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社会称谓语认知及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汉语言文学1101班  18110103  陈琳珏

摘要:称谓语作为一种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职业所使用得称谓语有所不同,通过调查发现其特点。

关键词:社会称谓语   差异  调查报告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语言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会迅速体现到语言,特别是词汇中来作为基本词汇的称谓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更能直接体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称谓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彼此之间表明相称谓语具有和其他词汇不同的特殊交际功能。此次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调查,分析他们各自的特点。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街头采访的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进行调查。下面将调查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对他人的称谓。

1、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与陌生同龄人打招呼中,无论是什么年龄,职业使用范围最广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其中女性占的比例比男性大。在随后的称谓开始在年龄上出现差异: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同学”、“帅哥/美女”和“亲”。25—3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其中有四个词比较具有区别性,“同学”、“亲”“老板”和“师傅”。“同学”称谓多出现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这是由于人群主要以学生为主,称呼对方为同学贴近其身份有显得比较亲近。“亲”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亲”首先源于淘宝,此后随着它在网络上的流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现在也慢慢融入到了现实社会中。“师傅”这一称谓语主要使用与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老板”和“师傅”一样也主要在35—45周岁和45—55周岁受访者中使用,但是不同的是使用“老板”这一词的受访者,他们主要从事的是和销售有关的工作,受其职业的影响让他们在称呼他人的时候带着他们职业的烙印。“同志”这一比较具有时代性的称谓现在的使用得很少了使用它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55周岁以上。由于社会变迁,中西文化交流,“同志”使用频率下降。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表示与旧的、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决裂,人们很少使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社交称谓语,而用“同志”替代,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同志”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广泛使用的社交称谓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不断产生,“同志”这一词就使用得很少了。

2、与年长自己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

对于比自己年长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较多的是叔叔/阿姨、大叔/哥/爷/姐/妈,其次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先生/女士/小姐”这一称谓多使用在25—35周岁和35—45周岁的受访者。“师傅”这一称谓多使用在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在“老先生/前辈/老人家/老奶奶/老爷爷”这个选项中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选择“老奶奶/老爷爷”的偏多,而25—35周岁、35—45周岁和45—55周岁的受访者中选择“老先生/前辈/老人家”。而使用“同志”和“亲”为零。究其原因,首先对于“同志”这个词在上面已经有所表述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其次对于“亲”这个词,在和对方是同龄人的时候使用会显得比较亲近而在面对比自己年长的陌生人是称呼回显得不尊重。

 3.熟人(同学/同事/朋友等)之间,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5分为经常使用,1分为从不使用)。

从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同志”一词的使用频率最低,其流行于特定的历史时期,现在不再受青年人欢迎。“老师”一词、是对传业授道解惑之人的专有称谓,调查发现在非教师阶层中,特别是娱乐行业,有转化为通用称谓语的势头。“亲”一词主要流行与淘宝,而大家在面对自己熟悉的人的时候则不太喜欢用该词。“美女”这种具有褒称内涵的词,在与和自己熟悉的人交流时使用这种称谓语显得比较亲近。“欧巴”一词源于韩语,是个音近词,本意是哥哥的意思。近年来随着韩剧和韩国综艺的热播,不少人开始使用该词,但使用该词的人以女性居多。“爷”

一词男性使用居多,称呼他人为某爷,有表示此人豪爽、霸气的意思。“老大”一词男女均有使用。“哥/哥们/姐/姐们”这一称谓使用频率较高,表示对方关系较好。“小伙伴(们)”这一词使用频率是较高,且在18周岁以下、18—25周岁这类受访者中使用较多。这一词源于网络“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后“小伙伴”一词就开始广泛运用于社交网络,而后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始广泛使用,现在说“小伙伴(们)”都表示亲近的感觉。

4. 在餐厅吃饭时,对服务员的社会称谓的调查。

对于服务员的称谓大多数都称“服务员”也有人称“服务生”随着现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一些较为高档的餐厅,他们对于服务员的称谓就会说“先生/小姐”或者是“waiter”,而在一些较为小型的餐馆里,会有其他的称呼,比如:“美女”、“老板”、“老板娘”。

