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质量问题归零

质量问题归零管理规范

1  目的

规定了质量问题归零的一般要求,质量问题归零范围、归零工作的职责分工、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工作程序、各级的管理职责及归零评审要求,以及归零报告的编写要求。其目的是将质量问题归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系统化;避免质量问题重复发生,确保产品质量,满足顾客要求。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产品试制和生产阶段中的质量问题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工作。

3  职责

3.1  技术问题归零职责分配

3.1.1  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对公司或分管产品技术归零工作负责,确定需要技术归零的问题,对技术归零报告行使审批权。

3.1.2  研发中心是技术问题归零的主管部门,负责归零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协调管理、跟踪检查、验证评审。

3.1.3  责任单位负责提出技术问题故障报告,填写《故障报告表》,及时报研发中心;并按照技术归零的“五条”标准,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措施、组织实施,产品设计师负责编制技术归零报告。

3.1.4  质量部组织归零报告的审查、跟踪监督、检查归零工作和措施落实情况;收集、分析整理、汇总和传递质量问题信息。

3.2  管理问题归零职责分配

3.2.1 总经理是公司质量管理工作的总负责人,对管理归零负责,确定需管理归零的问题。

3.2.2  质量部是管理问题归零的主管部门,负责归零的计划安排、协调管理、跟踪检查、验证评审、统一汇总及归档。

3.2.3  责任单位负责提出管理问题故障报告,填写《故障报告表》,及时报质量部,并按照技术归零的“五条”标准,进行原因分析、制定措施、组织实施、组织编制管理归零报告。

4  工作程序

4.1  过程识别

质量问题归零是对在设计、生产、试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本标准指故障、事故、缺陷和不合格等),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避免问题重复发生的活动。提出需归零的问题是过程的输入,分析故障原因、机理,确定质量问题发生的准确部位,制定和采取纠正措施,举一反三,正确处理,进行评审,跟踪和验证是过程的活动,完善规章、更改文件,完成纠正措施并达到质量改进是过程的输出。

4.2  过程流程图

质量问题归零控制过程流程图见图1。

图1  质量问题归零控制过程流程图

4.3  过程控制内容

4.3.1  质量问题归零一般要求

4.3.1.1  本标准4.3.2条规定的质量问题,应按技术归零或管理归零的要求进行归零,并完成归零报告。对既属技术归零范围,又属管理归零范围的质量问题,既要进行技术归零,又要进行管理归零。

4.3.1.2  技术归零由技术指挥系统负责组织,管理归零由责任单位经理负责组织。

4.3.1.3  质量问题归零具体工作由责任单位负责。难以分清责任时应按以下原则进行:

a)    难以分清设计和生产责任时,由技术指挥系统确定归零单位;

b)    难以分清各单位责任时,由抓总单位归零;

c)    外协产品(含顾客财产)的质量问题,研发中心和采购部负责沟通,按规定归零。

4.3.1.4  归零工作要做到有始有终,闭环管理,各级领导与职能部门按分工要求检查归零工作的效果,对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要重新开展归零工作,直至彻底解决。

4.3.1.5  各单位应按规定记录和上报质量问题归零信息。

4.3.2  应归零的质量问题范围

4.3.2.1  技术归零范围

a)    影响研制进度、造成性能指标下降、造成生产返工的设计质量问题;

b)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设计和生产质量问题;

c)    因技术原因,造成批次性和重复性的生产质量问题;

d)    因技术原因,造成批次性原材料质量问题;

e)    造成试验失败或损坏产品的试验技术问题;

f)     产品交付后出现的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

4.3.2.2  管理归零范围

a)    重复性质量问题;

b)    人为责任质量问题;

c)    无章可循、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质量问题;

d)    技术状态管理问题;

e)    领导确定需管理归零的质量问题。

4.3.3  归零工作程序

确定所需归零的质量问题后,完成归零报告。

4.3.4  归零评审内容

4.3.4.1  技术归零评审内容

技术归零评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a)    质量问题的现象叙述是否清楚;

b)    质量问题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否具有唯一性;

c)    产生问题的机理是否明确,是否会有不确定因素;

d)    问题是否复现,复现试验的条件与发生问题时是否一致;

e)    纠正措施是否经过有效验证,是否已落实到产品设计、工艺或试验文件中;

f)     在本单位的本型号范围内的举一反三结果,改进措施和预防措施是否得到落实;

