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 建 筑 调 查 报 告

古建筑调查报告

题目:洛阳古建筑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黄杰 专业:装饰艺术设计 学号:Z12115334 姓名:李英飞

目录

内容摘要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2

(一)、调查的时间……………………………………………………………………………………..3

(二)、调查的地点、方式………………………………………………………......…………….3

(三)、调查的目的………………………………………………………………………………………3

(四)、调查的内容………………………………………………………………………………………3

(五)调查的过程………………………………………………………………………………………..4

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5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5

四、结语…………………………………………………………………………………………………........6

2

内容摘要

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

古建筑调查报告

,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

3

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19xx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这座一白马寺

白马寺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19xx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xx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20xx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来到京城洛阳。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白马寺建寺

4

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

(一)调查时间

20xx年4月5日—20xx年5月1日

(二)调查的地点、方式

洛阳白马寺

首先在网上浏览一下相关信息,然后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

(三)调查的目的

①了解更多的古建筑文化,包括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②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

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调查的内容

19xx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xx年

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

5

寺址位于汉魏洛阳故城雍门西,现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典及毗卢阁等建筑,殿堂共达百余间。山门外有东汉来华的天竺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之墓,青石刨砌。寺内还有唐代经幢。元代华严大师文才撰、赵孟頫书写的《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碑》及原存石刻弥勒菩萨像已被盗往美国。大雄宝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及阿弥陀佛,东西分置十八罗汉,均为元代以来干漆工艺制成。寺后部有清凉台,台上建有毗卢阁,西侧配殿中置摄摩腾和竺法兰之像。白马寺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所造齐云塔,塔为四方形密檐式,高35米,塔身挺拔秀丽。白马寺建成后便成为东汉最主要的译经场所。摄摩腾、竺法兰首先在这里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随着佛经汉译本的逐渐增多,佛教在我国日益广泛传播开来。所以尽管后来佛教派系繁多,刹庙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佛门弟子同尊为“释源”,即中国佛教的发源地。白马寺原来的建筑规模极其宏伟壮观,千百年来已几度兴衰,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修建。整个寺庙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虽不是创建时的“悉依天竺旧式”,但寺址都从未迁动过,因而汉时的台、井仍依稀可见。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园内古树成荫,四时落英缤纷,增添了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白马寺山门采用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山门”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由于中国古代许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门”之称。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曾重建。红色的门楣上嵌着“白马寺”的青石题刻,它同接引殿通往清凉台的桥洞拱形石上的字迹一样,是东汉遗物,为白马寺最早的古迹。山门左右两侧各立一匹青石圆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相传这两匹石雕马原在永庆公主(宋太祖赵匡胤之女)驸马、右马将军魏咸信的墓前,后由白马寺的住持德结和尚搬迁至此。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由苏易简撰写,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

6

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由当时白马寺文才和尚撰写,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的,人称“赵碑”。过东西对称的两碑,便是白马寺的第一殿——天王殿。19xx年,为迎接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访问洛阳白马寺,周恩来总理亲批从故宫慈宁宫大佛堂调拨到白马寺一批佛像,包括现存镇寺之宝三世佛,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这些造像传为元代塑造,佛龛仙楼等。其实当初调拨的文物不止是大佛堂内的文物,还有慈宁宫和寿康宫等处文物共计2000余件。包括周所周知的佛堂内各式造像、供器、法器,还有太后太妃生活起居时用的家具、挂屏、摆件等等。这其中涉及到了故宫外西路区域的很多宫殿。

(五)调查的过程

可从西关乘坐56路公交车可直达白马寺院,车程约1小时

根据我们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结合着导游的引领介绍,我们了解到更多地白马寺文化及各个时期的繁华程度,以及更深层次的理解。

7

 

第二篇:重 庆 古 建 筑 认 识 实 习 报 告

重庆古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魏毅楠指导老师:周志仪、姜宇周

摘要:建筑于文化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中国的古建筑灿烂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的最具有魅力的一部分。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无论是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古建筑的存在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古建筑和古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重庆的古建筑风格使我对建筑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重庆市少数民族聚集地,因此,起建筑风格和布局具有明显的江南建筑和土家建筑风格特点。

一、重庆古建筑

重庆古称江州、渝州,重庆,别称山城、渝都、雾都、桥都,典型组团式城市,下辖19区15县4自治县,是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及航运、文化、教育、科技中心

1 重庆旧城垣

重庆旧城垣位于重庆古城

渝中区。战国前后,重庆为巴

国国都所在地,称江州。秦惠

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灭巴国

后,置巴郡,郡治江州。秦将

张仪筑江州城,以后又有三国

蜀汉李严父子、宋末彭大雅、

明洪武初年戴鼎、清康熙二年

(1663)

重庆古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四川总督李国英四次重

筑。其后又经过多次补修,但形制基本未变。明清以前,有城门十七,九开八闭。所谓"九开",即沿长江的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南纪门和沿嘉陵江的临江门、千斯门以及通陆路的通远门等九门是开放的。"八闭",即翠微、太安、人和、凤凰、金汤、定远、洪崖、西水八门,虽设有门而不开放,可能是作战备之用。旧城因历史悠久,受自然侵蚀和战火破坏,现大都崩塌毁损,仅存通远门、东水门等处遗迹可以考辨,但古老名称大多沿用至今。 2白帝城

