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生态养殖林蛙可研报告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规模化立体生态养殖中国林蛙

单位名称:黑龙江农垦中国林蛙驯养繁殖中心

推荐单位:        黑龙江省科技厅

编写时间:   2006      7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二〇##年制


目    录

一、总论                             1

(一)申请项目概述                           1

(二)项目预期目标                       1

1.总体目标                                2

2.阶段目标                               4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5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6

(一)简述                           6

(二)项目创新点                        9

(三)知识产权状况                      13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14

(一)项目的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15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17

(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18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19

(六)项目实施计划                      20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22

(一)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22


(二)经济效益分析                     22

1.产品成本分析                       22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23

3.经济效益分析                      23

4.项目投资评价                      23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23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23

(一)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23

(二)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24

(三)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24

(四)单位管理情况                     24

(五)单位财务经济状况                   25

(六)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25

规模化立体生态养殖中国林蛙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  总论

(一)申请项目概述

本项目经过我中心15年来研究,根据中国林蛙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采用“模拟森林生态环境,立体生态养殖”先进技术,解决了高密度养殖条件下的环境控制,场所净化,林蛙活饵料立体养殖加工,林蛙冬眠期温氧调节控制,以及林蛙防逃跑,防天敌、增湿降温、种蛙驯化选育,病害防治等方面的难题,使养殖成活率由20-30%提高到80%以上,回捕率由10%提高到60%以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根据目前多数养殖者缺乏标准化养殖模式和饲养技术,而养殖成功率低下的现状,建立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全人工养殖林蛙中试基地,对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熟化,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养殖确立一种新的生态养殖模式。

(二)项目预期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建立一个年产10万对优良中国林蛙驯养育种繁殖基地,培育出生长速度快,产油量高,抗病力强的优良蛙种。同时,建立一个年出栏20万只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的示范基地,使养殖存活率达到80%以上,回捕率60%。确立标准化的养殖模式,推广技术,带动和指导广大养殖户,来提高林蛙规模化人工饲养的效率,为今后中国林蛙养殖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在林蛙资源日益锐减,林蛙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我们大力开发林蛙资源,培养、扶持林蛙养殖业,对于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目标

  该项目总体目标计划投资209万元人民币。通过模拟林蛙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进行集约化生态养殖技术模式及示范。建立20万只林蛙养殖示范场以及配套立体生态养殖畜禽,畜禽粪便育昆虫,昆虫喂林蛙。其中建立中国林蛙孵化场一座,占地面1200㎡;建设林蛙饲养圈40个,占地8000㎡;建立林蛙越冬场一个(设备一套)400㎡,建立绿色环保能源生产装置一套,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剩余物繁育昆虫做为林蛙活饵料。从而确立标准化、规范化立体饲养林蛙模式。建立人工养殖林蛙繁育技术体系,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林蛙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区域分化技术,进行林蛙的系统选育。达到年驯养优良种蛙8万对,年产商品蛙15万只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优良品种蛙种,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使林蛙养殖逐步形成产业化。为林蛙产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利用不同区域中国林蛙进行选育,形成优良的种群,并结合生态养殖配套技术,使其2年生蛙产卵数达800-1200粒;3年生蛙产卵1200-1800粒。产油量(干品):2年生蛙产油1.4 -1.8g;3年生蛙产油2.0-3.0g;冬眠成活率95-98%, 30日龄蝌蚪体重达0.9-1.2g,变态幼蛙达0.9-1.1g,一年生幼蛙7-15g,两年生雌蛙35-40g,雄蛙25-35g;三年生雌蛙40-50g,雄蛙35-40g。育种基地年产种蛙8万对,示范基地养殖林蛙20万只,出栏商品蛙15万只。

