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度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一国的经济增长无非是在劳动力、资本、技术的合理配置下取得的,制度、文化、市场、自然资源拥有量等因素提供了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市场(主要指国内市场)和自然资源限制等因素已经不是国家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缺乏以上两项但取得了良好发展的例子随处可见。

我们从经济相关的变量入手,对中印经济进行比较。

1、 是人口陷阱,还是人口红利?

印度人口约11.19亿人(20xx年),从19xx年到20xx年就业数据(A.C.Dhas and M.Helen,2008)来看,总就业人口从3.0275亿增加到3.8491亿人,增幅不大,就业率还不到34.4%。而新增的就业人数,据估算,从20xx年开始到20xx年,每年增加2600万左右。印度的教育经费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识字率只有61%(20xx年)。这些人无法就业,也很难培训成为产业工人。麦肯锡公司研究结果表明,到20xx年印度软件业将创造230万个就业机会,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将达到650万个。而据研究机构估计,印度每年只能培养40万名工程师。仅靠信息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满足就业需求。印度存在就业面窄、劳动力素质不匹配等问题,劳动人口由于难以被社会吸纳,有落入人口陷阱的可能性[1]。

中国的每年新增就业人口据估计从20xx年开始,从2500人左右回落,到20xx年达到1300万人,之后再度回升。每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约600万人,而中国的识字率约为90.9%(20xx年)。另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培养了大约2亿产业工人。因此,尽管同样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中国的困难与印度不同,人口素质的平均水平相对较高,只要扩大产业规模,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即可解决。

2、 储蓄及资本投入

印度在50年代初的储蓄率相当于GDP的6%,70年代的储蓄率是21%,在之后的20年里,储蓄率变化极小,在20%-24%之间波动。近5年储蓄率显著增长,达到了34%左右。印度的年投资率在1950-19xx年间仅有14.7%,在1990-19xx年上升为22%-23%,在1994-19xx年上升到25.2%,仍远小于中国的超过40%的水平,20xx年超过了40%,导致其基础建设投入远远不如中国[2]。而且由于投资都是资本密集型的,对GDP提升作用不大。

图7 固定投资占GDP比例

3、 技术水平

印度从80年代开始,确定选择高科技作为发展的主轴。经过20多年的努力,20xx年以后,印度的软件业、汽车零部件工业、制药业和化学工业成为印度的出口主力。19xx年印度通过了版权法,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印度的专利申请从19xx年的4800件上升到20xx年的91924的制造业经济。印度尚未发生基础广泛的制造业革命,而是靠服务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增长,这是印度制造业发展中的软肋。

4、 基础设施

印度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破旧不全的基础设施状况,严重地限制了经济活动的活跃度。近几年来,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印度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00-20xx年的增长率为6.1%,而2005-20xx年的增长率几乎翻番,达到12.1%。大规模的市政土木工程建设改善了印度的基础设施。印度政府和印度建设协会(Construction Federation of India)预测:在未来10年里,印度建设行业将以15%或更高的速度增长。

印度第11个五年计划期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预计将达到3560亿美元,而印度第10个五年计划(20xx年4月-20xx年3月)的基础设施投资额为1680亿美元 ,增加的投资额中大部分有望来自私人投资。在2000-20xx年间,印度实施了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在20xx年开始的 “国家高速公路发展计划” (NHDP) ,以完善该国的公路网络;

20xx年,印度政府开始了“国家铁路发展计划” (NRDS),以改善该国的铁路网络。20xx年开始的印度港口设施现代化的计划,名为“国家海运发展计划” (NMDP)。20xx年,印度的海运工程—Sethusamudram海运隧道工程开工,该工程包括预算为5.65亿美元的印度和斯里兰卡之间海底隧道的挖掘工程。发电和输电设施是印度需要改善的主要基础设施之一。20xx年,该领域有了重大进展,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Narmada地区的Sardar Sarovar大坝于20xx年竣工,该项目的发电能力预计将达到1.45GW。

