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晋陵公馆社区挂职锻炼民情日记的调查报告

                 

20##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报告标题:  关于晋陵公馆社区挂职锻炼民情日记的调查报告

院  (部):              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    级:                  11计3Z

学生姓名:                   黄申祥

学    号:                  11141313

完成日期:              20##年02月15日

                          2014 年  02  月

晋陵公馆社区挂职锻炼民情日记

一、前言

社会实践参加者:黄申祥

实践的主题:社区新春活动开展

时间:20##年2月10日

地点:常州市天宁区兰陵街道晋陵公馆社区

摘要:各学院团委要积极组织动员青年学生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通过开展“倾听民声”活动,有效把握当前群众的普遍思想状况以及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看法;准确把握群众工作、生活、学习中的现实需求,尤其是遇到的现实困难;充分了解群众的心声和建议,为我校共青团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服务地方发展、提升青年学生是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字:社区  新春  帮困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继去年暑假参与到由计算机工程学院团委联合兰陵街道团工委、兰陵街道各村委会、各社区,开展的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优秀大学生党团学干部挂职锻炼活动后,于农历马年元宵到来之际,我再次来到了曾经挂职工作过的兰陵街道晋陵公馆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居民一起,共度欢乐元宵佳节。

一年一度传统的元宵佳节又要到了,2月10日上午晋陵公馆社区、天安河滨社区联合茶山村委,共同开展了“五彩元宵送五老”的爱心活动。小学生们在家长的带领下,踊跃参加。为了让做出的元宵五颜六色又健康美味,小朋友们齐动脑,想到了用各种蔬菜汁来染色。他们选用了黄色的胡萝卜,橙色的西红柿,紫色的紫甘蓝,绿色的菠菜,在家长的教导下把蔬菜切成小丁,放进榨汁机中榨取。再将汁倒入面团,各色元宵的原料就出来啦。

活动现场,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又合作,榨汁的榨汁、揉面的揉面、搓元宵的搓元宵,你一言、我一语,一张张笑脸,一个个圆圆的元宵,一份份浓浓的情,都在这一刻得到了体现。活动中社区的青少年急不可待地上阵,在大人的指导下认真地搓起了元宵,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一起体验着传统节日的快乐,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小朋友们热情高涨,他们榨蔬菜汁的榨汁,和面团的和面,揉元宵的揉元宵,各个都神奇洋洋,玩的不亦乐乎。一到下锅的时候,大家都好奇得不得了,围在锅边等着看自己的劳动成果。五彩元宵做好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品尝自己亲手做的元宵,听着老干部讲述的元宵故事,感受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觉得此次活动很有意义。同时,大家又齐动手,自告奋勇的跟随晋陵公馆的工作人员,给孤寡老人,送去了热气腾腾的五彩元宵,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自己的劳动成果一起奉献出来,为社区空巢、贫困家庭送上一份热气腾腾的元宵,让他们也感受到节日的喜庆。

整场活动始终洋溢着欢乐热烈的气氛,不仅为社区增添了元宵佳节欢聚团圆、祥和的节日氛围,更凝聚了社区居民之间、居民与社区工作者之间的合力,使社区成为居民的温馨和谐的大家园。

在晋陵公馆社区,像这样表现社区与居民之间关心帮助的活动工作并不少见。春节到来前夕,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慰问的方式深入困难居民家中,为贫困家庭送上一份份暖意,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共克难关、走上富足幸福生活。

晋陵公馆社区劳动保障条线经过摸排调查、详细了解情况,并在新春佳节到来之即,为4户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送上春节慰问金,失业困难家庭桑成娟因患腰椎病,一直不能工作,家中全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还要抚养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社区工作人员详细询问和了解他们在再就业中遇到的困难,以便能更好地帮助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让下岗失业人员充分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失业人员丁玉琴说:“自从没有工作以来,一直都是社区、街道给了我生活上的帮助,我一定要加强学习,尽快上岗,争取不给社区添麻烦。”

家住浦南南村18幢丁单元402室的退休人员钟听生,去年12月份妻子因脑出血住院花去不少医药费,而且现在还住在医院里治疗,春节都不能回家过年,妻子平时每月只有居民养老保险的收入,虽然办理了居民医保但后续治疗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得知这一情况社区工作人员为他申请了春节困难退休人员慰问补助金,亲自送到他的手中,以解他家一时的困难,让他们心中有了过年的温暖,钟师傅连声感谢退管中心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关心和帮助,我们也关照他好好照顾妻子,今后还会继续关注他们的。

 1月22日上午,街道领导陈建春、常建新一行亲自走访了晋陵公馆社区18幢甲单元201室的伤残军人丁同官,陈建春详细了解了丁师傅一家的生活和身体状况,当得知丁师傅是1970年入伍的老兵时,笑着说“你是一个老兵,我是一个新兵”。在走访中,陈主任还带去了伤残军人春节慰问金和水果、油等慰问品。令丁师傅感动不已:“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你们街道社区”。陈主任和丁师傅说:“生活上要有困难一定要跟我们说,我们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你。丁师傅微笑着说:“社区不仅逢年过节前来慰问,平时还经常帮我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活困难,非常感谢你们。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晋陵公馆社区给社区的伤残军人及家庭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新春的祝福。

