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1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GC20-2011)

理解和应用

崔建恒

2011.12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2 / 13)

1

1.1 修订工作概况 本规范的历史沿革

第一版是在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程》(JTJ 064-86) 以及《公路桥

位勘测设计规范》(JTJ 062-91)、《公路隧道勘测规程》JTJ 063-85) 中有关工程地质勘察的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行业技术进展和工程实践经验,依据当时公路设计和建设的需要,制定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由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主编、共八个单位16人参编。

交通部工程管理司于19xx年7月9~10日在成都主持召开了《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修订大纲审查会,《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初稿)讨论会于19xx年6月17~11日在西安召开。

交通部1998 年12 月23 日交公路发(1998)805 号“关于发布《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通知”颁布,自1999 年5 月1 日起施行。

1.2 “98规范”执行情况:

公路工程作为一种线状工程,穿越不同地形地质单元,遇到的岩土类

型复杂多样,又涉及路基、桥梁、隧道以及站所建筑等多种工程类型,内容繁杂。相关联的技术标准陆续修订,还有“与国际接轨”的趋势。因此,98规范在使用中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公路土工试验规程》中土的 “统一分类”方案和《公路桥涵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的分类方案如何理解和协调?一些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3 / 13)

量化规定如何理解执行?特殊性岩土的种类还不全面;一些勘察、测试方法的逐渐普遍应用,原来比较粗略的规定需要明确;目前工程实践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着重强调,等等。

我们陆续收到一些意见和建议,有的是工作中新出现的问题,“98规

范”没有明确规定;有的是对规范的理解问题;还有相关技术进步了,原来还不明确的问题有了结果,都需要对98规范进行修编。

1.3 本次修订情况

交通部交公路发[2006]439号“关于下达20xx年度公路工程标准制修

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安排的20xx年度公路工程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修订工作,8个单位17个人参编。参编单位和人员进行了料调整。

20xx年7月23~24日,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在西安主持召开了《公路

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送审稿)审查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代表共20人参加了会议。

20xx年12月16—17日,受交通运输部公路局委托,人民交通出版

社在合肥组织召开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总校会; 20xx年8月20—23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第二次总校会。交通运输部20xx年第74号“关于公布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公告 ”颁布,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4 / 13)

2

2.1 基本构架和修订的主要内容 基本架构

98版《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概括了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全部内

容,改变了以往按专业或按专题分编标准的情况。同时,增加了可行性研究阶段公路地质勘察的要求。在初步工程地质勘察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中,考虑了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内容的不同要求。在不良地质与特殊性岩土的章节内,部分条款区别了路基、桥基和隧道场地不同的工程地质勘察要求。 “98规范”共分九章、八个附录和条文说明附件,根据公路勘察设

计程序,对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共性的部分,专列了一章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技术要求;对新建公路的地质勘察,由可行性研究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初步工程地质勘察、详细工程地质勘察等三章组成;对改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单列了一章;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是公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点,分章编列了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土。

修订后的《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延续了98规范

的基本架构,分为9章和11个附录。

2.2 修订内容

与原《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相比,主要修订内容: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5 / 13)

2.2.1 对岩土分类进行了修订:主要明确了作为材料用土的“公路土”

分类(偏重于工程水稳性能的考虑)和“地基土”分类。其实,

隧道围岩分级也是一种分类方案。这样公路工程就有三个岩土

分类方案,分别适用于材料用土、地基土和隧道围岩。

2.2.2 增加了编制勘察大纲和岩土参数分析的规定:98规范对于勘

察方案的规定体现在总则中。但是,勘察工作最普遍的偏差是

重钻探、轻调绘,勘察工作目的性、针对性不强。为了增强勘

察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增加了编制勘察大纲的明确规

定。岩土参数分析的规定,是为了减少主观盲目地提交“经验

指标”,提倡采用客观的测试试验指标而增加的。

2.2.3 增补了圆锥动力触探修正的规定:近年来,山区共建设中大量

的遇到碎石土,取样试验困难,圆锥动力初探几乎成了唯一的

测试方法。

2.2.4 增加了花岗岩残积土、填土、红粘土的勘察内容:由于粗粒花

岗岩很容易风化称为砂土状,不仅厚度大,而且强度差异明显,比较特殊的工程性质,有必要做出专门规定;填土和红粘土勘

察也是对98规范的补充。

2.2.5 对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编制的内容和要求进行了修订;加强了各

阶段及各类构筑物的勘察深度要求:主要是针对是实际工作和

《地勘报告》中普遍存在的偏差的强调性规定。

2.2.6 修订了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

2.2.7 补充了岩质边坡岩体结构类型的划分标准:目前,公路可以跨

江过海、穿山越岭,桥梁隧道建设技术取得很大进步,而边坡

已经成为公路工程的短板。许多山区公路建设项目因为边坡问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6 / 13)