白帝城重庆市文物保护单

位。位于重庆城东北446公里

处奉节县城东长江岸边瞿塘峡

口北侧的白帝山上。扼川东咽

喉,当三峡门户,为长江三峡

的起点,号称"水陆津要,全蜀

东门",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西汉末年,公孙述据此,见今

明良殿前白龙井时有白雾升腾,视为"白龙献瑞",公元25年自称白帝,在此筑城名为白帝城。三国时刘备为关羽报仇进攻东吴,败退后在此病逝,临终前将儿子阿斗托付给诸葛亮照顾。现存的白帝城系明嘉靖年间(1558)改建的明良殿和武侯观星亭。明良殿内供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观星亭六角十二柱,飞檐翘角,古色古香,传说诸葛亮、李自成曾先后在此夜观星象。在明良殿和武侯祠的两侧碑林里,汇集了从隋至清各代碑刻70余块,其中以龙山公墓志碑、竹叶碑、凤凰碑、清康熙皇帝御书碑最为珍贵。碑林东侧陈列室里陈列着自新石器时期到清代间在白帝城一带出土的文物数百件。正殿两侧的偏殿辟有诗史堂、书画展览室,陈列着古代珍宝、玉器和古今名人字画以及新近落成的《刘备托孤》大型泥塑和《杜甫行吟》大型瓷面。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称。我国历代许多学者、诗人,如郦道元、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旅居于此,留下了大量诗文。杜甫在此住过两年,写诗400多首。白帝山半腰的西阁为杜甫旧居遗址。

3张飞庙

重庆古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张飞庙重庆市文物保护单

位。位于重庆城东北408公里

处云阳县长江南岸飞凤山麓,

与云阳县城隔江相望。是蜀汉

末年为纪念名将张飞而修建的

祠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

史。现存遗迹多为清同治九年

(1870)洪水后新建。殿宇雄伟,

古木参天,是长江中上游重点文物古迹之一,号称"巴蜀一胜景"。庙面江背山,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主要有结义楼、正殿、旁殿、望云轩、助风阁、杜鹃亭、得月亭等。庙内石碑、木刻享有盛名。庙前石壁上书"江上风清"四字,为清代书画家彭聚星所书。庙内主殿内外塑有张飞坐像和泥塑组像,由桃园结义、怒鞭督邮、义释严颜、长坂退曹和伐吴遇害五部分组成。传说张飞神灵在正殿东侧护佑江中往来船只,因修助风阁以纪念。望云轩寄托张飞对关云长思念之情。杜鹃亭、得月亭,为纪念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而修建。杜鹃亭高25米,因杜甫在此吟杜鹃诗而得名。得月亭草顶石柱,相传是杜甫《江桥》诗中吟咏的江楼旧址。唐永泰年间,杜甫旅居云阳近一年,作诗近50首。庙内现存自汉唐至明清的石碑、摩崖石刻等360余幅,木刻书画217幅,其中以木刻颜真卿书《争座位帖》、石刻苏轼作前后《赤壁赋》大字长卷、石刻岳飞所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黄庭坚所书《唐韩伯庸幽兰赋》、郑板桥书写的诗文绘画等最为著名。庙内尚珍藏西周编钟、东周铜剑、汉代车马砖、牢城砖等各种文物1000余件

4湖广会馆

湖广会馆位于重庆市渝中

区东水门正街4号。又名禹王

庙。抗战时为军用203仓库,

现为重庆市商业储运仓库。始

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

道光二十六年(1846)扩建,为

重庆古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重庆古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湖北、湖南在渝商人的聚会之

所。由于长期以来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山门被拆毁,殿堂房舍毁坏严重。大殿坐北向南,原为歇山式屋顶,现已改为普通屋顶,抬梁式屋架。面阔16米,进深13.6米,通高12.5米,建筑面积217.6平方米。前檐残存斗拱5朵,用材细小,是典型的清前期的建筑风格。湖广会馆与相联的广东会馆、江南会馆为一庞大的清代古建筑群,总占地面积8561平方米,是古代重庆作为繁华商埠的历史见证。整个古建筑群雕梁画栋、涂朱鎏金,有浮雕镂雕的取材于西游记、西厢记、封神榜、二十四孝等人物故事图案,还有龙凤等各种动物图案及各种奇花异草等植物图案。雕镂精湛,栩栩如生。

5吊脚楼

来历:自古以来,重庆就

是巴人的聚居之地,在世代与

自然的斗争中,巴人背倚山川,

逐水而居,从陡坡峭壁上攀崖

筑屋。据东汉时期的《华阳国

志》载:重庆“地所势刚险”,

“皆重屋景居”,说明吊脚楼古

已有之,历史悠久。

种类:1、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2、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

3、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4 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5、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

形态、内置: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重庆古建筑认识实习报告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

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二、重庆古建筑的主要构筑材料和方式

重庆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重庆古建筑多用木材, 首先是因为木材结构性能优良,在环境未被破坏的古代又便于就地取材。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失在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重庆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其结构方式主要以木构架结构为主,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重庆的古建筑民居中主要以穿斗式为主。在西沱古镇的建筑群中尤为常见。

三、结语:重庆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协调的建筑环境。但是许多的古建筑也就只能存在于古代了。现代社会的建筑都已抛弃了祖先们的辉煌智慧结晶,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社会冷漠的钢铁混凝土做成的盒子,把人禁锢在各自的玻璃窗里面。

这次重庆之行,长了很多见识,学到了很多东西。重庆以他特有的古城气息,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重庆有新建筑也有古建筑,这次的实际接触和体验建筑,我相信对我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无论在规划方面,还是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我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学会了很多新的设计方法。规划学科作为一个涉及广泛的学科,需要学习很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一味的依靠课

本,依靠课堂,而要广泛的涉猎,不断地学习总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出优秀的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