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重庆)

目    录

1 前言. 1

1.1工程概况. 1

1.2勘察目的及任务. 1

1.3勘察依据及技术标准. 1

1.4 前人研究程度及利用情况. 2

1.5 勘察工作概况. 2

1.6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3

2 工程地质条件. 3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3

2.2气象、水文. 3

2.3地形地貌. 4

2.4 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4

2.6水文地质. 4

2.7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 5

3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5

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5

3.2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分析统计. 6

3.3  岩土体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6

4 线路区工程地质评价. 7

4.1场地现状稳定性评价. 7

4.2地震效应评价. 7

4.3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7

4.4工程措施建议. 10

5结论及建议. 11

5.1结论. 11

5.2建议. 12

附图:

1、图例                                                        

2、工程地质平面图(1:1000)                             8张

3、工程地质纵断面图(1:1000)                           4张

7、工程地质横断面图(1:200)                           94张

10、钻孔地质柱状图(1:100)                           297张

附件:

1、土工试验成果表

2、岩石试验成果表

3、水样检测报告

4、工程地质勘察技术方案

5、勘察合同、委托书

1 前言

1.1工程概况

重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拟在沙坪坝区土主镇修建中干线中路,特委托我院对拟建道路场地进行一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

重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中干线中路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土主镇。为园区内城市道路,设计道路里程K2+548.924~K8+287.491,全长5.74km,双向6车道,规划道路标准路幅宽39m,设计路面高程在259.890~284.080m,设计控制纵坡:-1.65%~+2.5%。全线设交叉路口16处。设计未提挡墙、涵洞、挖填边坡放坡率。

由于本次勘察因村民青苗赔偿问题,道路起点约800m(K2+548.924~K3+320)无法正常施工。只进行了K3+320.00~K8+287.491段4.967km勘察工作。道路起点K2+548.924~K3+320.00段纳入下一次北线延长线勘察工作。

勘察场地地质环境条件简单,地基复杂程度为简单,工程为较重要工程。

1.2勘察目的及任务

本次勘察为一阶段勘察。

勘察目的:通过系统的详细的勘察,查明线路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建议,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系统、准确的工程地质依据和岩土参数。

本次勘察的具体任务是:

1、查明拟建道路沿线各地段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

2、重点查明拟建场区内有无不良地质现象,分布及规模,对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作出评价。

3、查明拟建道路区岩土物理力学性质,为路基设计、确定路基设计回弹模量和适宜的路面结构组合类型、路基压实及不良地质体防治等提供工程地质依据和必要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4、查明场区地下水埋藏条件。

5、选择基础持力层,提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建议。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划分,场地等级为三级,地基等级为三级,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为较重要工程,综合判定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3勘察依据及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在利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按勘察设计合同和相关规范要求,编制了《重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中干线中路一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大纲》,执行的规范规程如下:

1、《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2、《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3、《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4、《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6、《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7、《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

8、《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9、《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10、《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JTJ056-84;

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1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13、《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 JGJ89-92;

14、勘察设计合同书

参考规范: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

1.4 前人研究程度及利用情况

本次勘察收集、利用了以往的区域地质资料、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同时还收集了我院在20##年4月在物流园完成的《重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中心站配套环线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这些资料对本项目有很好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也是本次勘察设计必要的基础性资料。

1.5 勘察工作概况

 1.5.1 勘察工作概况

    我院接受委托任务后,即组织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收集资料,组建了工程项目部,编制了《重庆西部现代物流产业园中干线中路一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大纲》,开始外业施工,于20##年7月7日进场,交叉开始了工程地质测绘、工程测量、工程地质钻探、原位测试等工作,于20##年8月5日完成了全部外业工作,经项目组自检合格后,转入资料的综合整理。

 1.5.2 勘察工作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本次勘察工作钻孔布置是根据甲方提供的1:500地形图(坐标为重庆独立坐标,黄海高程)及拟建物平面位置,参照执行《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其勘探点主要沿拟建道路中心线,挖、填方段布设。本次共布置钻孔342个,勘探剖面110条(其中纵剖面1条,横剖面109条),孔间距25.3~64.0m。因道路起点段约800m本次勘察未施工,实际完成钻孔297个,剖面94条。