表2 印度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63221

1.02

52500

75438

1.44

公路总长(公里)

1633300

3316452

2.03

980000

3580000

3.65

机场(个)

364

364

330

467

1.42

水泥(万吨)

1866

12500

6.70

钢材(千吨)

6800

50200

7.38

3721

468933

126.02

电能(10亿千瓦时)

129.2

744.3

5.76

300.6

2865.7

9.53

资料来源:引自徐滇庆等(2009)

5、 经济开放度

我们可以从进出口、对外直接投资这两个角度,观察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由于各国经济政策取向不同,国情不同,这里不再以国际平均水平作为参考的标准。仅对中印两国进行比较。

图10 进出口占GDP比例

印度独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奉行进口替代政策。之后不断放宽进口,19xx年5月起,印度借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制定了较为完整、稳定的外资政策,对引进技术、促进出口和重点发展部门的国际投资予以税收和股权方面优惠,并开始注重吸引直接投资与技术的消化扩散相结合。20xx年以前,印度的进出口占GDP比重呈现缓慢平稳增长状态,此后进入快速增长期,成长速度快于中国,但无论从占比还是绝对量上仍与中国差距不小。 印度主要传统出口商品为珠宝饰物、农产品、成衣、皮革及皮革制品、矿产品和工艺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及润滑油、煤、纸制品、运输设备、资本货物、化工原料、珍珠及宝石、化肥和钢铁等。从传统货物出口上看,中印在产品门类上区别不大。印度最明显的不同在于其服务贸易发展很快,在19xx年之前,印度服务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20%上下,自1998-20xx年最近十年,印度服务贸易增长迅速,不仅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不断增长,20xx年达到31.2%,且其中有六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货物贸易。其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不仅是印度第一大出口行业,在世界出口国家中也排名前列。

20xx年,中国服务贸易占GDP的比重为7.6%,印度为15.2%,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印度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运输和旅游二项合计占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60.5%,而印度的这二项合计仅占出口总额的23.8%(20xx年),另外占了其出口额一半的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服务、金融服务,旅游所占比重也较大。从进口行业结构看,印度的运输占其进口总额近一半,其他商业服务和旅游二项合计占46.3%,其他各行业的进口比例较小且比较平均。印度在进出口方面体现出了其经济结构上的特点,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图11 对外直接投资情况(净流量)

印度的对外投资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起步,但由于印度国内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早期的发展极为缓慢。印度对外直接投资每年流量在19xx年以前都保持在较低水平,经过90年代的经济改革,印度的对外投资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后开始缓慢增长,直到20xx年开始,才进入加速阶段。而中国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从19xx年开始进入加速阶段,

从20xx年开始进入了快速上升阶段,并从总量上远远超过了印度。这可能与印度企业在进行国际投资的活动中,以中小型跨国公司的表现最为活跃有关。

印度利用其在资源和劳动力方面的丰富和廉价优势,对外直接投资多为资源输出型和劳务输出型。印度与南亚各国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认同感,该地区是印度跨国公司的投资重点区域。印度跨国公司也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印度企业往往寻求利基市场,通过直接投资获取较高的收益,掌握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英联邦国家是印度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另一个重点区域。印度一些技术先进的制药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工业企业和软件企业纷纷到海外投资。中印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最大的一个不同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是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总量和单个项目规模上比印度大,但是在投资机制和配套方面,以及投资的收效方面,往往因体制上的缺陷而降低了效果。

整体上看,印度的经济开放性比中国略高,而且在某些技术部门能够发挥比较优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则多在传统行业领域发挥比较优势。如果将中国比作一只大军,那么印度的对外投资企业则像是突击队,卓有成效但规模还比较小。

6、市场自由化程度

衡量市场的自由化程度,我们主要从上市公司的情况以及从事商业活动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进行比较。

