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勘察 报告模版

目 录

1 前 言 .................................................. 1

1.1拟建工程概况 .................................................... 1

1.2勘察目的任务及技术标准 .......................................... 2

1.3勘察工作方法及其完成情况 ........................................ 4

2 场地自然、工程地质条件 .................................... 6

2.1 气象 ............................................................ 6

2.2 地质构造 ........................................................ 6

2.3 地形、地貌 ...................................................... 6

2.4 场区地层及岩土特性 .............................................. 7

2.5 场地地下水情况 .................................................. 8

2.6 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 8

2.7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 8

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9

3.1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9

3.2地基土的湿陷性评价 .............................................. 9

3.3原位测试 ....................................................... 11

3.4静力触探测试 ................................................... 12

3.5剪切试验 ....................................................... 13

3.6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 ............................................. 14

3.7不良地质作用及地下埋藏物 ....................................... 14

4 地基与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 14

4.1 天然地基的分析评价 ............................................. 14

4.2地基处理的分析评价 ............................................. 15

4.3边坡稳定性分析 ................................................. 19

4.4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 ......................................... 20

5 结论与建议 ............................................... 21

5.1结论 ........................................................... 21

5.2建议 ........................................................... 21

6 图 表 .................................................... 22

6.1附图 ........................................................... 22

6.2附表 ........................................................... 22

陕县桥头村新型居住社区 场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

1 前 言

1.1拟建工程概况

1.1.1 任务来源

受陕县锦江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河南省博瑞地质工程有限公司承担陕县桥头村新型居住社区场区岩土工程详细勘察任务。

1.1.2 工程位置

陕县桥头村新型居住社区场区位于桥头村西侧,其四至为:南临209国道及拟修丁公路、西临耕地及拟修创新二路、东临民房及拟修新209国道、北临耕地及拟修炎黄大道,交通便利。

1.1.3 拟建工程概况

依据委托方提供:拟建场区共有22栋建筑物,拟建建筑物的具体位置和平面尺寸详见《拟建工程平面布置图》(附图1)与建筑物工程特征一览表(表1)。

建筑物工程特征一览表 表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1

1.2勘察目的任务及技术标准

1.2.1勘察目的任务

本次勘察的目的是查明、分析、评价拟建场区的岩土工程条件,为建筑物施工图设计提供所需岩土工程参数。其任务如下:

1查明拟建场区各地层的时代、成因、岩性、地层结构和均匀性以及特殊性岩土的性质,尤其应查明基础下软弱和坚硬地层的分布以及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对基础影响深度内各层土的承载力做出评价;

2查明拟建场区湿陷性黄土层的厚度、埋藏深度;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场地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的平面分布;

3查明拟建场区及其附近有无地下不利埋藏物及其对场地稳定性的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防治建议;

4提供地下水等环境水的变化趋势及对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影响,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5对场地的稳定性、适宜性及地震效应作出评价,确定场地类别; 6依据拟建场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建筑物的特点和设计要求,对场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2

地基作出评价,推荐合理的地基与基础方案;

7查明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的建议。

1.2.2技术标准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xx年版)

2《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5《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范》(JGJ167-2009)

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7《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8《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9《静力触探技术标准》(CECS04:88)

10《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1《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2《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xx年版) 13《建设工程标准强制性条文》(2010版)

14《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1.2.3岩土工程勘察等级的确定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1、3.1.2、3.1.3条,评定本工程的重要性等级为二级;本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本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二级;根据工程重要性等级、场地复杂程度等级和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4条,综合确定本场地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第3.0.1条,确定拟建建筑物为丙类建筑。依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确定拟建建筑物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

3

设防类。

1.3勘察工作方法及其完成情况

1.3.1工程布置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考虑拟建建筑物的结构及载荷特点,并结合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在场区沿拟建建筑物周边及角点共布设43条勘探剖面,128个工程勘探点,其中取土试样探井63个,标准贯入试验孔16个,静力触探试验孔47个,鉴别孔2个。布孔间距:15-30m;布孔深度:15-25m;预计完成勘探工作量2860m。当地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应根据场地实际工程地质条件,并依据国家现行规范、规程,对具体施工孔数、深度等勘察工作量进行适当调整。工程布设及工作量可参见《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附图2)。

1.3.2勘探手段的选择

为准确测定有关岩土参数及相关勘察评价指标,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综合采用高程测量、人工取土试样探井、鉴别孔、钻探、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和室内试验等多种勘察手段开展本次勘察工作。