本次工程地质勘察依据勘察合同书要求及相关规范的规定,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辅以钻探、室内外试验等工作,采用了综合勘探方法和技术手段,完成了本阶段的勘察任务。勘察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5-1。

表1.5-1                  详勘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一览表

1.6 勘察工作质量评述

本次勘察工作严格按照执行“规范”中有关规定及甲方委托书任务要求实施。勘察中采用了地面调查、测量、钻探、提水试验、室内样品测试工作。

钻孔位置及剖面测量由我院测量人员采用“拓扑康”全站仪实测。控制点及成果由甲方提供,I122:X=77954.923,Y=45302.295,H=305.509;I126:X=77837.242,Y=45547.870,H=284.262。测量时,用拓扑康全站仪,在I126设测站,以I122为后视方向作导线(光电)测量,引点到区域内,然后以极坐标法布设钻孔放样342个。座标系为重庆独立座标系,1954年黄海高程。钻孔及剖面测量工作的精度均达到规范要求。

本次勘察对拟建场区进行了详细地质填图,圈定了岩土分界线,调查清楚整个场地内地层岩性情况。

钻探施工投入油压100型钻机5台,钻进中第四系土层采用干钻和小水量,基岩采用清水钻进,控制回次进尺(小于2.00m)采芯钻进。岩芯采取率:第四系土层采取率75~80%,基岩强风化层采芯率79~85%,中风化基岩采芯率85~95%。地质员跟班岩芯地质描述,对资料及时整理自检,从而保证了岩性段划分的准确性。

勘察过程中,对每个钻孔均进行地下水观测,并专门选取有代表性钻孔(ZK100、ZK254)按抽水试验规程要求进行了提水试验。钻孔终孔后观测水位,24小时后再观测一次水位。提水实验在钻孔终孔后观测水位,然后抽干钻孔内循环水,每隔5分钟观测一次水位,直至稳定水位,24小时后再观测水位一次。

所有岩土样采集:土样采用薄壁取土器进行采集,岩样采用直径110mm岩芯管采集。岩土水样采集后及时封装送检,试验由重庆岩土检测中心完成,实验采用标准:JTJ051-93、JTG E41-20##、JTJ056-84,其试验数据精度满足岩土测试规范要求,保证了本次勘察成果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

本次勘察图件编制采用绘图软件AutoCAD2002,AutoCAD2006及本院编写程序QuickGe1.2,文件编制采用Word2003。

综上所述,本次勘察质量达到有关“规程、规范”和设计的要求,完成了甲方委托任务。

2 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本路线位于重庆沙坪坝区土主镇,线路走向近南北。沿线乡镇道路相通,交通十分便利。

2.2气象、水文

勘察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具冬暖夏热、春早夏长、秋雨连绵之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7°C,最高年平均气温19.4°C,最低年平均气温18.3°C。日极端最低气温-4°C(1977年1月30日),最高气温43.6°C(20##年8月15日)。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104.5mm,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5~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mb。

ZK131~ZK158沿线有一季节性小溪河存在,宽约1.5~3m,水位约252.30m,流量约10~15L/S。

2.3地形地貌

拟建场区属浅丘地貌区。区内丘顶浑圆,丘顶高程一般278.5m~298.6m,高差15~20m。在丘体之间,冲沟发育,且较宽缓,一般宽50~150m,坡角3~5°,沟床高程一般在254.3~265.8m,相对高差10~15m。斜坡地带地形坡角一般为10~20°,局部基岩出露,形成陡坎,陡坎高度一般5~8m。场区内地形低缓处广布季节性水田和耕地,地表多土层覆盖,但土层总体厚度较薄。

2.4 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场区内分布有第四系填筑土(Q4me)、残坡积土层(Q4el+dl)及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

1、第四系全新统土层(Q4)。

填筑土(Q4me):黄褐色,主要成分为粘质土夹砂岩、泥岩碎块石,块径一般5~20cm,土石比8:2~6:4,干燥,中密,堆积时间大于5年。该层厚度0.65~7.05m,主要断续分布在勘察场地内居民区及已建乡村道路地带。

残坡积土层(Q4el+dl):为粘土,黄褐色,可塑~硬塑状,切面较光滑,具滑腻感(局部地带切面较粗糙,含砂质,砂感强为粉质粘土),可搓成直径3mm土条,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该土层在全区范围内均有分布,斜坡地带土层厚度较薄(厚度为0.3~1.5m),地形低洼地带土层较厚(厚度为2.0~6.5m),土层表部多含植物根须。在稻田、鱼塘地带,该层上部呈软~流塑状的土体厚度为0.35~1.2m。

