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题报告_财务风险的特点与防范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    目  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专    业 

学习中心  南宁学习中心

姓    名 

学    号  D20706103001

指导教师  吴 俊 英

                   二零##年 三 月三十一日

                                                          

一、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

1、所选课题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银行业快速发展,银行风险呈多样化、复杂化、全球化的趋势,在资本功能认识深化、风险管理需要、市场需求以及巴塞尔协议的推动下,银行更加重视资本和价值管理,更加强调资本和风险资产的匹配。银行资本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和发展的基础,资本的数量、结构和配置效率决定了银行运行的稳定与否。1998年以来,中国银行业改革步伐加快,商业银行资本约束逐渐强化,但仍普遍存在资本概念缺失、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计量模糊等问题,相对国际先进银行差距很大。纵观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未来方向。

目前,美国金融危机仍未平息,在这次危机中许多著名金融机构先后陷入危机,促使学界和金融界开始对目前流行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刻反思,为什么大型金融机构会先后陷入危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未来又将走向何方?随着外部政策、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来自于股东、监管机构、市场、债权人和竞争对手的压力逐渐加大,中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快向资本管理转变, 必须实现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全面资本运营转变,从银行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发展,从账面资本数量的管理向资本配置和绩效测评的转变,逐步实现银行全面资本管理。银行全面资本管理不仅是简单地管理某一项资本,或者是应对外部监管的监管资本管理,也不只是银行内部风险、业绩的一种算法,而是包含可用资本筹划、风险资本度量、经济资本配置三大环节,为银行价值最大化服务的经营管理体系。因而,研究银行资本运营的风险分析和管理对我国银行未来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当前,国际上金融机构的演变呈现“集团化、全能化、国际化”的特征,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流的金融机构都采用了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化模式,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德意志银行等。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逐步展开,届时,国外的这些全能化、巨型化的金融集团将与我国金融机构展开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根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走出一条现代化企业管理、形成良性资金融通体系的发展之路。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作为金融中介机构吸引顾客提高利润、拓展市场的有效手段,金融创新已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然而伴随而来的是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经营风险的管理也就日益重要。本文拟从金融中介机构的角度,分析金融创新与风险二者的关系,并就金融机构角色的转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与风险防范策略。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理论是在创新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西方经济学界在这一理论框架上进行了补充和延伸。严格意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而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等。

过去银行业务一向偏于静态与稳定,但受到金融创新的影响,新的金融投资和风险管理策略陆续开发,金融机构也跟着调整其运营模式,不仅借由发行或投资新种金融商品创造收入,也利用新种金融商品从事风险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以前,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而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种类也非常有限,除了经营存款、贷款、汇兑等传统业务外,很少经营其它金融业务,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一直很少。

60年代末,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所规定的固定汇率制提出了挑战,各国政府对外汇市场实行资本控制。这一阶段银行的金融创新目的在于逃避各国的金融控制和资本监管,主要有欧洲货币、欧洲债券、平行贷款等。在欧洲货币市场建立后,金融创新活动层出不穷,其结果是加强了经济体对金融体系的深化,在原有的金融体系专业分工的基础上,加速了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设置,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住宅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和互助基金等。

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各国开始逐渐放松管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一阶段市场创新活动主要有浮动利率票据、中期票据、可转让存单、货币远期交易、浮动利率债券、货币市场存款账户等,其目的在于防范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80年代,能源市场供应过剩、债务危机等使得转移信用风险、改善银行信贷质量、降低筹资成本成为当务之急。这一阶段的主要创新活动有票据发行便利、零息票债券、互换、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等。进入9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各国金融管制大大放松,金融机构为增强资产之流动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证券化和资产证券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随着金融衍生商品的不断发展,金融机构的角色从以往单纯的间接金融转变为商品的发行者、代理商、管理发行者、信托者、增强信用或流动性者、至证券化资产的投资者。例如投资银行等各种各样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们从事着资本市场的业务,包括证券的发行、承销与交易代理,提供企业并购与资产重组、基金管理以及为企业投资融资进行咨询、顾问等业务,显然的,为直接融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正是这些非银行的金融中介。

