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坝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目  录

1工程概况. 1

1.1地理位置及交通. 1

1.2工程概况. 1

1.3勘察方法、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1

2桥位工程地质条件. 2

2.1地形地貌. 2

2.2地层岩性. 2

2.3地质构造. 2

2.4 水文地质. 2

2.5不良地质. 3

3桥位工程地质评价. 3

3.1 区域稳定性. 3

3.2 场地稳定性. 3

3.3各岩土层工程地质评价. 3

3.4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3

3.5桥梁基础形式及建议. 3

4结论及建议. 3

5报告所附图件. 4

大中坝大桥详细勘察报告

1工程概况

1.1地理位置及交通

中坝大桥位于宜宾市江安县桐梓镇中坝村,场地周边有机耕道,交通较为便利。

1.2工程概况

桥梁全长250.6m,桥面设计高程为265.7m,为上部构造采用4×30m+4×30m预应力T梁,先简支后桥面连续,全桥共两联;下部构造:桥墩采用双柱式墩、桩基础;大中坝岸采用肋板式桥台,新房子岸桥台采用重力式桥台。

1.3勘察方法、工作布置及完成工作量

受桐梓镇镇政府委托,我单位开展中坝大桥勘察工作,勘察工作量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及勘察合同确定,本次桥梁详勘采用了工程测量、工程地质测绘、钻探、岩石试验等方法。勘察外业工作自20##年6月5日开始,至20##年6月25日结束,历时20天,完成的工作量见表1。勘察工作组织上,建立了从班组到总工程师层层负责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在勘察过程中我院质管部组织了中间检查,强化了过程控制。勘察外业结束前,设计专业深入现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外业检查验收,并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我地质专业组随后对此均作了补充完善,各项工作的质量和精度均符合有关规范及技术要求的规定。

完成实物工作量表                       表1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桥址区属构造侵蚀浅切割丘陵地貌,本桥为跨越长江支流而设,河流平时无水,河床裸露,汛期涨水,最大洪水位261.600m。场地标高245.42m~262.61m,相对高差约18m,桥轴线地面标高相对高差约12m。地形总体呈东高西南低,由沟谷呈“U”型,两岸不基本对称,河流左岸可见基岩出露,局部覆盖坡残积低液限粘土,斜坡上植被发育,地形坡度20~30°,沟床宽约120~190m,勘察时河床无水,沟床平缓。

2.2地层岩性

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桥址区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及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

①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al+pl

粉质砂土:灰褐色~灰白色;松散~稍密;主要成分为细砂、粉土。粉土约占20%,其余为细砂填充,局部含少量粗砂,砾石。0~0.50m为根植土,含少量植物根茎。该层仅在1#、4#钻孔中揭露,层厚最厚约9.80m。

卵石层:色杂,多以灰红色、青灰色为主;湿,组成物质以卵砾石为主,石质成分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卵石粒径10~18cm,含量约80%,圆砾粒径2~4cm,含量10%~20%,分选性差,次圆~次棱状,中细砂充填。该层厚度为1.40~4.00m。

③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

强风化泥岩:薄层状构造,层理不清,矿物成份已蚀变,以粘土矿物为主,含少量铁质氧化物。岩芯以碎块状为主,少量短柱状,裂隙发育,易折断,易染手,岩质极软。该层位于中风化泥岩之上,层薄,厚度约为0.50m。

中等风化泥岩:矿物成份以粘土矿物为主,石英、长石微量,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局部含灰色粉砂质团块及少量溶蚀空洞,岩芯以长柱状为主,中短柱状少量。偶夹薄层(厚约20~40cm)的强风化泥岩,具较强的遇水软化、脱水开裂特征。岩体质量等级为IV级。本次勘察未揭穿。

2.3地质构造及地震

场场地位于四川中拗陷区之川东南褶皱束佛来山向斜南东翼,岩层产状345°∠5°,经地表调绘及钻探揭露,场地内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