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

泥岩(Ms):紫红色,泥质结构,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砂质。岩质较软,易风化崩解,该层厚度1.5~14.55m,为极软岩石,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V。钻探未揭穿该层,在全区范围内均有分布,为区内主要岩性。

砂岩(Ss):灰色,中细粒结构,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泥质胶结。钻探揭露厚度0.70~13.95m,为软质岩石。岩石基本质量等级为IV。

3、强风化层情况

强风化岩层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层厚1.08~4.65m。详见钻孔数据一览表(表2)。

2.5地质构造

拟建道路区位于北碚向斜东翼。无断层发育,岩层呈单斜产出,岩层产状285°∠29°。在区内测得裂隙二组,其产状、特征分别为:①325°∠60°~62°,裂面平直,粘质土部分充填,结合差,宽1~3mm,延伸长3~4m,裂隙间距3~5m。②235°∠75°,裂面较平,粘质土部分充填,裂面结合较差,宽1~2mm,延伸长1~2m,裂隙间距2~3m。根据钻探揭露裂隙不发育。从钻孔岩芯观察,岩体较完整,属整体块状结构岩体,为地质构造简单区。

2.6水文地质

场区内地表为粘土层覆盖,下伏基岩岩体完整,以泥岩为主,据场地内各钻孔水位观测及对钻孔ZK100、ZK254进行简易提水试验,水位降至孔底,水位基本不恢复,结果无水,场地地下水贫乏。

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体(小溪、灌溉渠道渗漏)补给,区内局部分布第四系土层上层滞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但水量小。线路区无泉点出露。

区内无河流分布只存在季节性小溪,流量小。

   2.6.1地表水及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勘察工作期间,对地表水取样并做简分析及侵蚀性CO2分析,结合临近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简分析成果,归纳如表2.6-1。

表2.6-1                    地表水水化学分析成果表

场地属Ⅱ类环境,公路混凝土工程易产生物理性腐蚀。通过水化学分析成果表明,场地水属HCO3---Ca2+·Mg2+型淡水。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附录D中天然水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判定,线路区内地表水对混凝土无结晶类腐蚀、无分解类腐蚀、无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

2.6.2土的腐蚀性评价

通过对线路区地表水、地下水腐蚀性成果分析,并结合临近场地地表土腐蚀性分析,表明线路区地表土对混凝土无结晶类腐蚀、无分解类腐蚀、无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

2.7不良地质现象及特殊性岩土

2.7.1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野外调查及钻探揭露,由于拟建道路内地形较平缓,地形坡角一般5~15°,斜坡地带土层厚度薄,场区内未见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变形等不良地质现象。

2.7.2特殊岩土

本线路地处侏罗系红层地带,地表绝大部分为粘土层覆盖,下伏基岩为砂岩、泥岩。区内无特殊岩土。只在局部鱼塘及水田表层存在0.5~1.2m的软土(淤泥)。

3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野外调查及室内试验表明,线路区土体根据其成分、结构、构造、强度可分为填筑土和粘土两类,岩体根据其强度,可划分为极软岩、较软岩两类。

3.1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线路大部分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覆盖,其岩土类型为第四系全新统填筑土(Q4me)及粘土(Q4el+dl),下伏基岩为砂、泥岩。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填筑土: 黄褐色,主要成分为粘质土夹砂岩、泥岩碎块石,块径一般5~20cm,土石比8:2~6:4,干燥,中密,堆积时间大于5年。该层厚度0.65~7.05m。

粘土:黄褐色,可塑~硬塑状,切面较光滑,具滑腻感(局部地带切面较粗糙,砂感强),可搓成直径3mm土条,干强度高,韧性高,无摇振反应。该土层在全区范围内均有分布,斜坡地带土层厚度较薄(厚度为0.3~1.5m),地形低洼地带土层较厚(厚度为2.0~6.5m),土层表部多含植物根须。在稻田、鱼塘地带,该层上部呈软~流塑状的土体厚度为0.35~1.2m。

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含砂质。岩质较软,易风化崩解,该层厚度1.5~14.55m,为极软岩石,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V。