因此,商业银行不仅继续是货币市场、间接融资的主体,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中的作用也在加强,这也使得银行金融中介和非银行金融中介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地改变以往的经营模式,它们一改由原来只经营传统的存、汇、贷、放,变成经营几乎无所不包的金融百货公司。

无论是从金融创新的诱因还是从金融创新的应用来看,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即西方所指的表外业务上。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除传统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以外,不直接承担或形成债权债务,不动用或极少动用自身资产,为社会提供的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代理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从事金融商品创新会为金融机构带来更多的利润,但也让金融机构在承销和交易过程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在从事此些业务时必须了解这些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由于金融衍生商品的构成相当复杂,创新或复制后金融商品的风险可能与原产品不一样,不仅受标的资产的报酬率和风险所决定,同一金融商品对发行者和使用者的风险也不同,并且也依这些商品如何被使用而有所分别。

随着各国对市场利率、外汇管制的放松,企业为了转移或消除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摆脱政府的金融管制,金融机构创造了种类繁多的新金融工具进行表外融资,金融创新活动愈演愈烈。以目前的金融创新活动而言,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和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开发上。

二、课题研究内容及成果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风险管理正日益成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少人认为,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就是引进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特别是定量分析技术,以为通过计量模型就能够解决风险管理问题。这种认识是非常片面的。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如下要素:风险文化、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风险管理计算机系统、风险管理人员。有效的风险管理,必然是上述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风险管理不可能有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以理念文化培育为先导、以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为重点、以技术方法研发为支撑,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如下要素:风险文化、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方法、风险管理计算机系统、风险管理人员。有效的风险管理,必然是上述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忽视任何一个要素,风险管理不可能有效。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以理念文化培育为先导、以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建设为重点、以技术方法研发为支撑,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和研究,我个人认为,操作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我们必须加强基础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国际银行界一般认为,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根据重要程度排序依此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当然,由于银行的业务结构不同,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也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指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重要性程度排序。巴塞尔委员会的一项统计表明,发达国家银行操作风险资本需求平均水平为资本需求的10%左右,可见操作风险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并不处于显著地位。

在我国,由于商业银行产生了大量不良贷款,一般认为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不可否认,信用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如果不能准确识别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就不可能抓住风险管理的主要矛盾,就不可能真正控制住风险。

任何损失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风险造成的。信贷损失也不是单由信用风险造成的。大量信贷损失案例表明,信贷损失是由于信贷流程关键环节人员不尽职、欺诈、人情贷款、违规操作、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密等等造成的。一项调查显示,操作风险事件50%左右发生在信贷部位。操作风险很大程度上引发和放大了信用风险。

和发达国家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复杂的经营环境,产权结构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法律体系的缺陷(如假破产逃废银行债务,银行起诉难、判决难、执行难,个人住房抵押品的处置问题),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转型经济对道德、文化的冲击,这些极易引发操作风险。而且,我国银行基础管理薄弱,内部控制不健全,如一级法人体制下的多种管理模式造成政策、管理程序、管理标准难以统一;管理制度的重复与缺失并存;监督制约独立性差,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将操作风险管理作为重点,必须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防范操作风险。

1、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以资本管理为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手段

资本作为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与其他企业一样,必须要有资本。要视资本的多寡决定商业银行规模的大小,明确地讲就是要视资本抵御风险的能力决定商业银行经营产品的种类、范围和总量。过去我国的银行业缺乏资本约束资产发展的概念,这与当时的体制和经营理念有关。在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和服务性业务还未能成为商业银行主要利润增长点的情况下,特别是在我国仍实行利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依靠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来增加利润。在这种形势下,商业银行只强调贷存比,有存款就可以放贷款,根本没有考虑发放贷款所产生的风险对资本意味着什么。这就必然增加了银行业经营风险,加大了对银行资本的压力。

