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事大学 17篇讲座报告 20xx-20xx年

1.题目:基于主体的新能源汽车扩散模型和初始加能站布局优化

报告人:马铁驹教授(华东理工大学)

时间:6月24日10:15

地点:经济管理学院335会议室

新能源汽车及其加能站的扩散是多种决策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很难用传统的优化或均衡模型来分析。国际上一些学者构建了基于agent的模型来分析新能源汽车及其加能站同步扩散的复杂性。但这些模型是抽象的,没有跟具体的城市/地区联系起来,所以很难提供实际的决策支持。我们探索把这类agent模型跟具体城市的路网、驾车路线分布、以及社会经济背景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能源汽车加能站初始分布的优化方法,构建新能源汽车及其加能站同步扩散的模拟平台。

马铁驹,男,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1),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主要从系统优化和演化的角度分析新技术的扩散,代表性论文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Energy Economics》、《Energy》、《Decision Sciences》等知名国际期刊。

2.讲座题目:文学经典与心灵世界

报告人: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英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查明建 教授

讲座时间:20xx年6月24日13:30

讲座地点:外国语学院一楼报告厅

文学经典与心灵世界

内容简介:

文学不是外在于我们的某一学科、专业,而是内在于我们生命之中,是人类优美的素质,是理想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个人生,而文学帮助我们了解和“经历”多种多样的人生,丰富了我们的经验世界,扩大了我们的心灵视野,提升了我们的心智。阅读文学经典,与中外文学大师倾心交谈,领略历史上最优美的情感、最深邃的思想,共享世事人生的许许多多欢乐与伤悲,而获得感动、感怀和感奋,潜移默化之中,获得了对人生的感悟,形成对完善人格追求的生活态度。本讲座围绕“何为文学经典?”、“为何要读文学经典?”、“如何阅读文学经典?”三个问题,以中外文学经典为例,阐述文学与心灵世界的关系,分享文学世界的诸多美好以及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

查明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英语学院院长,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美国哈佛大学“富布赖特”高级研究学者,上海市优秀留学人员“浦江人才计划”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市高校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主持人,上海市“师德标兵”,宝钢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著作有《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中国

20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1898—2000》、《一苇杭之:查明建教授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等,译著有《比较文学批评导论》、《什么是世界文学》、《非洲短篇小说选集》等。另外,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方面学术论文60余篇。

3.讲座题目:《美丽的数学,神奇的应用》

讲座时间:20xx年4月10日10:15-11:50

讲座地点:2A102

讲座人:何吉欢教授

摘要:本报告从中国古代数学和莱布尼茨导数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求解工程问题的一些主要数学方法,从有用中感受数学之美。介绍了数学、力学如何与纺织有效的结合,用数学的方法阐述了“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基本原理、形象化地描述了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在赛络纺、赛络菲尔纺、涡流纺、气流纺等纺纱方法上的数学应用,以及分形热传导原理在北极熊毛上的应用,阐述了蚕茧和蒙古包的数学原理,讲解了具有国际首创领先技术的气泡静电纺丝原理及数学建模等。报告还介绍分数阶微积分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仿生设计中的应用。

何吉欢教授简介:

何吉欢,苏州大学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特聘教授,数学和纺织两学科博士生导师、南通百博丝纳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期从事非线性数学与力学的研究,在机械动力学、流体力学、非线性科学、振动与冲击动力学、纳米力学、生物力学、纺织力学等领域都有很大影响。应邀在全球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作关于非线性数学与力学方面的专题报告。入选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2),入选全球12大最“红”的科学研究员(2009,排名第10);曾获得“首届中国卓越研究奖”、“上海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2002)、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2009,排名第二)、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3)等荣誉;长期从事数学的现代应用,是纺织数学和纺织力学的倡导者,在工程应用中提出的一些数学方法,如变分迭代算法、指数函数方法、参数展开方法等在国际上得到普遍的应用;已发表SCI论文300多篇,h-index 得到55,他引次数达到一万五千多次以上。单篇最高他引用率达到一千次以上。何吉欢教授应用仿生数学方法设计的纳米膜具有阻力最小、过滤效率最高的特性,可用于口罩、自来水过滤(可过滤所有病痛细菌而保留对人体有用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和空气过滤(可过滤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病痛细菌)。