砂岩:灰色,中细粒结构,巨厚层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泥质胶结。钻探揭露厚度0.70~13.95m,为软质岩石。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IV。

3.2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分析统计

本次勘察共取土、岩试样66组。其中土样主要在拟建道路填方区宽缓冲沟地带采取。取土样42组,作土的物理力学测试,包括物性、液塑限、压缩、抗剪强度;取岩样24组,作密度、天然抗压、饱和抗压。岩土体物理力学的分析统计主要是按照路段进行,在统计过程中首先采用平均值±3s方法作为取舍指标剔除异常数据,然后根据概率统计原理进行分析统计,给出各构筑物和路段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3.2.1室内土工试验

据统计结果表明,可塑状粘土:天然含水率26.42%,天然密度1.95 g/cm3,比重2.75,天然孔隙比0.79,塑限20.98%,液限40.99%,液性指数0.27,塑性指数20.00,内聚力标准值28.39kPa,内摩擦角标准值11.80°,压缩系数平均值0.44Mpa-1,压缩模量平均值4.70Mpa。

土工试验统计结果详见附表3.2.1-1。

3.2.2岩体物理力学指标

据统计结果表明,弱风化泥岩:天然密度2.54 g/cm3,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5.12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3.25Mpa;弱风化砂岩:天然密度2.50 g/cm3,天然抗压强度标准值:17.08Mpa,饱和抗压强度标准值:11.81Mpa。

岩石试验统计结果详见附表3.2.2-1。

3.3  岩土体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根据室内试验资料、构筑物结构特征和岩土体结构特征,参照《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岩土体的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土体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主要根据室内试验的物理力学指标查《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表3.3.3-2~3.3.3-7,结合土体结构和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和相似、相近地区经验综合确定。

岩石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主要查《公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

-2007)表3.3.3-1,参照岩块单轴抗压强度指标取值,结合岩体结构特征、风化情况、分布环境、节理裂隙发育情况和相似、相近地区经验综合确定。

3.3.1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线路各段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建议如下:

中密状填筑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20KPa;粘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可塑状粘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60KPa;硬塑状粘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50KPa;泥岩:强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300KPa,弱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为500KPa;砂岩:强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400KPa,弱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为1000KPa。

4 线路区工程地质评价

4.1场地现状稳定性评价

场地属浅丘地貌区,地形开阔、平缓,地形起伏较小,斜坡坡度小,岩土界面倾角较小,勘察区拟建道路工程范围及其附近,第四系土层厚度总体较薄,下伏基岩连续稳定,裂隙不发育,岩体呈整体~块状,呈单斜产出。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断层。自然斜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场地现状稳定,适宜本工程项目建设。

4.2地震效应评价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附录A,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按设计路面高程整平后,场地土类型及场地类别划分如下表:

表4.2-1                        场地地震效应评价表

建议道路回填平场后补作土层的剪切波速测试,以校核地震效应评价。

4.3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4.3.1填方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线路区以填方路基为主,填方路基段主要分布于K3+320~K4+326.54、K4+502.27~K4+638.56、K4+861.99~K5+822.13、K6+428.15~K6+492.62、K6+562.13~K6+623.47、K6+900~K6+982、K7+224.63~K7+320、K7+420~K7+527.50、K7+853.3~K8+287.491共9段,填方高度一般2.5m~5.0m,最大填方高度11.75m,地表主要为粘土覆盖,局部有少量填筑土,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粘土可以做为路基、涵洞的持力层,建议以粘土作为路基持力层,填方路基段地形平坦,地形坡角一般0~5°,路基稳定。

考虑到K3+320~K4+326.54左侧地形坡度较大,坡角15~20°(剖面15-15’、 16-16’),为评价填土边坡可能沿现有地形线或基岩面滑动的可能性,选取代表性剖面15-15’(道路里程桩号K0+910左侧)计算分析。

选用折线滑动法计算模式:

假设填土沿整平后基岩面滑动,计算公式如下:

Ψj=cos(θi -θi+1)- sin(θi -θi+1)tan

式中:Fs——稳定性系数;

θi——第i块段滑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Ri——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

Ni——第i块段滑动面的法向分力(kN/m);

——第i块段土的内摩擦角(°);

ci——第i块段土的粘聚力(KPa);

Li——第i块段滑动面长度(m);

T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出现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Ti应取负值;

