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报告

思品研修报告

参与这次研修学习,使我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洗礼,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对师德的重要性也有了新感悟。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学习,明显地可以感觉到新课程下的课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不管是书上列举的教师执教的课堂还是我自身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基础,并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和欣赏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转向对文化的学习等。一个个精彩而又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例,使得课堂变得丰富多彩而又鲜活起来。

一、认真学研,不断提升自己

这次研修中我充分理解了教师的敬业精神的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对教学工作的职守,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以尊重、信任的态度关怀学生,而且更重要的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孜孜追求和不断完善上。要求我们在奉献自己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汲取,不断地超越自我,要有勇于创新与创造,锲而不舍的追求的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科学施教,开阔自己的教育视野。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善自我,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现在,这桶水远远不够,我们要让这桶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远程研修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交流平台。以前专家传经送宝,或教师学习交流要“走出去,请进来”,颇费一番周折,也难于满足到各地学习的强烈需求。如今却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图”!网上研修,一下子缩短了地域之间的距离,改变了时空之间的连线,我可以十分便捷地在网上学习、交流,和众多的学友虽不“面对面”却已“心连心”,真可谓为是,妙不可言,乐在其中!在工作中,使我能够再遇到与讲座中类似的、或其它棘手的问题时,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冷静地处理方式。

二、在研修中不断成长

通过研修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当代教师,第一,要具有丰富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教学技能。第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学习促进者。教师由教学中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第三,要做课程改革中的积极合作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合作,教师与教师间合作,教师与家长合作,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合作。第四,要做学习型的教师,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新鲜事物层出无穷,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永不停息。第五,要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成为“科研型”教师,教师即“研究者”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特别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必是教师,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教师成长的必要。

总之,只要教师遵从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一定能够上好思想品德课。

 

第二篇:名师班研修报告

成长的路上与反思为伴

——区名师研修专题报告

到东北师范大学参加“崂山区名师培养人选高级研修班”一个月,时光飞逝,没有感觉时间的漫长,更没感觉到学习的枯燥,将自己从日常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沉下心静静品味专家的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导师促膝畅谈……一个月的培训收获了许多,点点滴滴犹在眼前,这是一次知识的提升,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培训中,“反思”绝对是一个常被提及的词儿,“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育教学过程的审视与评判,是对存在问题的溯本求源,是对解决问题的深度思考。于伟教授谈到:一个教师会影响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命运。教师肩负的责任太大,学会反思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才能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一、通过反思,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教师应有不断反思的意识,通过反思给自己的专业发展正确定位。培训中我们听了吉林第二实验小学黄宝国的两次讲座,黄老师妙语连珠,幽默风趣,但美中不足的是说话有点大舌头。黄老师初上教学岗位,讲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因普通话不标准竟把全体学生与听课老师讲得笑场,由此成为一时笑谈,被定位于不适合当语文老师。但黄老师不是轻言放弃的人,他善思考爱琢磨:我讲读课文不行,可我擅长写作,我不能成为第一,却可以成为唯一。于是他确立自己专业发展的方向,用心琢磨作文教学,不断在反思中进步。凭着一股韧劲儿,他硬是在这一领域琢磨出了名堂,学生在他的指导下作文水平令人侧目,由此也成就了“名师”——黄宝国。

我的先天条件绝对比黄宝国老师强多了,自认普通话标准,讲课声情并茂。但我的教学大多时秉承的是规矩规范不出格,缺少创新的意识与思考的深度,也就是教学个性不够突出。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名师”,你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但你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并将这种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去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正如黄老师说的那样:不能成为第一,却可以成为唯一。

二、通过反思,增强职业道德感与责任感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或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孙立权是东师附中的名师,他在讲座中谈到:“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尊重远远不够,我们把自己的认知强加给学生,毫不顾及学生的体验与感受。”这种尊重源于我们对学生的爱。我们的教育应是一个“自然保护区”,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同时又有教育者的引导。反思我们的教学,对学生更多的是监督与批评,有太多的功利性融于其中,我们往往只求学生易管听话,成绩好,却不愿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需求。

