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文科综合

《高中文综课堂“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开题报告

华县中山高级中学:曹元博

二○一五年九月

《高中文综课堂“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探究》

开题报告

一、选题缘由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夸大了课堂教学的可控性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权威忽视学生这一认知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和加工以及在认识过程中个性作用的发挥造成了学生主体性和学习能力的弱化直接表现为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难以适应新的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校在长期的高中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就必须改革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个学期以来我们在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高一一班作为课题研究对象半个学期以来我们初步开展了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课题界定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战场也应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探讨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培养能力我们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入手提出了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引导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

规律为依据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为抓手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主旨为实现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探索一条基本途径。

通过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意向心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分层导进和有效组织实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认识艺术的独特作用,发展艺术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原理

一方面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重视教材系统的处理才能充分发挥知识结构、知识体系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多种反馈形式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有效反馈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调控教学行为。

3、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

判断主动地建构对外信息的解释系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主动参与的外显行为才能不断的内化教学内容。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无法形成任何能力。

4、心理学的原理

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具有层次性的特点是循着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解到运用的顺序来进行的。同时有目的的系统的教学又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四、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建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形成学校、社会有机结合,学习、活动、生活全方位予以影响的文化环境。通过综合文科综合政治、历史、地理三大学科的课堂教学,逐步实现三大学科内教学内容的多元呈现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倡导高中生自主探索、提升综合能力。探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现现代教学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二)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穿插探究”,让政治课堂充满活力 尽管教无定法,但是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穿插探究教学情有独钟。因为它能够使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变得形象生动,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洋溢着浓郁的人情味。“穿插探究”,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笔法。“在

小说故事的叙述过程中,有时涉及到另外一件事或一个人,这就需要将叙事线索暂时中断,插进几句或一段必要的交待。待这段插入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这样的穿插探究,虽不属于情节的主线,却是有助于读者了解情节或作品思想的重要因素,在文中往往是不可省略的。政治课教学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写文章,但是穿插探究的原理是共通的。因此,所谓穿插探究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材的中心内容,采用多种手段,适当的拓宽知识,开阔视野而进行的辅助教学。

2、高三历史复习课高效课堂的探索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是与传统的低效课堂相对的,传统课堂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法的研究,教材的处理,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忽视了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学习兴趣降低,自主学习能力减弱。高效课堂,就是要通过研究学生的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 时至今日,初中课改在我市已走过了整整8个年头,早已进入“二期课改”冷静思索的阶段,高中课改也已走过了整整4个年头。但是,“高考历史成绩不好,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中考历史成绩不好,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呼声背后,其实质意义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断伤”,这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人文素养、注重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探究式学习、提倡发展性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截然相反的。透过这一现象,许多第一线的教师不约而同的把目

光转向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打开百度搜索就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剖析中,绝大多数都把“责任”推到了“初中历史教学中”,高呼“初中历史教学严重脱节”,当然并不排除这一可能。但,这是一些美好愿望的“哥德巴赫猜想”。基于此,我们课题组大胆进行了问题的假设,若将这一问题追溯到历史学科没有纳入中考以前,我们又该作何解释?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指出“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因此,我们课题组决定重新审视“初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真正原因,对初高中历史教学如何衔接进行实践探索与思考。

4、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研究 目前,我省初中虽然开设地理课,但是由于不是中考要求科目,因此各学校都不重视,而且只有初一、初二才开设地理课,初三整整一年都在忙于备考中考科目,地理课就根本不涉及,所以到了高中,学生的地理知识基本上所剩无几。而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既属会考科目,又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很大,能力要求也明显不同,与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学生往往很茫然,特别是学生在地图知识方面的匮乏,更是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这种现象在短时期内,受“大环境”的影响,初中地理不被学生重视的现状估计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想要顺利进行地理教学任务,那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五、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重点以个案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为主。通过对各类学生的学习个案和课堂教学个案的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情况调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

1、行动研究法:通过分析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索实施有效课堂模式的艺术性,使课题研究落实到教育教育实际之中。