①组:产状42°∠86°,可见延伸长度约0.2~0.7m,间距约1.0~2.0m,裂隙面平,裂隙闭合,无充填。

②组:产状257°∠69°,可见延伸长度约0.6~0.8m,间距约2.0~3.0m,裂隙闭合,裂面起伏、粗糙。

根据20##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2.4水文地质条件

2.4.1地表水

项目区属长江水系,长江支流,勘察时河床无水,设计洪水位261.600m。

2.4.2 地下水

桥位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堆积层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前者赋存于Q4al+pl冲积层中,具有统一的潜水面。该含水层主要以迳流形式向倒流河排泄,与倒流河水互为补排关系,特点是补给源近,水位埋深浅,基础施工时应注意排水。

孔隙潜水富含于粉质砂土及卵石土中,水量较大,基础开挖时,应编制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及应急预案。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在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泥岩中,地下水与倒流河水水力联系较好,但因节理不发育,水量不丰富。

2.4.3 腐蚀性评价

根据对桥位区河水水化学分析成果,其试验结果评定见下表2。

场地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评定表          表2

场地属Ⅱ类环境,公路混凝土工程易产生物理性腐蚀。通过水化学分析成果表明,场地水属HCO3---Ca2+型淡水。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对照判定:地下水、地表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2.5不良地质

拟建桥梁轴线横跨沟谷,场地内工程地质条件较为简单,地表测绘未发现滑坡、泥石流、大规模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

区内泥岩抗风化能力弱,暴露在空气中时,容易风化碎落,在自身重力和岩体结构面的作用下,易产生碎落、掉块等现象,由于出露规模较小,对桥梁影响甚微。埋深较深的中风化泥岩拥有良好的工程特性,可作为桥基的持力层。

2.6超重型动力触探(N120)试验

本次勘察,对3个钻孔进行了超重型动力触探试验(N120),其动探曲线详见钻孔柱状图,卵石土采用击数/10cm判别其密实度,判别标准见表3。

                 N120密实度判别标准          表3

本次勘察的N120统计结果见表4。

N120试验统计表                  表4

由动探曲线可知:场地分布的卵石层密实度变化不大,上部以稍密~中密卵石为主,厚约1~2米,其下为中~密实卵石。

3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

3.1区域稳定性评价

桥址区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崩塌及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作用,新构造运动不强烈。整个桥址区现状稳定,适宜建筑。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路堑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基本烈度Ⅵ度,区域稳定性好。

3.2 场地稳定性评价

河流左岸地形平坦,地形坡度2~10°,斜坡地段未见拉裂、滑移等变形迹象。基岩完整较好,无不利结构面组合,斜坡稳定。

河流两岸覆盖薄层粉质砂土,为缓坡地形,地形坡度20~30°,坡上植被发育,由于岩体倾向坡内,裂隙短小,贯通性差,且无不利结构面组合,边坡整体稳定。但泥岩出露地段抗风化能力弱,容易风化碎落,在自身重力和岩体结构面的作用下,易产生碎落、掉块等现象,由于规模较小,对桥梁影响不大。

3.3各岩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①第四系全新统坡洪积层(Q4al+pl)粉质砂土

该层最大厚度为9.8m,分布不稳定,且承载力较低,压缩变形大,不宜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

②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pl)漂卵石土

该层厚1.40~4.00m,较松散,分布不稳定,均一性较差,中密~密实卵石承载力较高,可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

②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2

该层主要为泥岩,其强风化层厚度一般较薄,承载力低,不宜作为桥梁基础持力层。中风化埋深较深,工程力学性质好,为本桥梁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3.4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桥位地基岩(土)体工程地质性状及特性,结合部分试验成果,以《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为依据,参照工程区附近已(在)建的其它相关工程有关资料,采用工程地质类比法提出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见表2:

各主要岩土层设计参数建议值表                表2 

3.5 桥梁基础型式及建议

桥墩宜采用桩基桩,桩端宜进入中风化岩层,嵌岩深度依设计计算确定。当破碎中风化岩层较厚时,应穿过破碎岩层进入相对完整的岩体内具有足够的安全深度。

由于桥台覆盖层厚度及强风化岩体厚度较小,建议采用重力式桥台、明挖扩大基础,基础置于中风化岩体之上。临时开挖坡度值(土坡坡高小于5.00m,岩质边坡小于8.00m)建议值:土层 1:1.25;强风化基岩 1:0.75;中风化基岩 1:0.4,开挖后须及时采取可靠的护坡处理措施。

