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

重庆市慈善组织公信力调查报告

                                            

一、调查概述

1、调查目的:通过了解目前重庆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进而为促进重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和整个行业效率的提高,并为重庆慈善组织信息管理制度的改进进行探索。

2、调查对象:本次调查报告,我们分为慈善组织信息发布的主体和信息接受对象两部分来进行分析。信息发布主体是在我市范围内开展业务的慈善组织(以慈善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信息接受对象为社会公众。

3、调查内容:我们向信息发布的主体慈善组织了解如下主要内容:慈善组织信息发布的主要方式和内容,对作为信息接收对象之一的社会公众,了解他们对于慈善组

织信息披露的关注点和满意度。

4、调查方法:一方面是通过对基金会及机构官方网站的搜索和调查获取各项信息,另一方面采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本次监测分析,共选取慈善组织31家,具体情况见下表1-1,社会公众调查问卷发放66份,回收60份,回收率90.1%。其年龄、职业结构分布如表1-2和表1-3:

表1-1

注:有些组织的官方网站不能打开或不存在,只能通过民政局网站公示的工作报告了解四项内容

表1-2

表1-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慈善机构信息公开情况

1、常规信息公开情况

此次调查共从四个方面对机构常规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一是机构章程,二是机构年报,三是机构财务报告,四是理事会名单等情况。经过对28家组织机构的调查,其机构常规信息披露结果如下(见表2-1):

表2-1:机构常规信息披露情况

由上表可知,在28家机构中,机构章程一项得到了较好展示,除了2家无官方网站或网站打不开的组织。理事会成员名单等信息:共13家机构在其网站上公开了此项内容,占总数的46.42%。机构年报:共6家(约占总数的21.42%)机构对其进行了公开披露。其中,4家机构是不完整记录,公开不够全面,更新不够及时。财务报告公开,只有6家组织,而且是比较官方的组织。

2、四项指标均完成四项常规信息指标都有披露的机构,共3 家,占总数的10.7%,详见表2-2:

表2-2

32家机构无官方网站或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打开

共有下列 2 家机构组织无官方网站,公众无法从官方的网络平台了解到该组织相关公示信息,见2-3:

4、综述

通过对28家组织机构机构常规信息披露情况的网络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发现重庆慈善组织信息透明方面有以下特点:

(1)、整体上信息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较低

在调查的28家机构中,大多数网站的年报,财务报告等均未公布在其网站上,只能在民政局的网站上自己查询,且更新速度较慢,往往今年下半年才公布去年上半年的信息。由此可见,当前重庆慈善组织通过网络平台公开信息的程度较低,而且公开的信息不完善、不及时的情况较为普遍。

(2)机构组织网络信息化程度还不够

特别值得反思的是,在28家机构组织中,民间组织没有官方网站,只能通过论坛,QQ等发布信息,因此不能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公开其相关信息,公众也无法了解其运作等情况,不能对其进行监督。而其他有官方网站的机构,也存在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够完整等问题。这说明部分机构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化信息平台,发挥其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二)公众调查结果

1、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关注度较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很关注”的人数占64%。可见,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的关注度是很高的。

图2-1   社会公众对公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关注度

2近九成公众从未接到过慈善机构的信息反馈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接受调查的公众,会经常性的捐款捐物,但近九成接受调查的公众表示从未接受过慈善机构的信息反馈。

表2-5社会公众获得各项慈善信息的比例

3、公众获得公益慈善组织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与电视广播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的公众获取慈善信息的途径是网络,有61%的公众通过电视广播获得慈善信息,这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与电视传播已经成为社会大众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35%的公众通过纸质媒介获得慈善信息,仅有14%的公众通过新闻发布会、电话热线等方式获得慈善信息。其中通过网络关注的大部分是学生,20-30岁的年轻一代,而40岁以上的大部分是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的。

表2-2 公众获得慈善信息的渠道比例

(四)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关注更注重业务活动信息与财务信息

调查显示,分别有79%和73%的公众希望了解慈善组织的业务活动信息和财务信息,而对于基本信息、内部管理信息的关注比例分别为44%和36%。这表明,一方面社会公众普遍希望能够对慈善组织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特别关注慈善组织对捐赠款物的使用情况、使用效果以及慈善组织财务的相关信息。而慈善组织信息披露实际情况与公众的期望不符,

