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近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自然灾害频发,气候环境不容乐观。 -----引言 课题名称 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分布特点及灾情

课题研究意义 不容乐观的气候环境和自然灾害的来袭,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深思,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应深刻的了解现状,剖析原因,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一、 自然灾害的类型

1、 气象灾害

(1)干旱:是指长期降水偏少或无降水

(2)干旱发生的地区全球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以及季风气候区

2、洪涝:包括洪水灾害和雨涝灾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洪水灾害是指由于暴雨或冰雪融化以及水利工程失事等原因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量迅速增加,水位急剧上涨,水流冲出天然水道或人工堤坝所造成的灾害。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雨涝灾害是指由

大雨、暴雨或持续降水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雨涝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

3、热带气旋:

(1)概念:是指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旋涡。

(2)分布: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3)分类:

1. 热带低压: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6—7级(风速1 0,8—1 7.1米/秒)。

2. 热带风暴: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8—9级(风速1

3级

7.2—24.4米/秒)。

3. 强热带风暴: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10—11级(风速24.5—32.6米/秒)。

4. 台风: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大于1 2级(风速大于52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7米/秒)。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微震 小震 大震 强震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

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他饱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

砺石,破坏力极强

危害共同特点: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

3、 海洋灾害

风暴潮是一种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由于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的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称为风暴潮。

4、 生物灾害

由于各种生物活动(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活动)对人类生命和生存环境引发的重大伤亡和破坏,称为生物灾害。

二、 自然灾害分布特点

研究目的:

1.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等方面,了解中国自然灾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害的主要特点。

2.深入理解中国是一个成灾人口多、农业灾情重的大国国情。

①世界上两个典型灾害带。一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处在太平洋

板块和其他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灾害点位最多的地区。 二是北半球中纬度灾害带,沿地中海一喜马拉雅一带灾害点位密集。 ②中国正好位于这两条灾害带的交汇处,灾害多发。

(一)中国自然灾害灾种特点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尤其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 思考:中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1)特殊的地理位臵: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

(2)强烈的地壳运动:我国处在太平洋、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

(3)多山的地貌: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4)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臵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2、自然灾害种类的区域分异及原因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旱灾 地域分异 原因 黄淮海平原、东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北平原为多发区 衡

洪涝 长江中下游平受夏季风的影响大,受夏威夷高压实

原、黄淮海平原为力的大小、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多发区

地震 台湾省、华北、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

西北、西南为多发区;西南区位于地中海---喜玛拉雅地

区 震带上;华北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上。

西北地区位于板块内部断裂构造带上

滑坡、

泥石流 西南为多发区 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大斜坡多,降水历时长

低温冷害 东北地区为多发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

台风 东南沿海为多发濒临西北太平洋

(二)中国自然灾害灾情特点(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原因:我国人口众多,农业历史悠久;

自然灾害类型多样,灾次频发

1、成灾人口严重(多)

我国人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画一条人口界线,此线东南集中了全国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90%以上的人口,此线西北人口稀疏。而人口的密集区与自然灾害多发区相结合,使得我国成灾人口严重。

2、农业灾情严重

(1).问题:

我国因灾死亡

牲畜比较多的

省区有哪些?

为什么我国西

部地区的畜牧

业灾情风险更

大,灾情更

重?

------内蒙古、西藏、四川、新疆等,主要是西部地区。

我国西部地区草原面积广阔,经济落后,加上经营粗放、主要靠天养畜,与舍饲、半舍饲和高密度养畜的东南部相比,灾害风险更大,灾情更重。

(2).我国东西部农业种植制度与灾害种类及灾情的差异

(1)我国东部的农业部门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受洪涝、干旱、冰冻风雹等灾害的影响,使种植业灾情严重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内容总结:

