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多元行业分析报告1125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多元行业分析报告一、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2 二、中国传媒业行业研究 ........................................................................................ 4一) 、传媒业的概述 .................................................................................................. 4 二)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4 三) 、中国报刊业行业研究 ................................................................................. 51、报业和期刊业的现状 ........................................................................................... 5 2、中国期刊业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7 3、新的经济期刊如何脱颖而出?......................................................................... 9 4、投资财经期刊的风险 ......................................................................................... 10三、环保行业研究 ........................................................................................................ 11一) 、环保产业的基本情况 ............................................................................... 111、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不容乐观....................................................................... 11 2、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 ......................................................................................... 11 3、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 ................................................................................ 13二) 、我国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 .................................................................... 13 三) 、加入 WTO 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影响 ................................................... 15四、交通运输行业(物流行业研究) ....................................................... 16一) 、未来几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发展................. 161、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6 2、我国物流业发展前景诱人 ....................................................................................... 17 3、我国物流业的主要问题 ........................................................................................... 17二) 、政策支持和发展前景 ............................................................................... 18 三) 、加入 WTO 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影响 .............................................. 19 四) 、未来发展方向:第三方物流 .............................................................. 20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

........................ 20 2、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思路 ........................................................................... 21五、总体结论: ................................................................................................................ 22 一、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综合官方和一些权威的经济研究部的意见, 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一 段时间的经济运行状况,新华信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中国经济趋势是: 加入WTO将为各行业提供一个全新的运行环境。 虽然我国已在2001年底加 入WTO,但从10-11 个月的运行情况看,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深刻影响 还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加入WTO实际上是投资和贸易的自由化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深入,今后 两年内它的影响将逐渐显现出来。 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会逐渐偏离比较 劣势和竞争劣势产业,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产业倾斜。加入WTO将对我国的 比较优势产业和竞争优势产业产生有利的影响, 这些竞争优势产业在我国工业增 加值中大约占到30%左右,这些产业竞争优势更为充分的发挥,对我国经济增 长的拉动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中国比较有优势的产业是:纺织、轻工、煤炭、有 色金属等。中国的主要优势在于生产能力居世界前列;2、出口比重大,有较大 的世界市场份额;3、有一些有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4、有明显的成本和资源优 势。 大多数属于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多;属于中低档,附加值低,自创品牌 不多,创新能力不足。未来的产品、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较大。 冶金、石化、机械等领域的影响介入正面和负面之间。这些行业骨干企业具备较 好的技术装备基础,但是整体差距大,生产集中度低,产品结构不合理,高中档 产品大量进口冲击较大。 加入WTO将对我国不具备竞争优势或处于竞争劣势的产业产生冲击, 这些产业 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短期内随着贸易壁垒的撤除,国外产 品会对这些产业造成冲击。但从长期看,由于我国具有劳动力质优价廉和国内市 场庞大的优势,会促使国际跨国集团采取本土化战略,资金和技术的进入会提升 这些行业的竞争力。 这些产业主要是: 农业、 汽车等还有大量的商业流通、 金融、 保险、银行、电信等服务业等。 。中国的汽车现状是工厂多,布局散,规模小, 成本高;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自主开发能力弱,售后服务体系落后, 入世后,尤其对轿车有严重的冲击比较大。 总的来讲,加入WTO使我国各行业

面临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比较优势原 则将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 使比较优势产业的优势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和不断提 升、将贸易自由化带来的产品冲击转化为投资自由化带来的国际资本注入,加入 WTO就将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大机遇 中国加入 WTO 以来,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履行承诺。具体包括: 货物贸易领域: 1、关税: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承诺,中国于 2002 年 1 月 1 日大幅下调了 5000 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关税总水平由 15.3%降低到 12%。工业品的平均税率 由 14.7%降低到 11.3%, 农产品 (不包括水产品) 的平均税率由 18.8%降低到 15.8%。 2、非关税措施:按照加入承诺,中国自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取消了粮食、羊毛、 棉花、腈纶、涤纶、聚酯切片、化肥、部分轮胎等产品的配额许可证管理。根据 《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的规定,外经贸部制定了《进口配额管理实施细则》和 《特定产品进口管理细则》 。2002 年机电产品配额总量已于 2 月 6 日以公告形式 对外公布。 另外, 按照加入承诺, 中国已修改和废止一批与 WTO 规则不符的法律、 法规。 同时,一批新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中 、 华人民共和国反补贴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障措施条例》已于去年底公布, 、 2002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相关的配套措施也已相继出台。 服务贸易领域: 中国加入 WTO 前后, 中国政府根据所做出的承诺在一些重要的服务贸易部门 颁布了新的审批外资进入中国的法规和条例,包括: 《外国律师事务所驻华代表 机构管理条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 、 、 管理条例》《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中外 、 、 、 合作音像制品分销企业管理办法》《国务院关于修改<旅行社管理条例>的决定》 、 等。对于以上的法规,中国政府各部门还将根据需要制定实施细则,以便使这些 法规更具操作性。此外,还有一些法规正在积极制定之中,如《外商投资商业企 业管理暂行办法》《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审批规则》 、 ,其中《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审 批规则》 还在网上公开征求了公众意见。 以上法规在完成有关程序后将尽快公布。 入世对汽车等高保护高一体化的行业的影响最大。 未来的市场机会应该在保 护壁垒比较高,正在逐步开放的行业,如公用事业、交通运输仓储、出版传媒或 者成长性好有政策支持的环保行业。 通过对 1999-2001 年上市企业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整体扫描, 行业盈利水平 较高的几个行业是农业、采掘业、金属非金属