(五)九成社会公众对慈善信息公开满意度偏低

我们的公众调查显示,超过九成社会公众表示对当前当地的慈善信息公开情况不满意或不太满意。慈善事业需要组织和公众的相互信任,公众对当前我国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度的不满,值得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三、总结

通过对我市的慈善组织调查研究和公民对慈善组织的满意度调查,我们发现我市慈善组织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草根组织较多缺乏公共的平台来进行信息公开

我市现有的约30家志愿服务组织,我们发现我市的慈善组织虽然数目较多,种类较齐全,但是基础扎实,比较专业,有专职工作人员的仅15家,而且,大部分民间草根组织是以QQ群为联络的义工组织,并不提供持续性的服务,只针对事件提供志愿服务,不够正式,缺乏专业的组织领导、规模、制度,因此缺乏一个公共专业的平台来进行信息公开。综合文中慈善组织各种信息公开状况和社会公众满意度问卷调查,目前重庆慈善组织在信息公开程度、方式和范围等各方面都有待完善。

2、公民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对慈善组织的责任权力意识增强

从公民对慈善组织的满意程度的问卷调查,我们能发现民众现在都热衷慈善事业,并积极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他们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反馈越来越看重,大部分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不满意,公民的责任和权力意识的加强,因此他们对慈善组织的信息偏向财务和业务方面,他们希望可以这些慈善组织可以很好地发挥起作用造福社会。

3、对信息公开缺乏科学专业的标准和技术

信息的经常公开更新需要花费大量成本投入,由于慈善组织本身资金缺乏,其很难提供专业的信息和进行经常的更新。对一些信息公开比较完整的组织来说,缺乏可操作性的标准使得组织的信息公混乱、无序、参差不齐,无章可循,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捐赠者、公众与接受捐赠组织在信息上的不对等。

4、慈善组织缺乏信息公开的动力,公民对其的监督无力

目前慈善领域市场竞争机制不足,资源整合能力不够,缺乏信息公开的动力,相关的监管评估制度尚未完善,民众作为慈善的主要参与者,缺乏相应的监督权力。

四、改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的几点建议

随着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公众意识的进步,公益慈善事业在社会资源分配中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但目前普遍存在的慈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不够、反馈不够的情况,已经严重影响了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只有加强信息公开,才能真正发挥出慈善事业的价值。结合这次的调查问卷和监测结果,我们就如何构建完善的慈善信息披露制度,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统一慈善信息披露标准

完善慈善信息披露行业的法律规定,对慈善信息公开的主体资格、披露范围、披露程序、监督体系、法律责任等都应作出原则性规定。同时,尽快出台统一的披露标准,使其具体化,可以改变众多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混乱、无序、参差不齐的现状。

2、打造慈善行业的公共信息平台

本次调查的32家慈善组织没有机构网站的占到三分之一,43%的机构页面更新不及时或者信息很难查找。因此,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建立多个慈善行业公共信息平台,具有很大的现实需求。公共信息平台有助于提高慈善的透明度、参与度、灵活度、效率和响应速度,成为社会公众和捐赠者监督慈善捐款使用的透明窗口,成为捐赠人和受益人便捷的沟通渠道,也成为政府强化监督管理的有效渠道。

3、加强慈善组织专业的信息公开能力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其中的信息采集、处理能

力,信息管理和传播,都需要专业的培训。我们希望慈善组织建设程序规范、

运作透明的工作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 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公示制度使慈善信息可以被广大社会公众更易接受。

4、建立慈善信息公开评估

慈善行业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独立、公正和专业的第三方评估,可以提供公正的信息,并将评估资料及结果直接告之公众。可以帮助慈善机构解决自身存在问题,有助于整个行业自律机制的建立和推动慈善行业规范化发展。

5、完善信息公开监管体系

慈善信息披露的主体是多元的,其中最大的披露主体就是受赠方,也就是广大的慈善组织,其慈善信息披露需要接受政府、行业协会、捐赠人、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在信息披露问题上,有必要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捐赠人,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在促进信息披露不断完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篇: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综述

20xx年6月第34卷增刊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Jun.2012

Vol.34Specialsec.

