方米。新建了烟台老年福利服 务中心、儿童福利院和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等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深入开展“爱心捐助”活动,累计接收爱心捐款 7.8 亿元

, 救助困难群众和困难学生 105 万人次。提高中小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 学“211”工程及图书馆(室)建设。在全省、全国率先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和课本费,全市初中和高中段入学率均 达到 100%。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 97%,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新建 1 个国家级、6 个省级文化产业 示范基地,全市乡镇、街道全部建成国家规定标准的综合文化站。成功承办了第 21 届省运会、第 7 届省残运会和第 11 届全运 会部分赛事,烟台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上取得优异成绩。全民健身工程覆盖全市 80%以上社区 和 90%以上规划布点村。帮扶栖霞、支持长岛和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新成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先进水平,气象地震工作在 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老龄、妇女、儿童、红十字、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得到加强,外事侨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史 志档案、双拥共建、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过去的五年,是民主法制日益加强、和谐稳定局面更加巩固的五年。基层群众自治机制逐步完善,社会法治化管理 水平不断提高。五年累计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市政协提案 5600 件次,办结率达到 100%。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政务公开和 民主决策制度,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扎实开展“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工作效 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加强信访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建设,广泛听取民意,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 题。全面加强廉政建设,维护了政府机关和公务员队伍的良好形象。广泛开展创先争优、“读唱讲做”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活动,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明显提高。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力度逐步加大,应急管理水平得到巩固提升。积 极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城市,认真做好群众工作,社会治安形势持续稳定。 2010 年是实施 “十一五” 规划的最后一年, 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 初步核算, 全市生产总值增长 14.1%;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25.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2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8.8%;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6.3%,外贸进出口总 额增长 27.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4.8%;万元 GDP 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 均完成省下达目标。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五年,我们走过了非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昂

扬精神迎挑战,科学务实谋发展”的 工作主基调,直面挑战,加压奋进,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全市长远发展赢得了主动、抢占了先机。面对国家 新一轮区域战略调整,高起点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战略”, 龙口湾、丁字湾、莱州湾等集中集约用海聚集区进入国家重点开发范围,总投资 1320 亿元的 66 个海洋重点产业项目启动建设。 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国家级园区中跃居第 6 位,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港区获批设立并开关运作, 一批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新板块、新亮点正在形成。面对扩内需、保增长的重大政策机遇,迅速制定配套措施,积极对接项目 和政策,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和“消费推动年”活动,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项目 541 个,落实扩内需资金 35.7 亿元。 新机场、新港口、“三条铁路干线”等多年期盼的重大项目先后上马,化学工业园、张裕工业园、高端铝合金产业园和通用东 岳汽车新增 30 万辆轿车、宝钢精密钢管等战略性产业项目陆续启动,海阳核电、华电国际莱州电厂等能源项目相继开工,实现 了重大项目建设的历史性跨越。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不畏艰难险阻,提振发展信心,破解发展难题,在行政审 批、融资担保、鼓励出口、刺激消费、税费改革等方面先后出台了 40 多项帮扶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48 亿元。积极协调煤电油 气运等要素保障,助推企业渡过难关。全市经济不仅率先企稳回升,而且在抵御危机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积蓄了能量,迈出 了突破发展的新步伐。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等重重困难,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必胜信念,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全力以赴 支援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工作,提前圆满完成对口援建北川任务,受到了灾区 人民的广泛赞誉。群策群力、顽强抗击强降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创造了防雪抗灾的“烟台经验”。积极参与“4?28”胶济 铁路事故应急处理,妥善处置问题奶粉、甲型 H1N1 流感、浒苔灾害、矿山事故、海上抢险等重大突发事件,圆满完成奥运安保 任务,维护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经历“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与磨练,今天的烟台,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城市知名度 和美誉度显著提高。五年来,我市获得或连续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全 国双拥模范城、中国和谐管理城市、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五

十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国绿色食品城、 联合国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以及中国最佳休闲城市等一大批荣誉。广大市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热情 空前高涨,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五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重大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正确 领导,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讲政治、顾大局,确保政令畅通;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推进“五个统筹”, 积极转方式、精心调结构,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主动适应形势变化,立足实际,趋利避 害,化不利为有利,变挑战为机遇,锲而不舍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加快发展,在逆境中营造发展新优势;必须始终坚持走烟台 特色发展道路,发挥自身优势,突破薄弱环节,举全市之力争取大政策、实施大战略、推进大项目,抢占发展制高点,在各个 领域积极作为、奋勇争先;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破除影响科学发展的长期性、结构性矛盾,在更宽领域、 更高层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激发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过去的五年,我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切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历届 政府打下的坚实基础,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有效监督与大力支持,得益于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拼 搏进取和无私奉献。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 和各界人士,向中央、省属驻烟单位,向驻烟解放军、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烟台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 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平稳运 行面临复杂形势,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增强,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发 展方式转型任务十分艰巨;民间投资和消费潜力还没有充分激活,扩大开放面临严峻挑战;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金融生态 环境有待优化;区域发展不够平衡,部分居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还需要继续改善;民生投入仍需加强,就 业、住房、医疗、教育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

