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级三月份语文模拟

10级对口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Ⅰ(每小题2分,共2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慰藉.(jí) 抽泣.(qì) 面面相觑.(qù) 残羹冷炙.

(zhì) B.饿殍.(piáo) 逶迤.(yí) 锱铢..必较(zī zhū) 古碑拓.片(tà) C.宁谧.(mì) 殷.红(yān) 毛骨悚.然(sǒng) 未雨绸缪(móu) D.笑靥.(y?) 遒劲.(jìn) 游目骋.怀(chěng) 棋高一着.

(zhā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咬文嚼字 豁然开朗 名附其实 冠冕堂皇 B.礼尚往来 欢渡春节 藕断丝连 自惭形秽 C.赏心悦目 银光璀璨 炯然不同 踌躇满志 D.本末倒置 喃喃自语 别出心裁 盘根错节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人类和现在的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是从已灭绝的古猿_________而成的。

②实践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_________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_________就比较好。

③他急起直追,近来对外国文学的研究,足以令同行们_________。 A. 演化 充足 形势 刮目 B. 演化 充分 态势 刮目 C. 演变 充分 态势 侧目 D. 演变 充足 形势 侧目 4.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金融危机,某市政府为当地的出口企业制定了许多扶持政策,大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 B.如果你没亲身参加过蹦极运动,那么它给人带来的巨大刺激你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C.易中天《品三国》一书出版后,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D.考虑问题时没有大局意识,目无全牛....,顾此失彼,这就是他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的动,显出小屋的静,树的高大,显出小屋的小巧。

B.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C.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D.玫瑰,红色的玫瑰在学生的课桌上绽放着笑靥。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目前,我国进一步强化H1N1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确保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

B.中国人民解放军舰艇编队于当地时间6日凌晨抵达亚丁湾预定海域,开始执行护航任务,保护本国商船,使其免受海盗袭击。

C.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功,中华民族能有现在的荣耀,靠的是全体勇敢的中国人的共同奋斗所

取得的。

D.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7. 下列几句话加横线的传统礼貌称谓使用正确的一项( ) A.我们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告诫我们,到社会上要清白做人。 B.令嫒..这次在儿童画展上获奖,多亏您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很感激。 C.我们知道你设计的产品获得优质奖,您家父..已把这消息告诉了我。 D.令郎..

不愧是丹青世家子弟,他画的马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8.对下面各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无需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 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到现在,什么都成了“送去主义”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 比喻 夸张 借代 比喻 B. 比喻 比喻 借代 比喻 C. 拟人 夸张 拟人 借喻 D. 比喻 拟人 借喻 拟人 9.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相如。C.《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D.《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者是孔丘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10.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空中楼阁》题目一语双关,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幻境中的楼阁,理想中的远离喧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

B.《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一篇情理交融的抒情散文。

C.张抗抗的《窗前的树》是一篇优美的状物散文,不仅语言美,情感美,而且结构也很美。D.曾宏燕的《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是一篇生动感人的叙事散文。 阅读下列两首诗,完成11—12题。

塞上闻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惆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1.下列表述对这两首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高诗的“戍楼”即征人戍守的城堡,点明了吹笛与闻笛的地点。 B.高诗的“雪”、“梅花”、“月”、“风”意象组成了一幅雪净梅艳的风月图,并传达出一种边塞少有的和平安谥的气氛。

C.席诗的第二节的“模糊”、“雾”等词暗示分离之久。 D.席诗最后一节的“没有年轮的树”暗示乡愁之悠长。 12.对上面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写出了具体的地点与季节,但高诗写的是边地冰雪消融的季节;席诗则是海外白雾茫茫之时。

B.两首诗都写了月夜闻笛的场景,高诗侧重眼前的实景;席诗则是想象之景。

C.两首诗都蕴含着思乡的主题,设计地含蓄,但可通过意象“梅花”、“关山”反映;席诗明显,节节都有反映。

D.高诗的后两句与席诗最后一节均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前者基础乐观开朗,感而不伤,后者温婉含蓄,意味悠长。

二、单项选择题Ⅱ(8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4题

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上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他们同时出现于中国的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庄子是一位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他的人本体论哲学,让人们追思“有限的个体生命如何去把握永恒的美的人生”,带有一种诗意的光辉。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充满了艺术想象、浪漫情调和浓郁的诗情。以“辨多而情激”著称的庄子,正是在理智与情感,哲学与诗之间寻求美的自由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确切地说,他是一位“哲诗”。屈原则恰好是诗人而兼哲人,是一位“诗哲”。他不仅写出了《天问》那样广泛涉及宇宙、审美、万物、历史、政治、人生问题的哲理诗,以诸子式的怀疑、批判、探索的精神,叩问宇宙、历史与人生之谜,即使《离骚》、《九歌》这类抒情诗篇,也都蕴含了深邃的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哲学、历史哲学、人生哲学的思考。庄子、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远远超出了哲学、诗歌艺术的范畴,而具有了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庄子与屈原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文化高峰中文史哲互涵互动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战国时代,经济、政治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化,文化上亦在历史继承和南北交流的基础上总结,革新开创,从而掀起了中国文化史上烂灿的第一个高潮。在这个“高峰”和“源头”时代,出现了以“楚辞”为代表的文学,以《左传》《战国策》为代表的史学和以诸子为代表的哲学,它们体现了整个历史时代的学术造诣和文化水平。而且,三者之间还表现出一种互涵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文学、史学还是哲学,其中任何一个科,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互相联系、渗透,彼此促进错综地发展的。在文史哲的交融中,不仅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的因素,从而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同时还出现了史著文学化与哲学诗意化的倾向。史著文学化导致了史传