1月27日,社区党总支带着党组织的深情厚意,走访慰问了本辖区内4户老党员和和困难党员,向他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党的关怀。每到一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敏都亲切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感谢他们为党所做的贡献,同时希望他们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党的事业。在困难党员刘阿姨家,得知她所患疾病还没有得到根治,医药费花销大,自己还没有退休工资,只享受居民城镇养老保险,每月只170元后,张书记又详细询问了她医疗费状况,希望刘阿姨保重身体,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乐观坚强地面对生活,社区党总支也将力所能及地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和问题。通过本次活动,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的心坎上,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恩情。

天宁区晋陵公馆社区位于中吴大道南侧,东与晋陵路接壤,南与中凉小区毗邻,兰陵路从中穿越而过。辖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现有居民大楼40幢,居民3268户,总人口4600多人。整个社区由兰陵尚品、江南经典、晋陵公馆及浦南南村小区、荡南苑小区组成。

社区办公用房100平方米, 活动用房500平方米。设有党群事务、民意接待、政策咨询、人民调解、劳动与社会保障、社区服务、计生服务、中介服务、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居民进行一站式服务。建有图书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残疾人康复服务室、计生世代服务室等。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几年来,在天宁区兰陵街道党工委的正确领导下与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创建和谐”为宗旨,整合社区资源,积极为辖区居民服务,建立具有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助医点。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保证居民在社区重大事务中的知情权、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组织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内呈现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共建共驻、文明祥和的氛围。

附件1

江苏理工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

(20##年)

学院:

注:实践类型包括民情日记、调查研究、关爱行动、经典诵读、科技创新、实习实践,其中民情日记、调查研究可直接附正文;实习实践要提供证明单位意见,其余活动提供活动照片即可。

 

第二篇: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民情日记)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民情日记)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4923 更新时间:2009-5-16 0:38:56

盐津县新华村是一个农业大村,属于典型贫困山区,全村总人口有5324人。近年来,全村近1000人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为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新华村留守儿童达43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1%,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新华村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新华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3月以来,笔者本人对新华村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监护情况及教育等等做了调查,发现50%以上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救治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华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目前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留守儿童”已超过4390万人。昭通市共有儿童159.51万人,农村儿童124.31万人,农村留守儿童43.26万人,占昭通市儿童总数的27.1%,远远高于劳务输出大省四川22%的比例。新华村有留守儿童430 人,普查统计情况如下表:

隔代监护 亲友监护 无人监护

监护人情其他人监护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况

306人 39人 63人 22人

学龄前 小学生 初中生

双亲高中生人数 辍学人数 就学情况 人数 人数 人数 外出

196人 185人 43人 4人 2人 务工

省内务工 省外务工 儿童 市内务工人其他 父母外出 数 人数 人数

66人 92人 272人

低保家庭3人 全村双亲外出务工儿童总数 430人 数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新华村儿童的监护人多为隔代监护人,即是老人,达到306人,超过50%。新华村留守儿童年龄普遍较小,小学及学龄儿童比例高达84%。而留守儿童父母以出省打工为主,达到了63.3%。父母与孩子相隔千万里,难以照顾到孩子。另外一个数据值得关注,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有430人,超过留守儿童总人数的一半。父母双方都不在身边,他们更难得到父母的疼爱。

1、监护人

农村流动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就意味着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位置的缺失。那么,这些留守孩子跟谁生活在一起,由谁来关心、保护和照顾他们呢?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隔代监护人有306人,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留守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需要搬到这些祖辈的家里,如果祖辈一直与他们 1

住在一起,留守儿童就不需要搬家了。有时候,留守儿童要从自己的村搬到另外一个村去。如果这些老人需要照顾几个儿女的留守孩子,为照顾方便,孩子们一般都要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或者在那里吃饭后再回到自己家独居。

2、被监护的基本方式

在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有四种被监护方式。

(1)一种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2)第二种监护方式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3)第三类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平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4)最后一种是监护缺失,也就是农村流动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3、就学情况

新华村留守儿童以小学以下儿童为主,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于学习和生活都还需要大人的指导。这是从小形成良好习惯的阶段。另外这一年龄阶段正是家庭教育占主要位置的时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关爱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一年难得回次家,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

4、父母远距离就业的影响

父母的远距离就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是否能见父母,一年能见几次父母。从上表中可以得出,新华村以出省务工为主,打工地离家乡很远。许多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远距离的打工既不利于父母回家看孩子,也不利于孩子放假去看父母。因而容易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陌生化”。

二、留守儿童现状的产生根源及其分析

从新华村来看,农民工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最直接的根源。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分析原因。

1. 从新华村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常年约有1.2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新华村约有近1000人的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新华村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 2

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新华村的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 从新华村的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新华村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从国家农业部20xx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劳动力不外出的原因中“怕影响子女上学”仅占第一、第二选择的6.7%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3. 从新华村的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 从新华村的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新华村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情。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老师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孩子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们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他们直接的关爱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四川出现了一个13岁女孩“留守”家中被堂伯父诱奸生子的案件,陕西甚至出现校长借辅导作业之机,诱奸学生的案件等等,像这样的案件全国各地时有发生。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导致孩子轻生自杀的案例也不少。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据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3

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老师找其谈话容易掉眼泪。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孩子由于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习问题。那些有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习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接受学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学习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习,再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习与否都一样,对学习毫无兴趣。

笔者认为,造成这些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习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学龄前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4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舆论监督方面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首先,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就要有一个舆论环境,大众传媒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政府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5

4、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政府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维权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维权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政府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其直接源自农民工问题,而农民工的产生是我国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模式,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馨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长成长。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