? 各地区自然灾害分布种类

?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1.种类多:以洪涝、干旱和地震的危害最大

2.频率高:高于世界各国平均的频率

3.分布范围广:西北、华北、东部季风区、西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等地都有分布

4.地域差异大

? 分析、总结我国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我国自然灾害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 我国自然灾害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山前的人类活动较 为集中的地带,分为三大灾害带。即沿海灾害带、沿江灾害带、山 为集中的地带, 分为三大灾害带。 即沿海灾害带、 沿江灾害带、 前灾害带。 前灾害带。 ? 中国自然灾害区划分布地区 1. . 海洋 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 和南部海域主要灾害 以台风、风暴潮、 以台风、风暴潮、 赤潮等自然灾害为 主 以台风、风暴潮、 以台风、风暴潮、 暴雨、洪涝、 暴雨、洪涝、海水 入侵等自然灾害为 主 洪涝、旱灾、 洪涝、旱灾、病虫 害是主要的自然灾 此外, 害。此外,东北的 霜冻、 霜冻、华北的地震 也很显著 以暴雨、洪水、 以暴雨、洪水、地 滑坡、 震、滑坡、泥石流 等自然灾害为主, 等自然灾害为主, 而且水土流失、 而且水土流失、风 蚀沙化等土地退化 问题严重 以地震、沙尘暴、 以地震、沙尘暴、 霜冻、干旱、 霜冻、干旱、病虫 害等自然灾害为主形成原因 受海洋环境 的影响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 船舶、 船舶、港口造成灾情2. . 东南 沿海灾 害带主要指连云 港以南的东 南沿海地区受海洋与陆 地双重环境 的影响对城市、港口、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 场等造成严重灾情3. . 东部 灾害带主要指第三 级阶梯, 级阶梯,是许多大江 大河的下游 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4. . 中部 灾害带主要指青藏 高原以东的 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 环境最为复 杂、地表物 质最不稳定 的大斜坡地 带 是中国的干 旱区对农业、 交通设施与建筑 对农业、 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 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 内蒙古的雪灾、 内蒙古的雪灾、 黄土高原 的暴雨洪水和干旱、 的暴雨洪水和干旱、 西南 地区的地震、 地区的地震、 滑坡和泥石 流灾害尤为突出 对绿洲农业、 城市建筑和 对绿洲农业、 畜牧业造成灾害5. . 西北 灾害带主要指西北 内陆的新 甘肃、 疆、甘肃、 宁夏、 宁夏、内蒙 古西部地区 主要指西 藏、青海和 四川西北部6. . 青藏 高原灾 害带以暴风雪、地震、 以暴风雪、地震、 寒潮、 寒潮、雪崩等自然 灾害为主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① 1、2、3和4灾害带位于季风区,以暴雨、洪水、内涝、台风、风暴潮、虫灾、冷冻等气象灾害为主要灾害(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影响),地震也是本区的主要灾种(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地壳运动活跃)。

② 第二级阶梯是中国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地区。这里是中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

③ 东部灾害带是洪水、暴雨集中地区,这里地势低平,而且有大面积的内涝区;东南沿海受台风、暴雨、大风的影响;北部有旱灾和虫灾,本带是我国的重灾区。中部灾害带位于第二级阶梯上,南北差异显著,南部地区地壳不稳定,降水多,加上植被破坏严重,滑坡和泥石流多发,而北部则以虫灾、雪灾、旱灾为主。

④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西部地区分为南北两个灾害带。

三、防灾与减灾

1、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御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该系统主要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以及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等作用。

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防御就是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前采取工程性或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非工程性防御就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工程性的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从而达到减灾目的。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例如修建防护林,加固岩体等工程。二是可以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例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等。三是可以改变财物等特性,提高抗灾性能。例如修建水库,加固房屋等。

3、灾害救助的三个核心环节

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的作用分别相当于“未雨绸缪”“雪中送炭”“亡羊补牢”,是灾害救助过程中同等重要的三个核心环节。

4、自然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

该部分内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国民树立起防灾减灾的意识是个难点。应结合前面学习的灾害知识,认识不同地区应树立哪些常发灾害的相应防灾意识。如我国华北地区、西南地区的人们要有防震意识,华南及东南地区的人们要有防洪防台风防海啸的意识,西北牧区的人们要有防雪灾的意识,西南地区的人们还要有防滑坡和泥石流的意识等。

有关新闻:

中国上半年因地质灾害致355人死 10年来最重灾情

中新网7月7日电 据国土资源部网站消息,受极端天气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严峻。1~6月,全国共发生地灾19553起,其中造成人员伤亡的147起,355人死亡、109人失踪、241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8.61亿元。与20xx年以来的历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地灾发生数量和因灾造成人员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最多,同期灾情最重。1~6月,全国共成功避让地灾477起,避免人员伤亡14839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74亿元。

有关人士称:今年上半年的地灾呈现三个特点。一是点多面广,以滑坡和崩塌为主。今年1~6月,全国除天津、黑龙江、上海、海南和宁夏外,其余26个省(区、市)都发生了地灾,其中滑坡14614起,占总数的75%;崩塌4013起,占总数的21%。二是区域性强、规模以小型为主。今年1~6月的地灾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的江西、福建、浙江以及中南地区的湖南、广西等地,其中江西、湖南和福建均超过4000起。地灾规模主要以小型地质灾害为主,共19354起,占总数的99%。三是以强降雨引发为主。19553起地灾中,自然因素引发的有18781起,占总数的96%;人为因素引发的有772起,占总数的4%。自然因素主要为强降雨、持续降雨、暴雨雪和冻融等;人为因素主要为切坡建房、修路、采矿、开采地下水和水渠渗漏等。上半年南方多省遭遇强降雨袭击,引发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专家还发现,上半年造成严重损失的地灾,隐蔽性强、成因复杂,一般巡查排查难以发现。

专家认为, 7~9月是地灾的高发期,防灾减灾形势将更加严峻,特别是极端气候事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灾的可能性很大,需要严加防范群死群伤灾害事件;10~12月虽然是地灾的低发期,仍要重视做好地灾防治工作,不可掉以轻心。遭遇数十年一遇旱灾的西南地区,持续干旱造成岩土体松散开裂,一旦遭遇强降雨,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灾的概率将会明显增加。另外,要注意防范水利水电、铁路公路等在建工程以及采矿、削坡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灾。

据预测,今年下半年地灾重灾地区可能主要在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南等省(市)部分山地丘陵区,其次是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和山西等山区。为此,专家建议,要特别注意加强汶川地震强烈影响区、三峡库区的地灾防范工作。此外,台风(热带风暴)即将到来,东南沿海地区应注意随之带来的强降雨可能造成的影响。

 

第二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结题报告

《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十分钟小练笔的研究》

结 题 报 告

课题负责人: 罗毅梅

负责所在单位: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小学

立 项 时 间: 20xx年5月

立 项 编 号: 2014B--138

结 题 时 间: 20xx年7月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结题报告

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方案介绍

(一)课题的提出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但是综观现在的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理解”为重点。一节课下来,无非是三个回合,第一个回合:整体感知。这是从从整体层次上的一个理解;第二个回合:还是理解,是分段地理解。虽然与第一个回合相比,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感悟,但仍旧摆脱不了“理解”的范畴;第三个回合:通过教师的归纳,提升,让学生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等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还是理解,只不过外显在不同层面的一种理解。这样一步步理解了课文,教学也就结束了。整个教学过程是:从“理解”到“理解”,再回到“理解”,是一种理解式的语文课堂。这样的教学无疑是低效的。正如吴忠豪专家所说的:“现在的有些语文课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语文课应当把重点放在学生语言发展上,而不是放在课文的讲解上。”那么,怎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呢?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有效?“效”字放进我们的课堂中来看,它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效果”,二是“效率”,课堂的过程是经济的,有效率的。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 真正的语文教学应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为重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就 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文字的能力。在这句话里,理解是语文的基础,而运用才是最终的目的。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再看看当前我们学生的种种课堂表现——站起来不会说,拿起笔来不会写,与人讲话不会交际等等,这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还是要解决学生的运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因为真正的理解是要靠“运用”来检验的。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在运用中形成,并不断得到提高的。

基于以上理念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努力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致力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的研究,探索变“重理解”课堂为“重运用课堂”的途径、方法和模式。

本课题的提出乃是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以及本校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提出的,是本校语文教师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提高阅读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课题界定和理论依据