资本约束资产的发展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所必须的,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风险具有的损失和收益的两面性特征,这句话又可以理解为“以资本的多寡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以资本的价值取向决定资产结构的组合”。因此,资本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而风险管理是实现资本管理的手段。换句话说,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资本经营,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是不同层面的管理。

2、风险管理满足资本管理要求的两项主要内容

(1)测量风险,提出资本需求

从资本管理的角度看,风险管理的意义在于自下而上的测量风险,确定各类银行业务所需要占用的资本。1988年版的巴塞尔资本协议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资本的简易方法,即标准法:资本=∑(资产×权重)×8%。在这个方法中“权重”是委员会制订的,对所有银行都是这个标准;“8%”是委员会规定的资本充足比率的最低要求,监管当局有权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情况要求银行提高这一比率。这一方法简单、明了,对商业银行数据要求不高;它为国际银行业提供了一个统一衡量风险的标准。并将测量结果所需要的资本从“法律”的角度定义为“监管资本”。20##年6月颁布的新协议在继续沿用了这一方法的同时,为了弥补其敏感性不足、对风险测量过于审慎而加大商业银行资本压力的缺陷,提出了IRB法。允许国际活跃银行利用内部数据建立模型测量风险。这一方法简单地讲,就是通过观察一段时间内不同组合客户违约的波动性对可预期损失(EL)的影响计算VaR值。由于VaR值已经超出了用拨备弥补的平均损失,即可预期损失;这部分损失,拨备已不足以覆盖,商业银行只能用资本进行弥补。因此,我们将用于弥补超过损失平均值这部分损失的资本称为风险资本。商业银行在忽略商誉不计的情况下,风险资本等同于经济资本。

因此,资本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首要作用就是防范不可预期损失,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准确地计量不可预期损失,或者没有足够的资本准备,一旦损失发生其结果只能是违约破产。所以,如何提高风险测量水平并加强资本的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至于是根据协议标准法按照监管要求测量资本需求,还是开发IRB法,以经济资本(以IRB法计算的资本与经济资本很相似)替代监管资本,完全取决于商业银行自身。它不仅要对经营的外部市场环境、监管要求进行全面的调查,还要对内部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管理能力、IT水平等进行全面的评估。但是,无论商业银行采用何种测量风险的方法,最终都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资本是最昂贵的资金来源,占用资本防范损失是有成本的,即风险成本———资本回报。

(2)满足资本的回报要求风险管理的核心是资本经营,商业银行防范风险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有盈利,为资本取得它所祈盼的回报,这就是资本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在风险中经营资本,按照董事会给定的资本确定资产规模的大小,根据董事会确定的资本回报要求完成资本配置,将资产调整至最佳的组合结构。

准确地说,商业银行本身就是风险行业,用于弥补可预期损失的准备金不应该理解为损失,它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应在成本中列支。一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只要小于已经计提的准备金与经折扣后的抵押品现值之和,并有盈利,这家银行就是好银行。至于这家银行好到何种程度则取决于这家银行的EVA经济增值(EconomicValueAdded)。EVA是财务核算的概念,是对已经发生的进行考核;它有别于SVA股东增值(ShareholderValueAdded),SVA是风险管理的概念,是对未来股东价值增值的预测。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商业银行过去发放贷款不仅没有以资本防范可能发生损失的概念,更没有根据金融产品的风险和客户的信用等级为金融产品定价的概念,我们所有的金融产品中都没有考虑风险成本。我们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仅仅是盈利管理的范畴,包括资金成本、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和净非利息收入。没有准备金,更没有资本成本。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贷款定价必须包括以上内容。