印度证券市场已经有132年的历史,最早的证券交易所—孟买交易所(BSE-Bombay Stock Exchange)1875年成立算来,现已成长为亚洲最有活力、现代化和高效率的证券市场之一,在市场结构、运作效率及质量方面号称可同发达市场相媲美。

目前全印度共有23家证券交易所,其中全国性证券交易所有NSE(National Stock Exchange,印度最大的交易所)和BSE两家,全国有400多个城市可以访问其交易系统。交易品种跨越股票、债券和各种衍生品(指数期货、指数期权、股票期货、股票期权等)。

图12 上市公司市值占GDP比例

印度的上市公司有10000多家,列世界第一,其中,有4000家以上的公司在地区性交易所上市,交易量号称列世界第三位,股票期货市场号称全球最大,交易非常活跃。印度证券市场资本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仿,高于许多新兴市场。

图13 企业开业所需时间

印度在19xx年之前实行的是许可证制度,大大限制了企业的经营自住选择权,有一个例子,当今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之一的Infosys在19xx年成立时,用了18个月才拿到经营执照。 19xx年印度的改革才废除了许可证,从上图可以看到,直到20xx年之前,在印度开办一间公司所需的时间都超过中国,20xx年以后,印度企业营商环境改善很快,而中国在这段时间不仅没有太多改善,还有所退步。

7、可持续性

经济的可持续性的关键在于其推动因素能够以协调的可再生的连续的方式对经济活动提供动力。我们可以从通货膨胀水平和发展趋势、人均能源消耗等指标上对经济的可持续性能力作出比较和判断。

图14 通货膨胀率

印度的通货膨胀水平在19xx年改革之前,变动幅度很大。之后呈现逐步降低之势,但是,从20xx年开始,又重拾上升轨道,20xx年达到6.22%。联合国经济社会委员会6日发表亚太经济体调查报告预计,20xx年印度的通胀率将达到7.5%,超过中国约3%的通胀水平。过高的通胀对于经济的发展的作用是负面的,但是,知道目前为止,印度的通胀变化幅度仍比中国小,市场表现出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中国在经济活动中,则更多地依靠政策等非市场因素对通胀水平进行人为干涉。

图15 电力消耗(人均千瓦时)

中印两国的人均电力消耗和人均能源消耗水平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中印两国都是人口大国,按20xx年的数据计算,中印两国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36.58%,对于全球能源的消耗构成沉重负担。特别是中国,电力和能源的人均消耗水平不仅高于印度,而且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呈现出高速发展趋势,在短期内占用和消耗了大量资源,对经济发展形成阻力。中国尤其需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采用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环境负担,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图16 人均能源消耗(相当于石油消耗量,单位公斤)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用雷达图表示出中印经济从现在开始的10年内的优劣势差距,如下图。中印的差距并不大。

 

第二篇: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陈志武:印度比中国强在哪里

“按理说,中国有13亿人口,它的娱乐、文化市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事实上,不管是电视剧、电影还是文化创作,都被有关部门严加管制。”---陈志武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

中印比较的结论下得太早

可是,比较两国的发展势头,不能简单着眼于当前的经济增长率。举例来说,美国上世纪30年代左右开始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在上世纪30年代普遍出现经济危机,而苏联的经济从30年代初到50年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GDP增速比中国现在的增长速度还要高。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家普遍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的经济状况,比信奉自由市场的西方国家好得多,于是从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很多国家,尤其是拉美、非洲、亚洲、东欧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普遍都采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模式。

这段历史给我们一个启示,就是对当前的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将两国过去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后就轻易得出结论,说印度的自由民主、法治、私有财产权好像反而不能让印度快速发展,而中国在不是代议制政府、法治不健全、新闻媒体信息流通不自由等情况下,经济却增长很快。

最近一两年的迹象进一步表明,某些关于中印比较的结论下得太早了,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尤其从金融发展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角度来看,印度内在的经济增长潜力比中国大的多。