2.调查研究法:通过现场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种方法。通过课后调查了解以及在教学中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实施课外活动后反馈的效果,分析原因,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3.经验总结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科学的筛选分析、核实、验证,从而使人们对相关事物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研究方法。通过课题组成员老师课后笔记,论文交流,教研活动等形式进行经验交流总结。

(二)研究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要设计为四个环节,即导学引思——系统建构——点拨引申——反馈调整。教师,导学引思、点拨引申、系统建构、反馈调整。学生,主动提取、内化迁移。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根据教学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采

用分层导进的办法,逐层递进、渐次强化、尽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历史教学例加以说明

1导学引思 导学引思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这是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主动提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条基本途径。为了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教师必须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阅读思考题或通过其它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意向心理和认知心理处于活跃的动态之中。

2、系统建构 布鲁纳说过“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系统建构就是根据史实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共同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并把一个史实、一个单元、一个章节或一个专题的内容纳入到整个知识体系中。只有教给学生知识结构才能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获取新知识知道从何入手。只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系统才能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和完善一个正确的认知结构。

3、点拨引申 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引申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将知识迁移为能力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过程。在学生初步掌握知识结构思维处于临界状态下,教师精心设置教学中的思维材料、进程和方式运用多种点拨方法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使学生的心理、情绪在认

知需要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某种程度的思维亢进和起伏状况完成思维上质的飞跃。 点拨引申必须围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衔接点、相近知识的易混点、研究问题的关键点、消极定势的易疏忽点、创新思维的兴奋点采用创设情景、课堂讨论、置疑设问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辅以教师的画龙点睛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能力把现象上升到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4、反馈调整 反馈调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后一步是教师实施调控的重要手段。其目的一方面在于训练学生概括、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引导他们探索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把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另一方面在于及时掌握教学现状了解学生通过教学是否了教材内容是否达成或在何种程度上达成了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找出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为矫正教学提供反馈信息和可靠的依据以提高矫正教学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反馈调整的方式可以通过课堂训练、课堂提问等。

六、预期成果

1、初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通过半年的摸索实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操作程序。这一教学模式以“激发兴趣—自主学习”为核心通过导学引思、点拨引申、系统建构、反馈调整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认识层次不断深入知识巩固不断强

化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这一教学模式中的四个教学环节并不是机械的程式它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衍生出多种变式如问题中心教学等针对同一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的教学需要生成多种组织形式。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采取学生自主阅读、师生互动交流、生生互动讨论、学生自主活动、师生共同探究等。在课堂教学的手段上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尝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上实行助学稿教学为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提供了更有效的保证。因此这一教学模式体现了科学性、主体性、针对性、开放性的特点体现了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适应性。

2、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学生个案的研究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调查我们体会到“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不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1)、增强了文综课的吸引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大为提高。新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新的感受在学生看来政、史、地不再是那么枯燥和呆板。学生不再充当简单的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有了更多的自主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许多学生由原来不喜欢甚至讨厌上文综课变成了现在喜欢上这样的课了,同

学们对历史课的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 据实验前后的调查表明对文综课非常感兴趣的同学增加了不感兴趣的学生减少了。对文综课堂教学认为压抑的学生明显减少认为是享受的学生明显增加。

(2)、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自主学习能力明显提高。课堂教学四个环节的科学设置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不失时机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如何获取有效信息学会思考、学会如何建构知识系统学会探究学会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学会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同时使学生在质疑、释疑中积极发言相互交流不断充实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3)、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它不仅仅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生普遍感到学得轻松又学得有效他们所得到的不仅是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科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课题组教师的专业成长

课题组教师通过课题实验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教改实践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课题组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通过课题实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方法既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学校组织的教学情况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七、人员构成与分工

