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  工程概况

拟建丰沃·悦湖城项目位于太原市金胜镇西寨村,东临新晋祠路,南接健康北街。该项目分东区场地和西区场地两部分,此次勘察由西区1#~6#住宅楼、14#、15#商业楼、幼儿园及地下车库和东区2#~4#住宅楼、12#、13#、15#商业楼组成(详见丰沃·悦湖城项目建筑规划总平图);各拟建建筑概况详见表1.

                     建筑物规模及特征表                        表1

注:基底压力为预估值;

设计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设单位:山西丰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对拟建场地进行工程地质一次详勘。

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二O##年八月二十八日至二O##年十二月十五日进行,室内土工试验由我单位土工试验室(于二O##年十二月十一日完成),内业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写于二O##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完成。

1.2  勘察目的及要求

根据甲方所提供的建筑总平面图(1:1000)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其勘察目的与要求如下:

1.2.1 查明建筑场地范围内地基土的类型、分布范围、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

1.2.2 查明场区地下水埋藏条件,水位季节性变化幅度,判定地下水及地下水位以上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提出经济、合理的降水方案。

1.2.3 查明场地内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评价与整治的方案建议。

1.2.4 判定饱和砂土与粉土的地震液化情况,对建筑场地类别进行判定,并提供抗震设计有关参数。

1.2.5 论证天然地基方案的可行性,对持力层的选择、基础埋深等提出合理建议。

1.2.6 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有关变形计算的参数;对可供采用的其他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对各种地基处理方案的可行性、施工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地基处理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1.2.7 提供基坑开挖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结构设计所需岩土参数,建议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1.2.8 提供场地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

1.2.9 建议合理的桩基类型,选择合理的桩端持力层,查明持力层和软弱下卧层的分布,分层提出各地层的桩侧阻力特征值(极限值)及桩端持力层的端阻力特征值(极限值)。

1.3 岩土勘察等级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第3.1节及山西丰沃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规划总图,确定拟建场地西区1#~6#、东区2#~4#楼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西区14#、15#、幼儿园及地下车和东区12#、13#、15#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三级;结合场地的地形、地貌与场地土的组成及其对地震的反应特征、场地地质环境、场地地下水等因素综合考虑拟建场地等级为二级;参照地基土的成因、时代及其岩土性质的变化等确定地基等级为二级。

综合以上条件按照《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第3.1.0条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划分确定拟建场地西区1#~6#楼、东区2#~4#楼的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剩余拟建建筑勘察等级均为乙级。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表3.0.1,确定拟建场地西区1#~6#楼、东区2#~4#楼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其余拟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均为乙级。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6.05节,确定拟建场地西区幼儿园抗震设防类别均乙类,其余拟建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均丙类。

2、现场勘察工作及室内试验

2.1  勘察工作量布置的依据

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年版)

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⒊《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GB50025—2004)

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⒍《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

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⒏《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2012)

⒐《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12)

⒑《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T50123—1999)

⒒《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10版)

⒓《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⒔《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    (DBJ04-248-2006)

⒕《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    (DBJ04-258-2008)

2.2  勘察工作量

2.2.1 工作量布置的原则

根据上述勘察目的与要求,本次勘察工作量的布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按中等复杂地基、乙级~甲级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布置工作量。

(2)勘探点按建筑物平面形状沿建筑物角点、周边及中心部位布置,间距按18.0~30.0m控制。

(3)勘探孔深度依据基底压力、基础埋深、基础宽度、估算的压缩层深度以及抗震评价需要确定。

2.2.2 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布钻孔148个,其中取样孔56个,标贯孔78个,取土标贯孔14个,钻孔深度15~80m;波速测试孔13组,测深为20~50m;静力触探试验18个,深度20.15~30.15m;地脉动测试点4个;各勘探点布置详见附图“建筑物与勘探点平面布置图”,具体完成工作量详见“勘探点一览表”。

完成工作概况表                 表2

2.3  勘察方法

此次勘察采用钻探取样、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和地脉动测试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勘察和评价。

2.3.1 钻探:选用XY—240型钻机3台,钻进方式为回转钻进,泥浆、套管护壁,单动双管全断面取样器回转钻进并采取土样,取样质量达到Ⅱ级。回次进尺和钻进方法严格按照《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中有关条款进行。

2.3.2 标准贯入试验:采用自动落锤法,锤重63.5kg,探杆直径42mm,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第10.5.3条有关要求进行操作和试验。