所谓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是有效的阅读教学。一般来说,有效的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教学的有效性或者研究有效的教学最终是从研究课堂教学行为表现来获得的。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人们习惯于将有效教学研究的视点只放在教师教的行为上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表现,现代教学论研究主张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必须既研究教师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研究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语文课程改革中重要的内容,我们结合我校的实际展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理论依据有: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这种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教学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 、协调理论。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各种要素如果配合得合理、恰当,达到一种协调状态,就会形成一种合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就会形成一种分力,每种要素不但自身的优势不能发挥,还会抵消别的要素的功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协调是一种指导思想,协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协调是教学目的。

(三)研究目标

1、着眼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 途径与方法。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学规律,以学定教,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结构,研究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行动策略,努力提高每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2、着眼于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学校形成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带动学校教师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学校的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把本课题研究融入常规教学中。围绕“有效”,以“一课多议,渐进提升”的校本教研模式为载体,经常开展说(说课)、讲(讲课)、评(评课)、研(集体研讨)、思(课后反思)等一系列教研活动,引导教师通过经常性地研究,自觉加强教学反思,努力提高教师有效课堂的自我觉察水平。

3、建立我校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大力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通过研究,达到“三个提高”:一是努力提高教师教的效率。强化目标(整体目标、阶段性目标和一节课的目标)意识,在单位时间(40分钟)内,科学、合理地安排学教活动,使课堂上的“劳动付出”与教学目标规定的“达标”效果成正比。二是努力提高学生学的效率(通过教师的教,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三是努力提高教师和学生自我诊断、自我觉察、自我矫正能力,尽量减少低效或无效劳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1、分析当前影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1)制订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行动访谈法,了解当前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学生课堂学习有效程度,找出存在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2)针对问卷调查对我校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有效程度的调查了解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将展开专门的分析与研讨,具体分析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不高(低效、无效)的主要因素,寻找、确定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2、研究、实施与总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行动策略。

针对各年段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研、剖析所认识的问题确定一个突破口,具体研究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优化策略,展开旨在提高阅读教

学有效性的行动研究。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改进,最终通过实践验证而形成能够显著优化本校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策略。

(1)有效教学准备策略研究

加强备课制度的研究,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段特点,研究如何预设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重点研究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开展之前应做的各种必要的工作与准备。

a、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因此,目标设计是有效设计的核心。课题组将重点研究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构成元素。 b、教学材料的准备与处理。适合的学习材料是学生能迅速及时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前提。我们将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与网络资源,搜集完善的适合学生阅读与学习的材料,让学生能被文本吸引而愉快地进入最佳学习情境。

c、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学准备策略要在这个环节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要在这个环节调动。如何使教师的教学行为更科学更合理,更能让学生进入到教师预设的教与学的情境之中,是课题组重点研究的方向。

(2)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实施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三类。本课题着力研究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通过一课多议,主题会诊(主题式评课)、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等研讨方式启发思考,比照促动,激活思维,探究主要教学行为与辅助行为的有机结合,课堂管理的科学性,是课题组研究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层面上,课题组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a、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b、有效讲授。讲授法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如何使讲授有效高效,讲授内

容的合理性,时间安排的科学性,策略的多样性是课题组主攻的一个方向。 c、 有效提问,感悟文本。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教与学互动、反馈的一个非常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d、 有效倾听。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会倾听,是师生都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师倾听时机的选择,学生倾听能力的提高,是课题组所要关注的一个领域。

e、有效反馈。有效的教学依托有效的反馈。反馈的适时性,反馈内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是课题组要探索与研究的。

f、有效活动。有效教学应该追求有效活动,有效活动是指向目标的活动,而不是盲动,如果通过活动没有实现教学目标,就是无效活动;如何让学生在讨论、合作、动手等活动中共享课堂生成的精彩以及活动的科学设计,是课题组所必须关心的。

g、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管理需要辩证法的支持,管得太死与放得太散的课堂都不是有效的管理。面对学生这一鲜活的生命体,我们将尝试“人文管理”,寻求新模式和新方法,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监控,提高学习效益。

h、即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i、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