项目完成时,将获得林蛙深加工系列产品;发表学术性论文5~8篇。

预期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林蛙养殖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高附加值的项目,从蛙卵孵化到成蛙一般需18个月时间,所以投资回收期限为2年。其中建设期半年,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繁育基地和示范基地的生产状况,预计繁育基地生产种蛙8万对,每对30元,合计240万元;示范基地生产商品蛙15万只,产油量500千克,每千克6400.00元,产值320万元。以上产值达560万元。可创利税432.4万元。产品深加工后,效益将是现在的4~5倍。可见,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林蛙的规模化高产养殖技术和产品深加工技术开发可以带动农村的养殖业,可使成千上万个农户有可靠的致富门路,同时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经过高效、生态、立体养殖技术的开发和示范,提高广大群众对传统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生态意识,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予计三年内为农村和农场开辟就业岗位1300个。举办林蛙生态立体养殖技术培训班,为全国培养林蛙人工养殖技术人员3000人次。以黑龙江农垦中国林蛙驯养繁殖中心为龙头,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进行产业化系统研究开发,推进林蛙养殖产业化进程,2年内发展连锁养殖户1400个。中国林蛙存栏达到8000万只以上。

林蛙每年都有6个月的时间生活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以捕食昆虫为主,每只林蛙一年能捕食各种害虫3万多只,是环境保护的卫士。由于人工养殖技术的推广与提高,将极大地减少野生林蛙捕捉的数量,保护林蛙的野生资源,降低了人工防治虫害的成本,维护生态平衡。同时采用生态立体养殖,将农林废物充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也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效益。

2、阶段目标

2006.8~2006.12  进行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配套养殖的规模化基地建设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完成设备设施的投入,并达到可养殖标准。其中包括40万只蛙场及配套养殖设施建设,林蛙活饵料加工厂建设;林蛙孵化场建设等。提供一个规模化、标准化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2007.1~2007.12  开展林蛙全人工养殖及配套养殖的实施工作,进行林蛙活饵料的培育与生产;开展林蛙杂交和系统选育工作;养殖中国林蛙40万只,其中予计出栏种蛙8万对商品蛙15万只。

2008.1~2008.7月  加强和完善林蛙全人工养殖的配套技术的实施管理,进行林蛙产品的深加工的试制和生产;进行项目总结、验收。进行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的推广。

3、资金投入及使用计划

①资金来源及投入                                        单位:万元

②资金使用计划                万元

项目总投资209.8万元,其中单位自筹资金已到位80万元,30万银行贷款正在办理中。基础设施建设已投入71.2万元。新增投资资金20##年底前投入76.8万元,20##年3月底前40万元。20##年1月22.8万元。

二、项目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分析

(一)简述

中国林蛙是我国的特有经济动物,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都很高,尤其是林蛙油,价格昂贵,国内外需求量大,由于野生的中国林蛙资源日趋枯竭,资源缺乏,由于中国林蛙对其息栖繁衍的环境条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国内没有人工圈养林蛙成形技术因此,人工驯养、成为国内外西栖动物专家认为是难以突破的课题。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尝试进行全人工饲养。所谓的全人工饲养就是在人工模拟的生态系统中进行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但经过研究实验,目前只获得初步进展及部分成功。尚未形成完整养殖模式和技术体系。