2.3.3 剪切波速及地脉动测试:使用RSM--24FD型工程检测仪进行测试,其中波速采用3道4Hz检波器接收,震源采用24磅铁锤人工激发。地脉动测试在外界干扰较少,场地相对平静的夜晚进行。

2.3.4静力触探试验:采用KYJ-15型静力触探车进行。采用JTWJ-2全自动数字采集仪对3号双桥探头进行自动记录。数据处理采用JTWJ-2全自动数字采集仪与室内计算机对接进行数据传输。试验前,对静力触探微机进行调试和校正,触探时,作到垂直触探,保证了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c、侧摩阻力fs的准确可靠,测试结果见附图:静力触探试验柱状图。

2.3.5勘察采用太原市独立坐标系统、黄海高程,控制点由建设单位提供,详见“丰沃·悦湖城项目总平图”。

2.4 室内试验

2.4.1 本次勘察室内土工试验均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操作和试验,试验方法见下表:

2.4.2 所有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含水量、密度、比重、塑限、液限及固结试验,高压固结试验最大压力为3200kPa。

2.4.3 砂类土进行了筛分法颗分试验,并提供各级颗粒含量值。

2.4.4 为基坑支护提供可靠的计算参数,选择部分土样进行快剪试验。为提供基坑降水设计依据,选取部分土样进行渗透试验。

2.4.5 所取部分钻孔水位以上土样进行腐蚀性分析试验。

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1  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西区部分场地为原西寨村个人单层住宅和库房,现已拆除,高差变化较小,孔口高程介于775.51~778.48m之间;东区场地为原西寨村耕地,场地高差变化较小,孔口高程介于775.67~778.54m之间。其中拟建西区场地14#、15#商业楼和东区场地15#商业南侧建筑轴线在现有健康北街绿化带边缘,孔口高程在777.41~778.54m。

场地地貌单元属于汾河冲洪积平原区,微地貌属汾河西岸Ⅰ级阶地。

3.2  区域地质构造

太原盆地是晚新生代晚第三纪形成的断陷盆地,新生代以来盆地处于不断下沉趋势,山区相对上升,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盆地边缘均有大断裂存在并控制盆地构造运动。

3.3  地基土构成及岩性分布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的地层及沉积旋回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判断,勘察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沉积时代及成因类型除场地表层近期人工堆积层(Q42ml)填土外,其下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洪积(Q42al+pl)粉土和河流相冲、洪积层 (Q41al+pl)粉土、粉质粘土、粉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Q3al+pl)粉土、粉质粘土、砂类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Q2al+pl)粉质粘土、粉土、砂类土,本次勘察未揭穿该层。

根据野外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自上而下可划分为十二个大层,依层序分述如下:

西区场地

第①层:杂填土(Q42ml

杂色,大部分钻孔开孔为0.0~0.20m厚的水泥板,主要由砖块、砼块、局部见灰渣及生活垃圾,少量粉土组成。该层土成份复杂,结构松散,稍湿。

该层层底埋深0.3~3.40m,厚约0.3~3.40m,层底标高773.58~776.24m。

第①1层:素填土(Q42ml

褐色~褐黄色,稍湿,松散,主要为粉土,可见煤屑、植物根系,局部见少量砂类土。主要分布在14#、15#商业房区域。

该层层厚1.1~3.40m,层底埋深1.5~3.50m,层底标高772.95~776.84m。

第②层:粉土 (Q42al+pl

黄褐色~褐黄色,稍湿~湿,中密~密实,土质均匀,零星煤屑,摇振反应迅速,韧性低,干强度低。该层土具灵敏性,为场地主要液化地层。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92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0~9.0击之间,平均4.6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1.08MPa。该层土在K50中1.1~2.7m以粉细砂呈现。

该层层厚0.9~10.6m,层底埋深2.40~11.70m ,层底标高768.59~776.84m。

第②1层:粉质粘土 (Q4al+pl

黄褐色~褐黄色,可塑~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薄层,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该层土具灵敏性;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444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0~9.0击之间,平均5.7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2.19MPa。

该层层厚0.8~6.0m,层底埋深2.4~10.2m ,层底标高764.14~774.31m。

第③层:粉细砂(Q4al+pl

褐黄色~灰褐色,稍密~中密,饱和,磨圆度一般,单粒结构,级配良好,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局部夹粉土薄层;细粒含量约25.3%,该层普遍呈现,为场地内主要液化地层。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0.0~20.0击之间,平均13.8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6.63MPa。

该层层厚1.3~6.8m,层底埋深9.9~17.60m ,层底标高760.88~766.48m。

第③1层:粉土(Q4al+pl

黄褐色~褐黄色,湿,中密,摇振反应中等,切面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含云母,煤屑,铁铝氧化物。该层含砂量较大,局部与粉砂呈互层,该层仅在K33呈现。层厚3.00m,层底埋深12.9m ,层底标高763.48m。