题解决得还不够好;部分机关工作人员作风不实、效率不高,腐败 现象还时有发生,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展望“十二 五”,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新的变化,国际产业结构升级和科学技术发展将带来巨 大潜力和广阔空间。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环渤海地区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总体环境有利于我们又好又快发 展。经过长期努力奋斗,我市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社会民生等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具备了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的条 件和实力。同时,我们也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仍面 临一些矛盾和问题,区域竞争也日趋激烈。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牢牢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适应国内 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全市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科学定位、精心谋划未来发展,更加奋发有 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 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保 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为目标,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社会建设整体性推进、 体制改革实质性突破、开放水平全方位提升,建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向着全面建设文明富庶新 烟台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一)努力建设蓝色经济强市。紧紧抓住“三大战略”机遇,以蓝色经济区建设为总抓手,坚持海陆统筹、以港兴市,向 海洋进军、向内陆辐射,培育海洋、临海、涉海优势产业,形成特色化、高端化的滨海产业集群,确立国内蓝色经济领军城市 地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服务业跨越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 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构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狠抓节能减排,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增长方式与消费模式初步形成。继续保

持经济平稳较快增 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和全国首批 14 个沿海开放城市平均水平,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到 2015 年,全市生 产总值达到 7600 亿元,年均增长 1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 5:55:4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480 亿元,年均增长 15%;固定资产投 资年均增长 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6%;海洋产业产值达到 2660 亿元,年均增长 16%;万元 GDP 能耗下降 17%,化 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下降 1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均下降 18%。 (二)努力建设创新活力城市。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体制机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强化开放引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利用外资与国内合作并重,进一步 优化开放型经济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实施科教兴烟和人才强市战略,倡导创新风尚,加大创新投入,培养创新人才,建设 创新平台,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示范城市。实施信息化强市战略,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进程,努力打造智慧型城市。到 2015 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 700 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五年累计突破 60 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 值的比重提高到 48%。 (三)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名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魅力和文化软实力, 全面展现全国文明城市风采。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不断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形成结构优化、富有特色、竞争力较强的文化产业集群,使文化 产业成为我市新的支柱性产业。充分挖掘我市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葡萄酒文化、开埠文化、红色文化、仙道文化、莱国文化、 胶东民俗文化为历史底蕴,以“创新、拼搏、协作、包容”为精神内涵,以“山海仙境?葡萄酒城”为城市形象标志,具有独特 魅力的烟台文化,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努力建设和谐幸福家园。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统筹城镇、产业、生态分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发展南北沿海两 线产业走廊,保护中部生态涵养区,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快中心城市六区融合,推动县域城市向现代 化、生态化、特色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高标准打造精品海岸、生态海 岛、美丽河畔、绿色山林,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县域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支撑、广大农村为腹地、路网林网海岸河道

为 纽带的新型城乡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和富民优先,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积极创建和谐稳定模范城市, 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广大群众的 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到 2015 年,中心城市人口达到 200 万人以上,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 63%左右;城市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均为 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 各位代表!烟台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五年,全市人民将共同书写科学发展的新篇章。第三届亚洲沙滩运 动会将隆重举行,烟台将以更加文明开放的形象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潮水国际机场、高速铁路、烟台港西港区将投入使用, 以“陆海空”立体交通为特色的东北亚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地位将初步确立;我市将培育出 5 个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产品集群, 100 万辆汽车、550 万载重吨船舶、900 万台电脑、3500 万部手机的年产能将全部实现。经过“十二五”的努力,全市人均生产 总值将突破 15000 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将达到 6 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将在 2010 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我们已经踏上新的奋 斗征程,勤劳勇敢的烟台人民将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明天的更大辉煌! 三、2011 年政府工作安排 2011 年是中国共 产 党成立 90 周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我们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把工业化作为拉动 区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把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蓝色经济作为拓展新空间、打造新优势的战略支撑,提 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 产总值增长 12%;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7%; 实际使用外资增长 10%,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 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 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人口自然 增长率控制在 2.2‰以内;节能减排工作完成省下达目标。 (一)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以增强居民消费预期和消费能力为重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努力 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明显增加中低收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