目前林蛙的人工养殖方式大多是以半人工散养(封沟养蛙)为主,即利用有天然林蛙生存的林地、沟系,在每年四、五月份林蛙产卵期大量人工孵化幼苗、至六月中下旬将幼蛙散放到上山让其自然生活。到九月末林蛙下山时在河边采取各种方法捕捉商品蛙。但是,由于林蛙在森林生活期天敌难以驱除,对成、幼蛙伤害很大,加之受环境条件(如湿度、温度郁闭度)的限制以及食物短缺等因素,商品蛙回捕率很低,仅为投放蛙苗的1-3%。采用全人工养殖(工厂化),如棚室养殖、坑养、池养等,大部分还处于摸索试养阶段。特别是活饵料(林蛙食物)和越冬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影响着林蛙养殖向工厂化发展。其中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和代表性的,如辽宁省新宾康成万的棚室养蛙法,此外对于林蛙营养需要和饲料生产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蝌蚪期林蛙的饲料方面的研究,如蒋朝光等(1995)最早探索了中国林蛙蝌蚪的营养要求,指出饲料蛋白质水平过低影响中国林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刘玉文等(1995)报道,饲喂青菜叶加配合饲料(主要成分有鱼粉、豆饼、玉米面和少量维生素),蝌蚪的体重大、发育快、成活率高、个体发育整齐。崔明勋等(1999)研究了温度、食物、饲养密度对林蛙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认为动物性饲料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后幼蛙的存活率。在林蛙养殖方面对于成、幼蛙饲料(活饵料)停止黄粉等单一饲料上,且饲养成本高。在林蛙越冬技术上,温度和溶氧量是主要的限制因子,在自然状态下有通过加深越冬池深度(李月红,2004)和应用生态生物增氧剂(赵凤春,2001)的报道,通过使用生物增氧剂提高林蛙越冬成活率效果都不理想,顾此失败。在林蛙繁殖和雌性诱变技术上,主要通过调温法、离子法和激素法进行雌性诱变。贾云光(2004)报道,当离子含量达到1500 mg/L 时,能使雌蛙的数量由46.7%提高到82.4%。,当雌性激素含量达到1.0 mg/L 时,雌蛙诱导率为100%。而在林蛙杂交改良和选育提高等育种技术上的研究报道极少。随着DNA PCR 扩增技术和分子演化理论的普及, 系统和进化生物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时代,近年来对林蛙的分子系统关系研究初见端倪。与此同时,对林蛙的遗传多样性也有探讨。除了继续从染色体和蛋白质同工酶水平对不同产地或居群的中国林蛙进行研究外(曹玉萍等,1999,陈晓红等,2002) ,在DNA 分子水平也开始了探讨。在林蛙产品加工方面,目前其产品按照加工部位,可分为蛙油、蛙卵、蛙皮、蛙肉、蛙骨和蛙脑,其深加工产品有冲剂、胶囊、口服液、罐头、饮料等。高阳(2003)以林蛙油为主要原料,用红枣、白砂糖进行调配,制成口感好、营养丰富、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功能性饮料。然而,林蛙产品的深加工刚刚起步,多处于试制和研究阶段,很少进行产业化开发。

本项目实施前期工作获得的成果已经在国内推广,在前期8年科研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模拟森林生态环境,人工圈养中国林蛙”以及配套立体生态养殖畜禽和昆虫活饵料繁殖加工新技术,使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成活率达到80%以上,回捕率达到60%以上,越冬损失率不超过5%,特别是应用循环经济立体生态养殖的模式,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经过近些年来的养殖实践和饲养经验,基本形成了一套生态立体养殖林蛙的模式,克服了全人工饲养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解决了如:光照、温度、氧气、湿度的调节问题,林蛙生存场所的净化问题,林蛙代谢废物的处理问题,高密度状态下小范围圈养林蛙运动代谢问题,林蛙的安全越冬问题,驯化种蛙的繁育问题,喂养林蛙所需活饵料的繁育加工问题,林蛙的疾病防治问题,以及人工圈养中防天敌,防逃逸问题等等。上述存在的问题虽然已得了初步的解决,但效果尚不十分理想,影响了养殖人员的积极性,严重的制约了林蛙养殖业和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提出本项目的申请,建立标准化人工养殖示范基地,使林蛙养殖业向科学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发展,以标准化的养殖模式,推广技术,培养、扶持、带动指导养殖户在产品开发上、已试制出了林蛙卵油胶囊、营养片、卵油饮品、林蛙宴酒等产品,以实现人工养殖林蛙产业化。

(二)项目创新点

本项目技术方案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填补该项目空白,其创新点表现在:

1、根据中国林蛙的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模拟出林蛙生存的森林生态环境。针对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发明了“一种人工饲养中国林蛙的圈舍”,设计提供一种结构合理,适宜中国林蛙正常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该发明由可防止天敌危害和防止林蛙逃逸的专用围栏;设有供蝌蚪变态上岸和回捕林蛙的多功能池;设有可供林蛙采食和运动的饲料台;蛙场内设有遮阳物,种植树木,树木的根系吸收林蛙的代谢废物,即起到了郁闭作用又净化了场所。地面模拟出的乔木、灌木和枯枝落叶层;设有自动调节的增湿降温设施等等,解决了天然条件下无法达到的中国林蛙的生存环境,使中国林蛙和饲养成活率达到80%以上,回捕率达到60%以上,经济效益提高8-10

2、根据食物链原理,开展立体生态配套养殖技术,生产大量的昆虫活饵料,成本低效益高,可操作性强,即为林蛙养殖解决了大量的食物问题,又调整了林蛙所需的营养结构,解决了饲养林蛙饲料单一的问题,降低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林蛙的免疫力,抗病能力和林蛙存活率。即在蛙场种植牧草、植物,牧草、植物喂畜禽,用畜禽粪便育昆虫,(如黑科虫、黄粉虫、蚯蚓、无菌蝇蛆、鼠妇等)。用昆虫喂养林蛙,成本低效益高,实现了链性循环。

3、自行研制供养殖林蛙自动控制系统。如:林蛙冬眠的温氧自动调节器,控制调节水温和水中溶解氧。根据林蛙的冬眠习性和冬眠中所需的适宜水温和溶解氧量,采用电子自动化控制系统,使林蛙冬眠的水生态环境控制在最佳状态。即林蛙停止采食即强制进入冬眠,视大自然环境因子变化到林蛙可栖息状态即解除冬眠,减小了林蛙冬眠中代谢速度和体力消耗,提高了冬眠存活率。

4、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林蛙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区域化的选择,繁育出个体大、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产油量高的优良品种的种蛙,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了优良种蛙,推动了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三)知识产权状况

本项目的实施具有自主独立的知识产权,根据近些年来的生产实践和饲养试验,已形成了中国林蛙人工圈养的一整套基本模式,针对人工圈养研究中部分技术环节应用调整,已取得一项国家专利(专利号:ZL00209535.2)和4项专有技术,获得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两项,发明奖两项。在养殖过程中,已经开始进行了部分林蛙系列产品的深加工研制工作,并申请批准了蛙林品牌的系列产品商标权6项,为林蛙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请见后附清单:附件3.专利证书.附件4.出资入股高新技术成果认定书.

三、项目实施方案分析

本项目按照生物学食物链原理,以中国林蛙生产为核心和目标,在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生态立体养殖,建立规模化养殖示范基地,完成中间试验和研究成果熟化过程。

(一)项目转化内容与技术路线论述:本项目示范饲养规模为20万只商品蛙饲养试验,(按所研究的每100㎡为一个饲养单元,养殖中国林蛙8000-10000只)。方案中共设置40个饲养圈,进行示范饲养,每圈养殖林蛙1万只,共计养殖林蛙40万只。其中规模试养繁育种蛙20万只,养殖商品蛙20万只,配套养殖生态猪400头,生态鸡500只,建立昆虫养殖场一座,用畜禽粪便育昆虫,年繁育各类昆虫16万公斤,喂养林蛙40万只.

(二)项目组织实施方案

本项目生产性试验示范的具体地点设在哈尔滨市道里区望哈,距哈尔滨市区19公里,交通方便,养殖自然条件好,无工业污染源。

项目实施场地位置在黑龙江农垦中国林蛙驯养繁殖中心的生态养殖科技示范园区内,占地1700㎡。拥有完整的人工繁殖实验场所和相关配套设施。黑龙江农垦中国林蛙驯养繁殖中心为省级科技型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80万元,现有固定资产1298万元,流动资金159.88万元,无形资产6100万元。具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中心主要负责人陈剑锋是生物工程研究员,早年从事林业管理工作,多年来在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曾在林区林蛙栖息地进行长达6年的林蛙生态习性和生物学特性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工作,并已进行了13年的林蛙养殖实践,具有较丰富的全人工饲养林蛙的经验,基本形成了一套人工生态养殖林蛙的模式。并举办多次林蛙生态养殖培训班,培训了大量专业养殖技术人员。