第④层:粉土(Q41al+pl

褐黄色~灰褐色,稍湿~湿,中密~密实,土质不均,局部混少量粉砂,摇振反应中等,韧性低,干强度低。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75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3.0~23.0击之间,平均17.1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4.89MPa。

该层层厚0.40~9.40m,层底埋深14.40~22.80m ,层底标高753.58~762.24m。

第④1层:粉质粘土(Q41al+pl

灰褐色~灰黑色,软塑~可塑,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含云母、煤屑、氧化物。局部夹有粉土及粉细砂。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38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3.0~24.0击之间,平均17.3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5.54MPa。

该层层厚0.60~5.90m,层底埋深15.00~23.15m ,层底标高753.32~762.00m。

第④2层:粉细砂(Q41al+pl

褐色~灰褐色,稍密~中密,饱和,磨圆度一般,单粒结构,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细粒含量约27.4%,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6.0~28.0击之间,平均20.9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6.83MPa。

该层层厚0.8~7.00m,层底埋深15.0~26.65m ,层底标高750.91~761.55m。

第⑤层:粉土(Q3al+pl

褐色~灰褐色,中密~密实,稍湿~湿,含云母,煤屑,铁铝氧化物。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34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8.0~37.0击之间,平均25.6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6.77MPa。

该层层厚0.6~9.50m,层底埋深20.00~29.40m ,层底标高746.91~756.93m。

第⑤1层:粉质粘土(Q3al+pl

褐灰色,可塑~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局部呈现。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61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5.0~35.0击之间,平均24.5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6.04MPa。

该层层厚1.30~5.60m,层底埋深20.00~30.00m ,层底标高748.08~756.61m。

第⑤2层:粉细砂 (Q3al+pl

黄褐色~褐色,饱和,中密~密实,颗粒均匀,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粒含量约13.3%,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25.0~34.0击之间,平均28.1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qc=10.32MPa。

该层层厚1.90~7.00m,层底埋深26.70~30.00m ,层底标高746.32~749.03m。

第⑥层:粉细砂 (Q3al+pl

灰褐色~褐灰色,密实,饱和,磨圆度一般,单粒结构,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该层局部可见中砂,偶见砾石。细粒含量约18.8%,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32.0~64.0击之间,平均39.9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8.32MPa。

该层层厚0.90~17.60m,层底埋深28.40~40.50m ,层底标高735.55~747.58m。

第⑥1层:粉土(Q3al+pl

褐色~灰褐色,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不均,混有粉砂。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33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25.0~46.0击之间,平均35.2击。该层在ZK70中27.15~31.15m以粉质粘土呈现。

该层层厚0.70~14.90m,层底埋深29.10~40.30m ,层底标高736.68~746.88m。

第⑦层:粉土 (Q3al+pl

褐灰色,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65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2.0~55.0击之间,平均47.9击。       

该层层厚0.9~5.70m,层底埋深40.9~50.8m ,层底标高725.64~735.54m。

第⑦1层:粉质粘土(Q3al+pl

褐灰色,可塑~软塑,局部以硬塑呈现,含云母、氧化铁,局部混少量砂土,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47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36.0~56.0击之间,平均46.5击。

该层层厚1.10~8.80m,层底埋深45.10~53.40m ,层底标高723.59~730.80m。

第⑦2层:粉细砂(Q3al+pl

褐灰色,密实,饱和,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粒含量约20.4%,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34.0~64.0击之间,平均48.9击。

该层层厚3.20~9.00m,层底埋深42.20~47.50m ,层底标高728.85~733.94m。

第⑧层:细砂 (Q2al+pl

褐灰色,密实,饱和,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粒含量约15.1%,该层普遍呈现。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0.0~64.0击之间,平均52.6击。该层在ZK4中51.15~52.4中以中砂形式呈现。

该层层厚1.70~9.90m,层底埋深48.50~58.40m ,层底标高717.21~727.25m。

第⑧1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稍湿~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13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0.0~59.0击之间,平均53.5击。

该层层厚1.90~3.28m,层底埋深52.30~57.20m ,层底标高719.78~724.06m。

第⑧2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灰色,可塑~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93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0.0~55.0击之间,平均52.4击。

该层层厚2.0~4.9m,层底埋深52.7~55.4m ,层底标高720.52~723.20m。

第⑨层:细砂(Q2al+pl

褐灰色,密实,饱和,土质均匀,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粒含量15.8%,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0.0~64.0击之间,平均57.2击。