题造成投资控制困难,还留下诸多安全隐患。为了加强边坡勘察和稳定分析,特别增加了研制边坡岩体结构分类标准。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7 / 13)

3

3.1 规范条文的理解和运用 规范的地位和作用

规:规矩。圆曰规,方曰矩。——《楚辞·离骚》

范:模具。模型为实体,模范为限界。

这两者分别是对物、料的约束器具,合用为“规范”,拓展成为对思

维和行为的约束。对于某一工程作业或者行为进行定性的信息

规定。主要是因为无法精准定量而形成的标准,所以,被称为

规范。

请注意“无法精准定量”!规范是一个规定和限制,也就是一个起码

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掌握尺度。

规范的表达方式:用地质勘探专业的表述,与公路工程主体有距离。 规范是用来限定和指导地勘工作的法规文件,不是用来划分责任的。

铸造的工件没有超出模范,但不一定就是合格产品(不饱满)。

3.2 勘察的目的和要求

任何工程建设都要查明:场地稳定性、地基承载能力、建设适宜性。 目的和要求是勘察工作的基本规定,具体的量化要求必须服从这个前

提。

第三章“技术要求”第3.1.1条关于“勘察工作程序”的规定,以及

各章节中都规定了“为编制设计文件(研究报告)提供工程地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8 / 13)

质资料。重要的是要知道各阶段设计需要了解哪些资料。

3.3 勘察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第一章“总则”第1.0.5条关于“勘察阶段”的划分

可行性研究阶段:为路线走廊选择提供依据,注重地质条件的地域性

特点,控制方案的重点工程要明确场地条件。

初步设计阶段:路线方案比选,工程地质选线(在地质图上选线);

工程方案设计以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为依据。

施工图设计阶段: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查明具体工程部位的岩土参

数。

施工阶段勘察:由于地质勘察工作具有间接推断的成分,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修正。一般以随施工开挖揭露验证为主。

复杂条件下,根据需要参照“技术设计阶段”安排针对性勘察工作。

3.4 勘察方案

第三章“技术要求”第三节“勘察大纲”的规定了勘察工作的组织和

策划问题。各章节都有应做哪些工作,取得哪些资料。这里要清楚各阶段设计工作需要掌握什么资料,如何使用这些资料,然后才是怎么策划勘察工作。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9 / 13)

3.4.1 地质勘察与工程设计衔接的条件:划出存在问题的范围;查明

问题的性质和危害;给出工程设计需要的参数。

3.4.2 基本要求:建立参照标准;推断与验证;有效的勘察方法。

3.4.3 勘察方法的选择与组合:对照性、相辅性、展开性、替代性、

立体性

3.4.4 科学合理的工作顺序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10 / 13)

4 边坡问题

坡: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

人工边坡、自然边坡、斜坡、滑坡。

边坡:工程近旁的斜坡。挖方边坡、填方边坡、斜坡地基、桥位岸坡、

隧道洞口边仰坡、场地边坡。

4.1 边坡的概念

4.1.1 边坡环境:临空面、张剪性破坏、环境因素变化大

4.1.2 边坡变形破坏的方式:拉张蠕变、剪切滑动、弯曲倾倒、溃错

4.1.3 边坡破坏分类——以工程加固为目的

4.1.4 边坡破坏模式的识别和预测

4.1.5 边坡稳定分析方法:过程机制分析、工程地质类比、数值计算

和模拟

4.2 边坡勘察

4.2.1 边坡勘察的基本任务:

确定边坡变形的范围、查明边坡的内部结构和变形破坏边界面的空间

形态、提供破坏边界面岩土强度参数、掌握影响岩土物理力学

参数的地下水活动情况。

4.2.2 边坡勘察的基本要求:

查明边坡所在地段的地貌形态、坡体岩土结构和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判断边坡失稳破坏的可能性及其破坏类型,取得边坡加固方案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11 / 13)

设计和工程结构设计计算所需的资料和参数。

4.2.3 边坡勘察的内容和方法:

把钻孔放到地质环境中分析。在通过工程地质调绘,掌握边坡所在地

段的地貌特征、地质构造格局、地层层序、特殊性岩土和软弱夹层的位置、不良地质现象的类型和范围的基础上,进行勘探和试验工作。

4.2.4 调查和测绘

4.2.4.1 调绘的范围:

工程地质调查和测绘的范围内容和精度应满足边坡稳定性分析和加

固方案设计的需要,一般是在宏观判断基础上预计,在工作过程中确定的。

4.2.4.2 调绘的内容:

微地貌形态(原始坡度、形状、台坎、沟槽等)、地表覆盖及露头(地

层分布及其产状、岩土类型、结构面产状及其频度、工程性质)、地质构造(褶皱的方位、断裂的性质及其范围和产状、不同岩土的接触关系)、变形迹象(裂缝的性质和产状、错坎的高度、沟槽的成因等等)、 水文地质条件(地表水来源和排泄情况、地下水出露的位置和流量及其季节性变化情况)。

4.2.4.3 调绘的精度:

以能够反映基本内容(微地貌形态、岩土种类和分布范围、主要变形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12 / 13)

迹象及其方位)、能够布置加固工程为度,一般采用1/500~1/1000及其相应的调查精度。

4.2.5 勘探点、线的布置:

勘探点、线的布置,以查明边坡岩土结构为原则。汇总勘探成果和地

质调查资料的地质剖面是反映边坡岩土结构的基本图件。

4.2.5.1 剖面线间距

在垂直和平行坡体位移的方向上,与勘探点、线相应的地质剖面线间

距,以能够控制岩土结构单元划分为原则,并且不大于50米。“同一剖面上的勘探点不少于3个”,既要求能够控制深层岩土结构的钻孔和探坑、探槽,也包括能够反映内部结构的地质露头。

4.2.5.2 勘探点的间距

根据边坡岩土结构复杂程度确定,为查明软弱夹层和不利结构面,应

当加密。一般情况不大于50m。

4.2.5.3 勘探深度

应深入稳定地层3~5m。一般在初次勘探时,在边坡中部安排一个达

到设计坡脚高程以下的控制性钻孔,以便了解稳定层的位置。

4.2.6 勘探方法:采用综合勘探方法。

应充分利用天然露头和坑槽剥露等直接观察方法取得区段内的平剖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理解和应用 (13 / 13)

面地质信息。

钻探的主要目的是对深层情况推断的验证和取样试验。

以物探方法延拓和加密,作为补充;试验测试和监测是为了得到进一

步的岩土和水文参数、了解边坡变形情况。

4.2.6.1 相对于其他工程来说,边坡对岩土结构变化的敏感性更强。查

明坡体内部乃至细部的岩土结构,应该采用互为补充和验证的综合勘探方法。已经开挖成型的边坡,通过开挖剥露面地质信息的调查、测试和取样试验,往往就可以基本上掌握大部分资料,仅补充少量勘探工作,即可以满足设计需要。

4.2.6.2 为查明软弱层面的位置、性状,钻孔宜与结构面成30°~60°

夹角。必要时可在勘探线上布置少量的探洞、探井或大口径钻孔。探洞宜垂直于边坡,并可追索开挖。钻探取芯很容易遗漏薄的软弱层和结构面,只有丰富的钻探经验、采用特殊工艺才能找到软弱面的证据。因此,通过挖探直接观察寻找软弱结构面就成为最有效的方法。

4.2.7 岩土取样试验:

对每一主要岩土层及软弱层均应取样试验。每一层试样不少于6 件,

有条件时,软弱层宜连续取样。虽然在某些情况下,现场试验可得出很满意的结果,但室内强度试验迄今仍最为普遍。保证室内试验的试件能真正代表现场的岩土性质是很重要的。因此要尽可能的模拟实际状况为查明岩土成分性质并为稳定性评价提供有关参数。

 

第二篇:地质勘探报告

工 程 地 质 勘 察 报 告

(详细勘察)

 一、前言

 (一)场地位置及拟建工程概况

受委托,对其拟建的丘北县官寨乡小矣勒小学宿舍楼及食堂地基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勘察场地位于丘北县官寨乡小矣勒小学校园内,拟建住宿楼位于校园内已建教学楼前端,两幢住宿楼平行分布于场地内,层高六层,长为32米,宽为11.00米,砖混结构,上部单轴最大荷载达5000KN,基础型式拟设计为嵌岩桩基础,以④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极限桩端阻力标准值=2400kpa)为桩端持力层,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桩深约6-8米,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1倍桩径以上。住宿楼室外±0.00m标高低于本次勘察假设±0.00m高程点7.00m,即低于已建教学楼圈梁顶面7.00m。拟建学生食堂位于校园内已建教学楼左侧,与已建教学楼平行,离已建教学楼10.80米,层高二层,长为12米,宽为8.50米,框架结构,上部单轴最大荷载达1800KN,基础型式拟设计为嵌岩桩基础,以②层全风化粉砂质泥岩(极限桩端阻力标准值=1500kpa)为桩端持力层,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桩深约7-8米,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1倍桩径以上。学生食堂室外±0.00m标高与本次勘察假设±0.00m高程点相同,即与已建教学楼圈梁顶面标高相同。