中国前些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众多廉价劳动力,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制造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服务,生产鞋、服装、玩具、家用电器等。从国外转移到中国来的生产技术含量并不高,即使是电脑生产,表面看来高科技的含量很高,但这些技术实际上已经非常标准化,成为简单的生产内容,利润率也并不高。

当然,这些年通过改革开放,的确使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中国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上升到新的高度。这些转变为中国经济增长走出以简单的制造业来创造工作机会、增加收入的模式,创造了越来越好的条件和基础。

但是相比之下,如果中国不在契约执行架构、信息提供架构、权力制衡架构等方面做更进一步调整,如果对行政权力的制约没有实质性进展,产权制度继续保留目前的公有制为主导,不从公有制转变到私有制,如果仍然不能为市场交易提供更可靠的法治架构和信息架构,那么中国要在经济增加值、利润率更高的服务业、第三产业上要超过印度,那是非常难的事。

我曾多次撰文讲述这样一个观点,服务业跟制造业不一样,服务业交易的内容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制造业的各个环节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若市场上交易的内容是看得见的商品比如衣服、鞋类,这种市场的发展对于法制架构和信息架构的要求相对来说可以很低。但是若要去发展更高端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证券业,没有相应的法治架构和信息架构是不行的,因为如果法治不可靠,老百姓所能掌握的信息很少,即使信息足够多也非常不可靠,那么人们从事这种高端服务业交易的风险太大,人们的交易意愿自然会下降。金融业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资产的流动性,进而提高其使用效率,提高其价值,包括劳动力资产的价值,制度差别的长远价值即在此。

印度的金融体系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

我最近去香港汇丰银行考察,见面那天汇丰银行刚刚公布上一年的财务状况,上一年总运营收入大概是772亿港币,其中1/4来自香港,也就是说其中200亿港币来自香港市场。香港人口才600万,200多亿港币除以600万,平均每个人为汇丰银行提供的收入达3000多港币。这说明香港的金融化程度是多么高。当然,这只是汇丰一家的情况,其它银行与金融公司还不在内。香港是中国和亚太地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金融市场,包括汇丰银行在内的很多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实际上不只是针对香港本地人,它们同时也为很多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地区、韩

国、新加坡等亚太各地区的客户服务。

通过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香港很小,但它的金融化程度特别高,因此,香港有非常强的能力去配置和调动资源。金融证券业发展最大的作用是把所有不能直接流通的死的资产,包括人力资本、房地产、土地以及未来的收入流等等,通过金融票据化的发展变成活的资产,主要形式就是进行货币化或者证券化,这样一来资源配置的增值效率就能达到人类社会此前从来达不到的高度。这就是为什么香港每个人可以为汇丰银行贡献3000多港币的利润,这就是高度金融化所带来的奇迹。

当前,印度经济的金融证券化程度无法和香港比,但我们至少可以将印度和中国做一个比较。印度的股票市场上所有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是其GDP的80%,而中国的流通股市值不到GDP的10%,也就是说,印度资产和财产的股票化、证券化的程度是中国的8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印度通过民间的和证券市场的金融证券化,使得印度配置和调动资源、利用现有资产和财富发展经济的能力比中国强很多。

具体来说,印度的银行体系中有27家政府银行,25家私人银行,46家外资银行,有 47000个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基本上都是私营的。此外,还有差不多100多家商业银行,其中75%都是外资的或私营的银行。这种情况下,印度为创业者和企业所能够提供的融资手段和渠道以及融资额,就比中国多很多。

印度银行的商业贷款中,有35%贷给国有企业,其他65%都是贷给私人、家庭和私营企业,银行资产占GDP的比率为70%;相比之下,中国银行贷款方向刚好颠倒过来,70%贷给国有企业,30%贷给私人。此外,中印呆坏帐的比率不一样。从贷款去向来讲,正因为印度的银行体系和整个非银行金融体系包括资本市场的私有化程度或者民营化的程度远远比中国高得多,所以他们的贷款往往流向那些能带来更高回报的私有企业、呆坏帐比率比较低的私有企业,而不是像中国这样不断将资金送往国有企业。