1.3.2.1高程测量

本次勘察各勘探点井口高程依据拟建幼儿园东侧9#楼门前道路中心线为基准点(见附图2),采用DS3Z-3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引测确定。基准点高程为403.89m,坐标为(0,0)。

1.3.2.2人工取土试样探井

采用机动洛阳铲掘进成井,现场观察土层,进行宏观描述,在探井内采取原状样,采样后探井已夯实回填。

1.3.2.3鉴别孔

采用机动洛阳铲掘进成井,现场观察土层,进行宏观描述,地层情况经鉴别后已夯实回填。

1.3.2.4钻探

采用DPP-100型汽车钻机进行施工,回转钻进,全部采芯,土的岩芯采取率

4

不低于90%。目的是查明场地地层结构及其分布规律,并观察记录各土层的宏观特征,通过对土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确定地基土的承载力。

1.3.2.5标准贯入试验

采用φ42mm钻杆,自重63.5kg,落距76cm的标准落锤,自由落体进行试验。在各钻孔内对土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以确定其承载力及变形参数。

1.3.2.6静力触探试验

采用WYC-20型轻便型双桥静力触探车进行试验,测定锥头阻力、侧壁阻力,探头圆锥锥底截面积为15cm2,侧壁面积300cm2,锥尖锥角为60°。根据静力触探资料,对场区地层进行力学分层,估算土的塑性状态、密实度、强度、压缩性及地基承载力。

1.3.2.7室内试验

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地基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湿陷性指标、压缩性指标、抗剪强度指标为岩土工程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1)常规试验:测定地基土的一般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用于判定地基土的一般物理力学性质。

(2)固结试验:测定各层土的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等变形参数,用于评价地基土的承载力和压缩性。

(3)湿陷性试验:测定地基土的湿陷系数、自重湿陷系数和湿陷起始压力,用于判定场地的湿陷类型和地基的湿陷等级。

(4)直剪试验:测定土层的抗剪强度指标,用于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1.3.3勘察工作完成情况

本次勘察的外业工作于20xx年9月24日开始,于20xx年10月2日结束。本次勘察共完成勘探孔128个,完成勘探总工作量2862.4m;各勘探孔的具体位置及深度详见《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附图2);其中在探井中采取原状土样903组931件,土试样质量等级为Ⅰ级;探井取样后已夯实回填。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于10月20日提出,提交常规试验及黄土湿陷性试验成果903组,天然剪切试验成果22组;饱水剪切试验成果6组;在钻孔内进行标准贯入试验140次;全部工作于20xx年11月1日完成。本次完成勘察工作量见表2。

5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表2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2 场地自然、工程地质条件

2.1 气象

拟建场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3.9℃,极端最高气温为43.2℃,极端最低气温为-16.5℃,年平均降水量

650.85mm,最大降水量947.90mm,最小降水量413.90mm,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平均风速2.9m/s,最大风速17m/s。

2.2 地质构造

拟建场区所在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地台的南部,属于北秦岭地槽范围,其东北为吕梁地块,西北为陇东陕北地台,南有秦岭地轴,东部在秦岭地轴与中条山地块之间。场区位于燕山运动所造成的构造盆地内,北为汾河地堑,西为渭河地堑,东为黄河地堑和三门峡地垒。场区具有发生中强烈地震的地质背景。

2.3 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地貌单元为黄河南岸Ⅲ级阶地,场区高差较大,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局部地势呈台阶状。各勘探点高程在401.36-412.55m之间。

6

2.4 场区地层及岩土特性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所获地质资料,场区地面高程在401.36-412.55m之间,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河流相冲-洪积成因类型的黄土状粉土等。现从上到下描述:

①耕土(Qpd):以黄土状粉土为主,含有较多的植物根系。层厚0.50-0.70m。 ①1素填土(Qml4-2):以黄土状粉土回填为主,含砖屑、石头等。层厚2.30-2.50m。

②黄土状粉土(Qal+pl

4-1):棕褐色,粉粒为主,质较均;具有较多0.1-0.3mm

小孔隙及1-3mm大孔隙;含少量深色粘质条团、蜗牛壳、虫孔等。该层具湿陷性,湿陷系数在0.011-0.109之间,湿陷程度为不湿陷-强烈;稍湿,w=18.1%;稍密,e =1.041;属高压缩性土,a0.1?0.2=0.636MPa-1;层厚0.80-3.90m。