、交通运输、木材家具、公用事业 等 根据新华信行业分析模型,首先我们需要根据行业的盈利水平和预期的发 展,评估行业吸引力;在评估行业的进入壁垒和竞争壁垒;根据吸引力和自身的 资源、能力优势结合决定是否进入新的行业和领域。1999-20xx年平均净资产收益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00 农林牧渔业 食品饮料 其它制造 纺织服装 家具木业 造纸印刷 石油化工塑料 医药生物制品 机械仪表 采掘业 电子 商业批发零售 交通运输仓储 金属与非金属 社会服务 金融保险 信息技术 房地产 电力水燃气 综合 传媒 建筑根据新华信的进入模型, 和华融的战略意向, 我们选定了三个重点投资方向: 环保、传媒(期刊) 、物流,作初步分析: 二、中国传媒业行业研究 中国传媒业行业研究、传媒业的概述 一) 传媒业的概述 、广义的传媒概念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以 及被称作“新媒体”的互联网站。其中,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站被公认为 是“四大媒体”。从全球范围看,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传媒业依托高科 技的应用,通过传播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分配和影视文化娱乐等方式,成为新 兴的“朝阳行业”。与一般传统产业相比,传媒产业具有独特的属性: 一是“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信息产业”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传媒是上层建 筑的一部分,具有政治属性,在功能定位上具有“喉舌功能”。对于任何一个政 治实体,媒体的宣传作用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建立与巩固都是非常重要的。另一 个方面,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农 业社会、 工业社会正在向信息社会转变。 而传媒业的发展覆盖了信息生产、 加工、 传播等领域,具有信息产业的典型特征。 二是“高投入、高收益”的特征。媒体产业是个资本密集性的产业,规模竞 争十分激烈。在成熟的市场,资本的大小往往是决定媒介生存废退的基本标志, 即“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无产出”。媒体向受众群体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 和影响广的特点,这也使得传媒能迅速形成规模效应和盈利能力。媒体高收益的 特点还归因于媒体所具有的垄断特点。一则,媒体的投入大,使其具有比较高的 “行业壁垒”;二则,媒体的政治属性,使其具有相当大的“政策壁垒”。这两 方面的垄断性也使媒体具有超过一般行业的垄断利润。 三是“二元产品市场”的特征。即媒体虽然只生产一种产品,却要在两个完 全不同的市场上运作。第一个市场是媒体产品市场,第二市场是广告市场。传媒 业这种独特的商

业模式,决定了它与一般传统产业不同的盈利模式,传媒业的主 要盈利模式是尽量扩大传播受众的范围,通过搭售广告的形式而获取收益,据研 究显示, 广告收入在传媒业整体收入的比重占四分之三多。 这种商业模式在报纸、 无线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领域尤其明显。 传媒业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使其对广告 市场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味。广告市场的繁荣和 萧条与宏观经济景气度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这也使得传媒业极易受到宏观经济形 势的影响。例如,美国在遭受“9.11”恐怖事件后,经济形势低迷,业主减少广 告投入,使美国的传媒公司陷入了亏损的泥潭。、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和 二)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近些年中国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站等传媒得到了 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媒体的数量看,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的报纸数为 2000 多种,期刊为 8000 多种;电视台的数量共达 3125 家,其综合覆盖率为 87.4%, 中国拥有电视台的数量比美、英、德等 15 个国家的电视台还多 519 家;广播为 300 多家,其综合覆盖率达到 85.8%;互联网站共 24.27 万个。 从受众的数量看,中国报刊的读者群在 4 亿以上;电视观众超过 11 亿元; 有线电视网络的用户近 9000 万;上网的用户数 2650 万人。中国传媒产业拥有的 用户资源,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受众群体。对于传媒业而言,拥有用户就是拥有财 富,传媒产业所拥有的用户资源,是一般行业所无法企及的。 从广告市场来看,根据公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0 年中国广告营业额达 712.7 亿元(不含港、澳、台地区),比 1999 年增长 15%。其中,电视广告营业 额为 156 亿元, 较同期增长 15%; 报纸和期刊的广告营业额分别为 112 亿元和 8.9 亿元;广播为 12.5 亿元,呈下降的趋势。此外,全国广告收入超过亿元的媒体 已经超过 40 家。据专家估计,如果从广义的传媒概念统计,整个传媒市场的规 模将超过 1000 亿。 传媒业在中国被视作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设施之一。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 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国传媒的行业化进程提供了市场机制,从而有意无意地推动 着传媒业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媒的产业化进程与国家对该行业的市场准 入政策有密切关系,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在中国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度,传 媒的发展在很长时间内都是靠政府拨款和媒体自身积累发展的。 在媒体自身的发 展过程中,媒体市场也呈现出市场细化的特点,其表现就是各媒介的经营性资产 和内容制作、编辑的逐渐分离。比如

报刊的发行、广告公司与编辑部门的分离; 有线电视的网络运营和节目制作、播放的分离等等。甚至在同一细分市场中,也 出现了定位不同的产品。 纵向比较,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是惊人的,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 中国传媒业与国际传媒业相比,无论从发展阶段,还是从规模层次上都难以望其 项背。一方面这与中国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有一定的关系,另外一方面与政府对传 媒业的严格管制、媒介的管理体制等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已经加入 WTO,中国各个行业面临的宏观环境更加体现全球化。中国传 媒业也要直面国际传媒集团,近来各大传媒集团的高层人士频繁亮相中国,他们 看好的是中国传媒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在传媒产业链上,政治敏感性的低节点 是最先也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 国际传媒业发展趋势的一个经验就是混业经营, 国际上顶尖传媒集团的经营 范围基本上涉及到了所有媒介形态。相比而言,中国不允许媒体进行混业经营, 中国传媒业还处于单打独斗的时期。 政府对传媒的管理体制仍然停滞在条块分割 阶段,计划经济的色彩非常明显。在“块”上,各个媒介形态的管理分属不同部 门;在“条”上,各地媒介的管理各自为政,谁也不吃谁那一套,地方利益保护 主义严重。这种浓重的计划经济色彩的管理体制对中国传媒业发展有很大制约。 从华融公司目前的情况看,大规模进入主流传媒业的空间不大。、中国报刊业行业研究 三) 中国报刊业行业研究 、中国报刊业1、报业和期刊业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报纸为 2000 多种,比 1978 年的报刊数增长了 10 倍;总印数为 300 多亿,增长了 1.5 倍;总印张数为 600 多亿,增长了 4.6 倍。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报纸纷纷扩版,规模增大,开始进入“厚报时期”, 这使得报业的印张数更是飞速上升。 从报业的结构看,1991 年有关主管部门将中国报纸分为 9 大类:机关报、 行业和专业报、生活服务报、社会团体报、企业报、晚报、文摘报、综合类报和 军队报。依据这一分类标准,行业和专业类报、晚报类和生活服务类为代表的都 市报的增速最快,打破了党报一统天下的格局。都市报的兴起是和一些新兴媒体 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的,这些新兴媒体主要以某一个中心城市为主,地域特征非 常明显。由于都市报的报告内容都是属于城市生活类、文化休闲类等,政治敏感 性低,相对来说这块媒体的政策较为宽松,是业外资本最易于进入的领域。这也 使得这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而报业的竞争也是集中在这一领域,成为报 业媒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 从报业广告市场看,据《中国广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 年报纸的广告 营业额为 156 亿元,占中国广告营业额的 15.71%。根据慧聪报刊资讯网的有关 数据统计(表 2-1),2001 年上半年,广告收入前 20 名的报纸的广告收入推算 值共 52.45 亿元;2001 年 9 月,前 20 名的报纸的广告收入总数为 11.69 亿元, 约占样本总数(广告收入前 440 家报纸)的 27%,可见在报纸市场中,强势媒体 占据广告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从广告投放媒体的分布看,日报、晨报和晚报占据 着优势,在广告收入前 20 名的报纸中,占据了 12 个席位。其次是行业类报纸和 专业类报纸。 证券类的三大报纸和两份计算机类报纸的广告收入都名列前 20 强。 中国已经形成一些比较有规模的报业集团:如广州日报集团、南方日报、光 明日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等。 报业集团名称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集 团 所属报刊 广州日报、广州商报、岭南少年报、现代育儿报 、交通旅 游报、 老人报、科技先驱报、信息时报、舞台与银幕、南 风窗、 新现代画报、足球报 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九运快报、21 纪经济 报道、 南方体育、南方农村、花鸟世界城市画报 羊城晚报、新快报、羊城体育、新闻周刊、粤港信息日报、 广东建设报 文摘报、中华读书报、生活时报、书摘、博览群书、考试、 老人天地 大众日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生活日报、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经济导报、大众电脑报、青年记者、小记者、 国际日报(山东专版) 沈阳日报、沈阳晚报、都市家庭报、大众生活、青年科学、 晚晴报、卫生与生活、都市青年报、人生十六七、旧报回 顾 河南日报、大河报、城市早报、河南农村报、漫画月刊、 河南画报、新闻爱好者、 深圳特区报、Shenzhen Daily、晶报、深圳青少年报、深 圳周刊、汽车导报 四川日报、四川农村日报、文摘周报、华西都市报、天府 早报、新经济时报、四川金融投资报、家庭与生活报、四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报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业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川质量报、四川体育报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 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京郊日报、北京经济报、 北京社会报、首都建设报、宣传手册、新闻与写作 经济日报、中国化工报、中国建材报、证券日报、中国纺 织报、 中国花卉报、中国农机化报、北京足球报、名牌时 报、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中国企业家、中国经济信息、 经济月刊 解放日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小 说、报刊文摘、

