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

20xx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上) 20xx年07月20日 16:12 来源:CNTV

一、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的整体格局

1.发展轨迹

从历史角度看,纪录片频道的创办者通常具备一定的纪录片制作渊源,但纪录片频道的建立、发展还需要独有的支撑元素,主要包括:覆盖地域范围、覆盖地区收视人口的规模及素质、覆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广告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等。

开播于20xx年7月的CCTV-10无疑是中央电视台纪录片播出的主要平台,也是覆盖全国、以频道栏目集群出现的纪录片播出平台,以自制自播为主。具有覆盖全国和国家电视台的品牌资源、政治资源等独特优势。

上海纪实频道自20xx年成立以来,以“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传达真实的力量”为频道诉求,努力打造中国最具文化价值和知识含量的传媒品牌,成为我国纪录片重要的生产基地和内容提供商之一,逐渐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播、内容生产、品牌塑造和市场营销综合发展的道路。

重庆科教频道背靠实力雄厚的重庆广电集团。20xx年,重庆电视台原教育频道升级为科教频道,同年5月电视纪录片部成立,主要完成上级和集团(总台)交办的大型宣传任务。在两年多的整合中,重庆广电集团(总台)纪录片部以打造“渝派”风格纪录片为工作重心。 20xx年,CETV-3改版后负责教育电视台近95%的纪录片播出与制作。该频道面向北京开路发射,并进入北京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经过近三年的发展,频道已有9档纪录片栏目。

依托于引领中国电视娱乐潮流的“电视湘军”,金鹰纪实频道的创办有着传播理念领先的市场沃土。20xx年3月12日,金鹰纪实频道正式开播,目前仅覆盖湖南省内地区,只播出纪实节目和纪录片。

从频道的创办经历来看,CCTV-10、CETV-3、重庆新科教频道均是以科学教育频道为播出平台,通过不断改版逐步加大纪录片栏目的播出比例,在 “大纪实”的框架下,以“教育、人文”为主题进行尝试。作为开路频道,避免过于专业化的频道定位是生存的需要,也是在现有媒介生态环境下的现实选择。

2.基本格局

在目前的纪录片频道分布中,CCTV-10是唯一覆盖全国的开路频道,其资源优势、影响力和制作实力非常明显,其自给自足的发展路线也与地面纪录片专业 频道有很大的不同,但由于它不是一个纪录片专业频道,因此在栏目配置以及整体品牌营销上缺少勾连。因此, 1

CCTV-10虽然作为一个纪录片播出平台还有些 含混,但在中国纪录片制播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比之下,上海纪实频道、CETV-3、重庆科教频道、湖南金鹰纪实频道在各地及省内的覆盖面和竞争力都更为强大,但由于受到覆盖区域及制作投入与规模 的限制,无法与CCTV-10形成竞争关系,发展空间明显不足。不过,地面纪实频道由于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在运作上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在品牌化建设、市 场化运作、制播分离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3.媒介生态环境

自20xx年以来,中国的电视媒介生态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通过近十年频道扩张、制作规模扩大、广告市场的推波助澜,以及各电视机构加大以收视率为主要 评价指标的考核力度等综合力量作用下,中国电视领域逐步呈现出以电视剧、综艺娱乐和新闻为三大支柱的节目形态竞争格局,纪录片的制作和播出逐步被边缘化。

与中央电视台不同的是,海派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等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为本地纪录片频道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地面纪实频道的兴起恰恰反映了 受众对纪录片最朴素的需求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的另一种生长模式。事实上,地面纪实频道本土化的纪录片创作往往更容易吸引当地观众的注意,也能与当地 新闻、综艺、电视剧等频道互为补充。

随着中国电视数字化以及三网融合的推进,现有频道数已是过去的五六倍,电视节目的缺口更大。频道资源相对过剩,而娱乐节目的市场正在趋于饱和,电视节目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给纪录片制作机构带来更多的播出时段和渠道。这是纪录片发展的良机,也是对开路纪录片频道的挑战。