本课题组的研究成员热心于教研教改,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课题组成员十人,整个研究组年龄结构合理,代表了老、中、青三个阶段,是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团体。有热情、有能力、有信心完成本课题研究。主持人曹元博老师教学工作多年,有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教研教改经验。弥亚莉老师和杨军老师都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郑卫军老师和张磊老师具有精湛的多媒体制作技术。刘翠萍老师和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较好的课堂驾驭能力。苟银珠老师和王娇老师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南美娜老师是我校唯一的具有研究生学历,专业素养和能力突出的年青代表。雷小艳老师干劲十足,工作积极热情,是文综组青年教师学习的典范。而且,本课题由教务主任吴亚莉负责,学校教科室已建立了详细的制度,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八、研究基础

我校拥有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设施先进。特别是学校领导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重视教研教改工作,支持课题研究。校长欧阳大喜同志经常深入了解和指导课题组的调查与研究。他希望我们通过课题研究创学校品牌学科,并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学管理的重点。

九、前期成果

1、课题研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有较高的理论

素质和先进的教学理念有渊博的知识和综合性、开放性、动态性的知识结构有自己的见解和开放的思想意识有正确处理教材的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2、只有开展教育科研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质量是教学的根本追求而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在遵循教育规律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下。因此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出路只能是通过教育科研以新的理念运用新的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模式必须在动态中不断完善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相互促进的过程在实施“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根据学生实际和具体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这才是这一教学模式的生命力所在。

4、课堂教学改革需要坚持不懈的探索 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改革也需要不断探索。

十、经费估算

学校领导有全新的教育理念,重视教研教改工作,支持课题研究。我们进行的各项经费,学校将从教研教改经费中拨给我们,保证用于课题研究的专项研究,主要用于课题组成员进行的培训或实验所需图书资料、计算机、软件等,这为此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篇:课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背景

习作是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的全面体现,更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过高的习作要求、封闭式的教学,脱离实际的命题,批改时的求全责备等原因,使得学生十分害怕习作,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我们的学生在习作中产生了畏惧、厌倦、失望等心理障碍,从而使学生的习作陷入尴尬状态。

虽然一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做了许多努力,而且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仍非常缓慢,作文教学大多数还处在无序、无法的状态中。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学生习作存在心理障碍。

1、畏惧心理。学生习作中有恐惧心理,不喜欢上习作课,不愿写习作,把习作课称为“黑色课堂”。而那些单一、死板和陈旧的命题则是引起这种心理反映的原因之一。

2、畏难心理。感觉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而又体会不到习作的成就感,视习作为畏途,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3、应付心理。由于习作成绩不佳,习作给他们的只是苦涩滋味,而他们又无法摆脱这种现状,只能被动应付。

4、依赖心理。由于学习不得法,一写习作,东翻西找仿抄或依靠教师和家长指导。

5、对抗心理。由于他们所写的习作很少获得成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人冷落的气氛中,逐渐产生了压抑心理,写作时胡涂乱写。

6、厌倦心理。从目前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的习作兴趣不高,认为习作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习作。

7、失望心理。习作困难大的学生,由于他们对习作的厌倦、畏惧心理长期未能得到矫治,而产生的失望。

二、 小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窄。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限制,写作时,没有合适的材料,无从下笔。从而打击了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三、教学任务繁重。师生们为了应付考试,整天都围绕着课文、试题忙得不亦乐乎。学生整天被繁重的作业所困,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而学校又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不组织校外活动。

一、习作教学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我们今天的习作教学却日益被形式化,它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愈拉愈大,以至于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使教学一天天地走向形式主义,于是,我们的教学越来越变得“为教学而教学”,我们农村的孩子也一天天地失去生活的乐趣,写出来的习作枯燥乏味。就本次调查的情况看,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教学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一)老师的教学情况:

1、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

教师没有把习作看作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教师不重视去调查学情,而重视去猜测去年考了某某类的题型,今年会考哪一类的,习作教学目中无人。教师让写的题目是学生不想写的,题目太难,无从下笔:要求太高,难以达到。在调查中,有80%的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而是以单元习作训练题为主。