项目实施由项目负责人生物工程研究员(单位法人代表)陈剑锋主持实施,由科研负责人曹秀玲(高级工程师)、副总经理赵春义(高级工程师)、魏述来(工商管理硕士)、刘大庆(养殖园区主任)配合进行建筑施工,材料购量等项工作。公司配技术人员18人,养殖管理人员15人,东北林大野生动物学院副院长张玮、教授于洪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张爱忠,张旭等做为技术顾问。具体分工如下:

1、陈剑锋研究员负责项目的全面工作。包括建设项目指挥实施。

2、曹秀玲工程师负责林蛙所需活饵料的生产加工和繁育工作。

3、副总经理赵春义负责项目建设实施和管理工作。

4、刘大庆主任负责林蛙的饲养和管理工作。

5、魏述来负责设计策划工作。

6、张伟、于洪贤教授负责技术总监。

7、张爱忠、张旭教授负责技术档案、技术指标监测,检验等工作。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由多名从事动物营养,动物生态、动物繁育、基础兽医学,食品工程等方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家和教师组成。其中搏士3人,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0人,具有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科委、农垦总局等科研项目的经验并取得多项研究成果,有科研协作的精神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因此,可为本项目的完成提供了技术保证。

本项目的实施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食品学院等院校协作,借助其人才和技术力量,具备实验条件和先进设备等优势条件,不断完善养殖模式和技术手段,为项目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无“三废”排放,规模化养殖达到零排放。即养殖林蛙的代谢废物被蛙场种殖的树木根系吸收。树木释放氧气被林蛙吸收。按养殖规模为林蛙配套养殖的畜禽粪便被蚯蚓和无菌蝇咀吃掉,冲洗圈舍排放的废水做为灌溉种植绿萍牧草的肥水。

黑龙江农垦中国林蛙驯养繁殖中心,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科技民营企业,其研究成果已申报省农垦总局和省科技厅立项,其科研成果获得农垦总局科技进步奖两项,发明奖两项。

(三)项目产品市场调查与竞争能力预测

林蛙油产品出口世界各地,广泛应用于医药和保健品,有软黄金之称。目前市场需求量很大,林蛙油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一直呈供不应求局面,而且价格非常昂贵,近期蛙油(干品)国外每千克最高达1500美元。特别是对林蛙新产品开发的潜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如利用林蛙肝、胆、卵部位提取物制成黑色生命源和用林蛙卵油制作的功能性保健品非常走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对林蛙及其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林蛙产业化生产提供了强大市场动力。林蛙集约化养殖和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必将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同时由于集约化养殖占地面积小,受自然因素影响小,养殖效益高等特点,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强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必将日益受到国内外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的重视。

中国林蛙为我国特有蛙,种野生林蛙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吉林省30克以上成蛙年产可达4000万只左右,辽宁省为吉林的1/3,黑龙江为吉林的2/3,由于种蛙主要价值在于林蛙油的药用价值,其药理作用和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

多年来,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动,人们大量非法收购中国林蛙,无计划的捕捉,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环保意识,中国林蛙的生存环境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至使中国林蛙数量锐减,商品蛙供不应求,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虽国家林政部门下令严禁乱捕、并在提倡人工饲养的宣传下,过去主要靠自然放养(包沟饲养),由于受自然环境限制(如水源、气候、天敌危害、食物短缺等),效益很差。

目前国内人工圈养技术虽有偿试、但回归率仅为30%左右。规模化(工厂化)饲养技术尚未成形模式。我们的核心技术和饲养模式自推广以来,已占据了国内人工圈养中国林蛙的70%市场份额,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占有一席之地,饲养成活率达到80%以上,商品蛙回捕率达到60%以上。目前我中心在全国发展大型养殖基地140多个,养殖户1600多户,中国林蛙存栏8000多万只。本项目实施后,必将提高国际国内林蛙市场的竞争力,并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占有份额。