(二)勘察目的任务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任务及要求:

1、查明地场内地质成因,地基压缩层范围内各岩土层的空间展布、厚度、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特征值fak、桩周摩阻力极限值qSik、桩端阻力极限值qpk等。

2、查明地基内地下水类型,埋藏情况,判明地表水及地下水对基础有无腐蚀性等水文地质条件。

3、查明有无滑坡、岩溶、土洞、塌陷、泥石流、采空等不良地质现象;

4、判定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地震液化。

5、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

6、对地基和基础设计方案提出建议。

7、提出对不良地质现象的治理意见。

二、勘察工作

(一)勘察方法及勘察工作概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3.1.1—3.1.4条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3.1.1条,该拟建建筑场地的场地复杂程度为三级、地基复杂程度为三级、工程重要性为三级综合本次勘察等级为丙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等级和场地的实际情况,该项工程采用了钻探、原位标准贯入试验,钻孔孔口标高及地下水位测量为主,辅以资料收集及地区经验综合确定的勘察方法。工程采用XB-100L型液压岩芯钻机,套管护壁,岩芯管无水回旋钻进。

根据甲方要求,本次勘察布孔据甲方提供的“丘北县官寨乡小矣勒小学住宿楼及食堂平面布置图”沿拟建建筑周边和角点按8.5×16米的间距共布钻孔施工16个(详见钻孔布置平面位置图)。

勘探孔深度按《GB50021—2001》规范4.9.3条要求一般性勘探孔深度应达到预计桩长以下3—5d(d为桩直径),且不小于3m,对大直径桩不小于5米;控制性勘探孔应满足下卧层验算要求,本场地强风化泥岩埋深一般在4.30—9.50米,一般性钻孔孔深进入强风化泥岩不低于3米,控制性勘探孔孔深进入强风化泥岩不低于5米。

本次勘察布孔系据甲方提供的“丘北县官寨乡小矣勒小学住宿楼及食堂平面布置图”,以场地内已建教学楼右侧拐角点为坐标原点(0、0),以平行已建教学楼长边方向为X轴,以垂直已建教学楼长边方向为Y轴,按钻孔孔口坐标进行布孔,详见平面图。本次勘察假设已建教学楼圈梁顶面为±0.00m(已用油漆标注),场地内各孔口高程均引用该处高程点,采用水准仪测量。

(二)勘察工作量

本次完成的勘察工作量见下表1: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                      表1

(三)勘察依据

1、《工程地质勘察委托书》;

2、《勘察合同》;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4、《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标准》JGJ87—82;

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6、《建筑地基设计规范》(GB5007-2002);

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8、《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四)勘察进程

三、场地条件

(一)位置和地形

勘察场地位于丘北县官寨小学校园内。场地为风化残积斜坡地带,勘察期间场地已整平,场地内分两个台阶,第一台阶为拟建住宿楼位置,第二台阶为已建教学楼位置,两台阶相差7米左右。各台阶之上场地较平坦,场地标高-1.40—--7.50m,相对高差6.10m。场地北侧为丘北至官寨的公路,其余三面均为斜坡地带。

(二)地层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孔所达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层由第四系及其下的中生代三叠系中统法朗组泥岩构成。经分析对比,从上而下分为四个岩性层。现分述如下;

岩性分层描述表 

                                         表2

(三)、地下水

本场地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四)、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各岩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详见表3;

三、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一)、场地的均匀性、稳定性和适宜性

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地基均匀,层位齐全,属于均匀地基。本场地为已整平场地。场地内无滑坡、岩溶、土洞、坍塌、泥石流、采空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及地基均匀但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但场地内存在较高的陡坎,勘察期间未作挡土墙支护,应尽快做好挡土墙,以免坡体失稳,对已建教学楼安全造成威胁。