二、各频道基本形态

1.纪录片频道的定位特色

纪录片频道从创办之初就确立了比较明晰的本体定位和观众定位。CCTV-10自20xx年开播以来,始终将“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作为频道理 念,因此无论在节目配置、内容安排上都围绕这个核心理念进行。同时,随着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力图使频道内容更具贴近性。金鹰纪实频道对受众 定位比较清晰,将收视人群大致定位于28岁以上的中高端人群。但从20xx年收视数据的观众集中度分析来看,与其他纪实频道获得中高端观众青睐不同,金鹰 纪实频道的受众特征与整体电视观众的特征比较接近。上海纪实频道以成为上海媒体的文化地标为己任,逐步树立了高文化品质和高知识含量的品牌形象,以 35~55岁消费能力、知识水准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为目标收视人群,旨在吸引高端广告品牌。

2.栏目配置

在栏目配置方面,各纪录片频道呈现出以下特点:

2

首先,不同的频道选择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在目前中国开路播出的纪录片频道中,仅有上海纪实频道和湖南金鹰纪实频道为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频道。其次,品牌 栏目恰是带动纪录片频道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主要力量。再次,地面纪录片频道在频道栏目设置上更加尊重观众的偏好和市场需求,各类题材和形态的纪录片栏目有 机配合,整体感更强。最后,频道不断调整栏目配置以完善、发展频道定位。

3.频道编播策略

专业频道应该以频道传播效率最优化原则来组织频道的节目与栏目。为培养固定观众和吸附长期广告,目前国内主要纪录片频道在播出机制上主要采取以下策略: 首先是强化“日播”,全部节目正点播出或者半点播出,这有利于观众形成收视习惯。其次是形成“栏目带”,频道在一周中有5~7天是固定时段播出的栏目组 合,在编排表上贯通一周同一个时段,能够令电视观众形成与节目的约会意识。最后,将节目预告、频道的IV宣传片与广告糅和,节目与节目之间实行无缝播出, 也会大大提高广告收视率与广告价格。

4.制作模式

与普通电视节目短平快的制作方式不同,纪录片的品质要求较高,周期要求较长,普通纪录片频道无法自己制作所有节目,于是自制、合作与购买成为纪录片制作的三种基本模式。

(1)自制生产。自制节目主要分为三种制作方式,第一种是作为特别制作,由电视台直接划拨独立的款项、或国家相关部门直接拨款;第二种是作为固定栏目的系列特别制作,这种类型的特别制作主要依靠栏目的日常制作经费保障;第三种是日常节目。

(2)委托制作。纪录片频道制订节目模式与技术标准,把节目委托给其他电视台、影视公司、工作室或者独立纪录片人进行制作。以委托制作方式完成纪录片生产,可以将项目管理机制引入纪录片生产体系,委托社会力量制作纪录片,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又保证了节目质量。

(3)引进国内外精品纪录片。目前,构成中国纪录片市场重要支撑的力量来自民营公司与海外公司的节目,这些节目往往具有收视竞争力和广告吸引力。

(4)共同投资、联合制作。共同投资、联合制作也是纪录片制作方式之一,可以是两家国内机构的合作,也可以是国际合作,采用共同出资、版权分成的方式。

文章有删节,详见当期《电视研究》

20xx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研究报告

责编:赵文

3

 

第二篇:20xx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20xx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近日发布 20xx年04月06日 10:18:41

来源: 人民日报

20xx年,中国电影票房超过130亿元,但纪录片电影票房却不足3000万元,其中的2700万元还来自法国作品《海洋》。而在这一年,300多部纪录电影在美国纽约的影院上映,其中仅美国本土制作的影片就多达133部,票房前三名的影片都吸金超过千万美元。另一方面,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发展正呈现出一些新趋势。

这些数据和结论来自近日问世的《20xx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和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杂志联合调查、研究、发布的这一报告已经持续3年,被称为中国纪录片的蓝皮书。