2、教师过度地将自我意识强加于学生。

在我校,由于教师年龄结构不同的现象。一些年纪大一点的教师由于历史原因,用当地的方言来教学,对课程标准缺乏深入研究,甚至一直沿习那种传统的古老的“我怎么说的你就怎么写”的方法强加于学生;一些教师还把学生习作定位在优秀习作选上,一上习作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规定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怎样写具体,都作了反复强调,学生的思维被限定得死死的,束缚了学生的个性表达。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誊写—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

3、教师对学生实际认知的“狭隘”理解。

命题式习作的“题目+要求”的格局,使学生习作前必先花功夫去揣摩意图,弄清要求,然后再:“代胜任立言”,诸多束缚,放胆不得,犹如带脚镣跳舞,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有的老师不把小学生的习作当作习作,搞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加压加量的“开发”,要求立意深,选材新,内容有意义等,拔苗助长,学生思来想去不敢动笔,习作成了苦差事;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

4、教师写作评价的“一刀切”。

教师训练的主流拘泥于记叙文,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们的写作兴趣。不少教师放不开胆子激励学生爱说、多说、大胆说、说自己的话。训练中或在一句话上“精雕细琢”,动不动以“请说完整”、“请说连贯”要求学生,学生真是“未出师时心先死”,哪里还敢开口?或让学生鹦鹉学舌,词非己出,毫无个性可言;习作教学中缺少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对习作修改的评价;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学生习作改得一片狼籍,或如一位鲜血粼粼的伤者,“惨不忍睹”,凡此种种,使习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教师如此捆绑式教学,学生如何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极力创新?

(二)学生的情况:

1、学生的习作中表现的问题。

(1)对习作的畏惧、厌恶心理。问卷显示,不喜欢、害怕习作的学生,约52%,且有随年级增高之势。

(2)对习作的懒惰、依赖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于习作的全过程。注意观察并有兴趣占11%,缺乏观察兴趣、不注意观察的占37%,观察时能展开联想、想象的占17%,看了没想的占34%,及时将观察记录下来的27%。

(3)感情淡漠,没有真情实感。不少学生习作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者笔是心非,失真失诚。例如高年级学生写升旗仪式,文中只有升旗的简单经过,却没有那种激动的心情和观看时的感受和想象,似乎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并未掀起小作者心中的波澜。还有一些习作,初看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一旦细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是抄来的。仅六年级从报刊上抄来应付的占57.2%;再如某校五年级一篇?写一件难忘的事?,一半以上学生写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习作、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习作、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习作,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感和表达冲动。

(4)考试应付,奉命习作。一名习作能力很强的六年级学生却以一篇被评为“优秀”的习作应付了同一年级中的三次考试,其原因是“要保证不丢分,保

住名次”。学生中为老师而习作的被动心态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分数的价值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学生心中占有更高的地位。这部分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从而把自己沦为分数的奴隶。习作成了强制性训练,自然就是“奉命”勉强而为之作了。这样看来,高考习作答卷中那些为数不少的考生为了感动阅卷老师,不惜让自己亲人先得“绝症”或“死亡”的假习作就不足为奇了。

2、学生习作效率低下的原因。

(1)过多限制导致学生习作无自信、苦于书面表达,更谈不上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了。

在农村,村里大多没有可供人们娱乐的公共场所,生活相对单一,学生相对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打发。加上教师题目的单一限制,“写一个难忘的人”或“写一件难忘的事”写出的文章大多雷同甚至千篇一律,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内容。

(2)课外阅读量少,平时语言材料积累匮乏。

农村学生的课外读物极少,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师生们整天都围绕着这几篇课文,忙得不亦乐乎。从抄写生字抄写词语,又从抄写课文到抄写词语解释,学生整天被机械重复的作业所困,又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人手一本的《小学生导刊》被束之高阁,甚至连《新补充读本》也无暇顾及。现在,学校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教师怕学生外出活动出事,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生活的单一,见识面的狭窄,加上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学生胸无点墨,何来妙笔生花?因而,学生写出的习作语言贫乏、平淡,内容空洞无味。