二、他人对自己的称谓。

1. 遇到陌生人对自己打招呼,自己所能接受称谓情况。

在陌生人与自己打招呼时,自己所能接受的称谓和与同龄陌生人打招呼,使用社会称谓语情况出现了对应的关系。大多数受访者愿意接受的是用“你好,请问,打扰”等代替。年龄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受访者中愿意接受是“同学”、“帅哥/美女”和。25—35周岁接受较多的是“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和“亲”。35—45周岁和45—55周岁使接受较多的是“先生/女士/小姐”、“师傅”和“老板。”可以看出“帅哥/美女”、“先生/女士/小姐”这两个称谓的接受力和接受程度较强。“帅哥/美女”这一称谓语,既满足了自己心理预期,又可以拉近言语双方的距离,使自己心情愉悦,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可见“帅哥/美女”作为对褒称内涵影响到了人们对其的使用和态度。但称谓语“帅哥/美女”不适宜用在正式、庄重的场合,在比较较严肃、正式的场合,则更愿意听到对方称呼自己为“先生/女士/小姐”。

三、对于具有特殊意义称谓词的了解程度。

   1、是否了解“同志”这一称谓有时指“男同性恋”的意思。

 “同志”一词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最重要、最具代表性、最广泛使用的社交称谓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同志”被赋予新的含义,指称同性恋者。从调查结果来看18周岁以下、18—25周岁、25—35周岁的受访者都了解“同志”有指“男同性恋”的意思。在35—45周岁、45—55周岁和55周岁以上年龄段的受访者从未听说过“同志”一词有指“男同性恋”的意思。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个别受访者认为“同志”一词就是指“男同性恋”的意思。这是由于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个别受访者,他们没有经历也不太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称谓,而“同志”这个称谓现在也很少使用,再加上在网络“同志”就是指“男同性恋”的意思。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所了解的“同志”就是指“男同性恋”。

2. 是否了解“玻璃”“基友”和“拉拉”“蕾丝”用于指男/女同性恋。

和“同志”一词的调查相一致。18周岁以下、18—25周岁、25—35周岁的人都了解,在35—45周岁、45—55周岁和55周岁以上的受访者从未听说。玻璃:同性恋者的代称,男同性恋者,男同志也称为“boy love”,一般简称BL。BL正好是玻璃的简称,所以人们习惯上叫同志为玻璃。蕾丝,Lesbian(蕾丝边)指女同性恋者。 拉拉,女同志的代称,由Lez(Lesbian的简写)音译而来。这些词的出现想让同性恋这个词可以说得隐晦一些,不至于那么直白。最早流行与网络,由于18周岁以下、18—25周岁、25—35周岁的受访者受网络影响较大,对于这些词也比较了解。

四、是否了解并使用流行及网络称谓语。

1,是否了解并使用流行称谓语。

从图表中可以发现“土豪”、“女汉子”“学霸/学渣”使用了解的人较多。这类词语先是流行与网络而后在社会生活中慢慢流行。18周岁以下、18—25周岁、25—35周岁的人他们大多了解并且会使用这类词语。而35—45周岁、45—55周岁的受访者,他们对于这些称谓语大多数都只是了解,在生活中使用这些词语较少,有些词语只限于听过,而具体这个词表达什么意思不是很清楚。

2. 对于网络的称谓语的了解状况。

对于网络称谓语了解人数最多的称谓语是“绿茶婊”、“废柴”、“大V”。和是否了解并使用流行称谓语情况一样。18周岁以下、18—25周岁、25—35周岁的人他们大多了解并且会使用这类词语。而35—45周岁、45—55周岁的受访者,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听过这些词语。

五、您认为下列词语目前在社会认知上的感情色彩是?(5分为褒义,1分为贬义,3分为中性义)