该层层厚0.60~8.50m,层底埋深56.40~64.50m ,层底标高712.11~719.35m。

第⑨1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稍湿~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9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1.0~66.0击之间,平均55.8击。       

该层层厚1.00~6.30m,层底埋深58.60~64.80m ,层底标高711.55~718.19m。

第⑨2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黄色~褐灰色,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混少量砂质,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压缩系数平均a1~2=0.17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2.0~65.0击之间,平均58.6击。该层在ZK67中57.15~60.6m以中砂形式呈现。

该层层厚0.6~7.50m,层底埋深57.00~62.10m ,层底标高713.63~718.75m。

第⑩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稍湿~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88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8.0~67.0击之间,平均58.5击。

该层层厚2.35~9.30m,层底埋深63.15~71.40m ,层底标高704.33~713.29m。

第⑩1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灰色,可塑~软塑,局部硬塑呈现;含云母、氧化铁,局部混少量砂质。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25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2.0~59.0击之间,平均54.6击。       

该层层厚0.50~7.40m,层底埋深60.00~68.70m ,层底标高707.05~716.64m。

第?层:细砂(Q2al+pl

褐灰色,密实,饱和,土质均匀,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夹有砾石,局部可见薄层状中粗砂等。细粒含量约15.5%,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62.0~70.0击之间,平均67.0击。在ZK6中68.2~77.3m以中砂形式呈现

该层层厚5.00~11.00m,层底埋深74.7~78.50m ,层底标高698.02~701.91m。

第?1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湿,密实,土质均匀,摇振反应中等,韧性低,干强度低。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7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62.0~65.0击之间,平均64.0击。该层仅在ZK2呈现,层厚8m,层底埋深76.7m ,层底标高699.65m。

第?2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灰色,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混少量砂质,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50MPa~1,具中等压缩性。

该层仅在ZK20呈现,层厚4m,层底埋深75.15m ,层底标高701.03m。

第?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灰色,可塑~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1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65.0~66.0击之间,平均65.3击。

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层厚5.3m,层顶深度74.7~78.5m,层顶标高698.02~701.91m。

第?1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稍湿~湿,密实,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48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65.0~67.0击之间,平均66.3击。

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层厚5.2m,层顶埋深74.8~77.3m ,层顶标高699.00~701.18m。

东区场地

第①层,杂填土:(Q42ml

杂色,结构松散,以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为主,分布不均。

该层层厚0.4~2.10m,层底埋深0.4~2.10m,层底标高775.25~776.44m。

第②层:粉土 (Q42al+pl

黄褐色~褐黄色,稍湿~湿,中密~密实,该层在场地普遍分布表层约有50cm厚的耕土。土质均匀,零星煤屑,摇振反应迅速,韧性低,干强度低。该层土具灵敏性;该层土为主要液化地层。压缩系数平均a1~2=0.333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0~8.0击之间,平均3.6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1.20MPa。该层在13中4.2~5.7m以粉砂的形式呈现。

该层层厚1.1~10.3m,层底埋深2.25~10.60m ,层底标高765.66~773.65m。

第②1层:粉质粘土 (Q42al+pl

黄褐色~褐黄色,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夹粉土薄层,切面稍有光泽,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韧性中;该层土具灵敏性;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404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2.0~10.0击之间,平均4.1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1.37MPa。

该层层厚2.30~7.20m,层底埋深2.70~11.20m ,层底标高765.41~774.05m。

第③层:粉细砂(Q41al+pl

褐黄色~灰褐色,松散~稍密,饱和,磨圆度一般,单粒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细粒含量约25.5%,该层普遍呈现,为场地内主要液化地层。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9.0~15.0击之间,平均13.3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6.23MPa。

该层层厚1.3~5.9m,层底埋深10.7~15.8m ,层底标高760.93~765.06m。

第④层:粉土(Q41al+pl

褐黄色~灰褐色,稍湿~湿,中密~密实,土质不均,局部混少量粉砂,摇振反应中等,韧性低,干强度低。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44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8.0~24.0击之间,平均16.3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6.22MPa。

该层层厚1.30~8.00m,层底埋深14.50~21.20m ,层底标高754.93~761.34m。

第④1层:粉质粘土(Q41al+pl

灰褐色~灰黑色,软塑~可塑,无摇振反应,切面有光泽,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含云母、煤屑、氧化物。局部夹有粉土及粉细砂。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304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1.0~22.0击之间,平均16.1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为qc=2.44MPa。