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3.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研究。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机制,从自我评价、问题反思、教学重建三个方面来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评价,即研究怎样评价我们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4.构建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的典型课型(研究课)。

在课题行动研究阶段,我校将围绕“有效”,以“一课多议,主题会诊(主题式评课),渐进提升”的校本教研模式为载体,在寻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的优化策略的研究实践中,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倾向的变化(优化),形成有助于教师实现有效教学、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结构与课型——研究课。

因此,在每个学期的研究实践之后,至少要录制一节研究课,以供比对促进,同时也形成课题研究的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是各位教师在平时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边调整改进,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是采用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方法,在组建课题组重点攻关的同时,以学年段为单位落实研究。平时的探讨课,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从“有效教学准备(学

生与教师的准备)”、“有效教学实施策略(包括有效课堂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有效教学行为评价研究(包括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这几方面进行会诊,议课之后,进行上课,课后再分别就这几方面进行评课,提出改进方法或建议。课题组再进行小结,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提升,形成“有效阅读教学”的模式。每个年级组都进行教学探讨之后,最后以“一课多议,主题会诊”的模式上好一节研究课。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4.经验总结法 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得失经验。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制订更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我们课题组人员分工对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举行学生问卷调查及教师座谈交流,充分明确现状,找出影响阅读教学质量的因素,找出“高耗低效”存在的症结所在,以求能“对症下药”,探索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从对学生的调查可知,小学五六年级学生60%以上,没有或很少有自主阅读,50%以上的学生很少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的机会。对学生阅读兴趣的调查中,28%的学生没有阅读的兴趣,55%的学生对阅读抱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5%的学生认为对阅读有兴趣(但大家认为这些是优等生,兴趣只不过是一种对学习的责任而已)。

在和教师的座谈中,发现有很多老师以课时紧、任务重、学生能力差为由,而以讲代读,剥夺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的时间,以致造成阅读教学中的“读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费时多”的现象。

(二)深入学习教育理论,紧紧依靠先进理念。

课题组成员都认识到,要搞好教学工作,要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必须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要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育契机的捕捉,都要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所以要广泛阅读,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

因此,我们从研究一开始,就定下了在两年的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学习,抱着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的精神,来做好教学工作。一方面是集中学习,观看光碟(学校自购了一套新课标理论与案例光碟),有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阅读方面的有《如何进行有效阅读教学》(四碟)具体内容有,《 》(四碟)具体内容有

另一方面是自学,由课题组推荐一些优秀的教育理论书籍,坚持共同学习与分散学习相结合。做到有指定书目与自选书籍,如必读书:《不做教书匠》(管建刚);《爱心与教育》(李镇西);《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新教育之梦》(朱永新)等。还有很多可选的书。

(三)议定教改措施,实施教学改革。

学习理论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课题组对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研究的重点。大家一致认为,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差,与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指导方法不当有关。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不应是知识的化身,主宰课堂的圣人。教师应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大家还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课堂教学应体现语言的实践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1、悉心指导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有效预习。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该从指导学生预习开始。当学生凭借语言材料愉快地用心体验,在品读,感悟,玩味,思考的基础上,去面对文本时,这种阅读才是有效的。为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兴趣,就要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培养自学能力,张扬学生个性,表现自我。学生预习得充分、有效,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就高,学习的期望也高,这必然促使教师更多地去研究课堂,会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我们也会在这样的课堂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对预习的要求,我们总结了五个方面,供学生参考:一是生字的预习应该抓住重点字词,对于音形义,设计一些识记的小窍门。一篇文章里,或多或少会有些学生不认识的字,不明白意思的词,不解其义的语句。那么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读准字音,注意生字中容易写错的地方,最好在书上写一写。二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理清文章脉络,品析课文题目的精当等,有机渗透学习