(3)不能根据习作内容的表达需要,分段表述。

三、四年级的学生的习作大多一篇习作只有一个自然段,五、六年级的学生大半是不管什么习作,都死定分为三段:开头一段,中间一段,结尾一段。或者想什么时候分就什么时候分,不会用过渡句把文章连贯起来。另外,许多学生的习作,记事纯粹记事,平铺直叙,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一律没写,都是“流水帐式”的。

(4)不能修改习作中明显病句,不会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标点符号, 大部分农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本地方言交流。因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习作中常用本方言的句子结构形式来写习作,因而语病较多。另外,很多学生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一段话中,中间停顿都用逗号,句末一律用句号。或者想什么时候加标点符号就什么时候加,不管句子是否完整。

综上所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是当前农村小学生习作不健康心态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心理,导致了学生怕写习作,不知道写什么就胡编滥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题提出的意义

小学生起步作文教学,是小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学生今后在写作上能否有所作为的关键,需要慎重对待。为了改变现今作文现状,切实提高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效果,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觉写作的习惯,使学生不再怕作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能运用学到的写作知识综合地表现出来。因此,我校提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研究目标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开展的一些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自觉的习作意识。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传授写作技巧,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

研究目标:

通过培养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的能力、督促学生不断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主要是读、写能力,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各人的个性潜能、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发展,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无限相信兴趣的力量,让我们竭尽所能,努力培养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习作教学改革要从根本上扭转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概念化、成人化、功利化、抄袭、杜撰等现象,就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创设条件,努力实现教师习作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习作个性化同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让他们从中得到快乐。因此我将研究问题确定为:促进学生自由表达、乐于表达的策略,发展教师对学生个性化习作的指导。因此,我计划从以下方面研究、改善习作起步阶段的困惑。

研究内容:

㈠明确要求、不拔高。作文训练自然有习作技巧,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要求。但是小学作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语言。因此,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的实际,不要强求儿童(尤其是中年级儿童)选材典型,结构独特严谨;不要希望全体学生的作文文句生动优美。句句具体清通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合理合适的要求,字正句顺,把事情写得比较具体清楚,学生应该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到。只有做得到的要求才有意义,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

㈡积累素材,有话说。为了避免虚假作文的现象、避免抄袭现象,为了使学生能写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捕捉写作的素材。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捕捉生活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节:观察生活习作;先实践后习作;抓住时机习作;创设情景习作。哪些事值得学生去细心品味?哪些事又会触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类:第一,必须是亲身经历的事情。第二,生活中新鲜有趣的事容易吸引他们。第三,特别富有情感的事最容易使孩子感受深刻。第四,能使孩子产生丰富联想的事物,容易感受深刻。

㈢写出真味,能讲出。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自我成长,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写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本意。这样,学生也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而不是空洞、无病呻吟的文章了。写独特感悟。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的独特感悟,才能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基础上,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

㈣学会修改,能讲清。很多学生写完作文就交给老师等待结果,自己发现不了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依赖了教师。他们不明白好作文往往是修改出来的,修改的能力是写作能力一个重要方面。课程标准在中年级的习作要求中提出了:“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培养互评互改的能力,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方法等,逐步引

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同时,修改的过程也是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会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㈤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巩固发展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行动满足于反馈,会使学习的动机愿望得到强化,使兴趣转化为动机,或直接加强动机”。

可见反馈对培养兴趣的重要性。信息的反馈要及时,否则,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习作的批改要越快越好,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正面的反馈,以激励为主,因人而异,注重闪光点。这样可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不断地巩固发展自己写作的兴趣。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克服学生习作心理障碍。