该层层厚1.25~7.80m,层底埋深14.25~21.00m ,层底标高754.90~762.05m。

第④2层:粉细砂(Q41al+pl

褐色~灰褐色,稍密~中密,饱和,磨圆度一般,单粒结构,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5.0~24.0击之间,平均20.4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6.71MPa。

该层层厚1.20~3.70m,层底埋深15.70~20.80m ,层底标高755.18~760.14m。

第⑤层:粉土(Q3al+pl

褐灰色,稍湿~湿,稍密~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不均匀,局部混有粉砂。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9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4.0~27.0击之间,平均20.7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7.26MPa。

该层层厚1.25~10.70m,层底埋深22.80~30.00m ,层底标高745.90~753.18m。

第⑤1层:粉质粘土(Q3al+pl

褐灰色,可塑~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夹粉土薄层;局部呈现。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346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6.0~25.0击之间,平均20.7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为qc=12.27MPa。

该层层厚2.80~6.20m,层底埋深21.30~26.40m ,层底标高749.67~755.31m。

第⑤2层:粉细砂 (Q3al+pl

黄褐色~褐色,饱和,中密~密实,颗粒均匀,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云母、混有粉土等。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5.0~35.0击之间,平均25.4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11.18MPa。

该层层厚2.35~9.20m,层底埋深25.00~30.00m ,层底标高746.07~751.74m。

第⑥层:粉细砂 (Q3al+pl

褐色~灰褐色,中密~密实,饱和,磨圆度一般,单粒结构,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局部夹薄层粉土。细粒含量约22%,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18.0~46.0击之间,平均34.3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14.87MPa。该层在14中34.6~36.2m以粉粘形式呈现。

该层层厚1.4~12.70m,层底埋深30.00~40.40m ,层底标高736.06~748.54m。

第⑥1层:细砂(Q3al+pl

灰褐色~褐灰色,密实,饱和,磨圆度一般,单粒结构,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及暗色矿物等;细粒含量约11.8%,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23.0~48.0击之间,平均38.7击。静力触探锥头阻力平均值qc=21.51MPa。

该层层厚7.10~12.00m,层底埋深33.80~38.30m ,层底标高737.54~742.06m。

第⑦层:粉细砂 (Q3al+pl

褐灰色,密实,饱和,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局部夹薄层粉土。细粒含量约17.4%。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34.0~50.0击之间,平均42.2击。       

该层层厚4.50~11.20m,层底埋深42.60~46.90m ,层底标高728.91~733.31m。

第⑧层:粉土 (Q2al+pl

褐灰色,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95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2.0~59.0击之间,平均48.7击。该层在1中48.6~51.8m处以细砂呈现。

该层层厚5.10~9.30m,层底埋深48.60~53.80m ,层底标高722.04~727.24m。

第⑧1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灰色,可塑~软塑,局部以硬塑呈现,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35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44.0~55.0击之间,平均49.7击。

该层层厚4.00~10.80m,层底埋深48.70~53.70m ,层底标高722.09~727.21m。

第⑨层:细砂(Q2al+pl

褐灰色,密实,饱和,土质均匀,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粒含量约14.4%,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0.0~60.0击之间,平均54.2击。该层在2、6、9、12中局部以中砂呈现

该层层厚1.10~8.00m,层底埋深51.0~59.70m ,层底标高716.09~724.65m。

第⑨1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5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2.0~56.0击之间,平均54.0击。

该层层厚0.80~6.00m,层底埋深55.30~58.90m ,层底标高716.91~720.80m。

第⑨2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黄色~褐灰色,,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混少量砂质,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中,韧性中。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33MPa~1,具中等压缩性。该层仅在钻孔1中呈现。

该层揭露层厚6m,层底埋深57.8m ,层底标高718.04m。

第⑩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稍湿~湿,密实,土质均匀,摇振反应中等,韧性低,干强度低。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68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1.0~64.0击之间,平均57.5击。该层在钻孔3、14中以细砂呈现。

该层层厚1.40~11.85m,层底埋深60.00~71.15m ,层底标高704.81~716.75m。

第⑩1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灰色,可塑~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04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6.0~64.0击之间,平均58.5击。

该层层厚4.00~9.90m,层底埋深60.00~72.40m ,层底标高703.70~715.91m。

第?层:细中砂(Q2al+pl

褐灰色,密实,饱和,土质均匀,级配不良,主要矿物成份为石英、长石、云母等。细粒含量约7.8%,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65.0~75.0击之间,平均69.4击。