③黄土状粉土(Qal+pl

4-1):棕黄色,粉粒为主,质较均;具有较多0.1-0.3mm

小孔隙及1-3mm大孔隙;含植蜗牛壳、虫孔等。局部具湿陷性,湿陷系数在0.008-0.139之间,湿陷程度为不湿陷-强烈;稍湿,w=14.1%;稍密,e =1.074;属中压缩性土,a0.1?0.2=0.348MPa-1。层厚2.00-8.50m。

④黄土状粉土(Qal+pl

4-1):棕红色,粉粒为主,质较均;具有较多0.1-0.3mm

小孔隙及1-3mm大孔隙;含虫孔、蜗牛壳、钙质结核、白色碳酸盐盐膜等。局部具有湿陷性,湿陷系数在0.003-0.077之间,湿陷程度为不湿陷-强烈;稍湿,w=14.6%;稍密,属中压缩性土,a0.1?0.2=0.136MPa-1。层厚1.70-7.20m。 e =0.920;____________

⑤黄土状粉土(Qal+pl

4-1):棕黄色,粉粒为主,质较均;具有少量0.1-0.3mm

小孔隙及1-3mm大孔隙;含蜗牛壳、虫孔等。局部具湿陷性,湿陷系数在0.002-0.051之间,湿陷程度为不湿陷-中等;稍湿,w=10.8%;中密,e =0.860;属低压缩性土,a0.1?0.2=0.094MPa-1;层厚0.80-13.50m。

⑥黄土状粉土(Qal+pl

4-1):棕红色,粉粒为主,质较均;具有少量0.1-0.3mm

小孔隙及1-3mm大孔隙;含蜗牛壳、虫孔、深色粘质条团等。局部具有湿陷性,湿陷系数在0.001-0.026之间,湿陷程度为不湿陷-轻微;稍湿,w=13.6%;中密,e =0.838;属低压缩性土,a0.1?0.2=0.088MPa-1。最大揭露厚度7.30m(未揭

穿)。

7 ________

2.5 场地地下水情况

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未见地下水,故在建筑物地基与基础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建筑物地基基础的影响。

2.6 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根据区域资料,拟建场地土标准冻结深度为45cm。

2.7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评价

2.7.1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

依据《GB50011-2010》的划分,本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有关抗震设计要求按《GB50011-2010》执行。

2.7.2各土层平均剪切波速

根据承载力估算各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见下表:

各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 表3

2.7.3场地抗震类别及场地类别

本场区建筑场地抗震类别39#楼为不利地段,其余为一般地段,抗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土类型为中软-中硬土,覆盖层厚度大于5m,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35s。有关抗震设计要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执行。

2.7.4场地的抗震稳定性

场地地基土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成因类型的黄土状粉土等。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在勘探深度内未见地下水,依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该场区地下水位埋深大于40m,按《GB50011-2010》规范第4.3.3条规定,判定场地内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8

2.7.5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依据《GB50011-2010》规范第4.2.3条规定,结合地基土的岩土名称及性质,各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见表4。

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表 表4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3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1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对第②、③、④、⑤、⑥层岩土单元指标的选用,先按正负三倍标准差法剔除粗差,然后再重新统计,直到满足小于±3σ的要求。通过统计分析,给出了第②、③、④、⑤、⑥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具体数值参见《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表5、6)。

3.2地基土的湿陷性评价

依据《GB50025-2004》与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拟建场区最大湿陷系数为0.139,湿陷量计算值最大为1287mm;最大湿陷深度为24.0m;自重湿陷系数最大值为0.088,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最大为≥897mm,自重湿陷深度最大为≥27.0m。综合判定拟建场区黄土的湿陷类型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拟建21#楼北侧、32#楼南侧、36#楼及37#楼-39#楼西侧地基湿陷等级为自重Ⅱ级(中等),拟建20#、22#、25#、26#、27#、32#楼北侧地基湿陷等级为自重Ⅲ级(严重),拟建18、19、21、23、24、28-31、33、35、37楼-39楼东侧地基湿陷等级为自重Ⅳ级(很严重),详见湿陷分区图(附图2-1);湿陷系数及自重湿陷系数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具体详见勘探点的湿陷性评价表(表7)及湿陷性评价一览表(附表50-112):