文学的产生,它们是史与文的有机统一,是用文学的手法写出历史,又是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而既把历史文学化了,又把文学历史化了。哲学的诗意化,其结果则是哲理艺术、散文的产生和诗化哲学的出现。《老子》等虽是自创体系的哲学,但认知中又都运用了以形见理的手法,逻辑思维的线索上缀满了形象的花结,使哲理与艺术达到了完善的给合,进而更在情与理的交融中,出现了睿智与深情结合的诗化哲学。庄子与屈原正是在这种学术文化背景中出现的。作为一种文化奇观的“庄骚辉映”,实则是在诗意的沉思和沉思的诗意中,表现了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

1、对文章某些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哲诗”是指作品富于哲理的诗人,“诗哲”则是指著作充满诗意的哲学家。 B、作者认为战国时代出现了文史哲的“互涵互动”,“互涵”指彼此促进;“互动”则指彼此渗透。 C、“史著文学化”指的是不拘泥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手法撰述历史;“哲学诗意化”指的是借鉴诗歌创作手法来表达哲学思想。 D、“诗意的沉思”指庄子的文章洋溢着诗情;“沉思的诗意”指屈原的作品充满了哲理。 2、作者认为庄子“既是哲人,又是诗人”,屈原是“诗人,而兼哲人”,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作者这么说的原因: ( ) A、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富于哲理。 B、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充满诗意。

C、庄子和屈原都有哲学著作和诗歌作品传世。

D、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具有整个文化精神领域的意义。

3、关于战国时期文史哲之间互涵互动关系的表现,下列哪一种说法与文意不符 ( ) A、文学呈现了一种气象雄浑的“大文学”形态。

B、文学自身兼含着史哲因素,产生了以形见理的《老子》一书 。 C、史著文学化,出现了“史传文学”。

D.哲学诗意化导致了“诗化哲学”的出现 。

4、下列对文章论述主旨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与屈原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B、战国时期文史之间呈现互涵互动的关系。 C、庄子屈原出现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D、哲学和诗在最深层次上的融通产生了“庄骚辉映”这一种文化奇观。 三、单项选择Ⅲ(每小题2分,共8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

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六、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节选),完成33题~37题。 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7.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趣舍万殊 B.悟言一室之内 C.知明而行无过矣 D.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

所遇 B.引以.为流觞曲水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仰观宇宙之.大 后之.

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9.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 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急湍.(急流的水) B.畅叙幽.情(幽深内藏) 人之相与,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短暂,一时) C.感既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 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 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 列.坐其次(排列) 列.

叙时人(一个个地)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兰亭集序》是作者为他和名士们在山阴县兰亭举行聚会所写的诗而作的序,是一篇诗序。 B.首段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由,着重表现宴会的豪华和与会人的快乐。 C.二、三段由快乐转悲伤,抒发了作者由兰亭聚会引发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语言清新自然,简洁雅致。 四、填空。(每空1分,共6分)

21、 ,千金散尽还复来。

22、《史记》中体现蔺相如采取一再退让态度的指导思想的一句话是 。

23、 ,此时无声胜有声。 24、《雷雨》是我国剧作家 的代表作。 25、《荷花淀》是当代作家 的代表作,其短篇小说有“ ”的美誉。

五、应用文写作(共5分)

26、李主任外出开会,办公室的张明接到了人事处张处长的来电,请李主任明天下午2点接待洪发设备厂的技术人员。请你代张明给李主任写一张电话留言条。

(限200字以内)

(一)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札?”心下想时,

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 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27.语段开头是写王熙凤的出场,她的出场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主要是什么?

答:①出场方式: 。(1分)

②作者用意: 。(1分) 28. 文中画线的文字,表现了王熙凤的哪些特征?(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她,然而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又问黛玉:“可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 ‘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29.“宝黛初会”这一细节,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人物性格。作者对黛玉与宝玉分别采用了怎

样的描写手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30.宝玉、黛玉相见时,作者对黛玉的服饰只字未提,原因是( )(2分) A. 为了行文简洁,突出人物形象特点。 B. 黛玉服饰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C. 在宝玉眼中,服饰是不屑之物,所以视而不见。 D. 宝玉是个懵懂顽童,不注意服饰细节。

31.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可他为什么要摔这一“通灵宝玉”?(2分)

七、写作(60分)

32.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答题纸

一、单项选择Ⅰ(每题2分,共2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二、单项选择Ⅱ(每小题2分,共8分) 13、 14、 15、 16、 三、单项选择Ⅲ(每小题2分,共8分) 17、 18、 19、 20、 四、填空(每空1分,共5分)

21、 。 22、 。 23、 。 24、 。

25、 。 五、应用文写作。(共5分) 26、

10级三月份语文模拟

10级三月份语文模拟

10级三月份语文模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