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与政策论文

大学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软件学院1211班谭彬彬学号:2012180394

90后大学生的我们,承载着国家的新希望,建设祖国,为祖国做贡献,我们责无旁贷,因此,我们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本质,以及它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法,明确学习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第一要务,明白我们身上所肩负的责任。大学时期在人生阶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当在大学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己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型人才。

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行培养政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是远远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充分发动党政系统、教学系统和学校管理系统的全体教职员工和全校大学生,各有侧重,多系统、多角度、全方位努力,常抓不懈,才能可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大力推进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策教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表明,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典型案例和生动有力的事实与数据资料,有针对性地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讲解,以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多方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可行的、有效的,有助于形成巩固的政治信念和社会信念。

二、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理论知识的价值、专业的价值、职业的价值,促使学生形成清晰稳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些人生价值只有通过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技能,积极从事社会职业,创造物质财富和社会效益,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

社会,市场经济的社会,谁拥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事稳定的社会职业,谁就拥有了创造财富、获得物质资料的基础,谁就拥有了未来。我们的教师不能站在社会主义的讲台上大肆宣扬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能培养共 产 党的掘墓人。

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要针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所学专业的特点和未来职业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其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及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我校的一些具体做法:一是充分利用校园内所有宣传阵地,校园广播、网络、宣传栏、标语进行宣传、感化教育。

四、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得加倍重视实习、见习和实验教学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增强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任何职业化的专业能力、专业送技术和技能都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实践活动中,知识才能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技术和技能,历练好本领,才能形成学科优势和技能优势,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否则立志成才,立业为民,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有心无力的抱憾。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固化在学生的思想意识里,进而外化为他们的行为习惯。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四方面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信念是价值观的精髓,它包含了人们对未来

的向往与追求,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变我们现在经济还不发达,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的现状。要把握好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为社会大理想做贡献,用个人理想来促进社会大理想。同时,我们既要严格要求好自身,也要带动周围的同学朋友一起坚定这一伟大的理想。

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学生时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了解社会动态,国际新闻,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积极思考创新,对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寄出。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我们既然出生在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能够看见祖国一天一天的强大,就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不虚度年华,不碌碌而为,用我们的行动为祖国明天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第二篇:大学时事政策论文

大学时事政策论文

轨道交通系

形势与政策课学期论文

论文题目: 浅谈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学生姓名: 王永杰

学 号: 11xxxxxxxxxxxx111

专业班级: 铁道机车车辆1132

指导教师: 郑治国

浅谈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使我真正了解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优势,同时以正确的方式对待我国的文化产业,此时的我感受到现代的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概念,按照传统观念,文化是上层建筑,产业是经济基础,把文化与产业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混淆了我们通常理解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目前在国际上对文化产业这个词的由来有多种观点,而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通常做法是先定义。但是文化产业是引进的概念,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各不相同,虽然有一些相同的基础特征,但外在表述方式上不一样,特别是归入文化产业的产业门类各不相同。就国际经验而言,没有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每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分类。当前,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当代文化产业的由来。认识了基本由来,就知道如何去思考什么是文化产业,就可以用分析、判断的方法来思考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我们要抛开不同的概念,抛开不同的行业分类,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我们所面临的形势。 面对当代迅速发展的全球化,此时我想到郑老师说过,国与国之间的实力较量已经从硬实力扩展至软实力,文化竞争成为当代国际竞争新的发展态势。为增强本国的软实力,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形成文化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争夺文化市场份额。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它不是经济与文化的机械混合体,而是指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由于两者内在一致性、双向互动以及“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两种趋势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具有新质的社会系统综合体。这种文化经济与知识经济互为补充、互为条件。从广义上说,文化经济包含着知识经济,是以高科技为特征和前提。没有科技的高度发达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是说不上精神消费生活的普及和发展的。知识经济的要义在于文化(知识和信息)成了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源,人的智慧即知识成为决定性作用的生产要素且具有非损耗性和高增值性优势。正鉴于此,“高技术”含量的背后其实是“高文化”含量。因此,知识经济应该说是以人的智慧成果即文化资源的资本化开发为基本特征的“人文经济”或“精神经济”。从狭义上说,知识是文化经济(产业)的首要财富,知识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知识经济加速了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正因为知识

创新带动着经济发展,生产活动属于知识密集型,开辟了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新局面。现实已经昭示:未来文化与经济必然合二为一,文化就是经济,经济就是文化。

面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要遵循世界文化研究大师、历史学巨臂汤因比提出的历史辩证法:“挑战与回应,是一个民族文明擎升的主要杠杆。”那种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所采取的消极防御,企图阻止人们吃麦当劳、喝可乐、穿牛仔服、用名牌车、唱卡拉OK、看好莱坞电影、打高尔夫球的观念和做法,不仅不符合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而且是扼杀民族文化的愚蠢行为。没有交流和碰撞的非耗散结构的文化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静态系统,断绝与外来文化信息交流的民族不可能是朝气蓬勃的民族。江泽民去年就审时度势地指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将面临西方文化产品进入的挑战。必须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增强我国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汲取人类文化成果的精华,用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凝聚人心,鼓舞干劲,陶冶情操”。“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积极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前途的重大问题”。