“土豪”网络用语。通常指乡土里有钱并非主观而显示出个人巨额财富的人(区别于暴发户)。指网络上无脑消费的人,也可以引申到其他领域(网络游戏、电子设备、动漫ACG等)。如某网络游戏中的人民币玩家被称为“土豪”,有时也会简化为“壕”。"土豪"原指在乡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土豪被中国人所熟知,与土改和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有关。那时的土豪,是被专政与被打击的对象,因为为富不仁、盘剥贫苦农民、破坏革命等是他们的标签。

后在网络游戏中引申为无脑消费的人民币玩家,用于讽刺那些有钱又很喜欢炫耀的人,尤其是通过装穷来炫耀自己有钱的人。该意义衍生出“土豪,我们做朋友吧”等句子。有些人把比自己肯花钱的人都称之为“土豪”。在调查中发现受访者认为该词是中性义。

“熊孩子”网络上常用于形容孩子调皮的,岁数小不懂人事的,同时在看到一些小孩做了一些不可理喻的带有破坏性的事情时,也可以叹一句:“这熊孩子”。当然孩子小不懂事可以理解。这一称呼来源于北方,泛指那些惹人讨厌的孩子。一般也有昵称的意思,表示对调皮孩子的爱称。在被网友们界定为那些乱翻东西、搞破坏、不守规矩的孩子。调查中多位受访者认为该词是中性义。

“女博士” 博士,古代宫名。秦汉时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武帝尊儒术,于朝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近年来在网络上流传了这么一句话“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更可怕——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该词是中性义。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个别群体认为称呼她人为“女博士”具有贬义

“女汉子”是指一般行为和性格向男性靠拢的一类女性。形容女性可能言行粗鲁,个性豪爽,独立,有男子气概等大众认为女性不应拥有的特质,是一个有褒有贬的网络语言。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该词是中性义。

“妇女” 在官方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现在对于“妇女”这个词有着一些争议,有些人认为“妇女”一词听上去不好听。从调查结果看来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妇女”一词是贬义。

“剩女”一词是教育部20##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很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但也很多自身条件较差。多数剩女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而变成“剩女”的大龄女青年。在大多数受访者看来此词带有贬义。

“公知”从字面可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略词,精确定义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原意是正面的。在中国社会的一般认知中,“公知”一词更是对那些所谓公正博学,自视甚高,以天下评判为已任,揭露各方面问题,自认担纲启蒙责任,诲人不倦的一群文化人。但在网络和微博中,“公知”意思已经转变为只为少数人说话,甚至成为崇洋媚外人士的一种称号,意义完全相反。在多数受访者看来此词为贬义。

“老外” 中国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为什么又把外国人称为“老外”呢?这是因为中国人历来是爱和平的,对亲友四邻是友善的, 称呼中加“老”显得亲热,比如“老乡”“老表”,称呼你老外,就像称呼老张老李那样,大大咧咧,随便亲切。此词在大多数受访者看来具有中性义。

六、是否建议“妇女节”更名。

在网上有关于“三八妇女节“的讨论,有人认为“妇女”一词让人听着感觉很是不舒服,建议将妇女节改名成“女士节”。从调查结果看来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妇女”挺好的,但在18周岁以下和18—25周岁的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妇女一词不好听需要改名,但对于应该改成什么名字时有受访者就不知道应该改叫什么名字。

七、在“女士”和“小姐”中选择一个使用或被使用的倾向性。

从调查结果看来,大多数受访者更加倾向于“女士”一词。“小姐”一词作为称谓语历史悠久,语义色彩变化较大。宋至清代,“小姐”用来指称宫女、婢女、妓女等地位低下的年轻女性,是一种蕴涵贬义的称谓语。但在元代中后期,随着社

会发展,女性地位的抬升,“小姐”也指豪门富户人家的女儿或是年青女性,其语义也由贬义转为褒义;直至民国,“小姐”成为封建阶级、资产阶级女性的代名词。改革开放后,香港最先使用“小姐”称呼由大陆派过去的女性工作人员;后由深圳、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推广开来,借以称呼年轻的女性。但是,最近几年,“小姐”又发生变化,用来指称从事色情服务的年轻女性。这也就是受访者,女性多不愿被人称为“小姐”,男性在社交场合中,尤其是饭店、娱乐场所