(四)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根据项目需要转化的内容和目标,本项目在资金资助期内计划投资209万元,现已到位71万元,需要新增投资138万元。现已到位的资金为我中心20##年利润中获得和应用于扩大再生产资金。

新增资金的筹措,除争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外,预计在20##年我中心上半年经营利润中解决18万元,需申请银行贷款30万元,以上款项计划在7月底前到位。申请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资金90万元,应用于示范基地配套设备设施建设。资金使用计划(祥见表二)。

表一、资金筹措                单位:万元

表二、投资预算和主要用途         单位:万元

(五)项目实施风险评价

本项目实施的内容,是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供的相关的关链技术和核心技术,已在主要参加人承担的其它相关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成功。并且根据已有的人员、技术,设备设施等条件完全能够完成项目的内容。因此,只要我们与协作单位密切合作,在新增资金准时到位的前提下必定能完成所实施的项目内容。

目前,国内林蛙生产相对稳定,国内外市场对林蛙产品需求量始终很大,供不应求。林蛙养殖受技术和条件限制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本项目的实施将会对林蛙生产数量和产品质量起到改善促进作用,增强林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即使出现养殖模式的竞争和市场萧条,也会由于我们的优质高产技术措施的实施而获得应有的市场份额,从而使市场风险降到最低。

(六)项目实施计划

本项目的实施计划予计24个月内完成。20##年8月-20##年12月进行生态养殖循环经济配套设施建设,完成设施的投入,并达到可养殖的标准,(其中包括林蛙饲养场建设,林蛙饵料加工厂建设和人员培训等)。

20##年1月-20##年12月,其中1-3月份做好林蛙养殖的前期筹备工作。20##年4-6月进行人工孵化和开展林蛙的育种选育工作,20##年7-9月进行人工圈养和活饵料生产与管理;同时完成林蛙越冬场建设和设备设施配套工作。20##年1月-20##年8月加强和完善全人工养殖模式和配套工作,同时进行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林蛙产品的深加工试制生产,进行项目总结验收.

四、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一)   成果转化目标分析

经过本项目的实施,按“总体目标”提出的内容和要求,达到规模化养殖成功模式标准,并达到标准化、科学化、生产经营产业化的程度。

1、确立规模化标准化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达到满足林蛙栖息繁衍的生态环境条件要求。使专利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2、采取循环经济立体生态配套养殖方法。完善食物链循环中各个环节的科学手段,真正做到立体经营、吃干炸净,为养殖林蛙提供取之不尽的昆虫活饵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完善林蛙养殖中的各生物学时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如蛙场的温湿控制,越冬场的温氧自动控制。在现有自制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使林蛙生存环境达到最佳状态。

4、应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林蛙群遗传多样性和区域化选择,繁育出优良种蛙8万对,扩大养殖规模提供良种。

通过以上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推广,在各地区复制中试基地模式和指导广大林蛙养殖户进行饲养和生产,推动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发展进程。

(二)经济效益分析

1、产品成本分析

①林蛙养殖成本核算:1.64元/只×40万=65.6万元

其中:A饲料0.49元/只(黑科虫0.3斤×1.30元=0.35元,蛆虫、蚯蚓等0.7斤×0.20元=0.14元)

B折旧费0.59元/只(固定资产按10年折旧)

C人工费0.36元/只(10人×600元×18个月)

D水电消耗0.30元/只(每年8×40万只×1.5年)

管理费、养殖配套费用等62万元人民币。

2、产品单位售价与盈利预测

① 商品蛙产值

根据近三年来国内国际市场林蛙油平均售价每1000克6400元,本项目实施后可产林蛙商品蛙15万只、可产油500千克×6400=320万元。

②优良种蛙产值:每对优良种蛙30元,产种蛙8万对×50万=240万元。

以上两项可获产值560万元人民币-生产成本127.6万元,可实现利税432.4万元人民币。(配套养殖的收入已抵扣养虫生产成本)。

3、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产品的成本和市场分析,预测本项目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助期内累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60万元,减去新投资项目年摊销折旧费209÷2=104.5万元,缴税129.6万元,生产成本127.6万元,可实现净利润198.3万元人民币。 