民主与法制时报、全球论坛、上海计算机 报、房地产时报、新上海人 文汇报、新民晚报、漫画世界、电影时报、体育报、读者 周报、 萌芽、新闻记者、新民围棋 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经济报、消费导报、健康人报、 体育报、新女报 资料来源: 根据各报业集团的网站信息搜集整理 2、中国期刊业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我国期刊业发展迅速 2000 年共出版期刊 8725 种,2000 年发展到 8725 种, 总印数达到 29.42 亿册,全国人均 2 册多。其中月刊 2767 种,双月刊 2773 种, 季刊 2583 种。但不亏损的只有 1/5,赢利的不过上百家。发行量 1000--10000 册的有 5000 多种,10 万册以上的仅 500 多种。 在平面媒体发展的格局中,期刊业的发展状况明显落后于报业,前景并不乐 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期刊的品种众多,但总体实力较为薄弱。在全国 8000 多种期刊 中,只有 100 多家具有盈利能力,大多数期刊主要依靠补贴生存。由于资金基础 薄弱,其运作呈现低水平状态。 其次,中国的期刊盈利模式单一。中国期刊的经营基本上是发行驱动型的商 业模式。中国期刊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发行,而广告收入却微不足道。据有关研 究报告显示,中国期刊发行收入占其总收入的 87%,广告收入仅占总收入的 13%; 而报纸的收入结构基本上与期刊相反。 期刊的广告收入所占媒体广告总收入的份 额很少,2000 年这一比例估计仅为 2%。根据慧聪报刊资讯网的统计(表 2-3), 2001 年 8 月份,广告收入前 30 名的期刊的广告总收入为 9418.56 万元,比同月 《广州日报》一家的广告收入 13225.68 万元还差一大截。在 2001 年 8 月份的广 告收入前 50 名的报刊排名中,没有一家是期刊。 表 2-3 2001 年 8 月份广告收入排名前 20 名的期刊 期刊名称 广告收入(万元)经济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 团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世界时装之苑 时尚-伊人 上海服饰 互联网周刊 微型计算机 北京电视 财富(中文版) 北京青年 世界经理人文摘 中国计算机用户 时尚-先生 IT 经理世界 读者 证券市场周刊 财经 个人电脑 瑞丽服饰美容 新闻周刊 东方航空 电脑爱好者807.97 698.64 608.70 435.57 410.98 402.10 373.16 371.96 360.19 356.63 324.22 313.44 286.00 256.56 243.99 237.01 236.99 235.40 229.01 226.17资料来源:根据慧聪报刊资讯网的有关数据整理 再次,中国期刊业的整体质量尚待大幅提高。大多数期刊的编辑部都处于粗 放制作的小作坊状态,缺乏杂志所需的精耕细作,版面形式单一,图片质量普遍 低劣,没有赏心悦目之感。 第四,中国期刊业的人才储备严重短缺,导致中国期刊业的发