(二)地基基础方案

拟建两幢住宿楼层高六层,砖混结构,上部单轴最大荷载5000KN;学生食堂层高二层,框架结构,上部单轴最大荷载达1800KN:场地内①层杂填土承载力不高,其fak=30kpa,层厚0.30—2.40m,平均层厚1.46m,层厚较薄,不能作为拟建工程基础持力层。②层淤泥质粘土承载力不高,其fak=60kpa,层厚1.20—4.80m,平均层厚3.28m,不能作为拟建工程基础持力层。③层全风化粉砂质泥岩承载力较大达160kpa,层厚1.20—3.40m,平均2.03m,坚硬稳定,其下部无软弱下卧层,但顶板埋深较大,不宜作为拟建工程浅基础持力层,可作为低荷载、低层建筑物桩基础持力层,不宜作为重荷载建构筑物桩基础持力层。④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承载力较大,达240kpa,但埋深较大,不宜作为拟建工程浅基础持力层,可作为桩基础持力层。

桩的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应按“GB50007---2002”、“JGJ94—2008”规范执行,工程桩施工前,应按规范要求先进行桩载荷试验确定桩底岩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值。初步估算用的设计参数详见表3、表4及表5。进行桩基础设计时,确定大直径桩(d≥800mm)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Quk)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Quk=u∑ψsiqsikLsipqpkAp

   上式中:u—桩身周边长度;

           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值,按上表3取值;

           qpk—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值,按上表3取值;

           ψsi—大直径桩的侧阻、端阻尺村效应系数,本工程的粘性按ψsi=1、ψp=(0.8/D)1/4取值;风化岩石按ψsi=

(0.8/D)1/3、ψp=(0.8/D)1/3取值;

Lsi--桩身穿越第i层土的厚度;

       Ap—桩端面积

    关于基桩的竖向承载力设计值,应按国家《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第5.2.2条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其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表4

以③层全风化粉砂质泥岩为桩尖持力层,并进入持力层1米以上。桩深7—8米,桩径为800mm,单桩极限承载力:1000KN。

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其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表5

以④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为桩尖持力层,并进入持力层1米以上。桩深6—8米,桩径为800mm,单桩极限承载力:1600~1900KN。

采用桩基方案设计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本报告建议的单桩承载力极限值是根据各参数估算的数值,设计时应根据现场载荷试验结果作相应的调整。

(2)桩基工程正式施工前,应在现场核实施工条件,核实相应的桩尖标高。

(3)由于上部各岩土层松散、软弱进行人工挖孔时一定要作好护壁。

(4)由于本场地内存在淤泥质粘土,味嗅,富含大量的有机质,人工挖孔时一定要作好通风措施,以免毒气汇集产生人员伤害事故,进行人工挖孔时应作好送风、采用鸡试等安全措施。

(三) 地震效应

根据地震烈度区划图可知丘北县官寨乡地区为VI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从场地土的性质判定,本场地属于中软场地,场地类别为II类。本场地四周为较陡的斜坡,场地属于对抗震设防不利地段。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勘察工作,现已查明场地内的土体结构,各土层的深度、厚度及其变化规律,物理力学性质,承载力特征值fak,水文地质条件及不良地质作用等,现结论和建议如下:

(1)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内岩土体由第四系杂填土、淤泥质粘土及其下中生代三叠系中统法朗组粉砂质泥岩构成,从上至下共划分为四个岩性层,即①层填土、②层淤泥质粘土、③层全风化粉砂质泥岩、④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

(2)其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详见报告内插表3。

(3)本场地地下水位埋深较大,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无地下水,可不考虑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

(4)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场地土及周围环境条件,拟建两幢住宿楼层高六层,砖混结构,上部单轴最大荷载达5000KN,基础型式拟设计为嵌岩桩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以④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极限桩端阻力标准值=2400kpa)为桩端持力层,并进入持力层1米以上,桩深6—8米,桩径为800mm,单桩极限承载力:1600~1900KN;学生食堂层高二层,框架结构,上部单轴最大荷载达1800KN,基础型式拟设计为嵌岩桩基础,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以③层全风化粉砂质泥岩(极限桩端阻力标准值=1500kpa)为桩尖持力层,并进入持力层1米以上,桩深7—8米,桩径为800mm,单桩极限承载力:1000KN。如采用③层全风化粉砂质泥岩为桩端持力层,不能满足上部荷载要求,建议采用④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为桩端持力层。

(5)根据地震烈度区划图可知丘北县官寨地区为VI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从场地土的性质判定,本场地属于中软场地,场地类别为II类。本场地属于对抗震设防不利地段。

(6)本次勘察结果表明,场地地基均匀,层位齐全,属于均匀地基。本场地无滑坡、岩溶、土洞、塌陷、泥石流、采空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和地基均匀但稳定,适宜进行本工程的建设。场地中心具较高的陡坎,应作好挡墙支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