3、资本管理的内容

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资本会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投资人作为股东要求以最少的资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监管部门作为市场的维护者,为了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金融秩序,要求商业银行在出现风险隐患时准备充足的资本,至于商业银行盈利与否并不十分关心;而作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层对资本的管理就不仅仅满足于资本吸纳风险的职能作用,它更为关心的是如何用最少的资本创造最大的价值。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729段的描述,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内容是:银行从战略目标出发,对当前和未来资本需求进行分析,这是制订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计划应清楚地阐明银行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目标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必须把资本计划视为能否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要素。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分为对“实物资本”的管理和对“虚拟资本”的管理。实物资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的权益部分,包括一级资本(核心资本)和二级资本(补充性资本);它多以现金和变现能力很强的证券形式存在。虚拟资本是从资本作为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防范损失的缓冲器角度而言,在银行没有真正发生损失前,所有针对资本的风险管理工作都不涉及实物资本,仅就未来可能发生的虚拟情况进行,我们将此时所提到的资本称为虚拟资本。

(1)实物资本的管理

商业银行对实物资本的管理是通过“司库”完成的。司库可以隶属于资产负债管理部门,也可以隶属于财会部门。司库的职能主要包括:其一,确保银行的资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范围以内。其二,为银行筹集资本并管理余额。其三,资本投资。筹集到的资本是为了保证银行业务的正常经营,防范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外损失。

(2)虚拟资本的管理

商业银行对虚拟资本的管理又称为资本配置,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范畴。资本配置是指名义上或形式上计算支持业务的资本总量的过程,即风险测量的过程。资本配置与司库管理职能中的资本投资是有严格区别的,因为它并没有实际的现金投资发生。司库的资本投资属于长期无风险存款资产,而资本被配置于风险业务部门中。

商业银行对虚拟资本的管理是由董事会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的。它的职能就是通过各个风险管理部门将业务交易层面的风险从业务底层汇集上来,会同资产负债委员会将业务所需要的资本和司库制订的资本计划一并呈报给董事会。经董事会审批通过后,资产负债委员会安排司库落实资本筹集计划;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向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配置资本。

总之,现代商业银行的所有经营活动都是以资本为核心进行的,司库负责实物资本管理,风险部门负责虚拟资本管理,两种管理是通过董事会进行统一决策,这是资本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的管理,都是银行资本管理中不可或缺的。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资料收集法,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收集翔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保证论文有充分的证据和坚实基础。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以及实证与规范分析、历史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宏观与微观分析等方法,以银行资本为研究核心,将银行资本的司库管理、风险管理、监管管理、财务管理结合起来,提出“全面资本管理”的概念,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理论基础以及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外部市场和监管环境,尝...更多试构建切实可行并具有前瞻性的中国商业银行全面资本管理体系,为国内商业银行逐步实施全面资本管理模式,探讨理论上的科学依据、具体措施和体系框架。

五、参考文献

[1]闫龙光. 银行业隐性资本的监管效应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 2003,(10) .

[2] 龚锋. 试论银行业稳健经营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现实意义[J]金融论坛, 2003,(04) .

[3] 高明,宋宁,陈继红. 21世纪国外银行业的发展及经营趋势[J]城市金融论坛, 2000,(04) .

[4] 周载群. 中国商业银行持续稳健经营的深层分析[J]财贸经济, 1999,(06) .

[5] 王国言. 全球金融混业现象与中国金融体制结构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 2001,(Z1)

[6] 王元龙.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J]国际金融研究, 2002,(03) .

[7] 张兴胜. 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公开披露问题研究[J]金融论坛, 2002,(07) .

[8] 胡祖六. 东亚的银行体系与金融危机[J]国际经济评论, 1998,(Z3) .

[9] 王莉. 金融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以新经济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 2004,(02) . [10]

[10] 凌亢,赵旭,张彦伟,吴九红. 银行体系稳定性和效率关系的模型分析[J]金融研究, 2000,(12) .

[11] 李京文,龚飞鸿. 国家经济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测评系统和模型[J]当代财经, 2002,(04) .

[12] 汪兴隆. 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城市金融论坛, 2000,(03) .

[13] 刘海虹. 银行危机与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 1999,(01) .

[14] 何萍,何浩. 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产运营现状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1999,(03) .

[15] 朱峰. 对剥离不良资产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展定位的思考[J]福建金融, 2000,(03) .

[16] 曾康霖. 当前金融危机引发的几个问题[J]财经科学, 1998,(02)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