避免称女性为“小姐”。而“女士“有士人操行的女子。初见诗经《大雅》既宋代以后用于敬称,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与诸女士茶花良久,知是大家闺秀。”可见“女士”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女士”一直沿用至今,它不受女性婚否的限制,所指女性的年龄段较长,可以指称青年女性,也可指称年长的女性,多用于正式场合。

八、是否在某些场合遇到过“无称可呼”,称谓选择困难,不知该如何称呼对方情况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是,偶尔”情况的受访者所占大多数,其次,“是,经常” ,然后是“否,没有遇到这种情况”受访者。较少。从中可以看出大多受访者对于在社交场合的社会称谓语的认知和使用能力不是很强。

九、结束语。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知道,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对于社会称谓语的使用情况不同。18周岁以下、18—25周岁和25—35周岁的受访者受网络信息的影响较大,特别是18周岁以下、18—25周岁的受访者。35—45周岁的受访者虽然会受网络影响但其影响不大。不管是面对同龄陌生人还是年长于自己的陌生人在使用称谓语上多数受访者喜欢“您好,请……”代替。在社交场合使用称谓语的情况下,媒体工作者和从事于销售有关的工作人员会较少碰到“无称呼可称”的状况。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一些老的称谓语开始不再使用,新的称谓语开始出现,尤其是网络的发展为新的称谓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动力,青年人对新事物、新理念比较敏感,容易接受新兴的社会称谓语;中年人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对新兴的社会称谓语接受程度较低。

 

第二篇:毛概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上网率已接近100%,并且有着越来越广泛的网络应用行为,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养成了不同的网络习惯,在接触变幻万千的网络文化的同时要求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网络素养。文章以部分当代大学本科生为样本,进行了大学网络习惯文化以及素养的问卷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依赖度很高且上网目的较为全面;网络文化的建设方面基本良好,且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而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以及对网络的认识,还处在一个自发状态,个体差异较大,并不能概括的判断。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习惯,网络文化,网络素养

随着计算机的微型化和普及,网络已经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个人电脑成为了我们的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带来了诸多方便。与此同时,由于网络在学习生活中的比重的不断增加,网络文化在校园内得以迅速传播,改变着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网络习惯,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代大学生是国家今后发展强大的重要力量。如何引导大学生增强信息辨识能力,提高自律能力,在网络时代大力弘扬积极、健康的主流文化,促进个人的成长成才,并积极承担起引领网络文化方向的使命和责任,构建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是一个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为了初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网络习惯和网络文化有关方面的情况。我们调查小组利用寒假的假期时间,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大学生在网络使用状况、网络娱乐、网络参与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一共收到了160份来自当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初步了解了大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基本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 网络使用状况

(一) 上网时间

根据调查结果,有23.13%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2小时以内,48.13%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2至4小时,17.5%的大学生上网时间为4至6小时,另外11.25%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6小时以上。

另外,根据对大学生上网时间段的调查,有46.25%的选择在晚上,还有49.38%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时间段。

同时,83.75%的大学生在假期和休息日的上网时间比在工作日长,

9.88%的大学生认为假期和休息日的上网时间与工作日没有区别。 可以得知,超过7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在4小时以内,而且上网的时间段一般选择在晚上或者空闲的时候。

(二) 个人电脑拥有状况

在参与调查的160名在校大学生中,96.88%的人拥有自己的个人电脑,只有5名大学生暂时没有个人电脑。大学校园内电脑的普及率很高。

(三) 网龄

调查发现,8.13%的大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在小学以前,33.13%的大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在小学低年级,26.88%的大学生接触网络在小学高年级,26.88%的大学生第一次接触网络在初中,最后5%的第一次接触网络在高中。接近70%在初中以前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

我们也调查了网龄长短对使用网络的影响,有55%的大学生认为早期接触网络对他们今后使用网络的情况产生了影响。而另外45%的大学生则认为,早起接触网络与他们今后的网络使用情况没有联系。