展后劲显得疲 弱。绝大多数的期刊社没有专业的广告销售队伍,发行模式也没有大的改进,跟 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在杂志制作方面,专业人才也明显不足,杂志的制作 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 第五,外国资本对中国的期刊市场一直非常关注,目前已经有一些知名的期刊在中国出版如, 《商业周刊》 (Business Week) ,由美国麦克劳·希尔公司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合作出版。 《健康之友》 ,由法国华榭集团引入欧美Woman’s Day杂志版权 与中国体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博》 ,由法国华榭集团引入相关图文版权与中国体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时尚》 杂志的女性版与男性版分别与隶属于美国赫斯特集团的Cosmopo litan杂志和Esquire杂志进行全面版权合作。 《健美风采》 (后改名为《都市丽人》 ,由德国鲍尔集团与四川省新闻出版局 合作出版。 《追求》 ,由法国Socpresse引入法国Figaro杂志版权与中 国青年出版社合作出版。 《科学世界》杂志,由北京优嘉企业顾问公司引入日本及意大利Newto n杂志版权与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 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新的经济期刊如何脱颖而出 而出? 3、新的经济期刊如何脱颖而出? 按照业内专家的观点,形成规范: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追求 3.1.拥有一种基本规范是杂志的立身之本 一本杂志要想让读者每期都阅读,就一定要有一种判断标准、一种基本的规 范。《时代》杂志几十年来都坚持一种价值规范,一种文化观。做杂志,最难的 是通过一群以某种方式组合起来的人,通过一定的磨合,形成一整套判断标准、 判断方式、判断规范。有了这样的一整套判断标准、判断方式、判断规范,这本 杂志就可以保持竞争力。《财富》杂志的一个很重要的创造,就是财富 500 强。 评选 500 强不是《财富》杂志的一个副产品,只是为了做杂志用的,而是创立了 一种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而且,《财富》杂志这几十年来,牢牢地把评价标准 和评价方式的解释权、创新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3.2 均衡地体现基本规范是杂志的成功秘诀 每一本杂志都追求自己独特的东西, 但并不是每一本杂志的独特之处都能被 读者接受。新财经杂志的创办者必须在整个市场中寻找适合自己的那一块地方, 然后还要设计、摸索、磨合适合于自己的一套分析方式和判断标准,具有了独特 性。 紧接着, 就要学会如何均衡、 稳定、 巧妙地体现自己的分析方式和判断标准, 这才能切入市场、控制读者。均衡、稳定、

巧妙地体现自己的分析方式和判断标 准,才可能形成一种清晰、稳定的市场形象,才可能形成很强的阅读依赖,才可 能控制住读者群。 体现见识: 3.3 体现见识: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一本新进入市场的财经杂志怎么脱颖而出?以下三点值得重视。 政策做在对策上 应该想到一个个消费者、一个个具体企业,对政策的解释要做在对策上,要 告诉读者怎样利用这项政策,政策规定了什么禁忌,还存有什么空隙,背后有什 么投资机会。 政策背后的投资机会是最大的。每一次规则的变化,每一项重大 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对利益格局和市场格局的重新调整,会带来巨大的机会。因 此,财经媒体解释政策的时候,不能仅仅说这个政策是如何制定的,有哪些主要 内容。而要以一种投资的眼光,以资本市场的眼光,以机会利用者的眼光来发现 其中的机会、价值,探讨如何利用规则,如何规避风险。 故事做在方法上 财经媒体读者潜藏着很强的利益需求。财经媒体应该前面告诉他机会,后面 告诉他方法。实际上,每一个公司故事的背后,每一个公司购并、公司变动事件 的背后,都有很多很多决策方法。这些东西是最重要的。面对激烈竞争,读者与 编者同样想知道,别人面对同样情况时如何决策?面对几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别 人决策时如何取舍?为什么取其三而舍其二,依据是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怎 么去衡量利弊及影响?一个决策形成以后, 怎样去实施?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如 何去操作?在实施中碰到问题的时候, 如何作新的选择?有什么样的信息来源? 有了信息来源以后如何选择?这一系列问题财经媒体都要回答。 财经媒体一定要讲方法,并且不是泛泛地讲一般的方法,而是要描述报道对 象一步步如何操作。 人们为什么愿意知道惠普和康柏公司合并谈判的过程?为什 么想知道一位女性 CEO 怎么敢于做出这么重要的决策?合并那么庞大的公司以 后, 她将如何使两个公司的文化相融合?许多相同的业务如何合并?在今后的决 策中,如何去处理不同部分的业务、品牌和市场? 人物做在决断上 财经杂志的人物报道,一定要从专业角度展示他的成长过程、变化过程、决断过 程。财经媒体人物报道和普通媒体有什么不同?要讲他作为一个专业人士,作为 一个经营、决策者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他作的决断有什么不同,特别是在危机时 刻、碰撞时刻,价值也出来了。比如说长虹的老总倪润峰,被评为 CCTV2001 年 度十大经济人物之一。财经媒体再作报道,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倪润峰当初怎么把 长虹做大,而是他怎么从自己培养的接班人

背后站出来,重新出山。是出于什么 考虑让他愿意重新出山,力挽狂澜呢?是看到年轻的接班人还不能带领企业走 好, 还是认为此刻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比别人更为准确, 一定要自己来做呢?当然, 不一定要判断倪润峰重新出山的功过得失,只要把倪润峰决断过程报道出来,就 会吸引很多读者。 4、投资财经期刊的风险 1、媒体投资政策尚未明朗。国家明确公布的政策有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 财政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批复的国管财字(1999)219 号文件。该文件规定,目 前我国报刊社资产均属国有资产,注入报纸的外部资金只能按照借贷关系,即按 债权债务关系处理,不适用"谁投资谁所有"的企业资产的认定原则。此外,媒体 属特殊行业,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其采编业务不可能商业化。 2、所需资金规模大,运作难度大。从刚刚入场的财经报纸《21 世纪经济报 道》《经济观察家》的投资规模来看,再办一张类似的财经类周报如果不依托一 、 个拥有成熟发行渠道的报业集团,没有 4000 万,就谈不上品牌的建立,而时间 至少要 1 年以上。但如果有所失误,那么,4000 万的投资很可能像网站烧钱一 样――分文不剩。 与其他行业不同,媒体业有着远非业外人士所能理解的独特文化。平面媒体 的运作看似简单,但其本质是远非其他行业可比的极端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更 重要的是,在媒体领域,目前国内尚未产生资本可以托付的职业经理人圈子。资 本不了解媒体,就很容易与媒体产生冲突。 《新财经》杂志 6 名骨干人员集体离 职就是一例。 财经媒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除了对人才的要求高,对办报集体判断、分析能 力要求高,对信息搜集、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对如何做好"翻译"工作,让财经报 道易读、好看的要求更高。 3、人才非常缺乏,人力成本高。目前,所有的财经类媒体都在为一件事苦 恼,缺乏高水平的财经新闻采编人才。业界有一种说法,中国优秀的财经记者不 过 30 人。这种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财经记者的缺乏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人 才的缺乏,所以在财经媒体工作过一两年的记者,其月收入就达到 5000 元以上, 据说,经济观察报创办之初广召人才之时,开出的价码就是 5000 元,可以想象, 如果新办一家财经媒体,挖人的成本起码要高于这个价格。三、环保行业研究、环 一) 环保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不容乐观 我国的环境质量现状不容乐观 2001 年对七大流域 752 个断面的监测数据显示,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长江、 珠江和松花江水质与 2000 年相比有所好转,而辽河和黄河水质污染有所加重。 有