Ψi——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动力传递至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工况:①自重;②自重+暴雨

计算参数:

 

图4.3.1-1道路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示意图

假设边坡沿现地形线滑动计算表格(剖面15-15’)

若按设计1:1.5放坡后,①自重:经计算稳定系数为3.138,边坡稳定。②自重+暴雨:经计算,稳定系数为2.266,边坡稳定。

4.3.2挖方路基工程地质评价

本线路挖方路基段主要分布于K4+326.54~K4+502.27、K4+638.56~K4+861.99、K5+822.13~K6+428.15、K6+492.62~K6+562.13、K6+623.47~K6+900、K6+982~K7+224.63、K7+320~K7+420、K7+527.5~K7+853.3共8段,挖方高度一般2.5m~7.0m,最大挖方高度12.70m。挖方路基段主要位于浅丘斜坡及丘顶地带,地形坡角一般10~20°,总体挖方深度不大,施工条件良好。地表主要为粘土覆盖,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建议以强风化、弱风化砂、泥岩作为路基持力层。

本线路为南北走向,道路两侧挖方边坡西侧(左侧)坡向一般为90~95°为逆向坡、东侧(右侧)坡向271~275°,为顺向坡,全线挖方高度总体较低,相对较高处位于K4+700~K4+820、K6+150~K6+340段,最高挖方高度达12.70m。边坡顶部3.0m左右为第四系粘土层及基岩强风化层,下伏基岩为弱风化砂、泥岩。根据拟开挖边坡坡向与本次勘察调查的裂隙产状、岩层产状的关系作赤平投影图(图4.3.2-1)分析:

图4.3.2-1道路两侧拟开挖边坡稳定性赤平投影分析图

左侧边坡为逆向坡,岩层倾向与边坡坡向相反,裂隙①、②均与边坡大角度相交,无论是单条裂隙还是裂隙组合交线形成的不稳定岩块体,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均较小;右侧边坡为顺向坡,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层面控制,同时受裂隙①与裂隙②相互切割形成的不稳定岩块影响,可能产生掉块或滑塌。

为较准确判定边坡的稳定性,选择具代表性的K4+760段(38-38’)道路右侧挖方边坡进行定量计算。边坡稳定性计算如下:计算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5.2.4条,采用平面滑动法。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岩土体的重度(kN/m3);

——结构面的粘聚力(kPa);

——结构面的内摩擦角;

——结构面的面积(m2);

——岩体的体积(m3);

——破裂角(º);

表4.3.2-1                     边坡稳定性计算表

参数确定:结构面抗剪强度指标根据野外调查结合地方经验综合确定。经计算边坡稳定性系数为0.97,即边坡不稳定。

线路分段工程地质评价详见线路工程地质分段评价表(附表4.3.1-1)。

4.4工程措施建议

4.4.1填方段工程措施建议:

1、先排干道路区水田及鱼塘里地表水;

2、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低洼处水田和鱼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厚度一般0.35~1.20m);

3、凉干路基;

4、逐层回填、逐层碾压。

5、对路堤两侧边坡,因其总体高度不高,建议采取放坡处理:对于高度小于8m的填土边坡,建议可采用单坡式放坡,放坡坡率采用1:1.5,建议采取草皮护坡措施;对于高度大于8m的填土边坡,建议按1:1.5的坡率分级放坡;建议在坡脚修建压脚墙并采取格构护坡措施。若不采取放坡措施,也可采用挡墙进行有效支挡,挡墙基础应置入中风化基岩中。

4.4.2挖方段工程措施建议:

1、对于挖方段人工开挖边坡,建议采取放坡处理。道路左侧边坡:表部土层建议放坡坡率1:1.5,强风化基岩采取1:1,弱风化基岩采取1:1~1:0.75;道路右侧边坡:土层及强风化基岩易产生垮塌,建议放坡坡率1:1.5,弱风化基岩采取1:1。

2、道路西侧(左侧)挖方边坡受岩层产状及裂隙的影响小,按放坡处理后,为防止边坡岩体长期受风化的影响,可对边坡进行砼砂浆喷护,或其它形式的防风化措施。高度大的地段建议采用分级放坡;道路东侧(右侧)挖方边坡,受层面及裂隙切割控制的影响,施工若采取直立或不合理放坡开挖可能出现滑塌和掉块,建议采用锚杆挡墙支挡或有效放坡,并作格构支护。