教师需要通过反思,来增强自己的道德感与责任感。还是以黄宝国老师为例,他真心关爱他的学生,挖掘学生身上所具备的潜能。他的一名学生好写文言文且有“放屁”恶疾,曾是问题学生。他用心思考,诊断学生身上的症结,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进行推心臵腹的朋友式悉心指导,使这名学生成长为妙笔生花的“优

秀生”,顽疾也得到很大改善。黄老师得到学生与家长的敬爱,在社会上赢得良好的口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首先必须修身立德,少一些功利性,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心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真正促进他们的发展。“金杯银杯不如好的口碑”,良好的口碑是名师成长的土壤。

三、通过反思,提高专业技能与素养

教书育人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要善于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也就是“创新”。李元昌老师在农村学校从教多年,他在不断的反思积累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素养,成为全国名师。他说:“研究的目标要指向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当这个问题解决时,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也就产生了。” 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它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名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李元昌老师非常善于研究学生,他认为要教好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情况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心中有底。也正因为对学生深入了解与研究,他独创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作文点改法、提高率计分法、目标追赶法等等。这些方法无一例外的实施“对症下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活学生发展的内驱力,这些教学方法是李老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我们大多数老师在教学中缺失的正是这种“反思研究”的意识。当遇到学生问题时,往往喜欢为自己寻找开脱的理由,却不愿静下心来想想对策。更有甚者,对学生实施打压政策,方法简单粗暴:我让你写你必须会写,我让你背你必须背过,否则便实施处罚,或者直接找到家长。这样的老师教一辈子书,大概也不会成手,充其量算个“教书匠”吧。所以让我们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由“眼前”入手,反思教学的点滴,提高专业技能与素养,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

四、通过反思,促进专业心理素质提高

刘晓明教授给我们指出了培养教师专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善于调适自己心理。一个心态良好的老师才能把健康与自信传达给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讲远远超过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的影响,这类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学生。近年来,关于师生关系紧张,体罚、侮辱学生及伤亡致残,甚至强迫学生相互打耳光等恶劣的事件屡见报端。这些教师的劣行已不能简单地用“个别教师职业道德水准低,知识修养差或学校管理不严”等来解释,实质上是一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外在表现。

教师应由过去关注“知识”转向关注“人”,关注学生的人格塑造与心理健康,发展自己的心理沟通、应对问题行为等能力。刘晓明教授说:“越是认真负责的老师对学生的心理伤害越大。”何不多倾听一下学生的心声,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由“爱”出发,循循善诱,抚慰心灵,善待心灵。学生首先接受你这个人,才会接受你的教导,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别再让学生为我们的心理问题而“埋单”,当我们有一天要离开这个岗位时,也不会留下什么遗憾。

五、通过反思,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于伟教授在《时代的挑战与教育目标的选择》中谈到:“时代的飞速发展使教育目标不断面对新的选择,我们的教育目标应指向孩子们的未来,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要培养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学会成长的人,这也要求教师要有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意识。”

于伟教授给我们列举了“教育活化石”吕型伟与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的事例,

他们之所以始终站在教育的前沿,赖于他们热爱教育、勤奋学习、勇于研究的信念与行为。吕型伟谈到自己的四点教育教学经验:一是从不放松学习;二是从未停止调查研究;三是从未停止教育改革实验研究;四是每年坚持讲学写稿。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从农民家庭走出的中师生,家中藏书1.9万册。若我们也能像两位教育家那样学习研究成“瘾”,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反思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那我们离“实践型专家”也就更近了一步。

崂山区名师培养工程为我个人的专业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名师是我成长的目标与动力,我愿与反思为伴,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与实践研究能力,书写流光溢彩的教育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