该层层厚4.00~11.90m,层底埋深72.00~78.60m ,层底标高697.26~703.91m。

第?1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湿,密实,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10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58.0~62.0击之间,平均60.0击。

该层层厚4.00~7.65m,层底埋深72.80~75.15m ,层底标高700.81~703.04m。

第?3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灰色,可塑,含云母、氧化铁,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30MPa~1,具中等压缩性。该层仅在钻孔16揭露,层厚6.65m,层底埋深73.15m ,层底标高702.66m。

第?层:粉土(Q2al+pl

褐灰色,稍湿~湿,密实,土质均匀。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196MPa~1,具中等压缩性。标贯试验实测锤击数N值介于65.0~67.0击之间,平均66.0击。仅在钻孔1中局部以细砂呈现。

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层厚7.20m,层顶深度72.8~77.80m,层顶标高697.99~703.04m。

第?1层:粉质粘土(Q2al+pl

褐灰色,软塑,含云母、氧化铁,局部混少量砂质。压缩系数平均值a1~2=0.225MPa~1,具中等压缩性。该层仅在钻孔5、12揭露。

该层未揭穿,最大揭露层厚8.00m,层顶深度72.8~77.80m,层顶标高697.99~703.04m。

以上地层接触组合关系及分布规律参见附后“工程地质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3.4  地下水条件

本次勘察各钻孔在勘探深度范围均揭露地下水,勘察期间西区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介于3.70~6.80之间,静止水位埋深介于2.70~5.80之间,稳定水位标高介于772.51~773.83m之间;东区地下水初见水位埋深介于4.50~7.31之间,静止水位埋深介于3.00~5.50之间,稳定水位标高介于772.39~773.35m之间;各钻孔的地下水静止水位的情况详见“勘探点一览表”。地下水属潜水。勘察期间为枯水期,丰水期水位可按提高1.00m考虑。含水层主要为第②层粉土层,地下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

3.5  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所取地下水样水质分析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表12.2.1、表12.2.2、表12.2.4及附录G,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在考虑干湿交替作用及长期浸水条件下,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及钢结构的腐蚀性综合判定结果见表3。

 地下水腐蚀性判定结果                             表3

根据上表判定结果,拟建西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东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3.6  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在西区钻孔ZK24、ZK65、ZK72和东区1、3、16中所取土样的腐蚀性试验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表12.2.1、表12.2.2及表12.2.4,判定场地环境类别为Ⅲ类,综合判定:拟建西区场地和东区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均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

地基土腐蚀性判别表                         表4

4、地震效应

4.1  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10)附录A可知,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设计特征周期为0.45s。

4.2  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拟建场地钻孔中的波速实际测试结果计算,在20.0m深度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见表5(详见附图“波速测试成果图”),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1.6条,因场地覆盖层厚度大于50m,故该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

场地实测等效剪切波速                       表5

4.3  地基土液化评价

该场地土层在勘察深度范围内存在有饱和粉土和砂土,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2条对该场地土层应进行液化判别。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3条对拟建场地进行初判后按照第4.3.4~4.3.5条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对地面下20.0m深度范围的饱和粉土和砂类土做进一步判别,其判别方法如下:

计算出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

 

 式中:——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本区取值为12;

——饱和土标准贯入点深度;

——地下水位深度;

——粘粒含量百分率,当小于3或为砂土时按3考虑。

如果实测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值小于临界击数,则判为液化土,否则为不液化土。对液化土计算其液化指数,液化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液化指数;

——点的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

——点的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

——20.0m深度范围内液化土层点的总数;

——点所代表的土层厚度;

——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m-1);

根据以上公式西区29个标准贯入试验钻孔的液化判别计算详见附表“液化判别计算表”。从该表可以看出各标准贯入试验钻孔判别的地基土20.0米深度内的液化指数介于4.174~45.82之间。东区11个标准贯入试验钻孔的液化判别计算详见附表“液化判别计算表”。从该表可以看出各标准贯入试验钻孔判别的地基土20.0米深度内的液化指数介于8.93~32.55之间。

根据各试验点的液化指数及分布位置,综合确定拟建场地西区车库、幼儿园液化等级为Ⅲ级严重液化,其余拟建建筑综合判定为Ⅱ级中等液化;东区15#液化等级为Ⅲ级严重液化,其余建筑可按Ⅱ级中等液化考虑。详见液化判别计算表。

4.4 建筑场地抗震地段划分

根据此次勘察揭露地层,原位测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场地地形、地貌特点综合考虑,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10)第4.1.1条划分,拟建场地属于建筑抗震不利地段。