###########

9

勘探点湿陷性评价表 表7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10

注:湿陷量的计算值自现地表下2.0m起算,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值自现地表起算。

3.3原位测试

通过对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统计分析,按正负三倍标准差法剔除粗差。给出了实测击数与杆长校正后击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见表8

11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表 表8

3.4静力触探测试

通过对静力触探试验成果的统计分析,按正负三倍标准差法剔除粗差。给出了实测击数与杆长校正后击数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标准值,见表9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12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3.5剪切试验

本次勘察共做了28组剪切试验,其中在第②层黄土状粉土做了10组,第③层黄土状粉土做了6组;饱水剪6组;依据(GB50007-2002)附录E给出了粘聚力标准值(Ck)和内摩擦角标准值(φk)如下:表10

粘聚力标准值(Ck)和内摩擦角标准值(φk)成果表 表10

13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3.6水和土的腐蚀性评价

拟建场区周围无污染源,勘探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区域水位埋深大于40m,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Mg2+,故不考虑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影响。

土的腐蚀性评价见土的腐蚀性评价结果表如下:

土的腐蚀性评价一览表 表11

根据土的腐蚀性评价结果表,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防腐处理按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执行。

3.7不良地质作用及地下埋藏物

拟建场地较平整,附近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场区拟建39#楼南侧发现有一陡坎,坎高5-8m。除陡坎外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其它不良地质作用。西侧有一片坟墓,除坟墓外,未发现其它坑、近期暗沟、废弃水井、排污暗渠等地下埋藏物。

4 地基与基础方案分析评价

4.1 天然地基的分析评价

4.1.1场地和地基的稳定性评价

拟建场区及附近无全新活动断裂通过,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除陡坎、坟地外,未发现其它不良地质作用及地下埋藏物,故判定为较稳定场地。

4.1.2场地的适宜性评价

拟建场区除39#楼南侧陡坎外,未见其它不良地质作用;除坟墓外,未发现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14

其它地下埋藏物,拟建场区为自重Ⅱ级(中等)~自重Ⅳ级(很严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对陡坎、坟墓采取措施,部分消除湿陷后,适宜工程建设。

4.1.3地基土的均匀性评价

由拟建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可知,各地层岩性、层位、厚度等分布稳定,各地层层面坡度大于10%,故判定为不均匀地基。

4.1.4地基承载力及变形参数

依据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原位测试成果,静力触探试验成果,野外鉴别结果,结合本地区建筑经验,确定场区各地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建议值Es见表1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及压缩模量建议值Es 表12

4.1.5天然地基的可行性分析

由场区岩土工程条件可知,拟建场区为自重Ⅱ级(中等)~自重Ⅳ级(很严重)湿陷性黄土场地,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规定,拟建场区不宜采用天然地基,应进行地基处理。

4.2地基处理的分析评价

依据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拟建场区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湿陷等级为Ⅱ-Ⅳ级,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6.1.4条的规定,丙类建筑,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Ⅱ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2.50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200mm;当地基湿陷等级为Ⅳ级时,地基处理厚度不应小于4.00m,且下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层的剩余湿陷量不应大于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15

200mm。

拟建建筑物均应采用整片处理,其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底层平面的面积,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应小于处理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2m。地基处理后,基础形式为扩展基础;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4.2.1垫层法地基处理

考虑到本场地在陕西关中以东地区,湿陷性黄土敏感性较弱、危害性较小,为此建议拟建18# -35#楼、37#楼、39#楼及幼儿园场区采用2:8(3:7)灰土或(素土)垫层法处理地基,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6.0m(自基底下起算);拟建36#楼、38#楼地基处理厚度不宜小于5.5m(自基底下起算)。地基的平面处理范围,应采用整片处理,其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底层平面的面积,超出建筑物外墙基础外缘的宽度,每边不应小于处理厚度的1/2,并不应小于2m。地基处理后,基础形式为扩展基础;并应采取结构措施和检漏防水措施。

垫层施工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并用压实系数控制,小于或等于3m的垫层,不应小于0.95。大于3m的垫层,其超过3m部分不应小于0.97。灰土垫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应根据现场原位试验结果确定。