印度的私有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私有化的程度,使印度经济能够为创业者提供比中国高得多的发展资金,印度年轻人自己创业的机会,比中国年轻人好得多。印度有47000个非金融机构,这足以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和中年创业者的事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而在中国金融体系由国家垄断的情况下,100个年轻人里面可能有99个只有打工的份,只能从事制造业或者简单的研究或者其他行业的工资人,而不能变成创业者,即使是孙大午这样的能人,融资也非常艰辛,逼着人们只能打工, 没能创业……

中印两国的财富效应很不一样。金融化、证券化的程度越高的社会,越能够提供条件让大家更好地配置资源、创造财富,尤其是从事更高经济增加值的生意的机会和可能性会大大增加。

那么,为什么印度的金融证券行业比中国更发达得多呢?这涉及到我原来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根本上来说,金融证券整个行业平时的交易都是票据交易、契约交易,如果没有可靠的、独立的第三方也即政府来提供契约执行的架构,也没有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媒体来提供充分的可靠信息,那么诚信环境就无法建立起来,以金融票据和金融契约交易为核心的金融证券业就不容易发展起来。

大家都在讲诚信。我认为对诚信的要求不能只是一个口号,一个愿望,而应该具体落实到提供契约执行的架构,保证行骗者不会在没有任何惩罚的情况之下就轻而易举地逃脱责任。另一方面,如果新闻媒体等等媒介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以及所提供信息的准确度都能提升,那么金融证券市场上人们受骗的可能性就可以大大缩小,从而使更多的投资者和金融从业者以及需要金融证券服务的人,愿意加入这些行业从事市场交易,这样金融市场、证券市场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果没有这些制度架构的支持,在中国目前的制度架构之下,很难让金融证券业健康和繁荣地发展起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国相对于印度的比较竞争优势也就很难产生。

全球资本在流向印度

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环境之下,竞争已经远远不只是简单的劳动力竞

争。全世界共有60亿人口,60亿双手,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简单劳动力的供给量几近于无限,简单一双手的边际价值非常低,几乎等于零,因此,简单劳动力的价格自然就没那么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资源上的竞争也没有太大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很便宜的轮船运输把资源从一处运到另一处。因此,今天世界的竞争主要就是制度竞争,看哪个国家更能够为金融证券交易双方提供更好的契约执行架构和信息架构。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两方面做得更好,就可以更多地从事那些经济附加值更高的工作,经济增长质量就可以更好。

过去的几个月,我在纽约等不同地方了解了美国一些投资者的取向。近来,他们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基金会和机构投资者对印度投资的热情普遍高于对中国的投资热情,比如卡耐基基金会。就我了解,卡耐基基金会投资委员会所递交的任何一个要投资印度的项目,百分之百都会被轻松批准,大家一致认为印度拥有民主、法治、新闻自由等各方面的制度保证,他们对印度的经济增长一点也不担心。然而,卡耐基基金会投资委员会递交的投资到中国的项目,十个中有八、九个都会被打回来。

不仅卡耐基基金会这样,其他很多基金会也都是如此。去年,印度股市长了百分之五十几,前年涨得更多。很多基金的钱已经转向印度的股票市场、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里昂证券本来非常关注中国,但

现在它的相当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印度去了,他们无法把注意力大量集中在中国,因为在中国证券业赚不到钱。中国市场上的投资机会很受限制,股市被政府严加管制,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股市实际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更多时候是一种行政安排,是行政计划场所而不是市场交易场所,这种情况下,国际资金的流向、投资意向偏好从中国转向印度是必然的。现在国内对这个趋势的反应还迟钝,等中国反应过来时已经太晚了。