4.题目:新创企业国际化机制研究

报告人:邬爱其 教授(浙江大学)

时间:6月3(周三)13:30-15:00

地点:经济管理学院335会议室

报告摘要:

作为国际商务与创业两大研究领域的交叉,国际创业研究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理论尚未成熟,仍有大量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机会。本报告重点围绕新创企业国际化成长机制问题,在总体介绍国际创业研究进展与趋势的基础上,从新兴市场背景下探讨中国新创企业实现国际化成长的内在机制,包括能力建构、目标市场选择、本地市场知识外溢等。

报告人简介:

邬爱其,博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企业管理系副主任,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Ross商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国际创业与战略管理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完成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一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2部。

5.讲座题目:严复的“信达雅”与“非正法”翻译

报告人:上海财经大学 吕世生教授

讲座时间:20xx年5月20日 13:30

讲座地点:外国语学院一楼报告厅

内容提要: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之争实为对其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关系的认识之争,相关的研究、评价或孤立地解读 “信达雅”的所指,或仅单一地分析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这要归因于对翻译行为本质属性的复杂性,或对翻译行为的普遍联系的认识不足。本文基于翻译行为是复杂的社会文化行为的认识,在理论、实践与社会历史三个维度上,重新解读严复“信达雅”的所指,分析《天演论》的翻译实践与其时社会历史条件的联系,以此澄清严复“信达雅”思想与其“非正法”翻译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信达雅”为严复确立的翻译理想,《天演论》的非正法翻译是趋近于这一理想的翻译实践,是受制于特定历史阶段的理性选择。“信达雅”是普遍的翻译理论原则,“非正法”是特定历史阶段上翻译实践的具体调适,“信达雅”的理论原则与《天演论》的翻译实践是历史的统一。

吕世生教授简介

吕世生,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院长。近期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外译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商务英语理论研究,成果曾在一些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包括国际译联的Babel,香港中文大学的The Journal of Translation,中国译协的《中国翻译》等。曾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国家汉办、天津市社科重点以及联合国机构项目共12项。

学术兼职:全国商务英语学会副理事长、天津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等。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基地研究员、黑龙江大学外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商务英语》,《外语教育与研究》编委。

6.题目:大数据的多粒度分析与挖掘研究

报告人:同济大学苗夺谦教授(国际粗糙集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席)

时间:4月29日14:30~16:00

地点:文理学院1C323

内容摘要:大数据的研究涉及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分析与利用,每个方面都有挑战性科学问题,但我认为大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利用应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因为有效的分析与挖掘,可以极大地压缩数据的规模、简化数据的结构,当我们把分析与挖掘前置后,将有利于大数据的传输和存储。各种传感器采集的原始数据,是我们可以分析与利用的最细粒度的数据,由于粒度太细,所以规模可能巨量,而且呈现不出结构。数据中蕴含着信息(知识),信息中蕴含着智慧。信息不是单粒度的,而是多粒度的。当大数据提升到不同抽象层时,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即信息),而这些信息需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同时,数据的规模极大地减小。多源数据(图像、视频、音频、文本等)通常是异构的,我认为异构数据在细粒度上很难融合,只有把它们提升到高层信息的时候,是容易融合的。不同领域的数据,比如,生物组学数据、监控视频数据、Web数据等都具有不同粒度表达、不同粒度分析、不同粒度利用的问题,这是一个共性的问题。数据产生的速度越来越快,通过存储与传输技术的进步解决大数据问题有一定作用,但本质上解决该问题,需要模拟人类的智能,学会记忆与遗忘,而记忆与遗忘的基础是对大数据的智能分析与处理,应该记忆数据中蕴含的信息(由信息长期凝练、演化得到的智慧),遗忘数据的细节。粒计算(Granular Computing)是大数据智能分析与挖掘的一种有效工具。

主讲人简介

苗夺谦,19xx年4月生,19xx年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主任,教育部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大数据、文本与图像理解、粒度计算、Web智能、粗糙集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与会议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和EI等收录80余篇次,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9部,授权专利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项,作为骨干参与973项目1项,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主持并参与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攻关项目20余项。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和其它省部级二、三等奖共5项,20xx年度教育部-IBM中国优秀教师奖,20xx年度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目前担任国际粗糙集学会指导委员会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评议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专家工作组成员,上海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粗糙集与软计算专委会主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