27%的断面满足一到三类水质要求,14%的断面为四类水质,近 59%的监测 断面属于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全国城市空气污染依然严重,地表水污染普遍,特 别是流经城市的河段有机污染较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地下水受到点状或 面状污染,水位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 有效控制。 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 2、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 2001 年 12 月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2000 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 报》。根据本次调查结果,与 1997 年相比,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额增长了 268%, 利润总额增长了 287%。 表 1:近三次环保产业普查结果比较 项目 企事业单位总数(个) 从业人数(万人) 年收入总额(亿元) 年利润总额(亿元) 人均收入(万元) 人均利润(万元) 1993 8651 188.2 311.5 40.9 1.66 0.22 1997 9090 169.9 459.2 58.1 3.07 0.34 2000 18144 317.6 1689.9 166.7 5.32 0.52数据来源:国家环保总局《2000 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 表 2 是我国环境保护产业与同期 GDP 的对比。可以看出 1993 年到 1997 年, 环保产业的发展滞后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使得环保产业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 中的占比有所下降;而 1997~2000 年,由于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对环 保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 表 2:环保业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对比 1993 环保产业收入(亿元)11997 459.22000 1689.9311.5 GDP(亿元)231380 0.99374772 0.61489404 1.890环保产业占 GDP 比重(%)数据来源:1.《2000 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和《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十五”计划》的要求,“十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 投资需求 7000 亿元。 如果按照 2000 年环保产业年收入是同期用于环境保护投入 的 1.6 倍的关系推算, “十五”期间, 中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将达到 1.1 万亿元, 约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 1.8%。 迄今为止这方面最为全面和权威的数据是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三次全国环 保产业调查,最近一次是在 2001 年 2 月~11 月完成。此次环保产业调查采用了 与国际通行界定方法相一致的环境产业的广义内涵, 即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 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保需求,为社会、经济 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具体来讲,主要包含五个部分:环境保 护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保护服务、废物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 根据调查结果,这五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2 所示。 表 3:2000 年环保产业各领域构成 项目 合计 环境保 护产品 生产

3786 27.2 27.8 洁净产 品生产 环境 保护 服务 9890 58.1 - 废物 循环 利用 2590 26.6 41.7 自然 生态 保护 1482 165.6 -单位个数(个) 从业人数(万人) 年内新增固定资产(亿 元) 年收入总额(亿元) 年利润总额(亿元) 出口合同额(亿美元) 环境相关产品工业总 产值(亿元) 环境相关产品工业销 售产值(亿元)19118 297.3 105.61370 19.8 36.11689.9 166.7 14.1 954.7236.9 32.0 1.0 281.5281.1 34.3 4.7 387.0643.4 49.8 7.1 -243.1 23.6 0.5 286.2285.4 27.0 0.8 -823.0245.5321.1-256.4-数据来源:国家环保总局《2000 年全国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状况公报》 当前我国环保产业的地域分布还很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经济较 发达的地区。2000 年环保产业收入总额超过 50 亿元的有浙江、江苏、山东、广 东、辽宁、湖南、河南、福建、上海、河北等省市,合计达 1302.6 亿元,占全 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的 77.08%;其中山东、广东、辽宁、湖南等省份的年收入 总额在 100~200 亿元,占全国收入总额的 33.42%;而浙江、江苏两省年收入总 额更是在 200 亿元以上,占全国总收入的 26.92%。 我国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 3、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 1992 年全球环保市场规模为 2500 亿美元,1994 年为 4000 亿美元,1996 年 为 4522 亿元,2000 年已达到 5400 亿美元的规模,预计到 2010 年可达到 18000 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已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预计年平均增长 率不会超过 10%。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环保产业存在许多差距,技术差距最为 明显,75%以上产品的技术水平只达到发达国家 70 年代的水平。目前,在整个环 保产业市场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特别是美国、德国和日本,这 3 个国家用 于环境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9%、2.7%和 3%,产 业已具规模。其中,美国的脱硫、脱氧技术,日本的除尘、垃圾处理技术,德国 的水污染处理技术,在世界上均处于领先地位。 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环保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的比例也逐年提高。据统计,我国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 “七五”期间的 0.7%上升到“八五”期间的 0.8%,“九五”期间首次突破 1%,到 2005 年这一比例将升到 1.3%。从投资总额上看,八五”期间我国环保 投资约为 2000 亿元,“九五”为 3600 亿元,“十五”期间预计将达到 7000 多 亿元。特别是在“九五”后三年,中央财政增发国债资金,加大了城市环境保护 投资力度,共安排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河三湖”污染治理、北京市环境 综合整治、 环保设备国产化等项

目 543 个, 总投资 1622 亿元, 其中利用国债 460 亿元。“九五”期间,环保利用外资 40 亿美元(数据来源: 《国家环境保护“十 五”计划》)。环保投入的增加,对改善环境质量、拉动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起 了积极作用。、我国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 二) 我国环保政策和产业政策 、环保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导向性行业。一方面,随着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 提高和执法力度的加强,排污单位将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以满 足政府的环保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扶持环保产业的优惠政策不断出台,环 境保护将不再是一项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事业, 而是可以使相关企业企业有利可 图的新兴产业。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的具体目标是到 2005 年, 二氧化硫、尘(烟尘及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等主要污 染物排放量比 2000 年减少 10%;工业废水中重金属、氰化物、石油类等污染物 得到有效控制;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二氧化硫 排放量比 2000 年减少 20%,降水酸度和酸雨发生频率有所降低。重点流域、海 域的水污染防治实现规划目标,国控断面水质主要指标基本消除劣 V 类,水环境 质量得到改善。为实现上述环境保护目标,“十五”期间全国环境保护投资共需 7000 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 1.3%;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 3.6%,比“九五”提高 1 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环保基础设施、流域综合治理、 生态保护、等应该由各级政府负责的建设项目,需要投资 3940 亿元,占投资总 需求的 56%;工业污染治理需要投资 3060 亿元,占总需求的 44%。按照“污染者 负担”原则,由企业负责解决。 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规划中明确,将把《国家环境保护“十五”重点工程 项目规划》作为《中国绿色工程规划(第二期)》,以绿色工程项目带动全国的 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保障重点区域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国家环境保护 “十五”重点工程项目规划》规划项目约 1137 个,投资约需 2620 亿元,其中重 点实施 10 项具有显著综合效益的重大工程项目,需要 1450 亿元。 根据《环保产业发展“十五”规划》,未来几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领 域包括如下十个部分为:(1)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烟气脱硫、烟尘治理、汽车 尾气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气体处理;(2)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城市污水处理、工 业废水处理;(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领域的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和有毒有害废 物处理; (4)火力发电、纺织、石油化工、造纸、冶金等高耗水行