二、 网络应用情况

(一) 早起接触网络的目的

在160份调查问卷结果中,58.75%的大学生在早期接触网络的时候目的是为了娱乐,只有18.75的大学生早期接触网络的目的是学习。 当前大学生早期接触网络的时间大都在初中以前,那时候网络才刚刚开始普及。出于对网络的好奇,大都抱着娱乐的心态开始第一次接触了网络。

(二) 上网的主要目的

关于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中,我们设置了多选题。其中,44.38选择了解时事,62.5%选择聊天交友,66.88%选择查资料,45%选择玩游戏,80.63%选择看影视剧,53.13%选择网上购物,还有19.38选择其他用途。 可见,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休闲娱乐,同时也兼顾这学习和获取信息。

(三) 网络参与

我们还对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的参与感进行了调查。在对网络热点事件态度的回答中,89.38%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8.75%无论什么事都十分关注,剩下1.88%从不关注任何热点事件。

同时,在看待网络上的“口水战”回答中,63.13%的大学生选择;仅仅观望,34.38%的大学生选择直接屏蔽,只有2.5%的大学生选择加入。 我们可以知道,网络上的各类热点事件还是很容易吸引住当前大学生们的眼球,大学生关注这些事件的热情很高。但是,多数大学生并不会主动去利用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发起讨论,更多的是扮演这旁观者的角色,网络互动的水平低。

三、 网络文化

(一) 网络语言

对大学生上网的时候会不会使用不文明用语的调查中,38.75%的调查对象偶尔使用不文明用语,36.25%的调查对象很少使用不文明用语,21.88%的调查对象从不使用不文明用语,还有3.31%的调查对象经常使

用不文明用于。

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已经从网络上逐步被延伸到了日常生活的交流中,使用不文明用语的,影响的是整个网络文化。而这种不友善的行为,也会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传播而扩大影响范围。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中,使用不文明用于的情况很少见,说明当前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文明规范把握的很好。

(二) 浏览内容

在对是否在网络上浏览过黄色、危害社会治安等相关内容的调查中,61.25%的调查对象选择无,38.75%的调查对象选择有。在众多的调查对象中,有接近四成的大学生曾经浏览过黄色或者危害社会治安的内容,遭受着这些不健康内容的侵蚀。

(三) 网络文化的影响

在调查网络文化的影响时,91.8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影响。可见网络文化的影响深入了我们的生活。

四、 对网络的认识

(一) 网络社交

在网络社交生活的真实性的调查中,59.38%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社交亦真亦幻,31.88%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社交不真实,仅有8.75%的调查对象认为网络社交是真实的。

当前大学生,大部分都认为网络社交带有不真实的成分,是不可信的。因此在社交过程中,总是会想着保护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伤害。

(二) 网络是否浪费时间

在“你是否感觉在网络上浪费时间太多?”的调查中,65.63%的大学生有时候会觉得在网络上浪费太多时间,26.88%的大学生经常觉得自己在网络上浪费太多时间。而剩下只有7.5%的大学生几乎不会觉得自己在网络上浪费太多时间。

同时,我们调查了上网时,是否会控制不住行动,忽略本来上网的意图的情况。有66.88%的调查对象选择是,33.13%的调查对象选择否。

随着网络这学习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也越来越多。由于自律能力的薄弱,很多大学生在上网时很难控制住自己的行动,网络娱乐成瘾的现象经常发生。也正是由于很难把握住自己上网的原本意图,当前大学生不能控制好自己的上网时间,才会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在网络上浪费了太多时间。

(三) 对网络的依赖

我们调查了当前大学生对没有网络的一天的感觉,其中,50%的大学生认为跟平时一样,39.38%的大学生认为难受煎熬,还有10.63%的大学生表示没体验过。

对于网络是否是休闲活动第一选择的问题上,50.63%的调查对象选

择是,49.38%的调查对象选择否。

可以看出,接近四成的大学生对网络十分依赖,失去网络的生活便会备受煎熬,同时,有半数的大学生已经把网络作为了第一休闲活动。网络正在逐步占据当前大学生的生活时间。

(四) 网络对生活的影响

在“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的调查中,有60%的大学生认为无法判断,34.68%的大学生认为是积极的,只有5.63%的大学生认为是消极的。