4.6 场地卓越周期

根据场地地脉动及波速测试结果,场地卓越周期详见下表6(见附图“地脉动测试成果图”)。

          场地地脉动实测值                         表6

5、场地岩土综合分析与评价

5.1  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根据现行《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年版)及参考有关数据统计原则,本工程岩土参数及选取原则如下:

(1)对沉积时代相同的层位,具有相同工程特性的指标作为同一工程地质统计单元体。

(2)对过于离散及有明显异常的指标统计时舍去。

(3)各土层呈透镜体状土层数据不参与统计。

(4)各项指标统计值一般均提供范围值、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统计频数,若子样少于6个,只提供范围值、算术平均值及统计频数。对指标个数少于6的参数,不进行回归修正。

(5)标贯指标以试验点击数为子样进行统计,标贯击数为实测及修正后的锤击数。

(6)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包括三轴剪切试验、直剪试验成果)见附表2。

5.2  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根据室内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标贯试验及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各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见下表7。

                                   场地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                  表7

5.3  地基均匀性评价

该场地地基土主要由杂填土、第四系粉土、粉细砂、粉质粘土等组成,拟建西区场地各单体建筑持力层为第②、②1层,下卧层大部分为第②、②1、③层,应视为不均匀地基;东区场地各单体建筑持力层为第②、②1层,下卧层大部分为第②、②1、③层,应视为不均匀地基。

       地基均匀性评价表                            表8

5.4 地基变形评价

本工程西区1#~6#住宅楼和东区2#~4#住宅楼地上层数为33层,基底压力约为600kPa ;上部结构荷载传至基底的压力较高,压缩变形影响深度较大,地基变形计算时压缩模量应按e-P曲线上实际压力段(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与附加压力之和段)取值,详见各区e-P曲线。

对砂类土其压缩曲线较为平缓,在高压力段内,孔隙比的变化不大,为此,现根据原位测试结果,参考《工程地质手册》并结合地区经验综合考虑给出基底下各砂土层计算的压缩模量,以便地基变形计算时参考使用。 

拟建场地砂类土变形模量       表9

5.5压缩指数及回弹指数

根据本次勘察高压固结试验结果,除个别土样异常外、大部分土样的超固结比OCR在1.0左右,该场地地基土可视为正常固结土,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固结沉降计算时,计算所需压缩指数,可查e-lgP曲线和土工试验成果总表。

6、地基方案分析评价

6.1天然地基可行性分析

6.1.1场地稳定性、适宜性评价

根据勘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知,场地及场地附近无全新活动断裂,属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

6.1.2地震液化

拟建场地具中等~严重液化,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丙类建筑中等液化地段应采取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或更高处理措施,严重液化地段应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乙类建筑严重液化地段应全部消除液化沉陷。

6.1.3天然地基承载力评价

拟建西区场地地下车库天然地基承载力能满足设计需求,可不进行地基承载力的处理;其余拟建天然地基承载力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需采取针对承载力的处理。

6.1.4地震震陷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3.11、第4.3.12条及其条文说明判定,拟建场地应考虑震陷影响。

综上所述:拟建场地不能采用天然地基。

6.2地基处理方案

根据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第②层粉土具灵敏性土,需进行针对性处理,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天然地基持力层。

拟建西区1#~6#住宅楼和东区2#~4#住宅楼地上层数为33层,基地压力达600KPa,建议采用桩基础。

西区14#、15#商业,建议采用挤密碎石桩部分消除液化处理即可;西区学校区域建议采用挤密碎石桩全部消除液化;西区地下车库区域建议部分消除液化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

东区12#、13#楼,建议采用挤密碎石桩部分消除液化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东区15#楼,建议采用碎石桩部分消除液化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进行处理。

方案1:复合地基方案(挤密碎石桩,适用于西区地下车、幼儿园

采用碎石桩消除地基液化时,桩径可取φ=0.40m,桩间距可取1.2m,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布桩;建议学校区域全部消除液化,处理深度不小于15m,地下车库不小于10m。

地基处理前,应进行试桩工作,并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确定,工程桩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方案2:复合地基方案适用于西区14#、15#商业楼和东区12#、13#、15#商业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地层情况及原位测试结果,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提高地基承载力、消除液化、工程造价、施工工期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综合考虑,本工程可采用碎石桩+CFG桩二元复合地基。

采用碎石桩消除地基液化时,桩径宜取φ=0.40m,桩间距应与CFG桩间距一致,处理深度宜至第③层且不小于10m。采用CFG桩提高承载力时,桩径取φ=0.40m,桩间距可取1.2~1.4m,正三角形或正方形布桩,有效桩长可取10m,桩端持力层为第⑥层。  