中国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研究综述

魏美凤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陕西西安710063)

“慈善元年”要:自20xx年中国经历以来,慈善组织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之而来的的慈善

官办色彩浓厚等致使慈善组织面临严峻的公信力缺失问题,慈善组织的生存发展受到威胁。慈组织管理混乱、

善组织公信力问题已然成为慈善组织乃至慈善事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目前国内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试图找出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的关键环节,从而为更好地解决公信力问题提供方向。

关键词:慈善组织;中图分类号:P035.4

公信力;

缺失;

行政化;

内部管理

文章编号:1672-6219(2012)增刊-0035-02果。

1.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角度分析

对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角度,我们主要总结出两种不“组织外形化”同的理论,分别是:田凯的理论及谢志平的“支配型功能协作”理论。

“组织外形化”田凯的理论。组织外形化是组织面对制度是组织对制度环境遵从的结环境的压力时所采用的生存策略,

果,是制度环境非协调约束的结果。慈善组织的产生使政府使用社会资源受到合法性约束的结果,慈善组织的外形化使政府的资源获得需求和社会控制需求矛盾冲突的结果

[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国内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最早提20xx年在其文献《从慈善组织出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是张伟珍,

公信力角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最大困境在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不足,分析了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他的研究也仅仅是把慈善组织公信力不足作为一个研究视角来研究慈善事业,并没有专门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进行研究。

[1]

一、慈善组织公信力问题现状分析

对于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现状问题,学者们持一致的观点,学者们一致认为我国国内慈善组织存在着普遍的公信力缺失《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问题,例如,尤琳在其文献给出了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考》一文中,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一文中析;陈东利在

同样指出目前慈善组织正面临公信力危机并给出了挽救慈善组织公信力的路径选择。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公信力缺失,公信力的缺失意味着慈善组织将失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公众对慈善组织的社会去公众的信任,

捐款率大大降低,没有公众的捐款,慈善组织将失去其生存发展的源泉。

[3]

[2]

。他深入

相比之前国内某一慈善组织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得出了此理论,

学者只是停留在参考外国文献的层面具有很大的进步。然而,他把慈善组织的产生完全归因于政府的作用,忽视了公民社会的兴起以及第三部门的产生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于政府之外慈善组织的产生也有真正出于慈善目的而产生的,慈的领域,

善组织脱胎于政府只是我国某一特定阶段的特殊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理论也会失去现实意义。

“支配型功能协作”谢志平的理论。他认为“后总体性社的来临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的全面控制,但也没有形成双方会”

界限分明的情况,而是形成一种“双重依赖”的关系

[5]

。慈善

组织在这种环境中产生,一方面它可以自由活动,发挥自身社会功能,辅助政府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政府仍然主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的非对称性职权关系可以使得政导社会,

府随意支配慈善组织。政府与慈善组织之间形成一种支配型的功能协作关系。他的观点认识到了我国慈善组织产生的特,殊环境,解释了政府对慈善组织的“支配性”同时他又看到了慈善组织的能动性。但是对于将来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构

二、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主要是从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和慈善组织自身管理两个角度来分析的,接下来我们重点分析这两个角度不同的学者的研究成收稿日期:2012-05-20

作者简介:魏美凤,女,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院硕士研究生。

35

想,他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解释,这也是其理论的不足之处。

2.从慈善组织自身管理角度分析

目前我国国内的学术界并没有提出一套完整的有关慈善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表现组织公信力建设的内部管理机制,为:

《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研慈善组织队伍建设方面:陈施显在

究》一文中提出一方面要推进慈善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另一方面要培养组织成员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6]

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笔者认为目前我国的主要的慈善组织仍然有着浓厚的官办色彩,虽然政府在某些方面已经做出相应调整,但是,慈善组织在实际的操作中常表现为行政化的运“一套人马,出现两块牌子”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行机制,

看出我国一些慈善组织实质上是官办性质的慈善组织,其独立另一方面,对于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存性相对较差。相反,