在“是否感觉网络阻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交往”的调查中,48.7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已经阻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交往,另外51.2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交往没有阻碍。

所以,网络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有这很大的影响,具体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并不能概括地判断。网络对生活的影响具有两门性,但是明显利大于弊。

五、 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互联网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营造健康积极的高校网络文化。

(一) 要充分发挥网络对学习的积极推动作用

显而易见,大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希望与他人进行实时、有效地学习交流,而且期望能进行群体性的探讨学习。由于不善于利用网络进行群体性协作学习,学习交流的主动性不高,缺乏有效交流、沟通,因此得到的学习反馈、评价、激励等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也使得网络学习中获得的知识零散、片面、难成系统,不利于形成对事物的整体认知。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增强网络学习的互动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1)搭建网络教学交互平台

通过搭建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及时、便捷、全面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为大学生的交流互动提供环境和支持。各高校应该通过开设各种专题网站、主题论坛以及在线学习小组等方式,让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师生畅所欲言,真正发挥网络互动功能,以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以及与网络媒介之间的互动。

(2)发挥教师的网络教学作用

尽管大部分网络学习平台都提供了交流互动工具,但由于缺乏合理的组织和有效指导,导致网络交流工具利用率低,因而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网络互动率低的现状。这就需要教师发挥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通过教师对网络学习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调控和管理

等活动,通过增强教师对网络学习的参与度,通过教师充分在线及时交流和错时互动,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以提高网络学习效率,激发大学生的网络参与热情。

(3)培养学生自身的主动性

许多大学生仅把网络当作获取信息的工具,进行网络学习时缺乏交流和分享意识,限制了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大学生们应转变态度,努力掌握网上沟通技巧,通过交流协作,进行思维碰撞,建立并维持和谐的网络互动关系,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互动,增强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高网络学习的参与度。 (二) 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辨识力

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网络信息,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还是很容易迷失其中。所以,有必要锻炼其信息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三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是对大学生进行动画和网页、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术层面的技能培训;二是对大学生进行有目的地搜集、获取信息,筛选整理信息,发布信息等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三是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方法和策略的培训,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抵抗信息干扰的能力,为有效开展网上学习创造条件。

(三) 整合网络学习资源,建立学科性强、专业化的学习

网站

当前大学生网络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网络上有效的学习资源少,需花费较多时间甄别;网络学习资源太分散,整合不够;有深度的专业性网络学习资料较少。相较之下,国外一些知名大学注重实施课程开放计划,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当下亟需整合各类网络学习资源,适应高校学科建设需要,建立学科性强、专业化的学习网站,丰富和推广各类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以改善网络学习资料少、专业性不够、过于分散的现状。对于专题化学习网站既要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库,还应建设学习导航系统和反馈系统,以使得学习内容更加条理化,便于知识搜集、筛选和互动。

(四) 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和应用能力

大学生普遍能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性,但利用和运筹时间的能力参差不齐。此次调查也显示,仅有9%的大学生认为个人在网上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是很有效率的。这充分说明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学习时间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处于一种自由、放任和散漫状态,缺乏对时间的计划,这也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利用网络的效率。建议大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时,要具体化、明晰化。通过增强自律意识,提高网络时间的管理能力,提高网络的运用能力。

六、 大学生网络使用的综合状况

(一) 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较高

由以上调查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网龄大都很长,网络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已经深入到每天的方方面面,被依赖性很高。

(二) 网络文化氛围整体良好,但仍有瑕疵 由以上调查可以得出,当代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网络文化建设都有自己的认识,但一些不文明现象仍需克服。

(三) 大学生对网络认识一般

由于网络上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所以大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参差不齐,这是需要我们日后解决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