业的节水技 术和设备;(5)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和设备,包括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草原 建设、节水农业、旱作农业、生态农业、植树种草等方面的技术和装备;(6) 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重点发展资源、能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的工艺、 设备和技术;(7)环境监测仪器仪表领域,提高设备可靠性、智能化和精密度, 将自动采样、数据采集处理、远程终端控制等高新技术应用到环境监测仪器仪表 中;(8)环保材料和药剂领域,重点发展高性能的环保材料和药剂;(9)资源 综合利用领域的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 收利用; (10)环境服务领域,重点发展环境工程总承包服务,包括融资、设计、 设备成套、安装、调试和运行服务;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服务和专业化环保设 施运营服务;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 境投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 今后环保产业市场发展的重点领域将呈现以下转变:(1)污染防治的重点将 从工业污染为主转向以生活污染为主,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城市垃圾处理、 城市交通噪声治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环保投入的主战场;(2)工业污染 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转变, 以绿色消费品为代表的洁净技术与产品将有很 大的市场发展潜力;(3)环境服务业将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转变,环保设 施的企业化运营将成为环境服务业的主体;(4)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将从以防治 烟尘、粉尘污染为主向脱硫、脱氮和流动污染源治理转变;(5)环境监测仪器、 仪表市场向连续、在线监测和监控自动化方向发展;(6)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的投 资主体将向多元化方向转变等。 据 2002 年 1 月 4 日的中国能源网消息,我国现行的征收排污费办法将作适 当调整,从 2002 年起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排污总量收费,并且收费标准将提高 1 至 2 倍。在以往,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主要针对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 染物的单位,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收取一定的超标排污费。征收排污 费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事业单位加强管理、节约资源、治理污染和改善环境。 但在今年的新规定中,排污费将作为对环境造成损害的补偿费用,实行排污总量 收费。同时,收费标准也将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 1 至 2 倍,此举旨在解决部分单 位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治理污染的问题。据了解,从 2001 年 10 月份开始,我 国已在吉林、杭州和郑州三地试行新的排污费管理办法。排污收费的改革和收费 标准的提高,为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资金来源

,使得这类企业的市场化 运作变得可行。比如一些企业开始采用 BOT 方式承建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 施。这种 BOT 方式承建的环保设施建成后的收入来源,或者是由当地政府提供补 贴,或者是向排污者收取排污费(我国近年来高速公路之所以得到了快速发展, 就是因为实行了这种向使用者收费的方式, 从而使得投资方能够及时收回投资并 获得利润回报) 在当前我国政府财力比较有限的情况下, 。 也只有真正实行了“谁 污染、谁付费”,由排污者承担环保设施的建设运营费用,这种 BOT 承建环保设 施的方式才能大面积推广。、加入 三) 加入 WTO 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影响 、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和世界环保市场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段时间 以来,有人把我国环保企业的发展与国外环保企业的进入对立起来,认为国外环 保企业的进入和发展必将影响和冲击国内环保企业,产生此消彼长的结果。在当 今国际环保合作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应该摆脱这种错误观念的禁锢,正确认识双 方完全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世界上一些国家环保企业发展的实践也表明, 国内与国外企业在市场上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 是能够促进本国环保企业发展 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总体来说仍属幼稚产业,环境服务产业更是 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环保设施服务业、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咨询业等还 处于萌芽时期,市场竞争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环保公司利用其资金、技 术、管理、规模等方面的优势,将轻而易举地进入这些领域。此外,长期以来, 我国环保产业市场受地区、行业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 程度的行业垄断,缺乏全国性的、开放的和规范有序的市场,这些都制约着环保 产业的发展。 我国入世后,国外环保巨头必将全力抢占各地的环保市场份额。近年来,被 我国市政部门看做“老大难”的城市污水处理开始受到中外企业的“青睐”。 全 球最大的 3 家水务公司法国威望迪集团、法国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英国泰晤士 水务公司已将中国作为其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 年,开始开发中国市 场,其在华投资已超过 10 亿美元。而最早进入我国市场的苏伊士里昂水务集团, 已参与了我国 100 多个水厂的建设。泰晤士水务公司也已取得一份投资 6800 万 美元的上海水处理 BOT 合同。威望迪集团和北京首创集团联手,加快进军中国环 保产业。 另外,国外环保企业的进入和发展,还将为国内环保企业进行资产流动和重 组提供经验, 加快环保治理技术的大发展, 推动并形成一大批有市场优势

的企业, 为国内环保企业的租赁、兼并、拍卖和股份制改造提供经验和广阔的空间,特别 是国外环保企业带来的技术、资金,可推动我国污染治理能力的提高,培养一批 四、交通运输行业(物流行业研究) 交通运输行业(物流行业研究)、未来几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发展 一) 未来几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望保持稳定发展 、近几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国内需求, 交通运输行业面临着很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也促进了交通 运输行业的稳定增长。过去十年,公路旅客周转量年平均增幅为 8.4%,公路货 物周转量年公路旅客周转量年平均增幅为 5.7%,港口吞吐量公路旅客周转量年 平均增幅为 10.1%,而民航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增幅分别达 15.4%和 18.9%。 2002 年,国家进一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为交 通运输行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预计全年交通运输行业仍将保持较为快速的 发展趋势。 但是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的自然地理和空间特性显著。比如已经建好的机 场、码头、港口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往往容易凭借其位置在物流系统中取得天 然的垄断地位。由于不同运输方式的成本差异,造成不同物流通道之间的可替代 性差,竞争性不强,保证了基础设施收益的稳定增长。基础设施企业的独占性和 垄断性使其在与外资合作中处于有利地位, 通过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可大大提高物 流基础设施的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 增强盈利能力。 但是, 物流基础设施投入大、 建设期长,只有那些资金实力雄厚,且能得到政府支持的企业才能够占领市场, 并稳定已有的市场份额。对于华融来说,目前大举进军的机会不大,因此我们的 研究集中在第三利润源泉—-物流上。1、我国物流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宏观意义上的物流业务主要包括有 9 项内容:(1)运输;(2)仓储;(3) 配送;(4)装卸与包装;(5)仓库、站场的选址及规划;(6)仓储和运输设 备配套与购置;(7)信息网络建设、使用与管理;(8)库存控制;(9)顾客 服务。在对物流的分类标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看法,目前主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 几种:宏观物流和微观物流;社会物流和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和区域物流。 社会物流是指以全社会经济活动单位为服务对象的物流活动, 这里主要包括 物流设备制造、运输、仓储、装卸与包装、配送、信息服务,或归结为公共物流 和第三方物流两种组织类型。 其中与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密切相关的是仓储、 配送、 公共物流和第三方物流。 企业