垫层的设计与施工按《GB50025-2004》、《JGJ79-2002》及有关规范、规程执行。

在建筑物防护范围内(特别是用水量较集中的车间),应做好地面水和管沟管道等设施的防水和排水措施。

4.2.2挤密法地基处理及基础方案的方法建议

拟建建筑物若采用灰土挤密法处理地基,应对拟建场区及其周边一定范围进行整片处理,挤密孔布置以等边三角形为宜。考虑到本场地在陕西关中以东地区,湿陷性黄土敏感性较弱、危害性较小,为此建议拟建18# -39#楼及幼儿园场区采用2:8(3:7)灰土挤密法处理地基。各楼处理厚度见下表:

16

各楼处理厚度 表13

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模版

拟建场区最大干密度取1.76~1.83g/cm3。挤密孔直径宜为0.30-0.45m。成孔挤密,可选用沉管、冲击、夯扩、爆扩等方法。成孔挤密,应间隔分批进行,成孔后应立即夯填,孔底在填料前必须夯实。孔内填料宜用3:7(或2:8)灰土或素土分层回填夯实,其压实系数不宜小于0.97。预留松动层的厚度宜为0.50-0.70m,冬季施工可适当增大预留松动层厚度。

挤密地基的施工应严格控制施工质量,桩孔填料的压实系数和桩间土的挤密系数应满足《JGJ79-2002》、《GB50025-2004》的规定;在处理深度内,应分层取样测定挤密土及孔内填料的湿陷性及压缩性。

挤密地基施工结束检查验收后,对场区进行整片开挖,在基底下宜设置 1.0m厚的灰土垫层,具体方案由设计部门根据场地和建筑物的实际情况,按

17

《GB50007-2002》、《GB50025-2004》、《JGJ79-2002》及其它有关规范、规程执行。

基础方案设计时,建议设计单位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及与周围给排水系统的衔接配套问题,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最佳方案。

4.2.3地基处理设计和施工所需的岩土特性参数

针对拟建场区岩土工程条件及工程结构特征,依据《GB50025-2004》有关规定,建议拟建建筑物采用垫层处理后,垫层的承载力特征值以现场原位试验结果确定,素土垫层不宜超过180KPa,灰土垫层不宜超过250KPa;挤密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单桩或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初步设计当无试验资料时,可按当地经验确定,但对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2.0倍,并不宜大于250KPa;对素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宜大于处理前的1.4倍,并不宜大于180KPa。

4.2.4地基处理的岩土工程问题及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1基坑开挖时,当发现地基土局部含水量过高或局部浸水时,应暂时停止施工,切断有关水源,查明浸水的原因和范围,进行相应的观察、测量,经处理后方可继续施工;在雨季、冬季进行压实填土施工时,应采取防雨、防冻措施,防止填料(粉质粘土、粉土)受雨水淋湿或冻结,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出现“橡皮土”,同时必须防止基坑边坡坍土混入垫层;

2地基处理应考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粉尘等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做好除噪、防尘,以及边坡防护和警示工作;

3地基处理施工,应根据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和设计要求,合理安排施工程序,防止施工用水和场地雨水流入建筑物地基引起湿陷;

4回填材料不得使用淤泥、耕土、冻土、膨胀性土以及有机质含量大于5%的不良土及粗颗粒的透水性材料;

5分层填料的厚度、分层压实的遍数,应根据所选的压实设备,并通过试验确定;

6挤密桩孔施工按设计要求进行,孔位、孔径、垂直度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成孔挤密宜间隔分批进行,孔底在填料前必须夯实,并用2:8(或3:7)灰土

18

分层夯填;

7挤密地基的检测方法,可采用抽样检验和动力触探法,抽样检验的数量不应小于桩孔总数的2%;每台班不应少于1孔。在全部孔深内,宜每1m取土样测定干密度,检测点的位置应在距孔心2/3孔半径处。孔内填料的夯实质量,也可通过现场检测来测定。

8在处理深度内,分层取样测定挤密土及孔内填料的湿陷性及压缩性;在现场进行静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

4.3边坡稳定性分析

4.3.1 陡坎稳定性分析

拟建场区南侧陡坎高约5-8m,近似直立。

依据(GB 50330-2002)中3.2.3条,对南侧陡坎边坡滑塌区范围进行估算,可按下式估算:

L=H/tgθ

L—边坡坡顶塌滑区边缘至坡底边缘的水平投影距离(m);

H—边坡高度(m);

θ—边坡的破裂角,θ=45°+φ/2 ;

φ—土体的内摩擦角。

经估算得出边坡塌滑区范围坎高为8m时天然状态5.7m,饱水状态6.5m: 考虑坡高小于15m,中间设一个2.0m平台。

依据(GB 50007-2002)中5.4.2条,对拟建建筑物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陡坎顶的水平距离进行验算,可按下式进行验算

a?3.5b?d(条形基础)

tan?