4 结论与建议

(1)经本次勘察,已查明了桥位区的岩土结构及物理力学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和不良地质现象,桥位区在钻探范围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地下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桥位区现状稳定,适宜建桥。

(2)据根20##年出版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及20##年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其抗震设计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执行。

(3)场地范围内地下水不发育,场地表层覆盖层及强风化基岩中蕴藏少量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场地属Ⅱ类环境,公路混凝土工程易产生物理性腐蚀。通过水化学分析成果表明,场地水属HCO3---Ca2+型淡水。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对照判定:地下水、地表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4)场地地表覆盖层厚度较薄,以粉质砂土、卵石土为主,层次结构较为简单,下伏中风化基岩相对完整,承载力较高,是桥梁较好的地基持力层。

(5)建议本桥位桥墩均采用人工挖孔桩桩基础,基础形式建议:①、采用端承桩,建议桩端进入中风化岩层一定深度。当设计桩端为中风化岩层较为破碎时,应穿过破碎岩层进入相对完整的岩体内具有足够的安全深度,承载力和摩阻力计算参数宜按本报告表2.1.4中的建议值选用。桥台基础建议采用换填基础后重力式U型桥台或者桩柱式桥台。

(6)基础施工时,应作好地下水的疏排工作。且还应完善地表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及施工用水流入基坑,影响基坑的施工。

(7)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地质后期服务工作,为桥位各墩台基础设计提出合理的优化调整建议。

5 报告所附图件

 

第二篇:xxxx大桥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贵州省余庆至安龙高速公路望谟至安龙段

第五合同段

 乐上大桥(K线)

(中心桩号:左幅ZK30+340;右幅YK30+345

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前言

1.1任务依据、工程概况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受黔西南州工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委托,承担了贵州省余庆至安龙高速公路望谟至安龙段乐上大桥(K线)桥位进行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院将该大桥的勘察任务交由院地质勘察设计分院执行。

乐上大桥(K线)为分幅桥,桥位桩号:左幅ZK29+989.92~ZK30+688.08、右幅YK29+978.96~YK30+711.04,左幅全长698.16m、右幅全长732.08m。左幅全桥共3联:6x40+5x40+6x40;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后张)T梁,先简支后连续;下部构造桥台采用U台,2、3、4、7、8、9、10号桥墩采用实体墩。右幅全桥共4联:5x40+4x40+4x40+5x40;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砼(后张)T梁,先简支后连续;下部构造桥台采用U台,3、4、8、9、10号桥墩采用实体墩。其余桥墩采用柱式墩,桥台采用扩大基础,桥墩采用桩基础。桥面净宽:1x净10.25m;荷载等级:公路Ⅰ级。

1.2勘察目的、方法及设备

本次勘察按照部颁《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中的桥位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要求、《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及本院技术主管部门和设计部门提出的技术要求执行。本次勘察目的:初步查明桥位所处地段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并对桥位方案合理性及场地适宜性、稳定性作出评价,初步确定基础持力层位置及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为桥梁基础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本次勘察采用方法为: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及取样试验等综合手段进行。

勘察使用设备为:XY-100钻机2台,WDJD-3型电法仪1套。

1.3起讫时间、完成的工作量

地勘分院接受任务后,于20##年9月1日进场,同年10月20日出场。历时50天。完成工作量见表1。

勘察中所用1/2000地形图,桥型方案、桥位轴线图、BM点位置及高程均系本院第一测设分院提供。

20##年10月20日,经院技术主管部门现场验收,认为勘察资料满足设计要求。

工作量汇总表

2自然地理

2.1地形、地貌

桥位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乌蒙山脉东南侧边缘山区,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桥位位于册亨县境内,两次跨越者楼河,两岸桥台均位于S312省道旁边,交通方便。桥区附近海拔425.5~610.0m,相对高差184.5m,桥轴线通过段地面高程为428.0~497.3m,相对高差69.3m,两岸桥台位于陡斜坡地带,桥区中部者楼河内为冲洪积层且较厚,两岸地形纵坡较陡,局部基岩出露。桥区地貌类型属侵蚀-构造型低山地貌。两岸桥台山坡上植被发育。两岸桥台附近为果林,中部为耕地、稻田及河道。