物流可以分为生产制造企业物流和商业流通企业物流, 主要包括以下几 个方面:企业生产物流、企业供应物流、企业销售物流、企业回收物流、企业废 弃物物流。企业废弃物物流是指对企业排放的无用物进行运输、装卸、处理等的 物流活动,随着中国的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企业废弃物流将不断增多。 中国目前与物流相关的总支出有 19000 亿人民币, 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为 20%左右。其中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力很大。但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物流处于发 展初期,2001 年的市场规模在 400 亿人民币以上。70%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在过去 的三年中,年均业务增幅都高于 30%。整个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 2000 年至 2005 年的年增长率将达到 25%。我国共有 2000 多家比较有规模的涉及物流业的公司, 但服务功能单一,基本都是仓储或点对点的运输服务,很少具备综合服务功能。 物流的本质在于如何运用系统的管理方法来降低物流的成本, 从而满足顾客的需 求。据统计, “一站式”物流服务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那些不仅能够进行市 内配送,也能够跨地区配送且具有全国性物流网络、实现低成本“门对门”运输 的企业具备竞争优势。综合物流服务企业不仅可以扩大经营规模,也能降低经营 成本。目前物流行业的平均利润在10%以上。 国际上大型物流公司的纯利润大约是 3%左右,但我国国内的利润却高达 10%或以上。有数据表明,我国 2000 年全社会流通费用达 17800 亿元,以该数 字为基准,一个通行的说法是:全社会流通费用每降低 1 个百分点,就可节约资 金 178 亿元。据 1997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中国经济的物流成本,占生产 总值的 16.9%。显著高于美国的 10.5%、日本的 11.4%和新加坡的 13.9%。 世界银行估计, 如果中国可将此比例降到 15%, 全社会每年可直接节省超过 2400 亿元人民币。2、我国物流业发展前景诱人 我国物流业发展前景诱人 物流业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关于货物、服务、投资、知识产 权保护等领域的条款几乎都与物流有关。而物流业又不属于重点保护行业,只有 3 到 4 年的过渡期。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 一些大跨国公司进入中国, 会极大提升物流市场需求。 所以, 未来几年, 中国物流市场会呈现加速发展时期。 摩根·斯坦利亚太投资研究组最近在其《中国物流报告》中指出:中国每年 的物流费用超过 200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1.7 万亿元) ,中国一体化的物流 服务业是一个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产业,预期未来 10 年内这类服务的收入将有 20%的增长幅度。 根据 2001 年的中报

统计,整体上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平均的毛利率是 26.93%,而物流上市公司的毛利率达到了 43.39%,另外从整体上市公司主 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来看,平均的水平达到 19.48%,而物流业的上市公司达 到 24.56%。 2002年 1 月 8 日,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成立,作为我们国家最大的专业物 流公司之一拥有 47 亿资产规模。2002 年新年伊始发行的第一只股票,也锁定在 具有物流概念的营口港上,其募集的资金将全部用于港口建设。其实,许多上市 公司早已挟巨资而上,外运发展、上港集箱、中储股份、青岛海尔、华联超市、 科龙电器、小天鹅等众多上市公司纷纷闻风而动,据统计,截止到 2002 年 1 月 31 日,沪深总共有 54 家上市公司已经进入了物流业或者与物流相关的行业。 鉴于物流广阔前景,全国各地纷纷设立物流园区。在广东地区,扬言要建设 物流中心的城市不在少数:广州誓言要成为华南物流中心;深圳把物流业并列为 当地 3 大支柱之一;在天津,物流成了 5 大支柱产业之一;上海原来立志要发展 为国际经济、金融与贸易中心,现在又多了一个目标,要成为国际物流中心;在 南京,号称华东地区最大的高速物流通道将建成。北京也有大物流的系统规划。 正是看到了中国物流业如此巨大的改善空间,一些国际著名物流公司,如马 士基、美国联邦快递、香港怡人嘉里物流等,纷纷进入内地市场,它们在规模、 管理、技术、经验等方面均优于国内物流企业。 另中国仓储协会预测 2002-11-25 年中国的企业生产原料和产品物流量将有 10-20%增长,商业企业的增长可达 12%。专家预测,中国在 2010 年物流市场容 量将总值 1.197 万亿元。3、我国物流业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中国的物流产业属于起步阶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成本高。据世界银行推测,中国的物流费用占 GDP 的比重约为 16.7%- 20%,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左右; 二是周转慢。2000 年我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的周转速度为 1.62 次,而日本 制造业的平均周转速度为 15-18 次,一些知名的跨国连锁企业,如沃尔玛﹑家乐 福等已达到 20-30 次; 三是库存大。2000 年我国库存商品沉淀资金高达 4 万亿元,占当年 GDP 近 50%,而目前国际公认的库存商品与 GDP 比例,发达国家一般不超过 1%,发展中 国家也不过 5%; 四是效率低。我国仅汽车空驶率就高达 37%,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消费者 手中,要经过十几次搬动﹑装卸﹑长时间储存﹑保管,造成全国物资损耗 3000 亿元以上;五是信息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方式仍占相当大的比例。五方面的明显差距,也正是我国 物流产业发展的巨