7.题目:英汉对比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探索

主讲人: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高文成教授

时间:4月21日(周二)13:30-15:30

地点:外语楼311

【内容摘要】:

西方的对比语言学思想可以追溯到19 世纪上半叶德国语言哲学家洪堡特(Humboldt),而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却形成于20 世纪。对比语言学在欧洲起源于著名丹麦语言学家叶斯柏森(Jespersen),在美国发端于著名人类语言学家沃尔夫(Whorf) 。许多学者都以美国语言学家拉多《跨文化语言学》(Lado,1957)的出版作为对比语言学诞生的标志。在中国,自19xx年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发表了《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演讲稿以来,中国的对比语言学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高质量的专著、学术论文、论文集等,研究的层面涉及微观、中观、宏观,视角也多种多样,对英汉对比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用西方语言学当今的发展眼光总的来看,我国的英汉对比研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跨语语料验证、描写与理论升华和成果应用推广五个方面都相对落后,亟需消化西方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汉语,大量开展英汉对比各个层面的创新研究。创新探索可以从目前面临的挑战着手,以类型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最前沿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语料库(BNC、CCL)进行跨语言的大量验证;语言事实描写与理论升华并重;加大英汉对比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等。最后以“英汉存在句的认知对比研究”作为支撑性个案研究,详细论述在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式下,基于语料库的跨语验证,得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有趣的、揭示性发现。

【主讲人简历】:

高文成,男,博士,上海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20xx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12,02-2013,02美国乔治城大学语言学系(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Georgetown University)访问学者,师从国际著名认知语言学家Andrea Tyler教授,研究认知语言学。现为美国语言学学会会员(Linguistic Society of America),美国《现代语言学》开源期刊编委兼审稿人,加拿大《文学与语言研究》期刊编委,日本名古屋大学NU IDEAS期刊特邀审稿人。中国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终身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英汉对比研究、应用语言学、语言哲学等。他长期从事语言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在《外语学刊》、《外语电化教学》、《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国语文》、《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外语类核心及其它期刊发表了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了学术专著《英汉存在句的认知对比研究》1部、其他著作9部;先后参与完成了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各1项、主持完成了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同时主持完成了校级人文重点等各类科研教研项目10余项。目前正参与国家语委基地“十二五”科研规划20xx年度重大项目“我国大中小学学生外语能力及评价体系研究”(ZDJ125-4)1项。他先后多次荣获不同奖励,主要包括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奖(省级1等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二等奖)、教学优秀奖等等。

8.时间: 20xx年11月26日13:30p.m.

地点: 外语楼一楼报告厅

题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

报告人: 同济大学 张德禄 教授

内容提要:重点介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在不同领域,特别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首先介绍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产生的理论和历史发展的动因,该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媒介与模态,模态和多模态等,然后论述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理论基础,即系统功能语言学,特别是韩礼德的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理论;接着介绍多模态话语符号资源,包括不同符号系统的分类及其意义潜势;多模态话语的设计理念;多模态话语的语法的基本模式及其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多模态话语读写能力的类型,和培养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基本教学模式;同时还探讨多模态话语中模态之间关系;最后简单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外语教学理论中的应用。

张德禄教授,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和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会和中国英汉语篇分析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体学会副会长;曾被评为青岛市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内14个大学的兼职或客座教授;主要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英语文体学、符号学、外语教学、语篇分析、语用学等,曾在加拿大约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0多个学校讲学。共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论文集(如TEXT,《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当代语言学》等)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在国内外重要和权威出版社,如Springer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译著、教材、辞书等24部,包括《功能文体学》、《语言的功能与文体》、《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等。共获得教学科研奖励20多项,其中获得山东省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项。主持科学研究课题11项,其中国家课题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2项;完成教育部世行贷款师范发展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项等。

9.讲座题目:从加勒比海看邮轮旅游贡献的最大化

讲座人:Fritz Hire Augustus Pinnock 牙买加海运学院校长

讲座时间:20xx年12月8日10:00

讲座地点:泰山科研楼309

内容摘要:

邮轮产业的总体介绍,加勒比海邮轮产业的发展历程,邮轮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邮轮产业的生命周期论,邮轮产业的主要发展特征。邮轮产业的主要发展情景分析,加勒比海地区邮轮规模和收益分析,邮轮港口、航线和船旗分析,邮轮产业链和邮轮市场,政府和邮轮产业利益者关联性。

主讲人简介

皮诺克博士主要从事航运业和邮轮旅游管理,有20多年航运和运输产业的研究经历,在中美洲多个国家从事航运咨询和战略管理研究,出版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尤其是最新出版的邮轮旅游产业的支柱-聚焦加勒比海邮轮旅游,是世界上唯一对加勒比海邮轮业系统论述的著作。

10.报告题目:基于多智能体方法的城市交通研究——交通行为分析与模拟

报告人:马寿峰 教授

时间: 20xx年1月14日13:30

地点:交通运输学院学术报告厅

摘要:交通系统是一个由适应性个体—出行者组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而多智能体建模是近年来出现的用来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工具。报告概括总结多智能体方法在城市交通系统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阐述“以人为主体”的交通系统的复杂适应特性,分析多智能体建模的基本思路及其在复杂交通系统研究中的优势及多智能体建模过程中的若干关键问题;重点介绍天津大学交通系统工程团队运用多智能体建模方法研究交通问题的一些进展,包括基于实验方法的个体行为建模与仿真、基于强化学习和多智能体模拟的公交出行选择模型等;讨论该方向潜在的机遇和挑战。

报告人简介: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系统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交通系统建模以及基于系统理论的城市交通管理研究,较早地开展将多智能体建模方法应用于交通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主持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一项,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余项。目前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近年来在TransportationResearch Part B、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A、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Physical Review E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在国内著名刊物管理科学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工程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11.讲座题目:语境之语境——谈翻译与学养

报告人:清华大学教授 罗选民

讲座时间:20xx年3月18日10:15

讲座地点:外国语学院一楼报告厅

提要:

没有语境的翻译是不可想象的,但语境只能对翻译行为起到即时和局部的作用.学养之于翻译尤为重要, 因为它是翻译者的立身之本.其作用是永久的和根本的性. 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文字的语言行为,它还可以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行为,是一种历练思想的行为,是一种承载文化生息的行为。翻译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贯穿于一个人的一生,贯穿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的始终。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学养能让翻译作品渗透

出人格的魅力,表现翻译家的宽阔的心胸、丰厚的学识和温文尔雅的气质;具有学养的翻译作品能直接或间接地启迪读者的智慧,对增强悟性与创造能力以及提高学术品味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早期清华学者为例, 说明学养对一个学者/学人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罗选民教授,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杰出人才、二级教授,外文系博士生导师,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国际兼职有: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ARC)委员,(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人文学部委员, 英国Routledge出版社英文学术期刊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主编,欧洲A&HCI源刊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国际编委, 加拿大翻译学会会刊TTR 国际顾问,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刊》编委; 国内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 季羡林基金会学术顾问, 国家人事部、外文局翻译资格证书考试英语专家, 第二、三届中国图书政府奖评委,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评委。近年来先后获得美国学术联合会(ACLS)、富布赖特、奥地利Salzburg Global Seminar、剑桥大学等多项研究基金和奖学金, 曾应邀在耶鲁大学、东京大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等三十余所国际知名高校做学术演讲。主要学术发表有著译Translating China,Bristol: Multilingual Matters、《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等30余部;在内外重要期刊发文百余篇,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多项,曾获湖南省首届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届全国优秀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从19xx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2.讲座题目:佛经翻译史三题——读陈寅恪《金明馆丛稿》札记

报告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潘文国

讲座时间:20xx年3月18日下午13:30

讲座地点:外国语学院一楼报告厅

提要:

中国翻译史本质上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对这一点从理论和研究实践上认识最深刻的是陈寅恪先生。近读陈寅恪先生的《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中与佛经翻译相关的几篇论文,发现陈先生在数十年前就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天的研究者注意得不够的。特为检出,以引起学界关注。报告主要讨论了陈先生提出的“格义”“合本”与汉籍外译三个问题。