20xx年被称为“纪录频道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北京高清纪实频道及中国文献纪录片频道纷纷建立,纪录片频道达到8家。也是从去年开始,纪录片大量出现在网络平台上,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新浪等视频网站开设纪录片频道。

巨大的播出需求也促使中国纪录片向市场移动,20xx年也被称作“中国纪录片市场启动年”,中国纪录片首播量高达16000小时。仅央视纪录频道的年度首播节目就有2190小时,扣除1/3的引进节目,还存在1460小时的节目需求。于是,央视从去年8月开始连续3次向社会招标。制播分离,为纪录片市场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社会资本不断涌进纪录片行业,制作量和交易量明显提升。 20xx年,纪录片总投资已接近10亿元;央视纪录频道尽管没有经营广告,但20xx年广告招标却突破两亿元;上海纪实频道整体创收达1.45亿元。

在纪录片市场日益扩大的同时,也出现了过度追求市场效应的倾向。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教授说,纪录片既具有商业性,也具有公益性,两者不可或缺,特别要注意不能丢失其公益性的一面,不能一切以市场为标准。(北京4月5日电 记者 陈原)

《20xx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浏览次数:

20xx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286 发布时间:2012-04-01

20xx年3月31日,《20xx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发布会由中国传媒大学胡智锋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教授发布了《报告》。这是自20xx年以来连续三年发布的关于纪录片行业的《报告》。

《报告》称20xx年中国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也许可称为产业元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于20xx年1月1日以中英文同时开播,北京高清纪实频道于20xx年7月1日开播,中国纪录片频道已达7条,纪录片行业温度明显提升。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只计算卫视与纪录片专业频道),20xx年中国纪录片首播总量为16000小时,制作节目约8700小时。电视栏目为83档,其中重复播出为6档。纪录电影市场异常惨淡。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整体成长速度超过20%。总体来看,20xx年各种文化形态的纪录片此消彼长:主流文化发挥了强劲的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宏大主题纪录片更加注重历史和国际的视野,而精英文化和消费文化向主流文化的渗透更加明显。影像品质和视听效果趋于极致,情景再现更加广泛,戏剧表现力更强,而纪实美学也更加微弱。当三维动画、情境再现时髦甚至泛滥时,不过是采用眩目的技术遮掩内容的空洞和思想的贫乏。《报告》建议:

第一、编制中国纪录片发展规划纲要。

第二、设立国家级纪录片产业园。

第三、出台关于纪录片产业的政策法规。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旗帜》撰稿人王炳林教授称:“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展现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说,“社会需要纪录片,也需要《纪录片年度发展报告》,这是对过去的整理,也是未来的参考。”

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著名纪录片人刘效礼将军说,“重要创作力量不是电视人,而是学术力量。创作纪录片必须大量看书学习。打破原先纪录片只给高端人群看的想法,老百姓对纪录片也有相当的兴趣。”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高峰先生认为,“今年的报告较去年更加丰富,信息量也更大,尤其是针对海外纪录片市场和纪录电影市场的内容,为纪录片人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上海纪实频道总监应启明先生用三只手作比喻:拍手、握手、举手。他说“这份报告报告没有官气,很实在。可以指导纪录片的发展,给纪录片制作人以借鉴。”

中国电影资料馆傅红星馆长称“纪录片一切需要围绕人,为了人,为了人类真正的生存和发展。”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说,“《报告》提出的纪录片产业元年是一个有价值的观点,一个行业通常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发展报告的出现,但同时发展报告也指导这个行业的发展。纪录片本身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央视纪录频道副总监史岩先生认可《报告》对于现在三维动画与情境再现的批评,“其实是掩饰内容的空泛,也缺乏真实,并且容易让纪录片迷失了本质,走向误区。”

《报告》推荐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在一起》、《走向海洋》、《南海一号》、《教育能改变吗》、《缘聚羊城》、《辛亥》、《发现少校》等20xx年度的8部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