式中:a—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坡顶的水平距离;

b—垂直于坡顶边缘线的基础底面边长,假设为1.5m;

d—基础埋置深度,假设为2.0m;

19

β—边坡坡角;(取80°)

经估算,拟建建筑物基础底面外边缘线至陡坎顶的水平距离为不小于5.1m。 综合得出建筑物基础外边缘线至坡角的水平投影安全距离在饱和状态下为11.6m ,在天然状态下为10.8m,由此拟建39楼应避开不稳定地段,或对边坡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

由于边坡为永久性边坡,在采取避让措施或边坡加固措施的同时,应检测边坡的变形情况,坡顶严防积水。 #

4.4基坑开挖边坡稳定性分析

依据土工试验成果,按一般粘性土基坑直立边坡开挖的极限高度,按经验公式计算:

h=3.84c/γ

注:h—边坡允许直立开挖最大高度(m);

c—地基土的第②层粘聚力标准值取20.0KPa;第③层粘聚力标准值取20.7KPa;

γ—地基土的天然重度取15.5KN/m3;

经计算,得出边坡允许直立开挖最大高度为5.1m,取安全系数1.5,则得出边坡允许直立开挖最大高度为3.4m。

基坑开挖时应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并监测边坡、周围建筑物及管线的变形,并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由于边坡土体随时间推移而使强度降低,基坑开挖后建议立即施工或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不宜长期暴露。当基坑周围堆置大量弃土或受水浸泡时,开挖的极限高度有所降低,故应合理堆置弃土,堆放距边坡的距离不宜小于1m。并应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以维护边坡的稳定,防止坑壁坍塌,避免危及拟建场区及邻近场区建筑物的安全。

基坑开挖时,为确保安全施工,依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建议施工时按1:0.5放坡开挖,并应采取支护等相应的安全处理措施。

20

5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1场区地貌单元为黄河南岸Ⅲ级阶地,场区高差较大,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勘探点高程变化在401.36-412.55m之间。

2勘探深度内场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相冲-洪积成因类型的黄土状粉土等;

3拟建场区为不均匀地基;

4拟建场区为自重Ⅱ级(中等)~自重Ⅳ级(很严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应采取结构措施与检漏防水措施;

5本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本场区建筑场地抗震类别39#楼为不利地段,其余为一般地段,场地土类型为中软-中硬土,场地类别为Ⅱ类,特征周期为0.35s。有关抗震设计要求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执行;

6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获取的资料,拟建场区除墓地、陡坎外,未发现其它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下埋藏物,属较稳定场地,适宜工程建设;

7拟建场区周围无污染源,勘探深度内未见地下水,区域水位埋深大于40m,地下水化学类型为HCO3--Ca2+-Mg2+,故不考虑水对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

中钢筋的腐蚀性影响;土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防腐处理按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执行。

5.2建议

1建议拟建陕县桥头村新型居住社区采用垫层法或挤密法地基处理,基础形式为扩展基础;

2基坑开挖时,建议按1:0.5放坡开挖;

3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建筑物和管道应经常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所有防水措施发挥有效作用;

21

4施工前应查明拟建场区范围内坑、墓、近期活沟、水井、地下光(电)缆、管道及排污暗渠等的位置及分布范围,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5基础属隐蔽工程,其质量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安全,工程施工时,注意加强工程质量监理工作;

6本报告适用于陕县桥头村新型居住社区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基坑挖成后,请及时通知我公司验槽,联系电话:139xxxxxxxx;0398-2879359。

6 图 表

6.1附图

6.1.1工程地质总图例

6.1.2拟建工程平面位置图 附图1

6.1.3建筑物和勘探点位置图 附图2

6.1.4湿陷等级及处理厚度分布图 附图2-1

6.1.5探井(钻孔)柱状图及静力触探试验曲线 附图3-52

6.1.6工程地质剖面图 附图53-95

6.1.7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附图96

6.1.8自重湿陷系数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附图97

6.2附表

6.2.1土工试验综合成果表 附表1-48

6.2.2剪切试验成果表 附表49

6.2.3湿陷性评价一览表 附表50-112

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