大潜力。从物流活动角度看,我国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1、配送中心发展不成熟。配送中心是发达物流的标志之一,而我国目前还 没有象沃尔玛那样大规模的专业配送中心,大多数的配送中心正如前面所分析 的,只处于初级阶段,有的甚至只有其名,实质上还是老的储运企业。 2、物流活动范围小。无论是美国,还是日本,其物流发达的一个重要体现 就是跨国物流企业。我国甚至连能提供全国范围配送的企业都还没有,更谈不上 跨国经营。近来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象宝供储运、大通国际、华运通这样的跨 地区物流企业,但数量和规模仍显过小。 3、物流联盟程度不高。现代物流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结成 利益联盟,这方面美国和日本的例子已充分说明。在我国,除了部分电子商务企 业为了迅速发展,不得不借助外部力量外,大多数传统企业都在故步自封,不是 各自发展,就是原地踏步,联盟的现代经营观念还没有在我国的物流领域内得到 很好的体现。 4、物流技术水平低。目前全国没有几个自动化仓库,类似 UPS 那样先进的 包裹和货物处理系统更是为零。 不少企业仍在租用废弃厂房或仓库来存放半成品 和产成品,不仅物流工作效率低下,而且损坏和丢失现象严重。 5、信息系统应用仍处于封闭状态。虽然不少物流企业,如宝供储运、中国 邮政等开始强调信息系统在物流活动中的重要性, 并且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信息系 统,但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仍显不足,第三方物流和其所服务的企业之间仍 需通过定期的数据传送来进行信息共享,而不是动态、实时的连接。、政策支持和发展前景 二) 政策支持和发展前景 、“十五”规划纲要针对物流业的发展特别提出要“健全综合运输体系” ,要 “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发展和完善城市间旅客快速运输、大城市旅客 运输、集装箱运输、大宗物资运输和特种货物运输五大系统” ,为“十五”期间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政策依据。 2001 年 3 月,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外经贸部和国 家民航总局共 6 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 这是我国政府部门第一个推进物流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在物流发展相关的八个方 面表明了国家政府部门的态度和相关意见。与此同时,交通部颁布了《关于促进 运输企业发展综合物流服务的若干意见》 。2001 年国家及地方在交通基础设施上 共投资 3300 亿元,为物流发展提供的支持非常大。 此外,全国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均以研究制定具 有发展导向

和总体发展控制作用的物流、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规划 和物流发展推广措施等为手段, 纷纷加入政府推进物流发展的行列。 深圳、 天津、 上海、广州和青岛等沿海地区政府对发展物流业表现出高度重视。 广东省将物流产业作为经济领域四大主攻方向之一。深圳市 2001 年 9 月第 一个在国内推出《深圳市“十五”及二 0 一五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明确把 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深圳三大支柱产业之一,规划建设八个物流园区。 “十五” 期间,深圳市将规划建设 23 个大型物流项目,总投资估算 229.75 亿元, “十五” 期间拟安排投资 219.98 亿元,可望搭建起货运现代化、客运高效化、企业运营 集约化,适合现代物流业需要的综合运输平台。 上海市也将现代物流业确定为上海四大新兴产业之一。近十年来,物流业对 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显重要,年平均增幅达 22.3%,目前仍保持良好的增长 态势。按照《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上海物流业将 有 4500 亿元的发展空间,将构筑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物流业政策三大物流平 台。今后上海市将重点扶持三种类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是以工业原材料和零 部件采购、 产成品配送为主的物流企业, 二是以商品贸易、 批发为主的配送中心, 三是以交通运输、 仓储、 货代等专业服务为主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上海市 “十五” 期间将重点发展外高桥、浦东空港和西北三大物流园区。 促进物流信息化建设 现代物流产业缺乏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是无法想象的, 以目前我国物流相关 的信息技术状况试图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同样是无法想象的。 现代物流管理技 术如互联网、电子资料交换(EDI) 、全球卫星定位(GPS) 、物流信息化技术和快 速反应(QR) 、有效的客户反映(ECR)条形码/语音/射频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分 拣系统、 自动存取系统、 自动导向车、 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还有待大力推广应用。、加入 三) 加入 WTO 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影响 、我国加入 WTO 后,将带来贸易进出口量增加,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和制造中 心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国内物流将逐渐与国际物流市场融为一体,整个市场容量 不断变大,促进物流活动增加,将促使我国物流企业尽快走向国际市场,有利于 加快我国物流企业的集团化进程。 与此同时,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是在产品分销权方面,我国将首次向外国公 司提供分销权,取消现有的法规限制,将于 3 年内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服务限 制。分销权将会在我国目前限制最严的分销行业,例如批发、运输、维修等行业 中实施。

二是在物流服务业方面,我国承诺所有的服务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 后,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服务供应商进入目前的市场,不限制 所有服务行业的现有市场准入和活动。 在辅助分销的服务方面也做出了类似的承 诺,具体包括租赁、速递、货物储运、货仓、技术检测和分析、包装服务等限制 将在 2—3 年内逐步取消,在此期间,国外的服务供应商可以建立百分百的全资 分支机构或经营机构。 、未来发展方向: 四) 未来发展方向:第三方物流 、未来发展方向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 是在物流渠道中, 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 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 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我们发展第三方 物流的根本原因。 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 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 ,对专业化、多功 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1999 年—2001 年,中国仓储协会对物流市场供 求状况进行的三次抽样调查显示:在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所占 的比重分别是 9.1%、16.1%和 21%,呈明显上升势头。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 如上海友谊 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是由原上海商业储运公司经过分离和改制后组建的,20 世纪 90 年代初便为国际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联合利华提供专业物流服务, 业务由最初的仓储和运输服务,发展到今天提供运输、仓储、配送、流通加工、 信息反馈等多功能个性化服务,双方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993 年 成立的中远集团,1995 年对陆上货运企业进行整合,成立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 公司,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货运网络,2001 年又通过合资方式,与广东科龙公司、 无锡小天鹅公司成立安泰达物流公司。 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 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 占据较大市场份额。 中远国际货运公司、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简称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 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 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

有控股 的新型物流企业, 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 管理机制比较完善, 发展比较快。 例如,中海物流公司成立于 1993 年 11 月,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 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 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 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 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 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 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 在华的企业服务。 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 它们由于机制灵活、 管理成本低等特点, 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广州的宝供物流集 团,是从 1992 年承包铁路货物转运站开始,1994 年成立广东宝供储运公司,当 年承接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生产企业一一美国宝洁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物流 业务,经过几年的开拓创新,已成为在澳洲、泰国、香港及国内主要城市设有 40 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为 40 多个跨国公司和一批国内企业提供国际性物流服 务的物流集团公司。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 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 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 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 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 还不完善。 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 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其中生产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储占 21%、干线运输 36%、市内配送 28%、包装 4%: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中,单纯仓 储占 37%干线运输 21%、市内配送 43%、包装 14%。而且,生产企业使用第三方物 流企业的数量通常有 2—10 家,商业企业使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数量一般在)0 家以上,可见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 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 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 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 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 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