2.2水文、气候

桥区为者楼河中上游,属珠江流域之北盘江水系。者楼河测时水位:上游434.29m、下游428.30m,测时流量1~2m3/s。

区内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无霜期340天左右,光照充足,春干夏湿,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19.2℃,日照时间为1515小时,降雨量1336.9毫米。平均风速1.6m/s,风向北北东。

3工程地质条件

3.1地层岩性

桥区出露地层为上覆残坡积层(Qel+dl)含碎石粉质粘土,冲洪积层(Qal+pl)卵石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中统新苑组二段(T2x2),岩性为砂岩夹泥岩。

3.2地质构造及地震

区内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南台陷望谟北西向构造变形区。场区综合产状50°∠40°,强风化岩体节理很发育,岩体较破碎。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查得测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3.3岩土构成

3.3.1覆盖层

残坡积层(Qel+dl) 含碎石粉质粘土:黄褐色,含砂岩、泥岩角砾10~30%,硬~可塑状,分布于两岸桥台附近及中部地势较高处,厚度5.5~17.5m。

冲洪积层(Qal+pl)卵石土:黄色、深灰色,含砂岩卵石60~80%,块径10~50cm,局部见漂石,松散至密实,稍湿至饱和,分布于河道之中,厚度0~8.0m。

3.3.2基岩

场区下伏基岩三叠系中统新苑组二段(T2x2),岩性为砂岩夹泥岩。根据桥区岩体的节理、裂隙发育特征、硬度与完整性,结合钻探、物探及岩样试验等手段将桥区基岩划分为强、中风化两层,强风化层厚度2.1~20.9m。

强风化层:黄色,中厚层状,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软~较软,取芯呈块状、短柱状。

中风化层:灰绿色,中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岩质软~较硬,取芯呈短柱状、柱状、长柱状。

2 岩石室内试验指标统计表

3.4水文地质

场区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松散土层孔隙水,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及河水补给,大气降雨向下补给第四系松散土层,并向下伏基岩节理、风化裂隙运移,汇集于桥位南西侧者楼河河内由西向东排入北盘江,场区地势起伏较大,桥区两岸位于排泄基准面以上,地下水补给范围较小,桥区位南西侧者楼河地下水补给范围较大。受季节影响变化较大,雨季基岩隙水较丰富,水量较大。枯水期补给差,流量相对较小。场区地下水位与河水水位涨落一致。

通过对场区进行地质调绘,未见泉点出露。降水多以散流形式向者楼河内汇集。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分析,桥位区地下水对混凝土构筑物无腐蚀性。

4不良地质

场区未发现不良地质现象。

5工程地质评价

5.1场地稳定性及建设适宜性

场地整体稳定,适宜建桥。

5.2岩土工程特性及持力层选择

含碎石粉质粘土:厚度随基岩起伏而变化,分布不匀,容许承载力低,不能作基础持力层。

卵石土:厚度变化较大,承载力较低,不能做基础持力层。

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岩质软~较软,承载力较低,不宜作基础持力层。

中风化层:岩体完整性较好,岩质软~较硬,岩体连续是理想的基础持力层。

5.3推荐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钻探、物探及岩样试验,结合工程类比及《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进行综合确定,推荐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含碎石粉质粘土:[fa0] = 180kPa,qik =80kPa;

卵石土:[fa0] = 300kPa,qik =180kPa;

强风化层:[fa0] = 400kPa,qik =150kPa;

中风化层:[fa0] = 1000kPa,frk=15MPa。

5.4基础形式选择

通过对桥区的地质构造,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的分析,根据该桥基础所处位置的岩土体组成及物理力学参数,结合桥梁的荷载特点,建议两岸桥台及桥墩均采用桩基础,以中风化层作持力层。

6结论及建议

6.1结论

1)场区整体稳定,适宜建桥。

2)场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3)场区地下水类型为对混凝土不具腐蚀性。

6.2建议

由于场区覆盖层及强风化层厚度较大,建议详勘阶段加强钻探工作,查明桥位各墩台所处位置的强风化厚度与工程地质条件,为桥梁施工图设计提供工程地质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