方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对课文精彩的语句有独到的见解。三是了解课文整体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个体,都是由字、词、句、段围绕一个共同主旨——中心思想而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在内容、语言、情感等方面具有诸多美点。让学生预习时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欣赏重点词句;四是质疑问难,提高预习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预习题目和课后思考题再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通过预习,学生能初步认识,熟悉课文,但不可能理解和弄懂所有问题。所以要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点点、记记等标记,把课文中不理解的字词、语句以及课后问题作标记,并提出质疑。这样,使学生做到在课堂上的听课有目的性,带着问题来听课,提高听讲效果;五是完成教师设计的预习卡或《课堂作业》中的预习题。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预习可以很好地养成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前奏曲”。

2.精心设计教学预案,有效进行课堂教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同样的道理,教学设计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水准的高低,而决定教学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了解程度。一要掌握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了不同要求,对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也有明确的指向,是我们广大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航标灯。二是深研

教材。教师读懂教材就是要先了解全册教材,再深入到每一课,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无论是字词的积累与运用,文本思想的解读与感悟,还是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升,都要明确了解。教学设计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更趋于合理,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三要熟知学生。学生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与能力存在着一定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阅读教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因材施教。

3、尽心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内教学效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当”。一个优秀的教师注重确定一个既适合教材内容又适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以期用最少的时间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

课堂阅读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2)教师要调动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多参与阅读实践。通过阅读,不断感悟,体会到阅读的趣味。(3)教师要鼓励为主。要用不断的鼓励,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来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收获成功的喜悦。

其次教学形式要多样。(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贵在疑。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不要包办代替,

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3)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要让学生能沉得住气,不是“浅尝则止”,而是不断去探寻,去感悟。

4、全心开展各类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基于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我们课题组认为,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内是不够的,应该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开阔阅读范围,丰富阅读内容。鼓励孩子们阅读一定数量的名著,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从而贮存大量的语言和思想资源,能对每个人有着为生命奠基的意义。利用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用好编印的教材《紫藤园》——经典诗词汇编,我们要求语文教师上好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并且开展了各类活动,如背诵比赛、集体诵读赛、演讲比赛等,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5.用心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探索最优教学。

有人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反思是何等重要。没有反思,就没有感悟;没有感悟,就不能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反思能弥补教学中的失误。因此,我们要求课题组的每一位成员,在研究的每一次实践

中,要多去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这样才能促进研究,并更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㈣分散试点,全面总结。

为了调动课题级组成员的积极性,我们的研究采用集中讨论与分散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利用各人的特长,我们分别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分解,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有效的预习指导、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朗读指导、有效的评价语言、有效的背诵指导、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这几个方面,同时将课题研究与教研组活动、校本培训相融合,将有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理性研究与有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途径、方法的研究相结合。

比如我们研究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时。通过理论学习,我们将课堂提问的原则概括为:针对重点、突破难点;引发思考、训练思维;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我们在不断地实践、研究比较中得出阅读教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有:一是从理解课文角度出发,抓住要点、关键点、疑难点等提问;二是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巧抓时机,妙设提问;三是从培养能力角度,注重实效,避轻就重。

然后进行整体归纳。在分散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人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尝试把各自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环节的每一个过程,把预习指导、设计提问、朗读指导、评价、练习等有效性的研究,整合生成全新的、适用于有效阅读教学各环节的策略。

三、课题研究收获与成果分析

经过近三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课题组的研究与我校的语文阅读教学都有了明显的收获。

1、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得到增强。我们课题组认为主要是得益于三点:(1)教师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多阅读,让做题。(2)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3)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到学生寓学于乐,以趣激学,让书本知识实践化,从而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有了提高。我校语文教师在各级各类的评课比赛中,多人获奖,我们课题组的满秀东老师在金城江区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上课一等奖,综合成绩一等奖的佳绩。实验教师撰写了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其中十多篇在市及区教学论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比赛中获奖。

3、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不但学习兴趣高了,阅读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80%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参加各类语文活动。

四、课题存在的问题

1、尽管我们不断在学习理论知识,但学习得还是很不够的。由于缺乏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研究还不可避免地有“鼠目寸光”的感觉。今后还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探究。

2、我们作为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初涉教研领域,对于课题实验过程中有些环节操作不够规范严密。

3、学无止境,同样教学艺术的探求也是无止境的。我们应该不满足于现有的成绩,应该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探求。

20xx年5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