潘文国教授,男,1944 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应用语言研究所所长。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英国利兹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维州教育部汉语顾问、澳大利亚模纳什大学客座研究员、英国曼城理工大学访问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研究员、美国史丹福大学访问教授等。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国际国内多家杂志编委或顾问。国家语委《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规范·英文》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语

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方法规《公共场所英文译写规范》第一起草人。

潘文国先生是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家、中英双语专家,在汉英对比研究、汉语字本位理论、汉语等韵理论、汉语构词法史、中外命名艺术、西方翻译理论、哲学语言学、对外汉语学等方面均具重要影响。他的研究以“博通古今”“兼赅中外”为特色,在学界独树一帜。出版有《韵图考》《汉语的构词法研究》《汉英语对比纲要》《字本位与汉语研究》《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危机下的中文》《中外命名艺术》《汉语字本位研究丛书》《(翻译专业用)中文读写教程》《朱熹的自然哲学》、《赫兹列散文精选》、Contrastive Linguistics: History, Philosophy, and Methodology、Philosophical Maxims of 2000 Years Ago、Translation and Contrastive Studies等专、译、编著4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13.程名称:国际高端专家先进技术课程—-“高功率密度电源技术:器件、保护与应用”

课程时间:10月27-30日,(8:30-12:00,13:00-17:00);

10月31日,(8:30-12:00)

课程地点:物流工程学院124报告厅

课程特邀德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电力电子专家Leo Lorenz博士担任主讲教师。

本课程旨全面系统地介绍最新功率半导体器件,包括:碳化硅和砷化镓技术,深入分析高频开关器件的结构、参数特性、器件选择与保护,着重破解如何提高电源的功率密度以及大功率应用的难题,特别是器件的选择、测试、保护与故障诊断等问题。通过课程的学习和相互交流,能更深刻理解重要的功率器件的原理与参数特性,掌握应用技术关键,为未来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14.讲座题目:海洋运输供应链

讲座人:温尼克·泰利,美国欧道明大学教授,佛吉尼亚汉普顿地区海运研究院院长,原著名杂志运输研究E(物流和运输专刊)主编。

讲座时间:20xx年10月17日 10:10

讲座地点:泰山科研楼317

内容摘要:

以海洋运输为焦点,延伸相关运输供应链,研究不同类型的运输服务,分析码头运营商、船舶经济人、相关服务商和政府管理部门之间在运输供应链上的不同角色功能;船舶大型化对港口管理的影响,航运联盟对港口运营的影响,并以P3联盟为例,分析航运联盟的功能作用;对双层列车的集装箱集疏运系统进行剖析,并延伸到大陆桥运输分析;对美国和中美地

区的海上运输进行案例性分析,包括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以及北极航运变化带来的影响。

泰利教授简介

泰利教授是海运供应链研究、港口经济研究方面的杰出学者和教授,是全球首位撰写港口经

济著作的学者,完成著书和论文200多项。是全球多所著名运输类学校的客座教授,也是上

海海事大学的荣誉教授,是著名杂志运输研究E(物流和运输专刊)原主编,兼任全球多家

运输物流类杂志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和审稿人等职务,在港口运输研究领域成就卓著、名

列全球前列,20xx年在全球顶尖杂志发表了“港口服务链和运营评估”的权威文章,引导

了行业研究的方向。

15.讲座题目:微生物岩土技术在新加坡水利、港口、围海造地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主讲人:何稼 博士后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讲座时间:6月6日(周五) 10:10-11:40

讲座地点: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109报告厅

报告介绍:

此报告将介绍微生物岩土技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进展,包括这一技术的原理、

技术特点、应用范围等。微生物岩土技术,是用微生物的手段,来解决岩土工程中的技术问

题。常见的微生物岩土技术包括MICP(微生物碳酸钙结晶)法加固土体、微生物气泡法处

理液化砂土等。相比于采用水泥等传统材料的的土体加固和地基处理技术,生物加固材料具

有低黏度,不扰动地基土,过程可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生物岩土技术在土体加固、地基

抗液化、土体防渗和管涌防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

主讲人简介:

何稼,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xx年和20xx年在河海大学

取得土木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和岩土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于20xx年在南洋理工大学获得

岩土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博士研究课题为微生物气泡法处理砂土液化。何稼博士主要的研