4、项目投资评价

综上所述,建立标准化饲养40万只中国林蛙示范基地,即可使科技成果转化成熟,又可创造198.3万元净利润。内部收益达到了151%,投资回收期2年。(其中包括0.5年建设期)。

(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

本项目实施建立了一条人工生态养殖生物链,不仅使野生林蛙得到保护,人工养殖林蛙和立体生态养殖,用牧草喂畜禽,畜禽粪便育昆虫,昆虫喂林蛙,废物利用,循环发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拓了一条新路。林蛙产业化发展带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和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林蛙产业国际竞争力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项目支撑条件分析

(一)   申报单位基本情况

黑龙江农垦中国林蛙驯养繁殖中心,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榆树镇,20##年2月经黑龙江垦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注册资金180万元,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20##年被省科厅认定为科技民营企业。

(二)   单位转化能力论述

项目实施前,法人代表(项目负责人)陈剑锋先生经野外生物群观看,组合小区试验,示范饲养试验应用调整等长达13年的科研过程,模索出了一整套生态养殖林蛙和配套立体养殖昆虫技术,除养殖获得专利外,还拥有6项专有技术,创造产值6000多万元,综合利润2000多万元。公司的资产由组建时的150万元,增加到2236多万元。现20##年和20##年上半年的利润完全可以承担起本项目的资金投入。

黑龙江农垦中国林蛙驯养繁殖中心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具备完成本项目的能力。现有的技术贮备有中国林蛙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以及配套养殖的有机食品,生态猪和生态鸡的速食品加工项目等。

(三)   单位职工队伍情况

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陈剑锋先生,生物工程研究员,80年代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植物资源专业,多年从事林业管理工作,92年为研究林蛙而辞掉了农垦总局林业总站站长职务,住进深山密林6年研究林蛙习性,出山后又用了7年心血潜心研究,具有丰富的科研和管理经验。模索出了一套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新技术。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专利号ZL00203595.2号),其科研成果获二项科技进步奖,二项发明奖。科研负责人曹秀玲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林学系,高级工程师,多年从事林蛙研究和林蛙活饵料昆虫繁育研究,具有多年科研和管理经验。负责企业战略策划的副总经理魏述来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BA),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两位副总经理赵春义,刘大庆先生多年跟随董事长陈剑锋共同从事林蛙养殖研究工作,成续斐然。

公司现有职工86人,其中大专以上38人;(本科以上科研人员18人,55岁以上1人,研究和技术人员20人);管理人员和饲养人员48人。

(四)   单位管理情况

公司具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具有独立的知识产权。中心为股份合作企业,公司有股东8人。企业被农垦总局授予十佳私营企业;被认定为黑龙江省民营科技企业,黑龙江省绿色优秀企业,中国林蛙养殖项目被评为受农民欢迎的产品项目和中国企业新记录单位等荣誉。

(五)   单位财务经济状况(20##年末)

1.企业总资产 12.364.410.20元 7.上交税金  91.178.00元

2.总负债  624675.50元    8.流动资产比例 35.76%元

3.固定资产总额1.772.722.05元 9.速动比率  元

4.总收入 2347.479.10元    10.总资产报酬率 60.66%元

5.产品销售收入2231951.00元  11.净资产收益率 149.8%元

6.净利润 1.056.054.06元   12.应收资产周转率 116%元

(六)   合作单位研发能力

本项目的合作单位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学院,黑龙江八一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食品学院,农垦中国林蛙研究所,上述单位技术力量雄厚,实验室条件完备,设备先进,具备进行该项目研究实验和技术手段,现对相关开发的内容方面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该项目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