地基处理前,应进行试桩工作,并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确定,工程桩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质量。

本工程进行初步设计时,CFG桩的参数可采用下表10。

方案3:桩基方案

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地基土的分布特征,结合地区建筑经验,可采用桩基础对地基进行处理。

(1)桩基选型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地层情况,受地层条件的限制,采用预制桩有可能难以克服地层阻碍,因此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和工期,钻孔灌注桩具有较强克服地层阻碍能力,施工时对周围环境影响相对较小,可采用钻孔灌注桩。但钻孔灌注桩经常出现的问题是泥浆护壁造成的孔底沉渣,影响端阻力的发挥,建议采用桩侧桩端后压浆技术解决这一弊病。

(2)桩端持力层的选择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的地层情况,西区场地第⑥层粉细砂、第⑦2层粉细砂呈密实状态,东区场地第⑥层粉细砂、第⑦层粉细砂呈密实状态,可选为桩端持力层。

(3)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估算

依据本次勘察地基各土层状态指标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5条规定结合地区建筑经验,将各土层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列于下表6。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估算自基底标高772.40m算起。现以西区3#楼钻孔ZK6、东区4#楼钻孔9为例,依据表6.中参数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式5.3.5分别估算桩径700mm、1000mm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见表6.1.3.3~2。

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估算表                          表9

桩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及极限端阻力标准值表                 表10

注:1.其中括号内参数是考虑液化影响折减后参数。

2.当进行CFG桩设计时,应按照干作业钻孔桩取值,且表中参数不能直接使用,应将标准值换算成特征值使用。

桩基施工前,应进行试桩,并对单桩极限承载力进行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设计参数,尽量达到经济和设计的要求。桩基施工验收时,应进行单桩承载力及桩身质量检测。

 拟建场地各土层平面变化较大,自然地面以下15m范围内主要为液化土层,20~50m以粉土为主,粉粘呈透镜体呈现,局部区域夹粉细砂或细砂层。从场地平面分布趋势来看地基土分布不均,应考虑不均匀沉降。

6.3 基坑开挖、支护及降水

拟建场地整平标高为778.70m,基础埋深6.30m,基础底标高为772.40m,场地东临新晋祠路,南接健康北街,东西场地中间被现南北方向排污渠隔开,拟建西区车库和东区4#楼离排污渠较近,建议进行局部段支护开挖。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详见下表11。

                             

基坑支护及降水方案                       表11

                           基坑支护及降水参数建议值                   表12

7、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1.1 本场地位于汾河东岸Ⅰ级阶地,场地地基土沉积时代及成因类型除场地表层填土和河流相冲洪积()粉质粘土、粉土外,其下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 ()粉土、粉质粘土、粉细砂;第四系上更新统河流相冲、洪积层()粉土、粉质粘土、砂类土,第四系中更新统河流相洪积层()粉质粘土、粉土、砂类土。

7.1.2拟建西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东区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拟建西区场地和东区场地地基土对混凝土均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均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均具微腐蚀性。

7.1.3 拟建场地抗震防设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2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7.1.4拟建建筑场地类别为III类。拟建场地卓越周期:西区场地东西方向的卓越周期为0.40s;南北方向的卓越周期为0.39s;垂直方向的卓越周期为0.44s;东区场地东西方向的卓越周期为0.41s;南北方向的卓越周期为0.43s;垂直方向的卓越周期为0.41s;拟建场地应考虑震陷影响。

7.1.5西区车库、幼儿园液化等级为Ⅲ级严重液化,其余拟建建筑综合判定为Ⅱ级中等液化;东区15#液化等级为Ⅲ级严重液化,其余拟建建筑综合判定为Ⅱ级中等液化。

7.1.6 太原城区标准冻结深度为0.74m。

7.1.7 拟建场抗浮设计水位高程可按774.83考虑。

7.2  建议

7.2.1 各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详见表7。

7.2.2 地基处理方案详见6.2条。

7.2.3 地基开挖后,应进行验槽。

7.2.4 主楼与地下车库连接可采用“后浇带”方式连接。

7.2.5 本工程不论采用复合地基还是桩基础,均应进行试桩工作,其承载力特征值均应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地基处理后,应按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测。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

7.2.6 鉴于建筑物对沉降敏感,建议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对建筑物进行长期沉降观测,直至沉降稳定。

7.2.7 基坑开挖时,采用直接放坡段应对第②层粉土(具灵敏性)进行坡面保护。

7.2.8场地上勘探时施工钻孔建议在使用结束后采用砂土进行回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