究兴趣包括生物岩土技术、围海造地新技术、地基处理技术和废弃材料资源化利用等。在生

物岩土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已有数篇论文发表于Geotechnique,Journal of Geotechnical

and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SCE)等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集,并于国际学术会议发

表演讲。此外,何稼博士参与的学术活动包括担任ASCE、ICE等学术期刊的论文评审,以

及主持国际学术会议等。

16.题目:美国文化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

时间: 20xx年6月18日13:30pm

地点:外语楼报告厅

报告人:王恩铭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

适应听众: 本、硕士学生、教师

美国文化充满着悖论和张力,这与其价值观念多元化和自由开放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为训

练和培养中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提供了颇为合适的素材。合理有效地选择美国文化中具

有典型意义的“假设”和“神话”,如:“美国例外论”、“美国无阶级论”和“边疆假说”等,

借助多种解读方法和探讨路径,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批判性思辨,达到提高他们认识和

判断问题能力的目的。讲座将以美国文化中的一些问题为例,阐释和说明美国文化课程教学中如何贯彻和体现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王恩铭,男,19xx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国学会单位理事、上海美国研究学会和中国美国研究联络会理事。

19xx年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三等奖;20xx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青年十佳教师”;20xx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申银万国科研”一等奖;20xx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学术专著三等奖;20xx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奖励基金“卡西欧专著奖”;20xx年上海外国语大学奖励基金“卡西欧论文奖”;20xx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学术论文一等奖;20xx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奖励基金教学科研一等奖及“卡西欧专著奖”;20xx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卡西欧论文奖”;20xx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卡西欧论文奖”。20xx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学术专著三等奖。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美国文化、美国黑人政治思想与现代美国妇女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要学术成果:出版的论著包括:《美国文化史纲》(即出)、《美国反正统文化运动—嬉皮士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黑人领袖及其政治思想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美国名校风采》(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主编教材有《美国社会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文化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美国文化与社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语国家概况》及其《学生手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英美文化基础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高级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此外,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美国研究》、《世界历史》、《世界民族》、《世界宗教文化》、《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历史教学问题》、《妇女研究论丛》、《国际论坛》和《国际观察》等CSSCI检索源期刊及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50余篇美国文化、历史、政治和女性等方面的论文,其中主要包括《美国历史上的政教关系》、《从政治边缘走向政治中心》、《美国的新自由主义》、《美国嬉皮士文化运动》、《美国新左派运动》、《当代美国妇女运动》、《马尔科姆?爱克斯的黑人民族主义思想》、《论布克?T?华盛顿的妥协主义思想》、《也谈美国多元文化主义》、《当代美国新保守主义的兴起》、《试论美国新右翼》、《试论美国新宗教右翼》、《战后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重构》、《论美国新型保守派》和《美国20世纪末的一场文化战争》等。另外还有译著《危机》和《美国人的生活和社会制度》等。

17.题 目:语法分析的起点和程序问题

主讲人:陆丙甫教授

时 间:4月24日 13:30-15:00

地 点:外语楼311

讲座摘要: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因此有“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说法。但对于理论体系来说,不可忽视提出“问题”的前后问题,即怎样的问题才是可能并且必须先解决的,怎样的问题应该并且只能放到以后去解决。即需要把问题的性质和难易排个队,依次解决下去。就“语义、语用、语法”分析来说,应该是先解决语义问题、然后是语用问题,语法分析应该是最后的一步。

主讲人简介:

陆丙甫教授,19xx年生于上海,19xx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

教。19xx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康奈可迪克州立大学心理语言学硕士、南加州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20xx年回国任教,先后任南昌大学教授、语言类型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东方语言学》杂志主编、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研究员等。

陆丙甫教授出版《核心推导语法》(上海教育出版社,19xx年)、《汉语的认知心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xx年)等多部著作,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外国语》、《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科学》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语言学论文100多篇。

陆丙甫教授的研究方向为主要为语法理论、语言类型学。他是我国语法学界较早采用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视角和方法的代表之一。他立足于句子分析的心理认知基础,在语法分析中提出“轨层结构、向心切分、直属成分分析法、同步组块、可别度领先原理、距离-标志对应律、重度-标志对应律”等新概念,对大量平凡、普遍的语言现象的进行了功能角度的统一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