在的问题,相比之下,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比对政府与慈善组织关系研究的成果要少很多,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给出系统的原因分析和全面的对策举措。虽说也有学者在其文献中提到要加强内部管理,但对于如何进行内部管理,他们并没有给出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仅仅是停留在表层的简单列举,对于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不够透彻,对于慈善组织公例如政府的支持与监信力提升也仅仅是寄希望于外部作用力,督、媒体的监督等。

。在这一问题上,

作者首先认识到了加强慈善组织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以及队伍素养的提高,但是遗憾的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案来实现这一目标,不免有点泛泛而谈。另外,顾辰在其文章《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弱化与重建》中还提到不仅要加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还要加强志愿队伍建设,提出通过颁发证书、加强培训等措施来加强志愿队伍管理

[7]

。与前面作者相比,他提出慈善组织队伍建设的多样化,

慈善工作不仅需要专业队伍,更需要庞大的志愿队伍,并且他还提出如何管理志愿队伍,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建设方面: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建设是慈善组织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组织信息公开度与组织的公信《重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力成正比。何芸在一文中指出要加快建立一个以互联网为基本载体的公开透明的全方位信息披露平台

[8]

三、结语

笔者认为,公信力体现在从慈善资金流入慈善组织内部到慈善资金流出慈善组织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慈善组织内部任何一环节的出差都有可能导致公信力的丧失。因此,慈善组织内部系统的管理才是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关键。慈善组织内部管理的混乱是造成慈善组织公信力的缺失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由于慈善组织自身内部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运作系统,才导致组织内部的管理混乱进而严重影响到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但是从前面我们对此课题的理论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学者们把公信力缺失的焦点集中在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上,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来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因此,着力解决慈善组织的内部管理问题,构建全面系统的内部管理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慈善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只有拥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才能实现慈善组织的良性运转,重塑公众对慈善组织的信心,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使慈善组织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参考文献:

[1]张伟珍.从慈善组织公信力角度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J].中

2007(4).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2]尤琳.提升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的法律思考[J].求实,2008

(10).[3]陈东利.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

2012(1).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田凯.非协调约束与组织运作———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

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4.个案研究[

[5]谢志平.关系、限度、制度:转型中国的政府与慈善组织[D].上

2007.海:复旦大学,

[6]陈施显.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研究[J].大众商务,2009(8).[7]顾辰.红十字会公信力的弱化与重建[J].改革开放,2011

(12).[8]何芸.重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J].学习月刊,2011(6).[9]胡尹慧.“慈善丑闻”.重庆城与提升慈善公信力的策略选择[J]

2010(3).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10]秦倩,.法制袁文婷.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及对策研究[J]

2011(11).与经济,

。作者虽然意识到通过互联网来加强组织的信

息公开,但她对于信息公开的程度、事件间隔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同时她忽视了部分公众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信息,很显然她在信息公开的渠道上单一化了。胡尹《“慈善丑闻”慧在与提升慈善公信力的策略选择》一文中,提出了比较具体的信息公开对策,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数据库邀请第三方进行监督定期公开组织信息,

[9]

。这两位作者相

比,后一位作者提出的对策相对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更实际一些,具有更强的操作性,但是她在谈到邀请第三方参与的对于第三方的界定、第三方的参与方式与参与程度没有时候,

详细论述,仅仅是停留在点到为止的层面上。

慈善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建设方面:目前学者对于国内慈善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基本缺失这一现状存在普遍一致的看法,但是对于如何构建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方面,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我们慈善组织公信切实可行的参考措施,如:秦倩、袁文婷在力危机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要构建制度化的组织内部监督机制

[10]

,但是就如何构建制度化监督机制,作者们则没有详细

[3]

介绍。再有,陈东利在《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危机与路径选择》一文中也提出要加强组织内部监督机制建设

,同样地他也没

对于慈善组织内部监督有提出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对策。因此,

机制的构建仍然是学者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重要方面,只有建立健全了组织内部的监督机制才能防止组织内部人员的腐败,促使组织成员在制度框架内行事,重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总的来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缺失主要是因为受到政府的影响以及自身内部管理的混乱造成的。对于政府对慈善组织的影响学者们从政府与慈善组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果织的相互关系来探讨的。在这一方面,

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已经给出了深刻的阐述,详细的阐明了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