g)    技术归零评审的组织与管理由研发中心组织和管理,有关单位参加。

4.3.4.2  管理归零评审内容

管理归零评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a)    质量问题发生的过程是否清楚;

b)    发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问题性质是否明确;

c)    主要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是否明确,相关单位是否认识到应承担的责任,并采取了改进措施;

d)    是否结合出现的质量问题对人员进行了教育,采取什么教育形式。需要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的是否进行了处罚,处罚是否妥当,是否有文字记录或通报;

e)    属无章可循或规章制度不健全的质量问题是否已完善规章,完善了哪些规章;

f)     管理归零评审由质量部归口组织与管理,相关部门参加。

4.3.5  质量问题归零控制的记录要求

按《质量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认真做好技术归零评审记录、管理归零评审记录。

5  相关文件

a)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b)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6  记录

a)    故障报告表

b)    技术归零评审记录

c)    管理归零评审记录

d)    技术归零报告

e)    管理归零报告

 

第二篇:质量问题归零措施实施指南

   昂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ANG DONG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LTD

质量问题归零措施

AD18-08-2008

1.      质量问题归零的含义

1.1对在设计、生产、试验、服务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从技术上、管理上分析产生的原因、机理并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以避免问题重复发生的活动。包括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双五条标准。

1.2技术归零:定位准确、机理清楚、问题复现、措施有效、举一反三。

1.2.1定位准确:对发生的所有质量问题,要准确确定发生问题的部位。

1.2.2机理清楚:是指质量问题一旦定位后,要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等各种手段,查清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1.2.3问题复现:是指在定位准确和机理清楚后,通过试验复现问题发生的现象,从而验证定位的准确性和机理分析的正确性。

1.2.4措施有效:是指在定位准确和机理清楚的基础上,制订出有针对性、具体可行的纠正措施及实施计划。对重大问题,其措施要经过评审和试验验证。

1.2.5举一反三:是把发生的质量问题的信息反馈给其他部门,从而防止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1.3管理归零:过程清楚、责任明确、措施落实、严肃处理、完善规章。

1.3.1过程清楚:查明质量问题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有关的每一个环节中,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查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或漏洞。

1.3.2责任明确:是在过程清楚的基础上,分清造成质量问题各环节和有关部门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并从主观和客观,直接和间接方面区别责任的主次、大小。

1.3.3措施落实:是要针对出现的管理问题,迅速制定并落实相应有效的具体纠正和预防措施,堵塞管理漏洞,举一反三,杜绝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

1.3.4严肃处理:首先是在思想上、态度上要严肃、认真地抓紧对质量问题的处理和改进管理工作,避免走形式,敷衍了事;其次是对由于人为责任问题、重复性故障以及明显因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等原因造成质量问题的有关责任人员,要根据责任和影响的大小,按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或经济处罚。

1.3.5完善规章:针对管理漏洞,修订和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到有关岗位和管理工作的有关环节上,约束和规范管理行为和生产活动,杜绝质量问题的重复性。

2.      质量问题归零的范围

2.1技术归零的范围

2.1.1造成性能指标下降、造成生产返工的设计质量问题。

2.1.2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设计和生产质量问题。

2.1.3因技术原因造成批次性和重复性的生产质量问题。

2.1.4产品交付后反映出的因技术原因造成的质量问题。

2.1.5顾客和行政领导确定需技术归零的质量问题。

2.2管理归零的范围

2.2.1重复性质量问题。

2.2.2人为责任事故。

2.2.3无章可循,规章制度不健全造成的质量问题。

2.2.4技术状态管理问题。

2.2.5行政领导确定需管理归零的问题。

3.      职责

3.1管理者代表主管管理归零的工作。

3.2技术副总经理主管技术归零工作。

3.3工程部具体负责技术归零的管理工作和审查、评审,并负责开展举一反三工作。

3.4品管部具体负责管理归零的管理工作和审查、评审,并负责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完善规章制度。

3.5质量问题发生部门负责技术、管理归零工作。

4.      技术归零工作程序

 

5.      管理归零工作程序

 

6.      归零评审关键节点

6.1零、部件公司检验前。

6.2重大问题随时进行。

7.      对归零工作的要求

7.1对待质量问题,坚持归零标准不下降,抓住细小问题不放的原则。

7.2切实落实归零工作自觉性、及时性、彻底性、全面性要求。

                   

相关推荐