就我国而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临较多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自主文化品牌缺失。自主品牌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也是一国维系和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砝码。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自主品牌的文化产品,如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和迪斯尼动画、法国的时尚设计、韩国的网络游戏等等。相比之下,由于文化创新能力欠缺和文化传播能量局限,中国在国际文化市场尚未形成有分量的自主文化品牌。第二,自主版权文化精品太少。我国是文化产品进口国,本土文化精品严重不足,电影票房收入70%依赖进口大片,少年儿童喜欢的动漫60%来自日本、30%归属欧美,网络游戏市场半壁江山被外国公司所占领,畅销图书多为外国产品或中外合作产品。第三,盗版侵权行为屡禁不止。目前,我国盗版现象依然严重,音像盗版率长期居高不下。从长远来看,盗版行为的存在,阻碍了文化创新,不利于调动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打击盗版、保护版权是我们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此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其思路和对策至少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观念的解放与创新,树立全新的文化产业意识,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前提。例如在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上,要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力争双赢。过去过份强调文化经营单位的事业性质及其公益性,而忽略了文化的产业性质,给文化产业发展带

来思想障碍。后来的“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双重定位,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完全做到规范的企业化管理和运作确实困难。当然也不能一提文化产业就是文化的完全市场化,完全取消其意识形态功能。又如在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上,要走出绝对对立的误区,坚持两者结合。真正好的文化产品不仅社会影响好,而且群众乐意消费,其经济效益也必然可观,也势必会实现文化产业的腾飞和崛起。再如在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上,要走出“自然论”误区,不能以为我国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就必然发达。还如在文化消费与文化意识的关系上,要大力宣传、培育国民的文化意识。要克服重物质消费、轻文化消费,满足于一般生存、忽视文化情操等种种认识误区和惯性思维。

第二,文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是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根本。近年来文化体制和机制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相对于经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而言明显滞后。一是转变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建立强有力宏观调控。首先要实现政府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通过“服务、咨询、监督、协调”等方式把文化市场的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要改变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文化企业自身积累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运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市场融资等手段,加快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组织、文化投资公司和资本市场融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资本的参与。三是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企业化改造。建立文化单位注册登记制度,合理划分文化单位的类型与功能,实行分类指导。对于公益性单位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于竞争性单位要更多运用市场机制。但由于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和弱质文化产业的现状,也应本着“放水养鱼”原则给予优惠。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好战略定位。例如要确立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先次序和主导结构(基础、主导、核心)。又如要对文化产业现有资源进行重新组合,改变国家过度垄断局面,进一步理顺产权,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作战略性调整,并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以提高竞争力。再如要积极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要洞察文化产业部门兴衰的先机,娱乐文化、影视文化、旅游文化、出版文化等的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是未来极具潜力的文化产业。还如,现阶段文化产业建设的重点应是培育“文化产业市场”和“文化产业组建”,从基础建设抓起,以实现文化的真正“市场化”和“产业化”。 第四,科技和人才是文化产业腾飞的两只翅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要从投资、财税、准入许可、文化产品流通诸方面给予开发、研制、引进使用高新技术以政策优惠,鼓励采用现代网络技术、三维动画制作技术、数码影视技术和照排技术、宽带信息

传输技术等,提高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人才是关键,这也是文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为此,要运用艺术和经济手段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艺术创作人才,并同时通过美育教育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和文化市场的消费者。

第五,发展文化产业,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国民族文化要大胆地“走出去”,展示其特有的魅力和风采。交流就是有进有出,如果在国内文化市场上满眼都是异国“风景”,大人小孩只是简单模仿“舶来品”文化;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造”却寥若晨星,岂能说我们的文化是安全的,文化产业是壮大的?加快壮大自己的文化跨国公司,已经是中国文化产业直接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举措。为此要借鉴我国灵活、宽松、自由的外贸政策,大胆放宽文化产品的出口审批权;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和中介服务;鼓励国内文化企业集团与国外文化企业的兼并收购或非股权联系的跨国战略联盟(例如江、浙、沪的“国际会展经济”兴起,尤其是上海为配合“申博”将与国际合作建成一个非常壮观的会展产业带);加大中文输出力度,促进中文语言的国际传播,以此作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先导(中文应力争成为因特网上通用语言、在周边国家设立中文学校、把中文推广作为援助附带条件);在世界重要城市树立带有民族文化标志性的景观(标志性场馆、餐饮、服饰);办出高质量的国际一流大学,使之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吸收外国留学生、举办高级培训班、大师级人物互访及重大国际级学术交流活动、学校文化刊物出版发行、派出访问学者);在国际机构里要有一批本民族的精英担任要职,扩大和推销中国文化输出等等。

最后我们坚信,善于抓住机遇就是最好的迎接挑战;也只有主动迎接挑战,才是抓住了最好的机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