学生习作中有恐惧心理,不喜欢上习作课,不愿写习作,把习作课称为“黑色课堂”。而那些单一、死板和陈旧的命题则

是引起这种心理反映的原因之一。同时,感觉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而又体会不到习作的成就感,视习作为畏途,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由于习作成绩不佳,习作给他们的只是苦涩滋味,而他们又无法摆脱这种现状,只能被动应付。由于学习不得法,一写习作,东翻西找仿抄或依靠教师和家长指导。由于他们所写的习作很少获得成功,在学习中长期处于被人冷落的气氛中,逐渐产生了压抑心理,写作时胡涂乱写。从目前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的习作兴趣不高,认为习作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习作。习作困难大的学生,由于他们对习作的厌倦、畏惧心理长期未能得到矫治,而产生的失望。

二、 小学生生知识面窄。那么就要解决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问题,要摆脱没有合适的材料,无从下笔的情况。从而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三、要解决应试教育教学法,不能整天都围绕着课文、试题忙。让学生整天做大量的作业,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学校要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实验法:教师研究出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学生作文教学实际中,用实践检验真理。

2、 行动研究法: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指导技法,习作练习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小学生写作的能力和水平。课题组将不断地研究、实践、反思、调整、充实,以便更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相关作文教学理论,小学生习作心理探究,特别是作文教学技法指导的相关论述、

观点、研究成果等,提高课题组研究成员的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4、 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研究成果,发现问题,

修正实验方案,总结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研究思路:

了解研究对象;探索研究形式;制定研究计划;进行个案研究。

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等,使课题研究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 ⑵行动研究法:积极进行实践研究,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个性化教学机制。 ⑶个案分析法:收集典型个案,认真剖析、反思。

⑷经验总结法: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多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升教学理念。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进程

㈠准备阶段: (20xx年6月——20xx年8月)

1、学习小课题研究理论设计研究方案,撰写研究方案。

2、参加相关各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研究的学习培训活动。

㈡实施阶段: (20xx年9月——20xx年9月)

1、研究学情及下学期的课文篇目,确定课文这个范本能给学生提供怎样的写作知识与技巧,学生需要怎样的写作上的相关知识,制定周记写作计划,查找所需资料并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

2、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实践内容,并付诸实践。

3、及时记录实践体会,进行思考修改、提炼总结。

㈢总结成果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

结果的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和呈现,撰写研究论文或结题报告,优秀作品汇编,成果上报,交流。

八、通过研究要达到的目的效果、成果

1改进课堂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

2提高教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形成1或2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八、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1、选题论证,资料收集,分析研究。

2、方案制订,征求意见,修改完善。

3、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及课题组成员

4、制定课题研究相关计划及实施细则

(二)、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请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

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在各科教学中具体实施。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三)、评估阶段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

3、召开验收鉴定会,对课题研究进行评审验收。

九、预期成果形式

1、结题报告;

2、课题论文、教学随笔案例汇编

3、学生优秀习作汇编

4、课堂教学展示汇报

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收集资料、调查、分析、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内容及确定研究对象。

⑵初步试验阶段:完成试验任务、做好记录。

⑶调整改进阶段:总结实施状况、成效、不足,调整试验方案。

⑷二次试验阶段:有针对性地完成本阶段目标及总目标,撰写论文。

⑸总结提升阶段:完成结题报告及工作报告。

实施步骤

我将分三个阶段,综合运用“调查研究”、“文献研究”、“行动研究”等教育科学研究手段进行本课题研究,历时一年。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xx年3月)

1、选择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

2、理论学习,准备开题。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4月——20xx年1月)

(1)举办理论培训武装实验教师。

(2)开展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对学生的习作态度,习作习惯、习作效率等进行实验测量,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3)按学期进行实践性研究,开展课题组的交流、研讨,积累阶段成果,作好每学期期末的研究工作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

(1)进行研究资料分析,撰写相关论文、案例,整理课题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申报结题。

(3)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预期成果

1、撰写研究论文获研究成果报告。

2、公开发表研究论文和学生习作。

3、学生、教师专项作品汇编。

4、提交调查报告。

5、形成教师随笔集、教学反思记录册。

1、提交调查报告、研究成果报告。

2、公开发表研究论文和学生习作。

3、学生、教师专项作品汇编。

4、完成教师随笔、反思记录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