3、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应采用逆作法,分段施工,分段及时支护的措施。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另外,对切坡地段的坡肩地段,建议沿坡肩上部设置截排水沟。

4、对道路附属构筑物施工时,临时边坡开挖允许放坡率:粘质土:1:1.0;强风化岩层:1:0.50,弱风化岩层:1:0.35。

5结论及建议

   本次勘察为一阶段详勘。本次勘察采用了系统的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室内土工试验等多种勘探方法和手段,资料收集齐全。查明了线路全线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建议。报告编制深度达到了规范、“勘察技术要求”及合同委托要求的精度和深度,工作量布置满足规范要求,可做为公路施工设计文件编制的工程地质依据。

  5.1结论

1、场地属浅丘地貌区,地形开阔、平缓,地形起伏较小,斜坡坡度小,岩土界面倾角较小,勘察区拟建道路工程范围及其附近,第四系土层厚度总体较薄,下伏基岩连续稳定,裂隙不发育,岩体呈整体~块状,呈单斜产出。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无断层。自然斜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场地现状稳定,适宜本工程项目建设。

2、线路区除局部水田及鱼塘中有厚度0.5~1.5m的软塑~流塑状粘土(含少量有机质)外,无其它特殊性岩土分布。软塑~流塑状粘土厚度均较小,建议施工时直接清除。

3、测区内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层中的孔隙水及基岩风化裂隙水,地下水、地表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4、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挖方区属Ⅰ类建筑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0.25s,分组为第一组,属抗震有利地段。填方区属Ⅱ类建筑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特征周期0.35s,分组为第一组,属可建设的一般地段。

5、中密状填筑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20KPa;粘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可塑状粘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160KPa;硬塑状粘土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250KPa;泥岩:强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300KPa,弱风化泥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为500KPa;砂岩:强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为400KPa,弱风化砂岩承载力基本容许值 [fa0]为1000KPa。

5.2建议

1、填方区路基建议选择可塑~硬塑状粘土作持力层,挖方区路基建议选择强风化、弱风化基岩作持力层。

2、填方路基施工时建议:先排干道路区水田及鱼塘里地表水;清除掉地表上覆松软土层和地形低洼处水田和鱼塘里表层流塑~软塑状土层;凉干路基;逐层回填、逐层碾压。对路堤两侧边坡,因其总体高度不高,建议采取放坡处理:对于高度小于8m的填土边坡,建议可采用单坡式放坡,放坡坡率采用1:1.5,建议采取草皮护坡措施;对于高度大于8m的填土边坡,建议按1:1.5的坡率分级放坡;建议在坡脚修建压脚墙并采取格构护坡措施。

3、挖方路基施工时建议:道路左侧挖方边坡受岩层产状及裂隙的影响小,边坡建议采用放坡处理,放坡坡率土层取1:1.5,强风化基岩采取1:1,弱风化基岩采取1:1~1:0.75,按放坡处理后,为防止边坡岩体长期受风化的影响,可对边坡进行砼砂浆喷护,或其它形式的防风化措施,高度大的地段建议采用分级放坡;道路右侧挖方边坡,土层及强风化基岩易产生垮塌,建议放坡坡率1:1.5,弱风化基岩采取1:1。受层面控制及裂隙切割的影响,施工开挖可能出现滑塌或掉块,建议放坡处理后采用锚杆挡墙进行支挡。

4、在边坡开挖过程中,应采用逆作法,分段施工,分段及时支护的措施。严禁无序大开挖、大爆破作业。另外,对切坡地段的坡肩地段,建议沿坡肩上部设置截排水沟。对施工用水需进行有效疏导。

5、线路路基需借方取土,沿线地区多为农田,灌溉渠道纵横成网,取土和弃土应注意环保问题。

6、为保障设计、施工质量,建议加强施工验槽工作。

表4.3-1(1)                                                      线路全线工程地质分段评价表                                                                                                                            

表4.3-1(2)                                                       线路全线工程地质分段评价表                                                                                                                           

表4.3-1(3)                                                       线路全线工程地质分段评价表                                                                                                                             

表4.3-1(4)                                                       线路全线工程地质分段评价表                                                                                                                             

表4.3-1(5)                                                       线路全线工程地质分段评价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