事实上很多机构现在并不放心也不太愿意把更多的钱投在中国,他们更愿意把钱投在印度,但短期内没有办法,因此,暂时还是只能投资在中国,毕竟目前中国的劳动力以及基础设施方面相对印度尚存在优势。我在和纽约投资机构的接触中已经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投资意向的变化,中国必须及早了解这种投资意向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有远见和预测作用的指标。

中国应该强化激励机制

中国表面看来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地方官员和高层官员把大量精力放在形象工程上。但我们不能只陶醉于这种表面的东西。印度与中国在进行一场龟兔赛跑,事实上,它正在紧步追赶。中国如果继续把钱大量投入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忽略看不见摸不着的制度建设这种软的东西,是很危险的。

当然,不管怎样,中国现在至少可以直接同印度等其他国家比较、竞争,这本身也是很有促进作用的,长此以往,将迫使中国在制度等软的方面进一步改革,使软的制度架构能够像印度和美国那样更有利于市场交易,让人们在更可靠的契约执行架构、交易执行架构之下,勇于进行市场交易。希望中国政府更加大胆地去做出一些制度调整。在诚信缺乏、法制不可靠、信息不畅通而且即使有信息,其内容也不那么可靠的环境之下,任何看不见摸不着的非实物的东西,都不容易在这个社会里有太大的发展前景。

文化产业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按理说,中国有13亿人口,它的娱乐、文化市场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但事实上,不管是电视剧、电影还是文化创作,都被有关部门严加管制。有意思的是,很多文化界的人士呼吁把儒学变成儒教,然后进一步变成国教,要发扬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个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交通工具和市场范围都发达到当今这个程度的情况之下,恢复这些传统的文化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即使恢复传统文化能解决问题,我认为人们需要看清楚的是,究竟是什么东西妨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在中国自己的娱乐行业、文化创作行业、影视业都受到压制的情况下,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在娱乐和文化消费上除了好莱坞和韩国就没有别的选择,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怪社会成员,因为人们别无选择。现有各

家国内电视台的内容大同小异,即使再多添几个电视台又能怎样?就像是又多了几栋外表漂亮的大楼,一进去看就知道,里面的管理一塌糊涂。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领域来说,没有竞争、没有激励机制、没有创作自由,就没有创造力。现在强调自主创新,要把中国变成创新型国家,但是,如果在产权制度上仍然不能做到从国有制改为全面的私有制,中国根本不可能变成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只能是一个梦想、一个口号。事实上中国有很多一流的工程师、一流的科学家,同时也有很多的资金,因为在国家垄断银行体系金融体系的情况下,国有项目要资金是不成问题的。但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就是发展不起来?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没有激励机制,没有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文化领域也是这样。只要所有电视台都是国有的、出版社都是国有的,其他的媒体都直接间接属于国有,没有对于个人的创业激励,那么个人的创新动力自然也不会有。在没有可观的经济回报的情况之下,让人去挖空心思日日夜夜进行创造,这只能是梦想。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国内最可能在纽约或香港上市的行业,就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行业,如分众、携程等等。这个现象为中国的学者和政府部门官员提供了非常明显的启示,它说明,如果中国的投资还不对民营企业开放的话,那么整个中国经济要继续依靠外资、外贸去拉动;如果真的要把中国转变成创新型国家,若不让股市和私有制这两个根本性的动

力发挥作用,而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没什么用的。

中国历史上创意最强的时期,一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个诸侯国互相之间进行激烈竞争,孔子管子等都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但是这种繁荣景象在秦始皇统一之后就不复存在。二是19世纪末期,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上海租界,文艺创作有一段繁荣的时光。在 19xx年到19xx年的17年间,中国基本上处于无政府状态,那段时期可谓是中国文艺创作和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创新最有活力的时候,这种历史对于理解中国的自主创新出路很有启示。

事实上,我认为,中国目前已有的一些创新动力,还得感谢美国和香港等自由世界资本市场所提供的拉动力。如果没有这些世界市场提供的拉动力,仅靠中国自己来激发这些创新激情,中国的经济可能难有现在这样的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